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19-05-14 09:1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篇: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王长田

2011年第8期 责任编辑 刘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墨非

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2.3%。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得以确立,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整体实力日益雄厚。尤其是电影行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去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6%,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也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组织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全市16个区县,集聚文化企业上万家。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并肩发展。2010年1月至11月,在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单位实现收入448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的80.5%。打造全国文化产业九大中心的目标正在实现。

现在“文化中关村”概念的提出,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成功之路。

北京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文化创意企业所得税税率大约为25%,对中小企业来说负担较重。我建议比照北京高科技企业认证的做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认证制度,通过认证的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

北京要发展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将涉及到商业、文化等多个系统的协调。目前,很多大型活动由国有企业承办,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政府采购之列。希望今后政府在进行活动采购时,向社会开放,让国有、民营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在宣传系统内管辖,应该有一个机构,让文化走出原有的小圈子获得充分重视,以利于其长足发展。我建议可以考虑设立“大文委”来统筹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在“十二五”规划制定前,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曾提交过一份调研报告,提出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整合市文化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部门的职能,组建北京市文化委员会,以“大文化”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政策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推出的各种专项政策达到26个。同时,北京也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最全的城市之一,这些政策使北京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地区。但是,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仍相对欠缺。

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陆续颁布了众多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如“海聚工程”、“十百千工程”以及成熟的人才引进渠道和政策等,为中关村聚集人才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北京的“文化中关村”建设,也应结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的实际,推出与中关村国家示范区匹配的人才吸引政策。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市已做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决定,并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若干意见”。相信此举会对北京吸引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有所帮助。

“文化中关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依托清晰准确的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提供了该城市发展形成的人口素质、消费市场、文化特色,特别是规定了政府支持的重点产业及其产业政策,以及限制一些产业的扩大甚至生存。从企业成长的角度看,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城市市民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企业主营业务,必须与所在城市定位有多方面的契合,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这就如禾苗和土壤一样,有肥沃的土壤,禾苗才会茁壮成长。

此外,“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引进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之后,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平台,将面临严重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城市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越来越需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各种后果,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令城市不堪重负,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失业、住房保障等等。

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企业发展需要与城市资源保障两方面的突出矛盾,有必要在立足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超越城市空间,面向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积极拓展运营。这将是逐步形成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看,超越城市空间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市场合作、项目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等,促进提升企业发展方式,参与全国全球市场竞争。从政府层面来看,超越城市空间主要是要突破束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体制限制和政策限制,与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接轨,使一个城市更快速、更彻底融入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中。

我们期待,“文化中关村”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二篇:浅谈公安文化发展与建设问题

浅谈公安文化发展与建设问题

任何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公安文化历经几十载也从昨天走到今天,公安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面对当今公安文化的格局状态,面对未来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有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探讨,本文就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战略性定位问题、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等问题,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判断。

一、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

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文化,这一概念从来就含有动态性的复合特点,公安文化也是如此,任何文化都有它生成的基因和程序,公安文化也是如此。公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公安文化问题,无法回避的是它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系,与时代的文化背景关系,公安文化与外界不是绝缘的,而是在任何一个时间横断面上都呈现着横向的吸收和扩展的态势,它与外界不断地借鉴、感染、撞击、融合和扬弃,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体系。因而,我们在对公安文化进行建构时,视野一定要开阔,要把建构的目光投射在时代的背景上,投放在整个社会结构的大坐标体系中,要宏观地、整体地把握公安文化建设问题,转变当前公安文化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关注的目光多限于公安机关内部,多限于它的内在结构和内在功能,缺乏全方位把握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格局。

