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9: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

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

(2004年2月10日)

一、学校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她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现设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具备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60个本科专业,9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219名,硕士研究生2517名,博士研究生1419名,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17918名。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202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273人,副教授50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理科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基地”,10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工业性试验基地。学校校园占地132公顷,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在校外拥有一个实验农场,两个实验站,总面积为1600公顷;在各地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9年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46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与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多个中外合作的教育、科研机构。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

二、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2003年我校继续以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计划,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教务长制度,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处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协调各层次教育的关系,整合教育资源,理顺教学管理,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2003年初学校设立了教务长职位,由主 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兼任,负责协调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三方面工作。实行教务长制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

2、制定新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

2003年7月,为加快发展,学校推出了人事、财务、后勤、教学和校产五大改革工程。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中难度大、影响深刻的改革,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反复研究,制定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方案,确定了 “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本科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在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课学分制。所谓“宽口径”是指本科招生和前期教育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招生和组织教学,部分实行全校打通的基础课程教学和素质培养;“厚基础”是指本科前期教育的重点放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个性化”是指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自由发展,在专业选择、专长形成和学生个性塑造方面提供多样化选择途径和发展空间;“研究型”是指教育教学及学习方法方面的改革,建立并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学分制”是指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同时提出了包括教学管理、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调整与课程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与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行按院或学科类招生,修定教学计划,实行“三学期”制;2003年开办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实行辅修制或双学位制,试行本-硕-博连读,实行研究生“三助”;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分批建设研究型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教学监督和评价等。

3、修订本科教学计划

为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学分制的需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研究型、个性化、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新计划采取了按学院或专业类制定基础段计划,加强通识教育,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制定专业段计划,每个专业设置多个课组或一系列选修课,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

4、开设生命科学实验班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多元化选择的要求,培养精英型人才,我校决定开设生命科学实验班,以生命科学为主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经过专家组严格测试,选拔了50名学生组成首批生命科学实验班,实行精英式培养。

5、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精神,我校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每年重点建设20门精品课程,用5年时间建设100门精品课程的计划。每年精选若干门申报北京市及国家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竞争力,系统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建设一 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是“加强基础,突出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

三、教学质量状况与质量控制

(一)专业调整与招生工作

1、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了本科专业结构。通过这次调整,解决了不同学院开办相同专业、不同学院合办一个专业的情况。近两年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资源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同时停招了部分生源差、就业不好的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控制在50个左右,专业结构逐步优化。

2、进一步提高新生质量

2003年,我校第一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含西藏)全面实现网上录取。52个本科专业实际录取新生3488人,其中文史类141人,非文史类3347人。在承诺招收二志愿高分考生的情况下,通过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报刊、杂志等进行宣传。同时,加大网上宣传力度,举办网上招生宣传周和校长在线咨询活动,创造性地利用QQ进行招生宣传,确保了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第一志愿率达到95.8%,为近十年最高。录取分数比重点线平均高出48.66分,较前两年有所提高。我校录取600分以上考生125人,超过当地重点分数线100分以上的241人,超过50分以上的1870人。

3、全力抗击“非典”,保证教学秩序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一特殊时期,为保证学生安全,减轻“非典”造成的损失,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三不”指示精神,即“学校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通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式,变通学习方式,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利用校园网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组织开发了“网络课堂”,开通了农大“教学在线”,大大方便了同学们的学习。“教学在线”基本实现了师生答疑、课件共享等功能,具备了网络课堂的雏形。同学们能够从网上及时下载有关教案或讲义,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有奖征文活动,为师生交流特殊时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阵地,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增加,教务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急剧增加,常规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使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教学信息迅速准确地交流,各个教学环节规范有序地运行,2003年开始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并自主开发了《教务网》、《教学工作网》等系统,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在校园网上实施,大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学校正在组织制定全面的教育技术应用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与教学改革和国家教学水平评估相结合,全面促进教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5、开展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2003年举办了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对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培训班由我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谭向勇教授作了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报告,还聘请了国家教学行政学院史朝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许茂祖教授、我校著名动物遗传学家吴常信院士等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新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通过培训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肃校规校纪

