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发展建设大讨论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新型材料基地,贵州绿色食品强县,仡佬山水园林城市,渝黔人文旅游新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全县未来五年勾画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和宏伟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相关单位领导,文艺界人士,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全县文化建设与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县的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投入逐年增大,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文化部、省、市及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全县15个乡镇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14个,每个服务站配套设备经费10万元,全县共有农家书屋117个,每个书屋一次性发放书籍2000余 册,实现了现有行政村村村有图书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完毕,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的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征地工作已经结束,文化信息共享支中心(电子书屋)正在装修中,群众文化基础有所增强,普及面逐年扩大。
(二)以活动为平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最近几年,务川每年举办旅游文化节,以此为平台,不断推介我县民族文化,丹砂文化,旅游文化,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神砂仡佬》为代表的丹砂文化,以“祭天朝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龙潭民族文化村和仡佬大草原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肯定。2008年7月20号,我县文伟、施江琴、张雨扬三人代表仡佬族到北京参加第29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艺演出,让仡佬文化亮相奥运赛场。2010年4月22日,县文工团58人走进了北京星光影视基地CCTV-3《舞蹈世界》,对《神砂仡佬》进行专场录制,并在全国播出,让仡佬文化走向全国。2010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县文工团文伟、谢磊鑫、杨炜诚、阳敏敏四人受邀赴韩国安东市参加了韩国国际假面舞艺术节。我县傩戏舞蹈《长路》于9月24日在韩国安东市首次登台亮相,然后在韩国各地巡回演出达12场。与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竞赛,获优秀奖。2011年4月29日,我县杨雄、杨柳2名唢呐演员受邀赴法国西部麦罗比哈省卡尔格罗卡市,参加于4月30日至5月9日的国际唢呐音乐节,让仡佬文化走向了世界。通过这些国内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了仡佬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打造以龙潭民族文化村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以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007年9月—2008年1月,省文物考古所对洪渡河汉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发掘文物400余件(组),其中国家级、省级市文物若干件,为研究务川仡佬文化提供了众多翔实而又珍贵的史料。2010年3月,省文物考古所再次对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又发掘出一批汉代文物。为传承和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我县在龙潭景区复制汉墓景点,供游人参观;同时在景区还建设了宝王府,炼丹遗址等文化符号,传承和保护了地域文化。最近几年,文物管理部门不断挖掘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以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申报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大了文化的保护力度。目前,我县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全县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93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
(四)加强文艺创作,丰富大众文化。
文艺队伍不断扩大,文化成果不断出现。“十一五”期间,县政府设立了四年一届的政府文艺奖,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一是文艺事业发展较快,文学作品创作取得较好成绩,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52篇(首)、省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34篇(首)、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320篇(首),书法参加省展3人次,市展10人次,美术参加国家级展出并获奖8人次、省级35人次、市级50人次。二是 民族体育取得较好成绩,举办了首届民族运动会,传承和推广了民间体育运动。民间体育项目蔑鸡蛋、高脚竹杆舞等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运动会,并屡获表演类金奖。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展开,常规的体育活动基本普及,工间操,太极拳正被在多数人接受。三是大众文化初具雏形,民间花灯,腰鼓,歌谣以及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活动越来越多。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县经济的较快发展,得益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取得成绩有同志,我们也要看到,我县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县城仅有的文化阵地就是文化馆,但陈旧窄小,完全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四馆两台一团一院一站”(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两台:电视台,广播电台。一团:文工团。一院:民族影剧院。一站:综合文化站。)有的还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如“四馆”,说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动工建设。有的被挪作他用,如乡镇综合文化站,被乡镇改变用途,投入的配套设施被乡镇挪用,综合文化站成为摆设。农家书屋名存实亡,因为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大量的图书已经被损坏或者遗失,例如大坪雷坪洞的图书大部分已经不在。电影放映几乎消亡,没有专业的电影放映队,农民很难看到一部电影。文工团生存困难,发展艰难。
(二)资金匮乏,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表面上看,这几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从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看,投入的比例并没有增加。尤其是与其他行业的投入相比,呈下降的趋势。调研表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概括为:一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GDP上去了,就完成任务了,没有把文化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因而导致重经济轻文化。二是文化发展缺乏整体思路和目标定位。这是我县文化事业最为突出的问题。发展思路是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对象是什么,没有政策规划,没有实施方案,没有保障机制,导致文学创作是个人爱好,文化艺术是个别行为,文艺演出是临时应付,大众娱乐是自由组合。三是文化发展资金不足,没有形成投入机制,缺乏筹资渠道。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没有,文化发展比较困难。
(三)人才资源短缺,文化标志和品牌尚未形成。
人才引进的力度不够,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更是不够,只从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没有提升,因而,文化发展缺乏引领性人才,更谈不上学科带头人。就目前看,我县的人才资源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现有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二是各类文艺组织因经费紧缺,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活动交流,一些文艺组织不团结,氛围不好。三是民间艺人渐渐老去或者死亡,民间文化的传承濒临失传。四是乡镇没有专职文化从业人员,这些被命名为文化站站长的干部,实际上只是兼职站长,主要精力在干别的工作。村级文化事业发展尤为困难,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不能担当文化重任。
“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已经成为对外宣传务川的口号,“世界的仡佬”标志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化符号能反映我们悠久的历史,什么样的文化记忆能证明我们是丹砂古县,这些都没有标志来体现。在文化品牌树立方面,《神砂仡佬》已经具备品牌的力量,但却没有把这张名片向更深的层面发展,只当成是临时装点门面的工具,有什么活动把演员召集来演一场,完了就散伙。场地不固定,人员不集中,道具临时造,音响临时租,这样的做法明显是急功近利,缺乏深邃长远的战略眼光。
(四)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力。
民族民间文化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从而成为了人们必须守护好的“精神家园”。如果对地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不加以传承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民族,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纵观我县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调研组认为,我们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一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消亡,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域文化的不认同和不接受,加快了这些文化消失的速度。可我们没有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样的问题,比如传承人的培养,保护经费的落实,开发利用的问题等都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是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的力度不够,这有认识的原因,有人才的原因,也有经费的原因。但力度不够的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三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机制严重缺失,至今为止,我县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总共有230 多处(项),但没有一处或者一项有具体的保护行为和保护措施。更可怕是的没有相关的保护机制,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被破坏。比如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对濮乐遗音的传承等都存在措施不力的问题。
