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
精神分析初级50讲
主讲 曾奇峰
第一讲: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氏语录: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 4.精神分析的价值:育儿学&人格鉴赏学;
5.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Note:
1: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关于移情
1.2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 关于反移情
1.3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以后,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机制;关于阻抗 1.4 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 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
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
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
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
进化论、进化心理学: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 精分: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2:流派:
2.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
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 贡献: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 Special Note:
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攻击性: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2.2 新精神分析:
2.1.1霍尼(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德国)
2.1.2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国): 倾向于对精分与马克思的理论整合;
2.1.3沙利文(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美国): 贡献:将精分社会化;
2.1.4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3.30-1960.9.22,奥地利)经典精分与新精分的分水岭;
贡献:儿童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关系‖是人的驱力)—— ―使精神分析真正地成为了心理学‖(曾奇峰 评); 第二讲:核心人格的形成 曾氏语录:
1.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2.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 Note:
1.核心人格形成的时间段
1.1 弗洛伊德:6岁,这个年龄段大脑基本发育成熟;——―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
1.2 克莱因、科胡特等:前语言期(2岁以前);
1.3 克莱因:18个月(出生后4-6个月)——已完成某些重要的心理整合; P.S.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基于临床成人病人的治疗; 现代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基于对众多婴幼儿的观察; 2.(现代)精神分析的四个理论基础:
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人活着的驱力;
3.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人的动力=寻求关系——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人的动力=寻求快乐——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满足
3.1 自闭状态:【出生,一个月】;多数时间段处于睡眠;原始的、虚幻的无客体指向状态;——即原始的自恋状态——发育受损→儿童孤独症=一直的自恋状态;——如果下一阶段发展受阻,没有和母亲或他人形成共生圈,→病理性自闭=孤独症;
4.核心人格的影响:早年良好的亲子关系→健康的核心人格;之后的重大心理创伤→退行到早年的状态;
P.S.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精神病(e.g.精神分裂、躁郁症)、人格障碍(前俄狄浦斯期出问题)、神经症(―正常人‖)——指神经质性的冲突的状态——即俄狄浦斯冲突: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以后所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恐惧;
5.攻击性的表现:攻击性的发展为早年阶段的亲子关系和经历决定的,然后通过移情等方式持续存在;
5.1 安全感源自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即个体对他人或环境的敌意的投射; 5.2 自卑的来源: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5.3 成长≈不断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的过程; 象征化≈非原始的直接的满足方式;
升华≈将这种能愉悦自己的方式用来愉悦他人; P.S.游戏也是象征化的一种方式;
游戏成瘾则是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被过度攻击后,把游戏当成了自己的精神避难所的表现;
6.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角度,可以避免谈论先天或遗传,原因有: 6.1 避免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种族主义迫害; 6.2 避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或贬低以及带来绝望;
6.3 目前科学无法确定遗传在何种比例或程度上起作用,即精神类的家族聚集倾向和无家族病史的患者均存在;遗传学上未能确定精神病的致病基因; 第三讲: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曾氏语录:
1.心灵的成长意味着孩子和父母的空间距离是在扯远的; 2.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3.攻击是用来掩盖亲密的,我害怕和你太近,如此的近可能会让我们彼此都消失自我的边界,所以需要攻击;
4.曾氏―爱情定律‖:想念某人仅仅是感到快乐,只不过是喜欢而已;想念一个人感到抑郁的话,你肯定爱上了TA。Note:
1.双亲对孩子核心人格的影响:
科胡特:父母亲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要重要。父母亲人格基本健康,如果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2.哪怕有一个坏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要好; 3.抑郁症的特点
3.1 向外的攻击转向自身; 3.2 过于强大的超我,恶性自恋;(最高级别的自恋是自杀)
3.3 自我边界不清楚;——无法使用防御来保护自己;―边界‖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P.S.两个人恋爱状态时边界最为模糊,―爱让人没有边界‖;―抑郁症是处于对自己的爱中,即自恋的典型表现‖;
4.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第二理论‖,但现代精分学者有的少用此组概念(比昂); 5.精神分析的发展: 5.1 弗洛伊德——关于父亲、母亲、孩子——经典精分理论——―三个人的心理学‖;
5.2 克莱因、现代精分——关于母亲、孩子,父亲作为母婴关系的―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两个人的心理学‖;
5.3 科胡特——关于自恋——自体心理学——―一个人的心理学‖; 6.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使潜意识意识化;
7.(现代)精神分析方法不一定要使来访者―回到童年‖或呈现创伤,通过移情,使来访者的过去及关系转移到与分析师的关系,来访者本来就活在―过去‖; 即:
精神分析对移情的分析,就是要消除过去对来访者的限定,要来访者―背叛‖自己的过去,使其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8.关于―梦‖:
8.1 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达成;
8.2 比昂:梦是我们试图整合我们各种心理碎片的努力;
9.埃里克•坎德尔(脑神经科学家,2000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精神分析仍然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的模型; 第四讲: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曾氏语录:
1.安慰一个哭泣的人,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
2.所谓的童年经历,就是你曾经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Note:
1.经典精神分析认为:
一个人的疾病来自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和投注的方向出现问题; 2.母亲对婴儿的回应不恰当: 2.1 投注到代替物-恋物癖; 2.2 投注到自己-病理性自恋;
P.S.母亲不应成为―第二抚养着‖,她本来就是第一位的;隔代抚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3.两个(同一家庭内)成年人之间的冲突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冲突,e.g.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谁;
4.成年时的首次发病——童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创伤性事件即诱因; 5.双亲会内化为孩子心理中―内在客体‖:
5.1 一种为内在的帮助者——支持、赞美、帮助自己的; 5.2 一种为内在的迫害者——反对、与自己冲突的;
5.3 精分心理治疗——把内在迫害者转化为帮助者;——重构的不是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而是自己与由双亲内化的―内在客体‖的关系; 5.4 基于移情、客体关系的治疗——以新的客体关系代替旧的——即寻求被―恰当的对待‖,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对来访者―恰当的对待‖以重构客体关系; 6.退行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治疗师和医师的人本主义关怀和共情,能促使来访者有限退行;
7.从人格理论看病因与治疗: 7.1 超我与本我是永远处于冲突的;
7.2 心理疾病的产生不是超我与自我的持续冲突,而是自我在调和冲突时的无力; 7.3 心理治疗目的——使自我强大到应对超我与本我的夹击和外界的变化;在有限退行状态下借助治疗师的帮助增加自我的功能,自我的不够强大源自早年的发育不良;
8.神经症(正常人)-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是―连续谱‖,界限模糊,8.1 精神病学或心理学里带―症‖字的诊断都是不科学的诊断,精神病大多数―症‖字诊断亦如是;―症‖仅仅是为医学上分类的方便; 8.2 ―去诊断‖;
8.3 现实检验-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最大区别:能否分清现实事件与幻想,是否出现幻想、妄想,所知道的周围的日常是真的或假的;即是否知道自己患病; 第五讲: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曾氏语录:
1.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2.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3.我不指望在跟来访者做出某种解释的时候对方立即接受,如果我有这样的希望的话,这是我过度自恋; 4.早年的时候婴儿会通过无助感来强大的控制母亲,••••••,在一个没有成长好的人格里面会藏着这些婴儿般的(心理)东西,这样的人在与别人打交道时需要控制,需要控制周围所有人,这种现象在每个人心里都有残留;
5.从经济学角度讲,把自己塑造得很完美是划不来的事情,因为我们迟早都要死;
6.中年危机-―第二次青春期‖,与青春期危机都是寻求另外的(认知)整合的时期,而中年危机之后面对的是健康水平下降,下半生-面对死亡的危机;-―我开始变得不像我了‖;
7.精神分析像一门外语,让我们理解身体在如何言说我们的内心; Note: 1.强迫症:
1.1 源自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压抑;
1.2 强迫行为是一种隔离的行为,具有仪式性,仪式是用来隔离情感的; e.g.强迫性的洗手,想洗掉的不是脏,是道德上的堕落,因此洗手是一种象征;一种超我的在潜意识的惩罚;
1.3 强迫症是性冲动跟道德之间的冲突的表现; 2.各种恐怖症:
2.1 恐怖是对热爱的掩饰;
3.婴儿般的无所不能:通过控制他人来缓解自己的恐惧; 4.焦虑症:
4.1 原始焦虑:害怕自身破碎,担心边界被打破;如疑病症;婴儿幻想自己消失或母亲突然消失带来的心理残影而没有得到与母亲良好的关系支持,而停留在这种原始焦虑; 4.2 成熟的焦虑:害怕丧失客体或客体的爱;如考试焦虑;神经症水平; 5.从精神分析角度讲:每一步成长都跟哀伤在一起,成长的力量或能力直接等于哀伤的能力;―越哀伤,越成长‖;
6.情感分三种:抑郁、焦虑、恐惧;两部分:感受,及跟这个感受捆绑的认知;情感≠情绪;
6.1 抑郁:感到糟糕+糟糕的事已经发生; 6.2 焦虑:感到糟糕+糟糕的事正在发生; 6.3 恐惧:感到糟糕+糟糕的事将要发生;
6.4 极端情况:有感觉,但无认知伴随,认知被潜意识压抑;引导词:―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的那种感觉,然后给他取一个名字‖;
6.5 特殊情况:无感觉,有认知;高度合理化、情感隔离;引导词:―你说这个话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6.6 健康的状态:感觉和认知同步出现,处于整合状态,没有过多压抑; 6.7 纯生理反应:能感觉身体部位反应,但无伴随的情绪,也无伴随的认知;如:感到头疼,但没有情绪变化和认知变化(e.g.对头疼的归因,情绪和认知均未被察觉,并非没有),隐匿性抑郁症; 7.所谓不恰当的情绪: 7.1 过渡反应(的情绪); 7.2 对情绪的情绪;
7.3 对自己的即使是最糟糕的情绪的接纳本身,就是人格成长的标志;(不要人为地阻止情绪正常表达)第六讲: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 曾氏语录: 1.所谓个性就是,总是犯同样的错误,直到别人不再认为那是错误的一种境界; 2.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成年后就勾引别人不喜欢; Note:
1.―青少年‖:某香港心理学家:―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古代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
2.曾奇峰:学习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学习对个人来说就不是一种虐待;
3.肥胖既是力比多的压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的后果;
4.对只跟女孩玩的男孩的分析:这也是性压抑;也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面而没有焦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刻意回避与男孩相处时不可避免的一些竞争;但一个正常的男孩,因为对自己的性的欲望的焦虑,而会有意回避女孩;(关于性别认同)
5.(关于身体认同)青少年因身体发育而产生―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了‖的感觉时,双亲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矛盾的,因为这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希望他们长大还是长不大;
6.孩子的社会化表现:父母的话不再是权威,老师的话可以是―圣旨‖; 7.不一致也可以制造和谐;观点的冲突从来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是感情或情感的冲突;―差异从来都是制造和谐的‖;差异所以制造冲突,是因为原来存在的冲突,放大甚至扭曲了差异;
8.我们应该中立地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往往该孩子造成一些暗示),即―不该孩子任何好的或者不好的意见或意义‖;父母的任务是给孩子―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即―给孩子穿‗大鞋‘,让孩子在这个范围里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被评论就是被限制)9.―抱持‖(holding):即在孩子的发展的过程中间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给予认同和支持,而不是判断、评价)10.催眠(暗示)与精神分析的区别:
催眠:内心没有的,催眠师把它丢进来访者内心,引起来访者变化;
精神分析:来访者内心本来有的但没―看见‖,分析师引导来访者看见,引起来访者变化;
11.精神分析与佛教的共同点:让人超越自己的过去,过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享受活在当下的状态;(理解过去就是告别过去,理解戏剧就是杀死戏剧)12.背叛就是成长:一个人越是能够充分地理解早年是怎么样限定他的,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 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曾氏语录:
1.移情即人类唯一的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均可以归结为它;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精神分析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越是勇敢地接受自己情感的人,越是和搞精神分析;如果一个人过于聪明,逻辑思维很发达,这本身就表明这个人更倾向于隔离自己的情感;
4.作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就越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即有专业的之态,更是一个充分感受生活和他人的人; Note:
1.学不好外语是因为移情,忠诚于(自己的)过去,通过对自己早期学习语言环境的忠诚,让自己跟早年的关系抱持链接;
2.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打破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切断跟过去的链接‖); 3.移情(transference):即―过去在现在的重现‖;潜意识里伴随对背叛自己的过去之后所可能有的惩罚的恐惧;台湾译作―转移关系‖;狭义: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特指则是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 4.因为transference有时间上的跨越,所以精神分析好比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移情等于时间的错误;
5.心理学的曾经的三大思潮: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文主义;现存的心理学治疗有约250种学派;
6.理智是对情感的防御,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情感过于丰富的人,因他害怕这类情感,所以把自己搞的很理智;如果内心情感上就是迟钝的,那么也就不许要理智的防御了;
7.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即―逆转移‖;
8.精神分析作为探索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治疗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本身就是反移情; 9.治疗师或分析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 9.1 反移情:即被来访者―勾引‖起来的部分;
9.2 治疗师的移情: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治疗师本身固有的;
9.3 治疗师的移情的解决:需要在系统的培训中解决,解决的自己的问题的部分越多,―反射‖病人的部分就越多,就越像一面好―镜子‖;
10.共情:即―一致性的反移情‖达到的高水平状态,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的感觉,但这些痛、爱和悲伤始终是来访者的,而不是治疗师原来就有而被来访者诱导出来的;来访者痛苦时,治疗师要么出现一种从没有体验过的痛苦-共情作用;要么平静如水; 11.用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来访者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在潜意识里知道怎么表达-让治疗师跟他一样痛苦;-精神分析永远都涉及退行到早年的关系中,来访者所―勾引‖治疗师的感受的方式,相当于婴儿对母亲的行为方式,类似本能的方式,也是移情的手段和表现;而成年人的方式-直接言说是婴儿还不会的; 第八讲:反移情-治疗的关键 曾氏语录:
1.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2.反移情是探测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3.(某案例分享)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提问对对方意味着攻击,或者导致对方慌乱,取而代之的是,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抱持性环境,让对方来试探地与自己产生链接,知道对方信任这个环境与自己; Note:
1.Transference-转移关系-移情:一个人在跟治疗师的关系中间,会把他早年时对他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通常是与父母的关系,以潜意识的途径,转移到与治疗师的关系上; 2.从移情的角度讲心灵的深度:
2.1 心灵的深度=时间的深度,好比滚雪球时越早滚进雪球的那一层雪,就是雪球越深的地方;
2.2 日常生活中,当两个人谈到有关性的内容时,则说明两人的关系达到更深一层;但在心理治疗中就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来说,这还是处于意识层面的较浅的关系水平;
2.3 与性有关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内心深层的内容; 3.治疗师的作用--心灵的镜子:在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基于来访者的人格所产生的信息,都会对治疗师产生影响;治疗师感受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返还给来访者;
4.反移情≠(治疗师)反对(来访者)移情;
反移情=在受到来访者的移情的刺激时,治疗师所产生的反应;
5.在专业心理治疗中的关系:治疗师先感受自己跟来访者交流时的感受,然后再推导导致自己如此感受的来访者的原因;
6.反移情的重要性—治疗师永远的首要考虑:自己在来访者面前是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犯了什么所谓的错误?(即对心理工作者的督导)然后可通过这些考虑来了解来访者的人格特点;
P.S.有道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在你面前(我知道了)我是谁‖;从反移情的角度说,我不管你是谁,我首先在乎我在你面前我是谁,我通过在你面前我是谁的这种感觉,我就知道了你是谁;即通过反移情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7.综上,治疗师应该:
7.1 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和生活事件保持清醒头脑; 7.2 不要把来访者的感情往自身上推; 7.3 不让反移情见诸行动; 7.4 运用反移情帮助理解;
7.5 运用反移情的愤怒去理解来访者的敌意;
7.6 检查自己的情感反应,作为了解来访者的动力学线索; 7.7 当体验到互补性的反移情时,要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第九讲:再谈移情反移情 曾氏语录:
1.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3.令狐冲于丹青生酒窖里品酒与精神分析的很相似;精神分析师是―品人‖,察觉对方的人格停留在哪种发展水平;
4.(来自案例分享)我们可以勇敢地过自己的生活;作为我的父亲我可以爱你,但是我没有必要保持以前那种你制造的糟糕的状态来爱你;--精神分析的目的:让我们过一种不被我们的过去所限定的生活;过去的限定是处在潜意识层面的; Note:
1.看心理医生的四个过程--―移情与反移情‖:
1.1 来访者以前曾被不恰当地对待,形成有问题的人格; 1.2 试图改变而求助于心理医生,希望被恰当地对待;
1.3 在治疗的关系中;潜意识会不知不觉地诱导心理医生像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一样不恰当地对待自己;
1.4 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地对待来访者的压力,坚决以恰当的方式对待来访者;
2.反移情的两种:
2.1 互补性反移情: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中,治疗师感受到来访者的原始客体对来访者的感受,并像来访者的原始客体一样的不恰当地对待来访者;即治疗师受到―勾引‖,―补充‖到来访者不被恰当对待的早年关系当中;
2.2 一致性反移情;―共情‖是最高水平的一致性反移情,一致性是指治疗师与来访者对那个不被恰当对待的关系有相似的或一致的情感反应; 2.3 处理两者的原则:当治疗师发现自己有互补性的反移情时,要试图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3.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反应=反移情+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自己没有解决的内心冲突,被投射到与来访者的关系中间;(十多年以前国内对―反移情‖没作区分,相当―全部反应‖)反移情特指―治疗师被来访者诱导出来的反应‖;治疗师的移情是治疗师基于自身的反应,可能会掩盖来访者潜意识―诱导‖的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分析师应该对自己足够了解,足够多地解决自己的移情;
4.镜子比喻:
4.1 治疗师—镜子、来访者—照镜子的人; 4.2 来访者所反射的到镜子的光线=移情; 4.3 镜子所成的像=反移情;
4.4 镜子的材质、镜面的水汽、瑕疵=治疗师的移情; 5.案例督导的工作范围:
5.1 仅仅指来访者的移情,及其所诱导的反移情,还包括来访者对治疗的阻抗;而治疗师的移情是为治疗师的自我体验所涉及,而不是案例督导的干预; 5.2 治疗师的自我体验是治疗师完全地作为来访者,去另一位资深的治疗师那里做治疗和分析,以解决自己的人格在成长中的问题;所以治疗师的自我体验和案例督导是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的;
5.3 案例督导讨论的是来访者做了什么,诱导了治疗师的什么反应—反移情,来访者的阻抗,但不能讨论治疗师的早年关系、创伤性经历等; 5.4 治疗师与自己的分析师访谈,不可讨论自己处理的来访者的案例、自己与来访者的关系等本属于督导的内容;否则,则是发展了双重的关系,混淆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来访者的内心冲突; 6.移情的功能:
6.1 使过去的客体关系重现(来访者重现自己的客体关系?),涉及与在早年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 6.2 帮助回忆过往的生活;
6.3 帮助理解在所有处境中的个人反应; 7.反移情的功能:
7.1 是来访者过去的客体关系重现;
7.2 不同的人对反移情有同样的感觉,反移情由来访者的行为所诱导; 7.3 理解反移情是心理治疗的关键; 第十讲:口欲期 曾氏语录:
1.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理的和躯体的按摩; 2.严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口欲期的问题;
3.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即健康的父母人格是超越了依赖和独立(口欲期)的问题,介于需要控制就控制,不需要控制就不控制(肛欲期)的灵活状态;比如给孩子断奶、与孩子分床睡、对孩子的惩罚方式、讨论原则的方式等,父母在这方面怎么做,都不如父母是怎样的人格的人重要,即父母的人格所营造的成长氛围更重要;
4.读金刚经对肛欲期问题的人有帮助,缓解肛欲期问题的偏执状态; 5.现代知识界有种逆潮而动的倾向,即把现代的知识智慧成果往古代的综合的倾向,而不是讲古代的往现代方向的综合,这是反进步的;
6.尽可能让孩子生活在孩子与父母的三角形关系中,不应扩大到祖辈(即扩大孩子所受控制的范围),特别是关于孩子重大决策不应受祖辈控制;即三角形内的事物只与孩子父母三人有关,不应扩散到其他的关系中;
7.在孩子的教育上留白;孩子要有独立空间,能够―自己跟自己玩‖,或是―自己在外面跟别人玩‖,而不是总是与家长玩;
8.关于心理健康的绝对的标准—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如果父母过度地关注或控制孩子,孩子只有与父母打交道的经验,没有新的客体和客体关系的经验,则孩子的内心世界的规模会很狭小,这是精神不健康的表现; 9.精神分析视野下一切的心理疾病,实际上都是心理发育的疾病; Note:
1.人格不够独立会导致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模糊不清,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甚至并对此进行攻击;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
3.口欲期:0-1岁时,婴儿获得快感和建立关系核心部位是嘴唇,一个婴儿出生后嘴巴已发育到有很强的吸吮力;口欲期的滞留表现为男性抽烟、女性不停说话,口欲期的人格发展障碍表现有:
3.1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暴食症;
3.2 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率女:男约为9:1;日渐消瘦、身体衰竭、月经停止,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4.肛欲期:18-36个月(约1-4岁),小孩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最为重要的任务。这关系到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感觉,甚至关系到荣誉,关系到自己跟妈妈的关系;
4.1 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一岁后的身体发育程度到了小孩能控制手脚和排泄的程度,自我控制感加强;
4.2 关系到荣誉:与同年龄段的孩子相比,能控制大小便是―健康的‖、可以自恋的,若还未能够,可能会感到受伤;
4.3 关系到母亲:即自己的大小便是取决于自己还是母亲;(弗洛伊德)这同时与权力斗争有关,成人间的权力斗争的模式与一到四岁时所形成的人际交往模式是有关系的;
4.4 母亲对孩子的大小便过度控制,要么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过度控制,要么导致孩子对自己完全不控制(过度懒散状态);在心理动力学上这两种状态本质上是一致的;
4.5 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对个人有不同程度的控制,由此可类比; 4.6 尿床是吸引父母注意力的行为;
4.7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发展停留在肛欲期的人的表现:跟此人打交道必须按照他的方式,如果不这样做,要么会令人内疚,要么需要费很大的劲来摆脱他的控制;
4.8 孩子固着在口欲期还是肛欲期与父母的人格有很大关系; A. 若使孩子有过度的依赖或者无从依赖,可能有口欲期的滞留;
B. 父母有完美人格或强迫人格的倾向,对小孩大小便过度控制,或对孩子的言行过度控制(如动辄得咎般),可能有肛欲期滞留; 5.有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论看―健康的人格‖的人: 5.1 超越口欲期问题:关于依赖和独立的问题;人格相对独立的或是内心足够安全的人,是不过分依赖别人的,但也是有能力依赖别人或可以放心地依赖别人的;
5.2 超越肛欲期问题:关于控制的问题;能够恰当地控制自己和他人的人,同时又能对他人放心,介于灵活的控制状态; 第十一讲:肛欲期 曾氏语录:
1.机械、固执、呆板等人格障碍一般是肛欲期的问题; 2.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 3.越自由的人,越能够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
4.我们需要相信,每个人被生下来,然后慢慢发展出了自我的功能,是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但是如果自我管理被其他人骚扰的话,就相当于被别人替代了然后在没有别人干预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5.由4得,一个人的好多毛病,都是为了配合别人而产生的,相当于开放自己自我功能的通道以便别人进入;
6.比起真理、美、最高智慧,在所有文化中间,自由是最高的价值;有道是―如果还想在自由之上附加其他什么东西的话,这个人支配做伺候他人的事情‖; 7.里根:―政府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因为它管的事情太多‖;政府的职能如果超出了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范围而变得庞大,那么这个政府是有问题的(―肛欲期‖问题状态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投射);
8.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症状更强大的力量了;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是完全坏的(虽然疾病本身会带来痛苦),就像没有任何优点纯粹就是优点;(优缺点都是有适应性特征的)9.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这样可以让自己有我正在活着以及我活着有价值的感觉;
10.我们所有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毛病,和这些毛病所附加的羞耻感活着的。11.从依赖的角度说,在世上只要坚守两点就可以活得很好:
11.1 我已经是成年人,我应该是不依赖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的(超越口欲期的固着,最早期的依赖,婴儿的依赖,是为了控制;成年后的依赖是婴儿式依赖的幻想的潜意识作用—―我依赖你,你就被我控制了‖;如果这个潜意识里―内心的婴儿‖被意识化,被揭露后,它就不在对个体产生致命般的问题了); 11.2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应该有能力让别人给我帮忙(这样活着相对会简单容易些,没必要死顶硬撑地生存);
12.从健康的角度说,孩子―吃里扒外‖是成长的表现,如父母不在是唯一的权威,同龄人或老师在心中的地位提高等; Note:
1.我们的边界不断被突破的时候(如父母的过多有意无意的干涉),我们就把自己的一部分功能给了别人;
2.肛欲期的固着的好处:可以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控制周围的环境,以免环境的变化导致内心的焦虑;升华状态--收藏;口欲期的欲望与固着的升华—讲师、演说家(但未必是口欲期的问题诱导的,与叨叨不断的人不同),3.一个人如果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充分呈现内心的风景或爱恨情仇—人格发展的高境界,这实际上不是口欲期或肛欲期的固着,而是处于俄狄浦斯期了;这与用语言虐待别人或语言空洞无物不同;一个人是否处在口欲期固着不在于说话数量多少,而在于他的表达有无表达上的效率,听者是否舒服; 4.传达内心感受的三种方式: 4.1 我告诉你,我很难受,使你知道;--心理人格发展水平较高的状态—能够用语言化方式—神经症水平、俄狄浦斯期;
4.2 我只能够用行为,使你知道我很难受,e.g.头痛是只抱着头;
4.3 用让你同样难受的方式,使你知道我多难受;
4.4 足够独立的人格的表现:在别人让你不舒服时,不采取打击报复,而采取理解他人的方式;这样你跟别人就分离了,不会纠缠不清边界模糊; 第十二讲:俄狄浦斯期 曾氏语录:
1.一切神经症问题都是俄狄浦斯期问题; 2.处女情结是俄狄浦斯情结;
The complex of virgin belongs to oedipal complex;3.胡因梦: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但是父母爱孩子是为了跟孩子分离‖;从精神分析角度说,孩子在心理上对父母抛弃的越彻底就越健康,这也说明父母要有强大的自我功能;
4.学习精神分析要会多利用感觉;
5.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格足够强大的人,这个人可以起到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可以替代曾经被我们内化了的妈妈的样子;(因为我们在突破自己的局限时都有种俄狄浦斯冲突,一种对惩罚的恐惧)Note:
1.经典精神分析里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俄狄浦斯期;
2.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对俄狄浦斯期的理解:俄狄浦斯冲突不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在父母对孩子不好的时候,孩子才会有俄狄浦斯冲突,处于一种(对异性的父母一方)想赢但有不敢赢的状态中; 3.俄狄浦斯冲突主要是神经症水平的人的内心冲突;其冲突主要是:生与死、男与女(也包括男男或女女)、成功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最主要的); 4.俄狄浦斯冲突:
4.1 因害怕惩罚所以不让自己过度地成功(如考试焦虑症,考试本身就是攻击性的表达一种、成功后对自己的自我攻击、产后抑郁—一个女性超越母亲的方式、); 4.2 父母对孩子有过于严厉的要求时,或过多地影响孩子的愉快、成功的体验或者攻击性的释放时,小孩会有种感觉:只要我让自己舒服了,就会有惩罚; 5.给予―抱持性环境‖--避免俄狄浦斯冲突的方法:让孩子的攻击性和力比多不断象征化,有了更高级的成功也不会有惩罚,让孩子感到自己配得上自己成功带来的欢乐;
第十三讲:性与死亡 曾氏语录:
1.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也许并非是生与死,而是男和女; 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Note:
1.俄狄浦斯冲突是见识问题,见识让你可以获得更解放的人格;(见识≠知识)2.心理治疗的意义—打破代际之间的强迫性重复;心理治疗干预个人时,也相当于在干预这个人的家族链;
3.俄狄浦斯冲突的表现之一—女性生孩子恢复后的性冷淡;
P.S.性快感缺失或者强度不够的女性,都是以这种方式对母亲―忠诚‖,潜意识的意思是指没有独立使用身体享受的权力,我还是未成年人,我的身体还是父母的; 有大量调查显示,女性在35岁时达到性体验的最高潮,男性是17岁;(文化还是先天因素?)
