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特色“文化角” 破解农村文化载体建设难题
打造特色“文化角” 破解农村文化载体建设难题
清流县坚持立足农村基层实际,将文化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积极整合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村祠堂、礼堂、戏堂等本土传统文化阵地的作用,创新书堂、讲堂、文化园等载体,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角”,有效地解决了载体建设、队伍发展、内容创新等问题,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如今,一个个人气聚集的“文化角”遍布清流村村落落,成了当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重当地实情,解决载体建设问题
1、因财建设,不论投入多少。近年来,清流县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建好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运动场所行政村全覆盖。设施设备的建立完善,为农村“文化角”建设打牢了阵地基础。但对于清流县大多数乡村而言,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在没有大笔项目资金配套扶持的情况下,清流县根据各地实际,因财投入,创建好“文化角”。田源乡田源村在福源小区建设过程中,把“文化角”布局规划和资金预算纳入其中,筹措70多万元在小区紧邻地带兴建农民休闲文化公园,设置名人事迹浮雕、演出舞台、农民广场、休闲长廊、健身区、宣传栏等设施。如今,小区群众闲暇之余,可在此休闲健身,还能经常享受县乡邀请京剧同乐会、夕阳红演唱团等艺术团体送来的“文化大餐”。对于财力较紧的田源乡田口村,则利用地处村中心的“黄氏宗祠”进行改造修葺,添置琴、棋、图书、电视、阅览桌、锣鼓等设施和器乐,把祠堂建成农村全新的“文化角”,并在此开展理论、计生、法律、禁赌、尊老敬老等宣传教育活动。长校镇长校村同样利用村里的“李氏宗祠”改造成“农民娱乐部”,让农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阵地。
2、因需建设,不论场地大小。在“文化角”建设过程中,清流县注重当地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安排布局。沙芜乡铁石村是个移民村,全村超过70%的人口为安砂水库库区移民。近年来,人均耕地较少的当地农民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村民对科学养鱼知识越发渴求。乡里急村民所需,投入100多万元,兴建集休闲、健身、娱乐、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移民文化活动中心,添置了近万册科技藏书,方便农民借阅书籍,这个“文化角”成了铁石村村民汲取精神文化的不竭“粮仓”。嵩口镇立新村也是安砂库区整体移民村,该村大部分田地黄土多,土质不透水,种粮产量不高,但适宜种植苗木。自1984年起,部分村民就开始育苗,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消灭荒山”大兴植树造林的潮流下,村里开始大量培育造林苗木。历经20多年发展,立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苗木专业村”。随着时代发展,立新村苗农在利用传统手段“叫卖”苗木的同时,也非常渴望能在网上销售,拓展市场。村支书刘稳生率先购买了电脑,镇里根据村民需求,依托他家不到十平方米的电脑室,创建网站营销培训点,通过这个小小的“文化角”展开电脑使用及上网售苗知识普及,推动苗木上网销售。掌握了上网知识,苗农纷纷购买电脑。多了网络助推,苗木销售如虎添翼,全村育苗趁势而上。如今,立新村苗木已达1000多亩,产值1000万元以上,户均育苗收入超过10万元。
3、因地建设,不论何种形式。清流县把“文化角”创建作为展示新农村风貌,展现新型农民风采的重要舞台,不做表面文章,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根据各个村居的特点,抓住各地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角”。灵地镇境内的滕头园林千亩苗木基地吸纳当地几百人长期就业,其秀美的风光每年也吸引成千上万人前来观光,镇里发挥此处优势,以“文明·和谐·幸福”为主题,在醒目地带设置计生宣传栏、文化墙等设施,创建“计生文化园”,并定期或不定期开设“幸福文化讲堂”,让当地群众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计生文化的熏陶。龙津镇南岐村三月三传统“庙会”,周边村民纷纷前来,镇里把握这一人流集聚的良好时机,邀请县乡单位到村里开设“文化角”,开展“三下乡”活动,宣传理论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村民在浓厚氛围中受到影响,摒弃赌博、酗酒陋习,注重发展生产,如今,南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市级文明村。
二、重群众参与,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1、扶持引导。农村文艺队伍建设是发挥农村“文化角”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用的关键。清流县扶持引导农民组建各种业余文体社团、队伍,充分发挥农村文体工作者、业余文体队伍、民间文体爱好者主力军作用。2011年,田源乡田口村几位农民自发成立乐队,常常自娱自乐聚在一起,县乡因势利导,安排文体部门专业教师指导乐队成员的演奏技艺,村委会还筹集近3万元资金,为乐队购置乐队组建所需的乐器。现在,这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乐队,已成为田源乡文化宣传“主角”,每逢节喜事,村里和周边乡村“文化角”的演出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倾情参与。三角戏在清流已有400多年历史,供坊村三角戏剧团成立于1958年。从2000年开始,由于剧团成员流失,剧团解散。虽然中断演出12年,三角戏在当地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曾经的三角戏演员心中,也还存着深深的戏剧情结。去年,在宣传部门和镇政府的扶持引导下,供坊村三角戏剧团再度登台。龙津镇还与县文化部门一道,进一步制订了关于三角戏保护、扶持方案,打算建设民间文化活动基地,培训热心三角戏的年轻人,将这一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2、培育人才。乡村文化人是发扬传承乡村文化的主角,培养高素质、多才艺的文化人是发展乡村“文化角”的有效途径。清流县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大现有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以基层文化俱乐部为中心,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培训。积极支持乡镇培养、发展本地民间艺人,提高本地文艺队伍的演奏技艺和表演能力,让许多握惯了锄头的农民,也能拿乐器演奏、扭起身子跳舞或是提笔写好字。这些文化能人建立了包括腰鼓队、大提琴乐队等文艺队伍,也包括太极拳、书友联谊会等文体队伍。近年来,清流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爱琴杯”大提琴比赛和第25届世客会“灵台朝觐”活动,灵台山福建省书协刻字艺术创作基地成功举办了福建省第三届、第六届刻字艺术展,清流培养和发展民间文艺人才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同时,龙津镇广场文化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九龙广场成为龙津镇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目前,全县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培育了35支基层文化体育队伍,经常性文体活动骨干1000多人。
3、有效管理。“文化角”活动能否持续开展,管理是核心。清流县在安排乡村干部管理好“文化角”的同时,还聘请了一批身体好、威望高、知民情、愿奉献的老党员、离任村干部、退休教师为各类农村“文化角”管理骨干,让他们成为政策法规宣传员、科技文化普及员、社情民意收集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把党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推动“文化角”活动丰富多彩。如田源乡廖武村以祠堂、礼堂、戏堂、讲堂等阵地为依托,聘请24名老党员、老干部为该村“文化角”骨干成员,他们在年初根据村里实际,制定“廖武村全年文化活动时间表”,并将其贴在祠堂墙上让所有村民知晓。村民按计划在一年中开展游园、戏曲排演、村民书法比赛、党建知识竞赛、儿童绘画培训班、“重阳节”文艺活动、“家和万事兴”促和谐座谈会、“春节联欢晚会”等多项文化活动。长校镇则把夕阳红十番锣鼓乐队、校溪农家女舞蹈队和校溪民俗文化队进行整合,组建长校农民文化合作社,切磋技艺,创作节目,合作社三个团队共100多名社员轮流或同时在全镇各村的“文化角”开展活动,确保“文化角”好戏连台不“冷场”。
