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

时间:2019-05-13 22: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

第一篇: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

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 中国绘画 传统 艺术精神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 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 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 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 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 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 ”即是说 明了绘 画是 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 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 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 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 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如“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万物交感运动的观念,都曾渗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下笔运作时,提出“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在处理客观物象与主观理性关系方面,强调“似与不试之间”,得“不拭之拭 ”:在画面布局技巧上,要求具备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等关系:在笔墨技巧上应体现运笔的轻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等等。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绘画语汇都直接起源于谈论哲学和宇宙观的用语,虚实、气理、向背、心意等。能体现这些辨证关系的经典之作是《石涛画语录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质是道家精神,道的特征与天地之美的契合,这庄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正不折不扣地是魏晋南北朝问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题材的勃兴的思想渊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那里,充满了对天地之美的热情赞颂,和对与天地之美相牟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 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 的契合作为审美 的理想追 求。追求主客相融 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 主客体 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绘 画追 求天地之大美,着力表现 天地万物的生机 活力,表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因此中国传统绘 画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从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到剂浩提出的“水晕墨章 ”,很明显是一个 由重视色彩表现到重视水墨表现的绘画观念转变,这就是阴与阳的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运墨而五色具”的思想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墨分五色”——这一色彩魔方吸引了无数历代画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玄想思维的作用。应该说,水墨世界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虚幻的,但它却因此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无色之色”,是十分哲理化的表现,具有特殊的“理趣美”。用相对单纯的黑白(纸地)色来表达天地万物、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概括力。

中国绘画中的儒学因素,过去人们往往只用“成教化”、“存乎鉴戒”来解释儒学的艺术功能说,是很片面的。其实,孔子是把艺术更多地视为 白反自修、成就人格、求仁得仁的内省功夫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看到,孔子儒学对 中国传统艺术的影 响是循着一条这样 的原则的:关注人伦事物,但不曲意媚合强调个体独立价值和个人内心情感表现,但不宣扬“个人主义”:提倡推以及人的方式对忧患有 自觉 的认识和敏感的体验,但不渲染,不夸张,不愤激,而保持达观、平和的态度和勇于牺牲的现 身精神,这里面闪耀着人文理想的光辉。作为一种传统,它对忧患意识的偏爱和对敦厚之风的执着,把艺术表现意识导向了沉郁、豁达、宁静、超脱的内在境界……这或许是孔学儒家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形成的最大影响。因此,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有时既强调变化,也注重和谐,绘画语言虽有起伏,但不张狂,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打动力,但格调平和,合乎法度,显然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绘画表现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空灵旷远的意境,富有哲学的思索,最终使人感到 自然天成、不可言状 的生动气韵,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南北朝的宗炳到清代 的八 大山人,其中画史上重要的画家大都将禅宗封为圭臬。宗禅要求“不立文字”、“以物观物”,靠的是直觉的领悟,无需理智的分析和那种相互对立、比较的感受。这把中国土夫文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审美观推进到更奇异、更神秘、更空澈晶莹的世界。更沉迷于对宁静、淡泊的审美境界 的探求,和对瞬间即是永恒的壮 阔幽深的宇宙情感的体验。它在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静默观照”为特 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自然、简练、含蓄 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以疏简、草略风格独立于中国绘画之林的“减笔”画风,其形成可以说直接源于禅宗思想。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是宋代的“减笔人物画。其笔势粗阔、减练豪放,墨色浓淡多变,不拘于形。但由此而表现出的视觉形象却流露出一种“笔情墨趣之外”的丰富内涵这些作品如同禅家解经,并不关注客观现实是什么,而 旨在通过疏逸 的“戏墨”追求禅的境界,追求自我的解脱。所以,“画贵有禅趣”,一方面,说 明了中国绘画于禅宗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对中国绘画品评的一种标准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深度。

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终归“道器不二”、“心物不二 ”、“物我相忘”、“天人合一”。故而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不离此道。在客体与主体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生、物质与心灵之间找寻一种平衡和整体性的和谐。