(五)旅游与文化整合不好,文化产业仍是空白。
以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对宣传务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建设旅游景区时缺乏对文化的准确定位。到现在为止,文化的地位体现不明显,景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没有充分展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不好,究其原因,一是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没有景区规划,导致做起来盲目。二是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把文化有机融入景区建设中。三是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因而难以成气候。
文化产业在我县还是空白,没有文化产业规划,没有文化市场,也没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的反哺作用得不到体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艰难。
三、对我县“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入发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做好仡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育、壮大我县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县打造成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在2015年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形成雏形”。这个规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值得期待。调研组认为,规划与现实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倡导文化自觉,在全县营造自觉的文化行为。
要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倡导文化自觉,营造传承民族文化,我有责任;保护民族文化,我有义务;发扬民族文化,我有能力;学习先进文化,我有行动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地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的风尚。同时,要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使人人都知道仡佬文化,人人都传承和保护仡佬文化,人人都能当好仡佬文化的宣传员讲解员。这样的文化自觉就是务川文化事业发展的希望。
(二)增加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县城乡文化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的现状,要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借助我县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建设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仡佬文化特色、代表我县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宣传务川的窗口,用优美的文化环境树立我县社会发展的新形象。加快建设“四馆两台一团一院一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投入使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等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新老城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尤其要加强务川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要突出特色,把《神砂仡佬》打造成我县文化品牌,作为舞台艺术精品推出去,力争让务川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要建立健全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在内的文化精品生产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展示时代风貌的文艺精品。要重奖文化领域的突出人才和杰出作品。
(四)形式多样,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们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围绕中央省市要求,开展影响大、群众参与广、效果好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普通群众展示才艺,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要充分发挥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全方位地为城乡人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服务。让文化深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推动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区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大胆创新,不断为传统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精神,尽快形成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的以旅游、演出、餐饮娱乐、文物展览与流通等项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要加强对历史遗存和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把促进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要加大文化投融资 体制改革的力度,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搞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建立文化中介机构,引导和扶持文化中介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六)保护文化遗产,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要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和形式传承下去,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几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复原和复建几个古村落古建筑,建成米家山古街、大坪古镇、龙潭古村。实施老城改造工程,彰显仡佬民居特色,还原仡佬民族风貌。
(七)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与经济建设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建立文化投入的长效机制,设立文化专项基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使文化投入资金持续增长。三是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文化建设资金。四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科学合理、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五是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造就一批文化名人。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讨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调查报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飙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高,这些成就无不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和政府的勤劳和智慧。原本我们应该高声庆贺这可喜的成绩,但可惜的是,我们不能。原因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已经滞后经济发展速度,马克思曾经说过,当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时候,等待这个国家的将是一场革命。我们小组成员也一致认为,精神文明建设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时候,等待我们的将是野蛮。
我们祖先用了几千年的努力创造了今天的文明,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将先辈几千年的鲜血在自己的手中付之一炬,那么我们将是千古罪人,一死难辞其咎。恰好的,2011年10月15日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如同雨后春雷的一声咋响,打破中国史书的宁静。如何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力搬到了台面讨论,并且比以往愈来愈强烈。
究竟如何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力?为此,我们小组做了一系列的详细调查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2%的人们认为增强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实力主要增加我国软文化实力;38%的人们认为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11%的人们认为文化需要创新的领域;还有9%的人们认为加强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了我国人民对于如何增强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实力的认识和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高度,体现了其主人翁意识。
为什么会有42%的人认为增强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实力主要增加我国软文化实力?又为什么会有38%的人们认为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同时还为什么会有另外一部分的人认为要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创新?