三、重惠民实效,解决内容创新问题
1、采取新手段。内容创新源于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清流县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容量大、时效快的特点,依托“清流新闻网”,创办“网上‘半月堂’”,每半个月推出一堂课程,开设学习动态、新书推荐、文艺活动信息等栏目,供广大“文化角”乡村管理干部和骨干下载传阅,以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中央和省市委重要文件及会议精神,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并推动大家通过网站相互学习借鉴开展“文化角”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为内容创新打下了牢靠的知识基础。
2、开辟新途径。近年来,清流县鲜切花种植、溪鱼、黄羊养殖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县里因势利导,从种、养、加产业和农业合作社组织中招募一些文化素养、政治理论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土专家”组建“草根讲师团”,加强对他们的政策理论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平时还通过手机短信、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将党的惠农政策、护民法律法规等传送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在进行技术教授的同时,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与此同时,县里还借鉴乡村护林员的做法,把目光瞄准了平时与群众接触最多的乡村基层干部,利用摩托车这种农村普及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各乡镇组建宣传轻骑兵,走村入户为乡亲们提供政策咨询、农技知识服务,排忧解难题目,撒播智慧种子,在各个村落、田间地头形成一个个方便农民、可移动的“文化角”。这些活动形式的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活动内容的创新。
3、鼓励新创作。清流县积极出台政策,设立“清流县人民政府文艺奖”和“清流县优秀文艺创作百花奖”等,激励社会各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新作品创作。清流县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琅琅上口、脍炙人口的传统农谣,县宣传文化部门干部和田源乡田口村、长校镇长校村的几位退休教师,挖掘整理农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内容健康的各类农谣,围绕倡导农村新风等主题,开展农谣新编活动。而今,“十劝诸君莫赌博”、计划生育“三字经”、“尊老敬老‘十要’‘十不准’”等一批崇尚文明的歌谣,被印发到各乡镇“文化角”传唱。“十番锣鼓”是长校镇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平时主要是村民们自娱自乐,逢年过节为村民演奏表演,活跃节日氛围。近年来,“十番锣鼓”的一些年轻演奏人员根据“十番锣鼓”曲调,创作出“计生歌”、“奉献歌”等歌曲,并以民乐、快板和合唱等形式,不仅在传统节日为村民表演,而且还更多地出现在送兵入伍、庆功会、慰问军烈属等重要活动场合,为这一民俗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龙津镇南岐村的三角戏剧团则用客家话编唱了民间戏剧《碧玉簪》选段《送风冠》,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此外,李家的五经魁表演队、灵地的舞狮队、里田龙灯队等将农闲时创作的新节目搬到“文化角”,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文娱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让村民素质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提高。(魏永富)
第二篇:打造特色文化 建设一流学校
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建设品质一流学校
钟祥市实验小学
钟祥市实验小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发祥地,极富历史底蕴的宋玉井如今还保存在学校大门附近。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如今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正着力“弘扬校园文化,构建和美校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弘扬精神文化,打造校园环境美
一是弘扬师德责任,塑造教师形象精气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走出家门一步,就要肩负全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必须肩负学校荣辱。为塑造实小教师良好形象,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五气”:一是正气。相对于邪气而言,教师一定要有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校园有正气,师生皆和谐。二是朝气。相对于暮气而言,尤其对年轻的同志们来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永远充满无限的激情。三是灵气。相对于呆气而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有主动性,创造性。一个没有灵气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四是大气。它相对于小气而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五是书卷气。它相对于世俗气而言,不要整天柴米油盐烟酒茶,不要成天张家长李家短。我们一直在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培养教师独特气质,做到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二是弘扬好学无止,锻造教师能力硬基础。我校一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方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一是常规教学培训。利用寒暑假教师集训时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集体备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教师较快适应学校的各项特色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落实集体备课议课教研机制,夯实教学常规巡查等日常监管工作,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是借助名师学。学校举办以“聚焦课堂 解读新课标 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邀请荆门教研室专家吴晓梅、李慧玲到校讲学,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解读新课标 感悟新课改”为主题,对不同学科的《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极大增强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规范学校管理,打造校园严整美
一是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我校大胆推行了“三性三成”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显著成效。“三性”即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即自主学习问题生成、互动互助方法合成、检测反馈目标达成。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去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三性三成”课改模式观摩活动,邀请荆门、钟祥教育专家、家长、社会人士走进课堂探索与研究这一模式,受到专家及家长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项实验已被省教育厅立项。