性高潮(orgasm)又称a little death;4.婴儿般的恐惧—死亡如此可怕!不是因为我自己消失了,而是因为周围的人不见了,所以可怕;即对死亡的恐惧比不上对被抛弃的恐惧;
5.没有客体回应的死亡:我们常常所说的死亡,并不是自己的肉体或生命消失,而是那些证明我活着的人不再给我客体的回应,所以我们死了; 6.不同阶段时期的死亡焦虑:
6.1 口欲期:如果我咬了妈妈的乳头,会觉得妈妈会抛弃我; 6.2 肛欲期:如果不能控制妈妈的话,我就会死亡; 6.3 俄狄浦斯期:如果有与性有关系的活动,我就会死亡;
7.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我不能很好地控制妈妈,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时,我至少可以控制一个中间物;
8.创造力的形成: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就通过想象和创造来弥补妈妈的不足;
男人在天然的创造力上永远不及女人,因为女人能生孩子,这个创造可以抵消男人的所有其他创造,所以以各种创造发明弥补这种不足;天然创造力以外的创造力来自早年因母婴问题而需要的弥补的力量;
但这不意味着拥有创造力必定要经历早年的母婴关系挫折,因为创造力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最主要的应该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9.温尼科特:没有继承就没有创造;
10.性行为就是两个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互相的边界的突破; 眼神对视也是意味着心理上边界的突破;(关于社交恐怖—对视恐怖、余光恐怖—感觉到永远处在被指责、挑剔甚至攻击的状态中)
11.男性来访者对一个年纪较大的女心理治疗师有性幻想,这表面上是与性有关,但实际上有可能是(与成人的性无关的)婴儿般的依恋; 12.俄狄浦斯情结:即表现为仇恨的对父亲或母亲的变形的爱;
13.精神分析不分析美好,美好的事物及感受给我们都是享受的体验,而分析表面上看来像是―仇恨‖,潜意识里可能是没有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辨别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误解; 第十四讲:梦的解释 曾氏语录:
(某学生)―梦里面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 Note:
1.梦具有实现愿望(desire)的功能;e.g.―猫梦鱼虾鸡梦谷‖;
2.力比多(潜意识驱力)是最重要的梦的创造者,也是梦的心理能力来源; 3.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梦、口误、笔误、自由联想、催眠等; 4.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
4.1 显梦:被记忆及被叙述的部分(能回忆起的部分); 4.2 隐梦:隐藏在显梦后面的潜意识冲突;
4.3 梦的工作:凝缩、象征、再度校正、转移、特殊表现力;--链接显梦和隐梦的工作;
5.梦也是大脑分工局限性的佐证,即视角功能区可能与其他部分重叠,所以在梦中也―看见‖现实的彩色世界; 6.释梦的三个步骤: 6.1 梦里的情绪; 6.2 梦和现实冲突的关系;
梦和来访者人格的关系;--―梦如其人‖,梦更不容易撒谎;
7.共时性—荣格对梦的内容的理解—事件之间的非因果关系(―共时性‖一词荣格视为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8.超我焦虑;
9.对梦里的―肮脏‖的三个解释:
9.1 潜意识里有自己不认可的幻想;--即―反差‖;解决: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精神分析),并增加新的客体关系经验,使潜意识内容意识化时得到肯定和回应;
9.2 与客体关系有远和近的冲突;--与某人拉近距离会有道德焦虑或自我边界被突破的危机,同时又有对独立生活的向往;
9.3 潜意识里的冲突可能涉及施虐和受虐;--让自己(在梦里)与脏东西接触是典型的受虐表现;如果梦里作为自己来接触脏东西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以转移的方式表现为自己),可能是将对别人的施虐转移为对自己的施虐; 10.梦的功能:实现愿望、记忆固结、问题解决、减少应激、创造力、冲突解决、情绪调节;
11.弗洛伊德之后关于梦的精神分析理论: 11.1 显梦对分析也有重要性;
11.2 梦,被认为是多种躯体功能参与的多功能的创造; 11.3 自我与超我的规则变得重要; 11.4 客体关系理论日益重要; 第十五讲:揭示我的一个梦 Note:
1.梦是维持人类心理及生理健康的重要过程;
2.做梦者将梦的每一个片段进行连接的心理过程可以使梦进一步浮现,从而揭示梦的潜意识(内隐)意义;
3.想不起来梦的内容本身也有意义—阻抗;
4.从精神分析是角度说,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同性恋或者是潜在的双性恋(倾向);
5.和一些我欣赏的男人喝酒,保持很长时间的友谊,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说,都是象征性的同性恋行为;
6.我如果要避免你吞噬的话,我一定要做一些在你那里被看成罪孽滔天的事;--保持独立性的潜意识表现;
7.日常里,如果我们愿意跟某个人做小坏事,说明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 8.为制造冲突寻找借口—人为地过分强调文化间或种族间的差异,是我们的疾病;
9.反向形成;
10.对梦的实验性研究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是和梦一样的:
10.1 在多数梦中,视觉感知约占60%,比听觉和其他躯体感觉的感知更多; 10.2 梦中的思维过程也能被检测到,甚至比感觉或情感过程更频繁; 10.3 梦中的情感内容与清醒状态的有同样品质,如喜悦、哀伤、愤怒等; 10.4 在梦中最明显的情感是喜悦,甚至多于烦恼或焦虑的体验; 第十六讲:梦的延展分析 曾氏语录: 1.梦是一个人的人格开出的鲜花; Note:
1.置换是梦进行伪装的最重要的活动; 2.关于惩罚的梦代表了稽查愿望的实现;
3.被追杀的梦:从防御角度讲,自己把对别人的敌意投射出去,然后再逆转,使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变成了别人对自己的敌意; 解决:使自己潜意识里对别人的敌意意识化;
4.考试焦虑的梦:潜意识里不让自己充分释放力比多和攻击性;一个超我太强的人,或者一个力比多和攻击性都非常压抑的人,不会让自己的释放过于顺畅,因为过于顺畅可能会导致道德上的内疚感; 解决:减少自己的压抑,解决一些俄狄浦斯冲突的问题;
5.爬楼梯的梦:也与力比多和攻击性有关;爬楼梯那种不断上升的过程,跟在性活动里不断积累的性刺激,最后来一次高潮的释放,在感觉层面是相似的;
爬楼梯可到达高处,高处是一个易功易守的地方;不敢占领高点是害怕过多攻击别人以及附带的道德内疚感;或是攻击性以逆转的方式转向自己; 6.(比昂)梦是对心理破碎的功能的整合: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到一定程度,才能够面对做梦时,所体会到的自我功能的完整性;e.g.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做梦:梦可能导致分裂的各个自我被拼凑成一个整体,而这个不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能够容忍、承受和容纳的,所以患者没有勇气或能力把自己的梦呈现给自己;
7.不是所有的梦都有意义;即与现实冲突或人格特点不相关的内容;要区分由现实刺激导致的梦和由内心冲突导致的梦; 8.梦的三股―材料‖:力比多—最核心、日常生活残留的碎片—所谓现实的冲突、梦的稽查员—各种梦的工作―加工‖;梦的丰富性在于这三样东西以不同的比例呈现出来;
9.来自梦的灵感:DNA双螺旋结构、苯的环结构; 10.解梦的五个步骤:
10.1 来访者把梦的内容和做梦过程具体讲一遍; 10.2 来访者就梦的情景和人物来自由联想; 10.3 纯粹只谈来访者的现实冲突;
10.4 了解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和来访者的人格;童年经历、双亲的性格、对自己的抚养教育方式、对自己人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受教育经历、从事何种职业、当下的社交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状态;
10.5 请来访者谈谈对未来的生活和理想的向往;即―自己对超越自己的过去有何种向往‖—突破过去的限制和过被理想引领的生活;
P.S.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来访者提到自己的梦,除了释梦还要要求来访者提及对分析师的印象、与分析师的关系怎样;--即谈移情和反移情的状态,来访者与父母的关系会通过治疗的设置投射到跟分析师的关系中; 11.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的梦随意告诉别人是危险的;
12.―M-body‖,听来访者说自己的梦,考察听者的感受和躯体感受,以此来辅助释梦,并要求来访者二次叙述,通过两次叙述的差异考察梦;梦的信息通过来访者的叙述而―附着‖在听者身上并使其产生相应的感觉; 13.小结—梦的个体性的重要阐述:
13.1(对)每一个做梦者都有必要进行反复推论,每一个梦都是高度特异的个体产物,而且必须被这样对待; 13.2 必须通过考虑做梦者的真实情境以及梦被植入的情形来阐释梦的主观意义,即使存在正常的或重复的梦,也没有大体上有效的象征;
13.3 尝试创造总体的梦的象征更像是生产童话尾巴而不是科学的内省力; 第十七讲:梦的象征性意义 Note:
1.梦魇是神经症性或其他非精神性障碍的表达;
2.隐喻的重要性:每一套理论都使用了隐喻,即理解任何东西时,都必须有模型;
3.坠落的梦:早年跟原始客体的链接,有一部分高度隔离、或不正常、别扭、令人难受。这种难受的感觉印刻在人格中,然后在成年后的某晚以做梦的方式,呈现了一直都可能被压制的难受的体验;
4.性梦:直接梦见与一个人有性关系,或梦见身体的部位等;
5.(某案例,梦见巨大的男性生殖期)与性没有直接关系的性梦:与其他的男性在知识、技能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导致挫败感,做一个自己有巨大阳具的梦来补偿自己自恋的受伤;
6.与性有关的梦:长了飞翔的翅膀、爬山坡、享受美食的梦;
7.噩梦:好似清醒时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在梦魇的时候,这些攻击性的东西或与力比多有关的东西,―绕过‖了梦的加工,直接呈现它最原始的一面; 8.梦见在世的亲人死去的梦—一种亲密关系处于冲突的状态:
8.1 经常梦见父母死亡的人,可以理解他对父母在梦里的攻击,实际上是他在寻求独立的表现;
8.2 从与客体关系角度讲,死亡—一种婴儿般的幻想,在要求独立或控制权时若有过多干扰,会幻想干扰者(亲人)死亡—即消失,而不是身体的死亡
或生命的终止; 9.梦见牙齿脱落的梦:
9.1 牙齿—身体最硬的部位,咬肌—强劲的肌肉部位;--最具攻击性的地方,也是早年有攻击力量的身体部位;
9.2 强烈地释放攻击性后,可能会有巨大的向内的攻击或者内疚感,以此缓解攻击性释放后的惩罚恐惧; 10.梦见毛毛虫而感到恐惧的梦:
10.1 依赖实验(小猴子与铁丝猴和毛绒猴); 10.2 毛绒物与亲近感有关;
10.3 毛毛虫—毛绒状但有毒性,毛毛虫意味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间,既想靠近又害怕靠近后受伤害的恐惧,与毛毛虫的关系也涉及到控制感; 10.4 解决对毛毛虫极端的恐惧:稍微淡化对依恋关系的高度需要—拉远对毛毛虫的距离或强大自己的形象;
11.梦见开车、开飞机、骑自行车的梦:意味着对某种亲密关系的控制;关于疏离和亲密,被动转主动的梦;
12.梦见坐火车、火车向上行驶、无轨道滑行、行驶过危险路段: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某些强迫性重复的失控行为,或者是在早年关系中,没办法控制周围的环境;
13.梦见自己的身体被其他生物侵入或啃食并感到高度紧张和焦虑的梦: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讲,在早年的亲密关系里,自己与原始客体的边界不清楚,自我功能被干扰,在成年后,就以梦里强迫性重复的方式感到自己的身体被侵入;
14.释梦时,分析师要―分身‖—高度关注自己的反移情:
14.1 梦给分析师的身体或情绪的感受;
14.2 来访者叙述方式给分析师的身体或情绪的感受; 15.小结:
15.1 对梦的解释大多会引起做梦者的阻抗,可能表现为做梦者给予自己的梦非常详细的联想或犹豫不决的联想;
15.2 任何情况下等待来访者的想法都是值得的,去了解想起梦中什么内容,鼓励他对梦继续进行思考;
15.3 对梦进行解析能够促使更好、更快地理解实际的治疗情境、移情、反移情••••••
15.4 梦使得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能够进行深度及亲密的交流,梦经常引领来访者及治疗师进入内心隐藏的潜意识世界; 第十八讲:温尼科特论母婴关系 Quote:
1.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2.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相互残杀的关系;
Note: 1.20世纪30、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协会里两大流派,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学派,梅兰妮•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 2.两派的分歧在于对儿童的精神分析:
2.1 自我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很弱,精神分析治疗要有教育指引的疏导;
2.2 客体关系理论:儿童的自我功能不弱,甚至强于成人,对儿童的精神分
析与对成人的可以一样;
3.温尼科特(克莱因的学生)—独立于上述学派分歧的第三个学派; 4.温尼科特―实际上没有婴儿这种东西‖,即婴儿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看见婴儿,就一定会看见婴儿的妈妈,就是说,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5.温尼科特的独特视角:关注的不是母亲或孩子的单个人的状态,而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的;后继的学派—自体心理学(美国、科胡特);
6.(温尼科特)假性自体:如同包裹真性自体的―外壳‖;来源:在早年的生活环境里有很多危险,个体需要建立一套保护系统来保护真性自体; 7.真性自体:在早年婴儿时期母亲如果能够非常细腻地感受孩子的感受,能够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需要,孩子的真性自体可能发展的非常好;如果母亲经常地忽略孩子,或处于产后抑郁状态,没有能力满足婴儿细腻的幻想,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心理上的自体,甚至人格也可能处于破碎的状态; P.S.温尼科特认为―所有的正常的母亲都会恨她的婴儿‖原因有十七条; 8.―挑拨‖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能让孩子继续健康的成长;如果一个母亲只能觉察自己对孩子的爱,而不能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抱怨和憎恨,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母亲以爱之名对孩子为所欲为;有没有母亲问过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妈妈?
9.(精神分析里有个说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并表达出来,相当给孩子成长a gentle push—温柔一推--孩子发展出健康人格的可能;即母亲对孩子的恨能让母亲对孩子抱持恰当的距离,使孩子人格的发展更健康独立;
10.父母对孩子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一个好画家知道在纸上留白的位置而
不是在纸上画什么;一个好妈妈应该知道不对孩子做什么和说什么; 11.原因之一--很多正常的妈妈感觉到生孩子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来自自己母亲或丈夫或丈夫母亲的压力或上一辈的压力;
12.原因之二--婴儿习惯性地咬母亲的乳头,可能是没有情绪的习惯行为,也可能是自恋受挫—不能靠自己活下去,要靠母亲和母亲的乳汁;
13.原因之三—婴儿对母亲的没有回报的百般依赖—需要时召之即来或哭之即来,不需要是倒头便睡或不再理睬,母亲有种―被使用‖的感觉; 14.原因之四--婴儿或孩子—随着年龄增大或身心成长会有对母亲的理想化幻灭;
15.原因之五--婴儿不知道母亲所做的―牺牲‖,甚至有时会对母亲的亲近拒绝; 16.温尼科特列举的―正常的母亲憎恨婴儿‖的17条原因: 16.1(出生后的)婴儿不是母亲所设想的那样子;
16.2 婴儿不是母亲童年时游戏或幻想中的样子(不是自己与父亲或兄弟所生的孩子的样子)等等;
16.3 婴儿的出生不具有神奇或浪漫的色彩; 16.4 婴儿妨碍了母亲的私人生活;
16.5 母亲生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在中国还有丈夫、上一辈),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孩子; 16.6 婴儿伤害母亲的乳头;
16.7 婴儿很无情、百般依赖又自恋,对母亲像对待一个下等人,没有报酬的仆人;
16.8 母亲从开始只好爱这个婴儿,以及婴儿的一切;(不被允许表达一点抱怨和不喜,甚至对婴儿的排泄物)
16.9 婴儿总是设法伤害母亲,习惯性地咬母亲; 16.10 婴儿表现出对母亲的幻想破灭;
16.11 婴儿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后就置母亲于不顾;
16.12 婴儿在开始就一定处于支配的地位,被保护免于偶然的伤害,生活必须以婴儿(所能承受)的节奏呈现;
16.13 婴儿在早年一点儿也不知道母亲所做的一切,和所做的牺牲; 16.14 婴儿表现出怀疑自己的母亲,甚至拒绝母亲的好食物,使母亲怀疑自己,却和另一个人吃得很好;
16.15 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母亲和婴儿一起出去,婴儿向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觉得婴儿超可爱。诸如此类;
16.16 如果母亲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婴儿,她知道孩子将永远报复自己; 16.17 婴儿使母亲兴奋,也使她挫败,她不能吃了孩子,也不能与孩子性交;第十九讲:过渡性客体与60分妈妈 Note:
1.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
2.父母爱孩子,这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如何去爱; 3.斯宾诺莎:―直觉是最高级别的知识‖; 4.(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
4.1 概念: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是在主客体间的地带;即在婴儿和妈妈的关系中间,既不是妈妈或妈妈的乳头,也不是婴儿自己,而是婴儿与妈妈之间的一个存在物;
4.2 安娜•弗洛伊德对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客体‖的高度评价:―过渡性客体‖的概念迷倒了伦敦所有的精神分析师;
4.3 一般第一次出现的―过渡性客体‖—拇指;其他有:某个玩具、某个毛绒绒的东西(即―非我的拥有物‖,不属于身体的一部分但为我所控制);e.g.在一个婴儿慌乱或焦虑时,会用非常快的速度把大拇指塞进嘴里当成乳头来吸吮,然后变得一脸安详;
4.4 过渡性客体的意义:小孩需要对过渡性客体有绝对控制权;在自己的妈妈不是随时陪伴可随叫随到的情况下,和自己对四肢和大小便的控制机能也没发育成熟时(婴儿虽然不考思考知道,但身体能感觉到),自己能够无所不能地控制某一部分东西的状态,对婴儿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婴儿观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重要功课;
6.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悄悄把孩子的脏毛毛熊洗干净,会有使孩子人格破碎的危险—过渡性客体被别人强行改变了;
7.孩子抓着毛毛熊在桌沿非常用力地摔打—好比对妈妈和妈妈的乳房的控制,是婴儿对环境的控制的无所不能的感觉—绝对控制权;成年期的这种表现之一是在恋爱关系中,男性或女性都有自觉不自觉的像100%控制对方,特别在关系开始的阶段,享受到很多退行到早年时的那种乐趣,随着关系的发展和对对方的幻想的破灭,这种乐趣会越来越少—即我们都不可能永远地回到婴儿时代,我们只能在部分的时候,与部分的人在一起时,回到自己的婴儿时代;
8.满足我们自己全能的需要—控制自己:在孩子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手脚和自己的大小便的时候,就不在需要一个身外之物作为过渡性客体; 9.如果某人在青少年甚至成年还抱持拥有一个―过渡性客体‖的行为习惯,不一定是有心理问题,也不可仅仅凭单一的表现来判断,如果这个人日常情绪基本稳定,也有基本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无非是个人的特别的甚至可爱的癖
好而已;--某哲学家:―人无癖不可交,人无痴不可交‖—没有毛病或没有深情的人不可跟他玩,因为这种人没有生气;
10.(温尼科特的概念)―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好到恰好、刚刚好那种—即―60分妈妈‖(曾奇峰译):介于十分不好与完美无缺之间; 10.1 糟糕的妈妈:在孩子感到极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 10.2 完美的妈妈:在孩子还没感到恐惧和绝望时就迅速地解除了危险和把婴儿从潜在的危险隔离,使孩子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对自己安全感的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10.3 60分妈妈:让婴儿体验安全和危险的情景,体验失望的情绪,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这样可能是孩子在人格上形成强大的力量和信念—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
10.4 思考拓展:在很多关系或做任何事情中,你只要试图(强行)做得完美,就表示你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做得不完美之后导致的屈辱感,那么你就可能把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投射给他人,以免自己承受所难以承受的不好;--追求完美是无法忍受屈辱感的表现;
10.5 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然后孩子就越来越糟—一种和施虐一样的效果,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亦然; 10.6 比较好的关系的状态是,关系中每个人承受一部分不完美,这样压力就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关系中的人就会是一种舒服的、好玩的、轻松的感觉; 11.温尼科特的猜想—孩子在看母亲的脸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11.1 温尼科特回答:看到的是自己;即妈妈的脸和镜子一样可以照出孩子自己的状况;
11.2 温尼科特对所有妈妈的建议:在孩子恨妈妈之前,先恨孩子;―恨‖是一种把孩子推开的力量,避免孩子与妈妈―共生‖;
12.要真正做到精神分析,就必须接触自己的最原始的东西—即自己如果没有体会过纯粹的精神的痛苦,就不可能理解别人在什么样心理的状况,所有就不可能帮到别人;(指人格障碍或神经症水平的症状,不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13.荣格的心病
第二十讲:母婴间隙和创造力 Note:
1.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2.―青春‖之所以被深深地记得,是因为成长之痛;
3.(温尼科特)恰到好处的挫折:按时间来考量一个挫折是恰到好处的还是相反地制造创伤—即挫折持续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心理刺激的时间,而不是在这个时长之内;恰到好处的挫折可以促进个人成长;
4.(温尼科特)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即即可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认可,也能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保护(的环境);--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治疗师能够给孩子或来访者提供抱持性环境; 相反的环境因素则是―穿小鞋‖、动辄得咎;
5.(温尼科特)涂鸦治疗—温尼科特很看重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原始的、象征化程度不高的游戏对孩子成长更好;
6.(温尼科特)母婴间隙(span):间隙是一个小距离(不如distance),温尼科特认为,婴儿跟母亲之间、孩子跟家庭之间、个人跟社会之间、甚至不同的世界或民族之间,都应该有一个小间隙;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39 个体,你我之间有着不可消除的边界;母婴间隙的前提(可能是):一种导致信任的体验;--母亲(父母)信任孩子;换言之,间隙是信任导致的; 7.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正常情况下)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强制性的控制时,个人也会自动地选择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8.成长—个人内心发育程度与母亲的距离;与母亲的关系过近会导致孩子的成长不充分;
9.关于创造力:在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中没有被满足的部分让孩子获得了创造力,不能满足的部分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60分妈妈没有满足孩子的部分,会由孩子的幻想来弥补;--创造力是孩子修复与妈妈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这种努力是孩子成年后的创造力的来源; 10.生命不可以被他人规划,人应该自然地出生,自然地成长。人们不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让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就被提前规划自己的生命,这是反人性的;
11.温尼科特认为,解释只不过是让来访者能够知道治疗师对他的理解的局限性;
12.温尼科特认为,(对来访者)分析的失败就是分析师的失败,因为分析师没有就这个病人的状况做出调整;
13.心理治疗的关键: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和观点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说这些东西时的情绪和背景(背景?);即―我不在乎你说的是对是错,我只在乎你遇到的什么事,发生了什么‖; 第二十一讲:温尼科特的五个治疗要点 Note:
1.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
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3.温尼科特:心理治疗就像游戏;--治疗师要具备的能力: 邀请来访者进入―游戏‖的能力;
与来访者进行长时间游戏的能力—即抱持关系的能力;
4.对―玩‖、―游戏‖的反感:内心有一个过于严厉的超我,潜意识里太想自己成为一个好玩的人;费了好大力气把自己变成不好玩的人,治疗师说―好玩‖时,会诱导来访者―好玩‖的部分,而其超我觉得受到了威胁;
5.温尼科特:所有的文化都始于创造性的生活,所有的创造性的生活在最开始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游戏就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单个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6.温尼科特:五个治疗要点: 6.1 治疗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P.S.对不耐烦的人的基于经典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解释:在人际关系中,他在别人对他进行某种刺激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把这样的与性无关的刺激转换成与性有关的刺激,而这关系又是不允许满足性的需要的,所以他通过不耐烦的表现把别人推得远一点以免自己产生性唤起;耐烦或耐性就是有足够独立的人格,不轻易被―撩拨‖;
6.2 专业化的设置:不详;包括稳定的咨访关系;
6.3 安全的、便于退行的环境和气氛;--除了环境―硬件‖,更重要的是治疗师的人格特质和气质所营造的―场‖,让来访者感到足够安全,没有隐藏的攻击性,能够与治疗师―再度过一次童年‖;
6.4 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伤:来访者在向治疗师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伤时,一般会有羞耻感,即―我怎么可以这样子‖的感觉;治疗师要提供足够
的抱持性环境,才能在来访者在感到如此深的羞耻感的时候还能够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治疗师不必即时地给自己辩解,可以先察觉自己的反移情);在攻击性表达后观察来访者的攻击性背后的东西,是移情(靠反移情觉察)还是―应得‖的(靠督导反思); P.S.对创伤的处理:
a.小的创伤,即使是早期的,如果没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都不难处理; b.急性、巨大的创伤,治疗师需要专业的急性创伤治疗的训练才能受理,急性的巨大创伤的病人不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应该用心理学会或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急性创伤的处理规则来处理; 6.5 重建来访者的自恋的那种―无所不能感‖;
7.因为随着婴儿(孩子)的成长,他自己越来越需要自己,为自己做些事,所以母亲需要面对自己不再那么被需要的挫败感,―好妈妈‖就是能够忍受孩子(心理上而不是现实时空上的)抛弃自己的焦虑,这对母亲和孩子都有好处;
8.把自己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不一定永远都是好事情。在一个新的自我出现时,人们第一感觉往往是恐惧,会有一个几乎威胁到生存的疑问出现:―我还是我吗?‖
第二十二讲:比昂的临床思想 Note:
1.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2.好的精神分析师必须具备保持沉默的能力,坚决不先说第一句话; 3.比昂,群体动力学先驱,《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群体
中的经验》;
4.比昂的思想具有前后一致的统一性,且他的人格上有一种很难得的单纯,这种单纯可能源于博大精深的心理;
5.比昂对精神分析的―颠覆‖—没有过多的决定论色彩,深究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理解问题的产生,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但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 6.―颠覆‖之二:意识—潜意识作有限—无限解;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就是―使有限的事情停留在有限的层面,而不是往无限(潜意识)的方向发展‖—就事论事;
7.―颠覆‖之三:传统精分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趋乐避苦的;比昂认为除此之外还有面对和承受痛苦的机制;
8.曾奇峰谈母亲的病情:把一个人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给她本人,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级别的尊重; 9.―颠覆‖之--释梦:
9.1 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足; 9.2 比昂:梦是心理整合心理碎片的过程;
10.比昂不在意来访者以前和治疗以后的样子,更在乎与来访者50分钟内的一切内容包括气氛、双方情绪、分析师的感受和愿望; P.S.Quote:
10.1 比昂:―当来访者来见分治疗师时,治疗师最好的状态就是忘记这个病人的所有过去,也不管他的未来是什么,只关注当下。‖
10.2 ―治疗师永远不要问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总在那里等着,问问题有可能会由治疗师来诱导这一次的治疗方向,而这时治疗师的需要,不是病人的需要。‖
11.一个好的治疗师要遏制自己问问题的习惯或好奇心,等待来访者在治疗师面前自由地开放内心世界;不管是开放内心世界的哪个方面,还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来开放,这个都取决于来访者自己;问问题有可能是治疗师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12.―颠覆‖之五—―0‖的概念;
12.1 比昂:―你如果要了解0的话,就要成为0。‖
13.某个为比昂辩护的说法:某一个新的领域,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群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智力的人进去,然后把该领域搞得非常热闹辉煌,之后一群平庸的人进去了,他们进去以后,为了使他们的智力跟得上,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小利益,他们就会反对对这个系统进行任何变革,只要有人提出变革,他们就会非常生气,慢慢的,这个理论和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僵化和狭小,甚至死掉;
14.比昂—精神分析领域思想最深刻的思想家; 第二十三讲:阿尔法功能与链接 Note:
1.决定一个母亲的阿尔法功能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对婴儿的爱以及对丈夫的爱;
2.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链接是引发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3.(比昂)α功能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
4.图解
4.1 左边—孩子、来访者、心理素质较弱的人; 4.2 右边—―容器‖—母亲、治疗师、心理素质较强的人;
4.3 以孩子与母亲为例:孩子—将自己心理不可承受的情感体验传递给母亲(―容器‖),再由母亲将其转化为可承受的―返还‖给孩子—这样,母亲好比孩子的―外挂设备‖;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两者颠倒;
5.比昂对―情感‖的实用主义分类:可承受的情感—α元素和不可承受的情感—β元素;
6.α功能:即把β元素转换为α元素的功能; 6.1 梦(据比昂的理解—整合)也是α功能的表现;
6.2 ―命名‖:母亲把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概念化,或者说使之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再返还给孩子的过程;即给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在以后孩子再面对这种难以承受的情绪时,孩子会模仿妈妈这种命名的方式,使这种情感通过概念化而变得可以承受;没有被概念化的东西一般都难以捉摸和控制,如―无明业火‖; 7.根据比昂的理论说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谁向谁投射焦虑,或谁为谁承担焦虑; 8.治疗的过程就是忍受的过程—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外挂容器‖用自己的α功
能帮助来访者;
9.―链接‖—比昂认为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有的是他们之间的链接;比如:既没有母亲和孩子,也没有治疗师和来访者,既没有你,也没有我,有的只是他们之间的链接;―链接‖理论也与治疗师中立的立场符合;
10.链接包括三对内容:love、hate、knowledge(特指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知识)11.我爱你=我L你? 12.对链接内容的解释:
12.1 负爱---L:也是爱,但害怕自己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另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爱的回应,这样会让自己自恋受伤(的这种爱),如暗恋;负爱≠恨; 12.2 负恨---H:也是恨,但害怕自己的恨自然流露后遭到对方的报复,所以自己使自己的恨处于压抑的状态(的这种恨),如婴儿害怕母亲的报复而渐渐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的冲动
12.3 负(有关心理的)知识:这个人掌握了知识,但没有用来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是用来与他人竞争而回避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讨;
13.一个有太多的负爱、负恨的人属于活得非常不舒服的人,爱也迟疑,恨也迟疑;(生命力被高度压制的状态)14.对糖尿病的心理动力学解释---L太多?
