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耐火材料的ISO[精选]
ISO耐火材料国际标准
1.ISO 528:1983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pyrometric cone equivalent(refractoriness)耐火制品——耐火度的测定 2.ISO 836:2001 Terminology for refractories 耐火材料术语
3.ISO 1146:1988 Pyrometric reference cones for laboratory use-Specification 实验室用标准测温锥——技术条件
4.ISO 1893:1989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refractoriness under load(differential-with rising temperature)耐火制品——荷重软化温度的测定(示差—升温法)
5.ISO 1927:1984 Prepared unshaped refractory materials(dense and insulating)- Classification 不定形耐火材料(致密和隔热)——分类
6.ISO 2245:1990 Shaped insulating refractory products-Classification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分类
7.ISO 2477:1987 Shaped insulating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permanent change in dimensions on heating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加热永久线变化的测定
8.ISO 2478:1987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permanent change in dimensions on heating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加热永久线变化的测定
9.ISO 3187:1989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creep in compression 耐火制品——压蠕变的测定
10.ISO 5013:1985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modulus of ruptur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耐火制品——高温抗折强度的测定
11.ISO 5014:1997 Dense and insulating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modulus of ruptur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致密和隔热耐火制品——常温抗折强度的测定
12.ISO 5016:1997 Shaped insulating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and true porosity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体积密度和真气孔率的测定
13.ISO 5017:1998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apparent porosity and true porosity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真气孔率的测定
14.ISO 5018:1983 Refractory materials-Determination of true density 耐火材料——真密度的测定
15.ISO 5019-1:1984 Refractory bricks-Dimensions-Part 1: Rectangular bricks 耐火砖——尺寸 第一部分:直形砖 16.ISO 5019-2:1984 Refractory bricks-Dimensions-Part 2: Arch bricks 耐火砖——尺寸 第二部分:楔形砖
17.ISO 5019-3:1984 Refractory bricks-Dimensions-Part 3: Rectangular checker bricks for regenerative furnaces 耐火砖——尺寸 第三部分:蓄热室用直形格子砖
18.ISO 5019-4:1988 Refractory bricks-Dimensions-Part 4: Dome bricks for electric arc furnace roofs 耐火砖——尺寸 第四部分:电弧炉炉顶用球顶砖
19.ISO 5019-5:1984 Refractory bricks-Dimensions-Part 5: Skewbacks 耐火砖——尺寸 第五部分:拱脚砖
20.ISO 5019-6:1984 Refractory bricks-Dimensions-Part 6: Basic bricks for oxygen steel-making converters 耐火砖——尺寸 第六部分:氧气炼钢转炉用碱性砖
21.ISO 5022:1979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Sampling and acceptance testing 定形耐火制品——抽样及验收检验 22.ISO 5417:1986 Refractory bricks for use in rotary kilns-Dimensions 回转窑用耐火砖——尺寸
23.ISO 8656-1:1988 Refractory products-Sampling of raw materials and unshaped products--Part 1: Sampling scheme 耐火制品——耐火原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抽样 第一部分:抽样方案
24.ISO 8840:1987 Refractory materials-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of granular materials(grain density)耐火材料——颗粒材料体积密度(颗粒密度)的测定
25.ISO 8841:1991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permeability to gases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透气度的测定 26.ISO 8890:1988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sulfuric acid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抗硫酸侵蚀性的测定