当我们转换视野,在一个更开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公安文化的时候,公安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的不断随着时代变化着的特点,如它的神圣性、厚重性、兼容性、实践性、开放性、承受性和过滤性等特点,体现出了公安文化的外在功能和价值。公安文化是实践性的,在实践过程中,它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模式、行为规范,表现为它对社会伦理、道德、风俗、民情的承受性;可消解、析疑各种文化形态的过滤性;对人生哲理和时代精神的兼容性等。在现实生活里,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一切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及日常生活方式都要受到周围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和钳制。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位公安民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民警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总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的模式特征。社会文化对民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行为规范上,民警也是社会的成员,要在社会中生存和活动,其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在社会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社会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人类的正义感、是非感、审美感、羞耻感、罪恶感以及认知、情绪诸如此类的道德与良心、伟大与崇高、鄙俗与渺小等人格,都是社会文化赋予的,一个人愈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人格愈高尚,伟大的文化造就伟大的人格。可以说,文化对人的心理、品德、性格的影响是最深层的社会化。

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纯而又纯的,总是存在着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还存在一些带有愚昧、颓废、低级、庸俗等色彩的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公安民警处在与境内外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斗争的第一线,精神压力大,接触社会消极因素多,容易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因此,应努力加强公安文化的过滤性功能,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所具有的对社会种种文化现象的析疑、排斥、改造、认同、滤出纯洁、促成升华、消解负作用的功能。公安文化建设要特别强调弘扬主流文化、引导亚文化、遏止反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公安机关的文化阵地。

公安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公安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说明了只有那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才能称之为先进的公安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对民族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优秀的外来文化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养料,消极的外来文化冲击民族精神。因此,公安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累加,而是要进行积极的整合。

我们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探索公安文化的特点,是为了找到既符合社会客观现实,符合时代精神,又符合公安机关自身实际;既具有实效性,又便于操作的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途径和方法。公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合的系统工程,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要直面时代的新要求,发展新观念,增添新内容。公安文化不是一个孤立自足的整体,公安文化是一个与时代完整呼应的整体,离不开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离不开时代的文化背景,它包含着鲜明的政治内涵,体现了时代精神,汇入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不能把公安文化建置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外,置于时代精神和文化背景的视野之外。否则,它必然是脱离客观实际,不完整、不健全的。

二、公安文化建设的战略性思考与定位问题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战略性定位问题。随着公安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认为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对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战略性定位。这里所谓的战略性思考是指对如何实施文化强警、文化育警的战略部署,如何探寻文化强警、文化育警的有效途径,如何规划公安文化的建设,如何既向科技要警力,也向文化要警力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刻的、全面的研究。由此而言,所谓战略性定位就是找准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点,这个核心点是把公安文化建设定位在她是综合警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上,定位在公安文化也是警力上。

对公安文化是一种警力的战略性定位,为公安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坐标系。我们知道,公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文化作为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民警的思想、精神,激发民警的热情和斗志,塑造民警的人格和信念,对民警的素质和公安队伍的建设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公安文化作为文明智慧的结晶,可以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些正是体现和说明了公安文化是一种警力。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国魂,那么公安文化就是警魂。我们知道,公安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它包含着四个子系统,并构成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这四个小系统形成了公安文化由表层至深层的有序结构。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行为文化是一种活动,处在浅层;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表现形式,是人与物的结合部分,位属中层;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层次最深。这四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行为文化是文化的外壳,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动态反映;制度文化是文化的关键,它把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为整体;精神文化是主导、是中心,它决定其他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由此说来,公安文化作为一种警力体现为一种合力,即对民警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是一种导向力;对民警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约束力;是把民警团结起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公安文化塑造警魂,影响民警的思想意识,其中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哲学信仰、法律意识、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心理习惯等。公安文化有时是无形的,但它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软件比硬件重要”。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经济规律;同时还有一只看不见但不能忽视的手,那就是文化。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进程已经表明,文化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动力,更是组织管理中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

公安文化作为一种警力,还体现在智力因素(科技、教育等)、精神力量(理想、道德、价值观等)、环境效应等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警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警力的强弱,公安机关要完成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越来越依赖于警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警察队伍的战斗力,“更多的是取决于警察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警力系统中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含量与配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文化的竞争,所谓“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的认识,也预示着一个文化竞争时代的到来。所以,必须依靠文化的强大作用,提高民警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国民素质和智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搞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后劲、提高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相对而言,公安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然成为综合警力的重要标志。