中国文化宏深而博大,在众多丰厚的文化质点 中,无论是哲学,还是书法、诗文、戏曲等等,中国绘画都与他们息息相关、辉映交融。法国华裔汉学家弗朗索瓦一陈曾经说过:要想看懂一幅中国画,必须具备高深的文化素养。它不仅道出了中国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且,看出了中国绘画很大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中国绘 画是一个白成体系的艺术领域。它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画面的视觉效果,都迥异于西洋绘画。“笔墨”作为构成中国绘画独特美学品格的外在符号,有着相对完整的审美价值。中国画画家作画时,有时仅用一只“单纯”的毛笔,蘸上看似黑团团的墨色,在具有一定渗透感的纸、绢上,或疾或徐地有节奏地挥动,即可迹化出一幅变幻多端、形神兼备的视觉形象。作为交流思想情感的绘画语言——“笔墨”,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日臻成熟,已从材料工具意义上逐渐脱离出来,具有 了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且“笔墨 ”的内涵 已远远超出了绘画“形式”本身它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绘 画高度概括、凝练的艺术思维能力。在 表述媒介方面,“笔墨”从一开始就烙印上 了中国文化 “以简驭繁 ”的特征。

中国画注重“传神”,无论是人物、山水花乌,“传神”是对 中国画艺术提出的总体准则,“以形写神”其实就是 “以形媚道”,把对象表现 生动有神只是一种 技术手段,与道契合才是最高终 旨。中国绘画所注重的“表现 ”,又从另一个 角度反映 了中国绘 画艺术的思维特征。中国画画家对 自然物 象时,注重的不是如实的“再现”对象,而“撷取 的是物象与情感 因素交融之后在脑海 中再 度被唤起 的、„主观化 ‟的、改变了的表现”。所 以作画时它要求“沉思冥想,”把人引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强调 的是主观意兴的抒展自我情感的表达。所以“韵外之致,象外之意”,即是对中国绘画艺术思维方式的概括。

中国绘画与书法都以中国文化为生长背景,书法是 以有限表现无限的“写意”的美学思想为指导的艺术,其审美价值不是对具体字形 的刻意的描摹和再现,而是对其改造过了的概括的形 象,文作者的抒情、写意和对作者与观众的诱导,启发和暗示一种意象联想而创造的线的空间结构的形象,是一种表情达意和象征的艺术,这一点对中国绘画影响至深,由于书法艺术在历史上成熟较早,南北朝时期即已五体俱各、法度完善,书家辈出,而绘画则晚于书法而成熟。很明显书法艺术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原则,必然会渗透到绘画中去,而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成熟的重要营养。“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八笔为例,讲书法用笔法则,即侧、勒、努、磔、策、掠、啄、超八法。历代画家也无不注重以“书”八画。中国绘画能如此地消化这些养料,主要取决于书画相同的材料工具媒介和近似的点、线构成元素上。

对 中国绘画“诗意 ”的提倡,是 中国绘画的另~审美意向。中国绘画对“意境”的追求,特别是画中“诗意”表达,在唐代前后一直未被提及,虽然当时的文人画家们诗文修养极高,像王维等人的绘画作品,就已经“画中有诗 ”了。但是,它还没有达到完美 的程度。然而,到了以“郁郁乎文哉”而着称的宋代,把诗的“意境 ”引入绘画之 中,追求画面的“诗意”,即已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像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人,都是极力倡导“以诗 为法”的文人画家。这就大大提高 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品味”,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底蕴。中国诗 极重视“意境 ”的表达,素以能引起读者想象、触发读者联想为上乘。许多优秀诗作各具特色,风彩迥异,情味相殊。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壮阔:有“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的寒凉:更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雄放。这些诗句,的确构成 了引人人胜的“意境”。得之于“心”的诗句的“意境”和画的“境界”,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诗与画在表现 中,并不都局限于状物写形,往往超越视觉范围,重视视觉以外内容的传达,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要求画家作画时“如骚人赋诗,吟诗性情”,将画家的诗情容入绘画“意境”之中。这种使绘画“诗化”的趋向,为中国绘画的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步成为占领统治地位的绘画审美标准。