27.ISO 8894-1:1987 Refractory materials-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Part 1: Hot-wire method(cross-array)耐火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第一部分:十字线法 28.ISO 8894-2:1990 Refractory materials-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Part 2: Hot-wire method(parallel)耐火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第二部分:平行线法
29.ISO 8895:1986 Shaped insulating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cold crushing strength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常温耐压强度的测定
30.ISO 9205:1988 Refractory bricks for use in rotary kilns-Hot-face identification marking 回转窑用耐火砖——热面标记 31.ISO 10058:1992 Magnesites and dolomites-Chemical analysis 菱镁矿和白云石——化学分析方法
32.ISO 10059-1:1992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cold compressive strength-Part 1: Referee test without packing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常温耐压强度的测定 第一部分:无衬垫仲裁法
33.ISO 10059-2:2003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cold compressive strength-Part 2: Test with packing致密定形耐火制品——常温耐压强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衬垫法
34.ISO 10060:1993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Test methods for products containing carbon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含碳制品的试验方法
35.ISO 10080:1990 Refractory products-Classification of dense, shaped acid-resisting products 耐火制品——致密定形耐酸制品的分类
36.ISO 10081-1:2003 Classification of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Part 1:Alumina-silica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的分类 第一部分:铝硅耐火材料
37.ISO 10081-2:2003 Classification of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Part 2: Basic products containing less than 7 % residual carbon致密定形耐火制品的分类 第二部分:残炭量小于7%的碱性耐火制品
38.ISO 10081-3:2003 Classification of dense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Part 3: Basic products containing from 7% to 50% residual carbon致密定形耐火制品的分类 第三部分:残炭量7%~50%的碱性耐火制品
39.ISO 10635:1999 Refractory products-Methods of test for ceramic fibre products 耐火制品——陶瓷纤维制品试验方法 40.ISO 12676:2000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carbon monoxide 耐火制品——抗一氧化碳性能的测定 41.ISO 12677:2003 Chemical analysis of refractory products by XRF-Fused cast bead method 耐火制品X-射线荧光化学分析(玻璃样片法)
42.ISO 12678-1:1996 Refractory products-Measurement of dimensions and external defects of refractory bricks-Part 1: Dimensions and conformity to drawings 耐火制品——耐火砖尺寸和外观缺陷的检验 第一部分:实际尺寸与设计图纸尺寸的一致性 43.ISO 12678-2:1996 Refractory products-Measurement of dimensions and external defects of refractory bricks-Part 2: Corner and edge defects and other surface imperfections 耐火制品——耐火砖尺寸和外观缺陷的检验 第二部分:边角缺陷及其他表面缺陷 44.ISO 13765-1:2004 Refractory mortars-Part 1: Determination of consistency using the penetrating cone method 耐火泥浆 第一部分:用针入度法测定稠度
45.ISO 13765-2:2004 Refractory mortars-Part 2: Determination of consistency using the reciprocating flow table method 耐火泥浆 第二部分:用流动法测定稠度
46.ISO 13765-3:2004 Refractory mortars-Part 3: Determination of joint stability 耐火泥浆 第三部分:粘结稳定性(粘结时间)的测定
47.ISO 13765-4:2004 Refractory mortars-Part 4: Determination of flexural bonding strength 耐火泥浆 第四部分:抗折粘结强度的测定
48.ISO 13765-5:2004 Refractory mortars-Part 5: Determination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ieve analysis)耐火泥浆 第五部分:粒度分布(筛分析)的测定