公安文化也是一种警力,还体现在管理效能上。我们知道,公安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公安文化的管理效能是以一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行为来影响和规范民警的思想、行为,体现为一种感召力、凝聚力、行为约束力、目标导向力,公安文化表现为一种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学识文化和科技文化,它的核心效能是促进公安队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提升公安民警忠诚、公正、服务、效率的品质。我们知道,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完成从“经验”到“科学”再到“文化”的3次跃迁,这其中的成败经验与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企业文化力、商业文化力、金融文化力,特别是城市文化力的崛起,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经济时代的特征。“文化管理”被认为是当今全球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巅峰境界,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组织管理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在这方面,公安文化的拓展空间和建设领域是相当广阔的,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先进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对未来的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除了要认识公安文化自身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应认识公安文化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公安文化建设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她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一种对人的生存、价值、权利、命运的注重与关怀,她关注并维护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关注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等。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标,探求更符合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人类对人生理想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与确认。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公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缺乏人文精神的公安文化其发展和建设必然缺乏后劲,缺乏人文精神内涵的公安文化活动必然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功效。

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体现在公安文化建设中,就是以警为本,既要从严治警,更要以情待警。在公安文化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民警的思想道德、警务技能、精神面貌决定了公安文化的整体水平。因此,公安文化建设必须以警为本,一切为了民警,尊重民警,关心民警,爱护民警,保证民警的心理健康,关怀民警的情感世界,促进民警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全面的发展。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民警去追求更为科学的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丰富民警的人生价值内涵,帮助民警建构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方式。帮助民警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安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人的建设,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体现在公安文化建设中,就是以民为本,既要保障人权,也要尊重人权,把执法为民的思想根植于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身上,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从增进人民的感情入手,从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入手,从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入手,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各项执法工作中,让民警“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着手,继续推出便民、利民的措施”。公安文化建设中要以民为本就是积极探索有效机制和方法,防范和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把握公安文化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使公安文化建设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就是要把人文精神内化为民警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总是直接地体现在人的人格力量、人格素质上,它可以表现为道德、良心、意志等,虽然并不等于道德、良心和意志,但它是道德的依据,良心的根基,意志的支撑点,而这些又是公认的人格的主要构成要素。正如我在前面谈到的,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一个民警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失衡、失序的问题,如当今的中国还存在着“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复归;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浮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危机问题。因此,公安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民警的精神品格,注重民警坚强意志的砥砺,高尚品格的培育,使民警以健康的人格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就是要在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建构自己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的追求,批判社会文化中一切浅薄的、庸俗的、丑恶的东西。所谓深度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世界的优秀文化交融的产物,它追求意义和价值,深度的精神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的品格。公安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构,决不能割断它与中国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精神的深层关联。因为人文精神首先是指凝聚在各种文化运作中的有关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性认定,所以,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来建构人文精神,既需要对体现在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作出深刻的批判和解构,又需要对当前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展开清醒的反思和认知,并对公安的现状有整体的把握,达到历史--文化--哲理的特定视野融合,这样,公安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构才能既有理论上的澄明性,又有现实中的直接性。

总之,公安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民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任务的文化,是以培养民警良好的价值共识、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科学的理想追求为目标的文化,是体现新世纪公安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文化,是统一民警思想、锤炼民警意志、提升民警精神品格、鼓舞民警斗志的文化。公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基础的、根本的,也是持久的,其价值具有广泛性、深刻性、长远性。我们要增强建设公安文化的自觉性,要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下,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探讨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最后,我想说:公安文化如风,公安文化如水,公安文化强警、育警润无声。

第三篇:浅谈审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精选)