15.生命力更不被压抑的状态—―快意恩仇‖(借这个词表达但不等于这个词的含义);
16.比昂认为所有的心理治疗都要涉及来访者的爱、恨、屈辱感等基本情绪体验;第二十四讲: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Note:
1.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狄浦斯问题;
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 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2.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3.关于自恋
3.1 作为心理学概念来自弗洛伊德,借古希腊神话来说明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的心理现象;
3.2 ―自恋‖作为中文心理学概念来自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意译所生; 3.3 ―自恋‖一词来自古希腊神话--Echo—水仙花的神话—Narcissus—纳西斯;3.4 Narcissus—弗洛伊德用来指力比多投注的方向的词;
3.5 曾奇峰:在传统的中文的语境中没有―自恋‖或相应的词,而其意思非常对应的词就是—―面子‖—包含了精神分析所谓的―自恋‖的内涵和外延;
3.6 自恋的产生:力比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亲,又不可能投注到其他替代物,而撤回投向自己;
3.7 古典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的力比多不是无限的,过多地投向自身会导致孤独和抑郁;
3.8 现代精神分析不注重力比多的数量,而是投注的质量,即一个人的自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的心理)的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在于他本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
3.9 极端的恶性的自恋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自恋的―最高境界‖;
3.10 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中,―自恋‖作为古典精神分析的二级词汇成了自体心理学—研究自恋的一级词汇
4.某评价:如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科胡特研究自恋的自体心理学出现,47 那么精神分析学派有可能会被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行为主义学派淹没; 5.科胡特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补充:
5.1 经典理论(弗洛伊德):一个人的人格或心理的发展就是他性心理—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发展;
5.2 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与性心理平行发展的;两者同样重要但本质上不相交虽然有相互地影响;
5.3 区分了健康的自恋和病理的自恋; 5.4
6.两种自恋心理状态
6.1 健康的自恋:一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并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恋;
6.2 病理性自恋:一个人的自恋是―吹大‖的,即自己自吹自擂或通过幻想把自己弄得非常强大,在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变得抑郁; 7.台湾作家李敖:如果我想找一个我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我这辈子活着,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够作为读者读李敖的书,不能够作为听众,听李敖演讲;
8.另类的自恋,e.g.―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其本质上在精神分析看来是与―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是一样的,两者的难度对同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前者为负性的夸大自己;
9.自恋现象的背后包含两个完全相反的内容—自大与自卑; 10.自卑—在心理动力学上指一个人喜欢自我攻击和自己跟自己玩;
1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神经症(指内心冲突,而不是精神科上的神经症)—转化为移情性神经症(即与治疗师建立关系来把内心的冲突转化为
与治疗师关系的冲突)—治疗移情性神经症;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是不能够得到治疗的,如自恋的人;
12.科胡特认为自恋的人也有移情能力,而移情的对象是自己,把自己作为了―客体‖—所谓的―自体客体‖;
13.自体—self—指自己,客体—object—指别人,―自体客体‖— self – object、selfobject;可与中文的构词方式类比:前后、东西、天地等;
14.自体客体—―自己的别人‖:即别人被我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比如:如果某某人是我会怎么做这件事呢,然后就按自己这样所想到的去做了;因偶像崇拜而持续一段时间地振奋、励志;等,我们有能力把这些人物(在心理上)变成自体—自己的一部分; 15.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精神分析,但在治疗模式上和精神分析不同: 15.1 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模式中,精神分析师与来访者保持情感上的距离,以便客观地分析从来访者那里得到的信息;
15.2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治疗模式是治疗师通过共情来获得来访者的信任,一旦来访者信任治疗师,来访者会陈述过多的信息,从而让治疗师接收更多更好的信息来做出分析;
第二十五讲:自恋型人格障碍 Note:
1.正常的心理生活发展特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间关系本质的概念,而不是自体抛弃自体客体的过程;--The charactistic in norm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 concept about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self – object, but is not a process that self gives up self – object.2.我们不能用爱之客体取代自体客体或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等等这些观点来理
解此一进程;--We can‘t substitute self – object for love object, and we can‘t reach objective love from narcissism, and so on.These viewpoints are useless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3.科胡特关于病理性自恋的四种分类: 3.1 以人格障碍为临床表现特征—深度的障碍: 3.1.1 抑郁;
3.1.2 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
3.1.3 有疑病的抱怨—负性地夸大自己的方式;
3.1.4 缺乏生活风趣—没有任何愉悦自己或愉悦他人的爱好,在人际关系中以利用他人为前提,没有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纯粹快乐的愿望; 3.2 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病理性自恋: 3.2.1 性倒错; 3.2.2 反社会; 3.2.3 成瘾行为; 3.3 ―融合饥渴型人格‖:
3.3.1 即倾向于与他人共生:在人际关系中要求有高度融合的关系,并且要求他人处在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上; 3.4 逃避接触型人格:
3.4.1 即非常需要建立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一点点受伤,就会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可能面临的危险;
4.以上四种分类代表四个层面的病理性自恋的归类:人格层面、行为层面、对关系的融合、对关系的逃避;
5.对自恋的简单地理解:我做某事,并且把它做得很漂亮,并随之产生一种较
第二篇: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上)2011-06-01 14:37
1、酒精这种精神活性物质可以解除顽固的防御,使灵魂柔软通透,可以融化突出的自我,使个性酥软滑嫩。
2、如今做人难,做俗人难,做个精神分析的俗人就相当的难。
3、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4、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5、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6、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7、我们与其问有多少人需要心理医生,还不如看看每一天烟和酒的消耗量有多大,就知道这个需求有多大了。
8、精神科的诊断应该是供同行之间交流的,而不应该是用来吓唬患者的。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一个诊断的。我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也决不给人下诊断。
9、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因为它可以使你活得缓慢而从容。
10、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11、人有两种:一种是在出门之前把自己“暴揍”一顿的人,一种是在出门之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
12、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13、丰衣足食之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大约可以分成三个类别:①艺术类的喜好;②科学上的探寻;③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
14、现在社会的生活,简直在制造“抢劫犯”,似乎每个人都在“抢劫”着一切可抢之物,不可有丝毫的停歇,因为停歇就意味着放弃和失败。
15、名人们购豪宅、找情人或者剃发出家,其共同点就是追求“享乐”。
16、沉溺声色的人和出家的人相互看着对方时,都会觉得对方可怜。前者认为后者受了过度的刺激疯了,放下那么多好玩的享乐的事情不玩了;后者却觉得前者还没发现以及还不能欣赏更加好玩的享乐的东西。流浪汉与工作狂相互看着对方时,都会觉得对方可怜。
17、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四大原因:
①你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你告诉了却没有说清楚; ②你想让别人理解自己,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想法相反; ③你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原因是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④别人已理解了你或你的一些东西,但你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还在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伤心。
18、没有人会自愿地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卓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19、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不被察觉的仇恨更具有毁灭性了。20、理解人性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观察幼小的孩子。只要没睡着,孩子总是需要看点什么、听点什么、问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的。
21、即使从表面看,也看得出那些所谓懒惰者仅仅是在某些方面懒惰,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勤快,从能耗的总量来说,他们并不低于勤快者。这就是“选择性的局部懒惰”,跟“选择性的局部勤快”一个意思。没有一个人会是“非选择性的全面的懒惰者或者勤快者”。
22、关禁闭之所以是一种惩罚,是因为它剥夺了人的勤快的可能性。
23、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只要有信任就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心理健康的人,会模糊处理这一问题,只要有大部分的把握,就选择完全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做该做的事情。
24、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是其对自己的信任向外投射的结果。
25、人是大自然这个实验室制造的最精致的产品。
26、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
27、人以为“变成神”的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28、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29、说太正确的话,就是他们虐待他人的方式。说太正确的话的人,说那些话不是他们的目的,让人难受才是他们的目的。说什么已经不是太重要,关键是要说,于是就把那些正确的废话反复地说了出来。仔细想想,这样的人也是很可怜的。那些总是说太正确的话的人,就是显得没毛病的人,跟他们打交道除了把自己累死、气死,估计不会有别的结果。
30、从最低的限度来说,情感交流之后的最坏的结果,都比虚伪的理性层面的施虐与受虐的关系要好。
31、若在游戏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智力、精力和爱恨情仇,游戏的结果,不管是输是赢,都牵动着他们的全部神经。
32、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游戏可是天地下最严肃的事情。把游戏看得不再严肃,是成年人的疾病。
33、如果人生如游戏,那这场游戏也有境界之分:
①最低境界,把人生一切都看成是严肃的、不可游戏的;
②稍高境界,把学习工作之类严格跟游戏分开,一时拼命学习工作,一时尽情玩乐。③最高境界,内心不再有游戏和非游戏之分。以游戏之心做养家糊口或者为人民服务的大事,也以做大事之心游戏,心神不再因事而分离。
34、“正确的废话”的特点:①绝对没错;②说的人越说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难受。
35、心理咨询不涉及到信仰的问题,除非这个人信仰的是举世公认的邪教。
36、判断一个人是有着正常的信仰还是已经走向偏执,关键是看他的现实功能。如果他有信仰的同时能够甚至能够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事件、和谐地与他人相处、言行与现实环境协调,那就是信仰得比较健康。
37、有希望就可能拥有一切。或者说,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要我们有希望,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穷人。
38、珍稀动物在营养学上是否就有特殊价值,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象层面,将因稀而贵的动物吃进肚子里,会使自己也沾染些独特和珍贵的特质。
39、男欢女爱的顶峰,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状态。40、几个人一起吃饭,实际上是相互看着对方满足本能需要,也是一种相互“示弱”的状态。这相当于对他人说我也是人,我也有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吃饭的气氛经常会是轻松安全的。
41、恋母情结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得不好,以至于把自己的现实和想象的人际关系,都局限在父母和自己组成的狭小三角形内。
42、要拒绝成长,最好的办法是永远使自己处在过去的经历中。
43、在友情中,你可以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你的朋友不会有丝毫不满,他该去就去,该来就会再来。但如果这话是对亲人或者情人说的,那你就需要事先准备好应付铺天盖地的道德谴责,或者不知来自何处得掏心拳与封喉掌。
44、弗洛伊德发明的心理治疗,每次五十分钟,总次数事先约好。这是一种可以终止的关系,可以恰当地“压迫”身处其中的人遵守基本的人际规则,并且有成长的紧迫感。
45、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46、在对人进行分类的多种标准中,钱的多少,甚至比国籍、肤色、男女、美丑等更重要。在说到一个富人的时候,他有钱这个特点,往往会使人忽略他的钱之外的一切个人的特点。
47、钱只不过是人所制造的所有的金属品或纸品中间的一种而已,却被赋予了太多的负面形象,只要有它存在的地方,似乎都让人联想到贪婪、肮脏、黑暗甚至淫秽。很多人在摸了钱之后一定会洗手,从潜意识角度说,更因为那些与钱有关的不干净的事件或者人物。
48、如果要为一个公正的世界选择一个公正的标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钱。
49、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50、“无钱型人格障碍”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偏执、尖刻与懒惰。这类人穷酸,跟他们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的变异或者空洞。
51、物质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质生活水平不高,那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52、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没有比看他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赚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魄;而如何花钱,甚至比如何赚钱能更精确地呈现其人格深处的“气味”。
53、一个人如果真的把金钱视为粪土,那他也会轻视其他珍贵的东西,如友谊、爱情甚至生命。金钱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尊重,而不应该被无辜地贬低。一些人把钱看成高于一切的事物,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它。从深层心理学上说,他们追逐的就不是钱了,而是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曾经缺失的爱与关注。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因为替代物不过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追求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饮鸩止渴的后果。
54、凡是钱能搞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不管有钱人还是缺钱人,都应该学会尽量不用钱去把大大小小的事情搞定。当钱归钱、事归事,两者之间有更清楚的界限时,人生也会变得简单清爽一些。
55、在生与死之间,每个个体的任务,也许就是学习怎么好好活着,学习怎么好好死去。
56、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并不是完全受理性支配的;我们更多地被我们不知道的那些非理性的东西支配着和控制着。
57、弗洛伊德揭示人的非理性本质,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是最彻底的理性主义。
58、从精神分析诞生之后,父母打孩子就不再有理由。父母打孩子还声称这是为孩子好,明显地是在掩饰潜意识里的恶毒。比如父母情绪好一点的时候,孩子调皮一点,父母能忍得住;但是父母如果本来就情绪不好,孩子稍微一点的调皮,就可能遭到打骂。所以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
59、为了确保人类的未来是健康的和美好的,我们需要精神分析告诉父母怎样跟孩子打交道。60、人人都有攻击性,孩子小时候的攻击性是直接通过“动手动脚”来满足的,稍大以后,攻击性就会通过在学习成绩上超过别人来满足。
61、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的优点和弱点活着,可以不必为自己的优缺点过分地喜悦或者悲伤。62、一个内心充满焦虑、全无幽默感的父母,一跟孩子说话就挑孩子的毛病,似乎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爱孩子似的。最后逆耳的忠言就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
63、同样内容的话,一个人可能会说得温和委婉,另一个人却说得声色俱厉,后者的话里多出来的情绪内容,实际上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积淀下来的,与他此时此刻所说的事件和针对的人物无关。
64、温和的语言不会激活人的保护本能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他人心中,并产生所希望的影响。65、“逆言”,其本质是对他人实施情感上的殴打,这比肉体上的殴打更恶劣。66、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恶言恶语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和有价值的人,所以他需要通过虐待自己来惩罚自己。
67、想想那些英年早逝的人们,你就知道原来自杀也可以如此隐蔽和“光荣”,隐蔽到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程度,“光荣”到千万个人为他们的“自杀”叹息和喝彩。68、“忠言逆耳”的反义词应该是“重话轻说”,能够把重话轻说,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智慧和勤快。
69、一个人的人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语言制造的。一个人如果总能重话轻说,那就意味着他时刻在呵护他人,作为回报,他也会得到很多的温暖的呵护。70、有为数不少的疾病造成的损害是到目前为止任何先进仪器都无法检测到的,但是它们所制造的痛苦、恐惧和哀伤等等,却能够被当事人清晰地感觉到。
71、疾病的真相或许的确有那么一部分在那里,但是还有一部分,却并非是真相,而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建构出来的虚幻。
72、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不再年轻的时候就会感到,人一辈子做成一两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73、给予他人过度期待,实际上是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焦虑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推卸责任。
74、一个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对他人有过度期望,也就自然不会用期望虐待他人。而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的基本前提,就是他有充分的自由;奴隶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75、我也许永远不会像你期望的那么好,但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像自己期望的那么好,而这就足够了。76、“我就像是他们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家没有我一样地很完整,或者说会更加完整。” 77、要别人忽略或忘记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让自己无声、无息、无色、无味、无影、无形。78、这个人的性格上也有一种能力或者“程序”——当然是坏的能力和“程序”——就是“教会”别人忽略他、忘记他。
79、经常跟易疲劳者打交道,容易被激起两种相反的情感:一是怜惜,表明易疲劳者具有强大的“勾引照顾”的能力;二是愤怒,这显示照顾者已经隐隐觉察到自己“上当受骗”。80、富于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外在活动之后的真正的疲乏,可以直接导致健康的体魄,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
81、哀伤会使我们暂时软弱,但却可以使我们在将来真正变得坚强和乐观。82、让你最快地从最哀伤状态走出来的最好办法,也许是别逼着自己太快从这种状态下出来。83、解决经期不适问题可分两步,首先是调整认知,把经期是疾病的观点,换成经期是完全健康状态的观点;然后就是制造一个跟没来月经时一样的生活环境、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这一正常的生活环境包含了极其强有力的宣言:你并没有生病。
84、跟从容淡定的人做朋友,你会被“感染”上静气;有这样的人散布在人群之中,我们就可以不再害怕山崩地裂。85、有激情却不失稳重、才华横溢却又从容淡定,不仅学问渊博,而且人格几近完美,那难以企及的作为人的境界实在令人心驰神往。
86、成熟是一种整合的、几乎没有冲突的和谐状态。
87、在连续不断的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冲击下,和谐是不正常的,不和谐才是正常的。88、重复痛苦的两种倾向:①把生活弄得很糟糕;②拼命工作,获得社会赞美。89、越是年轻时候经受的痛苦,越容易在将来的日子里被重复。
90、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
91、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对痛苦成瘾”的倾向。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于给自己制造失败和痛苦,就可以有更多的成功与幸福的能力。
92、太快地用行动来缓解焦虑,可以起到头痛医头的作用,但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93、为获取衣食的搏杀的准备工作竟然要耗费如此之长的时间,而且是生命最壮丽的时间,生命被异化的景象真的有点惨不忍睹。94、如果你碰巧在周围的人帮助下,变成了把学习当成享受的人,那你也许就是最幸福的人。95、做家务不仅仅是做家务,还往往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同。强势的那一边,如果不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力,就有可能借学习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侵入弱势那一边的人格的领地,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人格的缺陷。
96、在他人犯了错误,并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一般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难受通过指责犯错的人转嫁出去。
97、自从我得了精神病以后,就精神多了。
98、对乡音的坚守,实际上显示了一个人对他早年成长环境的记忆与忠诚。
99、改变一下快速说话的模式,学会慢慢说话,也是改变自己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100、好的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孩子的长大,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101、控制迟早会触及一个人的底线,所以迟早会激起这个人朝与控制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控制失效。
102、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他把别人当回事。103、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
104、每一个人,首先都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投射的世界,这个世界隔离了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105、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106、一切浓烈的感情,都包含着爱与恨两个部分,只不过经常地情况是,在同一时间,一个人只能感觉到其中的一种,而另一种往往躲在了不被察觉的地方。
107、内心不宁静的人,多半会跟自己的嘴巴过不去。这些人要么吃得过多或者过少,要么会极其啰嗦,老是用嘴巴虐待他人。
108、看一个人的外表,看一个人的行动的样式,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他或者她的内心风景是什么样的。
109、由于亲情提供的是一种距离太近的关系,所以她也可以是最有杀伤力的一种感情。
110、作为心理医生,目睹了太多的亲情框架内的迫害与被害、施虐与受虐,而最令人难过的是,在这样相互拼杀的关系中的当事人,还误以为他们是在相互爱着。
111、曾奇峰:你能不能告诉我,在你一门又一门课不及格之后,爸爸妈妈所做的所有事情,所说的所有的话,对你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小乾依然低着头,不说话,眼泪一滴一滴掉在了裤子上。曾奇峰:有三个答案,你可以选择一个,第一,有帮助;第二,没有帮上忙但也没有让你更难受;第三,不仅没帮上忙,反而让你更难受。过了好一会儿,小乾几乎用哭声回答:第三个。
112、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紧密最珍贵的感情,但因其基于血缘的和婚姻的坚固基础,所以有时会使处于其中的人过于有恃无恐而为所欲为,后果就是带给亲人和自己以伤害。
113、在亲情中引入“讲义气”之类的判断友情的标准或者词语,就会使亲情稍微淡一点,使身处其中的人在言行上更谨慎一点。
114、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在他或者她的想象中,认定有一个高于自己很多的人在安排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但却安排得不好。
115、不幸学会了抱怨的人也很可怜,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一定被别人的“嘴上功夫”欺凌过,要不他们也学不会这么落后的“技术”。
116、成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117、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却可以让他过健康的日子。
118、人生就是一个创伤的连续体:生命始于创伤,然后终于创伤。在这两个最大的创伤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创伤。
119、关于心理的创伤,我们目前唯一清楚的是,自然科学在试图解释它,而人文科学一直在欣赏它。
120、一个人的安全感,实际上跟外界事实上是不是真正安全没关系,而与她内心有没有安全感有关。
121、这个世界上,最为“边界不清”的关系,就是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他们不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爱情最容易导致抑郁。为什么大多数爱情诗句和歌曲都弥漫着抑郁的情绪,就是这个原因。
122、假如另一个人不在你身边,你在想他或者她的时候仅仅是感到温暖和快乐,那表示你只不过是喜欢那个人而已。而当你思念他或者她的时候,出了感到温暖快乐以外,还有着浓浓的抑郁情绪的时候,那就强烈地说明,你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他或者她了。
123、神经衰弱是十几年前的一个“时髦”疾病,1/3的脑力劳动者曾经患过这样的疾病。现已取消神经衰弱的诊断,曾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80%的病人,现在看来应该是患了抑郁症,其他20%则属于焦虑症、强迫症之类。
124、抑郁症的危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可能危害生命,意即有自杀的危险;第二,患上抑郁症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使人生不再是美好的旅程,而变成了痛苦的炼狱。
125、精神科诊断应该是供同行之间交流用的,而不应该是用来吓唬患者的。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一个诊断的。
126、曾奇峰的习惯是,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绝不给人下诊断。他会对他的患者说:你现在的情绪有点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点措施,或者吃点药,或者做心理治疗,就会好起来的。这并不是安慰,而是事实。
127、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128、学习爱和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129、一个孩子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高品质的爱,那他或者她也没有爱的能力,所以就对父母也没有爱了。
130、人生的真正快乐,多半来自于一些具有较大反差的情感体验,任何单一的情感体验,都会使人生这场筵席变得低廉和乏味。131、一个人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情,并且还可以通过这件事养活自己和获得荣誉了。
132、很多人的父母,代替孩子决定婚姻对象,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父母很自私。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出选择。
133、一切“综合征”之类的诊断都是现象学的诊断,不是病因的诊断,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科学的诊断。要警惕只会下诊断的医生,在很多情形下,下诊断是一些医生自恋的表现之一。134、干预的目标首先应该是避免最坏结果,而不是追求最好目标。
135、要求一个人过快改变,无异于对其使用暴力。快速的改变是虚幻的,甚至会隐藏更大的危险。
136、童年的经历,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而最不愿意抹去它们的,恰恰又是这个人自己。从这个意义来说,人实在是最忠诚的动物。人的忠诚,则是对先天之后的、人为环境的忠诚,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忠诚。137、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跟抚养者的矛盾的关系。
138、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人和他的家人共同对待成长与分离的烦恼;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重现童年的成长现场,帮助来访者重新过一个健康的童年。139、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跟抚养者分离。换句话说,抚养者做的越好,就越会被“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抚养者经常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
140、教学设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治疗涉及的是人格。
141、精神分析视野下的人类精神世界,跟所谓常识下的人类精神世界相比,完全是另有一种景象。这样的新视野下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142、任何功夫要达到最高境界,都不是靠练技术,而是靠自己的气度和胸襟。
143、有些人将心理书籍作为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我封闭的工具。他们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其实却在书中自己想吸收的那一部分内容,滤掉了书中不想吸收的那一部分。对这些人,心理书籍是陷害他们的毒药,书读得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远离人群。
144、心理医生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你的手摸不着的心灵上的一切。
145、有一种说法,说看多了心理类书籍会越陷越深,因为想得越深越细,反而会有更多的毛病。——深思细想之后,可以获得真正的心灵 的自由。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44.性行为合理性三要素是成人、私密、自愿。(李银河)
45.自我防御机制的失败带来心理症状。
46.人一生都是超我和本我的斗争。
47.健康的人是在现实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
48.总是让自己不平衡就容易让自己生病。
49.心理治疗就是帮助病人找个合适的理由骗自己。
50.如果一个女人叫床不好的话,她在生活中就乱叫。
51.女性的性冷淡是性压抑。
52.欲望得不到宣泄叫憋着,应该有的欲望而没有叫压抑。
53.男人过度肥胖是拒绝自己吸引女性。
54.男孩学习成绩永远倒数第一是攻击性压抑。
55.肥胖的男孩有一个很小的生殖器,因为他拒绝它长大。
56.男人的成就是男人性功能的延长。
57.歌德名言: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前。
58.女人喜欢年龄大并成功的男性。
59.男人一辈子的任务就是把攻击性象征化。
60.过度上网是在现实层面的攻击性被压抑的结果。
61.反移情是探测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62.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构成自我防御机制。
63.心理咨询师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把保护自己的措施变得成熟而坚固。
64.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65.一切影响治疗关系的言行都叫阻抗。
66.好的精神分析师必须具备保持沉默的能力,坚决不先说第一句话。关系,是课题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67.要不顾一切地保护病人的面子,让他优雅地改变。
68.慢,语言才有渗透力。
69.在快节奏的社会提供慢节奏的享受似乎很奢侈。
70.心理咨询中最浪费时间的是快。
71.永不直接回答问题。
72.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双性恋者。
73.不愿意面对曾经的伤害才进行情感隔离。
74.人必须一定限度生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里,太多会造成冲突,太少就活不下去。
75.安全感从来不是外面的,而是自己内心的。
76.自做多情是不当投射。
77.禁欲是拒绝快乐,是对愉快的否认,以此来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
78.强调孩子学习是害怕自己被抛弃。
79.“大人不记小人过”是用理性代替情感,是理智化防御。
80.“挂羊头卖狗肉”是反向形成防御机制。
81.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是大人在表达仇恨。
82.洁癖的本质是喜欢脏东西。
83.画画是涂抹大便欲望的升华。
84.一切过度的情感都是反向形成,有外遇的丈夫会突然对妻子好。
85.转移防御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安全方面来。
86.抑制防御就是为避免焦虑而缩小活动范围。
87.合理化防御就是为错误找个理由。
88.被动攻击防御一般是用自己生病来惩罚别人。
89.否认是人们常用的防御机制。
90.孩子撒谎一定是父母给孩子制造了一个不撒谎活不下去的理由。
91.尽管现实明确存在着仍加以否认是本质否认。
92.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是现实不是真的”是行为中否认。
93.坚守不正确的信念不去看不愿意看到的现实是幻想中否认。
94.使用特殊的词语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是语言中否认。
95.过度夸张是掩盖内心的平淡。
96.认同,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
97.女人是比男人进化较好的动物,是因为女人一生要完成两次认同。
98.男女吵架是有性别认同障碍。
99.个性永远大于共性。
100.恋爱的状态是典型的边界不清楚。
101.想念一个人想的抑郁了就是爱,没有抑郁只是喜欢。
102.只要是领导就关系不好,以不喜欢的方式喜欢是反向认同。
103.抑郁症是攻击性的逆转。
104.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施虐和受虐。
105.小时候受到虐待,容易英年早逝。一般用玩命工作把自己虐待而死。
106.分裂是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好或坏。边缘性人格。
107.分离是把自己的意识分为可控制的多个部分。癔症。
108.退行就是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
109.没有退行就没有心理治疗。
110.减少退行的办法是目光接触。
111.抽烟是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现。
112.见诸行动就是用行动表达内心的不安。一切反社会行为都是内心冲突见诸行动的行为。
113.投射性认同: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方式来行为或作出反映的人际行为模式。
114.“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是依赖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情绪是同情。
115.“没有我你就活不下去”是权力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情绪是无能和无力感。
116.父母的权力投射:“我不说你你就不知道学习。”
117.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
118.“只有我才能让你满足”是性欲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是兴奋。
119.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感觉到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就进入了投射性认同中。
120.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121.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被暗示的过程。
122.升华是唯一成熟的防御机制。自我协调了超我与本我的关系并与现实相和谐。
123.一切艺术都是性欲的升华。
124.军人是攻击欲的升华
125.咨询师是偷窥欲的升华。
126.自私是一种疾病,过度利他也是心理障碍。
127.幽默是最高的防御机制。
128.培养游戏精神。
129.幽默是冲突的润滑剂。
130.防御机制的强度,约等于人格的强度。
131.严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口欲期的问题。
132.机械、固执、呆板等人格障碍一般是肛欲期的问题。
133.一切神经症问题都是俄里浦斯期的问题。
134.亢龙有悔---说明成功者的内疚感。
135.俄里浦斯情结是我们现在已经遗忘的、针对我们一生中第一个女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一生。
136.俄里浦斯情结的引申含义是,一个人在渴望成功和惧怕成功后的惩罚的冲突。每一个正常人都不同程度存在。
137.考试焦虑症是典型的俄里浦斯冲突。
138.处女情结是俄里浦斯情结。
139.尊重说明了距离感。
140.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体液交换的关系。
141.忘记自己是咨询师就使病人减少防备。
142.老人一般通过疾病来控制别人。
143.凡是抱怨太多的人都是没有长大的人。
144.遇到阻抗就绕开。
145.精神分析不谈遗传,因为遗传是精神分析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况且说遗传是说人家种不好。
对精神生活的六点忠告:
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未知的。
二、我们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三、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四、只有保持了恰当的人际距离,才能够拥有和享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
五、培养细腻的情感。任何简单的情感都可能会是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六、活在当下。在时间的坐标上,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好好地活在当下,既可以修复过去,也可以制作美好的将来。
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
第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体系
理解人性的基础,也是一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础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德国保险公司付费的心理治疗项目之一(另一个是行为主义治疗)
三句话说精神分析
一.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二.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三.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使这些措施变得成熟与坚固
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所谓人格,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判断,这些判断是一系列的排列组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配得上何种成功”。这样的判断可以很深很深,而越重大的比赛,越能够压榨出最深的判断。
第三篇: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个人随笔》天高云淡
2009-06-12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后随想
曾奇峰主讲的精神分析中级班昨天下午就结束了,但是我现在也还沉浸在一种离情别绪之中,以至于十分想写点东西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在分离的时候,小组里一些女性成员潸然泪下。我对于分离倒确实没有太大的感受,在我记忆中,离别(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都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一种新生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同组的老大妈说,那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如此?未必尽然!
