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时间:2019-05-14 04:2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第一篇: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由于其特殊性的使命和身份,创造出了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无数亮点。本文试就鄂尔多斯与蒙古族的关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做一简单的探讨。

蒙古族文化追本溯源,当然是承接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精髓。鄂尔多斯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研究表明,作为这一文化的缔造者——匈奴民族,自夏商至汉代,引领了一个漫长时期的草原文化的潮流,首创了草原民族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其后数千年,直至今日的中国游牧文化的坚实基础。而这一文化和文化拥有者的匈奴人,据考古资料表明,均源自鄂尔多斯地区。

在蒙古族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继匈奴之后,较有影响的包括鲜卑、突厥、契丹、金、党项等几十个民族或部落,几乎一脉相承地继承和完善了北方游牧文化,虽然各具特色和时代烙印,但其主流文化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在蒙古族十三世纪全民信仰萨满教为主导的原始宗教崇拜方面,表现出了自匈奴文化以来上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继承。例如早在匈奴时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上我们经常发现一类铜饰件:涡纹或旋纹的圆形饰件。这类型的图案如果联想到蒙古族文化,与俯视遍布草原的敖包情景极其相似,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早期崇天、祭天的理念所在,是蒙古族古代长生天信仰的文化源头。

鄂尔多斯地区自匈奴之后,从未间断过的游牧民族的存在,那就是历史上所有曾经称霸草原、雄视中原的北方民族,均在其民族强盛期占据或涉猎鄂尔多斯地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入鄂尔多斯,应当是在征服西夏的战争过程中,这一期间,鄂尔多斯的文化主流仍然是游牧文化,据考古资料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出土的主要有明显特征的金、辽、西夏的器物和遗址、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北宋时期汉文化特征的遗存,这都成为鄂尔多斯是游牧民族前沿阵地的重要佐证。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最后时刻病逝,由少数人秘密护送离开战争中的包括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与此同时西夏国王交给蒙古统治者的权力、土地、民众,并不意味着随成吉思汗“金身”带到了漠北,蒙古族留下了诸多的军队和随军的各个方面的部众承担起了对收服地的占领和管理,这些留下来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自此就长期居住在鄂尔多斯,成为历史上最初的鄂尔多斯蒙古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蒙古族是极具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笔者在《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到的十三阿塔天神祭祀和对阿尔寨石窟的探索中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最后一役,其指挥中心和狩猎受伤及养病、病逝的地点,极有可能就是在鄂尔多斯西的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的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此后元代忽必烈一系的诸位帝王及黄金家族均对这一地区施行封闭管理,划入直辖的中书省范围内并确定为皇室的育马场,同时引入藏传佛教,建立石窟寺,终年诵经祝颂,以这种特有的宗教方式纪念先祖成吉思汗。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即林丹汗,在明末清初被迫自蒙古东部地区逃奔到西部的途中,途经这一石窟寺时施行了毁灭行为,笔者认为这应是林丹汗遵循蒙古古制,对成吉思汗的去世地实行保密性的一项措施。可见,鄂尔多斯蒙古族从最初就肩负着一种神圣的重任,尽管他们自己可能并不十分明确,但从其流传至今的大量的民俗现象中不难看出,从其居住到这里以来就默守着一种职责,遵循着一种定制,对古老而遥远的十三世纪蒙古贵族文化不加以任何的改变,也很少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如果对照历史,对今天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民间故事传说、歌舞艺术等进行比较则显得越发清楚。

元朝灭亡到明中叶这一时期,蒙古北元政权不稳,已完全无暇顾及鄂尔多斯地区,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相当长的时期,直至达延汗之后,蒙古族统治者重新统一,又有蒙古族逐渐进入河套,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以祭祀、供奉蒙古族帝王、黄金家族圣灵、圣物为专职的鄂尔多斯部移牧这一地区,并将一应供奉对象分散到河套之内丰美辽阔的草原各处,这时,河套之名渐为鄂尔多斯部名所替代,鄂尔多斯蒙古族成为了这里的主导民族,也进入了又一个兴盛时期。

自从鄂尔多斯部驻牧这一地区以来,历史在这里开启了民族文化新的一页。鄂尔多斯蒙古族作为这一地区最后的游牧民族,自明中叶以来为蒙古族中一个重要的部落,在清代按盟旗制划分成七个旗,逐渐地以旗为单位,文化上出现了细微的一些差异,但在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为主线的背景下,总体上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统一性、传统性。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又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的高峰期,大量的历史著作、祝赞颂词、文学作品、民间歌舞等纷纷问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鄂尔多斯蒙古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鄂尔多斯蒙古族经过两次集中的迁入,形成了今日分布的格局,而这种格局也奠定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在所有蒙古各部中唯一的一种特殊性。

首先,他的组成都与成吉思汗本人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前者是在成吉思汗生前至此,死后承担起特殊的职责而留下来的;后者是在成吉思汗秘葬后设立八白室时形成,然后辗转护卫圣灵成吉思汗至此的。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与成吉思汗结有生死之缘。

其次,正因鄂尔多斯蒙古族组成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他肩负着全体蒙古族所赋予的神圣的对先祖、先帝、神灵般的成吉思汗及其他圣贤、圣物供奉祭祀的职责。

第三,由于使命的特殊性、重要性,蒙古族的每一个部落、每一个人在组建这样一个群体时都是积极地争先恐后,并以此为荣。组建该部落以对成吉思汗生前的效忠和贡献,形成了各个阶层的划分。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构成不是单一的部落成分,而是囊括了几乎13世纪蒙古高原上统一的蒙古帝国旗帜下的所有大小部落、姓氏和群体的精英。

