第一篇:企业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共)
企业歇业后,民事责任如何承担
案情简介 原告:某公司
被告甲:某加工企业
被告乙:某学校,A公司开办单位
1996年1月1日,被告甲公司与原告签订了一份租赁协议书,协议约定,甲公司租赁原告厂房从事加工制作,合同期限为13年,至2009年12月31日止;每年租赁费为10万元,上交租金,第一笔租金在合同签订后十日内交付,以后年度租金在每年第一个月前三日内支付,逾期视为违约,违约方应向出租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拖欠租金总额20%支付,逾期超过15日,出租方有权解除合同。合同签订以后,原告交付厂房给甲公司使用,但被告甲一直拖欠原告租金,截止到2005年,被告甲公司拖欠租金62万元。
经查,被告甲系被告乙于1988年成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8万元。自2002年至今,甲公司一直未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其厂长也于2003年被调回学校上班,甲公司处于闲置状态,但甲公司一直参加工商部门的年检,营业执照未被吊销或注销。
原告依法提起诉讼,要求解除租赁合同,判令被告甲支付租赁费62万元并支付违约金124000元;同时以被告乙未依法对甲公司进行清算,并占有、处分了甲公司的部分财产,使甲公司财产毁损、灭失、贬值,导致原告债权无法实现,故要求被告乙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审理
一审法院确认,原告与被告甲签订的房屋租赁协议合法有效,原告依约交付租赁物后,被告甲应依约交纳租金。现甲公司已经歇业,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的目的已无法实现,原告要求解除合同予以支持。原告要求被告乙对甲公司所欠租金及违约金承担连带责任,依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被告乙作为清算主体对已歇业的甲公司负有清算责任,但原告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乙抽逃注册资金及甲公司财产被毁损、灭失、贬值的证据,因此要求被告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据此判 决:
一、解除原告与被告甲所签的租赁合同;
二、被告甲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租金六十二万元,并支付违约金十二万四千元;
三、驳回原告对被告乙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请求。
原告不服一审法院上述判决,提出上诉。其上诉请求为:被告乙是甲公司的开办单位,也是清算主体,在被告甲歇业后,被告乙不履行清算义务,亦将甲公司的的厂房拆除、变卖设备,致使原告的债权无法实现,因此被告乙应当对甲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二审法院确认,被告甲是被告乙开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截止到2004年,被告甲仍然参加企业年检,该厂法定代表人已于2003年回被告乙处工作,甲公司已处于歇业状态。被告甲与原告签订的租赁协议是有效协议,现甲公司长期拖欠租金且已处于歇业状态,故原告要求解除租赁协议的请求予以准许。被告甲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依法取得了法人资格,故甲公司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被告乙虽系甲公司的开办单位,但并不是租赁合同的签约方,亦不是租赁物的使用人。原告主张被告乙占有、变卖甲公司的厂房、设备,抽逃资金,但其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上述主张,故原告要求乙学校承担连带责任缺乏事实依据,亦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所以,对原告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案件评析
本案在当今公司和企业经营中比较典型,在企业歇业以后民事责任如何承担?开办单位及投资主体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诉讼主体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在本案中出现,正确的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有关规定,准确地分析其中的关系,才能将以上问题解决,同时对于不断完善公司法及相关规定大有益处。
本案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首先应该是被告甲。
被告甲是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 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本案被告甲作为企业法人,依法享有对外自主经营的权利,故与原告签订的租赁合同合法有效,被告甲因该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履行给付租金的义务,在其不履行的情况下,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甲公司歇业后是否还承担民事责任呢?是否还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呢?本案诉讼主体的确定。
企业歇业是指企业停止经营活动且不再继续,企业歇业是企业终止的一种情形。企业歇业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企业自行申请歇业;二是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的,视同歇业。因为歇业状态的认定主要是以企业是否从事实际经营活动来认定的,所以已歇业企业的年检行为,不影响歇业状态的认定。我国《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第46条规定: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因此,企业歇业以后,应该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在歇业后至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存在,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法人歇业,其人格并不消灭,只有在清算终结后,其人格才消灭,因此,在清算过程中,企业的法人人格还存在,与其它未解散或未注销的公司没什么本质区别,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诉讼活动,并以其自身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本案中,原告要求歇业的甲公司承担给付租金责任和违约责任的诉讼请求,从诉讼主体上来说,并无不当。其次,因其主体资格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根据法律规定,应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歇业企业的开办单位或者投资人、股东也可以成为诉讼主体,债权人以歇业企业的开办单位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也应予以准许。该开办单位对歇业企业法人如果不存在投资不足、抽逃资金或者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情形的,仅应作为企业清算人参加诉讼,承担清算责任。故本案中,甲公司虽然歇业但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同时被告乙作为开办人具有清算责任,也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被告甲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在注销登记前,具备法人资格,依法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被告乙在本案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
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甲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依法对外独立承担责任。本案被告乙作为开办单位在企业歇业以后依法承担清算责任。在实践中,企业歇业或被吊销以后,虽然很容易确定歇业企业承担民事责任,但因为很多情况下,歇业企业已经人去楼空,无人管理导致财产流失,而且歇业企业往往是负债公司,在利益驱动下,开办方也不愿主动进行清算,债权人在拿到生效法律文书后,其合法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债权人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会寻求其他方式实现债权。在实践中,大多情况下,债权人会在一个案子中向法院请求确定其债权数额,再要求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以清理后的欠债公司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对债权人的两个请求是一并作出处理的,即先判定债权人对欠款公司享有的合法债权数额,再判决股东或开办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清算义务。