我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轻松面对离别,但是很久以后,还会常常想起那些与我离别了的人。
精神分析:越学越快乐
“搞心理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这是很多人调侃心理咨询师说辞,实际上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与很多同行一样,做心理咨询,我也是半路出家,在“出家”之前,我也深感一些搞心理咨询的人奇奇怪怪的,说话都是非常人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后来我被学校调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我还一度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学心理咨询学的太深以至于自己也变成不正常的人。那时我非常好奇,是这些人学了心理学才变成不正常的呢,还是本来这些人就是不正常的呢。在这次精神分析中级班上,曾老师在和一个同学做演示的时候,我又产生了类似的问题——某些人是因为本来就疯了然后才学的精神分析呢,还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后才变疯的呢。
我想,肯定有不少同学与我有同样的困惑,而且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之后才变疯的,所以他们一再表白不愿意深入学习精神分析。应该说,在课程结束之前,对于“疯”和“学习精分”之间的关系我已经有了初步答案,没想到曾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使我更加清晰明白起来。曾老师说,学习精神分析之后,应该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愉快,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了精分之后应该能够让别人快乐。而学习精神分析走火入魔的表现则是,自己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痛苦,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对于曾老师的说法,应该更深一步,那些学习精分走火入魔的人,其实也不是精神分析的问题,而是其本人已经具备了“魔”的潜质,精神分析只是他的一个导火索而已。这就使我想起,曾老师在课上讲的一个例子,他的一个女研究生学习精神分析后,动不动就会把自己的丈夫分析一下,搞的丈夫对精神分析怒火中烧。我当时叹了一口气,叹气的原因有一丝是替这个丈夫难过,但更多的是为精神分析抱不平。如果说精神分析是一把利剑的话,我想,这把利剑是成为和平的维护者,还是成为战乱的制造者,不在于剑本身,而在于拿剑的人。
这也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美女们,比如妲己、比如褒姒、比如杨贵妃、比如赵飞燕,这些美女被后来的所谓仁人君子骂为红颜祸水,甚至有的人(明太祖?)说,如果我不是女人生,就要把天下的女人都杀净。我真的为这些女人感到无比的冤屈,试想一下,如果娶这些女人的人不是昏君,她们还会造成如此的祸害吗?譬如,杨贵妃嫁给了康熙帝,赵飞燕嫁给了唐太宗,又会如何呢?我们中国人,总会找一些人为尊者垫背,这些女人就是垫背垫了几千年的人。希望精神分析不会成为垫背的。
我接触精神分析时间也极短,虽然和其他人一样,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弗洛伊德,知道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理论,但是很肤浅、很表面化,当然现在也还很肤浅、很表面话。今年元月份,我参加了曾老师主讲的精神分析初级班,不记得当时具体的感受了,现在回想就是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再一个感觉就是自我价值感明显提高,如果用金钱衡量的话,初级班之前我感觉自己值50元,此后感觉能值150
元。还有,参加完精神分析的初级班,虽然我也没记住太多的理论,如果考试的话可能都考不及格,但是,很多精神分析的东西真的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这次参加中级班,我倒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是上课前的确有一种期盼。上课的过程中,包括小组活动中,我总的感觉,我已经基本做到了体验多、逻辑少。通过这一次学习,我真的体验到而非认识到精神分析直指人性的东西,或许精神分析应该称为人性分析更合理。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确实像一把刀,一层层剥掉包裹在人性之外的衣服,让本真的人性展示出来。面对本真的人性,会有些让我们惶恐,因为我们看惯了穿着服装的人性,一旦看到真实的它肯定有些不习惯,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本真的人性确实更美。我为能看到一些本真的人性而感到快乐,而这个快乐是精神分析带给我的,所以我说,精神分析越学愉快乐。
做一个用鼻子进行心理咨询的咨询师
曾老师讲课过程中,常常说的话就是“我一闻就闻出了味道”(还有一句话就是“诸如此类的”)。曾老师也曾问我,是否闻出了精神分析的味道,我当时想了想,感觉自己还没有闻出味道,并如实回答。答毕我着实焦虑了一阵子,可能是因为我当惯了好学生,在我的思维中,好学生就是要使自己的答案让老师满意吧。现在想想,这七天的学习中,我实际上是用鼻子闻的,纵便是没有闻出来精神分析的味道,我至少还是学会了用鼻子去学习精神分析。一旦用鼻子去学习,感觉顿时不一样了。由此,我觉得,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应该用鼻子去做心理咨询。
所谓用鼻子做心理咨询,其实就是用心去感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且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分析和厘清,有的时候感觉真的比逻辑思维好用的多。在我的咨询案例中就有过这样一个例子,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反例。曾经有一个家庭来我这里咨询,主要问题是上初中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这个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非常刻苦,甚至常常熬夜,但就是不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对于这样的情况,按照家庭治疗的理论,我觉得这肯定是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种潜意思的对抗父母的方式。但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父母都挺和善,对孩子也很民主,我很快排除了父母的问题,甚至都觉得没必要让父母参加了。于是主要针对这个孩子进行咨询,给人的感觉是,孩子很努力、很上进,在不断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希望自己学习成绩提高,就是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以便集中精力。孩子说话一直冠冕,回答我的问题就像在做政治作业,比如我问他,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诸如此类,给人以虚的感觉。我也意识到了他这种“虚”背后肯定有问题,只是没有深入,更没有用心体验,而是不断发动自己的大脑,套用各种理论,想找到原因,最后,并没有找到原因,这个案例也就不了了之。现在回想起来,重新体会一下当时的感受,其实整个家庭给我的感觉其实都是客套的感觉,给我一种就像政治对话一样,话语都很正确,就是缺乏感情。如果当时我能认真体会这样的感受,并且深入下去,可能会找到真正的原因。
这让我感到,做心理咨询可能真不应该用大脑去做,而是应该用鼻子或者用身体去做,深入其中,去感受,去体验,也就是去看清楚反移情是什么,这对做咨询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而很多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恰恰相反,在听完一段叙述之后,总是想搜刮尽所有的学习了的知识,看看来访者的情况是符合哪一理论的,是哪一类的问题等等,这样做或许是与真正的心理咨询背道而驰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没学心理咨询的人一样可以起到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由此我也深深的感到,做心理咨询真的应该是女人去做,我这样的男人用大脑工作惯了的,真的难以撇开大脑,全身心感受,我真的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惆怅。
“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想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或者俗话,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为悦己者容不牵扯太大的事情,顶多是穿衣打扮的问题,而士为知己者死则大不同,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动力都来源于这句话。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所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都是因为为知己死才如此奋不顾身,无所畏惧的。这三个人也都是改写了当时的历史的人。
我想到“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源于小组成员对我的评价,她说我在不断把自己呈现给母亲,而母亲可能在忙些什么,没有给予关注,这让我很焦虑。听了这句话,我有一种一针见血的感觉,随之就是胃里不舒服,伴随着的还以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当时想这要是我的妈多好,那就会腾出时间来给我以我需要的关注了。这虽然是对我个人的一句评价,但是细想起来,在咱们中国的历史里,能够得到母亲的关爱的人也真是太少了。在古代,那些还皇亲贵族、官宦人家,孩子一生出来就由奶妈带着,亲生母亲几乎没有太多接触机会,后来长大成人,因为种种制度,母子间也多变为礼节往来的关系。如果说富贵人家的母亲是因为礼仪而不能亲近孩子,那么穷家的母亲则是因为经济等方面而没有精力亲近孩子。一言以蔽之,很多中国人都缺乏母亲的关注。这突然让我想起一个事情来,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这样写道——【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大概意思是作者的乳母说,当年作者的姐姐在乳母怀里哭泣,作者的母亲就会隔着门问孩子是不是冻着了,是不是饿着了,讲述完这样的场景,作者和乳母都一起哭了起来。归有光之所以哭是对母爱的怀念,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感受到那种母爱,然而,即便是这种本能的母爱,也还隔着一道门扉,有一道屏障。鲁迅先生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我觉得更直白一些说,封建礼教是吃人性的,是泯灭人性的。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人们大都缺乏母亲的关爱,因此在他们都渴望得到母亲的注意,或者说渴望注意,一旦有人注意到自己,一旦有人了解自己,这种注意和了解使他们感激的愿意去死。这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因吧。
写至此,忽然想大哭!
如沐春风
写这一部分我忽然阻抗的厉害。虽然到要吃饭的时间还很长,至少可以写完这部分再去吃饭,但是我忽然觉得很困,继而怀疑这个题目是否合适,是不是应该换成“简单而快乐”之类的,磨蹭了一会,就出去吃饭了。经过饭间的梳理,还是不打算写出来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可见阻抗之深,只好以另外的故事去写了。
记得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讲到了林语堂写苏东坡传记的事情。林语堂在写到苏东坡受到诸多不公平之后,为苏东坡的遭遇而愤愤不平,于是有人评论林语堂根本没有资格写苏东坡传记,因为面对那些不公平,苏东坡自己都没有愤愤,而林语堂却按捺不住了,可见林语堂的人格水平远在苏东坡之下。而一个人格水平低的人是没有资格评价人格水平高的人的,所以林语堂没有资格写苏东坡传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曾老师也说,精神分析应该改名为人格鉴赏,而人格水平低的人是不能鉴赏人格水平高的人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人格也具有镜子的作用,在品评一个人的人格时,龌龊者会看到龌龊,廉洁者会看到廉洁,攻击性强的人会体验到攻击,懦弱的人则会体验到胆怯,其实龌龊也好,廉洁也好,攻击也好,胆怯也好,那都不是那个人的人格,而是品评者的人格,这样必然会使品评大失公允。所以,只有那些简单的人所看到的才可能是或者更多的是被品评人的人格,而简单的人,我认为是人格水平高的体现。只有简单的人,才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在我们小组就有这样的人,给人以简单而快乐的感觉。
我觉得,这些简单而快乐的人,或者说人格水平比较高的人,才最适合做心理咨询。而那些自己的问题还没解决人,抱着治病的潜意识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人,自己还过的惨兮兮的人,可能未必适合这个行业,至少目前不适合。
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和一个同学一起走,我说,我们这个培训班上不少同学都开着好车来培训,经济上比较富裕,我认为这些做心理咨询是比较适合的,因为,某种意义上经济水平和人格水平是成正比的。这种
观点可能会有失偏颇,然而也未必没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似乎感觉到必然有人跳出来指着我的鼻子骂:幼稚!呵呵,我姑且一说,你姑且一听,我又没说你,你着急什么啊,别当回事。
“较真”与“较劲”
是“较真”的人更让人害怕呢,还是“较劲”的人更让人可拍呢?我觉得,似乎两种人都是挺让人害怕的,但比较而言,较劲肯定更让人害怕。较真总是有个标准的,譬如说,行人都靠右边走,较真的人就会严格坚持靠右走,一旦违反这个规矩他就会把你大骂一顿。这样的人确实也有点让人害怕,因为在他面前不能犯错误,然而还好,我就小心谨慎就可以了。而较劲的人则不是如此,他会在你靠右走的时候骂你怎么不靠左走,而你靠左走的时候骂你怎么不靠右走,你不走的时候骂你怎么不走,而且揪住你不放,直到把你搞死。你说这种人可怕不可怕?
我是亲身体会到了这种恐惧。其实在精神分析的小组中,受到攻击十分正常,更何况我自己也是一个容易引起攻击的人。然而面对过来的攻击,我感受确实不同的。譬如有一个女同学,用各种方式攻击我,我们还进行了彼此分析,觉得这种攻击其实是高浓度情感,这不仅没让我害怕,反而让我窃喜,即便事实并非如此,至少我是可以用精神胜利法化解的。对于她的攻击,我感觉我完全可以应付的了,而且可以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可以躲得开。所以我不恐惧。而另外一个同学给我的感觉则全然不是,虽然她言语上并不是很激烈,但是我深深的感受到,她的攻击让我化不开、躲不掉,也就是说无论我怎么做都没用,想躲都不行,她会一直盯着我。这可能就是“较劲”。
和较劲的人在一起,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较劲的人自己也必定是不快乐的,因为这种较劲肯定是潜意识的,其本人并不知觉,在给别人带来恐惧的同时,自己也肯定会感到不顺心,这也会导致朋友、亲人的疏离,自然也是不幸的。
光鲜的女人
我们小组有一位大姐,一起参加初级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衣着很得体,也很漂亮,外表看来也很鲜亮,算得上题目上所写的“光鲜的女人”了。初级班的时候,我的感觉这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常常想操控老师,其次的感觉就是一种疏远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隔离吧。中级班的时候她也来了,我们俩还分到了一个组里。在曾老师示范的时候,她简单陈述了她的故事,还说到自己男人缘很好,我对此就很有些怀疑,我作为一个男人,怎么没有感受到吸引,而感受到的是排斥呢?后来分析一下,或许是因为我不具备某些条件,比如年龄。在小组里进行分析的时候,她说她的一个小小的烦恼吧,就是几乎一天换一件衣服,爱买衣服,家里仅裙子就200多条等等。我们分别进行了分析,我坚信我的分析是最有道理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自恋。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要说的,我想说的是,在分析她的过程中,有人问及了她的婚姻状况,似乎想知道婚姻是否有问题之类的。在我看来,一个光鲜的女人婚姻肯定没问题。
这种论断或许有点武断了,比如,潘金莲吧,婚姻不幸,不也很漂亮,很光鲜吗?潘金莲我不是很认识,也没有交往过,所以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人,即便是真有此人,那也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事情,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关。在当今世界上,如果一个女人长期处于婚姻不幸的状态,我不相信,她还可以光艳照人,或许她可以穿漂亮、时尚的衣服,却不可能有亮丽的肤色,更不可能有女人的味道。如果有人问,是否调查过,我真的没调查过,只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感觉而已。或者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如果一个女人衣着得体,举止优雅,光彩照人,她的丈夫会不喜欢她,会不珍惜她?除非这个男人有问题。
由此我想到的是,女人首先要当一个女人,然后再当妻子、母亲、女儿以及职业中的角色。在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有同学问我,如果女人不是妻子、母亲等,怎么显示她是女人,这个问题足以说明,女人迷失了自己女人的特点实在太久了。女人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女性,野蛮的说,就是雌性动物,雌性动
物天然的职责就是吸引雄性动物。怎么吸引雄性呢,自然是要把自己的雌性气息散发出来,比如妩媚啊、比如柔情啊,甚至还有风骚一点啊。这样的女人肯定会吸引所有正常的男人,一个能吸引男人的女人,做好别的还有什么难的呢?从一个男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女人实在太少了。
写到这里连我自己都有点觉得写得不对,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从逻辑层面确实难以圆满的分析,雄性动物的感受而已。
真实有时让人害怕
在我们小组的十七个人中,有一个人让很多人的感受肯定是害怕,觉得此人有点不正常,是不是学精神分析学疯了,再加上她在评论一些人的时候,劝人家这么大年纪了,学精神分析干什么啊,之类的。于是,肯定有几个人,把她看成了精神分析的牺牲品,对她同情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精神分析的仇恨,坚定了远离精神分析的决心。
我倒实在没有害怕的情绪,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她发言的时候,我深刻的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至少是一种脱去了很多外壳(虽然没有全脱去)之后的真实。然而这种真实会让一些人害怕,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周围的不真实,而面对真实的时候反而不知所措。尤其是只有一个人真实的时候,更让其他的人害怕。当我们面对这种害怕的时候,防御机制会告诉我们:这个人不正常。我们为什么害怕真实呢,可能是因为真实的人就像一面没有瑕疵的镜子吧,在那里我们照出了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肺腑和自己的骨骼。我们都知道,X光下的人体是真实的,却是不美的,当面对这样的不美的时候,防御机制再一次帮助了我们,它会告诉我们,那个影像是假的,X光机有问题。大抵如此吧。
本来有很多要说的,因为一个小组成员已经回到家里,并且用qq跟我聊天,很大的扰动了我的思绪,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想说什么呢?一是想告诉那个真实的人,适当掩遮一下,别吓着别人;再就是想告诉其他的人,真实其实是很美的。
自我分析:对幼稚的恐惧
在自由联想的时候,我充当咨询师的角色,另外一个小女孩作为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确实由于我的身体疾病的因素我坐不住了,曾老师,提醒了一下我,除了身体原因,有没有其他原因,我为了配合权威,想了想说觉得她的说法太幼稚了。曾老师说这就很有意思了,值得思考。这也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是我讨厌幼稚,还是我恐惧幼稚呢(忽然觉得精分的角度,讨厌就是恐惧,这个问题问的水平太低了)?应该是后者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说了那句“光鲜的女人婚姻肯定没问题”之后,小组中的老大妈说了一句“幼稚!”,我当时就有一种被刀子捅了一下的感觉,到现在还隐隐作痛。当然,我觉得那个老大妈也确实够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于无意间发现我的软肋,使我有一种被搞死的感觉。
还是不说老大妈了,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不是老大妈的事情,还是说我为什么恐惧幼稚吧。以我目前的学习水平,我觉的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可能幼年时期就生活在一种复杂的环境下,时刻要保持警惕,时刻要进行抗争,所以害怕幼稚,因为一旦幼稚了,就会遭受到危险。还有一种解释方法,那就是,我试图获得父亲的地位,只有成熟的人才能获得这一地位,而幼稚的人是不可以的,因此,我恐惧幼稚。但无论是那种解释吧,都足以说明,我的幼年肯定是不完美的。
不写了吧。曾老师强调同行之间一定要有个团队,这个重要性我也是用身体感受到了的,所以,很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保持联系。
魏广东
2009-6-11
第四篇: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
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
弗洛依德当年说过这个世界上有3种不可能的职业:第1种是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你不管怎么做,都有一部分人会反对你。有一个阿拉伯谚语说: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遭到50%的人的反对,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第2种不可能的职业是做父母亲,你不管做得多好,都会有毛病。而且,孩子也会挑剔你。比如你让孩子练钢琴,你逼得厉害了,孩子肯定说你小时候虐待他;你不逼他,他也肯定把你和其他人比,说你做得不好。所以说,做父母不可能做得很完美。第3种是做精神分析师或做心理治疗师,你也不可能做得完美。但是,从关系的角度看,不是做得太好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有人问“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三者有什么区别?从属性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说法。我们现在口头上所说的心理医生是用来科普的。像我们做专业的人,以后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心理医生”这种说法。只有三种准确的说法: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其实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极其微小,如果硬要说它们的区别就是心理咨询师做的工作具有很多的引导、指导、劝告和教育的味道。而心理治疗是非治疗性的,是直接重建一个人的人格的。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搞得浅点,后者搞得深点。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一样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因为这个治疗并不是药物治疗。你只要心理学的知识学得多,而且经验比较丰富,帮病人搞得深的时候,这就叫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如果心理咨询师做得足够熟练的话,你说帮别人做心理治疗也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走西口》的歌里唱的“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有句话儿要对你说,走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因为大路上人多些,赚钱的机会也多些。所谓正宗的心理治疗的大路就是三个:第一个是精神分析,真正的明门正派;还有行为主义;然后是人本主义。现在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听说过哪个学派是第四思潮。虽然有好多学派都说自己是第四思潮,像认知治疗。还有一个叫“超个人心理学”,大家听说过吗?他们说自己搞的是所谓的第四思潮。我们现在只说有三大思潮。有一些小的学派,我觉得也是名门正派,而且在今后也会有好的发展,认知治疗算一个,我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学家庭治疗。我都恨不得要从精神分析改学家庭治疗,因为家庭治疗的确是来得快,而且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国情。精神分析就稍微阳春白雪了一点。再说精神分析的所谓的慢,精神分析的确是慢,因为弗洛依德当年给他病人做治疗动不动就是8年、10年,甚至一辈子。对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来讲,好像这种慢是不太适合的。但是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正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了,我们总有一些事情要慢一点。大家觉得呢?