第四,因为祭奉成吉思汗为代表的帝王圣灵、圣物,由忽必烈钦定过的诸多规章制度不允许任何人加以改变,使得这一群体始终严格按传统方式从事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按草原民族几乎不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受到了其它文化的一些影响和打上了一些时代的烙印,但并没有较大的变化,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基本上保留了蒙古族十三世纪的诸多文化特征。

第五,由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构成是由成吉思汗当年的各部落精英组成,加上所受使命是蒙古帝王、黄金家族的重托,从其传承的文化层面而言,具有蒙古族最高贵的文化属性,既有蒙古族宫廷文化、帝王文化,同时也有古代蒙古文化精典和秘籍的传承,不仅是现代,就是古代也是通常百姓无法了解和知晓的诸多文化细节及内涵,都在这一群体中按惯例常年延续着,直至今日仍浓重地存在并表现出来,成为蒙古族文化的瑰宝。虽然,受到近现代文化前所未有的影响,但仍不失其固有的面貌和特征。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蒙古族古代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的典型特征。

第六,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历史上是由层面较高的组织构成并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汇集和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产生了无数在蒙古族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例如古代的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在蒙古族放弃萨满教的原始崇拜,引进藏传佛教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萨冈彻辰在明末清初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蒙古源流》一书,其后不久的罗卜藏丹森又完成了《黄金史纲》一书,这两本书堪称蒙古三大历史巨著中的两部;著名的独贵龙运动,成为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与此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贺希格巴图、伊湛纳西等人物影响着近代蒙古文坛。尤其是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引领着蒙古族一代潮流,鄂尔多斯蒙古文化成为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得到发扬光大。鄂尔多斯民歌和舞蹈在当代成为蒙古族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备受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舞蹈《鄂尔多斯舞》、电影《鄂尔多斯风暴》风靡全国大江南北;近些年来《森吉德玛》、《鄂尔多斯情愫》等大型歌舞节目和鄂尔多斯蒙古剧《银碗》轰动国内外艺坛,在全国获奖。《鄂尔多斯婚礼》民俗风情表演、鄂尔多斯筷子舞、盅碗舞已打造成为蒙古族知名的艺术品牌;文坛方面,史界书籍大量出版不衰,特别是鄂尔多斯市组织编著的《蒙古族通史》,更成为蒙古史学界前所未有的宏篇巨著,影响深远。

第七,以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苏勒德为核心的蒙古帝王祭祀文化,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形成的核心凝聚力,也是古代蒙古文化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在国内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人文价值。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藏传佛教盛行数百年之后,在鄂尔多斯仍然有古老的萨满教文化的诸多属性,这在其它蒙古部落是无法保留的,因为明清时期统治阶层实施的改教措施,严禁萨满教信仰公开活动,但在鄂尔多斯遵循古训的帝王祭祀活动,按制不允许改变,使以萨满教为主体的十三世纪的完整的祭祀、供奉形式都保存了下来,与其相一致的民间信仰文化也相随得以存在,并鲜活地呈现出来,如对十三阿塔天神的祭祀、塔并乌兰蒙古公共墓地葬式的流传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作为游牧文化发祥的策源地之一,蒙古族继承了其文化精髓,鄂尔多斯蒙古族自成吉思汗时代入居这一地区以来,便与成吉思汗这一世界伟人结下了生死的源渊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掀起了蒙古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又一次高潮,引领着蒙古族文化的潮流。如今,鄂尔多斯蒙古族已经迈出了时代文明的步伐,传统游牧方式和文化观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出数千年的游牧舞台。然而,作为历史,作为文化,我们有责任加以挖掘继承和弘扬,也应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特色来加快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步伐。

第二篇: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讲解稿

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

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参观《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厅》,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墙上的这幅画,是成吉思汗行进中的金帐以及成吉思汗对鄂尔多斯的赞美诗句。成吉思汗去世后,在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就带着成吉思汗四大宫帐迁徙到了鄂尔多斯,由此,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详细的内容我们会在展厅当中通过四个板块来为您介绍。这边请

首先来看第一板块,成吉思汗看准的故土。

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是祭文,是当时文化发展的表现。祭文叫伊金颂,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颂词,在鄂尔多斯流行非常广泛。

这是圣旨金牌,刻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朝国字,对研究元朝文化有珍贵的价值。

这是成吉思汗的宝剑,成吉思汗的马鞍,及弓箭。成吉思汗有着太多的丰功伟绩,我们可以从1162年一直讲到1226年,可我们最不想提及的就是1227年,因为这一年,成吉思汗去世了。成吉思汗去世后,守护奉祀成吉思汗灵帐的部分鄂尔多斯人就留在了宝日陶亥,大量的宫帐也就随之留了下来,宝日陶亥就被冠以鄂尔多斯的称号。所以,不难理解,鄂尔多斯就是“众多的宫殿”。

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有很多的故事,我们着重来看看这幅“成吉 思汗在阿尔寨的狩猎图”。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多次围猎在阿尔寨。《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随马受伤的地方就在阿尔寨,就是今天的阿尔巴斯山。

这是成吉思汗六次征讨西夏线路图,共历经22年。其中,第六次征讨讲述的就是成吉思汗在今天的鄂尔多斯活动的情况,这一活动在民间有着非常丰富的口碑资料。成吉思汗去世后,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史称大元。接下来,一起走进元朝时期的鄂尔多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这一组文物展出的是元代黑陶俑,从外观看,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从作工看,是比较粗率的,但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又是有一定的艺术水准的。