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审计组织整体素质的外在反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促进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贯彻落实,推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时期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本文就审计文化建设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常常指“人文化成”和“以文教化”之意。《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审计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比较合适。审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通过审计组织的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审计组织全体人员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揭示了以下几点涵义:①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全体人员所认同的群体意识,而不是少数人或某个人的意识。也就是说,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中的主导意识。②审计文化的核心是审计价值观和审计精神,它既可以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也可以体现在审计组织的制度与服务中。③审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是在审计组织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④审计文化现象有优劣之分,只有那些对审计组织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优秀审计文化现象,才是我们要培育和提倡的。⑤审计文化以人为中心,以激发审计人员的自觉行为为目的,审计文化是自觉、主动培育的结果。⑥审计文化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形态而存在,因此,审计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

二、审计文化建设对审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审计工作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过“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全面发展审计事业”等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审计监督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审计工作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和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工作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首先,审计文化是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审计文化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点,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审计文化作为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它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敬业精神,又能够在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审计文化,可进一步促进审计制度创新、深化审计理论和技能研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其次,审计文化是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作为市场经济控制机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审计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它能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行,促进股东利益和管理者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还能分担企业风险。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相适应的审计文化体系。最后,审计文化受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与国际交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领域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审计规则和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都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倡导正确的审计理念,形成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营,倡导高尚的审计文明,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打造面向未来的审计文化

生生不息的审计文化,是推进审计工作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审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准确地把握审计文化的作用和特点,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面向未来的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要把审计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推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一)树立新的价值理念,不

断寻求审计工作新的增长点

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一个组织所确定的各种政策,所进行的各种决策,所采取行动的方法和方式,都将受到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的束缚和影响,也都是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因此,审计机关确定怎样的价值理念,将牵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一个科学的价值理念,将牵引

着审计工作在纷繁复杂的审计环境中准确把握自己的方向,有效实现审计工作职能。传统的审计工作的价值理念,将监督主要理解为对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反观审计工作环境变化后审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效应,披露被审计事项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审计工作成果的主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微观经济单位有效运行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成果仍是很少;反观审计工作环境变化后审计工作职能的深化和扩大的程度,不能不承认审计工作的职能范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协调,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在潜意识里存在的旧有审计价值理念,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审计人员对新事物的判断。笔者认为:第一,监督本身的语言含义包含了两个层次,即对实际情况的查看和督促所查看对象的有效运转。前者是一种原始的监督,后者则是高层次的监督。第二,监督层次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究竟确立怎样的审计价值理念,不是依据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依据客观现实的要求。审计工作所面临的现实是新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就审计对象而言,其运行的策略、行为方式及成长需求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如果仍然以旧有的审计价值理念去审视审计对象,必然会引发审计风险,使审计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就审计需求而言,审计工作仅仅通过反映事实的发展过程来实现对经济的监督作用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审计价值的期望。因此,在新的变革条件下,适时提升审计监督层次,树立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建设性的审计价值理念的内涵在于强调监督的效率性和价值性,强调对制度的依赖审查。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的确立,不仅有助于审计工作职能的扩大和深化,拓宽审计人的视野,寻求审计工作的增长点,扩大审计领域,深化审计职能,而且有助于审计功能的实现。审计工作依赖于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的配合,而审计外部环境的优化,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与环境发展的认同。如果我们在审计中能够贯彻建设性的审计价值理念,那么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所应取得的相应的配合等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二)改变思维模式,从效益性出发实现审计功能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思维模式中,真实性历来被认为是审计的一个基本目标。但是国家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其更多肩负的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的一种评价和监督,应将效益性作为审计工作的终极目的。在实施审计工作时,真实性只是实施审计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当一定的审计事项被确认为是真实的以后,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查是必须的。国家审计作为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只要能够促进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和最优,能够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能够提高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审计工作就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强调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即“真实-合法-效益”。通过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从而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三)提倡人性化的审计方式,促进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审计文化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在于强调实施审计工作时应以人为本,更多体现一切为了发展的人性化工作模式。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养审计精神。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核心,是广大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的精神支柱。它是一只无形的手,其作用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行政命令。因此,我们必须组织广大审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对其内涵和表述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科学表述,大办倡导。大家对审计精神形成共识之后,要积极倡导和宣传,做到人人熟知,人人理解,注入到每个审计人员的思想领域,作用于审计行为。