刚才有个同学说得真好,要用这6天的时间和外界隔离一下,做这种慢效率,而且又花钱的事情,这对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最近好像流行一本书叫《慢活》――慢慢地活着。正因为太快了,所以要有些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活着。特别是像精神分析是一个帮助我们内省我们的精神世界,看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一个学问,或者说这样一个过程。这个世界不一定太快了就是好的,比如说早泻,太快了就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
另外,精神分析在学生的咨询中一样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现代精神分析的来源是对婴儿、儿童的研究。也就是说,它直接看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说它是一切心理治疗、一切心理咨询的根本,因为它是看精神世界是怎么来的。越是小的小孩,他的精神世界的沉淀就越少。所以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他,可以说清澈如水。你真的是清楚地看到,他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我举个例子,我治疗的最小的儿童神经症是5岁的孩子。具体的症状是,一摸到白色的纸,浑身就像触电一样的感觉。他妈妈把他领来找我。我就拿了张白纸给他摸,他真的就是一抖,这绝对是装不出来的。然后我问是什么原因?妈妈说是孩子去参加一个绘画班,那天导师是要求画苹果,而这个孩子却要画猴子,老师就训了他一顿。于是他就出现了一个症状,那就是一摸白纸,浑身就像触电一样。大家有没有看到症状和刺激的诱因的直接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清澈如水。如果成年人发展出这个症状,你要挖他的根子就非常非常遥远,这就为什么对成年人的治疗要困难一点。然后我就对那个孩子说,小朋友,以后你只要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如果你不想画什么,我们绝对不会强迫你。这个男孩就说,好啊好啊。然后我就说,你再摸摸这张白纸,有没有触电的感觉?他再一摸,完全就没有了。所以我只用了20分钟就把这个症状搞定了。但是如果这个孩子35岁的时候还有类似的心身症状的话,那可能就不是20分钟可以搞定的,可能就要20次,或者80次才能搞得定。不过这个小孩我真的觉得对不起他,因为我花如此快的速度把他搞定了之后,在享受胜利的喜悦。可是谁都没想到,2个月之后他又来了,他妈妈带他来,结果又出现这种情况,然后我又用了20分钟把他搞定了。是怎么搞定的呢?我教了他一招,当他出现触电感觉的时候,就用脚趾在地上神不知鬼不觉地一抓,把电放到地底下去,我告诉他这就是绝招。他在我面前试了一下,我一喊“放电”,他脚一抓,手上的电就下去了。大家有没有看到暗示的味道?暗示是催眠的搞法,催眠是精神分析他“爹”。那小孩觉得自己学了很深的功夫,很高兴地就走了。过了10分钟我下楼,到了护士吧台那边去。护士跟我说,那个妈妈真的是急死人了。我问怎么了?她说这个妈妈带他下去之后,还不相信她儿子已经好了,她从护士站拿了张 白纸,对她儿子说,我就不相信你真的好了,你再摸摸、再摸摸。大家看看这个妈妈想干什么?担心他没好。天下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这是精神分析揭示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或者反过来讲,这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父母亲爱孩子,不恨孩子。而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父母一样地会仇恨孩子。而且,你仔细看的话,这真的是血淋淋的关系。从事我们这一行的看见最悲惨的事情就是,你亲眼看见亲人间的相互惨杀,但你就是没办法。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相互惨杀。这个孩子的病本身是和他妈妈的人格和妈妈的教育有关系的。当我把他治好后,就让他妈妈觉得没有什么口舌来插手这个孩子的事务了,所以她一定要再把孩子的症状给暗示出来。我当时听护士说后大惊失色,因为这个病人实在是太好治了,电话号码等联络方式都没留下,这个病人永远就这样消失了。这大概是我7、8年之前的一个病例。当我有时候还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点不舒服。从那事以后,只要是在我面前出现的病人,哪怕是谈5分钟,我都要他们留下电话号码和病历。当出现类似的情况下的时候,可以追踪。所以精神分析在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也是同样有效的。别说中小学生,就连对幼儿园的孩子做咨询也是有效的。
当你有了精神分析的眼光之后,随便做什么都会有了分寸感。因为精神分析我给它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做精神考古学。用这样的眼光一看,真的可以知道你在大概几岁的时候有什么创伤,这个创伤需要怎样才能把它搞定。如果没有精神分析的东西,你在下手的分寸和考虑各种关系的最本质的原因的时候,就可能会迷失方向。所以你学了精神分析后,真的没有必要在额头上打几个字―精神分析师。你有了这个眼光,然后你随便做什么都是可以的。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一个人不学精神分析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呢?有一次我给武汉的心理咨询师讲课的时候,他们强烈要求我和他们一起看一个录像,是劳动部搞的心理咨询师教学录像。我一般是不看那个的,但他们逼着我看,看着看着我实在很生气,就把录像关了。为什么生气呢?因为那段录像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50多岁的男的,是国内的著名的大学教授,他说有时候我们的来访者会假装自己的症状好了来欺骗治疗师,这个时候你要警惕。和他合作的一起演这个录像的他的学生,一个女的,大概30岁出头,也是我的学生,生活中我和她很熟的,而且她也在我这儿做自我分析,她实际上有很好的精神分析底子的。她就问,老师,我刚好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15岁的男孩,他妈妈送他来咨询,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学习成绩总上不去,虽然很努力,但是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第二个原因就是他基本上不跟别人打交道,一个人玩。女治疗师就给男孩做了5、6次的咨询,效果很好。这男孩跟她说,我现在第一学习成绩要好些了,第二是我开始喜欢和别人玩了。这个女治疗师很高兴。结果过了两天,这个妈妈又跑过来,跟这个女治疗师说,实际上治疗效果不好。妈妈说,我儿子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下降。第二,他还是不跟别人玩,整天都在想着完成你给他布置的家庭作业。这个女治疗师听了之后,就非常的沮丧、失败,甚至有点愤怒。这个时候她的老师就跟她说:对,你这种情况呢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下次那个男孩再到你这儿来,你一定要跟他谈谈,他为什么要说自己好转,用这种方式来欺骗你。我看到这儿真的是非常生气,因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有一点大家一定要记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心理疾病,一切心理疾病都是关系的疾病。我们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的没有必要把他脑袋打破,看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只要看这个人的关系,然后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几天我会花很多时间把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如果这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的话,他也是关系出了问题。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他和他母亲的关系。肯定是他母亲做了什么,才让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和不和别人玩,这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说,这个孩子处于挫败的、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这个妈妈就有可能有能力使别人产生挫败感。比如这个治疗师只和他妈妈只接触了一会儿,治疗师就已经感到被挫败了。所以这个妈妈真的符合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克夫、克子,还克治疗师。她有那种人格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女人。有些女人你一跟她打交道,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意气风发,可以一直往前冲,就是真正能够滋养另外一个人的心理的能力。但是有些女人你跟她打交道就觉得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学历低了、钱少了,房子也买不起。反正觉得除了自己糟糕以外,就没有别的长处了。这种女人就是毒药,你跟她打交道这辈子要少活10年,她有这种人格的力量,使用冠冕堂皇的力量来谋杀你。这不是她故意的,而是她不知不觉地这样做,这跟她的成长是有关系的。然后让我更生气的是,如果那个女治疗师在下次男孩再来的时候真的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骗我等等等等,那么这个孩子就丧失了最后一个接收帮助的机会。他心里想,我在努力地讨好你,和你发展关系,为什么你还说我骗了你呢?这样,最后一次连接的可能就中断了,所以没有精神分析对这个问题肯定是看不清楚的,看不清楚它的动力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再看看这个妈妈对她孩子的评论,1、2个星期时间能不能判断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就下降呢?我觉得是不能的。要花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判断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下降。考试只有3到5分的差异,这个妈妈就很在乎了。这样子就把这个毛病抓住不放,实际上是想这个孩子变得继续糟糕,这是第一。第二,男孩在家里面整天做治疗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不是相当于和治疗师的一种关系?那就是已经不是不跟别人玩,而是在跟别人玩了,对不对?在象征层面就是心里装着一个人了,这是走出自我封闭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 这个妈妈因为这种情况而感到嫉妒了,因为孩子整天想着治疗师而没想着她。
有很多父母亲把孩子送到精神分析师那里做治疗,他们就不希望孩子被医生治好,因为治好的话他们会嫉妒这个医生,那个明显可以说会嫉妒。所以父母亲亲经常会成为治疗的极大的干扰。我再说一遍,同样地也不是他们有意地这样做,而是他们不知不觉地这样做。精神分析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恰好就是这种不知不觉的东西,就是一个人他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如果你把这部分展示给一个人看了,你就会让这个人非常非常地惊奇,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做。再举个例子,就是我最近治疗的一个家庭,父母和22岁的儿子。这个儿子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大学3年级,10门功课不及格,好像是稍微多了一点哦。于是他们一家专程去武汉,在去的前一个晚上,3个人谈的非常地不开心。他们到我这儿来的时候说,这孩子在中学的时候非常的优秀,高中的时候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被父亲用皮带抽了一顿,最后成绩是慢慢上去了。大家有没有看到他父亲有点“敢死队”的味道?就是拿刀在后面盯着,你不打的话我就把你杀死,这就是父亲的形象。我叫他们3个人分别地陈述,他们就当着我的面,连续地――武汉话叫“搅”,大概就是啰哩啰唆地责备了孩子10分钟以上。我让妈妈说,等妈妈说完了我就问这个孩子,你妈妈跟你说的话你熟不熟悉?儿子说,熟悉啊,从小到大就是这样说的。我说,她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儿子说我心里很难受。然后我又问妈妈,你刚才在说的10几分钟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她说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也叫感觉吗?也叫。但我挖的不是这个。我问还有没有别的感觉?她说还有很痛心的感觉。我于是又朝相反的方向引。我说我是单位的领导,我有时说我职工的时候,特别是连续地说的时候,我会有快感。大家听清楚了吗?我问她,你在说儿子的时候有没有过瘾的感觉?她强烈地否认。然后我说,再仔细想想,体会一下,有没有快感,有没有过瘾的感觉?假如孩子在各方面都好了,你就没有机会再说他了,你会不会憋着?这个妈妈沉默了好长时间,还是非常勇敢地说,其实人都是一样的,说别人的时候都会觉得愉快。大家听清楚了吗?只不过她以前不承认而已。我反过来又跟她儿子说,你刚才也看到了,你妈妈说你的时候,虽然你觉得很痛苦,但她却觉得很愉快、很过瘾。但是你愿意忍受痛苦,还是经常让你妈妈过过瘾?这个时候,儿子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下来了。他说,我愿意,因为她是我妈妈。紧接着哭得最厉害的是他的妈妈,泣不成声地哭着。我最后还跟妈妈说了一句。有人说精神分析干预的力度上不够,你们看看我的干预的力度怎么样?我跟妈妈说,你如果没有别的爱好,没有自己的人际关系,没有自己的事业的话,你如果不找一个出口,你会憋生病的。如果你还是想通过说说你儿子而心里感到舒服一点的话,儿子也愿意的话,我建议你还是继续这样说他。大家闻出来味道没有?我如果这样跟她交代了话,她以后还好不好意思继续这样说?她就搞不下去了,是不是?大家觉得这个例子怎么样?我觉得语言的力量真的是比刀枪、绳子厉害多了。大家觉得呢?然后,这个爸爸就在旁边感慨,唉,我跟他们说了20多年,没有改变。医生一说,就使得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紧接着爸爸又要挽回自己的面子,那个家庭关系复杂得要命。我跟他们说了22年,你一个医生2个小时就搞定,实在太伤了他的自尊,对不对?一个男人就像一个家庭的国王一样,他不希望别人太过加入他的内政。不管你是谁,虽然我是主动请你医生帮忙,但是你忙帮得太大、太好的话,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反抗的。这也是精神分析要管的潜意识。他说,唉,我也是当过老师的,你们心理学的东西我也知道。我心里像,这个东西应该支持,太打击他的自恋也不行。随后我又接着对着孩子说,我说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3门功课不及格,这是真的,几次想自杀。那你现在10门,真的实在是压力太大了,我深有体会。这个孩子能感觉到我跟他之间的共情。我说,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现在还活着没有自杀,你主要的精神支撑的来源在什么地方?谁在帮你度过难关?他说,就是跟我一样不及格的难兄难弟们。大家想想,这些人对他的支持真的是非常非常地大。我绝对相信没有这些人,他活不下去。大家想想在青春期,我们从朋友那里获得了多少的力量呢?然后我就又问他,大家看看干预的强度。我说,从道义上来讲,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候,应该来自血缘的亲戚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比如说爸爸、妈妈。那你能告诉我,在你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候,你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吗?半天没回答!因为他不好说。然后我就接着问,在这种情况下我绝对不会客气,我说你还是应该告诉我,或者要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什么没有。他点头说做了。我问,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有利于你度过难关的,还是有可能不利于你度过难关?他说,我爸爸妈妈所做的所谓的事情,除了让我更伤心、更难受以外,没有别的作用。都是负数。大家想想,他的爸爸妈妈听了后会怎么样?实际上在他困难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不仅没有为他承担一部分责任,反而还在背后捅刀子,就是搞得他更加难受。这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就在前一个晚上,他们已经谈得非常非常地不高兴了。好,大家再看看这个爸爸的反应。他说,唉,你那些所谓的难兄难弟,那都是互相会产生消极影响,不会给你什么真正的帮助。如果你一辈子和他们打交道的话,一辈子都会失败的。大家有没有看到爸爸又在保护自己?他为自己在儿子处在困难的时候,不仅没有帮儿子,反而捅了儿子刀子这一点感到不能接收,这个事实他是不愿意看到。为什么我们为这些人做治疗的时候,他会阻抗呢?因为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太痛了。太痛,他就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爸爸的自我保护?他的内心的自我价值是不高的,只有他和妈妈所做的事情才是真有好处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情况。事实上,来 自难兄难弟的帮助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爸爸妈妈不仅没帮忙,还帮倒忙。所有这些东西,仔细想想,都有惊心动魄的味道。这就是有位同学说的,一个人所不知道的自己。这就是对父母亲作了点野蛮分析之后、措施之下,一定会有所改变。大家可以再稍微体会一下这个案例。
关于自我分析是否有用。我想讲两句话。第一句话,自我分析当然是可以的。第二句话呢是,自我分析不能替代被他人分析。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在自我分析时,如果你没有新经验进来,那就相当于自己和自己玩,这样就有可能一下子自己的某一个部分占上风,一下子自己的另外一个部分占上风,都不过是自己的某一个部分占上风而已。如果你找另外一个人分析的话,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你会从这个人身上获得一种新的经验,它会成为你的人格的新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提了一个问题,我觉得这是我最近几年碰到的最有水平的问题。他说,在自我分析过程中有没有移情?我想了一天,脑袋都差点想破了,最后的答案就是,在自我分析中间,只有移情。所以,没有移情是不行的,因为只有移情,就没有新的经验的进入,或者说没有新的客体的内化。
另外,还有同学问精神分析的发展主脉。我想讲讲整个心理治疗发展的主脉。几百年前,巫婆神汉-那是我们搞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祖宗。假如几百年之前大家跟他们学习的话,基本上就是学习占卜、口里念咒语啊,这个维持了非常长的时间。大家轻易不要否认这些东西的作用,有些东西真的是靠这些东西可以解决,它肯定是种治疗方法,只不过治疗方法稍微原始了一点。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以前会用科学的精神科的医生的所谓的眼光来看这些事情,但是最近我把自己的心情放得稍微中立了点。一个星期之前我有个经历,大家不要和其他人讲哦。在某一个城市讲课的时候,当地有个搞催眠的跟我讲,他间接地认识一个灵魂附体的女孩,说很神,问我要不要看一下。我说当然去啦。然后那天我们就到那个女孩的家里去了。我以前也经常去这样的地方,去干什么呢?去诊断一下那个人是否有精神分裂症,然后强行把他带走。通常情况下会有两个镖形大汉在我身边,带着医院里专门捆人的绳子去的。这样的事情不知搞过多少次了。但是这一次呢,把我的心态放得比较中立,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外面敲门,一个女的开门,当时把我吓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她满脸都是黑颜色的膜,大概是在做美容什么的。实际上是一个19岁的女孩,个子长得很高。我进去的时候心还在咚咚咚地跳。我算的内容就„„只跟大家说一点,帮我算完的时候把我的小包一看,她问这里面有照相机吗?然后我心里一惊,的确有照相机,那是我在离开酒店的一刻装进去的,我想照张相后作为资料。我说是有。她要我拿出来看一下。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她说是孙悟空告诉她的。她说另外一个人也说神了。我对算命还是知道一点点,现在的算命一般都是这样说的,一个女的去算命,然后算命的跟她说,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有很多小人搞你的鬼,大家是不是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这样子的?他就会说很模糊的话,然后你总能往上套上去一点点。这个女孩玩得不是这个套路,她玩的是什么套路呢?一开始就说,你当过兵,那个人的确当过10年的兵。然后她揉眼睛又说,镜子不能挂在门后,把它取下来。我心里就想,这一招的确是险了一点点。我再看边上那个人,脸色发青,他家的确是在大门的后面放了一面镜子。然后她又说,你老婆是不是喜欢养小动物啊,养画画草草的?基本上是养一个死一个。她又说对了,真的是神啊!不过对这个东西,我们要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我在咨询室内是不可能用这个东西的,这些人的确是现在心理治疗师的祖宗。大概在200年前的时候,有人就从这种巫术里面提炼出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就叫催眠,实际上用的是暗示。弗洛依德在18几几年的时候就去巴黎学习催眠,相当于我们在什么地方去进修。他觉得催眠真是一个好东西,有一幅图大家看过吗?沙赫特催眠一个女病人,那张图片里有无数个病人,弗洛依德是作为学生一起参与的,他当时觉得很好,回到维也纳就用了催眠。用着用着就发现了催眠很大的毛病,催眠是医生有意地把一个东西植入病人的内心里面,弗洛依德在这个基础上就发明了自由联想和精神分析的解释,是把病人已经有的东西挖出来,催眠是丢进去,大家觉得两者之间是不是有本质的不一样啊?所以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最后一节就讲到,催眠暗示和精神分析的区别,精神分析比暗示的效果更持久、更深刻。精神分析基本上涉及到人格的问题及重建,跟催眠时以催眠师为中心的治疗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所以这个是心理治疗划时代的变化。所以我刚才说催眠是精神分析他“爹”。如果你会精神分析的话,催眠你学不学都可以。但是你学了催眠,但没学精神分析,就等于把别人催眠催到朦胧状态,这不算很大的功夫,你催进去再说什么话,再朝哪个方面走,这就需要强大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好,到这里就是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的、科学的心理治疗体系就建立了。我刚才在说“科学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我经常遇到一些大学教授啊,一些搞研究的人,他们想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学,因为精神分析有好多是没办法实证的,它都是观察的结果。有一次我烦了,在去年弗洛依德诞生1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我当时就说精神分析不是科学,因为现代科学太落后,不配谈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研究人的爱恨情仇的,跟科学没关系。可以这样说吗?如果两个人恋爱,你能把两个人的爱情量化吗?或者说我是怎么样爱我女儿的,这个可以量化吗?我估计在几百年之内都不太可能,即使是可能被量化了,但我都会坚决反对这样做,这是对我情感的侮辱。我只要知道自己爱谁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来做科学的检测。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真的是非常落后。我是从来不相 信心理测量学那些东西的,而且从诊断学角度来说,永远都是我们最后给病人下诊断,而不是靠某一个心理测量的结果下诊断。我做诊断基本上不需要心理测量,最后判断这个病人到底是患什么疾病,肯定不是靠心理测量的结果,心理测量只能说是一面模糊的镜子。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又慢慢地发展出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东西。
刚才有同学问,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最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精神分析是看这个人是怎样形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它的目光在过去;而人本主义呢,特别是马斯洛这样的人,他们会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说,精神分析忽略了一个人此时此刻的雄心壮志和改变自己命运和性格的能力,这个就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区别。人本主义是非常注重现在和未来的。但是这两个我也不觉得有矛盾,两个加起来就完美了,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都覆盖了。我一直都觉得学派之争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不同的学派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语言讲精神的不同的部分而已,它们加起来才会变得更加的完整。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区别。简单地说弗洛伊德搞的是个人潜意识,荣格搞的是集体潜意识。弗洛伊德搞得浅一些,而荣格搞的深一些。荣格的东西在人类学上使用得非常广泛。什么叫集体潜意识?就是远古传下来的、人类的共同的记忆。比如,我们这些人晚上的胆子小一些,白天的胆子大一些。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没有钢筋水泥的房子来保护自己,人类的体格不够其他动物健硕,视力在晚上又不好,所以晚上更易感到害怕。这些东西渗透到人类的心灵深处,所以现代人晚上胆子小些,有更多的恐惧。有个美国精神分析师人来中国访学,中国人招待他吃饭,桌上有堆积成山的吃不完的东西。这个美国人就分析说,中国人在集体潜意识中,中国人肯定有无数次的大饥荒,所以导致了食物的代偿性的需要。如果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区别用一个西瓜表示,那么西瓜最表面的薄薄的青颜色的一层皮,就是非常薄的意识层面,而里面就是潜意识。意识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或者说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说决定一个人能获得多大幸福和成就的,并不是他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他的不知道的自己的部分,对他的作用应该更大一点。如果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成长环境差不多,学历差不多,但是两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潜意识是不同的。或者说筛子上面留着的部分是意识,而流下去的部分是潜意识。青颜色的西瓜皮下面是白颜色的西瓜皮,大概厚1公分左右,这一部分就是弗洛伊德研究的个人潜意识。个人潜意识是指这个人也许是从胚胎期到他长大到6岁时所形成的性格特质或者心灵世界的元素。再往深走,就是供我们吃的囊,就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如果外面青颜色和白颜色的皮破了之后就会露出来,典型的表现这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思维破碎、自己的思维被切入、被洞察等。深刻地反映了人在进化过程中所经受的刀光血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被大自然的侵入所造成的伤害,远远不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像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远远近近的战争,都是打得尸体成山、血流成河,这些东西也是可以渗透到人的集体潜意识里面的。需要强调的是,集体潜意识需要千万年的进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有所谓的集体潜意识的。我的朋友是个精神科医生,他写了篇文章叫《论精神科医生的集体潜意识》,然后我就跟他说,这个精神科医生职业形成还短了点,不足以形成集体潜意识,只可以所是集体意识,比如说有点瞧不起人啊,自己有点疯疯癫癫诸如此类的。这个沉淀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一点。
还有人提出,精神分析是不是太虚幻了一点?其实精神分析是最实在的。有人作了一个定义,精神分析是一个观察的学问。大家还记得有10门功课不及格的一家3口,是用什么方法吗?全部都是精神分析的,但我只用了一个精神分析的技术——面质。我感觉到你在说你儿子的时候有过瘾的感觉,我就让你看一看并接受自己有这个过瘾的感觉就可以了。大家有没有看到分析的成分?这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实际存在的。所以精神分析这个名字要改成“精神面质”或者“精神真实”,或者是“精神观察学”。分析是越来越没有用的东西,我越来越反对分析。你随便编个东西,对他个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你让他感受他的感受,并且承认,那很多改变就已经出来了。
另外,还有些词汇需要澄清一下。就是“精神”和“心理”有何区别。我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没什么区别。但是有的人会赋予精神这个词汇以灵魂的意义。灵魂从来都不是心理学所管的事情,灵魂应属于宗教。精神和心理完全是同一个词,你把精神分析翻译成心理分析也完全是可以的。但是分析心理学是指荣格的学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精神分析上分出来的,跟弗洛伊德的东西有点区别。
有人还高屋建瓴地问了一个问题,心理治疗和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我的一个朋友也高屋建瓴的目光。他说你们这一行啊,要是在某一个省,找一个省级的宣传部长,然后从个人的内心和谐入手来看社会和谐,把他闹一闹,引起胡锦涛的注意,升官发财估计就不是问题了。这绝对是一个角度,因为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单个人内心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内心不和谐,他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的人际关系肯定也是不和谐的。这个世界上闹事的人都是些有病的人,他们把内心冲突折射到人际关系中间,这样就导致了社会之间的冲突。和谐的社会一定是要有和谐的个人所组成的。
还有人问,要做心理治疗,是不是自己要被分析过?答案是百分之百的。如果在德国要开业,你被分析过的时间必须是300个小时。我认识的德国的年轻的精神分析医生,他们都在被分析,很贵,而且很花时间。所以好多医生自 己赚的钱不够,在周末的时候还要打一份工,然后才能维持这些被分析的费用。你有了上千个小时的理论和上千小时的实践,还有300个小时被分析的体验之后,你还得找11个有精神分析资格的人访谈,如果被1票否决,那你要重新来。也许重复多少次之后你就被封闭了,你就不能做精神分析了。我是精神分析协会的秘书长,正在制定中国的精神分析治疗师的标准。会长是肖泽萍。但是做这个事有点麻烦。我要跟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要很熟悉才行,这是弗洛伊德当年创办的,还任命荣格是第一任主席。我跟他们分管中国事务的联系了一下,要搞中国注册的精神分析师肯定要有特殊的政策。比如说被分析的时段数是50小时,搞5个人评估,当然也是匿名的1票否决。被分析是你完全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在另一名治疗师那里被分析,我手头就有好几个研究生毕业的,已经在一线工作的,在我这里做自我体验。