中国绘 画流派纷呈,从所掌握的阶层中,有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然而,代表着中国绘 画主流的文人绘画,为我们展示的则是“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文人画家大都释道老庄、陆王心学,是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 出来的,是由中国传统文化 滋养哺育出来的群体。他们对诗意、书意、画意之间意、韵、美的共同性具有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审美品评标准。所谓雄浑、飘逸、清丽、闲适、幽澹、矿远、冷僻……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几乎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没有相当深厚的诗文的熏陶与感染,很难领略得透彻。他们不象民间画家那样多半为生计而画,也不象宫廷画家那样奉旨行事。作为一种精神解脱的“清玩”,主旨是把绘画看做排遣情怀的一种方式,它即重视艺术本身的价值,更重视创造艺术的人格,无疑是中国高层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在绘画上的沉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绘画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的灿烂历史都与绘画艺术息息相关。不了解中国绘画,就不可能真正领略中国文化的悠久和辉煌。

参考文献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南齐谢赫 古画品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成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张道一美术鉴赏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傅抱石美术文集 [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0

第二篇:美国文化特征

1776年7月4日,伴随着洪亮的钟声,《独立宣言》首次公诸于世。1783年4月16日,“自由钟”的钟声又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利坚,一个戏称自己为“Uncle Sam(山姆大叔)”的国度,一个崇尚勤勉、开朗的性格和爱国热忱为天性和精神的多元文化国家。两百多年历史的沉淀与升华造就了如今“美利坚”文化的绚烂、经济的多元。

美国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然而,人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

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国是流动性很大的社会。这种流动体现在两个方面:地域性流动和社会性流动。美国相对的开放自由、发达的交通和冒险好动的传统使许多美国人从乡村流到城市,又从市中心流向郊区;从北方流到南方阳光地带,从一个城市流到另一个城市。美国社会阶级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成为可能。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

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美国在资源丰富亟待开发的早期,机会虽多,可是蛮荒未辟,心须奖励个人独立创造的性格,凡是囿灭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都视作当时拓殖精神的阻碍,加以贬责,同时,在艰苦开拓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必须发挥本民族的长处,尊重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品质,坚信自我,尊重他人的文化取舍态度成为他们共同的准则,正是在这一点上,也只能是在这一点上,各国移民找到了共同之处,这就是个性容于团队的价值体系,它深入民心,以各种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格:对自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

二、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大作为。从首批英国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到美利坚合众国成立这一个半世纪里,北美险恶的自然条件,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博,艰苦奋斗性格。北美丰富的资源等待着开发利用,培育了美国人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北美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一片文化真空,闯入这真空的,不是有组织的文化单位,而是一批对于传统制度已失去好感的亡命者。他们的头脑为叛逆精神所主宰,身上绝少传统思想的保守性,再说即便有,也没有发挥的土壤,因为险峻的环境迫使他们只能确立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冒险精神成了美国人民的传统。他们把冒险探求新大陆看作寻求生活的机遇。这种冒险精神一直渗透到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美国人勇敢地开拓创新,从各个方面处处体现了这种民族冒险精神。基于此,美国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他们认为机会到处都有,主要在于主动发现和利用。除法律外,美国人认为一切传统和先例都是创新的障碍,他们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由于美国不象中国、印度、英国等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所以美国人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时很少先去考察这些东西是否符合某位专家、权威的理论,然后再引经据典加以注释和考证,以决定是否采用。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虽没有灿烂的过去,但由于具有创新精神,因而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所以美国人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勇于向已有的一切挑战,“我与专家、权威、传统平等”,这是美国人的性格。

三、自由、平等精神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北美殖民地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封建秩序从来没有在那里存在过,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陶冶了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热爱自由、珍惜自由、崇尚自由。在美国,对人的自由,除法律可以明文规定加以限制,并由执法机关及其人员执行限制外,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他人的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因此出身对美国人不起任何作用。美国人相信这样的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实现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所以美国人一般不羡慕他人的财富,而喜欢赞美富翁的才能。

四、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美国不仅仅是职业哲学家的哲学,而且是美国人的哲学。由于美国没有悠久灿烂的古老文化,因此文化的创造只有在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中才能出现。而要开发这片富庶的处女地,就必须打破一切的条条框框,服从于实际问