49.ISO 13765-6:2004 Refractory mortars-Part 6: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of ready-mixed mortars耐火泥浆 第五部分:湿态成品泥浆水分含量的测定
第二篇:iso格式
目录
0.l批准页 0.2公司简介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0.4质量手册管理规定 l范围 1.1总则 1.2允许的剪裁 2引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4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4.2文件的总要求.5管理责职 5,l管理承诺 5.2以顾客为中心 5.3质量方针 5.4策划
5.5职责、权限和沟通 5.6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7产品实现 7.1实现过程的策划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3本手册不含设计和开发 7.4采购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l对测量和监控活动策划的要求 8.2测量和监控的要求 8.3不合格控制要求 8.4数据分析要求 8.5改进的要求
附录:1。公司组织机构图
2.职能分配表
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览表
0.1批准页 0.1.l引言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当前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的形势,为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增加效益、增强社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公司领导做出战略决策,决定贯彻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向社会、顾客证实公司具有提供满足产品质量的能力,特编制本手册。0.1.2范围
本手册是依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编制的,规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证实公司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和适用法规要求产品的能力,其适用范围是螺纹钢的生产和服务。0.1.3发布
质量手册 A版已按规定的程序编制、审核、批准,准予2001年3月1日起正式发布,望全公司员工遵照执行。经理:
日期:2001年3月1日
0.2公司简介:
地址: 电话: 联系人:
0.3管理者代表任命及职责
依据互ISO9001:2000标准要求,由总经理任命
为本公司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和权限为: a)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得到建立和保持; b)向经理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 c)在整个公司内促进顾客要求意识的形成; d)就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事宜与外部联系。
总经理
****年**月**日
0.5质量手册管理规定 0.5.1手册的发放
a)手册发放至公司各位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项目部负责人;
b)手册区分为受控和非受控两种,受控版本应盖受控印章,提供给内部和认证了使用; c)手册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发放;
d)受控手册的持有者应妥善保管,不得外借
e)非受控手册向顾客和外单位发放或借用时,必须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人事部登记发放 0.5.2手册的修改
a)手册每年审定一次,需修改、换版时,由总经理决定 b)手册修改由管代主持,人事部主编,相关部门配合,管代审核,总经理批准。0.5.3手册的有关说明 0.5.3.l代号说明
CR/MP―――代表本公司的质量手册 l范围 1.1总则
本质量手册依据ISO9001:2000标准,规定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a)证实公司具有能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的产品的能力,其适用范围是:螺纹钢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
b)通过体系的实施包括持续、改进和预防不合格的过程,达到顾客满意; c)本手册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部门。1.2允许的剪裁
根据本公司产品的行业特性和国家有关法规要求,本手册所阐述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不包含7.3设计和开发的要求。2引用标准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 3术语和定义
本《质量手册》采用ISO9000:2000中的术语和定义,以及ISO9001:2000标准描述供应链和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其供应键的术语如下: 供方--组织--顾客 4.质量管理体系 4.1文件控制要求 4.1.1.目的
对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各部门使用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4.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文件和资料的控制。4.1.3.职责
4.1.3.1总经理负责制定并发布质量方针、目标。批准并发布质量手册。4.1.3.2管理者代表负责对程序文件进行审批。4.1.3.3副总经理负责各部门支持性文件和资料的审批。4.1.3.4人事部负责文件的统一管理; 4.1.4.工作程序
4.1.4.1本公司文件分为以下几类:
a)技术性文件(图纸、技术标准、外来图样等);
b)其它与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质量手册、过程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文件等)。c)质量方针和目标
d)质量记录(注:质量记录控制见质量记录控制要求)4.1.4.2文件和资料的编写、审核与批准。