1、坚持开展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

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制度,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期中都组织教学检查。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师到课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公布检查结果,并按照校规校纪严肃处理。其中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学进程表执行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等,检查结果向全校公布。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我校从1996年起一直开展教学督导,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退离休教师组成教学视导组,通过深入课堂、实验室等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2、加强考试管理和学籍管理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松懈,存在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我校在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各类考试的宣传、监督与管理。

学校组成了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考试周前专门召开各学院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布置监考工作:各学院召集监考教师和班主任传达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把考试要求传达到每个监考教师和学生;各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的考试工作的安排;教务处负责全校考务工作的总体安排;学生工作部负责考风、学风建设,学生诚信品德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严谨为学、诚信为人,树立良好学风”的倡议以及“我诚实守信,独立思考,绝不抄袭和作弊”的签名承诺活动;学校组成由各学院负责人及教务处工作人员参加的巡视小组,负责对全校考场安排状况、考场环境状况和考生守纪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检查监考人员的工作情况;各学院成立相应的考风巡视小组,负责本院学生考试的巡视工作。

考试周期间每天将当日的考试情况编辑成考试动态,及时向全校通报,对违纪者进行点名通报,做到当天信息当天上网。学校对作弊的态度一向是耐心教育,严肃处理。对于作弊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2003年度共处理作弊学生78人,其中勒令退学3人,留校察看10人,记过60人,警告2人,严重警告3人。同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与舞弊行为作斗争的有关人员给予必要奖励;对不履行监考职责,造成考场混乱者依据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给予必要处罚。为鼓励学生举报,学校设立了专用的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学生举报对监督监考人员的工作和查处作弊学生有积极作用。

(三)教学研究与政策调控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继续开展校内教学改革立项研究。2003年结合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修订,共确定教改项目80项,其中,教学计划调整20项、专业主干系列课程教材建设5 项、一类课程建设15项、英语授课5项、选修课建设28项、其他7项。

申报上级教改项目。2003年申报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3项,其中,《兽医寄生虫学》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教育部理科基地名牌课建设3项,批准2项;申报北京市精品教材14项;申报高教出版社农林规划教材27项,批准6项。

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结题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5项,其中优秀1项,通过4项;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1项。结题校内2001年以来立项项目66项,其中多媒体课程与素材库建设28项、一类课程建设17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19项、其他2项。

2、完善教学评优和教学奖励制度

2003年在多年开展教学评优与教学奖励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将教育部、北京市、学校不同层次和本科与研究生不同系列的教学评优联合进行,统一进行表彰奖励。经过逐级评选,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刘庆昌教授当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经济管理学院杨秋林教授当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10名教师当选学校杰出教师,92名教师当选我校优秀教师。

3、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为了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我校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2003年举办了第4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各学院预赛和学校决赛两个阶段。有半数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各学院的预赛。各学院共推荐28名教师参加学校的决赛,决赛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3名;还产生最佳教学演示奖1名,最佳教案奖1名,优秀组织奖5个单位。一等奖获得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的比赛。

4、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

为加强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充实了视导组力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14名成员,视导组规模达到了26人,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学科。还扩大了督导范围,从课堂教学,扩展到实验教学,从一般指导到提出具体的评价结果。本学期视导组教授共听课150余门,检查实验课近50门。

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视导组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和个别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评价意见,供学校职能部门参考。与此同时,继续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工作。通过专家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连续举办“名家论坛”,提升校园文化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3年,我校推出了“名家论坛”,连续聘请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学校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已经聘请的15位名人中,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以及近年活跃在文艺、体育、军事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他们的报告既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优化了育人环境。

(四)加强教学条件和国家基地建设

1、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为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学校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添置教学设备。为 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教务部门到各学院实地考察,与主管院长和实验室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和掌握学校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科教学实验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近期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教学条件建设的实施方案。

在学校公共基础建设方面,建设34个多媒体教室、200多机位的公共计算机房,并对全校所有的公共教学机房进行了通风设备的改造;更新高亮度投影仪18台;新增红外视听设备31套;东区第三教学楼自习桌椅1800套、更换西区教室桌椅245套。

