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读

时间:2019-05-14 09: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读》。

第一篇: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读

《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

一、为什么要出台《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豫政〔2016〕79号)精神,在全市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政策衔接、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标准科学合理、资金渠道通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推进我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维护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二、出台《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的意义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是针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残疾人建立的救助制度。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务院修订颁布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后,2007年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11号),要求各地把五保供养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从农村集体经济供养向财政供养的重大转变。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将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统一为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根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河南省各级政府及民政等有关部门围绕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保障了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关政策不完善、工作机制不健全、资金渠道不通畅、供养水平不高、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范围

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三个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新的特困供养人员范围包括原来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

(一)无劳动能力: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对象。

(二)无生活来源:除普惠性转移性收入等7类情况外,收入总和低于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视为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是指基于《婚姻法》、《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法律所赋承的监护关系、继承关系、抚养关系、赡养关系、扶养关系,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承担法定义务的人。法定义务人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视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理程序

(一)申请。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说明,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还应当提供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申请人应当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二)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民主评议、信息核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意见及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对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2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重新公示。

(三)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根据审核意见和公示情况,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并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批准,发给《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建立救助供养档案,从批准之日下月起给予救助供养待遇,并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将理由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终止。特困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终止救助供养:1.死亡、被宣告失踪或者死亡;2.经过康复治疗恢复劳动能力或者年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3.依法被判处刑罚,且在监狱服刑;4.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再符合特困人员规定的;5.法定义务人具有了履行义务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法定义务人。对终止救助供养的原特困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应当按规定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五、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内容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可以通过现金或者实物的方式予以保障。

(二)提供照料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

(三)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

(四)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按《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丧葬费用按当年供养标准从救助供养经费中支出。

(五)提供住房救助。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由住建部门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

(六)提供教育救助。教育部门对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教育救助。

六、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分为分散供养和在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尊重特困人员本人意愿,合理选择救助供养形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分散供养;优先为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按照省政府制定的相关指导标准(豫政〔2016〕79号),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差别等因素,确定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基本生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照料护理标准依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档制定,分为全自理标准、半自理标准和全护理标准三档,参照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确定,其中:全自理的不低于1/10,半护理的不低于1/6,全护理的不低于1/3。

全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本着适当提高待遇原则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八、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据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室内自主行走、自主洗澡6项指标综合评估。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以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在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特困人员应当享受的照料护理标准档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其他福利保障等制度衔接情况

符合相关条件的特困人员,可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待遇。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不再适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适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人,不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第二篇:苏州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解读

《苏州市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解读

一、哪些对象可以申请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具有苏州市当地户籍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当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二、哪些情形可认为无劳动能力?

(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即城乡居民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满60周岁);

(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即年龄在16周岁以下(不含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残疾人或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均可认定为无劳动能力。

三、哪种情形可认定为无生活来源?

收入总和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可认定为无生活来源。

收入总和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

-1- 性收入等各类收入,不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补贴。

四、哪种情形可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一)具有特困人员条件的,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二)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可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可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五、具有哪些财产情形的不可申请特困供养?

申请人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被认定为特困人员:

(一)拥有汽车或大型农机具的;

(二)具有有价证券买卖或者其他投资行为(不包括储蓄行为)的;

(三)金融资产超过“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金融资产核对基数”中明确的基础值;

(四)通过离婚、赠予、转让等方式放弃自己应得财产或份额,或者放弃合法资产及收入的;

(五)故意采取规避法律、法规的行为,导致无经济来源或者收入减少的;

(六)苏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未成2 年人怎么办?

针对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同时也符合孤儿认定条件的,应当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申请办理程序?