二是确定审计规划发展目标,成为审计人员追求目标的愿景。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现实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给大家一个可追求和实现目标的愿景,激发大家工作的热情和追求目标的愿望。审计规划发展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审计工作重点、审计技术水平、审计知识结构要求、审计作用发挥层面、审计成果反映等,它可以导向审计工作,引导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和广大审计人员努力的方向,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引导审计文化建设。

三是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培养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追求共同目标愿景、创新思维理念和综合执业水平。通过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团队精神和共同追求审计目标的愿景;通过组织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执业的政治素质;通过组织调研、考察和研讨,交流学习先进思想,构造自我超越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组织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培养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促进提高执业和分析判断问题综合能力。

四是完善审计工作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创造展示自我的内部环境。审计文化建设必须与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和用人机制相结合,以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和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作为保障条件,以人为本,促进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方法和先进文化齐头并进。

五是整合审计资源,构造审计整体优势。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形成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优化审计资源。即整合审计物质资源,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文化建设提供物资条件,创造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审计精神文明;整合审计人力资源,科学配置专业人员,优化知识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做到各尽所能,相互协调,整体人力和知识优势;整合审计技术资源,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代表审计先进生产力水平;整合审计信息资源,重点是开发获取的庞大的财会数据资料,分层次、分专业进行分析评价,为宏观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审计发挥作用的层次和地位。

综上所述,审计文化是变革时代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点,审计工作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只有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审计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四篇: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程度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文化是制度建设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

保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色。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我国保险行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建设不断加强。所有保险从业人员构成的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循的行业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保险行业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即引导保险业走正确的道路,实现确定的目标;约束功能,即用成文的或约定俗

成的规则约束保险行业使其健康发展;凝聚功能,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行业上下团结;辐射功能,即保险行业文化不但对本行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保险行业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文化建设初显成效。例如着力发展“三农”保险、商业养老、责任保险等险种,积极应对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保险服务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保险业正朝着人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诚信体系不健全加深了公众对保险的误解;保险经营不合规范的现象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外在环境建设,行业文化宣传不到位。再有,由于我们当前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更多地停留在监管层面,而其他行业主体游离于行业文化建设之外,其力量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同时,行业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弘扬诚信为本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

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应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保险行业要坚持诚信服务,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构建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建设是实施风险为本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保险业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保险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重视方式的正确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合规要求。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行业角度看,保险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员工多属于知识型员工。保险行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体质素质、保险专业素质、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直接调节、规范人本身行为的人本素质的开发,两者的完美组合将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形成,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营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保险

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应以教育为切入点,普及保险知识,优化公众保险意识。各保险经营主体要切实从维护、珍惜保险行业的利益和信誉出发,力避相互排斥、诋毁,以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和信心。注重引导和培养理性保险消费者,引导人民群众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培养理性消费心理,使保险业在获得稳定的资本注入以外,也得到成熟的消费理念和优秀的管理文化。

此外,还应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险创新文化。保险行业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保险创新工作。

第五篇:单位文化与单位发展

单位文化与单位发展

-----------------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单位文化调研

为了全面推进我处单位文化建设,更好树立单位文化,促进单位发展,针对我处管理所在单位文化和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我带领有关同志到我处泗阳闸管理所、刘老涧管理所、沙集管理所等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了各单位文化建设的情况,初步摸清了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单位文化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处管理的单位分布在宿迁市泗阳县、宿迁市的宿豫区、徐州睢宁县,邳州市。