公司或企业是以股东或开办人投入到公司的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的,为了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应该缴足出资,并不得抽逃出资、转移财产。如果开办人或股东作为清算主体,存在抽逃资金、转移财产等行为,清算主体应承担赔偿责任。清算主体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侵权行为,是对公司财产的侵犯,直接损害公司利益,进而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导致经济治秩序的混乱。如果公司存在投资不足情况,开办人应该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在其投资不实的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公司的清算主体投入的注册资金未达到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法定最低数额,应认定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已经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虽与注册资金不符,但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七)项或者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并且具备了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具备法人资格,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该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开办企业应当在该企业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与注册资金差额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虽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没有投入自有资 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资金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十五条第(七)项或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或者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开办该企业的企业法人承担”。对于公司法人资格的认定只有实质上符合法定条件,特别是实质上投入注册资金达到法定最低条件时,公司才具有法人资格。如果公司出资严重不实,没有达到法定的最低标准,则公司的人格将被否定,开办人或股东要对债权人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故在本案中,被告乙应该依法承担清算责任,只有在有证据证明被告乙存在出自不实、抽逃资金、转移财产时,才能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原告要求被告甲承担给付租金及违约金是正确的,但要求被告乙承担连带责任是错误的,应该要求被告乙承担清算责任或赔偿责任。二审法院对原告要求被告乙承担连清偿责任的诉讼请求未予支持,认为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是正确的。
附: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附英文)第二十二条 相关法规:3篇3处 相关司法解释:1篇1处
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的,视同歇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收缴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审理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并后的经济纠纷案件是否适用国发〔1990〕68号文规定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歇业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视同歇业后,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应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在实际上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应当以其经营管理或者所有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已经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虽与注册资金不符,但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七)项或者其他有关法规 规定的数额,并且具备了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具备法人资格,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该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开办企业应当在该企业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与注册资金差额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
3.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虽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没有投入自有资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资金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十五条第(七)项或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或者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开办该企业的企业法人承担。
二、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对虽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应当依据已查明的事实,提请核准登记该企业为法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吊销的,人民法院对该企业的法人资格可不予认定。
三、从本批复公布之日起,本院法(研)复〔1987〕33号《关于行政单位或企业开办的企业倒闭后债务由谁承担》的批复第二条中关于如果企业开办的分支机构是公司,不论是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可以根据国发〔1985〕102号通知处理的规定和法(经)发〔1991〕10号通知第六第的规定,即行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
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
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三条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二篇:取保候审保证人承担民事责任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取保候审保证人承担民事责任
核心内容:证人的出现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的,在关于取保候审中的保证人承担民事责任是有哪些具体的要求与及条件的呢?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如何的呢?下文将会详细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73条第2款是对取保候审保证人特定情形下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该条规定取保候审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致使被告人逃匿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由于该条规定得过于原则,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颇有争议,本文略作分析。
大家对保证人于此情形下承担责任的性质和责任的范围均无异议,有异议的是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如何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请求是否具有独立性。一种观点认为结合《解释》第73条第1款的规定看,被告人逃匿是否由于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造成的,应由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予以认定,只有执行机关认定因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导致被告人逃匿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才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一种观点认为因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导致被告人逃匿的,致使人民法院无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因被告人缺席刑事审判无法继续进行,刑事诉讼部分只能中止,因此附带民事诉讼也应中止,待被告人归案后,才可追加保证人为被告,追究其赔偿责任。一种观点认为保证人于此情形下承担赔偿责任具有独立的构成要件,不受执行机关是否追究保证人责任以及被告人是否归案的影响,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保证人承担赔偿责任。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具体理由如下:
保证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在本质上属于民事侵权责任,它具备侵权行为成立的独立构成要件。根据民事法律有关规定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方面。此种情形下,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导致被告人逃匿属于加害行为,被告人逃匿致使附带民事原告人不能及时追究其民事责任,已经给附带民事原告人造成了损害,此属损害事实,附带民事原告人这种损害正是由于保证人不履行保证义务造成的,与保证人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保证人不履行保证义务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说明保证人是有过错的。而被告人的民事责任源于其犯罪行为,二者在责任主体、归责原则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同。
因此,保证人的赔偿责任与被告人的民事责任相互并存,前者不依附于后者。被告人逃匿,刑事诉讼无法继续进行,因刑事诉讼的中止导致附带民事诉讼也无法继续进行,不影响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保证人承担赔偿责任。附带民事原告人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保证人独立承担赔偿责任。可见第二种观点是不足取的。
执行机关是否追究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的刑事责任也不是附带民事原告人要求保证人独立承担赔偿责任的前置程序。人民法院完全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政局的若干规定》第七条规定,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保证人的主要义务就是为使被取保候审人不逃避,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现被取保候审人逃匿,完全可以进行举证责任倒置,将举证责任部分分配到保证人处,要求保证人对自己没有过错和被取保候审人逃匿与自己履行保证义务没有因果关系进行举证,不违反公平原则。另外,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要求是不同的,执行机关是否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追究保证人的刑事责任,取决于保证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有关犯罪构成要件。因此,执行机关是否追究保证人的刑事责任不影响附带民事原告人要求保证人独立承担赔偿责任。
这样处理的好处是:
一、有利于及时地维护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合法权益
上述观点
一、观点二均否认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实质是主张待被告人归案后,才可追加保证人为被告,追究其赔偿责任,其结果是刑事审判中止,附带民事诉讼相应地也应中止。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合法权益势必遭到严重侵害。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合法权益已经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受到侵害,如果被告人不逃匿,则可以顺利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追究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以填补所造成的损害。而正是因为保证人怠于履行保证义务,导致被告人逃匿,致使人民法院无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无法及时向被告人主张权利。因此赋予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单独要求保证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权利,以及时得到赔偿,既是对保证人待遇履行保证义务的惩罚,又可及时地维护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督促保证人遵守保证义务全力配合执行机关履行保证责任
为使被取保候审人不逃避、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提供保证金或保证人的方式作为担保。保证人一旦愿意为被取保候审人担保,在取保候审保证书上签名或盖章后,就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怠于履行义务,致使被取保候审人逃匿,甚至与被取保候审人串通,协助其逃匿或明知藏匿地点而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的,执行机关对保证人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实属咎由自取。再让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全面地追究其怠于履行保证义务的责任,可以使其权衡利弊得失,以督促其遵守保证义务,全力配合执行机关履行保证责任,保证被取保候审人不逃避、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使被告人早日受到刑事追究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根据《解释》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了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保证人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承担了赔偿责任后,因该责任性质属于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损失虽然有逃匿的被告人造成,但已经由保证人予以填补。因此被告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已经免除,再要求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没有法律根据,附带民事诉讼自然不复存在(但保证人在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人追偿)。一旦被告人归案,人民法院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不再审理,可以集中精力对刑事诉讼部分进行,这有利于缩短刑事审判审理期限,节约司法资源,从而使被告人早日受到刑事追究。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合同诈骗与民事责任承担
合同诈骗与民事责任的承担
金博大律师事务所刘德宇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原告:贾某、余某、李某、黄某
被告:某商贸城开发有限公司
案由: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原告贾某、余某、李某、黄某四人经朋友介绍到某商贸城开发公司购买商铺。该商贸城开发公司在郑州设有销售处。原告在郑州销售处通过负责人张某分别认购了该公司的商铺四套。其中贾某、余某通过银行将部分款项汇到被告某商贸城开发公司账户内,李某和黄某将现金直接交给张某或者通过银行汇到销售部负责人张某账户内。张某给四人分别开具了发票,由于贾某和余某没有支付完剩余的款项,按照规定没有给两人签订买卖合同;张某给李某和黄某签订了买卖合同。
后某商贸城开发公司宣布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原来计划建设商铺的目标无法实现,对于购买的商铺的业主可以退款并支付利息或者调换其他房屋。四原告听说该消息后,到公司要求退款。公司经查询告知,贾某和余某的款项虽然打到公司,但是已经被负责人张某已退还客户的名义取走;李某的部分款项虽然交到公司但是也被张某取走,黄某的款项没有交给公司。同时告知,原告手中的发票及合同的章是伪造的。
某商贸城开发公司联系不到销售部负责人张某,随到公安局报案。由于公司不愿意退还购房款,四原告也向公安局进行了报案。某市公安局以合同诈骗罪对张某立了案。经委托鉴定,四原告手中的发票及合同的章均是张某伪造的。因为张某迟迟未能归案,公司也不愿意承担还款责任,四原告委托律师将某商贸城开发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 1
公司承担还款责任,同时赔偿原告相关违约损失。
被告公司辩解,由于本案中销售部负责人张某涉嫌合同诈骗,根据“先刑后民”的原则,应该等刑事案件审结后在审理该案,同时认为由于张某涉嫌合同诈骗,应该由张某承担赔偿责任。
该案件起诉到法院,原告律师提供了某商贸城开发公司与张某的委托代理合同,合同约定某商贸城委托张某代理销售房屋,根据销售房屋的价款及数量给张某一定比例的提成,约定销售部不能代收房款。同时还有某商贸城开发公司的网站上公示的张某作为郑州销售部门负责人的信息。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最后,在法院的主持下,某商贸城开发公司与四原告达成调解协议,双方解除购房合同,某商贸城开发公司支付四原告的本金,同时赔偿部分损失。
二、问题的提出
1、本案是否适用“先刑后民”的原则审理?