(一)申请、受理。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提出书面申请并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书面申请书、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还应当提供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委托书及其它相关材料。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窗口对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备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补齐所有规定的材料。

(二)调查、审核、张榜公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民主评议、信息核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审核意见。

-3- 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调查核实。

(三)审批、张榜公示。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根据审核意见和公示情况,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并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务公开栏、村(社区)政务公开栏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对张榜公示无异议的特困人员将从批准之日起下月起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

八、救助供养内容有哪些?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提供基本生活、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提供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等。

九、救助供养标准是什么?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基本生活标准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照料护理标准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

十、救助供养方式有哪些?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分为在家分散供养和在当地的供养4 服务机构(如农村敬老院或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供养。

对患有精神障碍、传染病等疾病不能实行集中供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将安排其供养和医疗服务,必要时要送往专门医疗机构医治和照料。

十一、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有哪些?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据以下6项指标综合评估:

(一)自主吃饭;

(二)自主穿衣;

(三)自主上下床;

(四)自主如厕;

(五)室内自主行走;

(六)自主洗澡。以上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十二、特困供养人员可享受低保吗?

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不再适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即被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是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

十三、孤儿可以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吗?

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适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即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不能被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十四、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残疾人是否还可以享受残疾人“两补”待遇?

残疾人“两补”指的是困难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 已经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残疾人不能再享受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待遇。

十五、哪些情况下的成年人可继续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

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满16周岁后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

十六、哪些情况下要终止救助供养?

特困人员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再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要及时终止救助供养:

(一)死亡、被宣告失踪或者死亡;

(二)经康复治疗恢复劳动能力或者年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

(三)依法被判处刑罚,且在监狱服刑;

(四)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再符合无生活来源的;

(五)法定义务人具有了履行义务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法定义务人;

第三篇:退休返聘人员工伤政策解读

随着公民身体健康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选择“新”的职业生涯,继续发挥“余热”;但因相关法律规定不甚统一,也使得退休返聘发生了众多纠纷,最为突出的就是返聘人员因工受到伤害能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问题。从理论上看,认定为工伤的前提性条件是退休返聘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定为劳动关系,但由于对于这一理论问题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使得对最终实务处理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拟不做理论之争,而从实务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给出相关建议。

一、实务处理的三种做法

笔者收集整理了相关法规案例;总结下来,目前对此类问题处理主要有支持、反对和参照处理三大类做法。

(一)支持派

1、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文件—不区分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

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两个答复及最高人民法院一个答复为代表,最高审判机关表示出了对退休返聘人员因工受到伤害支持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态度。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指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第61条等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在《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指出:“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他字第13号)答复。

上述两个案例的区别在于,2007年的答复是针对“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的情况,2010年的答复是针对用人单位没有为退休返聘者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况(但此答复针对的是“进城务工农民”)。因此,这两个答复表明了最高院“行政庭序列”的解释的原则是不区分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都要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障部门。

2、浙江省高院—区分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二)(浙高法民一[2014]7号)第十四的问题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其向聘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的,应否支持?回答为: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仍接受单位聘用的,其与聘用单位之间构成劳务关系,劳动者因工伤亡或者患职业病而向聘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的,不予支持。但劳动者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且聘用单位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其工伤保险待遇应予支持。可以归纳出,浙江省高院和劳动人事仲裁员的观点是,有条件的支持,其条件有二:一是(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二是聘用单位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满足此两个条件,可以支持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此解释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衡平当达到退休年龄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一致时劳动者的利益保护问题。

(二)反对派

1、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理论溯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12号)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是否享受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劳务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民事主体,双方签订的合同属于民事雇用合同,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进行调整,而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由民事雇用关系所引发的法律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直接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予以处理。

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精神,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并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因我国目前将劳动关系作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如在理论上界定“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并非劳动关系,则该部分人员不能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并享受工伤待遇。

一些地方性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文件中也排除了退休人员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如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津高法〔2005〕164号)第九条规定:“对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所确定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有争议的,人民法院应根据以下原则审查:„.4.职工应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不含16周岁以下以及依法办理退休手续的)。”

2、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无法办理

从多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来看,行政主管部门对离退休人员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申请工伤保险的不予受理或者规定不予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如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工作中受伤可否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批复》(浙劳社厅字(2004)246号)规定:“根据《劳动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用人单位使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不属建立劳动关系的对象。此类人员受伤的,不属于工伤认定受理范围。”《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5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经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适用本条例。前款规定的劳动者受聘到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人身伤害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参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有关费用。双方对损害赔偿存在争议的,可以依法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 《厦门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第十九条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三)属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的;” 《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第14条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二)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