其一,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增强软文化实力势在必行。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其二,全民素质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根基。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民族文明素质显著提高,特别是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伟大力量,受到全世界的赞誉。但是,也要看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相比,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还存在许多不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人们的发展远见和思想水平,激发全社会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活力,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合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文化应该“百家争鸣”才是繁荣。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才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才能够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同时还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才会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分析了这些调查资料,我们小组建议:
1、必须坚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
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体制,体制改革把握好了,文化发展才能大繁荣。体制改革在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教育于民。
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
自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通知》以来,科协系统积极开展“科普之冬”、“科技之春”、“科普宣传周(月)”、“科普千里行”、“科普百乡行”、“少数民族科普示范工程”等科技下乡活动。卫生系统积极送卫生下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高校系统的大中专学生在文化下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既传播了先进文化,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既服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服务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服务农民,锻炼队伍,推动部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结束语
增强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实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拥护国家的政策,还需要在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和维护,贡献我们一切所能贡献的努力。
汗水浇灌的鲜花终究能让鲜花发出迷人的芬芳,这个变幻的时代,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还在等待什么?赶快行动吧,用我们的努力,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第三篇:孝道文化大讨论
头道小学“孝道文化大讨论”活动汇报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修订稿)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孝道文化大讨论》的通知精神,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思想道德修养,近日,我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大讨论”活动。
1、讨论方式
(1)学校领导班子讨论会(2)年级组讨论会(3)班级班会
(4)班主任、家长座谈会
2、参与人员
全校师生及部分学生家长
3、讨论范围
围绕 “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尽孝的自我反思”等问题,全校师生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孝道文化的看法,讲述自己或身边发生的孝道故事,畅谈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实践孝道文化的计划和决心。
4、达成共识
活动中,师生们为学校的孝道文化建设献言献策,为学校的整体规划、走廊文化、班级板报、活动开展等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全校师生对孝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就在身边,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它不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融入血液的、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将把“孝”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行为标准,“以孝立家,以孝育人,心怀孝道,不忘感恩,”这是我校师生在这一次“孝道文化大讨论”中形成的最强烈的共识
5、注意事项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我校注重德育教育的实际,倡导同学们认知孝道文化,励志践行,充分发挥孝道文化在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全校营造“孝行天下”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孝道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打造御外“孝道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
6、家长学校开课情况
首先,学校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校长负总责,校委会成员分工管理,责任到人。在开课过程中,各年级班主任为主讲教师,除跟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交流沟通外,也做了学生管理的相关发言。为了提高本次家长课程开课的效果,学校认真部署,各班主任认真准备,按照家长课程教材,精心备课,打印了备课材料,精心设计了家长作业。在开课过程中,力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家长能听懂能共鸣,真正能学有所获。
7、如何用好《孝道教育读本》
古今孝道故事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孝道教育读本中选编了有关孝道故事,如: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毛泽东、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陈毅为病母洗尿裤、孝子孔繁森等。让学生明确孝道的内涵和起源与演变,懂得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能升华人际关系、完善人的品格。选读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经典:《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中有关孝道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和具体事迹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迹。把学校每年评选的孝敬长辈好少年的具体事迹列出来供学生阅读,了解自己身边的“孝星”。了解一些有关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明确孝敬长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到身边的同龄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本次大讨论活动,不仅提升了广大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对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和意义。孝道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任务,我们会坚持不懈地研究孝道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将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四篇:建设发展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建设发展文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政协监利县委员会的安排,县经信局就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工业企业文化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次来规范企业行为,为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服务。工业企业文化是各种相关文化的组合,包括经营文化、组织文化、生活文化、目标文化等诸多方面,受历史、地理、传统、民族等文化的影响。工业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其特征表现在引导性、参与性、潜在性、继承性、平衡性。工业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尊重人、培养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