题的解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利坚民族形成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他们坚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在实用主义哲学观念影响下的美国人不喜欢正规的、哲学抽象的、概念游戏的思辩哲学,不喜欢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在美国人眼里,有用就是真理,成功就是真理。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效益和成功。

五、物质主义。

美国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人生追求,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当美国人谈论一个人的价值时,主要指物质价值,而且除开这个通常标准外,他不管什么别的标准。由于基督新教价值观的影响,美利坚民族至今仍以嫌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仍然以嫌钱聚财为荣。在美国社会里,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是炽热的。许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辛苦与智慧来谋求事业上的发展。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从低贱者变成大富翁几乎成了美国式的信条。在这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美国社会,企业家普遍受到尊敬,人人都想办企业发家致富,人人都想个人创业。

第三篇:中国绘画艺术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绘画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下,富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中国绘画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人文精神以理论形态出现于画论中。更通过中国画家独特的笔墨写意和比兴手法等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关键词】绘画;人文精神;画论;笔墨

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及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悠久而绚烂。经千年的不竭创作及发展流变,中国绘画确立了自己独特、成熟的艺术体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审美标准及人格精神。中国绘画追求形神兼备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独有的文化内涵、艺术气质及精神特质,使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也使之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其他民族文化和艺术所难以比拟而永远不可替代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和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它是从价值论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索思考的意识形态的结晶。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流域,长期稳定发达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其间渗透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而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载体之一,在记录和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和审美意识,从而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气息。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技法和风格方面表现出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简言之,西方绘画有着根深蒂固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则包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下面我就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和绘画的表现方式两大方面试作探讨。

第一方面,中国画论作为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包含和贯穿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源自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自由思想。

首先,中国画论的概念范畴来源于人物品藻。中国画论在魏晋时期确立,形神、风骨、气韵等美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兴起的人物品藻是一脉相承的。如秀骨清像的绘画和雕塑的美学标准反映的正是魏晋名士对精神美的高度赞扬。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造型风格与贾科梅蒂细长枯瘦的雕塑作一下对比,虽然两者的美学风格截然不同,但由“瘦”所揭示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种比较是非常狭隘的,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是和天人 合一的观念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人、自然与艺术三者之间是相通的与西方纯粹的客观摹写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自然是人化的,有很强的心灵感悟色彩。因而画论从来没有强调色彩的环境因素。艺术无论反映自然还是社会终归也还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之美的反映。魏晋时期对“人之美”的品藻的热衷也就影响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认识,反映在画论中就是借助人物品藻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美的本质。东晋顾恺之借人物品藻概念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美学范畴,并在其《洛神赋》等人物画中进行了艺术实践。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的“畅神论”又将这一观点推广到山水画的领域。至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把“气韵生动”置于首位,在发展了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同时,将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突现出来,传神理论也自此系统化和定性化了,后世的画论发展在文论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但始终也没有脱离绘画要表现人的精 神之美的范畴。

其次,中国画论的核心是表现自由生命力。中国绘画的理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一点突出反映在《周易》对中国画论的影响中。《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神,极数 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把象、意、阴阳、生、刚柔等概念及其生命美学的精神都注入到中国画论中。中国画论自谢赫提出“六法论”后,唐代张彦远在其基础上把形似、传神、立意、用笔在气韵生动的美学观下汇总起来,突出了“立意”的重要性;再至宋代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对绘画诗意之美进行强调,逐渐形成了画论中的意境论,而意境论更能鲜明地表现生命之美。如清代恽南田的画恬静幽雅,颇有意境之美。富有意境的画,生机溢于象外,有一种幽深弘远之美,由于它以气韵、立意为内在依据,因此其人文气息也愈加浓 郁。

中国画论透射的人文精神显示了比西方富有科学精神的画论更加关注人生命自身在绘画中的作用,因此也使中国画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不会轻易发生断层或变异。