这一组展出的元代精品文物。典型代表之一就是铜模具、铜钱模具。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在元代,货币的流通手段是纸币,仅出现少量铸币——铜钱,这就是当时铸造铜钱的铜模具铜钱模具。另外一件代表物是“大元国内铭文画花瓷罐”,出土于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是鄂尔多斯境内首次发现的最早刻有铭文纪年的元代瓷器。

再来看这个沙盘。是蒙元疆域图。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到黑海,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达到3200万平方公里。

再往后,就到了北元。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鄂尔多斯部将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迁移到了宝日陶亥。这是迁徙的路线图。

这是元代军事用品。铁炮、铁帽。这些青花瓷盘、画花瓷盘是元代手工业发达的一个显照。

这是全体蒙古可汗表,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共有37位可汗即汗位。每一位都深得牧民的尊敬。(为您展出的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至北元最后一个可汗)。

到了清朝,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走进第二板块,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1649年,清政府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扎萨克,合为一个盟,叫做伊克昭盟。到1736年,清政府又增加一个扎萨克旗,就成了现在的七个旗。而现在的东胜区,则是在1907年设立的,当时叫东胜厅,1912年改为县。形成七旗一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八旗区。

这是随着各旗区的成立,而产生的扎萨克及盟长印。扎萨克是旗的行政长官,就是旗长。盟是对各旗行使协调和监督的机构。盟的首领为盟长。这种盟旗制度是17世纪30年代开始,清政府在蒙古草原推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很好的证实了清王朝对蒙古实行的有效统治。六个旗第一次会盟是在伊克昭,就是现在的王爱召,所以被叫做“伊克昭盟”。在这次会议上,钦差大臣宣读了顺治皇帝的圣旨,把鄂尔多斯分为六个旗,任命成吉思汗后裔额磷臣及其同族分别为六个 旗的扎萨克,并分别册封了郡主、贝勒、贝子等爵衔。这是详细的扎萨克爵位表。

腰刀、七星宝剑,火药葫芦,是清朝军事装备。拥有这些装备的精兵强将们不仅要听候于扎萨克和盟长的命令,更听候于清朝政府在边疆设立的将军和都统的命令。这些装备体现了清朝军队精良的装备。

这是清代男子的官帽。按照清朝的礼仪:不同等级官员,官帽不同。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没有等级的官员,则没有顶珠。

这个大型展柜中的是龙袍、绣花龙袍、无领金丝龙袍。他们是满族公主下嫁时的陪嫁品,是蒙满联姻的真实写照。同时,他也是蒙满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体现。

这是清朝时期,鄂尔多斯各旗蒙古族妇女头饰。头饰越重,代表家庭越富足。最重的头饰有近30斤。

这边展出的是清朝的生活用具,代表是三彩杯、瓷酒壶,瓷酒壶最早以前是被叫做执壶,到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才被叫做酒壶。当时酒壶以瓷制为主,有少量的金银制,在藏族中甚至有木制酒壶,但是现在很难见到了。他的外形与我们的酥油桶差不多,所以,现在的木制酒壶,是很珍贵的。到现在,就有太多材制的酒壶了,像不锈钢酒壶,玻璃酒壶等等。

景泰蓝铜碗,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故而得名“景泰蓝”。在清朝,礼节是被高度重视的。典型代表物是鼻烟壶和扳指。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大小约一立方寸,原料是烟草,将它碾成粉末,再配香料和麝香等药材经过加工,密封发酵,存放数年后才可使用。蒙族之间,相互递鼻烟壶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传统礼节。他同汉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都是常见的见面礼。扳指,我们都比较熟悉,戴在右手的拇指说,象征权势地方。

在鄂尔多斯的发展史上,有一位伟大人物为鄂尔多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是这位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他曾担任鄂尔多斯的执政理事,为保证边界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定,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这幅大型油画是扎萨克一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朝时期的文化盛极一时。特别是文学创作开始繁荣。由此,就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代表人物是萨刚彻辰和罗卜桑丹津。萨刚彻辰是乌审旗人,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孙,编著了《蒙古源流》,是蒙古族史诗性著作之一;罗卜桑丹津,是达拉特旗一位十分博学的喇嘛,由他编著的《蒙古黄金史》,详细记述了蒙古族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共同被称作蒙古经典史学著作。

待补充: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宗教文化方面,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鎏金转金筒是蒙古族佛教的信仰物,表面刻有六字真言,佛教认为,转金筒转动一周,等于念诵一遍筒上的六字真言,也就是积了功德。

这些都是佛教的相关器物。这一件是喇嘛印,他告诉我们清朝时佛教已经非常盛行,当时喇嘛占到了蒙古人口的22%,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则在于清政府实行的“兴黄教之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这就是当时执政理事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与三世**喇嘛的会面图,时间在1578年。

1583年,鄂尔多斯建立一座寺庙,热西却凌庙,俗称“旧召”。在达拉特旗。

从成吉思汗时期,到元明清,再到现在的革命史,鄂尔多斯人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代表人物是席尼喇嘛和旺丹尼玛,他们领导了著名的独贵龙运动,为鄂尔多斯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位是准格尔旗的二少爷拉布丹,这是“二少爷招兵油画”。二少爷游走全国不少地方,与进步人士接触,受到革命教育。回到家乡后,招兵买马,建立军队,与封建制度进行斗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是第一个建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地方。代表事件鄂尔多斯革命武装,伊盟事变,代表人物是奇金山和原伊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这一部分先为您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您可以到鄂尔多斯革命历史馆进行了解。接下来,看看最后一个版块,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这一部分主要向您介绍的是成吉思汗祭祀和鄂尔多斯婚礼。现在看到的是成吉思汗祭祀春季的察汗苏鲁克大典,也叫鲜奶大典。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在成吉思汗陵举行,全世界的蒙古人都会前来祭拜。

