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论文
谈谈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信息工程学院 李剑
王衎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相比全日制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创业和工作的意识较强,而新生初入院校,在学习、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现象。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想道德观念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
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提倡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终身教育。传统的“制度化管理”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多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顺应学生需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强调独立自主,尊重个性发展的“人本”理念正日渐成为高职院校新生班级教育的主流。本课题强调人本理念,结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生班级教育管理实践,分析新生班级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通过创设班级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人性化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新生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使新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新生的个人素质,改变其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相关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外教育界提出了多元化教育理念。认为在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发展性和主动性。认为现代教育不能固守教师单纯贯输知识和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教育模式,而应在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沟通和教育方式,力求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育和学习主动性。新世纪在美国还提出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核心,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学生在集体的自我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同时也包含学生相互间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方式,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中学习和生活,更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世纪,我国针对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开展起来。教学专家吴迪认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中树立要强调“人本化”理念,在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更多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从而使学生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改革班级管理模式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增强教育者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邓志祥等学者提出,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新生的管理是一个难题。
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较多,如一些新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正常健康的心理排泄方式,学习生活缺乏计划性,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流存在一些障碍。缺乏集体团队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据此,他认为要强化入学教育的管理 ,帮助新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意识,要有意识地开展新生学习生活适应过程的教育。帮助学生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并强化实践过程,以高密度的实践技能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扬则认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在师生和生生间形成亲切自然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和谐、轻松的教学与管理氛围,采取措施,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全面减轻新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通过规范的评价机制的实施,增强教育过程的科学性,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杨发志提出,要在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中,注重强化理念认同和归属感,通过定期组织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逐步提升新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尽可能选派一批德才兼备、事业心和责任心都较强的优秀人才担任新生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去分析和了解新生存在的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以便于准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和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以上学者专家主要针对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学生自主性不强、心理问题较多、自信心缺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的策略,强调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的和谐和自主原则,对于高职院校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主要结合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由于经验及资料收集途径相对狭窄,使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的局限。未来,随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成熟,关于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如何结合老师队伍建设,在顺应学生个性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引入个性化班级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促进新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各方面的健康成长,是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多元教育理论、学生自主理念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为依据,旨在探索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优化班级管理体制,引导新生积极主动地走向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主动发展,从而实现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最终探索出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新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侯铁虎.浅论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工作.中国高教研究,2001,(01)
2.陈群辉.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03)3.黄金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连云港师专学报,2002,(03)4.涂明亮.做好辅导员工作浅谈.南昌高专学报,2005,(01)
5.吴秀霞.辅导员的“三味生活”.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3)
6.王东.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7.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陈敬桔.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1,(01)9.朱炜.从中美比较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10.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3-106 11.邓续周.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的改进与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07,(3)
12方巍.分化与整合.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发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13.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14.游云福.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与根本内容.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12月,2002(4)
第二篇: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初探论文
2009年,我进行的“合作学习中成员管理研究”课题成功结题,在此基础上,我把该成果迁移到了班级管理中,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和尝试,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有效的管理模式——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
一、调查摸底,组建小组。
小组的组建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小组成员的调配主要采用互补式,将思想素养、文化成绩、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处于低层次的同学调配在一起。4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间各方面量化总分基本相等,如,将调皮、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排在一组,将干部与普通同学排在一起;将性格内向、讷言、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二、确定编号,明确任务。
首先,把小组内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编为1—4号,其中1号和4号是同位,2和3号是同位,一个小组为前后位。1号可以更好地帮助4号,2号和3号实力相当,可以互相学习,同时四个人在一起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1号暂定为组长。
其次,确定本组名称及格言,由组长组织全组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及本组的自勉格言警句,对此学生兴趣盎然,新意叠出。小组名称诸如“老鹰小组、机器猫小组、孙悟空小组、梦幻组合”等。老鹰小组就希望本组成员能够像苍鹰一样翱翔在学习的天空,能够越飞越高;机器猫小组希望本组成员能够像机器猫那样机智、聪明;孙悟空小组希望本组成员能够像齐天大圣那样具有超群的学习本领,小组格言诸如“我奋斗,我快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座右铭都是学生自己写出来或者借鉴的,都对学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倡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同学、面对集体、面对学习,将有利于指导学生的生活。
最后,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配任务,有的负责作业的收交和检查,有的负责卫生,有的负责纪律,有的负责课外学习。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三、动态管理。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就没有突破,为此我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
1、组内竞争。