第二方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最突出的两个表现手法是:焦点透视与光影素描。前者反映的是人的视觉与外界事物间的透视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对象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光影明暗与质感。这薅 大艺术法则是建立在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的,也因此使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西方绘画那种块砥与色彩的交响,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一种点线与水墨的协奏。这种差异,表面上看是由中国传统绘画工具造成的,与毛笔、水墨、宣纸的物理属性有关,但其深层原因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关,这种人文精神通过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和比兴等手法表现出来。“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征。写意不仅是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工笔重彩厕也有很强的写意性。“写 意”即“写神”“写心”,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神似”,神似是写意的目标。中国传统绘画对“神”的追求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了最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画家可以融汇自身的修养、学识和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心境关照、物我交融的作品。

写意的充分表现要依赖“笔墨”的淋漓发挥。作为中国绘画工具的笔墨具有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当然,笔墨的重要性更在于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尤其自宋代以书入画的传统形成后,笔墨自身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成了相对独立的要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律动、水墨的浓淡,或表现闲云野鹤般的心境,或抒发豪情满怀的壮志。笔墨朴拙,则见童趣横生;笔墨酣畅,又见激情奔涌。当画家凝神作画时,笔墨身心早已合而为一,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的境界,因此,写意画也就更为感人,更可见其包含的人文精神。

“比兴”手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比兴始于《诗经》,“比”是以一物比另一物,“兴”是先言此物以引起他物。简言之,比兴旨在托物言志,借景抒隋。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乃至人物画中常借用比兴手法以寄托画家情感,这也是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有人将西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与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相比较,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风景画展现的多是一种以树、路为主体的环境氛围的自然之美,而中国山水画则浸蕴着浓重的儒道哲学思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贤者澄怀味道”“山水以形媚道”,无论出世入世都是画家内心的写照,并非对自然景物的摹仿。西方静物画多取材生活用品和花草鸟鱼的标本,求其色彩与质感,体现的是科学的自然审美精神;中国花鸟画则取材大自然中的鲜活生命,且多取动态,具有被画对象、观者、画家三者的审美灵动,是一种超自然的悟性审美。花鸟画韵比兴特征更为突出,如宫廷画多取材芙蓉、牡丹、锦鸡、瑞鹤以示皇家富贵之意;民间花鸟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喜鹊红梅喻喜上眉梢,白头翁喻白头偕老;而文人士大夫则多取材梅、菊、鹤、燕、荷等以喻高洁、孤傲、刚强之意。由于花鸟的自然形态多种多样,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较易于拿来作比兴之用,花鸟画的发展远远地超过了山水和人物。宋代的花鸟画已占了50%以上,其中当然有当朝统治者的引导作用,然此后花鸟画一直占居绝对的优势,应是因为花鸟画更容易折射出入文精神的特质吧。花鸟画中运用比兴手法最典型的当属“四君子”题材,即梅、兰、竹、菊。在文人眼里,它们早早地被人格化了:梅的坚贞高洁,兰的幽雅恬静,竹的刚直不阿,菊的孤芳不俗都是士大夫理想精神的写照。古人擅画“四君子”者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如元郑思肖擅墨兰,其画兰不画土,人称“露根兰”,自言土被番人掠去,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清郑板桥擅墨竹,其竹清瘦高挺,喻自身廉洁不群。他在一幅墨竹上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家有此等爱民之心,方能画出那卓然不凡之竹。在此,画家的人格已经融入了画的品格,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那些画才显得那么富有人文精神,为后世所景仰。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早已经超出物象乃至绘画本身,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启发精神,其美学价值也是不朽的。也正是因为其人文精神才使中国绘画具有独特而长久的魅力。

各时期绘画的特点

一:唐代绘画的特点

盛唐时期,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包括宗教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唐代是人物画鼎盛的时期,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山水画在布局上,画面由平铺改变为错落起伏,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中晚唐以水墨画的出现最为重要。它运用单一的墨色,以简概繁,晚唐美术史论家张彦远以“运墨而五色具”概括之。水墨画直以墨作画,“运墨”必须依靠用笔,“笔”与“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

二: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描写贵族生活的绘画比较流行,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三:元代绘画的特点

元代山水画继续发展.出现了赵孟頫.元四家等著名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富有艺术气息.讲究逸气.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四:明代绘画的特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松江派、苏松派等两大派系。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五:清代绘画特点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前期文人山水画兴盛,中期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晚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文人画流派宫廷画日渐衰微,绘画领域出现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新的变化。