实验室建设方面,本着“注重条件、建设急需、改善环境、确保重点、分批建设、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立项、论证,确定了“生物学院中心实验室”等21个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当年建设,当年见效。2004年底完成全部项目的建设任务。

2、加强国家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我校目前有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于1996年建立,分别设在生物学院和理学院,2000年通过教育部和基金委组织的中期评估。2003年,“理科基地”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12月进行了年度自评。

(五)教学质量管理成效

1、参加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

学科竞赛是学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支持有关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2003年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中,在电子设计竞赛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学生参加的竞赛及取得的成绩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北京赛区特等奖1人,一等奖9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46人;全国大学英语写作竞赛获北京赛区特等奖2名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北京赛区二等奖2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并北京赛区一等奖1队,北京赛区三等奖1队。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A组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B组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4人。此外,还开展了校内“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竞赛。

2、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2003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2157名,专科毕业生700人。本科毕业生中,585人考取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占27.1 %;79人出国学习,占3.7 %;实际就业人数为2008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0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全员就业率为94.78%。比2002年同期提高12%。

在学校的教育和关心下,许多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到西部和基层工作。2003年我校有27名同学到西部地区工作;22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内蒙古进行志愿服务;24名毕业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前往北京近郊进行志愿服务。

四、2004年教学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工作思路 2004年,我校的教学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迎接2005年百年校庆和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工作将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目前正在组织制定本科教学“双迎一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一个主攻目标、两条建设主线、三个实施阶段、四大改建重点、五个具体落实。

一个主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评估达优秀;两条主线:一是硬件建设,一是软件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2004年为重点建设与突破阶段,2005年为全面提升阶段,2006年为完善、评估阶段;四大重点: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师生素质;五个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人才落实、政策落实、管理落实。

(二)重点工作

1、教学条件建设

继续实施教学基本条件建设,重点是第四教学楼实验室建设;新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与生物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教学管理

整顿教学秩序、学习纪律、考风考纪,启动外语教学改革实验班,毕业论文考核与优秀毕业论文评比,实行宽口径招生,实行按学分收费,增加实验班,完善教学计划并制定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研究、启动全校教学管理问责制度,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改革课酬计算办法,加强教学检查,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进行试卷分析与反馈指导,改革校、院教学管理体制。

3、教学改革

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准备工作,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与示范,加强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开展专业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启动系列教材建设,进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研究,开展考试研究与改革,进行专业改革综合实验班试点,开展“两课”教学改革,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公共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评估与监控保障等。

中国农业大学 2004年2月10日

第二篇:2014-2015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三稿)

2014-2015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

陇县西大街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关于学校教学质量这一话题。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近几年,我们西大街小学以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创新为形式,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核心,全面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实施高效课堂,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校教学质量连年位居全县首位。下面我从学校教育质量发展的态势以及今后抓教学质量的措施两方面作以汇报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育质量发展态势分析:

我校现有学生2354名,教学班35个,平均班额68人,教师90名。面对班大人多,各种社会性事务繁多的情况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加压奋进,始终紧抓教育质量这一关键不放松。学年内我校先后获得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等13项集体荣誉;教师教科研论文及其他获奖69人次;有142名学生在征文、绘画、科技、运动等竞赛中获奖。在今年县局组织的小学毕业班质量检测和非毕业班抽考中,我校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二年级语文均被评为优秀学科组,全校18名学科教师受到县局的表彰奖励。连续多年荣获教育质量达标优胜单位。横向比较,我校教育质量近三年一直稳居全县首位,始终领先其它镇(校)10分以上。但分差在逐年减小;纵向对比显示:2012-2013学我校教育质量评估得分为188.98,;2013—2014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得分为187.49分;2014-2015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得分为182.65分,近三年来,我校教育质量总体出现平稳发展态势,教学成绩、特色与特长、提高与发展等指标均稳中有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科学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得益于教师队伍建设显著的成效的取得,也得益于全体教职员工立足课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结果。为了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又快又好的持续提升,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数据分析以及对一年来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回顾,感到学校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仍有一些不足和漏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仍未深入人心:

我校近几年语文、数学、英语几科在毕业升学和抽考中均稳居全县首位,但个别学科与全县相比差分在逐年减小。另外,综合学科抽考成绩很不理想,这充分暴露了教师中学科主次意识的存在,他们重视习惯上认为的主要学科,对于体育、艺术、实践类课程仍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不全面。

2、教师教学理念未得到彻底的转变:

我校有一批50岁左右的老教师,他们凭经验教学,学科理念陈旧,多年教学的陋习为彻底改变。同时,一批刚入校的中学年轻教师,他们未能完全吃透小学学段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段学习特点,拔高式、成人化在他们的教学中处处存在。这些与教师主流发展不和谐、不均衡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校整体质量的再提升。

3、研修针对性不强,教科研氛围不浓:

学校虽然常态化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重点的校本研修活动,但总体看,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特色不明显,活动针对学科、教师实际不强,校本研修活动缺乏体系,大班额环境下“高效课堂”实验中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不强,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发展迟缓,出现了班级学生优劣差距的加大。同时,教师在教学之余读书学习、深入开展问题研究的氛围不浓。

4、班额成为教育质量再次跃升的绊脚石:

随着我县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区进城务工、落户人数的扩张,我校学生在去年2245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0多人。目前,庞大的班级人数、多元复杂的生源结构为我校学生学习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准确定位教育质量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为导向教育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文明修养、习惯养成、爱好特长等诸方面同步协调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系列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发展更立体,更长远。

(二)、不断反思,改进薄弱学科教学,弥补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短板:

通过近三年学生学业水平检测成绩分析,我们认为,学校在学校在艺体、综合性学科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学科教学随意性强,目标意识淡漠,学校对薄弱学科管理和评价科学性、实效性仍需加强。本,我们将加大这些学科教学的研究和评价力度。依据新课标,要求薄弱学科教师依据年段要求制定科学、课型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学校将进一步做好教师课堂教学督查,不断完善考评方案,通过评价与绩效工资挂钩,激发薄弱学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抓队伍建设,积蓄教育质量提升的软实力: 我们将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勤学善思、与时俱进、乐观向上、开拓进取的骨干教师团队。

1、历练素质,提高水平:

通过教材研读,三字一画一话训练、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训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升,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教师专业学习购置书籍,开展读书交流、教学反思、论文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2、盘活内部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充分利用本校骨干教师团队,凭借“韦小波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校县共建联教联评”“大学区教研活动”等学科教研论坛平台,采用“结对帮扶”、“同课异构磨课赛课”、“能手评选”、“送教下乡”等形式,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设平台,让他们尽快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年内拟培养省级教学能手1名,市级教学能手2-3名。

3、抓好校本研修,全面深化“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现状,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计划,确保教育科研活动成序列、有实效。一是加大教师培训,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省、市各级培训,落实在培训经费上高于上级5%的标准。二是促进教研组微教研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确保课题选题、申报、立项、研究、结题整个过程扎实有效,力争有研究成果在省市推广,四是以实验教学星级校创建为契机,对照实验管理评价指标,自我评价,纠偏提质,进一步浓郁“高效课堂”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导学案设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科教学模式,探索出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办法。

(四)、抓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增强质量提升的后劲:习惯决定未来, 孩子的成功教育要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我们将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抓起,学科教师相互配合,一是从学生的课前准备、预习、上课、听讲、思考、作业、复习等习惯入手,并把学生一日在校常规要求张贴于教室醒目处,让学生举首投足可见。使学生牢记学习常规,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二是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班级文化建设如图书角、智慧屋、展示台等,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通过开展书写大赛、朗读比赛、古诗文背诵、学生才艺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的不良习惯逐步被良好习惯取代。

(五)、优化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激发教师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

修订我校系列化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使评价和制度真正为素质教育深化、学生全面发展的导航和引领;改进教职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激活教师工作活力,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更加与创建名校要求相吻合。