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对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普遍存在认识上不够深入,脱离企业实际,企业精神提炼没有本企业特色,部分企业停留在搞一些面上活动的形式上,极少数民营企业对工业企业文化知之甚少,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无从谈起。
二、我县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
1、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重视不够,存在对企业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缺乏总体规划和部署的现象;工作局限于党群部和少数人员,还没有形成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和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工作进展不明显。
2、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个别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员工素质能力有机联系起来,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就企业文化建设抓企业文化建设。
3、个别单位方式方法不够得当,工作落实不够深入,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从本次活动中就可以看出,个别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特色不够突出,员工认可度还不高。
4、企业文化建设队伍与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还存在不适合、不适应的问题。按照职能分工,企业文化建设由党群部牵头组织,由于基层单位的部门设置不同,党群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几点建议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要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 和“三个结合”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方针,在推动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等多方面主动积极地发挥指导帮助作用。
一、发挥舆论宣传和典型引路作用,推动企业加强文化建设。
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它必然和已有的旧的管理思想发生碰撞,产生磨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主能否抛弃已有的旧的管理模式,运用工业企业文化这种新的管理理论来管理企业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做好帮助引导工作,让他们耳闻目睹的感受到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自觉走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二、开展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导向。
工业企业文化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与企业发展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由企业总经理(董事长)策划和指挥,工业企业文化被公认为就是企业家文化或企业家倡导的文化。因此,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主,企业主人生观、价值观对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开展深入细致、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企业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企业确立一种奋发向上的,适应社会进步,符合人民愿望和社会需要的工业企业文化,是推动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这种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被全体员工认同时,就会激发企业全体员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奉献精神,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这是用加大资金投入方法来促进企业发展所无法比拟的。
三、多渠道、多途径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企业主素质。
工业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目标文化、品牌文化、营销文化、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建设工业企业文化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工业企业文化又必须具备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改革创新观念、竞争意识和人文精神等品格,要求与时代特征同步。在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全体职工应自觉地共同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确立科学的经营理念,营造使生产者本身也得到良好熏陶的文化环境,为企业保持旺盛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经信局应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多途径的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企业主学政治、学经济、学习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国际经贸知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路子,为企业及员工学历教育、脱岗轮训提供条件。
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人才优势,为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经信局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网络,相对集中的人才资源,在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帮助企业主提炼企业精神,使之具有较高的境界和品位,反映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确立企业目标,使之切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体现强烈的竞争、奋进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使之适应管理需要,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运行;谋化良好的监督激励机制,使之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激励职工奋发向上,为企业为社会自觉奉献的内在动力。通过指导帮助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精神深深扎根于全体员工的心中,真正成为一种群体意识,实现其在困难面前的感召功能,复杂局势面前的凝聚功能,各项工作的驱动功能,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功能,成为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
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推动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调整、充实和优化。
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主的认同,更需要企业主进行实践和丰富,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站在企业改革和发展前列的企业主,应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在经信局的指导帮助下,及时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要注重从工业企业文化的一点一滴做起,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在工业企业文化形成一定氛围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使之成为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积累,成为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升华,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调整、充实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资金、技术的竞争,而是工业企业文化的竞争,用钱可以收购企业,买到技术,可买不到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没有文化,可以偶然取胜,但不能持久,工业企业文化不可克隆。企业主们应在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不断培育出现代企业新精神,塑造出现代企业新形象,创造出现代企业新信誉;永不止步的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应共同关心、支持、帮助企业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监利精神,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社会向上、人心向好、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共建和谐监利,为助推监利跨越赶超,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文化旅游城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张爱剑 吕小军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实施文化鄂州战略,深度挖掘、开发吴楚文化,发展创意文化和公共文化,加快建设具有鲜明吴楚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城,效果明显。
