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老龄化危机与我国计生政策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危机与我国计生政策的挑战
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之所以重新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原因在于它遇到的一些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和性别失衡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今年4月,一份名为《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由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出版。它阐述了中国未来的人口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并警示中国,如果不准备充分,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
这份报告将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归纳为三点: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的劳动力大军;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35年前,中国的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但今后再过35年,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总体来说,四分之三的中国工人根本没有正式退休金。如果中国不在这方面进行改革,那么未来将有成百上千万的老人因贫困而缺乏退休金、医疗保险和家人的照料。
这一问题同时也引起了联合国的关注。这个国际组织此前的估算数据显示,如果目前人口发展趋势不变,到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远高于目前的11%。退休人口不断增加,而工作人口日益减少,资金一直严重不足的社会养老体系就会承受更大压力。
长期研究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美国詹姆斯·多恩就认为,中国养老金匮乏的问题会一直持续到2050年以后。他在一篇论文中说:"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如果不改革,估计到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会增加到总人口的11%,到2030年65岁的人口会增加到总人口的25%,2050年为29%。2005年,中国养老金赤字会有500亿元人民币,2030年可能达到6300亿。
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了养老问题的严重性。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师左学金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已经在为退休生活大笔储蓄的中国人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储蓄并减少支出,而这正是导致日本最近一次经济低潮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会导致整体经济投资和消费支出不足。
中国大陆正迈入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一边是“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一边是“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中国青年报”今天引据“人口与劳动力绿皮书”指出,老龄化将使中国经济发展失去现有优势。
在中国大多数农村,随处都能看到墙上刷着这样的标语:“只生一个好!”、“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计划生育,作为厉行三十年的基本国策,已经深入到国人的意识中。中国大陆***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人多了不好”。
可是,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学者们把一个新的问题抛到了决策者面前:五十年后,哪来新的年轻人支撑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哪来新的资本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而这,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人口与劳动力绿皮书”最关心的话题。
该书作者蔡窗注意到,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增长转变之路。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孩子数)已经迅速从一九七一年的五点四下降到更替水平(平均每位妇女生育两个孩子)以下,一举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下降,据估算,中国少出生了数亿人口。
不过,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另一个问题凸现出来即老龄化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六十五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七,就进入了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范畴。根据两千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正式步入“全球老龄化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至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政策在成功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速度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构成了中国几十年来和几十年后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
蔡窗与他的合作者王美艳研究发现,在两千年至二零三零年,中国不仅人口整体上趋于老龄化,而且十五至六十四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本身也呈现老龄化的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还将继续增加,到二零一三年左右达到最高值百分之七十二点一,随后将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中。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在二零一六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九亿九千七百***左右,随后逐年下降。
绿皮书指出,其实,中国劳动力短缺不用等到二零二零年或者二零三零年,当下已经显出了苗头。从前年开始,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就开始闹“民工荒”,接着长江三角洲也传出“缺工”的消息,进而是京津唐、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江西、湖南等劳动力流出大省,也陆续传来了雇工难的消息。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专家对此种现象的解读各有各的道理,但蔡窗更相信,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有限剩余”。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劳动力短缺将是必然的。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发展呈现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老龄化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人口未富先衰,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五,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3亿;一个紧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至少伴随中国一百年。养老制度、奉老传统、多老现状,中国如何直面未富先老的窘境?人口问题专家杜鹏清晰把脉人口国情,将这些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理性思考,清楚地讲给了我们。
最近,我们就正在面临5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进入60岁的老龄阶段的高峰期,这是因为,5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随后,这种性质的高峰期就将不断周期性出现。由于我国人民生存质量的日益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东部沿海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在这样的人口日益呈现老龄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我们所面对的挑战至少要有这样一些主要方面: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农村中的老年人,没有养老的社会保障,完全要借助家庭的力量进行养老,而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人口中的年龄严重失衡,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和社会、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社会的突出压力。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身体很好、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如何使他们老有所为?既能为社会奉献其聪明才智,又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看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对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错误围剿,所造成的中国人口突飞猛进的后患,现在已经开始毫不留情地惩罚我们了,而且这种惩罚将残酷地延续至少100年。抱怨、后悔都没有用,惟一有用的就是理性面对。况且,这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会遇到的一种必然现实,比如西方世界遭遇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比我们要早很多。