1、单位基本情况

泗阳闸站管理所位于泗阳县城南,目前共有职工人。刘老涧闸站管理所位于宿豫区仰化镇,共有在职职工 人,2、当地文化背景

宿迁市历史上属于楚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处于典型的南北交汇地带,长期受南方吴越文化、北方齐鲁文化影响,更多的受本地楚汉文化的长期作用,既有南方人的聪慧勤劳,更有北方人的淳朴豪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楚文化是奔放的、飞跃的、轻飘的、流动的,具有浪漫精神(李长久《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项羽就是一个具有十足浪漫精神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云:“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宿迁人恋群,注重群体,喜欢随大流。讲究“合群”,推崇“人缘”,有事互帮,有难互助,同喜同贺,往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喜欢对不合群的或异动的人说三道四,评头品足,甚至指手画脚。弄得一些干事业、有创意的人畏首畏尾,迈不开步子。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是舶来品,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对一定具有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由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社会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它体现于我们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到处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域人脉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治理理念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该区域久远而醇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是一个地方从外到内显示出的一种区域性的群体精神。人文精神外在表现为一种风貌、气氛、印象,内在更多地表现为一方民众的价值共识、审美追求、信仰操守。人文精神在区域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烙印着清晰的区域特点,真实地反映着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且对区域未来的演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某种牵引、推动作用。所以,人文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发展催化剂、经济推进动力源。研究人文精神,也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人性格优点中,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宿迁历史上属于楚地,楚文化是奔放的、飞跃的、轻飘的、流动的,具有浪漫精神(李长久《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项羽就是一个具有十足浪漫精神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云:“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宿迁人恋群,注重群体,喜欢随大流。农业生产靠的是“人海战术”,招商项目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宿迁人讲究“合群”,推崇“人缘”,有事互帮,有难互助,同喜同贺,往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喜欢对不合群的或异动的人说三道四,评头品足,甚至指手画脚。弄得一些干事业、有创意的人畏首畏尾,迈不开步子。近几年,我处不断重视和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单位建设、廉政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创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1、思想教育工作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处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了以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开展了向邓平寿、谢会贵、崔政权等先模人物学习活动;开展了和谐基层建设、和谐单位建设等活动。在不同时期,针对干部职工思想上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局做了大量的释疑解惑、理顺情绪、调适心态、化解矛盾的工作,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我处还以《骆运信息网》为阵地,开辟了“机关党建”、“廉政建设”、“队伍建设”、“文明创建”、“青年之家”、“职工论坛”等栏目,宣传上级的工作思路和重要决策,宣传水利系统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刊登干部职工的学习体会和调研成果,为我局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2、和谐单位建设取得扎实效果。按照海委的统一部署,我局于2006年组织实施了“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通过帮扶和增强基层自身造血功能,帮助基层解决了影响基层发展而又无法通过自身解决的大问题,12基层河务局(闸所)搬迁建设工程、基层大型修缮项目实施后,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单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基层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2008年,我局又按照海委“构建和谐海委”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和谐单位建设,制定实施了《**局和谐单位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和谐单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意见》中还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构想,提出高度重视挖掘、保护和开发**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做好**运河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目前,我局《**运河志》续修和《岳城水库志》编修工作,开始着手收集整理**运河及沿河各地文化资料,开展文化标识碑(牌)设置的前期工作。**河务局开展了“明白**”课题研究,收集整理**各方面的资料,在水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廉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我处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职工思想建设、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局上下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进基层、进工地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廉政对联、警言警句、廉政短信有奖征集;“廉洁勤政和践行党章”演讲比赛;廉政文化作品展览;“唱响廉政歌”歌咏比赛;楼道廉政文化建设及廉政文化理论征文、“廉文荐读,读文思廉”等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使全局廉政文化建设丰富多彩、贴近实际、扎实有效,营造出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4、“建家”工作扎实有效。2006年我处工会提出了“三年”、“五年”的基层建家目标,即: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三级局(闸所)洗澡难的问题,五年内实现“三小”规划目标(即:有小活动室、小食堂、小浴室)。目前,全局各基层三级局都建起了小浴室和小食堂,基层“职工小家”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三年”建家目标得到实现,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基层单身职工吃饭难、洗澡难和看电视难的问题,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同时,各单位因地制宜,勤俭建家,充分调动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经费和资源,改善设施,添置器材,坚持经常开展活动,“三小”建家目标也提前实现,基本做到了海河工会关于“五有”的要求。即:有组织、有制度、有场所、有活动、有作用。初步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落实、项目丰富、活动经常,活跃了职工生活,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强了基层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07年,临西河务局获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今年10月,我局获得“全国水利系统职工文化先进集体”称号。