(三)参照派

1、中办文件层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9号)第四条规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工作期间,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的,应由聘用单位参照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标准妥善处理。”不过,此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究竟范围包括哪些人士,文件本身并没有明确。

2、地方社保部门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险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沪劳保福发〔2004〕38号)第(二十八)规定:“本市用人单位聘用的退休人员发生事故伤害的,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工伤保险待遇参照《实施办法》的规定由聘用单位支付。”很明显,工伤保险待遇使用了“参照”标准;但仍认为并非属于劳动关系,所以由聘用单位支付相关待遇。

但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沪人社福发〔2014〕36号)第四条规定又改变了上述“参照”规定:“从业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未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手续或者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继续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发生事故伤害的,申请人可以向单位注册地的区县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当地社保部门又转向了“有条件支持”的立场。

二、规则梳理及推论

在上述规范性文件中,既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及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文件,也有国务院办公厅一般规范性文件,还有地方政府规章及一般规范性文件;在看似截然相反的规定中,实质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则,笔者试从上述规则中做以下推论:

推论

(一):能缴纳工伤保险,必然能够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最高院[2007]行他字第6号、浙江省高院问答的核心精神是如果用人单位能够为退休返聘者缴纳工伤保险,则必然能够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但实践中,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障部门都不允许为退休人员缴纳工伤保险。

推论

(二):在有条件的认定为工伤的地区,核心要看是否享受养老保险等待遇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只有广东等地区采用了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这一标准来判断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仍十分关注是否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 ”。这一判决实质上突破了《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5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经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适用本条例”一刀切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享受养老保险,是指《社会保险法》第10条所指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不包括《社会保险法》第21条、22条所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推论

(三):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文件具有一定的适用效力

从最高院的有关司法解释的公告来看,最高院的有关答复不属于司法解释,但属于“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法院当中,只有浙江部分法院 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不属于司法解释形式,故而在判决中不予适用。其他大部分法院在审判中都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及其行政审判庭答复文件作为审判依据。

三、有关建议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院以及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对于退休返聘人员能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掌握态度不一,尺度也不尽相同,总结下来,大致有是否达到退休年龄、是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及是否缴纳过工伤保险等核心决定要素。我们认为,现在主流观点(包括最高院与地方法院)是以是否“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为判断标准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被返聘的视为劳务关系,不支持工伤待遇申请;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被返聘的视为劳动关系,支持工伤待遇申请。

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上述三要素并不全是可以掌控的范畴;但是,在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之前,却可以通过适当的安排,来减少双方未来的矛盾与分歧。

(一)聘用协议的深化和完善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聘用退休者时,往往不签订相关聘用合同或者签订简单合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建议,此类合同应包括劳动者必要信息(如年龄、享受社保情况、身体状况特别是慢性疾病情况、是否遭受过工伤等情况),并由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情况作出综合判断,签订聘用合同。

(二)妥善运用商业保险

由于用人单位可能最终为劳动者的因工伤害“买单”,可以考虑由用人单位为退休返聘者购买雇主责任险。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用人单位能否以商业保险来免除其承担的工伤保险补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在为劳动者投保工伤保险的同时,为减轻其赔偿责任,有的用人单位还为其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补充赔偿责任(即用人单位自行承担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投保商业保险。

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的究竟是何险种。如果用人单位为员工购买的是人身意外的商业保险,则受益人是被保险人或者是被保险人指定的受益人,而如果用人单位就此在人身意外保险的赔偿额度内抵扣了用人单位本应承担的义务,其变相地成为该保险的受益人,这与人身意外保险合同的约定不相符合;因此,对于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的人身险,事实上变成了职工的“福利”,可以与工伤保险兼得,同时不免除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工伤补充赔偿责任。因此,用人应选择财产保险,具体说来就是购买雇主责任险。