精神分析经常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东西,但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可以用3句话来概况精神分析:第一,精神分析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目前发现的、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我们丝毫不怀疑我们的后人会发明更好的工具,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精神分析之外,没有更好的工具了。以前我们对文化进行反省,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像文革这样的事件呢?因为我们使用的工具不对。我看文学评论时,就要看它使用了什么样的工具,如果工具使用的不行的话,那我基本上认为它本身是不深刻的。完全凭直觉来分析一些东西,对精神分析来说实在是太浅了。你学了精神分析后看别的东西,你总觉得是在皮毛上面搞,而没有看到这个事情的本质。第二,精神分析只不过是个工具而已,它不属于信仰层面的。第三,赚钱容易些。在精神分析刚出现在法国的时候,法国人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如此强大的法兰西文化,他们有如此强大的自恋,他们对德国人的了解是“德国猪”,两国的世仇太深了。所以在精神分析发展的早期,如果一个法国人想学精神分析,基本上会被人认为蠢的像猪一样。但是后来在精神分析师的努力下,精神分析变成了法国上流社会非常出名的一个东西。如果一位社交界的女性,如果在一个高级沙龙中突然对大家说,“对不起,我现在要去看我的精神分析师了”,大家就会对她肃然起敬,认为她比较雅致。基本上就是我所说的那个“四有病人”,就是“有钱、有闲、有品味、有病”。如果你仅仅想迅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话,精神分析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你如果要摆出一个架势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分析肯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曾说过,人类为什么要制造如此庞然的大物,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男人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炫耀自己的阴茎的强大,是夸大的需要的表现。我听到过对精神分析最深情的一句话是一个德国人和我们告别时在讲台上说的,说完后扭头就走。他说:“对于精神分析来说,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了。”老天设计人是设计得不好的,因为人用一生的时间来了解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人活到七、八十岁刚刚要了解自己的时候,马上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我不知道有没有另外一个世界。
精神分析是用来探索人的内心的世界的,用了这个工具就可以加速对我们内心的探索。但是了解精神分析本身已经是太短了。佛教实际上来说也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内心世界的,对不对?但是要了解佛教也是不可能的,佛教的书要全部读完,眼睛要瞎掉几次了。
在中国传播精神分析,要注意2点。第一,不能讲得太复杂,要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什么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的文化中其实已经包含了精神分析,只不过它散着,而没有形成系统。第二,精神分析不能讲得太色情。经典的精神分析就是很色情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名字叫泛性论。特别我们在分析梦的时候,跟性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和性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第一句话是潘隋明说的,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性学家。他说“性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性的问题”。这句话看上去是有悖论的,但实际上却是非常精彩的一句话,大家要好好花时间反复琢磨。第二句话是我说的,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关系的一种”,关系是第一重要的,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很深的、没有边界的、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第二个半段是“性之所以不重要,因为它只是关系的一种而已。”荣格当年离开弗洛伊德就是为了“性”这个观点。精神分析只讲3个东西,“移情、逆向移情、阻抗”,精神分析专家就是讲“移情、逆向移情、阻抗”的。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里面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可以声称他不是在做精神分析,但是只要他在跟病人的接触中间处理的是移情、逆向移情和阻抗,那我们就说他在搞精神分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明精神分析是干什么的,第二层意思说明弗洛伊德心胸比较宽广。国内有些人就认为自己搞的是正宗的精神分析,别人的都是不正宗的,而弗洛伊德认为只要你触及了这3项,就是在搞精神分析。所以好多人以自己在搞正宗的精神分析这个说法,来满足自己的自恋,我觉得恰好是他们过分自卑的表现。先看移情,一个人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他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你看一个人真的不需要把他的脑袋打破,你只要看他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就可以了。有人问到自我成长,我教给大家的一个方法就是,你在纸上写一下你和重要人物的关系,然后你再看这些关系,你就知道你大概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可能会提示一些你看不到的一些盲点。你的内心世界会通过移情来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这就直接搞到内心世界如何形成的根子上去了。一个人的关系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禅宗 有个故事,说是风在吹,潘在动,究竟是什么在动?有悟性的人会说是心动。佛也是这样的,它只看到了心动,但是没有回答,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精神分析恰好就是补了佛教那个缺陷,心就是一个人早年和父母相处的关系中来的,而且能精细到一个月之内发生了什么、180天时发生了什么,2岁发生了什么,诸如此类的。精神分析正的是对佛教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它告诉你心是从哪里来的。然后你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形成了这个心之后,这个心活着的一直的延续就会一直把它的关系投射出去,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然后有不同的命运,所以有不同的关系,会有不同的成就。
“移情”就是转移,但是国内很多专家把它理解成另一个意思,他们的思想主要从成语“移情别恋”而来的,他们把它理解成医生和病人谈恋爱,谈恋爱就把别人治好了。如果把它翻译成转移就很好,台湾人把它翻译成转移关系,只加了“关系”两个字,但是加得非常好。在做心理咨询时,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移情”的话,思路就变得很狭隘,如果你把“移情”想成是早年关系的时候,你的思路就会一下子变得非常开阔。移情是关系的转移,原文里面没有这个情字,但是翻译的时候加进来了,所以翻译是不精确的,造成了误解。而“反移情”那个反字,就更容易造成误解,有些人就理解成“对方移情出来了,我们要反对他”。Couter只是一个介词,表示相反的方向,而不应该有动词的意思——反抗、反对、抵制。所以翻译成“逆转移”比较好。移情是他早年的人际关系在此时此刻的人际关系的反应。移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私下说的,移情实际上就是“人格的气味”。比如说一个人早年的成长环境中总是有种香味的话,那么他在此时此刻跟你打交道的时候,他的香味也会散发出来,然后你就会闻到。你闻到呢,就是你的逆向移情。人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印记,几乎是永远也不可能磨灭的,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把它减轻,而不是把它永远消除。另一种说法是“移情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组合”,马克思说“移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组合”,我高度怀疑弗洛伊德有抄袭马克思的说法,因为弗洛伊德的移情也是指社会关系。还有一种定义是“移情是过去在现在的重现”,就是过去的关系折射到此时此刻他和普通人的关系中间,或者和治疗师的关系中间。病人人格发散出来的气味会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这就是病人所谓的移情;如果治疗师接受到了这种气味,那就是逆向移情。我们永远都是感受我们自己的感受,就是感受我们的逆向移情,然后就知道病人的移情是什么。这和生活中的套路是完全想反的,我们会猜测别人有什么感受,这就不是职业的搞法了。所以大家要学会感受自己的感受,先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感受来推测别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一个男治疗师治疗一个年轻的女病人,专业的做法呢就是感受自己的感觉,因为他作为一个健康的男人可能会对面前这个女孩有一些与性有关系的幻想,这个实在是太正常了。我们不能说这个治疗师的想象是违背职业道德的,然后就把他掐死,这就可能丧失你探索一个病人内心世界的机会。你可以让自己的想象往前滑动,就是职业性地滑动。如果在生活中你对某个女孩有好感的话,那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和她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在治疗关系中间是决定不允许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会遭到同行的谴责,并且会被踢逐出这个行业里面,这是绝对的禁忌,就是和病人发生关系。但是你在脑子中想象一下,这对你理解她是有利的。滑了之后呢,你就停下来,想一下自己的感觉。有可能就是这种想象非常枯燥无味,会想象跟这个人在一起没意思。你如果有了这个感觉之后呢,你就会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她不具有让男人对她有性幻想的能力,然后你就想象这个人在性上有很多的压抑,你就可能知道她的内心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女性的漂亮外表上是一个方面,但是真正吸引男人的可能是精神上的一种性格,就是所谓的那种风情万种,那种从骨子里发出来的吸引异性的魅力,她的每个细胞都散发出性的魅力。但是有很多女性在早年的成长中间把这些东西搞得一点气味都没有了,说白了就是她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骚味,这有可能是严重的性压抑的结果。像有严重情绪问题的女性,可能她的整个身体都是呆板的,脸上的表情也没有生气,这些被男的治疗师感受到之后,男治疗师会感到如此的无趣,精神世界如此的荒凉。先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往前推,这就是职业的人和普通的人的区别。
精神分析是最好的探测另外一个人内心世界最好的工具,就是我们有逆向移情。我们可以恰当地利用我们自己的逆向移情,就可以推出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另外一个极端的说法是,假如这个男治疗师对这个女病人的性幻想被强烈地唤起,已经到了不能自制的地步了,然后他同样地停止,看看这个女病人对他做了什么,猜测之一就是这个女孩属于严重不自信的一种女孩,只能通过肉体或性来获得别人的爱和关注。像有严重人格障碍的女病人在生活中有混乱的性关系,而且在每次的性关系中她都是受伤的。这表示她早年有严重的创伤,她变得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以至于她在和男人打交道时,只能用肉体来换取别人的尊重和爱。但是极度自信的人总让我想起一首歌里所唱的“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我老了之后呢还是你手心里的宝。”那意思就是我不能给你美好的性了,但你还是照样爱我,那就是极度自信的女人。当一个男治疗师觉得自己受到女病人的强烈的性的诱惑的时候,他需要这样想,这个女的究竟来看什么的,她不是来心理咨询的,而是利用性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尊重。这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世界非常糟糕,可能早年有很多很多的创伤。这是关于移情和逆向移情的例子。再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来理解移情和逆向移情。让大家看到治疗师是怎样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体绝不会欺骗我们,北京大学的方新博士告诉过我。我们的理性经常会欺骗我们自己,但是我们的身体不会说假话。所以我们用我们的躯体感觉来探测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个美国的心理治疗师在下午的一个时段为一个男性病人做治疗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点走神,他在想等做完治疗后,我就去超市买点东西,给自己做一顿饭,喝点酒。他让自己的感觉向前滑,滑了之后就分析,“我为什么会走神”?一定是那个病人做了什么才让你走神的。他就看着病人的嘴在不停地说,就像是婴儿的嘴在吸吮母亲的奶的感觉,在情感上极端饥渴,需要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吸收情感支持。然后,治疗师就知道了,原来这个病人在大量地吸收我的支持,以至于我都饿了,我会感觉自己想吃点东西,才能够补充能量,这其实就是表示一种拒绝。那下一步该怎么办?你就是让病人说吧。情感的饥渴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的,大家有没有碰到这样的女人,她们在恋爱或婚姻中受到了挫败,然后逮着一个人就跟他说,你一看见这样的人就想远远地走开,因为你的情感已经到了被吸空的程度了,你再也不愿意给她什么了,但是她永远都要。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在讲着讲着的时候,治疗师自己就睡着了,眼睛睁不开,然后睡着了十几秒钟,然后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说,你收别人那么多钱,你居然在睡觉!一睁开眼,你马上就要想想自己刚才干了什么,治疗师为什么会睡觉呢?这肯定和病人有关系,就是他说的东西是如此的乏味枯燥,让治疗师睡着了。大家有没有看出来有诬陷的味道?如果是一个性感女郎在跟一个男治疗师在讲她丰富多彩的性的经历,男治疗师睡着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一定是病人说得太枯燥的时候睡着了。治疗师一醒后,就要和病人讨论,我最近睡眠不差,你是用了什么功夫让我睡着的?这就会导致病人对自己的了解,那就是也许我说的东西实在是无趣。
精神分析和其他学派本质上的区别有2点。第一点就是决定论的观点。决定论是一个哲学的观点,它的意思就是任何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都有一些原因来决定的,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形成现在这个样子,有这样的成就或失败,悲伤或幸福等等,这都跟他童年时的经历有关系的。所以它是“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决定了将来”。反映精神分析决定论色彩的有两个,一个是“移情”,它认为现在的人际关系是过去的重复,也就是说把过去和父母的关系折射到现在和治疗师以及和其他人的关系之间。还有一个反映精神分析决定论色彩的是“强迫性重复”。“强迫性重复”是弗洛伊德发明的,他在观察他儿子-时发现的。他儿子在经历了一个令他愉快的事件后,就总会想办法再经历同样的事件,然后体会相同的愉快的感觉。这是可以理解的,人都是追求高级的动物。但是他发现,孩子在经历了某些痛苦事件后,比如恐惧、忧伤等,孩子还是会不自觉地制作相同的场景来体验相应的负性的情绪,就觉得有点不可理解了。最后弗洛伊德发明了“强迫性重复”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现象。“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我们记住过我们受到过的虐待,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间我们就会让这些虐待重新的出现。比如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是太好,或是父母亲对我们有过虐待,他们长大后即使通过考试,一不小心当上了科学家,比如说用工作把自己累死,因为他必须达到要使工作让他受苦的强度,他的内心才能维持起码的平衡。这就是他们在“强迫性重复”他们早年受虐待的经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当了科学家之后,会采取非常变态的工作方式,来让自己短命。如果他们不幸没有当上科学家,他们就可能会用别的方式,比如通过酗酒、吸毒、或者病理性赌博,反正就是让自己童年时的记忆重新表达出来。所以媒体不能宣传这些不健康的工作方式。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有一个好的经济环境,父母也很爱他,他肯定不会用工作把自己累死。他就会好好活着,顺便赚点钱,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制度真的是制造了好多病人的制度。比如考上北大清华的有些学生,就是“考着症状而考上的”,心理不健康,所以跳楼的也多。据说有一年从8月到10月份,自杀了10个人。在学校做心理咨询的老师和负责学院工作的老师,简直就要崩溃了。当然很多人是很优秀的,是玩着玩着就考上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是考症状考上的。这些人可能在实际的生活上不会占优势。如果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强迫性重复”他的童年经历而已。如果套用圣经上的一句话,就是“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情”。圣经上是说“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矫正,获得一点新鲜事,那也有可能。比如你碰到新的人,这个人给与你完全不同于童年的经验,那有新鲜事也是有可能的。举个例子来看,强迫性重复如何被打破。如果一个人从小父母不喜欢她,总是虐待她的话,她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人格的味道,不断地勾引别人讨厌她,这就是强迫性重复。她只有在别人不喜欢她的情况下,她才舒服,才获得下去,当然在意识层面她当然是不舒服的,她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然后她就去看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可能也会被她勾引,讨厌她,但是治疗师毕竟受过训练,所以就用另外一个方式跟她打交道,就是不被她勾引,不讨厌她,甚至发现她的优点来喜欢她啊。然后这个人就会获得一种新的经验,原来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喜欢我。在她新的经验被固定之后呢,新的经验会强迫性重复,然后她就试图在生活中间也勾引别人喜欢她,大家觉得有没有把她早年的强迫性重复打破?所以做精神分析有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力量。强迫性重复跟佛教所说的命运是一样的。我们早年所形成的人格特点就是我们的命运。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精神分析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在研究命运。精神分析的决定论跟宿命论有点一样,佛教的最大特点也是宿命论,大家觉得呢?佛教认为你上一辈子所做的事情,或你上几辈子做的事情,决定了你这辈子是怎么样的。精神分析则认为你父母做了什么事情,他们的人格特点是怎么样的,直接决定了你会是什么样的人。有人因此反对精神分析,说它有宿命论的特点。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一点点宿命论的想法的话,这个人会是一个非常俗气的人,他可能会总是相信人定胜天。但是过度地宿命论也是有问题的。很多女性就很容易受算命人的暗示。精神分析研究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决定命运的,实际上是要打破命运,有点像科学家研究细菌是要把细菌杀死,是一样的。有些人的命运真的是非常好,他性格中有积极的东西在强迫性重复,比如他小时候得到了父母亲足够的爱的话,他就会不断地让周围的人都喜欢自己,这个人就会有强大的个人吸引力。而且有的人在小时候不断地体验过成功之后,他在成年之后也会不断地让自己成功,来满足他这样的强迫性重复。这些东西已经超越了一个人在智力方面的能力,而直接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在循环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么地强大。“强迫性重复”也会代际之间遗传。比如说妈妈嫁了一个酒鬼,被酒鬼打。女儿呢打着灯笼找男朋友,千万不能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酒鬼,找的这个人真的不喝酒,但是有和酒鬼一样的特点,就是打人。你会感觉到这个女孩在人格特质里有个特点,就会被有暴力倾向的人所吸引,按精神分析的说法就是,这个女孩潜意识想和妈妈竞争,妈妈没有改造好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酒鬼,她以为自己可以改造的好,所以她就嫁给这样的人。但是通过婚姻来改造一个人基本上是一个梦想,婚姻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有时候可能会放大一些人固有的弱点,会缩小一个人固有的优点。
精神分析第二个特点就是把意识分成不同的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为什么精神分析又叫深层心理学呢?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潜意识,这是其它的学派不研究的。最近不断地有人说,精神分析过时了,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精神分析无所谓过不过时。精神分析出了100多年,弗洛伊德的学派叫内驱力理论,像弗洛姆、霍尼等就修订了弗洛伊德以性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把精神分析推进到关系的层面,阿德勒独辟蹊径,他认为人都是自卑的,他一生中就想超越自卑,所以那些太优秀的人,基本上都可以认为他内心是弱小的,就是补偿的机制。他如此需要优秀,就是说明他不行嘛。精神分析还有一个很大的学派,叫客体关系学派,它把精神分析极大地往前提了一步。它这个框架比弗洛伊德的框架要好得多。在精神分析发展中间,它揭示的东西慢慢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结论有可能是精神分析来的,只不过它被普通心理学接受之后,我们就不再说它是精神分析了。所以有人说精神分析越来越不重要呢,就是精神分析已经融化在大的心理学框架中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即使消亡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它已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泥巴之后还能滋养花朵。探索潜意识的途径有3个。第一个通过口误、笔误、失败或疾病来了解我们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书叫《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门讲口误、笔误、幽默等,建议大家看一看。口误是非常能反应人的潜意识的。中国心理学界有2个领头人,他身体不太好,开幕式上有3次说成闭幕,反映了他想早点结束很辛苦的会议的想法。笔误也能很好地反应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体育”写出“体阅”,潜意识想显露赤裸的身体给人看,同时也想看到别人赤裸的身体。所以他说成“身体”和“看”。还有就是失败。一个人的失败也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些人不失败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他只要是稍微过得好一点,就会想办法制造灾难,然后让自己不舒服。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他们在达到一定的财富之后,就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然后让自己从高空跌入低谷。分析他们的人格特点,你会发现他们需要失败才能维持内心的基本平衡的。那就是成功者的内疚感。还有所谓幸存者的内疚感,比如一个人中了500万的彩票,他会觉得自己内疚的,他会通过捐赠20万给希望工程,内心就平衡了。还有就是疾病,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斯人有斯疾”,就是这样的人肯定有这样的毛病的。这是最早的把一个人的性格和疾病联系起来的话,或者说是最早的心身医学的思想。高血压和A型性格有关系,着急、做事慌张、攻击性没有办法释放。胃溃疡的病人是请把所有的事都放在我肩上,他独挡一面,任何人都不相信。人的心理出问题的话会导致身体出问题。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梦。1900年出版的《释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第一版的时候只印了400本,没卖完。第二版出版后就风靡全球。但是第三个途径就是自由联想。弗洛伊德打过一个比方,你好像是坐在火车的窗口,有风景从你眼前驶过,你的治疗师没有坐在窗口,他看不到,所以你需要把看到的风景转告给治疗师,不管这是些什么内容,你都要把它说出来,可能和性有关,可能是对治疗师的攻击,都要说出来,会被讨论。弗洛伊德当年基本是不打断别人的自由联想的。自己在白纸上写,写完后然后烧掉。在另外一个环境再看的时候,自己都会吓一跳,就会发现我们想了以后还假装没想。弗洛伊德发明的,就是让病人不断地胡说八道,然后他的人格自由地花开,这正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技术。有的时候病人不是被我们分析好了,而是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环境,他自己把自己说好的。荣格在自由联想基础上发明了积极联想和词语联想,就是给个主题让你联想,避免了自由联想的过度自由。
用第二句话说精神分析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来看移情和逆向 移情。逆向移情的部分,就是我们被病人教会的部分,他如果是个软弱的人,我就感觉自己强大。我感觉自己强大,是他教给我的。如果他觉得自己是个被人瞧不起的人,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瞧不起他。所以我们对他的瞧不起呢,实际上是他教会我们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后如果我们瞧不起谁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功夫不行,这说明我们太容易被被人教会了。有人逗我们,我们就对他发脾气,这表示我们不行,我们太容易被他逗得发脾气了。少年犯和警察。警察说些少年犯真的是垃圾,你不能把他教好的,但是法律规定满16岁后就会被放出去。如果放出去后又会犯罪,就又会被送到成人监狱。如果心理学家能判断出谁又会犯罪,就直接送到成人监狱去了。我听了后特别地难受。警察在少年犯刚进去的时候,对他是否被教育好,希望是百分之百,国家给他钱就是让他来干这个事情嘛。少年犯不断地犯事,对少年犯的希望就会不断下降,警察不断地被少年犯教会了对自己失望,谁在教育谁呢?国家应该把钱给少年犯而不是警察啊。这是典型的警察不行的原因。真正地厉害的人应该像一灯法师和裘千仞一样,不管裘千仞做任何坏事情,一灯法师都认为他会变成一个好人,于是裘千仞就被教会了,认为我还是个好人,所以临走的时候还做了好事。所以做老师、做家长都应该有一灯法师那样的功夫才行,那就是不管你怎么搞,我都认为你是好人,你都是聪明人,你都可以考上北大,这种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被暗示的一生。我们很多父母都不断地暗示孩子会出问题的,所以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糟糕。《世说新语》说“叔都之器,汪汪如千顷之波,搅之不浊,乘之不清”。叔都的胸襟和气度,汪汪如千顷之波,搅之不浊,之千顷的大海,你不管用什么去搅动它,用船啊,用风啊,它都不会变得浑浊一点。你不管在这里乘帆一万年,海水也不会变得更清澈一些。这样的人轻易不会被别人教会,就修炼得很好。这样的人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比较适合。他们一会儿正向移情,一会儿负向移情,一会儿把你拔地而起,认为自己像神一样,一会儿又觉得你自己活着是多余的。我们需要感受我们被病人教会的情感,然后知道病人干了什么。比如说还是从反移情的角度来说,我跟某个女性来访者谈话,这个人是一个大学的老师,我觉得这个人的智商大概是我的两、三倍,但是我跟她说话就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又要受到她的攻击和反驳,感觉很没面子。我就让自己的感觉往前滑动一段时间保存一下,德国谚语就叫“不要太快把锅从炉子上面拿开”,要闷一闷,你闷了一段时间就知道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于是我就跟她说,跟你说话很紧张,我总怕犯了一个什么错误之后被抓住把柄,然后遭受严厉的惩罚,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她的悟性真是非常好,她说我和你有同样的感觉,我生怕犯了什么错误后,受到惩罚,我实际上可能比你还紧张。我问她可能是什么原因,是怎么学会的呢?她小时候父亲对她非常地苛刻,天天找她毛病,一说错话做错事就挨打,几乎每天必挨打。如果早上被父亲打过之后呢,就非常快乐,因为指标完成了。如果在睡觉之前那顿打还没有呢,那就会高度紧张。真的是非常残。她把和爸爸之间挑毛病和惩罚这种关系转移到我这儿,我呢就是通过感受我的感受,怕出毛病,我就能推断出她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即是知道了她人格成长的环境。移情:从病人传过来的信息叫移情。逆向移情:首先医生感受病人像泥鳅,然后推测病人的确像泥鳅,然后就看病人为什么像泥鳅。你先不要猜别人,先感受自己的感受。我们要不断地锤炼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脑细胞,都对自己的感觉保持足够的敏锐,并且还要向病人准确地表达。比如孩子很懒散,像癞蛤蟆那样戳一下动一下,他妈妈跟他说你英语不行多看英语,然后这孩子就把英文书抱着看了一个小时,倒着拿的。妈妈又说,你数学也不好,总看英语也不行,再看看数学吧。这孩子就抱着数学书看了一个小时,当然也是反着看的。于是妈妈怒火中烧,认为孩子像癞蛤蟆一样地戳一下动一下。妈妈的愤怒就是逆向移情,由此可推测这孩子是有意让妈妈愤怒的,这个从防御机制来讲就是“被动攻击”。用懒惰的方式让别人生气。
如果一个治疗师在咨询过程中睡着了,病人说的话太枯燥乏味,通过移情的方式迫使咨询师睡着了。但是这个治疗师头天晚上通宵没睡,然后第二天在治疗室里面睡着了,这就不是治疗师的反移情了,而是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的移情是把自己生活中没有解读的问题把它带到了治疗过程中间,然后就污染了他的逆向移情,就使他的判断不太准确了。跟病人是否说得话枯燥乏味没有太多关系了。举个经典的例子,有个女治疗师治疗一个特别有男子汉味道的男病人,在前几次的治疗过程中间,她总觉得这个男病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挑逗她,有性骚扰,她觉得做不下去了,就和她的督导说了。在和老师说的过程中,她突然想起了自己遗忘的一个经历,她在童年的时候,曾经被他爸爸的一个朋友,也是长得很有男子汉味道的人性猥亵过,这个在她心理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她一直用动机性遗忘让自己不再记得那个故事。这个男病人和她有了治疗关系之后,实际上就把她对这类男人的恐惧情绪调动起来了,但是她不知道这个情绪是她10岁的时候她爸爸的朋友给的还是此时此刻这个男病人给的,她在意识到内心对这样的男人的恐惧或是厌恶,是由自己童年的经历导致的,她再和这个男病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感觉,觉得是男病人对她进行性骚扰。她对这类男人固定的情感反映,这就叫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入了治疗室。
治疗师的移情需要自我体验。完全按照病人的要求去治疗师那里做治疗,时间是50次。谈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给你造成的影响,以及你的人格特质。你可以知道治疗师的哪些东西是病人给我的,哪些东西是我带到治疗室来的。有人甚至描述在治疗室内虽然只有2个人在,实际上有6个人在治疗室,那就是病人的父母也在,治疗师的父母也在,只不过治疗师通过专业的训练,使自己的父母亲尽可能地少进来。甚至有人认为婚床上不是睡着2个人,而是6个人。双方的父母也睡在婚床上,演绎着所有的爱恨情仇。治疗师的移情和逆向移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搞清楚的。在每个人的身上移情和反移情也千变万化,要区别对待。这要求大家不断地临床实际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逆向移情有2种,一种叫一致性逆向移情,另一种叫互补性逆向移情。有一个男性病人找男性治疗师做治疗,然后他就讲他爸爸小时候是怎么对他的,他说他爸爸是一个非常粗暴的人,对他有很多情绪的和身体的虐待,如果他和爸爸有很多争执,他爸爸就会打他一顿。他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刚刚读了物理学,回家后就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学了一个知识,水不能烧到100°以上,烧到100°以上就会变水蒸气了。他爸爸横了他一眼,说你这个蠢猪,老子当年在工地上给民工做饭的时候,就把水烧到了120°,这明显是在吹牛啊。然后这孩子终于抓到了爸爸的把柄,拿出物理书对爸爸说,你看,爸爸,书上是这样写的,水只能够烧到100°。他爸爸就一巴掌把书打掉了,又一巴掌打到他脸上,说你这个猪啊,只知道信书有个屁用!这个男孩就躲到旁边去哭了,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心灵受到什么样的创伤。我听了这个故事后,就有种冲动,想把他爸爸干掉。这就是我的逆向移情。逆向移情就是我和他一样想把他爸爸干掉。我有杀掉他爸爸的冲动,也能理解他也有杀他爸爸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逆向移情”,就是和病人有同仇敌忾的感觉。我通过这个感觉就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感觉,充满了愤怒。后来慢慢做、慢慢做,感觉他很烦,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不断地说我对他冷漠,他说你们做心理医生的就是要给病人爱,给病人爱了之后这个病人的人格就会成长,但是我感觉不到你对我的爱,你应该对我多爱一点,这样我才能够成长。每一句话里都带一个爱字。我就越听越觉得毛骨悚然,太亲密了。激起了同性恋的焦虑,浑身起鸡皮疙瘩,有身体的反应。最后我就想打他。大家是否可以看出我这种反移情和他爸爸打他是一样的,烦他了,对不对。然后我让我的这种情感滑了一段时间以后,然后就知道我跟他出现了互补性的逆向移情。我恰好被诱惑着当了他爸爸的角色,如果我真的打他的话,就完成了一次强迫性重复。大家有没有看到中间的蹊跷,他不断地激起咨询师和他的关系变成了他爸爸打他的关系。最后真的要有鼠都那样的定力才够,不配合完成他的强迫性重复。如果你有定力,那么你情绪的修养就高了。如果治疗者对他真的发火的话,表示水平不高的表现。他爸爸不断地欺负他,他就养成了不被别人欺负就不舒服的人格特质,会不断勾引别人来欺负他,来欺负他的人就成了合谋。早期他爸爸制造了这种情况,孩子在开始的时候具有天然的可爱之处,但是爸爸需要通过打儿子来满足自己的自恋的时候,那孩子就必须要有些毛病让爸爸有空子可钻。