二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我校把学习培训视作教工的最好福利,不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创造学习机会,还以集体备课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使广大教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近5年来,教师出版著作8本,论文发表或获奖400多篇,有30多节课在省、地、市比武中获奖。
三是学校管理民主科学。我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一切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多年来无一人上访。师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校园里疯赶打闹现象少了,乱丢乱扔没有了,师生违法犯罪一直为零。
四是善雅教育办出特色。为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我校以“善雅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三个主题的教育活动:第一是“日行一善·雅行天下”的创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倡导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第二是“争做善举雅行学生,共创温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善雅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学生先根据评选标准自行打分,然后由小组依照得分推荐候选人,最后由全班学生根据候选人事迹投票遴选出校园“善雅之星”共计100名。每位善雅之星都要撰写20-50字的善雅心语,并在校园电子飞播上滚动播出。“善雅之星”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发现了闪光点,找到了自信,提升了文明素养;第三是“善雅教育——爱的传递”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以讲故事、朗诵、歌唱、小品等形式,演绎身边爱的故事,并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爱既是一种无尽的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大家不仅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更应用自己的行动将爱播洒向四方。
三、培育爱校情怀,打造校园精神美
作为百年老校,实验小学注重特色立校、实力兴校,用实小的发展、实小的成绩、实小的希望来凝聚师生的爱校情怀,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让艺体教育彰显特色。学校从自身优势入手,注重艺体教育特色的打造。音乐组自编自导了集体舞《向前冲》、《春晓》,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集中在运动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实验小学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美术组组建了“向日葵画室”,开启向日葵画室博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绘画。近两年,学生美术作品有400余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出版了两本画册。学校体育工作更是锦上添花,足球成为钟祥市乃至湖北省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亮点。2008年、2009年,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足球赛都获得了冠军。2010年,在湖北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参赛荣获亚军。先后有3名学生入选湖北省少年足球俱乐部,其中何统帅入选国少队,钱宇淼入选国青队,另有1名学生入选山东鲁能青少年队。
二是让工作环境更加温馨。我校坚持“工作环境建设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为教师工作创造温馨环境。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定期对师带徒成效进行目标考核,不仅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实施名师成长工程,依托荆门市教育局授牌的“陈大水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骨干教师成长为市内外知名教师提供物资和智力资源保障。
三是让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严谨科学的管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几年来,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十佳最具影响力品牌名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首批文化传承学校、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荆门市示范学校、钟祥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春节,群舞《春天的话语》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校园春晚》展演,并获“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金奖。学校被荆门市教育局评为群众最满意的学校,学校工作考核连续5年名列钟祥市中小学前茅。各位同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塑造新形象。
第三篇:打造社区文化特色
大力提升人文气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区
开发区文化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首先表现在独特的文化品味:在建筑上,就是其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杆等都具有开发区的文化个性。其次表现在独特的文化内涵:开发区有自己的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让文化覆盖每个角落。开发区正在加大社区图书室、文化大院、文体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发展社区文化搭建平台,组织开展送书籍、送电影、送戏曲、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用颇具特色的文化丰富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同时积极培育秧歌队、锣鼓队、居民剧团等民间艺术群体,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让群众唱主角、展风采,满足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鼓励居民群众创作一些具有开发区特色大家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开发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力争利用五年时间把开发区打造成为人文气息浓厚、魅力十足的城市文化特色区。
第四篇:鄂州市破解文化体制改革难题
鄂州市破解文化体制改革难题的启示与思考
夏建国刘传坤