他们的许多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啊。只是,我们的人口基数更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别过于悬殊,这一挑战对于今天、今后的中国而言,就显得更加严峻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格外重视,并非因为它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大事,更是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国人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50后的一代,非常现实的问题至少就有这么三个:其一,我们的父辈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许多已经跨越了80岁的门槛,属于高寿的阶段了,在为父母的高寿高兴之余,必须面对的就是对老人抚养问题的日益突出,至少有关这方面的准备会考虑、准备得更多些。其二,我们这些人中,也将陆续进入退出一线工作岗位的年龄,步入无奈的老年阶段,这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在精神、物质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才行,而据我的观察,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大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其三,我们这代人的子女正在陆续进入职场、开始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了,他们在独自面对各种职业和家庭、社会各项挑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非常现实的照料多位老人的生活现实。尽管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经济上的压力也许不是最突出的,而精力的牵扯、感情的分散,都将非常现实地摆在这些80后一代年轻人的面前。必须承认,这也是个非常重大的挑战,以致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曾遇到过,而这些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恐怕至少是个未知数吧。
也许有人会五十这些问题的存在,古人都说:难得糊涂啊。没必要啥事都想得那么清楚,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但愿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的同龄人们都能坦然处理好别离职场岗位后的那种内心失落,我们的儿女们也能够担起父辈都不曾担当过的那份重担。其实,这种情况一定是一种必然,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在不断地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过程中持续进步的嘛。但如果我们能够事前进行各种必要的充分准备的话,那么,这种进步的过程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更加井然有序呀。
我们该如何面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新世纪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
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但他们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困难问题必须加以关注,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
助体系,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
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社区要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优化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逐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篇: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2011-4-14 13:20:00 来源:江苏省老龄网
[摘要] 从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的视角,探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是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老龄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和强化老龄工作组织协调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以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决策时参考。
[主题词] 应对 人口老龄化 挑战 运作机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表标志。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它对经济和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将进一步显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建立和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运作机制,作一初步探索与分析,祈请各位指正。
一、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现状
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系指为保证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所做的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有效落实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它主要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作格局,包括方针政策、协调原则、工作规则和组织领导体系等等;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指工作目标、运作方式、推进措施、管理手段等等。
我省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有23个年头,比全国总体水平提早了13年。相对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工作也较其他地方起步早几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初步构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从1986年起,全省从上到下普遍建立了老龄问题工作机构,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研究和对老龄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惠泽全省千万老年人。各地把老龄工作摆到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从“九·五”开始,把老龄事业纳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十·五”期间,老龄工作不断加强,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多年来,省政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深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三道防线,保障低收入、无收入及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到去年,全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突破1200万,参保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去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与此同时,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4300万,比例已逾90%,参合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老年医院从无到有,目前全省已建立专门为老年人看病的医院十余所,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200多个,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得到改善。
3.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地把老龄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规划,统筹安排,促进了养老服务设施的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已有敬老院1600多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护理机构已有800多所,社会养老迈出了新步伐。家政行业的蓬勃兴起,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提供了方便。一支支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农家院落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困难年人雪中送炭,提供各种帮助与精神慰藉服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老年教育、基层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得到较快发展。