六:近现代绘画特点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它度过了社会转型,饱受了外患内乱,经历了文化革命,遇到了西风冲击。因此山水画在这百年间也发生了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二十世纪前叶,“海上画派”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打破了清代嘉庆、道光以来沉寂的画坛局面,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初年,“海上画派”、“岭南派”、“京派”,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方法。五十年代黄宾虹、齐白石等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想着后人。“文革”期间,山水画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传统得到了重视,这是历史的反拨。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后,人们至少在理念上得到了对于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认识,中国的山水画又面临新的世纪。

李自健先生油画新世纪巡展

---中国美术馆之行

近期去中国美术馆参观,恰逢李自健先生油画新世纪巡展。李自健先生是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于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旅美之前,他创作的《山妹》和《孕》等二幅油画,先后入选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和首届油画展,在画坛初露头角。1971年至1992年,他潜心创作了一大批以“人性与爱”为主题,以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相整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写实主义油画作品。此后,他一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与表现,至今已完成近两百幅油画作品。这次的展览也是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

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的展现“人性与爱”的油画,包括了《乡土系列》、《红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台湾乡土旧情系列》。其中许多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左边《失落》,它属于《流浪人系列》。这幅画上面展现的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郎形象,她坐在一条长椅上,低着头,脚下踩着报纸,一双破鞋散在旁边,最为传神的就是这位女郎的丝袜,四外上面有一个破洞,栩栩如生。整体来看,这幅画的颜色比较晦暗,看不懂女主角的脸,复合“失落”的主题。再者就是下面这副名为《和风》的作品,它属于《红花被系列》。这幅画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绚烂的红花被在清风中飘荡,母亲带着孩子在这清新的环境中走过,显得十分和谐,旁边的两只大白鹅更是非常的活跃,其中一只扇动着翅膀,给画面增添了动感!还有这幅《韧》,这幅画上是一个老妇人在穿针,老妇人皮肤上已经满是褶皱,眯着眼睛在穿针,这幅画代表了天下的母亲,神态慈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给参观画展的每个人留下最深刻印象

的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幅作品。画家用两个狞笑的日本军官,一个哭喊的中国婴儿与一名收拾尸体的僧侣真实再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 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这幅画在全球的巡展中感动了无数的人,在画展的录像资料中,我看到好多的参观者都落泪了,不光是中国人!虽然很多的国家教科书中并未记录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但是这幅画生动地还原出了日军的惨无人道的罪行。参观者们都被这血淋淋的场面所震撼!

这次的美术馆之行虽然没有看到很多的中国传统的国画作品,但是看到了李自健先生的油画作品,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油画作品,看到了油画与国画的不同。这也是不虚此行啊!

第四篇:中国绘画教案

中国绘画教案

(Chinese Paint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时】34 【学 分】2

课程性质

本学科是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主要了解和实践中国绘画起源和发展的通史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教学目标

1、系统地掌握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基础,重点对我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名家、名作、风格、技法及创作背景等进行具体分析,了解中国绘画通史,探究绘画作品的内涵和创作精神。

2、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体会并掌握中国画基本绘画技法,以初步达到独立绘画的目的。

教学安排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体课时安排为理论课30%、实践课70%。

1、理论上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含量,拓宽其美术观察视野,使学生学会中国画鉴赏的基本常识。

2、提供中国画基本创作技法和类型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中国画独立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中国绘画绪论(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并能掌握中国绘画的种类和特征。教学内容

1、中国画鉴赏的性质与作用(审美标准的确定)

2、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从先秦到近现代)

3、中国绘画的种类及特征(人物、山水、花鸟、鞍马、道释、工艺美术等;写意、工笔;院体、文人等)

4、谈中国画鉴赏的意义 课外作业选题

1、查阅中国画名家作品资料。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绘画

第一节

先秦、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绘画艺术(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风格变化有大致了解,能描述并掌握部分传统绘画技法。教学内容

1、先秦及秦汉美术

2、南北朝、唐、五代绘画艺术 课堂实践

实践唐代仕女画用线方法。第二节

绘画实践(2课时)