2、张某即使构成合同诈骗罪,某商贸城开发公司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三、“先刑后民”原则的适用
所谓“先刑后民”,是指法院受理的民商事纠纷案件涉及刑事犯罪嫌疑时,由法院视该民商事纠纷案件与刑事犯罪嫌疑案件是否因不同法律事实产生,而决定将民商事纠纷案件全案移送或者部分移送侦查机关。部分移送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一般中止审理,等待刑事判决结果作出后再恢复审理。如果刑事案件已经受理,则民商事案件不予受理,已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先刑后民”并非法律概念,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先刑后民”的原则,而是实践中司法机关自己总结的一条原则,“先刑后民”在理论界、实务界都饱受诟病,许多学者、法官对之都持反对态度。笔者同意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审理”和“区
别处理”的两种观点。“分别审理”观点认为,民商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性质、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要件等均不同,应分别审理,同时进行。“区别处理”观点认为,对“先刑后民”问题的探讨,实质涉及如何平衡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与国家利益问题。应该明确,对二者的保护应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各自适用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不同而已,不存在权利保护的优劣和先后,只要依据相应的证据规则和归责原则,可以认定因不同法律事实而引发的两类案件的责任人应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类案件就应该分别进行审理,当事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并因权利得到充分救济不再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除外。当然,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着一案的审理必须依据另案审理结果的情形,但其既包括民事案件的审理需依据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的情形,也包括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依据民事判决结果的情形,因此,不能绝对地说“先刑后民”,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先民后刑”的情况。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在公报案例中重申了上述观点,如武汉赛迪尔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迪尔公司)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国债服务部(以下简称东西湖国债部)、武汉市国债服务部侵权纠纷案,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与长春信托投资公司清算组(以下简称长春信托)国债回购纠纷案等,最高法院针对原法院的驳回起诉做法予以纠正。
针对本案,由于张某涉嫌合同诈骗正在被通缉,被告某商贸城开发公司以刑事案件正在审理为由,要求法院中止审理,法院也提出驳回起诉或者中止审理的意思。对此原告也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的规定,“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在刑事犯罪和民
事纠纷并非基于同一法律关系,而是由不同的基础事实而引起,并不必然要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方式来处理,也可以分开审理。
第二,在本案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一种是原告与被告公司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另一种是张某与被告公司之间的侵害公司财产的刑事法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又是基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前者是被告公司的的签约事实,后者是被告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混乱致使单位员工利用公司的管理漏洞侵犯公司财物的事实。
第三,对于被告某商贸城开发公司来说,和原告的法律关系属于公司的外部横向的法律关系,而与张某的关系属于内部管理与被管理纵向的法律关系。
第四,对于原告来说,法律关系的相对方是被告河南中原商贸城开发有限公司,而非张某,之所以原告与张某发生直接的接触是由于张某代表的是某商贸城开发有限公司,而非张某本人,原告意图发生法律关系的是被告公司,而非某,张某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其行为的后果将由被告公司来承担,被告不能以是张某个人所为来推卸公司应当承担的责任。张某以公司的名义开展对外宣传,销售房屋,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等行为应当视为公司的行为,行为的后果应当由公司来承担。
因此,该案件不应该驳回起诉或者中止审理。
四、某商贸城开发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虽然原告手中的购房发票是假的,合同章也系张某伪造的。但是根据原告的证据,被告某商贸城开发公司与张某有委托代理销售合同,同时公司网站明确公示了张某的销售地点及张某的联系方式。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 “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四十九条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同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将取得的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外,该单位对行为人因签订、履行该经济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五条二款规定: “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单位有明显过错的,且该过错行为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结合该案件,首先,张某与被告公司存在委托代理协议,张某系代理公司以公司负责人的名义对外从事销售工作,因此,张某在代理行为中的民事侵权责任应该有单位承担;其次,被告某商贸城开发公司存在明显过错,贾某和余某的购房款打进公司账户竟然被张某私自取走,公司显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某的部分购房款张某接收后交给单位,但是对于此种私自接收客户款项的行为不但没有制止,而且张某可以以李某退款的名义将该款项取走。最后,黄某由于相信张某的销售代理行为,将款项交给张某,公司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被告某商贸城开发公司在管理中存在明显过错,应对张某的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字数3330