文化体制改革是近年的热门话题,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件操作起来很难的事情,从上来下,各级政府没有明确的扶持政府和意见,改革需要成本,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新的机制如何建立?这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课题。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了,改革势在必行。文化工作者要面对现实,不能再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应积极应对、大胆探索。鄂州市文体局新届班子上任后,大破解文化体制改革难题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受益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一、改革的历程与启示
鄂州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萌芽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党的十四大前)
这一阶段的文化体制改制是继农村联产责任制承包取得巨大成功,农村改革转向城市改革,在借鉴学习了农村和工业、商业和其他公共服务业的改革创新经验作法后,文化单位进行了自发的、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尝试。这期间的改革开始打破文化单位纯而又纯合单一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如推行合同制、承包制、租赁制;进行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开始有偿服务;按各部门的效益高低、贡献大小和个人职责岗位、能力强弱逐步拉开了一部分人的工资档次,形成了一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市群艺馆引进有经营专长的人员带领一部职工开办了印刷厂、录像放映业。市图书馆在全市率先开办了打字复印社和图书经销部。省京剧二团开办了少儿京剧艺术班,把艺术培训当文化产业来办;推行了演出效益工资和其他奖励工资。市博物馆推行了考古队定额上缴、额外分成工资制度。
(二)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十四大以后至十六大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取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种体制结构的文化单位较快发展、文化经营活动的丰富,国有文化单位事企不分、职能淡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落后、机制不活、经济拮据、活力不强的问题突出显现出来,与其社会主体、主导地位不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规律不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为此,本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本着有利于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衡量标准,我局选择了市群艺馆、省京剧二团等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全系统文化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第一,以建立完善适应市场规律和文化艺术规律的管理模式为着眼点,大力推进以企事分离、主辅分离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创新。
1、“一馆两制、企事分离”。对三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市图书馆)这些既有公益性业务,又有经营性业务,管理方式划分不清的单位,本着“分类、脱钩、放权、搞活”的原则,从体制上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离,事业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市群艺馆设立群文工作总部和群文经营总部。群文工作总部履行社会文化职能,享受国拨经费,实行目标责任制为主的量化管理;群文经营总部履行经济效益职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经济指标管理。
2、“切块搞活,分兵突围”。改变市直文化事业单位“一锅煮”、“大锅饭”现象,在划清主业和辅业,职能工作和经营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增强相对独立性、划小核算单位”的思路,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业务和经营部门分割开来,单独进行核算和管理,打破单一的、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如市博物馆分别将考古部、陈列部、文博开发部等7个内部业务和经营部门实行切块分割,各块均推行“五定二挂钩”(定业务、定经济指标、定岗、定员、定责和工资、奖金与目标任务挂钩)的管理办法。鄂城影剧院将主业电影和辅业录相放映等分割开来,形成五个独立的内部经营单位,采取竞拍方式,将五个单位承包给院内职工经营,实行“总体包干,自负盈亏,确保上缴,超额全留”的经营方式。
第二,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要求的竞争机制为着眼点,大力推进以全员竞争、合同聘任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创新。
1、打破干部职工身份界限,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全系统文化单位相继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对领导和非领导岗位实行全面竞争,实行试用制、聘任制和风险抵押金制。
市群艺馆、市影剧院、省京剧二团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在全市范围内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在单位内部彻底打破干部职工身份界限和传统的用工制度,从领导班子副职到中层干部到普通员工岗位,全部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通过组织考核、民主考评和双向选择,一批普通身份的职工走上了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岗位,一批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被淘汰下来,一批人员被待岗或分流。
2、打破传统用工制度,推行“提高门槛,逢进必考”。一是提高用人标准。除舞蹈等特殊专业可用中专生外,新调入、招收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专业对口,不让“陈谷占仓”。二是考试录用。新进人员必须经过考试、考核,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实行聘用合同制,不让“滥竽充数”。三是缺一招一。一方面严格控制超编进人,另一方面对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实行缺一招一,用足用好编制,不让“鸠占雀巢”。2004年9月,经市人事、编制部门批准,从市群艺馆、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省京剧二团、市图书馆四个单位拿出4个空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引进了文艺创作、图书管理、舞蹈等4名专业人才。
第三,以建立完善适应市场规则的分配机制为着眼点,大力推进以浮动工资、绩效工资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创新。
按照不同岗位情况,探索多种分配方式,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市群艺馆,馆长、行政办公室和群文工作总部人员工资按固定(70%)和浮动(30%)两个部分发放,浮动部分和业务挂钩。群文经营总部实行效益工资,按政策保证最低工资标准和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多劳多得,按绩效取酬。市博物馆按文博业务人员30%的工资作为奖励工资与业务和经济指标挂钩,按完成任务的比例发放。省京剧二团实行联演计酬制,根据演出多少、能力强弱和角色大小来确定工资分配标准。
第四,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投资机制为着眼点,大力推进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1、公有民营,股份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利用市场力量寻求发展。鄂城影剧院大胆引进民营资本100多万元,装修改造特轮电影厅,安装美国环绕立体声音响,更换座椅等配套设施,实行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