实践唐代仕女画及工笔花鸟画画法。

第三节

宋、元、明、清绘画艺术(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对宋、元、明、清绘画艺术的发展、风格变化有大致了解,能掌握部分绘画技法。教学内容

1、宋、元、明、清绘画特点。

2、宋代花鸟画技法。

第四节

工笔花鸟练习(2课时)

练习工笔花鸟的造型和用线。

课外作业

练习工笔花鸟用线。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绘画

第一节近、现代绘画概述(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能够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有总体认识,并能初步给予客观鉴赏。教学内容

1、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

2、中国近、现代绘画精品鉴赏

课外作业选题

1、浏览徐悲鸿的作品,并给予鉴赏。

第二节 水墨技法实践一(2课时)

荷花技法练习

第三节 水墨技法实践二(2课时)

竹的画法

第四节 水墨技法实践三(2课时)

学画梅花

第四章

中国民间绘画

第一节

中国民间绘画概述(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间绘画及工艺美术有大概的了解,学会鉴赏民间美术品,并能列举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门类及作品。教学内容

1、中国民间艺术的特点及民间绘画的重要价值。

2、中国民间艺术品鉴赏。课外作业

寻找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形式。

第二节 民间工艺品制作(2课时)

民间拼贴画制作

第五章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比较

第一节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异同(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及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

1、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从精神、技法等方面的区别。

2、中国绘画技法和思潮对西方绘画(尤其是艺术家)的影响。课堂讨论

你认为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其优点是什么。课外作业

用不同方法鉴赏一幅中国画和一幅油画。第二节

水墨技法练习(2课时)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水与墨的关系及用法 课外作业

练习中、侧锋结合。

第六章

实践中国画技法之花鸟 第一节 工笔花卉(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工笔画的用笔用线技巧。教学内容

课堂练习白描牡丹、兰花、菊花、芍药等传统花卉。课外作业

练习用线。

第二节 写意花鸟(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水墨画墨色浓淡的技巧。教学内容

多媒体欣赏中国绘画作品。课外作业

练习用墨。第七章

实践中国画技法之人物 第一节 工笔人物(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对造型的完整把握。教学内容

线描人物造型。课外作业

练习各种线法。

第二节

写意人物(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写意画的基本技法。教学内容

写意人物造型。课外作业

练习各种皴法。

第五篇: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定稿]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感悟与心得

在中华民族蔓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面貌屹立于东方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一套独有的审美体系、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完整的画学体系,是华夏文化与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闪光。美术史家把中国的绘画与希腊的雕刻、德国的音乐称为世界文化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艺术,又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称之为国粹。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倾注了古今大师们的心血,中国绘画发展于今,也委实经历了一番不平常的历程。

中国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着热爱自然、忍耐细致、中庸的民族性格,诠释了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对于原始的绘画艺术,这些绘画具有一定的文字功能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先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及相关的图腾崇拜。进入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青铜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铜文化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及至秦汉时期,在继承了前代绘画的基础上,绘画有了长足的发展。绘画的种类也增多,包括壁画、帛画、秦汉画像石及画像砖、器物上的装饰绘画等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形式上,以相对写实的艺术风貌冲破装饰风格的羁绊,扫除西周时代的陈旧格式,呈现出崭新面貌;在思想上,要求绘画“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教化作用。这一时期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艺术观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观。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社会政治服务的外在功利,注重其“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效果,这种艺术观始终是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确定主题内容的准则。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动荡时期,痛苦动荡的社会促进了精神领域的全速发展,并给这个时代的艺术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内容上以生活为主,注重人的因素,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在题材上,继承汉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题材,同时,新的绘画题材如肖像画、文学题材绘画、风俗画、花鸟画兴起,山水画也成为独立的画科。在风格上,从汉代的雄浑、粗朴、古拙、转为严谨精密、体韵飘然的风尚。隋唐时期统治者提倡绘画,许多著名画家云集宫廷,由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各题材竞立并存,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绚丽多彩的时期。此时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应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的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两宋绘画经历三百多年,题材、风格、技法都有大发展。艺术水平和表现力达到新境界。绘画内容,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在技巧上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元朝绘画书法意趣全方位融入,提高了绘画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即体现在塑造形象的笔墨上,又体现在款题上。款题成为揭示绘画内涵的重要外延。元代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绘画格局确立,成为元画基本的审美要求。