5、群众性的问题活动丰富多彩。我局坚持把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恢复、建立了工间操制度,开展了“双健身月”活动,即每年利用“五一”、“十一”开展两次“健身月”,进行拔河、跑步、太极拳表演和趣味比赛等,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2008年,我局结合局庆组织了“庆祝**局建局五十周年职工业余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组队参加了海河工会组织的游泳、篮球、“迎新春”文艺汇演和书法、美术作品展览,选派的选手在全国水利系统职工配乐诗朗诵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较好地展示了我局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2007年,我局被山东省体育局授予“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单位 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声有色。我局在全局系统坚持开展“争创学习型单位、争做学习型职工”的活动,机关、直属单位坚持每季度分别制订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为培养机关干部职工的良好学风,营造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学习氛围,2007年9月、2008年3月,我局分别开展了以“读好书、明事理、建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为促进机关干部职工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生活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初步营造出较浓厚的读书氛围。

7、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局以文明单位创建为主攻方向,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局目标管理,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局各单位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局10个二级单位全部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其中**河务局在今年8月份通过了“2006—2007河北省文明单位”审查验收,率先跨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另外,**河务局等5个单位获得海委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三级局中,有30%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称号,70%获得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目前我局单位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1.对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强。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处文化建设整体氛围不浓,从各级领导的工作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抓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在挖掘、开发、宣传骆运管理处丰厚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做多少工作,更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展水文化建设。

2.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层次不高。过去由于我局基层各单位物质条件较差,加之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高等级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一直滞后。截至目前,全处系统10个单位没有一个跨入跨入省级文明单位的行列,高等级的文明创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3.文化建设投入不够。我局基层各单位过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机关环境建设跟不上要求,文化建设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文体设施缺乏,创建工作没有保障。最近几年,办公环境虽有所改善,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4.单位之间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我处8个下属单位,各单位内外环境不同,对单位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同、投入不同,造成单位之间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先进单位和落后单位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四、加强单位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领域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展开新一轮搏弈。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厅属管理处的久发达地区,骆运要实现更大突破,不仅需要经济硬实力的增长,同样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壮大。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跨越发展的前提,是骆运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单位文化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把和谐单位建设作为核心内容,把铸魂、育人、塑形作为基本任务,从而为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能够形成创造力和生产力,对外可以产生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提炼富有积极向上内涵的单位精神,形成单位干部职工共同的价值理念

我处的各级水管单位,差不多都是成立几十年的老单位,在长期从事水利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但是,不少单位由于缺乏文化的自觉,对于一些好的东西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和升华,还处于自然散漫的状态。下一步,要强化提炼设计意识,把单位共同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锻造作为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提炼具有自身特色、富于积极向上内涵的单位精神,并有目的地加强引导和宣传,使多年积淀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得到职工的理解、认同,并以此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

(二)搞好制度建设,促进管理模式由传统经验型向文化管理型转变

要加强单位的制度建设,促进管理模式由传统经验型向文化管理型转变,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体系,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大家的行为。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推行硬性管理、目标管理,强化考核评比及奖惩激励等措施,使遵守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落实制度的同时注重体现人性化,把职工真正当成单位的主人,体现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从被动管理向自觉管理的转变,使单位与职工之间建立一种“心心相印”的关系,愿意与单位“使命共担、难关共渡、感情共鸣、利益共享”,主动承担工作,既能自主管理,又能团结协作,实现人与单位的和谐发展。

(三)强化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机关

1、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当今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学习是进步的根基,学习是提高的阶梯。一个人学习掌握的知识越多,本领越大,眼界越开阔,思维越活跃,境界越高远,人个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越能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学习的过程不再单纯为了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一个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组织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理念,“学习是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本质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丰富学习内容。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好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鼓励职工努力汲取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营养,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二是要立足履行好岗位职责,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活动。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三是要鼓励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虚心向实践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锻炼才干,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3、创新学习的形式和载体。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人才”、“读书月”、“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全员学习,促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二是举办学习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讲授水利、管理、经济、文化、法律、时势政治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大家知识次和理论水平,开阔思路和视野。三是举办各类学习研讨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推动学习成果共享,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和评奖活动,激发职工群众的学习热情。