4.1.4.2.1质量手册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各责任部门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 4.1.4.2.2过程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文件由各部门编写,副总经理审核批准; 4.1.4.2.3检验规范由品管部编写,副总经理审核、批准;
4.1.4.2.4技术性文件和资料由品管部编写,副总经理审核、批准。4.1.4.2.5质量方针、目标由总经理制定并发布。4.1.4.3文件的发放 4.1.4.3.1本公司文件和资料分受控和非受控两种;
4.1.4.3.2文件由人事部按“文件和资料编号规定”进行编号,加盖“受控”印章.4.1.4.3.3文件领用人在相应的文件发放部门填好“文件和资料领用、回收登记表”并签名后领取相应的文件和资料;
4.1.4.3.4如果顾客需要质量体系文件,由销售部申请,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领用,属非受控文件。4.1.4.4文件的使用、管理
4.1.4.4.1文件使用人应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好文件,以防损坏和丢失,不得随意外借或携带出公司不得复制,随意更改,4.1.4.4.2当文件使用人一旦将文件丢失,应由使用人所在部门填写“文件补发申请单”经总经理批准后交到文件的相应的发放部门办理领用手续,文件发放部门在补发时应给予新的发放号;
4.1.4.4.3当文件使用人使用的文件严重损坏且影响使用时,应到相应的文件发放部门办理更换手续,以旧换新,发放号仍用原发放号,旧文件或资料由文件发放部门销毁。4.1.4.5文件的更改
4.1.4.5.1当质量体系文件运行中发现不适用或有错误时,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后,由文件发放部门填写“文件更改通知单”统一更改;
4.1.4.5.2文件的更改应采用划改,并在更改栏(或更改页)做好更改标识,注明日期和内容,更改人必须签名。
4.1.4.6文件的换版、回收与作废
4.1.4.6.1当文件已有大量文字修改时,应进行换版,原版文件或资料作废,换新版本,版本顺序为A、B、C......;
4.1.4.6.2对作废的文件或资料,由文件发放部门报文件的领用、回收登记表统一回收;
4.1.4.6.3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废文件或资料,由文件发放部门加盖“作废保留”章,由各部门自行保存; 4.1.4.6.4对无保存价值的作废文件或资料,由文件放部门统一回收,及时填写“文件销毁单”
4.1.4.7文件在实施中由于组织结构、产品、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发生改变时,由原文件管理者代表组织人员对文件进行评审;每年12月份由总经理组织人员对质量手册进行评审。4.1.4.8由人事部制定能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清单。4.1.5.相关文件 4.1.5.1文件编导规定 4.1.6.质量记录
4.1.6.1文件领用、回收登记表 4.1.6.2文件补发申请单 4.1.6.3文件更改通知单 4.1.6.4文件销毁单 4.1.6.5受控文件一览表 4.2质量记录控制要求 4.2.1.目的
对质量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为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或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为证实可追溯性采取预防措格和纠正措施提供依据。4.2.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体系运行中的所有记录。4.2.3.职责
4.2.3.1人事部负责质量记录的归口管理。
4.2.3.2各责任部门负责建立相关的质量体系运行记录并保存。4.2.4.工作程序 4.2.4.l质量记录由人事部统一制订标识.编号方法和格式;
4.2.4.2质量记录表格由各部门制定,报人事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 印发;
4.2.4.3填写质量记录应做到字迹清晰,真实可靠,能准确分辨,不得随意涂改。如记错需更改,应采用划改并签名。
4.2.4.4各部门负责收集相关的质量记录并整理、归档。质量记录要做到存放环境适宜、通风防潮、防火、防蛀、防鼠害,保管方法便于存取检查。
4.2.4.5质量记录属于受控文件,如果借阅,必须进行登记,且填写借阅表格。顾客要求提供质量记录的,必须经总经理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复印,且有记录便于查证。4.2.4.6质量记录保存期一般为三年。
4.2.4.8过期或作废的质量记录由人事部统一编册,经相关人员签字认可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进行销毁,有保留价值的必须进行标识管理。4.2.5.相关文件 4.2.6.质量记录 4.2.6.1质量记录一览表 5.管理职责 5.1质量方针和目标 5.1.1质量方针:
5.1.2质量目标:
5.1.3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本公司员工学习和理解质量方针和目标。5.1.4总经理在管理评审时应组织对方针和目标的评审。编制: 批准: 发布日期:
5.2质量职责和权限 总经理职责
a)负责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质量方针、政策、法规,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用户需要和国家规定的有关要求。b)组织制订和批准发布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对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负责。c)任命管理者代表,授权管理者代表独立开展质量工作中的全部活动。
d)负责确定从事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e)授权品管部对产品质量进行独立检查,保证品管部的质检工作职能不受任何部门和人员的干扰和行政干预。
f)为开展质量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
g)主持管理评审,审批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者代表职责
a)按照GB/T19001:2000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证质量体系。
b)向总经理报告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和作为质量体系改进的基础。c)负责公司质量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各方的联络工作。
d)根据总经理授权,行使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e)审批内审报告,批准内部质量审核计划,任命内审组长,确定内审员。f)负责批准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文件。