这是著名的成吉思汗祭奠,它属于宫廷祭祀,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祭祀,我们叫做“成吉思汗四祭大典”。从这个3D效果图中,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朝圣和祭拜的场景。祭拜是很有讲究的,由祭文、祭词、祭歌组成。在这个位置,您可以很好的听到祭歌。再来看看祭文,成吉思汗祭文、延安祭文、国民党祭文,现在的祭文表达的不仅是对成吉思汗的虔诚,还有对于家人平平安安的祝福。成吉思汗祭祀在2006年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现在看到的是祭祀禄马风旗的场景。禄马风旗又叫黑幕热,是由苏勒德演变而来的。他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人的标志。

这边展出的是祭祀用具,有奶桶、扬奶器、大小不等的酥油灯等等。

民间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祭祀是敖包祭祀。敖包是锥子的意思,早期的作用是指路标,后来被人们赋予了祭祀的含义,表达人们祈求苍天赐予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祭祀在鄂尔多斯仍然非常流行。

套马、挤奶、赶马群、剪羊毛等等,展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一天,这是当时的生活生产用具。

鄂尔多斯婚礼同成吉思汗祭祀一样已经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同样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目录。鄂尔多斯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两夜的时间,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都会纷纷跳起筷子舞、盅碗舞,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婚礼上众多的仪式,也体现出了鄂尔多斯婚礼庄重的一面。有挎弓娶亲、拦门迎亲、求名问更等等。

这是蒙古扬琴,蒙古古筝,鄂尔多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乐器。这是幅大型沙画,讲述的是成吉思汗与两匹银合骏马互相信任,建立功勋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故事,特别创作了一首民歌,《圣主的两匹银合骏马》。

这是鄂尔多斯民间乐器,三弦、四胡、马头琴等。相传马头琴是牧民为了纪念死去的小马,在琴上刻上马的名字,故而得名马头琴。

最后为您介绍苏勒德祭祀。苏勒德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面大旗就是苏勒德,查干苏勒德,哈日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汉语简称为黑苏勒德,白苏勒德,花苏勒德,墙上这幅油画就是黑苏勒德在龙年的威猛大祭。表达了人们对长生天、对祖先、对英雄的一种崇拜之情。苏勒德祭祀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部位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之一,让我们将其镌刻在绚丽的文化长河中,奏响辉煌的乐章。

第三篇:蒙古族祭祀文化

蒙古族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奠: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祀: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由一柄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因而亦称“四斿哈日苏勒德”、“镇远哈日苏勒德”,汉语曾称黑神矛,黑纛,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哈日苏勒德祭坛所在地叫“苏勒德霍洛”。由苏勒德达尔扈特守护、供奉。苏勒德祭坛,是高一尺的平台,周围用木板竖立而成的围栏。举行祭奠时,常用黄色布料或绸缎围在外边,因而围栏俗称“什拉库列”(黄色围栏)。

窝阔台祭奠:

窝阔台系成吉思汗三子,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了大汗王位。据传说,窝阔台在去世后,有他的肩胛骨流传于达旗展旦召地区,并有部分达尔扈特牧民一直保护着装有窝阔台肩胛骨的银箱,当地牧民保留了对窝阔台的肩胛骨进行祭奠的习俗,达拉特这一名称就有可能源自于此。

十三阿塔天神祭祀:

在鄂尔多斯南部的乌审旗沙尔利格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哈答斤氏族,供奉着一尊阿塔天神。鄂尔多斯阿塔天神祭祀,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形式,鄂尔多斯蒙古族古代信仰的是原始的萨满教。在古代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多种原因,在蒙古人的头脑里产生了天神,天神则存在于苍穹的虚幻反映里,萨满教便是天神与人之间的联系者,而且,萨满教将天神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方五十五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的兄长是阿塔乌兰天神,因为阿塔乌

兰天神代表着“灾难之主”,支配着风雪、灾害、损失和收益等,因此,人们把牲畜的兴旺,打猎的收获,远征作战的胜利都归功于“阿塔天神”的保佑。所以古代的蒙古族便开始祭祀阿塔天神。

萨岗彻辰祭祀:

萨冈彻辰是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之一《蒙古源流》的作者,是蒙古鄂尔多斯万户巴图洪台吉的长子,生于1604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萨冈逝世后,人们经常祭奠他。现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六日,乌审旗群众都要举行祭奠盛会,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拖雷伊金祭奠:

位于鄂托克旗沙日布日都的成吉思汗季子拖雷灵帐遗址,原是祭祀拖雷的地方。拖雷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香火)的人,几百年来成吉思汗圣火一直在这里传承,这里的祭祀,主要是祭祀圣火,具有特点。在这里建立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鄂托克旗的一大亮点。

蒙古族祭驼: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

成吉思汗胞弟,史称卓赤•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公元1164年生,1227年春病逝。哈萨尔自幼随其兄铁木真,为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统一蒙古汗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萨尔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将、神射手。哈萨尔部后裔自古以来有祭奠其祖哈布图•哈萨尔的传统。哈布图•哈萨尔的舍利陵随四子部、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多次西迁,终至择落于原乌兰察布盟的中心地带,新宝力格苏木境内安放至今。

青城寺祭星:

青城寺蒙古族祭星”为敖汉旗四家子镇青城寺所独有,每年正月初八晚,蒙古族群众自发来到青城寺,祭祀星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翁根毛都祭祀:

农历七月初三,巴林右旗原人大主任恩和组织举行了翁根毛都(神树)那达慕大会。选定在七月初三进行神树祭祀是有历史依据的。据说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就在这个日子进行神树的祭祀,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

祭泉:

祭泉,在蒙古族祭祀文化中是十分难得的珍稀现象,然而,在鄂托克旗查布苏木的敖伦布拉格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现在祭祀神泉,选择在农历5月19,每年举行一次。届时远近成百的牧民自动蜂拥而至,或乘骑、或赶车,带着肥硕大尾的羊背子、饼子、鲜奶、美酒聚集到一起。祭祀在上午开始,主持人以巴扎尔嘎迪为首,率领众人叩拜“洛素伊金”,熏香燃柏,泼散食物,绕泉祭洒白山羊奶和红牛奶、美酒等,还有数位喇嘛在敖包旁披红袍,执手铃,闭目诵经。如今传统的祭泉习俗活动,与广大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融和,展示着新生活的风采。

骆驼祭火 :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祭火:

祭火,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因为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

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在锅灶或在火上烤脚。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辞或请喇嘛念经。

木华黎祭祀:

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名将、攻金统帅。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沉毅多智略。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每逢农历五月十一,位于成吉思汗陵西南近百公里的乌审旗白音敖包变得格外热闹。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是一杆苏立德。人们都说,它是国王木华黎的化身。木华黎是蒙古帝国杰出的统帅,他与孛尔术、孛尔呼、赤老温号称四杰,是能够给成吉思汗以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人物之一。与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一起进行的,还有蒙古族传统的娱乐项目:摔跤和赛马。隆重的祭祀程序结束之后,苏立德要在日落之前,由专人护送,离开这里。

察干苏力德祭祀:

察干苏力德汉译名叫九鼎白徽(汉文史书称九斿白纛),由原鄂尔多斯乌审察哈尔哈然图克钦(护旗手)户设坛祭祀守护,位于今乌审旗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陶高图滩北侧叫阿拉布尔的地方。察干苏力德祭坛由主鼎苏力德、游使苏力德及护卫苏力德神戟三部分组成。

第四篇:蒙古族文化

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域,自古以来就是阿尔泰各民族生息繁衍的空间,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大大小小数十个民族。共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基因,从而使他们创造了以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审美尺度为基础的文化类型——以游牧为典型特征的草原文化。并成为他们相互认同和交流的天然纽带,为他们奠定了相互之间文化交融和继承的基础。从草原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草原文化的传承,在蒙古高原各民族间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一是相互间的文化传播。一些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文化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对于弱小、落后民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匈奴人的制度文化在草原上延续数千年,柔然人发明的可汗称号,成为此后所有草原政权最高首脑的称谓,而突厥人的基督教信仰、回鹘人的摩尼教信仰在蒙古族文化中得到积淀,回鹘文字母成为蒙古文字模版„„。

13世纪蒙古高原的统一,彻底打破了蒙古高原区域之间的封闭,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部族格局,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民族、部族纷争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大融合,使整个草原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使之发展趋于平衡。这种融合虽然伴随着战争和民族压迫,但在客观上代表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统一和睦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愿望。蒙古族由最初的一个弱小部族,就像滚雪球一样,将大量不同氏族、部族和民族包容到共同体之中与此同时,也将草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为一体,吸收、消化了以往草原民族文化的全部精华,浓缩了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自蒙元王朝之后,蒙古高原在其后的封建时期内,没有再次出现完全的分裂,民族成份没有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13世纪所形成蒙古族文化吸纳整合了以往草原文化的全部历史积淀和精华并给草原文化未来的发展以明确的昭示,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正是因为蒙古族在草原历史文化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地位,13世纪之后的“蒙古”一词,已经成为国际上表述草原人及其生活方式、地理空间、动植物种属和草原文化的基本概念,蒙古马、蒙古包、蒙古高原、蒙古草原、蒙古人种以及数百种“用蒙古文拉丁化命名的”植物名称等等,表明蒙古族在世人的观念中已成为草原和草原文化的代名词。

制度文化是检验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化程度的最重要尺度之一,草原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根据自身生产生活方式、民族结构的情况,创建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形成了极具特色且完整的制度文化。

众所周知,具有游牧特色的草原社会制度的基本形态是由匈奴民族奠定的。从草原民族的历史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民族对国家的建构模式做过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从公元四世纪开始,由草原向周边的扩张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且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点,一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游牧王朝以氏族、民族为中心的国家政权构建体制从未改变,征服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冲突始终伴随着每一个草原帝国,往往成为其崩溃的重要原因。匈奴等民族虽借一时之强盛,曾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但未能妥善解决内部的民族、部族之间的矛盾,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君主的更替,貌似强大的政权便会瞬间分崩离析.归根结底,从匈奴帝国到辽王朝,绝大多数草原政权都是以氏族、民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王朝,国家形态未能完成从血缘型向地域型的历史跨越。

“因俗而治”制度是草原民族在制度文化方面的一大创举,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之一。受游牧经济的单一性的制约,在手工业品和农业产品方面,草原民族对定居民族有较强的依赖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必须处理好与定居民族的关系。经过长期的磨合,一些的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针对中国多民族并存的社会格局,采取了入主中原、统而分治的政策。13世纪崛起的蒙古人秉承并发展了草原文化的这一制度。随着版图的扩张,被征服区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更加复杂。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因其俗,柔其人”的分治政策,一是沿用被征服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二是维持各民族文化,利用其传统观念羁縻其思想。如在中原地区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策略,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云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在蒙古地区则沿用传统制度,等等。然其建树的顽强生命力直接与现代社会相连接,能够超越民族,能够超越国界,能够超越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实属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一种非凡贡献”。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建立在历代草原民族历史经验基础之上,他们的智慧浓缩了草原文化的精华,是草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草原制度文化已经超越了民族文化的范畴,已经具备了世界性品质,具有进步意义。