(六)控制、消除大班额,减少教育质量提升的阻力和障碍: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有关规定,把好学生入学关,同时,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增设班数,化解超大班额,力争在今后几年内,将本校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轻装上阵。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新学年,新挑战,我们一定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家长的殷切期望,戒骄戒躁,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勤奋工作,着眼质量提升,立足长远发展,为我县早日成为省级教育强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科研总结报告

2009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目录

一、2009科技工作总结................................3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3

(二)科技成果产出............................................................................4

(三)科研基地建设............................................................................5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6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6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7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8

二、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2009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错误!未定义书签。图2、2002—2009年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图3、2002—2009年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4、2002—2009年SC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5、2002—2009年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6、2002—2009年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附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1、2009各类项目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2、2009各学院科研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3、2009各学院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表4、2009获奖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5、2009鉴定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6、2009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和审定动植物品种错误!未定义书签。表7、2009软件著作权登记...................错误!未定义书签。表8、2009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表

9、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2009科技工作总结

2009,我校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和科研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本科技工作任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显著增强了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工作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工作基础。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

2009年到校科研经费8.9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38%。纵向经费仍占主体(90%),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的经费比重增大,农业部来源经费比例达49.5%。2006-2009年累计到校经费22.6亿元,已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经费比“十五”经费(9.3亿元)翻一番的目标。

2009组织申报各类项目1398项,批准项目742项。其中:新增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34项,获批经费预算额度达到2亿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新增课题60项,批准经费近4000万元。新增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7项,经费1.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49项,经费5200余万元,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29.3%,创我校近年最好成绩;我校倪中福教授和申建波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增各类人文社科项目143项,总经费1423万元,其中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获批46项,到校经费近1800万元。横向项目合 3

同292项,合同经费8154万元。

(二)科技成果产出

2009我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五。2006-2009年全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提前完成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获国家级奖目标(15-20项)。李宁院士主持完成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洪文教授主持完成的“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参与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南方蔬菜生产清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开发”5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我校还获得省部级奖励35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农业科技奖7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17项;其他省级科技奖7项。

2009全校获授权专利155件,其中发明120件,实用新型35件,专利授权量比2008年增长56%。申请专利334件,其中发明279件,实用新型50件,外观设计5件。2009我校3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获得软件著作权132项,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项,植物品种审定4项。

2009年我校论文被SCI、SSCI、EI收录1404篇,比上年同期增长10%,其中SCI收录论文970篇,EI收录428篇,SSCI收录6篇。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增长,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28篇,在相关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43篇,比2008年增加28%,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5%。金危危教授科研小组关于“葫芦科植物着丝粒复位”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

表,并入选Nature亮点推荐。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0位,S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0位。

(三)科研基地建设

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优异成绩,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曲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石元春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奖,王堃教授和郝晋珉教授获先进个人奖;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二期项目获批建设;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建设)、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作物遗传改良、草业科学、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第二轮建设验收;依托我校的兽药安全、饲料效价与安全、家禽品质3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农业部部级质检机构审查认可和实验室能力考核。

加强了转基因生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切实保障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组织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检查,确保建国60周年国庆的安全稳定。2009年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加大了对省部级科研基地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个、省部级实验室2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8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4个。这些科研基地 的建设和运行,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围绕我国“三农”问题和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农业的新机制、新模式。特聘推广教授领办的地方农技推广中心、都市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新模式,在全国和北京郊区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以蛋鸡、肉牛、牧草、兔、奶牛、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我校6位首席科学家和54位岗位科学家,开展了大量技术示范、成果推广培训工作;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通过各种展览会,宣传学校科研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校的中农大4号、农大108等玉米系列品种推广1000万亩;农大

211、农大3432等小麦新品种推广以及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在河北、河南、天津等地推广1000多万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4449万亩;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成果实施5000多万亩;农大3号小型蛋鸡新增4800万只;推广加工葡萄栽培技术5万亩、人工草地建设技术120万亩。2009年我校师生下乡指导农民1.5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12.4万人次以上。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为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学校成立了人文社科处。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经费突破1000万元,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相关SSCI/SCI收录论文(含参与作者)达到16篇,EI/ISTP收录论文10篇,CSSCI收录论文179篇。多篇文章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