g)负责对管理评审中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跟踪验证。h)负责质量体系文件的宣传贯彻。
i)向经理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 j)在整个公司内促进顾客要求意识的形成;
副总经理职责
a)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生产、技术、设备、质量方面的政策、法令、标准,全面负责公司生产、技术、设备、质检的管理工作。
b)贯彻设备管理制度,督促设备使用和管理部门做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工作。c)协助总经理确定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d)编制生产计划、审批外购外协计划。
e)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生产与质量、交货期与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质量方针和目标,确保产品的质量。
f)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工作,提出提高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的建议。g)负责合同评审。
h)负责产品服务的领导工作。副总经理职责 品管部
a)负责全公司进货、过程、最终产品的检验 b)制定公司检验规程
c)负责检测设备的周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d)负责检验状态标识的制定 e)负责对不合格品的评审
f)负责纠正、预防措施所需信息的收集、管理 g)负责统计技术的运用 品管部长
a)对检验规程进行审核,对紧急放行的审批。b)负责对状态标识的实施进行监督 c)参与对严重不合格品的评审 d)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e)制定统计技术的制定和运用 检验员
a)严格按检验规程要求进行检验和判定 b)正确使用和保养检测设备 c)对产品进行状态标识
d)对一般不合格进行评审,提出处置意见 销售部 a)负责签定合同
b)负责接受顾客反馈意见的接收 c)负责物资采购和分承包方调查、评价 d)负责成品库的管理
e)负责服务的实施和验证、报告 销售科长
a)负责销售合同的登记 b)负责记录顾客反馈意见
c)负责发放分承包调查记录和组织评价 d)编制合格分承包方名单 e)建立分承包档案
f)安排服务实施和编制服务报告 销售员
a)负责按规定要求接收合同 b)负责对一般合同进行评审 c)及时反馈顾客的意见 人事部
a)负责文件的管理 b)负责质量记录的管理
c)负责配合管理者代表实施本公司内审 d)进行培训策划和实施 人事部部长
a)负责文件发放范围的审批和文件发放 b)负责文件的更改、回收和销毁 c)外来文件的收集、确认 d)参与特殊合同的评审 e)参与合格分承包评价 f)质量记录一览表的制定
g)协助管理者代表编制内审计划,内审报告 h)负责培训计划的实施。
生产部
a)负责生产的调度
b)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确认 c)负责生产过程的搬运和成品包装管理 生产部长
a)负责生产任务的下达
b)负责设备的确认和保养计划的编制 c)负责对生产车间的检查
车间
a)按生产任务实施生产 b)负责产品标识。
c)负责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 d)负责过程不合格品的处置 e)负责过程产品的搬运和防护 f)负责认真填写质量记录
g)负责配合供销科对产品进行安装、调试 车间主任
a)负责车间生产任务的调度 b)负责标识的检查
5.3当产品质量有重大波动或新产品开发时,由总经理召集各部门负责人通过会议方式沟通。5.4管理评审 5.4.1.目的
对本公司质量体系现状的适应性和总体有效性以及确保质量体系适合于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进行正式而系统的全面评价。5.4.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质量体系评价。5.4.3.职责 5.4.3.1 总经理
5.4.3.1.1确定管理评审时间、频次;
5.4.3.1.2主持管理评审,审批管理评审报告。5.4.3.2管理者代表
5.4.3.2.1管理者代表负责向管理评审会议报告质量体系运行情况,5.4.3.2.2负责管理评审策划和组织工作,提供管理评审所需资料,5.4.3.2.3组织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5.4.3.2.4组织落实和跟踪检查管理评审决定的有关质量体系改进意见及纠正和预防措施。5.4.3.3人事部负责管理评审记录和审核报告的发放、收集和保管。5.4.3.4相关车间、部门
5.4.3.4.1提供本部门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材料
5.4.3.4.2实施管理评审报告中决定的相关质量体系改进意见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5.4.4.工作程序 5.4.4.1管理评审程序
5.4.4.1.1每年评审一次,时间12月。5.4.4.1.2有下述情况及时进行定期管理评审: a)主要用户变更或用户的要求发生较大变化; b)多次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及用户投诉; c)生产规模和资源发生重大变化; d)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5.4.4.2管理评审准备
5.4.4.2.1管理评审时间由总经理决定,管理者代表作好各项准备工作,5.4.4.2.2管理评审由全质办通知,总经理、付总经理、各科室车间负责人参加;
5.4.4.2.3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受益者的期望和各部门质量体系运行书面总结及管理者代表提出内审工作总结报告。
5.4.4.2.4管理评审输入
a)管理者代表准备审核结果;
b)销售部准备顾客反馈信息;
c)品质部准备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品质部准备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管理者代表准备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管理者代表准备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管理者代表提供改进的建议; 5.4.4.3实施管理评审
5.4.4.3.1管理评审由总经理主持; 5.4.4.3.2管理评审内容: a)内部和外部质量审核结果;