2、开放引进,借力开发。针对文化事业单位底子薄、资金困难的现实,以文化资源为资产存量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文化产业。市博物馆争取日本友人投资700万日元,修建了张裕钊陵园和樱花园,成为鄂州文化旅游景点。利用鄂州书法名人张裕钊在日本享有盛誉这一无形文化资产,开创了利用外资保护利用文物的先例。鄂城影剧院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利用临街黄金地段招商开发。通过租赁户预付租金,建筑队带资的方式,吸纳资金100万元,成功地开了1409平方米的门楼。
3、横向联合,开门办文。鄂州市是古铜镜之乡。为开发利用这一优势,市博物馆从陕西引进一名铜镜复原复制人才,创办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复制古代青铜镜系列产品。目前,这个所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礼品定点生产单位,产品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省京剧二团大胆实行会员制,走团企联姻之路,先后与银行、税务、财政、烟草等部门和企业横向联合。剧团为会员单位提供文艺服务,会员单位为剧团提供物资资金支持,双方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演出公司针对大型文艺演出投入大、风险高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力量,联合进行前期投入,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他们还在社会上选聘演出经纪人和销票员,依托社会力量、中介机构进行演出经营。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阶段(十六大至现在)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十六大精神和全市的统一部署,我局在市直文体系统进行了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这次改革首先是对全部文化单位按公益性、经营性和准公益性三类进行分类。在12家文化体育单位中,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4家(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艺研所);差额拨款和定额补助事业单位各一家(省京剧二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一家(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另外有两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市演出公司、市影视演艺中心)和2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单位(市电影公司、市影剧院)改为企业,加上原已改为企业的双管单位市新华书店,共有5家企业。
对保留的8家事业单位,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进行了定单位名称、定隶属关系、定经费渠道、定职能、定编制、定领导职数的“六定”改革,各单位都制定了工作方案,重新确定了岗位、职数和岗位职责,开展了新的竞编竞岗的一系列工作。
2003年2月起,我局对4家新改企业进行改制,以彻底解决其机制不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一系列弊端和效益低下、包袱沉重、人浮于事的困境。此次改制的目标任务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两改”(改国有为民营或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改固定工、合同制职工身份为自然人身份)为主要内容,依法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市场竞争主体和新型文化企业。改制的原则是:坚持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统一布置,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相信依靠群众,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部改制工作分宣传发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争对电影市场萎缩、人员过多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以市电影公司作为试点改革单位。市电影公司按照改革方案,通过资产变现作为改革资本,为所有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买断了身分,变成社会人。目前市电影公司的改革已基本完成。2004年,我们又对鄂城影剧院进行民营化改革,实行民营化管理,通过购买资金,解决了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争取年内全面完成。这些改革措施,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批准,又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化解了职工经常上访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回顾20多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珍视和发扬。一是改革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伴随着第一阶段改革,我市文化单位实现了县级基础向地市级格局的历史跨越;文化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兴起。在第二阶段改革中,群众文化打造出了“周周乐”品牌,我市被命名为全省书法艺术之乡;专业艺术飞出了《小凤》,实现了获国家艺术大奖零的突破;文物保护捷报频传;我市被定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实践证明,谁改革谁变化,早改革早主动。二是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前提条件。20年改革大浪淘沙,一些像电影公司这样的单位,过去曾经辉煌,现在则跌入困境。除客观原因外,思想不解放,墨守陈规怕改革是主要原因。2000年,市文化局就曾到该单位动员改制,结果动员会都开砸了。三是加强领导,上下配合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重视,非常必要。我们所有改革方案都报市领导和有关单位审批,得到了市领导的支持,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了坚持后盾和保障。去年,徐松南、谢松保等市主要领导到文体系统专题调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直接推动了全市文化体育事业单位的新一轮改革。尊重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放手发动、鼓励基层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改革才能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与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目标、与文化体育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距离与问题,改革只起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解放不够。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文化系统的改革明显滞后。一些人片面强调行业的特殊性,不敢想,不敢闯,寄望于“等、靠、要”,满足于“守摊子”,有困难有问题找政府多,想办法少;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多,向市场开拓创新少;事业化管理的多,企业化管理的少,导致文化单位人员严重超编,庸才请不走,人才留不住,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急需人才难以引进;懂与不懂文化的一个样,干事的与不干事的一个样。思想观念陈旧。在文化单位中相当一部分人计划经济的思想模式还比较浓厚,还沉浸在过去辉煌、火红的年代,其工作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按计划经济那一套来办。