表。我校与Emerald主办的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国际期刊正式发行,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举办了CAER第一届国际学术年会、第五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李小云教授等人的研究报告《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获2009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的科技创新,2009年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简称“科研院”),科学安排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增强对科技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能力,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科研院成立以来,按学校设计的职能和模式高效运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探索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新型重要科技任务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安全委员会,筹备成立科研院科技咨询委员会。科研院的成立为我校科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和完善科技工作的相关政策,清理校级规章制度17个。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研究助理设置及管理办法》、《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启动了学校“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规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全国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北京市教育资源统计、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农村领域科技

条件平台建设数据统计等大量科技统计工作,系统地摸清我校科技资源家底,为学校科技发展决策奠定基础。

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统一部署,组织了科研助理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管理协调等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填写学术道德申明表,完成1429份学术道德申明表的收回工作。开展了相关学术道德事件的调查工作。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2009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办刊质量提高迅速,入选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从0.2 提升至0.7。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要报》,关注的均为我国农业各领域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通过立项、讨论等多种形式予以采纳,《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大众科学》等新闻媒体予以采访,其中今年第10、11、12期分别刊登的“关于加快高效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建议”、“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关于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的建议”均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第四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 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 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 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 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 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 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 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 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6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三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蝉联全国第一,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四位;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4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58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32人。研究生导师139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1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 学位类型,33个专业学位领域;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全日制本科生11395名,全日制研究生7661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78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83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15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拥有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3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6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2008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42篇,其中Science 1篇,SCI 268篇,EI 67篇,ISTP 7篇;发明专利184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4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01人,硕士毕业生1688人,博士毕业生632人。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2项(含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55项,获得授权专利3420件。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3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我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我校2016被 SCI、EI和SSCI收录论文数量达到2310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社会科学总论9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涉及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技、资源与环境、农学与生物技术、工学、信息与电气工程等领域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科技服务重点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京津冀,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针对国家、地方、企业等重大需求,结合我校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在全国相关区域建设综合实验站(教授工作站)53个,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开拓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领域,拓展转化渠道,扩大服务地区,努力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七十余个地市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校每年与地方签署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合同500余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其团队成员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依托实验站、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围绕地方和农民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农业干部、农业企业经理人、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等开展5万余人次的技能培训,为我校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和转化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坦桑尼亚、几内亚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9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与美国普度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合作的11个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海外大学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各类本科生交流项目。学校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度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奥本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阿尔伯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校级学生社团90个,院级学生社团15个,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学校峰云社的成员曾代表当代大学生成为奥运珠峰火炬手;农村发展研究会、挚友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学校每年组织5000余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连续10年获得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和创业联合协会开展“双创”工作,多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溢达”创意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奥运会、国庆60周年、园博会、世锦赛、北京半程马拉松、110周年校庆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多次获得上级表彰。我校现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65个,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我校“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上,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夺得银牌,男队获得第四名。2016年,我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四连冠。2014年,我校足球队在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争霸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2016年,我校第四次夺得首都大学生足球甲级联赛冠军。田径队也在北京高校顶级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冠军,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多年努力,我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有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团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我校合唱团、管乐团先后成为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多次参加央视春晚的录制工作及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管乐团多次在解放军军乐厅成功举办专场演出。这些艺术团体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保持着农业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正朝着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兽医学 畜牧学 植物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 作物学 农业工程 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农业经济管理 果树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植物学

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食品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工程实验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牧草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检测实验室 国家动物寄生原虫实验室 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

国家级兽药安全评价(环境评估)实验室 功能乳品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兽用化药和中草药创制与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部级重点中心: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国家家禽测定中心 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野生植物鉴定评价中心(水稻)玉米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农业部保护性精细耕作研究中心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兽药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现代农业装备与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华北工作站 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

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五篇:中国农业大学数值分析2017考点总结

2017中国农业大学数值分析考点总结

1、考试时间:1月14日上午9点(2.5-3个小时)