第四篇:关于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注销后诉讼主体及民事责任承担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注销后诉讼
主体及民事责任承担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
(2001年10月9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现就审判实践中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注销后诉讼主体资格认定、清算主体及民事责任承担等适用法律问题,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企业下落不明的诉讼问题
1、诉讼中,企业(被告)的法人执照虽未注销,但法院在原告提供的企业主要营业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登记注册地均不能查明其下落的,应告知原告继续提供被告的地址;不能提供或提供的地址仍查无下落的,视为起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之规定,可裁定驳回起诉。
企业有共同责任人(共同被告)的,且该共同责任人并非下落不明、并能够应诉的案件,应对下落不明的被告公告送达。
2、企业在诉讼中虽不应诉、出庭,但在上述的主要营业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登记注册地有财产、人员的,应采用公告或留置送达方式送达。
二、企业歇业后的诉讼问题
3、企业歇业是指企业停止经营活动且不再继续。企业歇业是企业终止的一种情形。实践中,歇业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企业自行申请歇业;二是企业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的,视同歇业。企业停业整顿,不存在终止情形的,不属于歇业范畴。
4、诉讼中,法院依据原告提供的证据,认为能够证明企业(被告)停止经营活动已满一年,且不属于停业整顿的,可认定企业处于歇业状态。
企业已无财产和人员,但能查明企业公章、执照等由其上级主管单位掌握的,虽无本意见第3条规定的情形,仍应按歇业处理。
已歇业企业的年检行为,不影响法院对企业歇业状态的认定。
5、企业歇业后应依法进行清算。但在注销登记前,其法人资格仍然存续。
6、企业歇业后,已成立清算组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清算组延续歇业企业的法人资格,为诉讼主体,债权人起诉歇业企业应以清算组为被告。
7、企业歇业后,无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债权人起诉可以歇业企业和清算主体为共同被告。
债权人仅以歇业企业为被告起诉的,法院亦应受理。
8、企业歇业后,债权人以清算主体为被告起诉,要求被告承担投资不足、抽逃资金、转移资产逃避债务或清算责任的,法院应予受理。
9、一审立案后发现被告歇业的,应债权人申请,法院可追加清算主体为共同被告。
10、二审诉讼中,债务人歇业的,如已成立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可直接变更清算组为
诉讼主体;无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的,诉讼仍继续进行。债权人要求清算主体承担投资不足、抽逃资金、转移资产逃避债务或清算等责任的,应另行起诉。
三、企业被撤销后的诉讼问题
11、企业被撤销是指企业根据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决定,自行或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使企业法人资格消亡的特殊情形。企业被决定撤销后应依法予以清理债权债务,清理后办理注销登记。
本意见所称“企业被撤销”,仅指企业被决定撤销但未办理或未办理完毕注销登记的情形。已办理注销登记的有关问题按照企业被注销的规定处理。
12、企业被撤销后,成立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的,清算组为诉讼主体,可以起诉应诉。债权人起诉被撤销的企业应以清算组为被告。
13、企业被撤销后,无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的,作出该撤销决定的机构作为清算主体应参加诉讼。债权人起诉应以被撤销的企业和作出该撤销决定的机构为共同被告。
14、企业被撤销后,债权人起诉作出该撤销决定的机构,要求其承担清算责任的,法院应当受理。
四、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诉讼问题
15、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注销登记前,虽然丧失经营资格,但其法人资格仍然存续。
16、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成立清算组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清算组为诉讼主体,债权人起诉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应以清算组为被告。
17、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无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债权人起诉可以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和清算主体为共同被告。
债权人仅以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为被告起诉的,法院应予受理。
18、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债权人仅以开办单位或清算主体为被告起诉,要求被告承担投资不足、抽逃资金、转移资产逃避债务或清算等责任的,法院应予受理。
19、一审立案后发现被告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债权人申请,法院可追加清算主体为共同被告。
20、二审诉讼中,债务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如成立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可直接变更清算组为诉讼主体;无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的,诉讼继续进行。债权人如要求清算主体承担投资不足、抽逃资金、转移资产逃避债务或清算等责任的,应另行起诉。
21、债权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如已成立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清算组作为原告参加诉讼,债权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由清算组继受。
无清算组织的,清算主体可以申请加入诉讼作为共同原告;清算主体不申请加入的,不影响案件的继续审理。
22、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且未成立清算组,其清算主体先于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或注销登记的,因企业法人资格尚未消亡,诉讼继续进行。