由于人们不能将草原文化看作一个持续发展的整体,自然会对13世纪蒙古族所创造的历史产生很多困惑,一个欧洲人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从未建过一座城市的蒙古部落,建立了统治一半世界的帝国;以狩猎、放牧为生的人打垮了三个文明古国的军队;而不会写字的野蛮人居然为50个民族制定了法律”。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蒙古族是草原文化数千年文明的集大成者的话,类似的感慨就不应当出现。

草原民族制度文化由匈奴到蒙古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尤其是自魏晋南北朝“五胡”民族,到辽—契丹、蒙古—蒙元的国家观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我们在看到其扩张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其积极的一面。以中国古代历史为例,草原民族跨不同经济形态、不同民族文化形态建立统一国家政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为各民族之间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两种经济形态下游牧农耕民族之间长期对峙的局面,使双方由经济互补关系延伸到政治、文化的依存关系,这种认同感的确立,在历史上为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其意义和贡献是巨大的。

第五篇:鄂尔多斯城镇园林绿化地域特征

鄂尔多斯城镇园林绿化地域特征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它不仅是美化环境,给市民创造舒适的休憩场所,还能给城市提供大量的氧气,为市民所共享。只有强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因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文明的象征。没有绿化的城市是没有生气的城市,不重视绿化的城市是缺乏文化的城市。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个总体概念,园林是其主要形式,而绿化是其主要内容。园林与绿化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构成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特征。

人文与园林绿化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生活、社会环境,它是人类基于自然的一种综合性的美的境界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城镇园林绿化,是一种以空间实体为载体,以绿化为主体,又结合文化艺术的综合性的城镇生态工程,它包括公园、街道、居住区、工矿企业、机关等绿色环境的创造。城镇园林绿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息、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科普教育等场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调节气候、改善生活环境、保持良性生态平衡持续发展。

城镇园林绿化以植物为主体,用美丽的形态、灿烂的色彩、浓郁的香气、神妙的风韵创造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构成人在景中,景融于生活,富有自然情趣的艺术境界。使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达到有机统一。在空间处理上,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真与假、有限与无限等要辨证统一地创造出色彩各异韵优美景观,以达到最佳生态、生活和审美效果。

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保护、改善、美化城镇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城镇园林绿化的现状

衡量一个城市园林绿化状况的好坏,决定于城市中每个居民所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高低,近年来,鄂尔多斯的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虽出现了较大改观,但与飞速发展的城镇建筑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园林绿化工作就无章可循,常常出现随心所欲,互不协调,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整体感,更没有文化艺术的内涵。就建筑而言,今天实施,明天变动的情况频繁发生,街道年年挖,年年修;街道绿化种了挖,挖了种,结果是街道宽了,绿地少了。更重要的是不考虑本地的立地条件,照搬外地模式,从广场、街道、机关到生活小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草坪、草花、绿篱。特别在植物种的选择上,不能遵循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土洋结合,同时考虑其经济价值的原则。多数采用外来植物种,存在着种类稀少,色彩单调,季相不全,观赏期短,观赏价值低,抗逆性弱,运行费高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模式化,没有创新,缺乏特色,而且因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表现出绿化效果上的差异,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鄂尔多斯城镇园林绿化的地域特征

(一)利用本地资源提高景观效果

在鄂尔多斯有很多土生土长的野生植物,可供园林绿化使用。

1、木本植物有沙冬青、蒙古扁桃、霸王、蒙桑、绵刺、红花海绵豆、半日花、鄂尔多斯小檗等旱生和超旱生树种,适合于鄂旗、杭旗等干旱区种植;狭叶锦鸡儿、大白柠条、家榆等旱生树种和杜松、樟子松、柳叶鼠李、互叶醉鱼草、桃叶卫矛、亚洲百里香、罗布麻、蕤核、匙叶小檗、,辽东栎、桑树、黑果栒子、三裂绣线菊、土庄锈线菊、茶条槭、花叶海棠、蒙古莸、沙棘、枸杞等中生和沙生树种,分别适合于中东部地区的梁峁丘陵和水分条件较好的沙地栽植。

2、草本植物有大苞鸢尾、沙葱、荒漠风毛菊、华北驼绒藜等旱生和超旱生植物,适合鄂旗和杭旗栽植;马蔺、田旋花、直立黄芪、沙葱、蒙新苓菊、香青兰、北芸香、鹅绒委陵菜、紫花苜蓿等中生和沙生植物,适合我市沙区和中东部地区栽种。