一切都是为了保持关系!再比如一个女孩她有个毛病就是把家里搞得很乱,她感到很烦。她的童年经历就是她爸爸永远在整洁方面对他有严格的要求,她爸爸说,如果你不搞干净,我就永远在这方面要说你。其实这个女孩现在之所以要让这个家如此之乱,是因为她想用这个方式保持和爸爸的链接。如果她把家里都搞好了,她爸爸就不会说她了,关系就中断了,爸爸离她就远了。她只有留这个破绽,她爸爸就会进来,这就是恋父情结的表现。咨询师就应该对她说,你这个习惯一定不能改,改了后和你爸爸的关系就会中断。大家看这个是不是很阴险?她再把家里搞得太乱,就会不好意思了,她已不再是小孩了,已经是十几岁孩子的妈妈了,不能再用症状保持和爸爸的链接。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干预。
如果和病人一致性的逆向移情就是共情,如果是互补性逆向移情就不是共情。所有在互补性逆向移情出现之后,诀窍就是还是要寻找一致性的逆向移情,寻找与病人到同仇敌忾。我们有个规定,如果给病人作了个别心理治疗后,就不能做家庭治疗,因为家庭治疗是治疗师要价值观中立的。当你给这个病人作治疗之后,你就会对他爸爸产生愤怒,因为你和病人产生了共情,然后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你就会在精神上把他爸爸暴打一顿,然后就可能会丧失你的治疗同盟。在治疗师缺少的情况下,或者这个家庭非常信任你的时候,你不得不又做个别治疗,又做家庭治疗,这时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一边倒。
再举个移情和逆向移情的例子。比如你用你的手打我一下,你用了3分的劲打我,我有了3分的痛,你打我是移情,我觉得3分的痛是逆向移情。这两个是对等的吧?然后如果我手被火烧过,起了一个包,所以你打我3分的时候,我感到的是8分的痛,所以8减3是我本来的痛,这就叫做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画过一个图,是家喻户晓,就是他的关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冰山比喻。一个人整个意识就像海面上浮着的冰山,大概有1/3的部分是意识,浮在海平面之上。其他部分是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需要精神分析这个工具才能探测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不知道的部分,精神分析就是要让海平面下降,让潜意识的部分露出海平面,而这个里面装满了让病人痛苦的记忆。在弗洛伊德体系里面潜意识都是罪恶的阴暗的,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死,妈妈希望女儿婚姻不幸。但是在荣格的潜意识里面,他认为都潜藏着人类最高的智慧。有时候看到病人潜意识的部分,你就是不能说,说了后,症状是解除了,可能病人也不想活了。刚开始学精神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勇猛,挖了再说,但是要注意,挖完了之后,这个人到底还能不能活的下去,所以挖真的需要非常的有分寸。你挖的潜意识的部分,就是所谓的阻抗,这是避免疼痛的一种努力,任何伤口都是痛的。阻抗是每一分钟都存在的东西,在治疗过程中有些具体的表现,比如有的病人迟到,每次病人都要晚到,大家觉得这是阻抗吗?这明显就是治疗态度不好,我少来15分钟,就少暴露15分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有可能破坏治疗关系或分析的都是阻抗”。然而还有一些病人很好玩,他永远都是提前1小时来,而且如果他每次告诉治疗师他今天又提前1个小时来,治疗师只要知道这个病人有预约的时候会想着他,就是提前进入治疗师的视野来骚扰治疗师,这个叫阻抗吗?这个也叫阻抗。还有的病人永远都是分秒不差的进入咨询室,像机器人一样的,这是更大的阻抗。那什么不说阻抗呢?打个比分,两个人谈恋爱约会,如果下午5点约会,如果这个男的总是迟到,女孩会不会生气?女孩就会攻击他,认为他对约会的态度不好,有阻抗。女孩就会把男朋友骂一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本来5点钟的约会,但是男孩告诉女孩他4点就来了,这个女孩本来在上班,但是知道男孩在等她,上班时就会不舒服了,她也会骂男朋友,如果每次都4点到,我们不如就4点约会算了。那么提早到,显得无所事事,这也是对约会的态度不好。我估计女孩最不喜欢的就是男孩约会非常准时,一秒不差地出现在女孩的视线范围内,然后女孩会把男朋友痛揍一顿,你是约会还是给共产党上班啊!这更加是缺乏情感色彩,对不对?可能有人要问在什么情况下才不是阻抗?答案就是每次提早或迟到几分钟。如果一个病人永远都很准时,而且有相应的强迫性人格特点的时候,这是需要被分析的。大家等会儿也可以看到我的强迫性人格,就是准时下课。如果在做精神分析时,如果你避免想被治疗师分析,就是不停地说话,大家有没有看出这是阻抗?还有就是保持沉默,好长时间不说话,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干预,比如问“你刚才在想什么?”。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侦查一下治疗师自己忍受沉默的能力。治疗室里2、3分钟不说话真的是很长时间了。你付了那么多钱,就看着钱在沉默中一分钟一分钟地溜走。治疗师有时候会忍不住,实际上你不需要问,病人自然会说的。在某种程度上治疗师忍受程度的能力和他的治疗能力是对等的。
精神分析追求的是缓慢的改变,任何巨大的改变都是第二次的创始。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措施,在坐的所以的人都是英雄,因为你好不容易活到现在,就表示你一定有一套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措施,没有在过去的风风雨雨中间让这些措施垮掉。那些自杀的人他们保护的措施崩溃了,所以他们就不会在这里出现。病人的防御首先我们要尊重的,只是病人有些保护自己的措施有些弱小,有些不成熟,我们要让他使用更加强大的防御来保护他自己。说白了,就像穿衣服。另外看一个人,主要是看他如何保护自己的,是动态的。我们来看一下症状学的诊断方法,看个图,这就是一切症状产生的原因。超我和本我之间打架,自我做调整,让它们之间的冲突不用那么惨烈。本我包括2个部分,一个是满足性的需要,再有一个是满足攻击的需要。这是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人一辈子首先要满足性的愉快感,性不仅带来愉快,而且带来繁衍后代的结果。另外,人都是有攻击性的,骨子里人都希望杀人、放火、强奸的。但是文化呢,慢慢地被限制,限制到更高的技术上来。超我,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永远是来压制人性的。文明是对人性的限定。像中国的教育,就是把人搞得太有教育的味道,中国培养的人都有教育的味道,就是文化太过,一身的酸腐的味道,以后中国的教育应该朝保留原始的激情方向努力,就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又不犯法。我比较喜欢那种热情奔放又起码遵守规矩的人,只要起码的规矩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多的规矩,那么多的规矩都是基本上是害人的。你看,一个人得了癌症后去医院,医生一般跟他说,你还有半年的时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大家听说过这个话吗?太多了,对不对?为什么我不得癌症的时候,就想干嘛就干嘛呢?人一出身就像得了癌症一样的,过了几十年你一定会死。与其说人生是不断活下去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不断地走向死亡的过程。有时侯想到这个,真是有种悲从中来的感觉。人的一生就是精神层面超我和本我斗争的战场,非常地惨烈,自我就是调整它们之间关系的劝架者。自我在弱的时候呢,这两个冲突就会白热化,然后一个人就会特别难受。自我用来调节它们之间冲突的功夫,就是所谓的防御机制。举个例子,一个人想满足之间的性欲,但是超我又不允许,那会怎么样呢?他就会结婚,对吧?结婚是完美地满足了本我的需要,这个社会上被认可了的性活动。被认可就是超我同意,周围亲戚朋友也说的过去,现实层面也是可以的。结婚就是有了做爱证书,就是这是李敖说的,婚礼就是向亲戚朋友宣布合法性交的仪式。李敖这个人真的是把话说的绝了。他还有一句说自恋的话,他说如果我想找一个我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但是的确有的人,他们的自我功能已经弱到无法结婚的程度了。比如有个男来访者,32岁,说,曾医生,如果我我做了30次治疗后,到今年年底我还不能结婚的话,我只有死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这个压力?逆向移情的话,我就是被他控制的感觉,然后我再推测,那就是他在控制比较强的环境内长大的。大 家一定要把这个套路玩熟了,这在生活中也很灵的。他说,曾医生,你知不知道这2年我见了多少个女孩?我就说五、六十个?他说,曾医生,你太小瞧我了,我见了300个。我听了后有2种感觉,第一种感觉就是极其羡慕,第二种感觉是极其同情他。见了300个还没有能力和她们中间的一个发展出亲密关系,那自我也破碎得太厉害了。还有一个女病人,很漂亮,她谈了差不多10次恋爱总有的,跟其中一半的人都谈婚论嫁,只差买家电、装修房子了。但是他突然发现别人有一个她不能忍受的缺点,然后就跟别人拜拜了。这个女孩还是比较有悟性的,还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然后她就找了个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就发现她童年的经历就是没有和抚养者建立起亲密关系,她父母是矿业工人,在全国到处找煤矿、金矿啊之类的,居无定所。父母就把她丢在爷爷奶奶亲戚家,为了避免影响其他人,所以就每家待2年,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她童年的关系是破碎的,刚刚和某一家人关系亲密了之后,这种关系必须中断,所以从移情的角度上来说,她和别人发生亲密关系后,在关系到达了一定程度后,也必须中断。所谓的发现别人无法忍受的缺点,可能对她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对别人是可忍受的,她只不过是想用这种借口来中断和别人的关系。大家有没有看到强迫性重复?而且治疗师也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一听说她这个经历的时候,就知道她会破坏治疗关系的,就反复地交代不能中断治疗等等。但是这个女孩强迫性重复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最后就永远的消失了。这个女孩,自我不足于让她在现实层面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有很多老姑娘、老光棍,就是由于心灵的破碎,没办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的程度了。在自我防御机制失效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刚才见了300个的男的,他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总觉得哪里不舒服,肝痛,然后整体怀疑自己得了肝癌会死掉。所以生活被他症状折磨得支离破碎,可以有躯体症状,也可以有心理症状。
防御机制。首先讲压抑。说压抑呢,就是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压抑。在1896年的时候,弗洛伊德和另一位医生布罗伊尔出了《癔症研究》这本书,把精神分析历史上最著名的病人安娜O推向了历史的舞台。这本书实际上通篇都是在讲一个症状,那就是压抑。这是弗洛伊德所揭示的第一个防御机制。安娜O是一个癔症病人,性冷淡,经常有歇斯底里发作。我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如果一个女性如果没有通过充分的性活动来叫床来满足她的性的欲望的话,她在生活中就会瞎叫。就会情绪波动,看谁都不顺眼,一脸的焦虑和恐怖啊。大家觉得弗洛伊德说的有没有道理?人总是要找一个出口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性压抑到性冷淡的程度的话,那她肯定会有别的方式。有好多性欲不能满足的女性,她们在生活中极其暴躁,就是有歇斯底里的症状。在性上得到充分满足的女性,或者是亲密关系,她们在生活中是非常平和的,温柔的。所以,一个女人真的不能轻易发脾气,学过精神分析的人就会说她性没有满足。我们看一个典型的双重压抑的例子。一个15岁的男孩被妈妈弄去看心理治疗师,表现的就是过度肥胖,大概身高1米65,体重200多斤,基本上是一个肉球。学习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这个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他妈妈说偶尔搞个倒是第二,还说的过去,总有个人比你差。另外,总是跟女孩玩,号称跟女孩玩能学到东西。我们来一一分析。过度肥胖是典型的性压抑,男人应该长肌肉,肌肉可以吸引女性的吸引力,但是他跟女性一样长了一身肥肉,是不是向人宣布,你们别惹我,我不是男人。女孩如果把自己吃成很肥胖的样子,实际上也是性压抑,相当于就是不勾引男性来惹她。过度肥胖是攻击性的压抑,打架就不方便了,对不对?一身肥肉打出去就没劲,人家打他就有劲,像打沙包的感觉。他那么胖,把自己搞成被动挨打的境地。大家觉得学习成绩不好和性压抑有没有关系?关系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女孩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我问过很多女孩,你暗恋的对象是谁?学习成绩好的。所以这个男孩就是以学习成绩第一,避免勾引女性。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成年后的工作后成就,金钱的数量,财富,甚至包括他坐的车子或飞机,都是男人阴茎的延长。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过于恶心,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的。我从来不觉得女人傍大款有什么问题,女人从生物学上来说他的孩子有生存下去的基因的天赋,那她肯定要找一些在生活中钱赚得多的人,这是人的动物性来决定的。有个女记者想要采访美国总统肯尼迪,总统把她领到空中一号去参观,在现场一看,空军一号实在是太大了,然后布置得极其豪华,两个人坐下来之后,这个女记者第一句话就跟总统说,总统先生,你为什么一见我,就向我展示你巨大的阴茎?总统马上就脸红了,他指的是空军一号跟总统的阴茎是差不多的。精神分析说这个的时候真的是说到绝处了。有很多人对财富的炫耀,跟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学习成绩好、有财富等,实际上是孔雀把自己的尾巴打开,然后勾引异性是一样的,对不对?让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实际上是让自己精神上没有性感,这特别是对一个男人来说,这尤其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成年之后不能取得成就的话,和性压抑是有很大关系的。学习成绩倒数第一,是不是攻击性被压抑了呢?人一辈子,特别是对男人来说,就是不断地把攻击性象征化,男人小时候的时候通过你打我我打你,来满足攻击性的。中国有5千万学生是学习困难,占了在校人数的1/4,其中只有5%的人是智力的问题,真正的学习困难,95%的是攻击性在学习上被压抑导致的结果。具体的做法就是妈妈爸爸不断地说,要学习好,其它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学习好是唯一的出路,要不然你以后就完蛋了。这样说是爸爸妈妈引出了自己的攻击性,孩子在学习上是受到攻击的,他们只有让自己学习不好来配合爸爸妈妈的需要,爸爸妈妈是希望自己孩子学习不好的。比如说学习要刻苦啊,我听了就烦,这明显暗示孩子学习是件苦事情,对不对?我强烈建议大家对孩子要说,你学习要刻甜啊。你要去学学玩游戏这样的苦事情,学习是刻甜啊。好多人玩游戏玩的天昏地黑,有的人玩扫雷玩得要吐,如果把玩游戏的力量来学习,效果会如何?如果爸爸妈妈这样说,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玩游戏上去了。好多人玩游戏很刻甜,学习真的是很刻苦。然后学习就越来越差。学习天然就是应该让小孩喜欢的,但实际上孩子不断向家长问问题,在家里翻箱倒柜,在家里搞研究,这些都是在学习啊,但是我们慢慢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把天然的学习动力都置换了。迟早有一天,那些有钱人开始领悟到发展人格教育比学习琴棋书画要重要得多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心理治疗师请到家里去,以后不要炫耀自己有劳斯莱斯的车或者海边别墅,而是炫耀自己有心理治疗师,这最低限度是铜臭味要少一些。仅仅是让孩子把学习搞上去,让孩子在学习的象征层面上上自由地攻击别人。最好一个症状,只跟女孩玩,是不是性压抑?
7、8岁的男孩有性意识的时候,就在桌上画三八线,不跟女孩子玩了,实际上是他们心理有鬼的表示。只跟女孩玩的男孩,是在精神上把自己阉割得太厉害了,自己心理连鬼都没有了,所以这是最压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压抑跟憋着是有区别的。如果一个男人很压抑,但是就是找不到和人发生性关系,这就不是压抑,这是憋着。真正压抑的男人,要么阳痿,要么早泄,或者是他对女人一点兴趣都没有。压抑是人格层面的。至于此时此刻有没有性对象,这是现实层面的,我们从来不管。比如一个男病人的理想就是和100个女生发生性关系,然后很快就到了这个数字,紧接着就把目标定成了200,也快接近这个数字了,这个人实在是压抑得太厉害了。如果当年他没有压抑,他为什么要吃那么多呢?或者说中国人当年没有饥荒的话,为什么要把桌子上的食物堆成山呢?而且这种人格层面的压抑,不管他和多少女生发生关系,都不可能释放的。他越是和女性关系发生的多,越是说明他当年的压抑问题没有解决。这好像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压抑是有区别的。
隔离是大家每天都会使用的防御机制。在治疗中的表现就是讲什么事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什么情感的反应。像强迫症或者神经症啊,使用隔离的防御机制就比较多一些。假如你在街上碰到一个车祸,然后看到别人的骨头都出来了,估计中午吃骨头吃排骨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猪的排骨会让你联想到人的骨头。如果看到脑浆流出来了,那晚上吃火锅的时候吃猪脑子的可能性就较小。但是对脑外科医生来讲,他们每天和人的脑髓打交到,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们中午吃猪脑花。因为他们隔离得很好。在治疗过程中,有的人会笑着跟你说些小时候悲惨的事情,这时候要提醒他一下,我刚才发现你在说很惨的事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试图打破他这个隔离。再举个例子,当大家在讨论一个案例的时候,案例被报告得凄凄惨惨,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他人情绪都非常低落,这个人身体坐的笔直,总在看别人的反应,有时候蒙着嘴在笑。在案例报告到最悲惨的时候,有几个人开始哭了,这时候蒙着嘴笑的人实在是憋不住了,就在那么悲惨的情况下放声大笑,其他人都恨不得把她暴揍一顿。督导就解释了,说这个笑的人呢隔离的非常好,别人的情感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她内心里面,她好像穿了一件很厚的防弹衣的感觉一样。那么这个人为什么需要把自己如此隔离呢?就是因为也许这个案例对她来说是最惨的,她自己的很多东西都和这个案例一样,她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她和别人相比需要更多的隔离。也许她一旦隔离被打破之后,她可能是所有人中哭得最狠的那个人,说不定是想自杀的那个人。所以大家应该原谅她。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一个人越是不在乎什么东西的时候,可能这个东西是最在乎的,他只是采用了某种防御机制,使自己显得不在乎而已。像有的人对你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不好,非常忽略我,他们整天要去搞政治啊,或者整天很忙,但是这个也可以理解。他开始为父母辩护,帮助他们防御。但是你如果继续追问,“你真的不在乎吗?你那个时候对爸爸妈妈真的没有埋怨吗?”或者说“现在你真的没有埋怨吗?”他可能想一下告诉你说,“是有埋怨,但是也没有办法。”这就是精神分析试图让一个人揭示情感的努力。一个人的情感不出来,一个人不跟他的情感保持接触的话,那些情感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异的形式出来,变异的形式多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症状。
禁欲:书面的定义是对愉快的否认。认为你们所认为快活的事情都是不快活的,而他所做的跟苦行僧一样所做的事情,是真正可以达到精神上的快乐。实际上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是怎样达到心灵的自由,到达觉悟的彼岸,几千年来人类都在努力。像释迦摩尼,他当年出家之后,就曾经在原始的森林里面,跟苦行僧们一起呆过10几年,那真的是把肉体和精神上都整的很惨,他以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达到觉悟的彼岸,但是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后来他就离开了这批苦行僧。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以为,通过禁欲,就是否认身体或精神的愉快,可以达到觉悟的彼岸,这样做法真的不是一个好办法。禁欲可以极大地伤害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像有人专门调查过各个不同年代的和尚的平均寿命,像少林寺里的塔林,很多和尚都一起埋在里面,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可以测量死去的和尚死时的年龄,发现和尚的平均寿命要短于同时代的男性的平均寿命,原因就是他们过度的禁欲。一个人在小时候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眼睛或嘴巴或其它方面获得足够的刺激,这些刺激越多越好。比如说幼儿园的门问什么搞得花里胡哨的?就是因为不同的颜色给人的眼睛、视网膜或大脑的刺激可以使这个人精神的数量增加,如果没有足够刺激的话,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就不会有人类精神世界壮美的感觉。没办法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在小 时候就让他学会清心寡欲,然后这个孩子会成长得健康。然而华师大的门就不能搞得花里胡哨,因为在精神形成了一定规模之后,我们要恢复平淡。对青少年来说,必须有一段时间处在禁欲阶段的。他们身体的硬件已发育到足以从事性活动的时候,但是社会道德规范和爸爸妈妈都不会允许他们这样做。有人说青少年是一个怪物的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成熟了但是不能够用,而且只有在工业社会才能够生产青少年这样的怪物,在原始社会是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的。
理智化。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术语和理论来武装自己。男人比较多的使用这个防御机制。男人相对于女人来说,是进化的不是很好的动物,所以女人能更加勇敢地接触自己的情感,但是男性呢会觉得如果过多地接触自己的情感就不像一个男人。所以男人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宗教和哲学来理智化,来防御自己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知道很多的哲学术语,读很多的书等,这实际上是在防御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学了几天的精神分析,然后再以来访者的身份做自我体验的话,大家觉得他的治疗是容易一些还是困难一些?肯定困难一些。因为他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或防御机制把自己保护起来。(为什么性是如此地激动人心,是我是在做坏事,在做合法的坏事,能极大地提高男人的尊严的那种感觉。有好多阳痿的男性就是因为有过强的超我把自己压制了。)反向形成。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有洁癖的人?过度地爱干净,过度地爱整洁。原因就是他们骨子里面喜欢脏东西,但是有一个严厉的超我,不允许他们喜欢脏东西,所以他们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形式。比如一个女性来访者最怕见的是公共卫生间里有人不冲厕所,她见了后会有要死的感觉。那怎么办呢?她就会带一根针,如果看到这些后,脑袋里消除不掉的话,就用针把自己扎出血来,看到血后就可以把脑袋里厕所里的脏东西消除出去。其实喜欢脏东西是人性的特点。你看2、3岁的孩子在地上爬着,或者喜欢踩大小便,或者拉开抽屉把衣服一件件拿出来,然后头也不回地就走了。人都是喜欢把事情搞乱的。假如父母亲在这时候对她管的过于严厉,就会形成洁癖。或者是形成另外的毛病,就是过度的拘谨。我是非常不喜欢过于严肃的男人,总是没有笑容,然后对自己和对别人都非常严格,这说明这样的男人智力不高,因为他这种过于严厉和严肃是对自己的激情或冲动防范过于严密,他脑子里总会有一些动物性的东西,他会觉得很可恶,所以要防着点。真正智慧的男人是松弛的,并有足够多的幽默感,幽默就是一种智慧的隐喻。所以那些过于严肃的人,一旦那个冲动的闸打开,他做出的事情可能是骇人听闻的,会让所有的人感到惊奇。对于那些防范得不是太严密的人,他每天的激情或冲动都会小剂量地出来一点,到时候就不会憋成一个火山爆发的状态。还有如何判断老公有了婚外情人,那就是老公忽然变得对太太比以前更好了,那就是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但是学过精神分析的人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管他外面有没有情人,他对太太都是一如既往。所以学了精神分析可以用来做一些坏事啊,至于外遇是大坏事还是小坏事,这就是见仁见智了。归纳起来说,一切过分的情感都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对自己讨厌的人反而客气一点,这就是反向形成。毛泽东对邓小平说,这是刚刚缴获的战利品,你10支我10支,按照通常的做法,老大跟你平分秋色,照道理你应该客气一下,对不对?会说,主席,您工作忙,给10支是给多了,怎么敢跟主席拿一样多的呢?我只拿2支,其它8支都还给您。一般我们都会这么做,像小平同志那样的伟人是怎么干的呢?他毫不客气地把那10支拿过来,然后藏在身后,意思是生怕老毛反悔,眼睛还盯着老毛的10支,说主席烟是精神食粮,能不能再给我5支。大家有没有看到是在逗老毛开心的味道?老毛就显得特别舍不得地又数了5支给小平同志,邓小平拿了15支烟,既没有说谢谢,也没有回头,就走了。真是把反向形成用到了巅峰了。这是反反向形成。怎么理解呢?但是上级对下级是防范得很严的,担心下级会造反,下级越谨慎越说明下级在和自己保持距离,在后面可能做一点什么坏事情。但是下级可以占我烟这点小便宜,这说明他内心坦荡。一个人要造反的时候对自己的言行是很控制的。所以对完全服从的下级,就可能在背后搞鬼,应该是喜欢有点刺的下级。有人写过回忆录,就是在平时最尊重你的人,在文革中整你是整的最厉害的,人性就是如此的难以琢磨。你学了精神分析就知道,他以前之所以对你那么好,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就不喜欢你,他只不过在反向形成而言。在文革的时候,他的攻击性就会肆无忌惮地出来了,直接表达就可以了。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这个样子的。我非常不喜欢有些人玩文字游戏。比如爱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不对?然后有人就说溺爱呢?过度的宠爱呢?爱就是纯粹的好的感情,不需要在前面再加一个有可能破坏爱的品质的形容词。如果你对一个小孩子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然后孩子问你,太健康了好不好呢?健康就是健康,哪里的太健康。爱就是爱,什么叫溺爱太爱呢?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只有2种,爱和控制。那么过度的爱就是控制,你因为爱她就不让她进厨房,到出嫁的时候连炒鸡蛋都不会,那你就不是爱她,是控制她。孩子的一切能力的缺乏,都是被父母亲整的。比如她不会烹调,就说明父母没有给她烹调的机会,如果他不会人际交往,那就是父母亲没有给他制造人际交往的机会。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爱之前无需定义。
投射。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别人身上。为什么要投射呢,就是自己受不了了,不可承受,所以要把它丢出去。比如一个人有占别人小便宜的想法,如果他自己占呢,会不舒服的,他就把自己想占小便宜的想法按到别人身上,认为别 人都在占小便宜。弗洛伊德当年曾经作过一个比方,他说投射是怎么来的呢?他拿了一个单细胞生物来说,单细胞的生物已经有比较好的防范的体系了,外面是细胞膜可以对抗外界的刺激,里面是线粒体啊等保护自己的系统,像一整套的军队一样的。如果刺激是从外面来的,它就比较好抵抗,但是如果它内部出了问题,这个对它来说危险就太大了,所以它通过想象把问题看成是外界的,这个想象过程就是投射。把它丢出去,通过幻想,然后再认为这个刺激是从外面来的。这个就是投射的主要机制。比如一个男的很容易自作多情,他喜欢了一个女孩之后呢,多半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这个女孩喜欢自己。如果对方是个老太婆,不管这个老太婆如何地看这个小伙子,或者跟他有身体接触,这个小伙子都不会想象这个老太太爱上他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没有爱上这个老太太。投射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需要部分地生活在投射的世界里,要不然他就可能活不下去。中间白颜色的圈圈如果是一个人的话,棕色的部分就是投射的世界,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厚薄是不一样的。如果太薄,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安全感,因为外界世界的确是不安全的。经过了火灾活911事件的人,他们内心里面向外投射安全的能力就会下降。安全感从来不是外面是否安全,而是你内心是否安全。像伟大的元帅在枪林弹雨里走,内心也会感到很安全,而一个内心的安全感破碎的人,即使白天在上海的街上走,也会感到不安全。所以对某些病人的治疗是直接要增加它的厚度的,让他投射更多的东西。专业的说法就是重建自联性的无所不能的投射。对于严重没有安全感的人,在治疗中来访者因为投射性的不安全,他会要求坐在门口的位置跟你谈话,如果有任何风吹草动他都可以逃走。有一些人是经历过破门而入的抢劫性创始性事件的,对这些人来说,就要让他们坐的离门远点。如果投射太多的话,也会让人讨厌的,像芙蓉姐姐,她认为全中国的未婚男人都等着娶她。让那么多人来讨厌她,但是她也可以利用症状来得到好处,就是所谓的继发性获益。中国传统文化中玩投射真的是登峰造极。比如有个人的老婆快死了,她要他赌咒发誓再也不碰其他的女人,如果你找了呢,我会变成厉鬼来掐死你。然后这个男的就赌咒发誓、蒙混过关,他老婆就放心地死了。死了之后他憋不住,几个月之后就找了一个女的,然后当天晚上他的老婆就出现了,青面獠牙地说我要掐死你,你说话不算话。然后他又赌咒发誓再也不敢了。几个月之后呢他又干了同样的事情,然后他的鬼老婆又出现了,又把他吓得要命。这样子他觉得很苦恼。他就去找了个道士给他出主意,那个道士说很简单,下次你的鬼老婆再出现的时候,你就从缸里面随手抓一把黄豆,然后要她猜多少颗,如果她猜不出来的话呢,你就让她滚蛋。下次她老婆真的出现的时候,他就随手从缸里面抓了一把黄豆说,你猜这是多少颗,然后她老婆,兹、、、就不见了。这就是典型的投射的例子。这个鬼是他想出来的,既然想出来的,那他随手抓的一把黄豆他自己不知道,他想象的鬼也不可能知道有多少颗。如果他数了20颗,他想象的鬼也肯定知道是20颗。这个鬼就没办法让他投射了,就消失了。
被动攻击。一切疾病都可以作为防御。病了,就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是保护自己的相应的手段。比如学习困难的孩子是典型的被动攻击。越是父母亲要求自己取得成就的地方,我就是不取得成就。我问过一个来访者,如果你高考失败,最伤心的是谁?他当着他妈妈的面,想也不想就回答,还不是他们呗。他就是要一种同归于尽的方式来摆脱父母亲对自己的控制。被动攻击可以说是癞蛤蟆政策,因为中国有句俗话说,像癞蛤蟆那样地戳一下才能动一下。另外在治疗中间,有些病人的表现也是很典型的。你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说,你最好做一下心理治疗,咨询费是多少多少,他听了后说,还不是你治疗师说了算,你是治疗师,我听你的。来访者表现出对你如此的合作,但是治疗了20次却一点好转都没有,这个时候来访者可能会反击你了,把被动攻击变成主动攻击,就会说,我怎么随便都听你的,我的病就是不好呢?他其实上是想用疾病不好来对治疗师实施被动攻击。有些来访者真的是非常聪明,治疗师是肯定搞不过来访者的,这是肯定的。因为来访者不来了,中止治疗了,那就是治疗师败了,大家看对不对?用精神分析来讲,你体会到的挫败感,实际上就是他童年的时候反复体会过了的。崔永元在精卫中心的心理学年会上发言,攻击中国医生不行,捧德国医学,被人在杂志上批评了。只有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有过心痛的感觉,他才有能力让别人如此心痛。所以来访者让治疗师尝尝失败的滋味,实际上让我们与共情制造了条件。这才引得他心理如此难受。一个接受过很多爱的人才能给与爱,受到过很多虐待的人他虐待别人的时候也绝不会手软。他会在别人身上强迫性重复他曾经有过的体验。如果我们这样想问题的话,会极大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极大地松弛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张力?所以精神分析真的是可以让我们从冲突中间出来,从高处俯瞰冲突。