4、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领导干部的学风,对建设学习型机关影响很大。实践证明,有一个爱好学习、勤于思考的领导班子,就能带出一支爱好学习、勤于思考的职工队伍。因此,在建设学习型机关过程中,要着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把每个领导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干部。领导同志首先要重视学习,带头学习,成为学习的楷模。广大职工也要切实在增加学习的自学性,把学习当作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在活动中不但学到真知,达到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和谐理念,构建和谐单位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单位和个人做起,积小和谐为大和谐。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作为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贴近发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和谐文化建设体制和机制,达到寓谐于教、寓谐于行的效果。

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广大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公众,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品格,以自身的心理和谐促进单位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要加强干群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协调、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

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促进单位的和谐和稳定。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做好初信、初访工作,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要畅通信访渠道,保证职工群众充分表达意愿,发表意见和建议,保证他们依法有序地提出检举、控告和申诉。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群众正确履行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建立健全信访问题排查化解机制,把信访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平安单位建设,努力避免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五)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体活动是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建设好职工文体活动场所,如棋牌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大型体育场馆,为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的提供方便。

要本着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水”字做好“谐心、怡情、健身”的文章。以水或水利为主题,开展文学、摄影、书法、美术、雕刻等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开展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演示活动;以水和水域为平台,开展游泳、垂钓、龙舟竞渡、溜冰、滑雪、冲浪等活动,从而使人们在与水和水文化的亲和交融的过程中,增强团结,提高素养,升华思想,愉乐身心。

(六)加强水文化建设,彰显水利工程的文化魅力

水文化是我处水管单位的“特色文化”。通过以所辖泵站、水闸等水利工程为载体,充分挖掘其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彰显水文化的魅力;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水文学艺术创作等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产品。同时,通过水文化建设,拉近职工与水和水利的感情,增强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高历史文化知识和素养,拓展视野,丰富内涵,提升形象。

(七)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塑造良好的单位形象

文明单位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职工综合素质以及对外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在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方面,我处刘老涧所已走在了全处系统的前列,为各单位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们按照围绕中心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工程管理与防汛供水等各项业务与创建工作的良性互动。下一步,鼓励各单位刘老涧为榜样为榜样,加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力度,以创建文明单位和争取各种荣誉称号为载体,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效果。

要把创建工作贯穿到业务工作中去,切实克服“两张皮”的现象。不断创新创建活动的形式,避免形式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创建的全过程,使大家在创建真正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加强与地方文明办的沟通与联系,争取他们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为文明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克服“重创轻管”的倾向,杜绝“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现象,不断巩固和提高文明创建的成果。

要加强对外的宣传,通过制作画册、专题片、设立门户网站,以及在各种报刊网上刊载文章、图片等方式,宣传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宣传单位发展与改革的业绩,宣传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从而扩大单位的影响。

下载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文化与发展

    安全文化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文化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增强职工......

    文化与发展(5篇)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展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 ,是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

    发展和谐文化与建设民族贫困地区新农村

    作为德国绿色党人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 生态政治”和“生态经济”无论作为政策主张还是理论分析,都已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似乎也无必要对此作截然具体的“分拆”。“生......

    文化发展建设大讨论[大全五篇]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

    关于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情况的汇报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2008年3月13日) 为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

    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

    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白 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文学与文化研......

    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发展

    今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给我们讲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发展。他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使命以及如何建设和发......

    外企文化与公司发展大全

    论文题目:外企文化与公司发展学院:财会学院 班级:会计091 课程名称:外企文化概述 学生姓名:童立琼 学号:09252040143 指导老师:张冰外企文化与公司发展 摘要:,一种好的企业文化,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