(二)改革力度不够。回顾20多年的改革,治标的内容多,治本的内容少,机制不活、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铁交椅、铁饭碗现象还明显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还一个样,单位在用人、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受到很大制约,个人和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的得到调动。从上到下改革的力度不大,政策不配套。文化单位的改革大多是孤军作战,自行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多,系统的、配套的改革少;单位自己主持的改革多,由政府主持的改革少。没形成象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商业流道领域改革那样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那样从上到下强有力的改革力度。这就需要上级政府出台相配套的政策法规的扶持意见。
(三)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社保问题。我市文化系统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市演出公司、市影视演艺中心两家单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任何资产积累。改制首先要搞养老、医疗保险。如没有优惠政策,改制将很难顺利进行。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是财政拨款
单位,搞养老、医疗保险数额较大,必须要市财政扶持。
二是税收和债务问题。由于市场萧条,经营困难,市电影公司、市影剧院多年来都欠缴税款。税款的追缴也是两单位改制工作中的一大问题。此外,两单位都欠有银行债务,一直没有享受国家对企业欠银行债务的缩水政策。建议出台这方面的政策。三是资产变现、土地开发问题。改制单位实现资产变现和土地开发是改制成功的关键环节。市电影公司已和开发商签订了人民电影院的开发合同,其他固定资产也正在清产评估。此项工作需要落实改制企业资产变现和土地开发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这些都障碍着文化体育单位改革的突破。
三、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文体单位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促进思想大解决,改革大突破。一是在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自身活力上解决思想。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和自我加压、自我发展的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善于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在精神状态上解放思想。要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突破的观念,保护改革者,支持探索者,鞭策观望者,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三是在所制结构上解放思想。要破除重“国办”文化,轻“民办”文化的思想,树立巩固和发展国办文化,鼓励民办文化发展的观念。四是在投资结构上解放思想。要破除单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办文化的思想,树立资金市场化、投入主体多元化的观念。五是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上解放思想。要破除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思想,树立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观念。六是在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上解放思想。要破除“仕不言商,文不理财”的思想,树立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重要途径的观念。发挥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七是在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上解放思想。要破除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技术的思想,树立科技是文化艺术发展推动力的观念。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八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解放思想。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2、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按照文化单位的实际和生产规律办事,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对公益性单位,如博物馆、艺研所、群艺馆、图书馆、基层文化站实行政府主导,不断深化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制度改革。对经营性单位,要尽快对其改企改制,使其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对准公益性单位,如省京剧二团,一方面要促使其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搞好经营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争取政府的扶持。目前,我们正组织三个专班,对三类文化单位的深化改革提出具体方案。
3、争取政策,形成合力。努力争取上能制定完善配套的改革政策和出台科学合理的优惠扶持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解决文化系统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性难题,如社保、医保问题、税费减免等,使文化单位的改革轻装上阵,有章可循。文化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和改为企业,要有政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条是把职工社保问题解决掉,卸下包袱;第二条是原来财政形成事实的扶持它的那部分资金要继续扶持。
4、要加强领导,大造舆论,切实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加强对文体单位改革的领导,像抓企业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样,由政府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大员上阵,统一协调,上下联动,大造舆论,形成气候,切实把文化系统的改革推向深入。
(夏建国系鄂州市文化体育局局长)
第五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建设文化品牌名校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建设文化品牌名校
淮安外国语学校 汤余颖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庄子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载体,从庄子的话中不难看出文化与一个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学校形象、寻求特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淮安外国语学校是翔宇教育集团的发祥地,集现代化、花园式、书院气于一体。校园内周恩来广场庄严典雅,紫藤廊曲径通幽,未央湖碧波倒影,学子桥静卧水上,风景墙古朴别致。主教学楼临水而建,楼影一体,别具匠心。校园举目所及、举足所进既是知识的殿堂,更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学校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核心工作,进行课程改革,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让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形成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特质。