(三)慎重选择先行确定劳动关系还是先行申请社保部门工伤认定

多数法院认为,存在劳动关系,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前提条件;一旦有生效民事判决认定不存在劳动关系,则在后续行政程序及行政诉讼中被认定为工伤的概率几乎不存在。在认定劳动关系的民事诉讼中,审判机关几乎一边倒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等规定判决超过法定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而先行认定工伤的行政案件中,审判机关往往会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当地法规确认工伤认定的合法性,而不会在行政诉讼中去认定劳动关系如何。附件1:有关法规文件目录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12号)第七条。

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

3、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公伤亡的,能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3号)

5、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二)(浙高法民一[2014]7号)第十四条。

6、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津高法〔2005〕164号)第九条

7、《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5条

8、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沪人社福发〔2014〕36号)第四条

9、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工作中受伤可否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批复》(浙劳社厅字(2004)246号)

10、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冀劳社办字[2006]38号)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9号)第四条 附件2:上海、浙江、江苏部分法院2014年有关判决主要观点

浙江地区:

1、受伤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无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并非劳动关系,不符合申请工伤的主体资格。(2014)温行终字第414号。

2、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用工关系并非劳动关系。(2014)温瑞行初字第126号。

3、用人单位使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不属于建立劳动关系对象。此类人员受伤,不属于工伤认定受理范围。(2014)浙湖行终字第15号。

4、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在《工伤保险条例》未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依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工作中受伤可否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批复》(浙劳社厅字(2004)246号)认定当事人不属于建立劳动关系对象,并无不妥。(2013)衢常行初字第5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不属于司法解释形式。(2014)浙衢行终字第2号。

上海地区:

1、“现有证据证明第三人(劳动者)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待遇或退休金,因此被告(社保部门)认定原告(用人单位)与第三人(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于法不悖。(2014)松行初字第45号。---司法解释三

江苏地区:

1、灌云县人社局(行政机关)没有就杨思平(劳动者)与新鑫隆公司(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进行确认„没有证据证明杨思平属于离退休人员„没有对杨思平是否为务工农民身份进行调查核实清楚。最终法院认定行政机关认定工伤行为证据不足,事实不清,予以撤销。(2014)连行终字第0006号。

2、关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能否适用本案的具体情况问题,对于类似情况,不但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答复,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公伤亡的,能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3号)已有明确规定,该答复属于司法解释,具有普适效力。(2014)徐行终字第0153号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实施意见 政策解读

◇陈强: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加快推进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今年5月18日,省人社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团省委和省妇联制定出台了我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鲁人社发[2016]22号)。今天我们邀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韩金峰先生,副厅长刘杰先生,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星海先生,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启国先生解读文件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韩金峰厅长介绍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14:01:24]

◇韩金峰: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欢迎各位新闻界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2016年5月18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8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加快推进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我省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占很大比重,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也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如果不造就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型升级也很难落到实处见到成效。我们必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助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制造能力,推动经济增长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良性轨道上来,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14:02:01]

◇韩金峰:

(二)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迫切要求。目前,国家间、地区间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数量和质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既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又纷纷把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从国内看,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很大。面对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加剧的新态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切实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实现我省“走在全国前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三)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迫切要求。当前,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受产业转型升级、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明显提高,操作工、普工等一般性岗位数量有所减少,“高级技工”等技术型、高技能人才需求紧俏。今年一季度,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保持在2以上,高技能人才持续供不应求;企业对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人倍率仅为0.73,供过于求。我们必须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大规模培训劳动力,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14:02:22]

◇韩金峰:

二、《意见》中政策措施的主要创新点 《意见》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创新力度大。《意见》在综合吸收国内各省区市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提出的许多措施在全国均属首创,政策含金量很高,实施后必将有力推动高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意见》着眼于解决制约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和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引进、使用、激励等5个方面18条政策措施。三是强化协同推进。《意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及政策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形成全方位支持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工院校发展的合力,推动各项具体措施全面落实。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举措:

(一)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是实施“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年规划”。搭建互联网移动教育培训平台,推动完善创业大学培训模式,支持各类技工院校建立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打造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品牌项目,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2000元和5000元。二是推动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推动100所技工院校与1000家企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合作培训和教师进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落实对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带徒”培养新模式,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试点的单位由财政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6-8所省级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50所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00所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50个省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首次开设“高精尖缺”职业(工种)高级工及以上等级专业的技师学院,每年遴选部分专业给予一次性专业建设补贴。依托技工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网络。

(二)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技能人才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意见》着眼于提高人才评价公平性和科学性,强调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给企业更多的人才评价自主权。经省、设区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企业或行业协会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框架内,结合企业或行业的生产服务实际,实施自主评价。二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自2016年起在青岛、潍坊、烟台三市部分技工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过程化考核鉴定试点,2020年前逐步在全省推开。三是更好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全国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通过各级各类大赛脱颖而出。四是推动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根据国家要求,适应人才国际化趋势,逐步引进社会急需职业(工种)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与国内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互认。[14:03:07]

◇韩金峰:

(三)强化高技能人才引进与交流。一方面,加大引进“洋”人才和技能大师力度。开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支持我省规模以上用人单位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在本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的高端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对接,推动技师学院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有关职业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每年选择3-4个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职业(工种),组织技工院校教师赴德国等国家(地区)进行专题培训。每年聘请国外专家来我省规模以上企业传艺带徒研修,从境外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职业技术学校聘请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我省技工院校任教,每年遴选100名骨干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任教。到2020年,争取设立3-5所特色鲜明、影响力较大的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06-08 10:13:43]韩金峰:

(四)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使用。加强高技能人才开发利用,培养是基础,评价是手段,核心在使用。为此,《意见》在加强高技能人才使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一是坚持“不唯学历唯能力”。吸引更多技艺精湛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到技工院校任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受学历、教师资格证等条件限制,可直接应聘相应等级实习指导教师岗位。在技工院校全面开展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教师可评为“教授”或“实习指导教授”。二是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离墙”。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的全日制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按照相应的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三是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分职业(工种)建立技师协会,开展同业交流。用人单位在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给予高技能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根据国家制定出台的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贯通办法,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意见。[06-08 10:14:00]韩金峰:

(五)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发挥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真正让高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为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一是完善省有突出贡献技师的选拔政策。由原来的3年选拔100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调整为每年选拔不超过100人、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二是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我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选手,可晋升为高级技师并破格认定为当齐鲁首席技师。对我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选手,以及为选手获奖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技术指导专家、教练、技术翻译,按照国家奖励标准分别给予同等奖励。对我省获得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前3名的选手,分别给予5万、2万和1万元奖励,选送单位为技工院校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制度。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参照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政策,自行设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津贴可以分别参照每月200元、300元、400元的标准设定。四是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待遇。注重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树立典型、评选劳动模范,对优秀高技能人才每年组织开展带薪休假考察和疗养等活动。鼓励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探索制定技能等级同城市落户挂钩政策。[14:03:50]

◇韩金峰:

三、全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06-08 10:14:38]韩金峰:

(一)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会同发改、经信、财政、国资、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实施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目标考核体系和办法。赋予部分市高技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任务,探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和路径模式。[06-08 10:14:59]韩金峰: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坚实保障。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省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切块资金)继续支持技能型人才培训。完善适应技师学院特色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技师学院收费标准和财政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可参照高职院校执行。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应足额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且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社部门依法收取其应当承担的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工教育培训。[06-08 10:15:15]韩金峰:

(三)夯实工作基础,营造良好氛围。做好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训规划,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臵标准,加快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建设。进一步挖掘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努力改变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06-08 10:15:31]韩金峰: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广大新闻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长期以来,各位新闻界的朋友给予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大量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新闻界朋友继续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共同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推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今天发布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14:04:09]

◇陈强:下面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媒体单位名称。[14:04:26]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意见》提出贯通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技工院校毕业生分别按照全日制中职、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请问,出台这一政策主要基于什么考虑?今后如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14:04:46]