一、加强吴楚文化综合研究,增强文化鄂州的影响力。鄂州是我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公元前879年建成的鄂王城传承下来的鄂文化,也有公元221年在这里建立的武昌城传承下来的吴文化。鄂文化和吴文化传承鄂州文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鄂州人。在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鄂州以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建设旅游城市为切入点,注重加强对吴楚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一是挖掘吴楚文化资源。我市于2005年成立了吴楚文化研究会,邀请吴文化研究专家卞孝萱教授、楚文化研究专家冯天瑜教授来鄂州指导,整理史料,辨真去伪,全面梳理吴楚文化在鄂州的发展脉络。研究专集《鄂州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鄂州三国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已编辑发行,展示了鄂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宣传鄂州人文历史。三国时期,佛、道学在鄂州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发展,如鄂州建有西山寺、葛山建有道观等。2009年,鄂州利用组织举办的佛教、道教研讨会,梳理在鄂州流传的历史人文。此外,鄂州还充分利用鄂州铜和古铜镜这一丰富的文物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了鄂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三是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鄂州在全省率先实行文物保护“紫色规划”,把古城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老城区改造中,保留了十字街、古楼街、新民街、熊家巷、邬家巷、谢家巷等老街巷,维修保护了庾亮楼、四眼井、文星塔、怡亭铭、明清武昌城以及吴王城遗址南城垣,复建了凤凰台、明清武昌城墙、黄龙阁等人文景观。组织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好牌子楼、玉莲环、雕花剪纸、葛店虾灯、泽林旱龙舟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增强文化鄂州的竞争力。充分挖掘吴楚文化、“武昌鱼”饮食文化和优秀民俗民间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催生新的旅游文化业态。一是加强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投资建造三国吴都文化博物馆,将在今年年底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发利用三国吴都文化遗产,投资建设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一期工程观音阁公园已于2008年建成开放,二期正在建设。维修西山寺和葛山道观以及武术培训及养身基地。二是提升文化旅游品位。鄂州在城市建设中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区当作最大的文化旅游景区来建设,通过旅游业的壮大来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挖掘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城市形象;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增强城市的配套能力和旅游产业的承载能力;将城市品牌打造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统筹推进,建设三国吴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城市。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开发三国吴都、梁子湖、红莲湖、百里长港等“一都两湖一港”,形成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将西山吴王避暑宫、吴都博物馆、孙权郊天坛、吴王试剑石、武昌门等9个景点一线串珠,形成一条三国吴都文化游精品线。以红莲大道和凤凰大道为支撑,规划建设一个环梁子湖、红莲湖,对接武汉奥林匹克公园的200平方公里运动休闲旅游区。依托梁子岛27洞高尔夫球场、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省水上训练竞赛基地和梧桐湖运动休闲公园,形成一条运动休闲游精品线。按照“生态长港、吴楚水乡”的理念,规划建设百里长港示范区。对百里长港水系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治理,海拔18.5米以下的清淤除障,种植水生植物,开展生态护坡;海拔19米以上的,则建设经济林果带和旅游观光带。启动建设25公里旅游生态长港南路,将庙岭、梁子等2个旅游名镇,梁子岛、磨刀矶、桐岭等9个具有鲜明吴楚水乡风格的民居景点,长港沿线众多的乡村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点和水生态示范项目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生态水乡游精品线,形成城乡旅游发展一体化格局。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增强文化鄂州的活力。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鄂州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是推进文化与城市共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在编制的《鄂州吴楚文化建设规划》,将吴楚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如江滩公园着眼于三国吴都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洋澜湖生态公园兼顾鄂王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磨刀矶新社区建设按照吴楚水乡风格设计,等等。二是推进文化与产业共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结合吴楚文化研究结果,挖掘出诸如鄂王城、武昌城、鄂王红与鄂国、鄂国铜资源与古铜镜、武昌鱼、东坡饼、“三国菜肴”等历史题材,策划、实施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向农业、工业、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延伸发展,形成红莲湖休闲健身产业区、莲花山文化产业基地、百里长港民间工艺品走廊、吴都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体育产业板块。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开发古铜镜复制、珍珠工艺、雕花剪纸、布贴画、麦秆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推进文化与创意相融相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鄂州以创意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推动创意城市建设,推动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发展,依托武汉科教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创意产业孵化平台。按照特色性、文化性、精美性原则,建立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式,努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着力建设公共文化,增强文化鄂州的亲和力。鄂州以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是实施文化基础工程。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以市博物馆、市文化中心、市综合体育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为龙头,带动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8+1”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投资创作排演大型舞蹈诗《吴都风华》,将吴都古城五千年灿烂历史生动形象地搬上了舞台。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这部具有鄂州文化特色的文艺产品走出鄂州,走向全国。创办了“鄂州发展论坛”和“吴都讲坛”,组织讲座36场次,让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互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具有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开展“周周乐”广场文化,实施“每日电影”公益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繁荣市民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鄂州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