3、藤本植物有鹅绒藤、黄花铁线莲、掌裂草葡萄、乌头叶蛇葡萄、田旋花等适合各城镇栽植。百里香可作盆栽垂吊植物,适合中东部城镇栽植。

4、水生、湿生植物有萍蓬草、子午莲、水烛、小香蒲、水葱、千屈菜等。浮叶植物有水葫芦苗、丘角菱、浮萍草等。

上述植物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和抗病虫的特性。例如:罗布麻是典型的沙生植物,人称“大漠牡丹”,其花色丰富,有人描述其花“红若鸡冠、粉若牡丹”,观赏价值极高,可作开花篱墙或点植于绿地。罗布麻的纤维是纺织高档衣料韵极好原料,品质优于亚麻,还是用途很广的药用植物,适合中东部地区和沙区栽植;素有“大漠迎春花”之称的沙冬青,是我市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唯一的常绿阔叶树种,金黄色的蝶形花在早春4月顶着凛冽的寒风盛开于枝头,给人们送来了春的信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沙冬青还是优良固沙树种,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它除鄂旗,杭旗栽植外,中东部地区和沙区也可试栽;萍蓬草、子午莲是极好的水生观花观叶植物,其根富含淀粉,可供食用和酿酒,前者只分布于伊旗,后者仅见于杭旗:田旋花既能作地被植物,又是作花蓠和盆栽垂吊植物的尚好材料,还可入药;沙葱是大家最熟悉的天然蔬菜,又是良好的地被植物,用它建造草坪绝不亚于禾草,我市各地都有分布,都可栽植;互叶醉鱼草不仅花繁似锦,观赏价值高,而且花香四溢,可提取香精,木材代檀香入蒙药,在沙区城镇都可引种;红花海绵豆,叶片密集而嫩绿,形成紧密的垫状沙包,晚春时节,红色的蝶形大花覆盖在株丛上,嫩绿与鲜红相间,美不胜收,目前只分布在鄂旗的阿尔寨,鄂旗、杭旗可试引种;蒙古扁桃的花与山桃、山杏花一样早春开放,是公认的春的使者,又都可入药,主要分布在我市西部各旗,各地都可引种;蕤核的果在夏末成熟,酷似剔透的樱桃挂满枝头,使人垂涎欲滴,极具观赏价值,蕤核还是良好的中药材,目前分布在鄂前旗珠和境内,毛乌素沙区都可引种;百里香植株矮小,匐地生长,叶小而密,紫色的唇形花缀满枝头,非常好看,招蜂引蝶,散发出诱人的馨香,使人心旷神怡,是极好的地被植物,我市中东部地区有较大面积的天然分布桌子山也有,这些地方都可引种,它不仅是优良的固沙保土植物,而且是妇科良药,还可作开花的垂吊植物;马蔺广泛分布于我市各地的滩地,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是我市难得的地被花卉植物,花、叶、形俱佳。分布于鄂旗、杭旗西北部的大苞鸢尾,观赏价值同马蔺,只是更耐旱一些。各地均可栽植;沙地柏是我市乌审旗和伊旗特有的沙生灌木,可作地被植物,也可点植于绿地或栽植于绿化隔蓠带,我市各地均可栽植。

上述植物多半是鄂尔多斯的珍稀濒危植物,受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如果能把它们引入园林绿化中,既能为园林绿化植物增色添绿,调整季相,发挥其观赏价值,充分显示鄂尔多斯的地区特色,又能有效地拯救和保护这些珍稀濒危植物,还能开发其经济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二)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和造景植物的选用

园林植物造景是按照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艺术布局的要求,进行合理配

置,创造各种优美景观,能充分发挥园林功能和观赏作用。首先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如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以及色彩、季相、意境创造等;还有园林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它关系到城镇园林绿化功能的发挥和整个市容艺术水平的高低。园林植物造景大致可分为自然式造景和规则式造景两类。自然式,即模仿自然,强调变化为主,具有活泼、愉快、幽雅的自然情调。东胜新公园就属于自然造景,人们走进公园就有融入自然之感。规则式,多以某一轴线为对称或成行成排种植,给人以强烈、雄伟、肃穆之感。

1、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园林植物有木本、草本、藤本、水生等多种类型,相互间的配置应遵循如下原则。(1)满足城镇绿地性质和功能的要求。(2)与园林绿地总体布局相一致,与环境相协调。(3)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种。园林植物造景要根据园林植物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全市各地立地条件相差很大,因此在植物种的选择上必须做到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充分发挥地域特色。(4)注意季相变化和色、香、形的统一。

2、树木造景。树木造景关系到城镇绿地功能的发挥和整个市容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城镇园林绿化中,由于各个栽植地具体条件的不同,树木造景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但重点是树种的选择。

3、草本花卉造景。花卉品种的选择必须具备耐寒、耐旱、抗病虫、花期长、具有季相性变化等特性。在鄂、杭旗西北部的干旱地区,应选择大苞鸢尾、草麻黄、委陵菜、刺旋花、鹰爪柴等。中东部及沙区应选择马蔺、沙葱、狼毒、田旋花、直立黄芪等。

4、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用垂直绿化和布置屋顶花园的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和发挥绿化在城镇环境中的作用。

垂直绿化就是利用攀援植物在墙面、阳台、花棚架、庭廊、石坡、岩壁等处进行绿化。由于攀援植物依附建筑物或构筑物生长,所以占地少而绿化面积大,是楼房建筑面积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对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居民区、庭院等进行垂直绿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东胜旧城区应大量栽种垂直绿化植物。以弥补绿化率低的不足,但各地栽植量很少。目前全市普遍采用的是五叶地锦和少量山荞麦,它们都是北方种,表现很好,繁殖容易,而且没有致命病虫害。当地生长的有田旋花、鹅绒藤、黄花铁线莲、乌头叶蛇葡萄、掌裂草葡萄等都是很好的垂直绿化材料,大量引种,不仅能增加种类,还可弥补色相和季相的不足。