◇刘杰: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技工院校毕业生只能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证书,导致在继续升学、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诸多问题上遭遇了不公平待遇。这既影响了适龄青年报考技工院校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都能成才”的精神。针对这一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曾出台过相关政策,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这些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06-08 10:26:08]刘杰: 按照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政府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特别是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多方面的沟通和反复论证,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贯通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有关毕业生分别享受中职、高职(大专)和本科毕业生相应待遇,这就在根本上打破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的“天花板”和“隔离墙”,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技工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06-08 10:26:46]刘杰: 今后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现有政策落实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将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考量范畴,与同类普通教育院校毕业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并细化完善相关规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14:05:01]

◇新华社记者:《意见》中提到自2016年起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请问什么是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培养对象和目标是什么?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14:05:15]

◇刘杰: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业与技工院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由对口企业和合作的技工院校联合招工、招生,根据企业技能岗位的实际需要,企校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教学标准。更通俗地说,就是招工招生合二为一,企业录用的技术工人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培养对象和目标是:试点企业中与本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学徒的培养由企业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培养模式是: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和支持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徒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获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通过考核鉴定的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由企业根据学徒实际工作贡献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学徒基本工资。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2016年,经综合评审,已有山东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国际知名企业与16所综合实力较强的16所技师学院或高级技工学校“结对”开展了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对接受培训的学徒政府部门给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累计学分达到要求,可直接获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14:05:33]

◇中国日报记者:《意见》中提到,要给技工院校教师招聘更大的自主权,吸引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请问主要是哪些人可享受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是什么? [14:05:49]

◇刘杰:技工院校以“技”立校,特别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保持着96%以上的高就业率。困难的学生给予补贴,技工院校改变了很多,技工院校学生受不同观念的影响。近年来,全省技工院校普遍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和工厂结合,教室旁边就是工厂。要求教师既能讲理论课,又能带实操课。但传统的技工院校教师招聘,几乎完全参照招考公务员或高校教师的方式和内容,报名条件中对学历和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要求,考试也多采用笔试、面试等环节,这就使得很多在企业生产一线、掌握高超技能,但学历层次不高的技术工人无法报考技工院校,或者笔试环节中就被淘汰,客观上出现了“考进来的只能讲理论,不能教技能;而操作能力强的、学校真心需要的却招不进来”的现象,最终形成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执教能力薄弱,不同程度影响了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意见》提出要“加大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引进力度,不重学历重能力,逐步提高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在师资中的比例,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可直接应聘相应等级实习指导教师岗位”,不需再同时兼备学历、教师资格等条件。同时,在省级以上一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人员,“经设区的市以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关同意,可采取直接考察或简化程序的方式组织招聘”。这一政策的出台,就给用人单位招聘教师以极大的自主权,促使更多优秀业界精英和能工巧匠通过这条“绿色通道”,进入技工院校成为实习指导教师。谢谢。[14:06:06]

◇齐鲁晚报记者:你好,我是齐鲁晚报的记者,请介绍一下“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的主要情况。[14:06:27]

◇王星海:我们的优势就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工会组织,我们委托工会群众优势和组织优势,来发动职工,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06-08 10:43:33]王星海: 这几年我们做了这么几项工作,第一项,在2015年4月9号,省国资委等有关单位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上线启动大会,并首先在钢铁黄金有色金属行业投入运行。目前,上线工种160个,上线职工15万人,闯关达千万人次以上,受到企业、职工的欢迎。[06-08 10:44:08]王星海: ”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现在主要有四项功能:一是”在线学习培训“功能。职工通过互联网可随时登录系统,进行在线学习、网上练兵、闯关答题。二是”模拟实操练兵“功能。运用三维工业仿真技术,将自动化生产线和控制室”搬“到网上,供职工模拟练习。[06-08 10:44:26]王星海: 三是”网上比武考试“功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的理论考试、部分实操项目比武,可以利用 ”在线考试“功能模块进行。四是”工作展示交流"功能。以展示创新成果为重点,搭建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利用一些优势,从2015年,我们在全省当中,联合省直八个部门开展了创新竞赛,就是要广大职工投入到创新创造,提高技能上来,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广大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同时我们每年在行业技能比赛当中,我们每年都搞80多个工种的比赛,比赛的前一名,我们授予他劳动奖章,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我们发挥劳模的作用,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这种方式推动职工创新活动的开展。大家都知道,劳模,特别是企业的劳模,我们依托他,在企业搭建一个平台,提供设备,提供场所,提供资金,让他在所在的车间组织一帮能工巧匠。所以说这项工作,在推进技能提高和技术创新当中,起了相当好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发挥好我们工会的作用,谢谢。[14:36:05]