历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中国书法教育的最高荣誉“兰亭中学”、“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江苏省科研园地育人摇篮”、“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节水型单位”、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始终与校园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一、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打造人文艺术校园
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等。学校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里有标志性建筑----周恩来铜像广场,概貌学校一切工作;有精致的语录牌----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彰显着学校“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校园里有师生的成果展示台;校园里随处能听到彬彬有礼地问候语 “老师好!”校园里任何地方都是排着队列有序行走,看不到追逐打闹,听不到说脏话;校园一尘不染、规范有序„„校园处处有浓浓的课改气息,有特有的书香气息,人文气息。在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中,学校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语音室、综合电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学校不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教室全部建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任课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初步建成了数字化校园。
高雅、优美的校园艺术文化,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淮安外国语学校一贯重视通过多彩的活动,构建“艺术校园”。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淮安外国语学校系统有计划地举行文化艺术节文艺会演。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合唱、独唱、乐器演奏、舞蹈等20多个精彩节目表达了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为进一步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淮安外国语学校举行了学生书画作品展。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学楼的画廊内,陈列着学生的绘画、书法、剪纸和摄影等作品,其中书法有楷书、行书等;绘画作品有国画、水粉画、素描、蜡笔画等。这些作品,常常吸引广大师生驻足流连。
二、建设行为文化,打造活力校园
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组建了文学社、棋艺社、摄影社、歌咏队、篮球队、足球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春季踏青节、风筝节,夏季龙舟节、艺术节,秋季体育节、科技节,冬季英语节、读书节”组成的“四季八节”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挥了主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踏青节”-----放飞心灵、亲近自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亲近自然,放飞心灵一直是淮外一年一度踏青节所秉持的宗旨。每年春天该校都会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花果山揽胜,西湖漫步,太湖三国城怀古,天目湖泛舟,瑶林仙境寻幽,苏州乐园探险„„笑容荡漾在同学们的脸上,激动写在同学们的眼里,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春天的活力让同学们尽收怀中。
(二)“风筝节”-----放飞梦想、彩绘蓝天
赏风筝、制风筝、放风筝,文化熏陶,理念引领,激发学生成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的放飞者。学生们在参与中亲近传统,在参与中放飞梦想,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并积淀智慧。风筝节使学生在快乐中重温童年的梦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打造了活力四射的魅力校园。
(三)“龙舟节”-----逐波追浪、敢争一流
每年在该校的龙舟文化节中,都有来自楚州、清河、清浦、淮阴、涟水、金湖、洪泽、盱眙、连云港等县市区的学生代表组成龙舟校友代表队参加。在比赛现场,激越的龙舟号子声中,擂鼓竞渡,众桨齐飞,龙舟竞渡别开生面,充分展示了淮外学生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学校举办龙舟文化节的目的,就是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当代中学生积极进取、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团队风采。
(四)“体育节”-----参与快乐、合作进取
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开幕式上,各班级各具特色的锣鼓声、口哨声、助威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运动场成了花的海洋、欢乐的世界。大型团体表演:三十二步集体舞、中华武术、“青春的旋律”团体操,以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冲天的声威,充分展示翔宇淮外一派生龙活虎,蒸蒸日上的宏伟气势。体育节围绕“参与快乐、合作进取”的主旨,还增设了“同舟共济”、“赶猪”、“袋鼠跳”等趣味比赛项目。
(五)“英语节”-----圣诞晚会、欢乐开怀
每年12月24日晚,该校“英语节”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一年一度的圣诞英语晚会如期开幕,整台晚会分为四大篇章:第一乐章,欢乐颂;第二乐章,祝你平安;第三乐章,明天会更好;第四乐章,难忘今宵。精心绘制的大型圣诞彩色背景图,五颜六色的灯光,把淮外的舞台映照得绚丽唯美,同学们流畅的英语,课本剧、小品、舞蹈、器乐、独唱、合唱、武术等精彩的表演令在场的所有嘉宾们交口称赞。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如雷,师生同台献技其乐融融,灯谜竞猜、书画穿插其中,尽展风采。特别是外教老师登台表演与全场互动,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在晚会进行中,各班民主产生的“圣诞老人”到晚会现场及各班级向所有同学派送圣诞礼品。整台晚会欢乐祥和,精彩纷呈。圣诞英语晚会,学生学英语、说英语、悟英语,英语真正成了自己的第二语言。
三、建设“成功论坛”,引入校外教育资源 淮外为深层次提高办学品味,把校外的优质教育生态资源整合到学校的生态建设中来,使名人名家成为该校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的风景,为学生打开一条走近名人大师的绿色通道。他们和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姐姐同台主持,他们和“童话大王”郑渊洁、北大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少儿作家秦文君、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黄蓓佳等一起讨论文学、人生、理想;他们和“南京零距离”节目主持人孟非、外交家范承祚大使、“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洪战辉等公众人物交流互动;他们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赵忠贤、加拿大研究院博士杨起、科幻作家星河、“动物小说大王”著名作家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李存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郦波等一同讨论人生;他们和中国著名军事科普专家、空军大校焦国力一起感受新武器、我国日益壮大的国防力量带来的震撼„„已先后有四十五位院士、作家、外交家和各领域的名家大师走进“淮外成功论坛”。淮外的孩子眼中的人物很多,心中的世界很大。