在小组内1——4号的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汇总纪律、卫生、学习、养成习惯等各项评价指标,小组成员的序号随时调整,小组长也会随时变化。3号有可能变成1号,4号有可能变成3号,这就大大加强了小组内成员间的竞争意识,一号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会好好表现,四号为了改变自己的位置,也会努力学习。
2、班内竞争。
在全班内,各小组展开竞争,班长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每天进行记录,如作业完成情况、卫生打扫情况、养成习惯(如佩戴红领巾)等,每周一汇总,在周一的班队上进行公布,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前三分之一为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和奖励。每个人都有上进心,每个小组都想成为优秀小组,小组成员为了小组的名誉,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这样在整个班级内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3、个人竞争。
在全班内开展优秀个人评选,首先各小组推报一名优秀组员,班长把每位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汇总,根据得分,每月评出三位优秀个人,班内给三位同学照像并把照片贴到光荣榜上。
一年半的实践与尝试,收获如下:
1、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轻松、有效。
有了小组为单位的竞争和自我管理,班主任所面对的就不再是几十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十来个团体,化零为整,只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管理班级的效果。
2、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班级管理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小组内的竞争中发展自我,在组与组的竞争中不断进步。
3、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
每个成员在组内都不想给本组扣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给小组加分,提高小组的团体总分,这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还是会出现扣分的情况,比如迟到、缺交作业、作业评分不理想、破坏纪律等行为。那么这些学生首先会因为给小组扣分产生自责而自我纠正错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组内其他成员必然会想办法帮助该学生改正错误,比如犯错误时的提醒、学习上的帮助等。这就达到了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班级管理的小组合作模式,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方面,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
第三篇: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就大 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 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 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 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因此班 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 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中师 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 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 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 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对学生 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要使班级管理成为 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
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 刻的理论背景。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下 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 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 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 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 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网状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 成主动参与管理。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 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是:以班主任为纲要,以班委会为骨干。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处在管理者的地位。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 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可见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这种模式对班主任能否起到“ 纲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学生容易处在自由状态。其关键是班主任要充分研究了解每一个学生 的个别特征,注重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
3.交叉模式 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 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 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结构倾向于开放,有利于学生接受 全方位的管理和多方面规范化的发展。当然这种模式要求各方面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还 会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
4.轴辐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这样在结 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直接参与每 个学生、每个事件的管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反馈到班主任这里。其特点是:模式结构 呈圆周式,带有闭合倾向。这种管理比较细致,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可以及时掌握班集体发展的 动态,其控制性较好。但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其操作要领是班主任要 全面关心学生,以情感交流作为联系学生的纽带,逐步形成教师的权威性。切忌“婆婆嘴”造成学生的逆反心 理。
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 既定的管理目标。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 析,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 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 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三、建立优化模式的“质性材料”
在每个不同的班级所处的环境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素。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或量化的影响材料且不 去关注它。这里之所以把另一些因素称为“质性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这种“材 料”有一个开发、利用、组合的过程。正如有了砖头,还需要泥浆来粘合一样,有了一定的管理关系还需要情 感作为“融合剂”。在这些材料中有“显性材料”,有“隐性材料”;有“刚性材料”,也有“弹性材料”。作为“质性材料”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立管理关系、赋予基本型态。班级中的基本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如组织关系、教学关系、交往关 系,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管理与接受管理的关系、被管 理者之间的关系、成员与环境的关系、运作过程中的主从关系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班级的 组织结构、目标结构、角色结构、管理关系,班级的基本形态才能形成,管理模式才能具备操作的内在机制。2.营造班级氛围,注意管理者人格特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倾向性。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渲染的作用。班级气氛形成的凝聚点就是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集 体荣誉感。高级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标迈进的群体动力。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也影响 着班级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意向。教师以他的理智的(如劝诫、指导、说教等),情感的(如关心、热爱等),个性的(如风度、气质、坚毅等)心理因素融进管理的影响通道中去起隐性作用。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 学生学会自动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贡献力量,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
3.创造班级文化特征。这是一种与班级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在中师还应包括宿舍文化。它是指 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例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的环境、班级气氛、审美情趣等。它又是通过环境的改变体现出来的,例如墙报、手抄报、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宿舍环境布置等。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专业意 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级文化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中师毕业 生。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既具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又具有个人的 风格特征;既具备中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又能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一个班级中应该有校园级的“歌手、演说家、艺术家、教育家、生物学家、诗人”等各具特色的人才。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进行有系统的、有指导性的管理。
第四篇:中学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手段、校园文化环境影响等方面探讨了系统的中学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中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也是中学教育的中心工作。怎样确保学校的管理科学有效,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者最关心也是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是中学教育构建良好管理系统的重要课题。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也是学校事业迅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中学教育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中学教育水平的保障。学校应该通过制定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和多种渠道招募高素质教师。并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和重点培养,并且通过积极鼓励策略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教学能手、讲课评比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素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