4.老年维权工作得到加强。1988、1989年,我省先后颁布了实施《江苏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老年人维权工作网络开始显现,从而使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5.涉老组织成为老龄工作的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各级涉老社会团体为老龄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省级涉老机构和组织建立较早,力量较强,已成为党委和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市、县级涉老组织逐步健全,发挥作用日益明显。活跃在基层的各种老年人组织,已成为基层老龄工作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现有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看到老龄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运行机制方面,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养老供求平衡机制尚不够健全。养老设施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与我省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地位不很相称。目前,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总体水平还不高;老年人活动场所偏少,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老年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不少地方甚至仍是空白;老年人专业医疗护理设施紧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薄弱;老年人服务需求与供给差距甚远。
2.政府职能缺位,市场机制缺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位置尚显不够突出,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不足。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老龄事业领域中尚存在不少空白。
3.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尚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参与力量不足,志愿者参与不够广泛,全社会对老龄事业关注热情还不够高。
4.老龄工作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我省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成立较晚,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对老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推进措施和监督手段。市、县(市、区)老龄工作协调机构力量较为薄弱,人员不足,经费偏少,有些地方工作关系不够协调。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够强。部分涉老社会团体规范化程度不高,任务不够明确,工作不够规范。一些涉老组织缺乏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各级各类涉老机构与组织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相互配合,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建立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事物都应把它置于事物整体的大系统中去考量。新世纪新阶段,江苏将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全面推进高水准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与时具进,率先构建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顺利化解由此带来的种种压力,让千万老年人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受成果,这应当成为全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1.构建立体化老龄工作网络,强化责任体系。根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建立健全立体化工作网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立体型工作体系,包括人口生态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人口统计系统信息化规划等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职能定位。为强化政府老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为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直属办事机构,成立老龄工作局,赋予老龄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将离休老干部划归其统一管理。从而真正发挥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力作用,承担起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为加强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建议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社会保养老保障局,将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由其统一管理起来。在此基础上,从上到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牢固确立政府老龄工作的责任主体。比如,住房与建设部门应负责提供“三代同堂”、“两代同堂”与独居老年人住房的设计样式及有关优惠老年人的住房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全社会关心照顾老年人,确立企业和社会在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方面的责任。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在老龄方面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职能,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延伸落实到社区性实践。明确企业在老龄方面的责任,使各级各类企业为社会养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与责任,使家庭成为养老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对养老负担重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贴。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增补老龄协会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健全老龄协会组织体系,尤其要尽快解决市、县老龄协会组织的断层问题,强化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虽说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类型的国家,但我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走在其他省前面。在经济实力并非十分充裕的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事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是情有可原的。而今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所当然应适当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以适应老龄化挑战的新形势。既要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政府对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一味想甩“包袱”,试图把养老保障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的倾向。应当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提供社会养老保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不仅不可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推进机制,把老龄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各级政府都应确立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对老龄事业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切实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增加老龄事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个人为老龄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完善困难老人救助体系,设立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健全老年人基本生活困难救助机制。省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着眼长远,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老龄事业的良好氛围。老龄工作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应当包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不仅要充分利用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加大宣传频率,开设长期性的老龄专刊、专栏,而且各级政府要运用会议、文件和政府门户网站加大老龄事业的宣传力度,使“老龄之声”伴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老龄宣传工作做到社区、村落和家庭。宣传工作还必须从娃娃抓起,将老龄宣传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建立和完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推进动力。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和规范老龄工作。把ISO质量认证体系引入老龄工作领域,创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评估考核体系,对老龄工作各项任务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老龄设施建设项目和为老服务项目等,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动力机制。根据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业绩与奖惩挂起钩来,促进老龄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老龄工作立法,促使老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立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现代养老模式和路径,确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责、权、利关系,确立养老事业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关系。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以及子女孝敬父母,如对经济赡养、精神慰藉以及探视父母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阅文献:
1.《联合国老龄问汇编题资料》,1993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编。
2.《江苏老龄工作手册》,2005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3.《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2002年,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4.《率先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调查与思考》,2007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5.《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6.《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7.《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加速 传统养老遇挑战
人口老龄化加速 传统养老遇挑战
信息来源:www.xiexiebang.com
编者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成员。解决好养老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城市养老问题》,对我区城市养老的现状、养老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进行报道。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指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养老问题不断出现新情况。
5月30日至6月4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对各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检查发现,各地市在破解城市养老难题时各有妙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单位、个人由于尊老爱老助老观念淡薄,“421”家庭养老形势严峻。
60岁及以上人口逾600万
“从1999年开始,广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最早的省区之一。”5月30日,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老年
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座谈会上,自治区民政厅厅长、自治区老龄委副主任陈利丹说。
目前,广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633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5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7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9.56%;80岁以上老年人口89万;10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4000人。
在桂林市,60岁以上人口为794979人,占全市总人口15.53%。其中荔浦县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7.19%。桂林市副市长黄济贤介绍,近年来,桂林市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高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老年人口净增数超过人口增长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出现危机。”南宁市民政局负责人说。南宁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2.11万。在城市家庭中,“421”家庭非常普遍。
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自治区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等相结合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覆盖率达9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待遇提高到1370元,比2010年增加150元,增幅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执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138.13万人,发放率10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935.49万人,参保率达
96.54%,将19.75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308.43万人,建档率为45.05%。“十一五”期末,全区城市和农村分别有60多万和310多万低收入群众享受到低保补助,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达到人均月补助155元和52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1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2.9亿元,进一步加大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此外,我区在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过去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过去,我国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如今,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遇到严峻挑战。
5月31日,在南宁市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汇报会上,南宁市民政局就当前城乡家庭养老面临的情况和问题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检查组作了汇报。
问题一,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10.29万,占总人口的15.8%。其中,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2.11万。大量老年人因
儿女不在身边而独守空房,成为“空巢老人”。同时,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几率高,自理能力差。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不仅体现在经济供养方面,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方面的问题也日趋突出。
问题二,家庭老年户不断增加。过去,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子女婚后没有独立的住房,与父母住在一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如今,人们对家庭户居形式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加之老年人与子女因生活习惯、兴趣等相异而分开居住,从而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
问题三,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养老需要。目前,南宁市国办养老福利机构只有1所,即市福利院。6城区中,只有2个城区建国办养老机构各1所,这些机构基本是满负荷运行,其余4个城区的国办养老机构建设处于空白状态。正常运行的民办养老机构有31家,2277个床位。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较简陋,发展后劲不足。黄济贤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口的流动以及“421”家庭的出现,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给照顾老人带来困难。
尊老观念有所弱化
“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家庭养老纠纷增多,养老质量参差不齐。”黄济贤对当前家庭养老的复杂化感到担忧。
6月1日,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到南宁市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时,遇到一件意外的事:当志愿者来到友爱路30号一生活小区内慰问80多岁杨婆婆时,发现老人躺在床上已3日滴水未进。
原来,杨婆婆50岁时改嫁,成了两个孩子的继母。在孩子们的眼中,杨婆婆性格倔强,脾气古怪,与家人的关系不好。两个孩子长大结婚成家后,先后搬离这个家。杨婆婆的丈夫去世后,子女与她来往越来越少。
陈利丹说,目前有的人尊老爱老助老的观念比较淡薄,个别多子女家庭在赡养老人问题上有“踢皮球”的现象。歧视和虐待老年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老年人得不到瞻养、生活无保障等问题在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辩论赛
对方辩友的辩论真的非常精彩,但是雄辩终究胜不过事实。虽然对方辩友极力佐证人口老龄化应该放开······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错小错乱一盘,对方毫无疑问犯了以下几点错误。第一,偷换概念。对方辩友没有把非独····生2胎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起来,而把辩题引向人权,性别比率等问题上,然而此次论辩根本不存在人权问题。
第二,以偏概全。以特例为依据,认为刚开二胎不会导致人口暴涨,然后中国各地社会人文经济环境各不相同,特例不存在普遍性,更不是事实。中国的未来不能建立在以特例为依据的猜想和冒险之上。(日本问题同样以偏概全)
第三,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本质。认为人口老龄化一定会拖垮中国经济,解决人口老龄化就一定要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红利,忽视了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而放开二胎政策只会产生更多问题,这是舍本逐末。
第四,对方一直把什么和什么混为一谈;对方一直误解····的含义;对方一直对什么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