四、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彰显文化育人理念
我们依托学校发展背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成立文化建设领导机构,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同时还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依据现有课程资源,围绕“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全面发展”教育主旨,结合教师和学生自身特长,创建学校兴趣英语课、经典美文阅读课等特色课程,开发《淮外三宝》、《母语积累》、《相约星期一》、《常常感动》、《公民视界》、《连心桥》、《且行且思》等几十种校本课程,在全国中学引起较大反响。《淮外三宝》——囊括了制度、心态、礼仪、习惯等几大块内容,要求学生按照《弟子规》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永远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遵守与人交往、集会、活动等各种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学校每学年把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稿编成《相约星期一》作为德育的又一资源印发给所有学生。《常常感动》精选美文、充满真情的文章,它带给学生的是一份一份的感动,熏陶学生的真性情,让学生在感悟人间真情中成长。《公民视界》让全体师生身居淮外、胸怀寰宇,心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淮外编辑了《连心桥》刊物。《连心桥》架设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让学生懂得父母殷切的期望。这是淮外开辟出的家长、学校、孩子沟通的独特平台。《且行且思》是实践的思考,是思考的实践。他是淮外教师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结晶。这些校刊的编印充分显示了淮外浓厚的人文和学术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凸显了翔宇文化育人的独特理念。
五、建设开放系统课程,打造和谐智慧课堂
为了给素质教育打造精品载体,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举措,淮外打造的课程超市有效整合校内教师、高校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专家学者这三重资源,设计出了“幸福人生”为主题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为孩子可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征询全体学生需求意向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学校向全体学生公布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课程。课程体系突出选择性和层次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挥个性的空间。《西游记》、《红楼梦》研究名家刘怀玉、孔凡成、市电视台主持人周坤、楚州电视台主持人马东桢、淮阴区、楚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大华、张筱宁、知名谜家淮海晚报社朱墨兮、淮阴工学院法语教师吴永利等社会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均被淮外聘为选修课教师。如此多的名师造就了该校的品牌课程。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
淮外“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在家长和学生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淮外的学生,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繁重的课业,没有受迫式的学习,他们在自由的、民主的、幸福的教育环境下汲取知识,张扬个性,发展人格。通过放足够的假期,学校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发展时空,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学生有较大的思维时空,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以及深化拓展。
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得以实施,关键点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淮外的课堂营造民主、激情、理性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室充盈快乐的气息;淮外的课堂追求知识、生活、生命的共鸣,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课堂成为心灵成长的家园;淮外的理想课堂追求高效和生态的和谐统一。走进淮外课堂,第一道风景就让你眼睛一亮。上课铃声起学生齐诵每日积累——每日成语4个,每日格言一则。隽永的的格言,精辟的成语,既丰盈了学生的储备,也激活了课堂的氛围。淮外的学子都深知“好口才是人生必备的绿卡”。淮外以课堂为阵地,开辟口才训练场,去打造学生语言表达素养。母语是美丽的,每一堂语文课前5分钟,孩子们激情飞扬,比试口才,论长道短。英语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每一堂英语课都有“今日播报”、“英语角”,孩子们进入情境,大胆表现,张扬个性。政治课是社会的触角,每一堂课的“时事速递”引领孩子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淮安外国语学校的孩子都喜欢上课,因为课堂是“动的”、“活的”、“会飞的”。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参与者。师生是平等的,展示、质疑、探究、交流、创新是课堂的主旋律。淮外的课堂最抢你的眼的首先是学生的座位,他们一改其他学校“插秧式”的排座位模式,以小组沙龙的方式排布。上课时,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他们之间既互相竞争,又合作学习。走进课堂,你会发现淮外的孩子不是那么“安分”,总喜欢和别人“叫板”。
淮外的课首先是从源头上变革,由老师“教的精彩”的讲堂转向学生“学的充实”的学堂。其次是“7-2-1”课堂时间的优化和重构,课堂70%时间是学生展示,20%时间是教师精讲点化,10%时间是当堂检测,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在运动中前进,在螺旋中上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业方式的变革,淮外实行导学案、训练案双案并举,导学案在课前,是自主学习的指向标,训练案在课堂,是学习效果的测试仪。课后老师不留任何形式的作业,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十字架”下解放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良好自学品质。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发展为宗旨,点燃了学生智慧和火把,充满着人文关照,洋溢着智慧的光芒。淮外课堂是生态化的、焕发生命活力的、充满思维风暴的磁场。淮外的课堂营造民主、激情、理性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室充盈快乐的气息,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
每年3月,该校举办一年一度的面向全省的公开课展示活动。来自南京、南通、镇江、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盐城、宿迁、连云港、淮安等全省各地区的教研员及数百所中学的领导、老师云集淮外观摩理想课堂。从前来听课的老师数量和地域分布来看,该校的理想课堂已初步在全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我们将在未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一路拼搏、一路进取、一路风雨、一路彩虹、一路收获、一路凯歌,将我们淮安外国语学校的点点滴滴组合成美丽的艺术品,让我们的师生享受美丽的生活,诗意的栖居在教育生命的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