清算主体先于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成立清算组的,清算组可以与该企业作为共同诉讼主体参加诉讼。清算主体先于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成立清算组的,或清算主体先于该企业被注销登记的不再继续追及。
五、企业注销登记后的诉讼问题
23、企业注销登记后,法人资格终止。
24、企业被注销登记时,清算主体或第三人在工商管理部门承诺企业注销登记后遗留的债权债务由其负责的,债权人可以做出承诺的清算主体或第三人为被告,要求其承担清偿责任。
25、企业未经清算即被注销登记,第三人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注销登记中承诺偿债,债权人既可以对清算主体或承诺偿债人择一而诉,要求其承担清偿责任;也可以二者为共同被告要求二者承担共同清偿责任。
26、被注销登记的企业为债权人的,如有权利义务承受人,可应其申请直接变更其为诉讼主体;无权利义务承受人或权利义务承受人表示不参加诉讼的,终结诉讼。
六、清算主体
27、清算主体应依歇业、被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注销登记企业的不同性质分别确定:
(1)国有企业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为清算主体;
(2)集体企业以企业的开办单位、部门,或投资人为清算主体;
(3)联营企业以各投资主体为清算主体;
(4)子公司以母公司为清算主体;
(5)有限责任公司以全体股东为清算主体;
(6)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章程规定负有清算责任的股东、或股东大会选定的股东为清算主体;股东大会不能选定清算组的,派员担任董事会成员的股东为清算主体;
(7)外商投资企业应依据《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进行清算,成立清算组(清算委员会)。未成立清算组的,清算主体为各方股东。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方已不存在的,中方股东应通过申请特别清算程序对企业进行特别清算,成立特别清算委员会。未成立特别清算委员会的,中方股东为清算主体。
28、债权人起诉的清算主体有误,法院查明后,应裁定驳回起诉。
29、公司股东较多时,债权人起诉要求股东承担清算责任的,既可以全部股东为被告,也可以其中部分股东为被告。
债权人以部分股东为被告时,此部分股东应为公司章程规定负有清算义务的股东,或公司的大股东,或派员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股东。
但债权人要求股东承担投资不足、抽逃资金或转移财产等责任时,应针对具有投资不足、抽逃资金或转移财产等行为的股东进行诉讼。
30、债权人起诉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后,债权人申请追加清算主体时,清算主体成员较多,依据有关规定又不能产生清算组的,法院可直接指定清算组人选,并限期清算。指定的清算组成员应为派员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股东。
七、清算主体的民事责任
31、清算主体参与诉讼的基本民事责任为清算责任。
清算责任包括以下内容:(1)对原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以原企业的财产清偿债权人的债权;(2)原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依据《破产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债务人破产。
32、法院判令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的,应限定清算责任期限。清算期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可限定6个月内清算完毕。
33、债权人以企业和清算主体为共同被告,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的,应判决债务人承担给付义务;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并以清理的债务人财产承担债务人的清偿责任。债权人仅起诉清算主体要求其承担清算责任的,可判决清算主体对债务人进行清算,承担清算责任。
34、清算主体在法院确定的期限内未尽清算责任,或在企业存在歇业、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形后一年内不尽清算责任的,债权人可直接申请法院指定有关单位成员进行清算。法院指定中介机构进行清算的,清算费用由清算主体承担。
35、清算主体在法院确定的期限内未尽清算责任,或在企业存在歇业、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形后一年内不尽清算责任,造成企业财产毁损、灭失、贬值等,致使债权人的债权遭受实际损失的,清算主体应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责任应限定在清算主体未尽清算责任所形成的损失范围内。
36、企业的投资人作为清算主体存在投入注册资金不实,但已达到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法定最低数额的,或存在抽逃资金、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等行为的,应在其投资不实、抽逃、转移资产的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37、企业的投资人作为清算主体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未达到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法定最低数额,且企业在诉讼时自有资金亦未达到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法定最低数额的,应认定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由清算主体承担清偿责任。
38、清算主体在工商登记管理机关注销企业登记时,承诺对企业遗留的债权债务负责的,或表示企业的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而实际并未清理的,清算主体应对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企业债权债务经合法清算程序清理完毕,债权人未在清算期间申报,而丧失受偿权利的,清算主体不承担责任。
39、债权人不要求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而要求清算主体与企业共同承担或独自承担赔偿或清偿责任,但清算主体没有承担赔偿或清偿责任事由的,应判决驳回债权人对清算主体的诉讼请求。
八、其他
40、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受到限制,应停止清算以外的经营活动。成立清算组的,由清算组为诉讼主体,清算组组长为负责人。未成立清算组的,法院在法律文书中应将企业列明,并在审理查明事项中说明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有关情况。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可以该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身份参加诉讼。对于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不能证明其身份的,应要求其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单位的证明。