◇陈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采访,会后可联系省人社厅范粟,联系电话:86101257。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14:36:22]

第五篇: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政策解读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政策解读

案例:2005年9月,王先生大学毕业后就业到甲公司,公司从2005年10月起按规定为其缴纳了五项社会保险至2006年11月。考虑到个人未来的发展,王先生主动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甲公司协助其办理了《失业证》,当时没有享受失业金。

2006年12月,王先生被乙公司招用,双方签订了自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2009年4月,乙公司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营出现困难,公司提出要与王先生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王先生向劳动部门咨询,自己这次应如何办理《失业证》?是否能享受失业金?能享受几个月?怎么领取?

对此,劳动部门工作人员解答说,根据青岛市对就业、失业管理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下列步骤办理:

1、用人单位办理解聘备案。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应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15日内,持职工个人档案、单位和区(市)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已签章的《失业人员登记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报告书》,市内四区的用人单位到青岛市就业服务中心解聘备案服务窗口、五市三区的用人单位到单位所在市、区就业服务中心为职工办理解聘备案和档案转移手续。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用人单位报送的解聘备案材料,符合条件的,即时办理职工解聘备案手续,出具《参加职业指导和失业登记通知单》,由用人单位在3日内送达解聘职工个人。

2、审核失业保险待遇。

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劳动保障部《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山东省失业保险规定》及我市的失业保险政策,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己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其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指下列人员:终止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王先生在2006年11月离开甲公司时,由于是个人辞职,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所以当时不符合享受失业金的条件,但其失业保险费缴费时间按规定予以保留。2009年4月,王先生被乙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符合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条件;同时,自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单位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已满1年,所以王先生本次从乙单位失业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根据国务院、省、市失业保险政策的相关规定,我市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前所在单位和个人失业保险的累计缴费时间计算: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5年的,每满1年,领取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满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根据王先生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和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累计42个月(3年零6个月)的缴费时间,他本次可享受9个月的失业金。

3、个人进行失业登记。

已解聘备案的人员持《参加职业指导和失业登记通知单》按规定时间到指定机构参加统一的职业指导,并自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争议处理调解裁决文书、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60日内,持《失业登记通知单》回执、本人户口簿、一寸免冠彩色照片两张、指定银行的结算账户存折或银行卡,到户口所在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五市及城阳区到市、区就业服务中心)办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证》(五市三区为《求职证》)。符合享受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在失业登记的同时,可向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或五市就业服务中心提出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填写《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确认书》,由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或五市就业服务中心核准其申领失业保险金的资格。

每月15日前核准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的,个人可自核准当月申领失业保险金;每月15日及以后核准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的,失业人员自核准的次月申领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未在规定的60日内办理申领手续的,视为放弃当次申领,其未享受的失业保险金予以封存,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待其再次符合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时失业保险缴费年限予以合并计算,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4个月。

4、个人按月申领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金实行按月申领制度。每月16日至20日,失业人员本人持《失业证》(《求职证》)和个人图章,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或区(市)就业服务中心申领当月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当月未申领失业保险金的,不予补发,并自动顺延至下个月。连续2个月未申领的,视为放弃本次申领,其未享受的失业保险金予以封存,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在每月28日后凭银行卡(存折)到代发银行(储蓄所)提取现金。

下载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政策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