明代的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画派纷呈,名家辈出,可归结为以两宋画院风格为代表的院体画和以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以及倪瓒为代表的文人画两大传统的发展变异。明初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追求雍容华丽和雄劲阳刚的“院体”与“浙派”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直接承继元画的文人画传统,一直到明代中叶,才随着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与文人个性意识的自觉,逐步取代了“院体”的主流地位。明末,传教士的来华,带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版画及其他工艺美术品,促使了中国艺术家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和对西画方法的斟酌去取。清代绘画发展的前期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直承晚明的余绪而向前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继承晚明董其昌的文人画传统,重视师古人胜于师造化;“四僧”则重视独特个性的抒发,适应了市民文化思潮,影响了清代中期的非正统派绘画。到中后期正统派绘画的风格化和模式化日益衰落,扬州、江浙等经济文化名城中涌现出一批敢于突破传统、强调师法自然的画家群体,使绘画摆脱了正统派的桎梏而向多方面探索。

中国绘画相对于西方绘画又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整个中国绘画的历史来看,中国绘画历来是以线为主来作为造型元素的,就其主要特点来看,可以说中国绘画是线的艺术。中国绘画的线条,具有表现物象的轮廓、形神、质量、运动等功能,同时画上的线条又是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思想,以至具有了独立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的创造性因素。

处理时空的灵活性,是中国绘画的又一特征。所谓处理时空的灵活性,是指中国绘画中能够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灵活地处理空间或时间的关系,突破自然的限制。在山水画里,处理空间远近的关系,有著名的“三远”说以及以动观景的透视法,这是中国绘画特有的处理方法。许多中国绘画作品,尤其是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采取的是动的方式,使看画者好像在景物的里面或前面慢慢地一面走一面看过去似的。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东京汴梁繁盛的风貌从郊外到城里,从船只的往来到茶坊酒肆、行人车马,把当时整个社会城市生活的原貌,表现在一幅画面上,这是焦点透视所难办到的。画卷是从右向左展开,作者的视点也是从右向左移动的,从郊外到城里,使观者跟随着作者的行踪,一路走一路看,与作者的视点完全一致地移动着,观者就好像是身入其境一样既看又游。意象造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又一特征。使造型本身意象化,是中国绘画语言的精髓。中国绘画讲究神韵与情境,以正确的审美和道德标准来领导观者使其思想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中国绘画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当数其中的意境之法,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绘者与观者的感情交流,有了这种精神的交流就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为了给艺术感染力有所依据,就要为其提供艺术的意境,艺术的意境和形象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没有形象就无从谈其意境,而没有意境的形象就是空乏无力。

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绘画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的灿烂历史都与绘画艺术息息相关。不了解中国绘画,就不可能真正领略中国文化的悠久与辉煌”。所以提高对中国绘画的欣赏力对于学习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对中国绘画的欣赏力,首先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有所把握和认识,对中国绘画的样式面目、源流、流派、艺术传统等, 有整体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艺术精神、哲学精神、文化理念有所领会和理解。

下载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 要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等特征。饮食除了满足人类发展的营养功能外,在社会文化中还具有饮食成礼、激......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目 录 1中国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 1 2中国饮食具有风味多样性 ..................................... 2 3中国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制......

    浅谈有关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陵园设计)

    浅谈有关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陵园设计)中国帝王的坟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对革命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

    中国的年节食俗有哪些文化特征

    中国的年节食俗有哪些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饮食文化,中国自古注重饮食养生,向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由于其特殊性的使命和身份,创造出了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无数亮点。本文试就鄂尔多斯与蒙古族的关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做......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深圳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即今龙岗区的大部分镇村,在与龙岗接壤的宝安区石岩、观澜、龙华等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 这一地区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晚......

    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民以食为天”是众人皆知的古训它不仅道出了人类生存的本能欲望也阐释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随着人类的发展饮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饥饿的生存之需而且在选择饮食的烹饪......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 颖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