41、诉讼中,债权人主张企业投资不实的,对企业投资是否到位的举证责任,应由企业或企业的开办单位承担。
42、清算组作为诉讼主体,或企业与清算主体为共同诉讼主体的,应依据最高法院确定的有关经济案件案由确定案件案由,案由不因清算组或清算主体参加诉讼而改变。债权人仅起诉清算主体,要求其承担清算责任的,案由应确定为企业清算纠纷。
债权人仅起诉清算主体,要求其承担投资不足、抽逃资金转移财产等侵权责任的,案由应确定为侵权赔偿纠纷。
43、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院《审理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及其他批复内容与本意见矛盾的,以本意见为准;已经受理尚未审结的案件适用本意见。
第五篇:关于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 营业执照、注销后诉讼主体及民事责任 承担若干法律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 营业执照、注销后诉讼主体
及民事责任 承担若干法律问题的调研报告(上)
原北京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发布时间:2002-12-05
近年来,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下落不明、歇业、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因经济纠纷被起诉到法院。在此类案件审理中,如何确定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确保审判工作效率和裁判的社会效益,是民商审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我院在1999年下半年经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审理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中,对诉讼主体问题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解决了当时审判实践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呈现多元化,且其设立、消亡、重整等多种形式的更替更加复杂多变。诉讼主体及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再次成为新形势下民商审判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高院经济庭对此进行专题调研,多次组织三级法院主管庭长及北京市民商理论研讨组成员进行探讨,找出问题,研究对策。
一、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问题的困扰
这一困扰主要源自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诉讼主体地位问题处理上的混乱。对于企业(被告)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我们在《解答》中要求采取裁定驳回起诉的方式处理案件。二审诉讼中出现此问题,则发回重审,由一审变更或追加当事人。其实质是以企业营业执照是否被吊销,作为判断企业法人资格是否存在的标准之一。但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23号《关于人民法院不宜以一方当事人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已丧失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为由,裁定驳回起诉问题的复函》、(2000)24号《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其民事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的复函》,确立了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诉讼主体地位,打破了过去以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确认企业终止的传统观念。加之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对此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因此具体操作上也较混乱。有的案件依然依据《解答》的意见处理,而有的案件则已开始适用最高法院复函的精神。
2.企业清算责任的承担。
现有法律、法规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复函等,对企业清算主体、清算责任等规定较为原则。《民法通则》及其贯彻意见只原则性地规定了法人的清算组织。《公司法》对于公司的解散、清算作了相对详细的规定,但是,其适用范围有其局限性,仅适用于《公司法》范围内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且《公司法》出台于1993年,规定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当前有关公司解散、清算等一些新情况也未能在《公司法》中充分反映。
对于企业清算主体的责任认定,我院对此问题的指导意见涉及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债权人的利益未能依法给予充分地保护。同时,也使得很多企业处于无人清算、名存实亡的状态,企业投资人不能及时开展清算工作,不利于随时清理被淘汰的市场主体,保障市场运行健康有序。
最高法院以复函的形式确认了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诉讼主体地位,确认了清算主体在诉讼中应承担的清算责任。但对于诉讼中主体的设定,清算主体的确定,以及清算主体应承担何种民事责任,则未有明确的规定。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缺乏可操作性。
3.债权债务与清算责任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案件处理上,我们一般不在同一案件中处理这两种法律关系。《解答》突破了这一局限,提出在案件中判决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的处理意见。但具体操作上如何处理,没有相应的规定,因而在审判实践中各行其是。最高法院的复函,提出了将债权债务关系与确定清算主体的清算责任两个法律关系合并处理的原则。这就进一步促使我们必须面对这一问题,提出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4.相关问题的处理。
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诉讼主体地位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企业歇业、撤销时诉讼主体地位问题。其实质都是企业清算法人概念的认识问题。因此,企业歇业、撤销的有关法律问题同样摆在我们面前。
5.企业下落不明的处理。