屋顶花园是一种极好的绿化方式,如东胜旧城区就应考虑屋顶花园的建造,增加绿地面积和绿化率。

5、草坪是目前我市最常见的一种绿化形式,据推算,草的叶面积比占地面积大10倍以上。其上方的空气湿度能增加10%-20%。草坪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人们的视力健康。有些草坪植物对毒气的反映很敏感,可用来监测环境污染。目前我市各地几乎都是禾草组成的单纯草坪和混合草坪。这些草坪色泽油绿,平整美观,但需要大量水肥。频繁的修剪、防治病虫害、打孔通气等,管理费事,运行费用很高,我市各旗区,除了广场外,街道、绿地及单位的草坪,大多数放弃了管护,杂草丛生,失去了草坪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草坪植物选择上,除了目前常用的禾草外,还应注意选择当地的抗性强,管理方便的植物种。如百里香、马蔺、麻黄、田旋花、沙葱等耐旱的多年生植物,这些植物就地取材,管理方便,运行费低,又都是开花植物,季相变化明显,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6、水生植物造景。水生植物以水为生境,在水中展叶、开花、结果,能创造水上景观,在园林水体中应布置水生植物来美化水体、净化水质、减少水分蒸发。但目

前在我市还是空白。我市可利用的水生植物有水葱、香蒲、千屈菜、萍蓬草、子午莲等。它们可以吸收水中有机化合物,降低生活需氧量,还能吸收酚、吡啶、苯胺,杀死大肠杆菌等。有些水生植物如萍蓬草、子午莲还可植于盆、缸,作可移动的水景观赏。

水生植物中的浮萍、水葫芦苗和丘角菱是浮水植物,可在水面上飘动,能创造出多变的浮水景观。水生植物只要运用得当既可增加观赏价值,又能突出当地特色,增加文化底蕴。

(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

各地目前都请名牌大学给规划设计,从总体上讲,高校的教授学者,见多识广,特别在园林的创意上会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如何把鄂尔多斯文化融入园林绿化之中,恐怕就不是他们的长项了,还是当地文化界的专家学者最有发言权。在植物种的选择上,它更不可能与本地的立地条件完全合拍。如达旗广场的规划是由北林大景观园林学院承担的,他们设计了32种植物,竟有一半植物不适合或不太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尤其是白皮松这个树种在北京也不是到处都能见到,因为它对水肥、温湿度等条件要求较严格,而且不耐严寒和风沙,然而达旗广场处于一个大风口上,风大沙多,冬季严寒,土壤瘠薄,生态条件相对于北京要恶劣的多,根本不适宜白皮松生长,加上苗价昂贵,运到达旗的成本价每株至少要一万多元,如果引种失败,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更会拖延广场的建成年限。所以引种外来植物,必须要慎而再慎。

(四)要重视古树名木的景观作用

我市的古树名木数量虽少,但种类多,分布广,它们不仅是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见证,而且包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中国油松王、鄂前旗榆树壕古榆群、乌审召古榆群和达旗树林召残存的古树等深受群众尊崇,因此,各地应对境内的古树名木加以保护,使其在科学研究,发掘地方文化和开发旅游景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珍惜绿色保护绿化成果

对于生态条件本来就脆弱,立地条件普遍较差的鄂尔多斯来说,绿色是何等珍贵,那些花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建造起来的绿地更显得重要,各地都应该加以保护。东胜旧城在道路改造中,毁掉了那么多的园林绿带,使市民们痛心不已,确实可惜今后在旧城改造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现象发生,我以为今后旧城改造的任务应该是尽可能的提高绿化率。至于影响市容的某些地段,应采取积极的绿化美化措施去弥补,而不能动不动就折除„„毁掉重建故然好,但必须要用经费和时间作代价的,这都是一种浪费!

(六)开展引种驯化研究

对于野生植物来讲,有些种类可直接拿来载种,如沙冬青、柳叶鼠李、桃叶卫矛、匙叶小檗、霸王、蒙古扁桃、狭叶锦鸡儿、红柳、田旋花、百里香、马蔺、沙棘、沙拐枣、驼绒藜、沙地柏等。有些种如绵刺、内蒙古野丁香和半日花是生长在荒漠区的。绵刺长在沙地,内蒙古野丁香和半日花是长在石质山地石缝中或砾石质山地,要改变它们在几千万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必须要作一些艰苦细致的引种驯化工作。

如此说来,生长在鄂尔多斯的各种野生植物,不是都如人愿,想往哪种就往哪种,有些生境特殊的种,必须进行引种研究,经过驯化逐步为我们所利用。当然引种驯化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相当面积的基地,其次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再次就是资金的投入。

下载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蒙古族祭祀成吉思汗文化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崇拜成吉思汗的集中体现,也是成吉思汗八白宫能够长期延续的基础,是鄂尔多斯地区乃至全体蒙古族家喻户晓的祭祀活动。八百年以来鄂尔多斯蒙古族达尔哈特......

    浅谈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艺术特征

    浅谈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艺术特征 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为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体系。本文以蒙古......

    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导游词范文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来到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总占地面积2.8万亩,是鄂托克前旗最早开发的旅游景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该旅游区位于蒙宁交界处的西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

    美国文化特征

    1776年7月4日,伴随着洪亮的钟声,《独立宣言》首次公诸于世。1783年4月16日,“自由钟”的钟声又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利坚,一个戏称自己为“Uncle Sam(山姆大叔)”的国度,一......

    蒙古族节日文化(优秀范文五篇)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蒙古族文化 盟旗制度[大全五篇]

    蒙古族的盟旗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 蒙古族的盟旗制度是蒙古地方政治制度,是清朝直接统治蒙古族的具体措施。满族统治阶级征服蒙古之始,就将满洲八旗制度推广于蒙古原有的政权系......

    小论蒙古族文化[五篇]

    小论蒙古族文化 摘要: 蒙古族的起源。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一带居住下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