抑制。书面定义是为了避免焦虑而有意地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中国有个成语叫因噎废食,因为怕卡着了,所以东西都不吃了。就是典型的缩小自己活动范围的表示。有很多人会对你讲,她是一个好安静的人,不喜欢跟别人打交道。所以吃喝啊、聚会啊这类的事就不去,孤独地呆在家里,这种人就是抑制。实际上他内心里面可能更渴望跟别人交流,但是因为在社交场合的紧张会害怕丢面子,所以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不去参加活动。对社交恐怖症的人不去上台演讲、不参加聚会等是能意识到的,但是对某些人来讲,这种抑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话,他连意识都意识不到,他不知道自己原来如此需要跟别人的交流。如有蟑螂恐怖症的人,他就会避免在有蟑螂的地方出现等。这是个比较 好理解的防御机制哦。
转移。它的意思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安全性的对象上面来,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回家就骂老婆,老婆就打孩子,孩子就去踢家里的小狗。这就是转移。有的男人如果工作顺利,对孩子就笑脸相迎,如果受了气,就会打骂孩子,说明这个男人起码缺乏会这个家庭抵挡风雨的能力。公司里如果有3个人,一个最强大,一个次强大,一个最弱。通常最弱的人把那个强的人当成靠山,然后欺负次强大的人的时候出手更加恶毒。大家见过这样的情况吗?就是找到了靠山的小人啊,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会把对强大者的攻击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下手可能比最强大的人还要恶毒和厉害一些。中国有句成语叫阎王好打交道,小鬼难缠。你到政府部门办事,找小科员办事那是最糟糕的,会被他气死。但是有时候你直接找他的领导啊,领导对你客气地要命,谈笑之间就把问题解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小科员一天到晚就是受领导的气,然后碰到个比他低的、求他的人,他就把他的怒气转移到你身上来。所以要找最高领导,他没受谁的气,只想把事情办好,他不需要把他的攻击性转移到你的身上。迁怒就是典型的转移。有人问孔夫子什么样的人叫君子,孔夫子说:“不迁怒、不二过。”迁怒实际上跟移情差不多,转移也可解释;不二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遍,是不是有点想强迫性重复?就是不强迫性重复就叫君子。是不是孔夫子早很多年就把弗洛伊德呕心沥血弄出来的东西说出来了。
否认。对于原始的防御机制,处理起来要比较谨慎,因为当事人真的是受不了了,才会使用。否认就是原始化的防御机制,如果说它和中国文化中的成语比较接近的,就是掩耳盗铃这个词。他以为自己否认了听到的声音,别人也会否认了这个声音。这是显得有点愚蠢的做法,是典型的儿童的心理。大家有没有看见孩子,把眼镜一蒙,说我不见了,你找我吧。健康的成年人也有可能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一个人到医院里检查,医生跟他说你得了癌症,他的第一反应多半就是不可能,是不是搞错了。大家有没有看出自我保护的意思?如果那个医生态度也不好,就会对病人说,你怎么不相信我们的医学水平呢,跟你说活不了3个月还不信,你到其他医院再去检查吧。中国的医生可能还没有精力和病人好好谈话,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采取应激措施,要做早期干预措施,因为对病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噩耗了。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是要接受专门训练的。女儿把我的茶壶打破了,她拼凑了起来,还问,爸爸怎么茶壶没破?如果我没学过精神分析,还认为她在骗我,其实她是在骗她自己,她需要这样的过度,然后精神上才受得了。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制造撒谎的孩子,如果你过于严厉指责她的话,以后她就会和你合作撒谎,孩子撒谎是和父母亲有关系的,也就是说父母亲制造了一个孩子必须撒谎的环境,就导致了孩子的问题。欧洲人吃狗肉,会看成中国人吃人肉的感觉,我跟他说,听说你真的吃了狗肉,他脸上就变得很严肃了,点了一下头。然后我就问他,你是使用了什么样的防御机制呢?他想了2秒钟说,“否认”。相对于,我没吃我没吃我没吃。说明这件事实在对他太严重了,这么大的一个人,居然使用了儿童式的防御机制,说明这个事情对他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实际上是可以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的,入乡随俗,或者说别人请的客。
认同。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认同问题。简单地来说,随着互联网等工具的发明,人到底是归属于哪一个群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艾瑞克森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青少年的同一性问题》,是所有学心理治疗的人应该看的。认同说白了就是模仿。一个男孩需要模仿他的父亲使自己成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需要模仿自己的母亲使自己成为一个女孩。女人是比男人进化的更好的动物,因为女人经过了2次认同,内心要曲折一些。儿子最初是和母亲连在一体的,然后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爸爸,他开始和妈妈分离,然后认同爸爸,他这样一辈子认同下去就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但是女孩就不一样,她向爸爸认同了后,还要折回来,再认同母亲,让自己学会怎么样做一个女人。假如这个女孩向父亲认同以后,折回来受到阻碍的话,那这个女孩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会产生异性癖。现在有很多女孩在性别认同上有障碍,就是回不去了,不再能回到妈妈那里。比如有个来访者,他父母关系不好,爸爸总是说妈妈的淮坏话,说妈妈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一天到晚只知道化妆,出去唱歌跳舞。然后这个女儿认同就回不去了,就变成了异性癖。这个女孩从来不跟其他女同学一起洗澡,因为她为自己胸部发育得很好感到耻辱,这是女性标志,是妈妈的标志。为什么好多乳腺癌的病人是因为跟妈妈关系不好,而得了癌症攻击乳房。她就把胸部嘞的很低,还说读大学后要做变性手术之类的。她认同妈妈的过程实际上是被他爸爸阻碍了,爸爸说了妈妈的坏话,所以她没法回过去认同妈妈了。所以夫妻当着孩子的面说坏话,有时侯会造成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在中国已经有5000个男人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女性,而且实际上有很多人有这个想法,但是还没做。这样的人生活很痛苦,认为上帝犯了错。我个人认为在他们18岁以后,经过心理治疗师的严格的分析后,的确认为他们有性别认同障碍,应该尽早地让他换成另外一个性别,而不要在很长时间内让他们分不清自己性别而造成的内心冲突。另外,同性恋是没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他确认自己是个男人,只不过他爱的对象是个男人。
年龄认同。对女人来说认同自己的年龄是一件非常不同的事情,所以社交场合为什么不能问女人的年龄呢,因为女人在年纪慢慢变大之后,会否认自己的年龄。明明是50岁了,但每天晚上告诉自己是20岁,你突然问她年龄的时 候,她需要把50岁说出来,就把她否认的防御打破了,对不对?所以社交礼仪是尊重女性的防御的,不在公开场合询问女性的年龄。文化认同。我们一直在讲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本土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研究本土化文化的人是在守卫自己的文化,像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了,圣诞节过得比春节还热闹。好像有人联名上书要抵制这样的风气,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全世界已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了,它能够进来的就表示有它存在的价值,为什么要不认同呢?节日只不过找个机会增加相互之间的关系,让生命多一点起伏而已。随着社会的进步或变迁,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还是涉及到认同的问题,最近中国10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好像有恍若隔世的感觉,会造成人的认同的混乱。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也涉及到跟城市人的认同。语言认同。一切能力的缺陷都对应着人格的空洞。
与权威认同。有人言必称自己是弗洛伊德或马斯洛,这实际上是拿这两个人的名字来为自己撑腰。有的小孩模仿大人的口气跟另外的小孩说话,这种做法是增加自己的权威感,别人就会听他的。就像秘书模仿领导的口气和别人说话是一样的。与攻击者认同。、好学。
见诸行动。两个人在一起不在语言层面交流,而在比较刺激的层面交流。特别是在父母亲和孩子之间。比如说一对夫妻打孩子,实际上是内心的焦虑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变成了对孩子的直接的攻击。父母亲可能是恨孩子的,特别是年长的父亲可能恨儿子的。只有在自己清楚得知道恨孩子的时候才能更好地爱孩子。在中国成语里有很多和见诸行动一样的意思。比如佛教里面的说法“妄动无明”,两个武林高手在打架,旁边一个德高望重的就在旁边说,“请二位施主不要妄动无明”,换成精神分析的语言就是“请二位施主不要轻易把潜意识的冲突见诸行动。”还有一句话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只要说这句话,我差不多就要动手了。游戏化。以聊代爱。
投射性认同。是所以的防御机制中最好玩的一种。它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先看概念。其他的防御机制都是一个人和自己玩的,比如说投射,我自己是个小气的人,然后我投射性地认为你小气。这跟你是不是小气是没关系的。我觉得某个人看我一眼,就爱上我了,这是我对你有意思的想法,而与你是不是看上我了一点关系都没有。芙蓉姐姐是投射性地认为所有男人都爱上她了,这跟其他男人没关系。投射性认同是我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我向他投射出去的东西,我必须要他接受,然后他真的去接受,这个接受就是认同。接受之后呢,他就有点被我逼迫或诱惑做出我所希望的反应。看一下具体的投射性认同的类型。依赖性投射性认同:关系姿态是无助的感觉。这个人身上发出来的元信息,就是所以的信息的意思,包括语言、眼神、面部表情、姿态等所有的信息,这个人身上所有的细胞都会散发出的是,如果没有你的话我就活不下去了。这是她投射过来的东西,就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你接受到这个信息之后呢,你就会产生我必须要照顾她的感觉。大家在生活之间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你跟他打交道,就会觉得你如果不照顾她,她就会活不下去。如果你觉得你被强迫着做某事,而你又不愿意做的时候,这就表示你和她之间发生了投射性认同。从反移情角度说你如果觉得你被强迫性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投射性认同就已经发生了。比如3个月的婴儿躺在床上,你心理会有种愿望一定要去照顾她,也就是说她有这样的能力来诱导你去照顾她。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得不是很完整,她可能就会有3个月婴儿的那种东西在成年的时候还表现出来,所以他会诱导你,你必须照顾她。投射性认同是种非常纠缠的关系。谁在投射,谁在认同,有时候是一笔糊涂账,根本搞不清楚谁先投射谁先认同。比如2个成年人之间形成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可能的原因是那个弱一点的人投射出去的信息是,如果没人照顾我的话,我活不下去。那个强一点来照顾她的人呢,他照顾的信息本身就认同了对方的弱,那个接受到信息的人又强化了自己弱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已经没有原因和结果了。只要打破任何一个循环,投射性认同就维持不下去了。权力型投射性认同。关系的模式就是控制。中国的父母亲对孩子吃饭和穿衣服的控制,也许是所有的文化中最厉害的。有多少孩子是父母亲对饮食的过度控制而导致了厌食。吃已经成了父母和孩子权力斗争的工具了。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如果我不给你吃饭,你会饿死。性投射性认同。关系的类型是情欲。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投去的信息是只有我会让你在性方面得到满足。对方的反应就是性兴奋。我看到这个的时候觉得这种投射性认同实在不是一个问题,除非是两个不该发生性行为的情况。比如在直系亲人之间。李银河说过合法的性行为有3个条件:两个成年人之间,双方都是自愿的,在私密的场所。如果两个成年人之间有这样的投射性认同,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始,大家觉得呢?如果发生在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引起伦理道德的问题,是决不允许的。迎合投射性认同。关系的姿态是自我牺牲。大家有没有看到父母亲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省吃俭用让孩子过的很 好,知道是为什么吗?为了控制。就是我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还好意思不听我的话?自我牺牲后给对方传达的信息就是你欠我的,让别人产生内疚感是控制别人最好的方式。妈妈如此对孩子,诱导出孩子的感激和赞赏。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过度赞美母亲的歌,这都是因为投射性认同被诱导出来的。毛泽东因为人格上的空洞需要全国人民的赞美。他要的越是多,说明他越缺乏。
投射性认同的例子,去餐馆吃饭,餐馆老板养的一条狗就扑过去想咬他。一般人会是这样的反应,狗扑过来了,我觉得紧张,然后就退,摆出一种防御的架势。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相当于投射性认同了。狗投射出去的信息就是你是我的敌人,然后你紧张逃避,就是认同了狗对你的判断。狗就去咬你,人和狗就撕咬在一起了。我投射给你,你是我的敌人,然后你就同意,这是自我功能比较弱的人做的。但是我这个朋友是自我功能比较强的人,狗扑过去后,他不但没有慌张,反而做了个友好的反应,用车钥匙抖了一下,于是狗变化非常大,本来是想扑过去咬一口的,就变成了扑过去亲亲嘴的感觉。这相当于反控制。就是当狗扑过来的时候,他说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然后狗因为自我功能比较弱,就表示我同意我同意我同意。狗和人的关系就变成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刚开始狗和人就是投射性不认同,就像求仙人投射给一灯法师的,我是坏人我是坏人,然后一灯法师说我不同意我不同意。反过来我朋友让狗和自己投射性认同。有个图最能反应两个人的投射性认同的关系,一只大鸟吞了一只青蛙,青蛙为了避免被吞食的命运,死死地把这只鸟的脖子抓住。这个图的英文叫never ever give up,翻成中文叫死不松手。有个人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文章骂芙蓉姐姐,“芙蓉姐姐的存在是对中国男人审美观的极大的侮辱”,写的义愤言辞,投入了很多的情感体验,这个人就和芙蓉姐姐投射性认同了。是以不同意的方式认同。有时候我们以不同意的方式和别人纠缠在一起,有时候我们用同意的方式和别人认同。毛主席曾经说过,“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都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这就是说明他被人控制了。我明明知道你反对的事,我就假装同意,明明你同意的事,我就假装不同意,这就是你被我控制了,对不对?说明毛主席是被人控制了。说明老毛的世界的眼光不够,出国也只出了一次。
超我阻抗。有的人通过生病来自我惩罚,免除自己的内疚感,说白了,就是自己过的舒服了,他就不舒服,过的不舒服了呢,反而是一种舒服,内心就要平静一些。有点人一辈子就是过的要让自己难受才行,一旦舒服了,就会觉得对不起人,出现内疚感,这个阻抗就是所谓的超我阻抗。
退行。心理治疗必须建立在被人有限的退行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让他退行到6岁之前的状态,他的移情性的内容才能在我们关系中有所反应。如果没有退行就没有精神分析。说白了,退行就是是弱的状态。相当于,我在精神上不行了,需要你帮帮我,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是个丢面子的事情。几乎所以的病人在退行之后都要找回面子,比如他会用攻击你的方法,让他在退行之后的没面子有个说法。为什么咖啡馆里有灯不开而要放蜡烛,还有轻柔的音乐,这就是要促进退行。因为咖啡馆里是用来谈情说爱的,只要当在灯光比较柔和的情况下,大家才能不谈哲学谈感情。用躺椅就是促进病人退行,特别是对理智化程度高的人,满脑子术语的人。但是过度退行也不行,特别是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他已经退行了,你再让他推行,他就会在治疗室里瞎搞了。另外,一切疾病都可以作为退行。有很多强硬的人他都需要获得真正的生病来获得别人对他的照顾,疾病也是有好的功能。退行到早年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他的很多问题都显现出来,实际上是病人在依赖治疗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放弃保护来获得外人的保护。我这个时候已经像小孩了,那我就交给你了。过度退行可能使进展太慢,比如这个病人太依赖你的话也是有问题的。而阻抗还有一种说法是防御机制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过度退行是拒绝成长的表现。退行如果是见诸行动就是过度了,比方病人说医生你可不可以抱抱我,我坐在你的腿上跟你说话。但如果她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就可以了。
升华。最成熟的防御机制。关键是和现实和谐。你把自己搞定了,但是和现实不和谐,也不行。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同流合污的能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典型的有病。在自由择业的西方,有人调查消防队员的本能里面的纵火欲望是最强的,所以他搞了个职业是整天可以玩火,不仅可以不坐牢,还可以养家糊口,获得荣誉等等。警察的暴力倾向也是最厉害的。既能满足了本能需要,也满足了超我的需要,还能跟现实和谐。摄影师是偷窥欲望的升华;作家是暴露癖甚至是露阴癖的升华,很多人进入了用身体写作的状态,这里面就有很多的暴露的色彩;外科医生是杀人欲望的升华,他在人身上捅刀子,是在帮助病人健康的;律师是犯罪欲望的升华,他不断地为犯罪分子辩护,在象征层面上满足了自己犯罪后不受谴责的欲望;一切艺术都是性的欲望和攻击欲望的升华:有人说唱歌是劳动号子里出来的,实际上是从叫床出来的,绘画是对女性裸体欲望欣赏的升华,是视觉的刺激;精神分析师有人说是偷窥欲望的升华,病人会告诉你很多耸人听闻的秘密,也有人说不对,精神分析师应该用帮助别人的热情来压制自己的好奇心。还有人说是自恋的升华,修补上帝笔误的职业,大家觉得他是不是把自己弄得不仅和上帝一样高,可能还更高一些。利他。自私是一种疾病而不是道德问题。是能力有限,自己顾不过来,才不顾别人的。在中国从来都是利他被宣传得很厉害,需要防止的是过度利他倾向。老头靠拾垃圾把钱统统捐给希望工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觉?今天的听课,让我们学会一招,就是我们永远从我们的感觉体会别人的感觉。难过、愤怒、苦闷、悲哀。我听了后心如刀绞、难受、憋得慌的感觉。我听了这个故事后就是我的反移情,对吗?我感觉到的难受是他的,正因为他很难受,所以要做好事来平衡自己的难受,如果要考察他童年经历的话,我们一定会发现问题的。我们要学会不要去猜测别人,而先看自己的感受再说。职业的做法就是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精密的探测器,要先看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如果我们判断一下,这个人极其自私,他成天在享受施舍的快乐,施舍别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人家给他一个包子他不当面接,要偷着拿。他不让别人享受一点点帮助他的快乐。另外,他也是破环社会和谐的一种力量,他这样做实际上在攻击别人。经济上有个原理,一个人总是为自己从事经济活动,和一个人总是为社会为他人从事经济活动,哪种做法对这个社会实际的经济贡献要大一些?为自己大一些,对不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国家要人人都为国家工作,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要崩溃了。但是邓小平上台后,号召大家为自己过好日子而工作,结果我们国家的经济在过去20年来在世界上都是发展最快的。
幽默。为了使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不那么惨烈,他会用搞笑或幽默的方式缓解他们之间的冲突。搞笑和幽默是有区别的。搞笑是开别人的玩笑,幽默是把自己卷入玩笑中间,有点自嘲的味道。实际上人生任何事情都可以笑着面对,包括死亡。2个犹太人在集中营里,德国人对他们说,我们马上要把你们枪毙了。这2个犹太人就做好了死亡的准备。我们现在不枪毙你们了,改判你们绞刑。等德国人走了以后,其中一个犹太人对另一个犹太人说,看来他们没有子弹了。
总结防御机制。
1、防御机制的强度等于人格的强度。有时候你可以刺激一些病人,看一下他人格的强度怎么样。如果你稍微一刺激,他就认错啊,这个人的防御实在是太弱了一点。有时候可以使用一点技巧来加强病人的防御,比如治疗师明显地错了,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做?第一种做法是认错。第二种做法,是在你和病人关系好的情况下,你犯了错而死不认错,这样就教他原来有时候我也可以不那么攻击自己。你的行为是做了一个榜样,就是我不认错那又怎么样呢?但是这一定要在关系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做的。这要慎重应用。
2、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会失败。像压抑这样的防御机制有时候可能就经不起折腾的。一个人本来有强烈的性的欲望,但一直被压抑着,如果条件一允许,就会用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像我们上一辈的人,他们在非常强的性压抑的状况下生活的,如果70岁了,想办法把性的压抑打破了,大家觉得会怎么样呢?就可能整个的人格被崩溃,就可能乱来,对他来说就可能是一件坏事情。像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出国,会经历文化休克,一下子从一个性禁锢很厉害的社会到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最好可能导致整个人格的崩溃。具体的表现就是断绝和所有的亲朋好友的交往,永远消失在欧美大陆。白天就是拼命工作,晚上花天酒地。实际上是过快地把压抑这个防御机制打垮了。现在出国,就会发现国外的人的性压抑要比中国人厉害多了。
3、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好的,是因为它经得起折腾。
4、有人把人分成A型性格B型性格等,这种分类实在是太简单了,容易流于贴标签了。防御机制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程度有灵活性。
第五篇:曾奇峰语录
曾奇峰语录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44.性行为合理性三要素是成人、私密、自愿。(李银河)
45.自我防御机制的失败带来心理症状。
46.人一生都是超我和本我的斗争。
47.健康的人是在现实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
48.总是让自己不平衡就容易让自己生病。
49.心理治疗就是帮助病人找个合适的理由骗自己。
50.如果一个女人叫床不好的话,她在生活中就乱叫。
51.女性的性冷淡是性压抑。
52.欲望得不到宣泄叫憋着,应该有的欲望而没有叫压抑。
53.男人过度肥胖是拒绝自己吸引女性。
54.男孩学习成绩永远倒数第一是攻击性压抑。
55.肥胖的男孩有一个很小的生殖器,因为他拒绝它长大。
56.男人的成就是男人性功能的延长。
57.歌德名言: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前。
58.女人喜欢年龄大并成功的男性。
59.男人一辈子的任务就是把攻击性象征化。
60.过度上网是在现实层面的攻击性被压抑的结果。
61.反移情是探测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62.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构成自我防御机制。
63.心理咨询师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把保护自己的措施变得成熟而坚固。
64.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65.一切影响治疗关系的言行都叫阻抗。
66.好的精神分析师必须具备保持沉默的能力,坚决不先说第一句话。关系,是课题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67.要不顾一切地保护病人的面子,让他优雅地改变。
68.慢,语言才有渗透力。
69.在快节奏的社会提供慢节奏的享受似乎很奢侈。
70.心理咨询中最浪费时间的是快。
71.永不直接回答问题。
72.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双性恋者。
73.不愿意面对曾经的伤害才进行情感隔离。
74.人必须一定限度生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里,太多会造成冲突,太少就活不下去。
75.安全感从来不是外面的,而是自己内心的。
76.自做多情是不当投射。
77.禁欲是拒绝快乐,是对愉快的否认,以此来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
78.强调孩子学习是害怕自己被抛弃。
79.“大人不记小人过”是用理性代替情感,是理智化防御。
80.“挂羊头卖狗肉”是反向形成防御机制。
81.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是大人在表达仇恨。
82.洁癖的本质是喜欢脏东西。
83.画画是涂抹大便欲望的升华。
84.一切过度的情感都是反向形成,有外遇的丈夫会突然对妻子好。
85.转移防御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安全方面来。
86.抑制防御就是为避免焦虑而缩小活动范围。
87.合理化防御就是为错误找个理由。
88.被动攻击防御一般是用自己生病来惩罚别人。
89.否认是人们常用的防御机制。
90.孩子撒谎一定是父母给孩子制造了一个不撒谎活不下去的理由。
91.尽管现实明确存在着仍加以否认是本质否认。
92.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是现实不是真的”是行为中否认。
93.坚守不正确的信念不去看不愿意看到的现实是幻想中否认。
94.使用特殊的词语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是语言中否认。
95.过度夸张是掩盖内心的平淡。
96.认同,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
97.女人是比男人进化较好的动物,是因为女人一生要完成两次认同。
98.男女吵架是有性别认同障碍。
99.个性永远大于共性。
100.恋爱的状态是典型的边界不清楚。
101.想念一个人想的抑郁了就是爱,没有抑郁只是喜欢。
102.只要是领导就关系不好,以不喜欢的方式喜欢是反向认同。103.抑郁症是攻击性的逆转。
104.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施虐和受虐。
105.小时候受到虐待,容易英年早逝。一般用玩命工作把自己虐待而死。106.分裂是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好或坏。边缘性人格。
107.分离是把自己的意识分为可控制的多个部分。癔症。
108.退行就是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
109.没有退行就没有心理治疗。
110.减少退行的办法是目光接触。
111.抽烟是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现。
112.见诸行动就是用行动表达内心的不安。一切反社会行为都是内心冲突见诸行动的行为。
113.投射性认同: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方式来行为或作出反映的人际行为模式。
114.“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是依赖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情绪是同情。115.“没有我你就活不下去”是权力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情绪是无能和无力感。
116.父母的权力投射:“我不说你你就不知道学习。”
117.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
118.“只有我才能让你满足”是性欲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是兴奋。119.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感觉到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就进入了投射性认同中。
120.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121.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被暗示的过程。
122.升华是唯一成熟的防御机制。自我协调了超我与本我的关系并与现实相和谐。
123.一切艺术都是性欲的升华。
124.军人是攻击欲的升华
125.咨询师是偷窥欲的升华。
126.自私是一种疾病,过度利他也是心理障碍。
127.幽默是最高的防御机制。
128.培养游戏精神。
129.幽默是冲突的润滑剂。
130.防御机制的强度,约等于人格的强度。
131.严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口欲期的问题。
132.机械、固执、呆板等人格障碍一般是肛欲期的问题。
133.一切神经症问题都是俄里浦斯期的问题。
134.亢龙有悔---说明成功者的内疚感。
135.俄里浦斯情结是我们现在已经遗忘的、针对我们一生中第一个女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一生。
136.俄里浦斯情结的引申含义是,一个人在渴望成功和惧怕成功后的惩罚的冲突。每一个正常人都不同程度存在。
137.考试焦虑症是典型的俄里浦斯冲突。
138.处女情结是俄里浦斯情结。
139.尊重说明了距离感。
140.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体液交换的关系。
141.忘记自己是咨询师就使病人减少防备。
142.老人一般通过疾病来控制别人。
143.凡是抱怨太多的人都是没有长大的人。
144.遇到阻抗就绕开。
145.精神分析不谈遗传,因为遗传是精神分析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况且说遗传是说人家种不好。
对精神生活的六点忠告:
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未知的。
二、我们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三、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四、只有保持了恰当的人际距离,才能够拥有和享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
五、培养细腻的情感。任何简单的情感都可能会是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六、活在当下。在时间的坐标上,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好好地活在当下,既可以修复过去,也可以制作美好的将来。
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
第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体系
理解人性的基础,也是一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础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德国保险公司付费的心理治疗项目之一(另一个是行为主义治疗)
三句话说精神分析
一.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二.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三.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使这些措施变得成熟与坚固
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