在新形势下教师的激励机制是实现人才强校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虽然每个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已见成就,但对于教师来说其工作的满意度和积极性还有待商榷,而且目前学校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作为中学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机制时首先要以教师的需求为主,应根据教师的激励因素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激励方法,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所有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构建一个公平的、合理的、科学的而且与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激励策略来使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好地发挥,对于提高中学教育管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必须尊重教师基本需求,同时也应注意满足教师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主要体现作为知识群体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对于中学教育管理的工作而言,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和老师,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就应该充分了解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还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他们的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合理结合,这样可从根本上提高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教育手段
如今,大部分学生思想奇特,个性张扬,而且接受外来信息和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因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具有很大的惰性和自私性,这给我们从事教育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就要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着手,教师要以各种方式教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提高与人沟通和协作能力。并在学生管理中做到以学生为本,适当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强化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促成学生自身自觉的学习性趣。
3.1 集思广益,进行集体备课并交流经验
作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能够很好地备课。教学问题的设计、组织教学、课堂引导等,这些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使老师间通过相互交流集思广益,达到彼此取长补短的目的。平时还应该让教师到各大名校去交流学习,这样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青年教师,更应该采取集体备课方式,敦促青年教师能静下心来,一课多磨,在备课中真正做到虚心请教,踏实积累,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2 合理进行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电脑与视听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而言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依据她图文并茂、生动逼真、有声有色的特点,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有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对多媒体运用自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但传统的常规教学也有不可取代之处。作为教育管理者既要接受新的事物,更应该保留传统的特色,让两者充分融合,使其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3 通过考试促进教学
中学教师的教学成果是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而考试不仅是在考学生,更是考教师。考试可客观评价、反馈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试后的教师间对本次考试命题的成功与否进行分析并确定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教育管理者,应该制定课程考试的规则,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到人,并制定相关的考试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保证考试制度的顺利执行。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确定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此促进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4 注重校园文化熏陶
发展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教学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熏陶和环境的感染是必不可少的,她是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全面清理一些与校园文化发展不协调的东西,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使校园成为促进学习、乐观向上的文化乐园。而校园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教育管理而言,学校应该通过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管理学校。
作者简介:刘廷军(1975-),男,吉林榆树人,研究生,中教一级,从事教育工作。
第五篇:“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班级管理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社会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探索并改进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新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组织中人的因素防在首要地位来设计和运行组织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转变启发班主任管理理念的黄钻边:由过去注重机械的、"见物不见人"的、封闭式、专制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尊重、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挥的管理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管理的控制功能.班级管理不再只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而是将只能焦点转向对学生的服务. 构建“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对班级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班主任不再是传统中的“绝对领导者”,不能再采用控制式管理方法,而是应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民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成为班级管理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成为班级管理主体。
传统班级组织机构建设大多采用“科层组织理论”,是一种从上至下命令执行型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是最高领导者,班主任是绝对权威者,班干部的选拔、班级制度的指定和班级事务的处理都由班主任决定,班干部没有 决策的权利,知识班主任意志的执行者,普通同学 服从于班主任的决定。由于缺乏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受到压制,这与时代发展是极其不适应的。为此,必须在“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构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新模式以服务学生成为目标,以开放、平等、易于沟通为原则进行班级组织建设。
新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共商班级建设与发展规划,在班级建制中,班主任与学生是平等的管理主体,半鉴于学生阅历与理智发展的限制,班级管理仍需班主任的监督与指导。“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中,服务性表现为:班主任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既是班级管理对象,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班级同学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基础上,采用竞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的班委会。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候选人各一名,然后小组之间就各候选人发表意见并展开充分的辩论,最后通过投票统一意见,确定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确定后,由其分别负责组建班委会及团支部,并在班会上向所有同学介绍各自成员情况,包括每个人的主要经历、性格特点与工作风格。新组建的班级组织以管理班级、服务同学为主要任务,并接受同学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如果全体同学对其工作感到满意,新组织就继续运转,否则班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通过集体讨论请班长确定是否解散其班委会成员,并进行重组。
班委会产生后各委员直接向班长负责,在班长组织下以班级日常管理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班风、学风,为全体同学提供优良发展环境为工作目标,开展系列工作。班委会联合团支部对班级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每逢重要会议邀请班主任列席,日常决策定期或不定期想班主任汇报。为方便管理,同时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来,班委会还在班级成立了若干协助委员会。(1)作业管理协会。协会由各学科代表组成,学习委员是总负责人。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班级作业完成情况,根据日常记录和同学反馈,总结作业布置与完成方面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向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反馈情况,协助任课老师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对于作业完成有问题的同学,协会成员会主动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提高作业完成质量。(2)纪律检查协会。我校属于寄宿制高中,每晚都有晚自习,晚自习环境建设尤显重要,成立纪律检查协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由其研究营造良好自
习环境的对策,向班委会提出建议,并协助执行。(3)仲裁委员会。主要是针对班级事务处理中意见不一致或者出现纠纷的情况而设。其成员全部由班级民主投票产生。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监督班长及支部书记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当班委会或团支部成员未能认真履行职责,或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况,仲裁委员会可以向班主任提出申请,在班会上对相关行为进行讨论。
新管理模式下的班规制定应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班规的科学性、合理性,既要与高中培养目标相配合,又不能与学校的常规相冲突;二是要有针对性,将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班规里强化。班规的制定,首先是由每位同学提交“议案”,归纳汇总后在全班讨论,集体定夺。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所以学生更容易从被管理者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不容易出现被管理的逆反问题。班级每一位同学既是班规制定者,又是班规的践行者。
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下,我所带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本身的自律性明显增强,协商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同时班级表现得更加有活力,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对住宿生活的快速适应上和对学习的自信中,而且还体现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班风一定回继续呈现上扬趋势,进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