2、考试地点:一教401或者一教圆厅,考前一到两天会在邮箱发布每个人所在考场

3、考试工具:计算器、几张干净的草稿纸、证件

4、答疑时间:1月12日上午9点-下午2点;答疑地点:理学院407

一、题型:(1)填空题6-7个,每题两分,共计12-14分(2)计算题、证明题、公式推导题、简述(可能考比较)

二、具体内容 第一章

1.2(1)五个概念: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限)、有效数字;

(2)数值运算的误差估计:估计函数的误差(一元、多元)

1.3(1)算法稳定性概念;(2)设计算法五个原则 注意:本章习题很重要 第二章:分值 15分

(1)牢记拉格朗日、牛顿公式及余项公式(2)差商的计算(牛顿)(3)关注差商的性质3(4)埃尔米特差值,用两种方法构造(基函数、承袭性)(5)掌握为什么要分段低次插值;计算分段线性插值、分段三次插值

(6)简答题:简述样条插值过程(没看PPT2-6)第三章(1)最佳平方逼近和最小二乘法会做题 第四章分值15分

(1)机械求积公式的定义;代数精度的求法(2)插值型求积公式定义和判定方法(2条)(3)会求求积公式的余项

(4)牢记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柯特思3个公式,会推导余项

(5)会计算复合求积公式

(6)高斯求积公式的定义;推导一个点两个点的高斯-勒让德公式,会计算(不)。

(7)定理证明:

1、插值型求积公式充要定理;

2、高斯点充要条件定理(不)第五章

(1)会用五种办法解方程组:高斯消去法、列主元素法、三角分解法、平方根法(包括改进的平方根法)、追赶法(2)会计算矩阵向量常用范数,2分,填空题(3)会计算矩阵条件数,判断病态

第六章(1)三种迭代法的构造和矩阵形式推导;(2)判断是否收敛(无定理)(PPT6-3 27疑问)第七章(1)不动点迭代法收敛判断:共四个定理(2)判断收敛的速度(3)牛顿公式推导(4)定理:牛顿局部收敛2阶证明 第九章

(1)会推导欧拉五个公式(用差商代替求导来推导,用数值积分办法推导)

(2)会求局部截断误差(所有、特别作业7、8、11、12 例题7、8)

(3)一阶微分方程租和高阶微分方程会计算

总结:

1、3+3+5共11个公式(1)牢记拉格朗日、牛顿公式及余项公式(2)牢记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柯特思3个公式(3)欧拉五个公式

2、定理:第二章余项;第四章两个冲要;第七章一个收敛(牛顿)定理

最后一个题目:三选一

(1)总结本学期学过的加速方法1松弛法:待定系数法、松弛法(解方程组的)答三个满分写出一般规律;2基于误差分析埃特金、史蒂芬逊龙贝格(忘记记下来的一种)

(2)讨论两种非线性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3)简述样条插值的构造思路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质量报告(定稿)

    第五期 2009年7月23日 发展教育、提升质量专题调研报告 为全面提升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清流县2009年重点课题政治协商方案和县政协年初工作安排,6月10-11日,县政协教科文卫体......

    中国农业大学文件

    中国农业大学文件 中农大学字〔2009〕10号 关于印发《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申诉管理规定》 的通知 校属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学生申诉制度,保证学校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的客观、公......

    中国农业大学请假条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请假条 (各学期开学注册、平时请假均使用此请假条)说明:研究生入学、注册、请假管理详见2006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手册》中“中国农业大学学籍管理规......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 指导手册 共青团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社会实践部编制 二〇〇八年五月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指导手册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概述......

    中国农业大学自我鉴定

    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学习期间有收获、有成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总体情况作一鉴定: 2009年9月参加了浙江林学院学习班后,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本学员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

    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我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还有一些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这些方式中高考......

    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编辑: 时间:2011-11-03 阅读次数:51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的历史起自于......

    赴东营社会实践报告 - 中国农业大学

    赴东营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王昕8月9日至14日,我们一行6人在研究生院果雅静老师的带领下对山东东营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参观考察。东营是山东省经济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