此类案件在法院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基层法院,所占比例较大。有的法院占全部民商案件的20%多。我院在《解答》中提出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三项的规定,认为属于被告不明确,应裁定驳回起诉。这一意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一处理行之有效,既可以缓解法院案件承受力也不致法院判决成为一纸空文,且并不剥夺当事人的诉权,利大于弊。
上述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困扰着审判人员。有的法院一直在不断探索,但也就是在探索中,各级法院各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我市法院的判决不能统一和规范。将当前审理相关案件适用法律、司法解释的原则、规范等系统化、具体化,提供可操作性的规定,统一思想、统一做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就有关法律问题的对策研究
就上述审判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在全市法院经济庭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征求意见,同时经过慎重地考虑,深入地研究,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1.关于企业(被告)下落不明,裁定驳回起诉问题。
企业下落不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应公告送达。我院在《解答》中提出裁定驳回起诉的意见,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是法院案件承受力。尤其是基层法院,此类案件占比例较大。采取公告方式送达,案件积压较多,审理周期延长。二是对法院查清全部案件事实不利。此类案件多数情况是,公告后当事人亦不能到庭,只能缺席判决,使得案件事实只能依据一方提交的证据认定。三是案件判决后,多数判决只能是一纸空文,不能有效地执行,执行案件压力大。同时也影响法院判决的严肃性。
虽然这一规定有一定缺陷,但是,通过反复的探讨、论证,我们认为,对企业下落不明的,仍应以裁定驳回为原则。法院自身的承受力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一般情况下,此类案件公告后当事人亦不能到庭,只能缺席
判决,依据一方提供的证据,不利于查清全部案件事实;案件判决后,多数判决也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大部分原告在提交诉讼费、执行费后,不能得到其最初预想的诉讼结果。采取裁定驳回起诉的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当事人再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原告诉讼费用的承担。原告一旦提供被告的下落,仍能够诉讼到法院。这是诉讼经济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经过权衡利弊之后,目前解决此类问题所能够采取的较好的办法。
同时,在裁定驳回起诉的原则下,应规定一些例外情况。如,下落不明的企业有共同责任人,且该责任人不属于下落不明,并能够应诉的,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可能通过诉讼及时实现,应继续审理。同理,企业在诉讼中虽不应诉、出庭,但在上述的主要营业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登记注册地有财产、人员的,因诉讼有其效益存在,或者说有执行的可能性,原告的诉讼请求最终可能实现,也应排除在以被告不明确裁定驳回起诉之外。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被告不明确的认定,应注意严格掌握其界限。审判人员不能因为通知不到就采取驳回起诉的方式,从而影响债权人行使其权利。在具体操作中,法院应对原告提供的被告主要营业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登记注册地进行送达。应在采取直接送达、邮寄、留置送达等均不能送达到,并对有关问题在卷中作出如实记载后,方能够依法驳回起诉。
2.关于确立歇业、被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诉讼主体地位问题。
(1)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属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其行政职权对企业所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其导致企业的经营资格被强制剥夺,意味着企业丧失了进行经营的民事行为能力,最终将导致企业法人资格的消灭。但是,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并不意味着其法人资格立即消灭,其停止的只是清算行为之外的行为,如经营行为,企业的清算行为仍要进行。在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清算程序结束和注销登记前,企业的法人资格仍然存续,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清算范围内的活动,可以起诉应诉。最高法院复函明确的也是此意。
同理,企业歇业是一种事实状态,是指企业停止营业且不再继续。显然这也是企业走向终止的一种情形。企业被撤销一般则是指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决定
终止企业,使其退出市场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企业歇业、被撤销后,也应进行清算程序,其主体资格在清算程序结束前亦应具备。
(2)债务清偿及清算责任承担。
企业清算法人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观念,我们必须对此重新认识。企业清算法人作为原告时,权利义务不受影响,而作为被告时,就涉及其对外民事责任的承担和企业清算程序的开展,因而也是我们在调研中探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保护债权人利益,促进企业及其投资人清算的积极性,逐步以法律手段督促市场主体自行清理和退出市场,保障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在企业存在终止情形,且不积极清算的情况下,债权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督促企业进行清算,强制企业开始清算工作。因此,应赋予债权人申请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的权利。为进一步保障债权人此项权力的行使,且不因此增加权利人的诉讼费用等,法院应当允许债权人在债权债务关系案件中提出此项要求,即,将清算责任法律关系与债权债务关系合并审理。也就是说,在审理债权债务关系时,如被告企业属于上述歇业、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情况的,债权人有权以企业及其清算主体为共同被告,要求企业承担清偿责任,清算主体承担清算责任。
但是,在诉讼主体的设定上,还要考察追加清算主体是否具有实质意义,即,不追加清算主体是否会影响企业对外民事责任的承担。因此,歇业、被撤销、吊销营业执照企业作为原告的,一般不考虑追加清算主体问题;对于清算主体也存在注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情况的,一般应掌握不越层追及,避免人为扩大案件难度,损害法人有限责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