b)质量体系运行是否符合GB/T19001:2000标准的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其实际运行是否按程序化文件实施,实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质量体系及产品质量是否适合于质量方针、目标要求; c)组织机构设置是否适当,各职能是否明确; d)产品质量是否满足用户的期望和要求以及改进; 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f)资源需求的情况。5.4.4.4管理评审的报告
5.4.4.4.1管理评审结束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5.4.4.4.2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 a)评审时间; b)参加人员; c)评审内容; d)评审结果;
e)评审报告发放范围;
5.4.4.4.3管理评审报告由总经理批准,人事部按规定发放。
5.4.4.4各部门负责实施管理评审决定的纠正、预防措施并由管理者代表组织跟踪验证。5.4.5相关文件
5.4.5.1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4.5.2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控制程序 5.4.6质量记录 5.4.6.1管理评审通知 5.4.6.2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5.4.6.3管理评审报告 5.4.6.4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 5.4.6.5各部门质量体系运行总结 6.资源的提供 6.1人力资源 6.1.1目的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培训,确保人员能胜任。6.1.2范围
适用本公司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 6.1.3职责
6.1.3.1总经理负责提供和保持适当的人力资源。6.1.3.2人事部负责人员培训统一管理 6.1.4工作程序
6.1.4.1总经理负责组织各部门确定影响产品质量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能力要求;
6.1.4.2人事部按各部门要求在每年元月编制“培训计划”,报总经理审批;计划中必须明确培训内容和考核方法; 6.1.4.3培训内容
6.1.4.3.l新工人入公司或转岗人员主要进行公司规章制度、岗位技术或安全操作规程培训。6.1.4.3.2在岗人员的培训
(1)特殊工种人员主要进行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2)技术等级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技术标准等。
6.1.4.3.3管理岗位及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参加对口培训外,还要进行本公司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6.1.4.4培训方法
6.1.4.41根据培训计划,由全质办组织有关部门对新工人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分配上岗。
6.1.4.4.2转岗人员,培训合格的方能上岗。
6.1.4.43各操作岗位按培训计划培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时间以业余为主。
6.1.4.4.4人事部根据国家对特殊工种的有关规定,联系上级劳动部门或有关行政部门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6.1.4.4.5管理人员的培训,结合业务实际需要,按培训计划进行。6.1.4.5培训要求和管理
6.1.4.5.l人事部须做好培训人员的建档工作,包括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岗位(或工种)认可和经验的适当的记录,如学历、培训记录、职称证明、工作经历等。
6.1.4.5.2人事部组织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做好考核情况记载,考核方式有面试、笔试、实际操作等方式检查培训或其它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培训计划或其它措施所策划的目标。
6.1.4.5.3因工作需要或个人要求外出培训,需经总经理审批同意。培训结束后,成绩交全质办。6.1.4.5.4通过培训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6.1.5.相关文件 6.1.6.质量记录 6.1.6.1培训计划 6.1.6.2培训记录 6.1.6.3职工档案 7.产品实现
7.1与顾客有关的要求的控制 7.1.1.目的
对每份销售合同、订单进行评审,确定顾客的要求,确保合同顺利执行。7.1.2.适用范围
用于本公司销售合同评审 7.1.3.职责
7.1.3.l副总经理负责组织对所有合同订单进行审批。7.1.3.2副总经理负责召集各部门对特殊合同进行评审。
7.1.3.3顾客对产品有特殊技术要求的,来图来样及生产工艺的由品管部进行评审。7.1.3.4生产部对生产能力和交货期进行评审。7.1.3.5销售部负责评审记录的管理。4.工作程序
7.1.4.1销售部必须明确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d)本公司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7.1.4.2在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更改前都要进行评审。7.1.4.3合同评审
7.1.4.3.1当顾客客对产品有特殊技术要求或其他要求时,由副总经理召集技术科、生产科、供销科进行合同评审;
7.1.4.3.2一般合向由销售员自行评审,报副总经理审批。7.1.4.3.3合同评审应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7.1.4.3.4对非书面订单由销售部进行记录,并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按要求评审。7.1.4.4合同修订
7.1.4.4.1在合同执行中,顾客提出修订要求,如数量、价格质量技术等,销售部必须汇报副总经理,通知有关部门和顾客。
7.1.4.4.2因资源等问题需修订合同,由副总经理与顾客联络,征得顾客同意后方能修订。7.1.5.相关文件 7.1.6.质量记录
7.1.6.1顾客来电来函登记表 7.1.6.2合同修订通知单 7.1.6.3合同评审表
7.1.6.4合同登记台帐 7.2设计和开发
7.3采购过程 7.3.1.目的
确保所有采购资料符合规定要求。7.3.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采购物资质量的控制和分承包的评定。7.3.3.职责
7.3.3.1采购部负责编写“采购计划单”; 7.3.3.2品质部负责提供采购技术要求; 7.3.3.3品质部负责进货物资检验; 7.3.4.工作程序
7.3.4.1品质部负责提供本公司所有进货物资的技术要求; 7.3..4.2采购文件的编制 7.3.4.2.1采购要求包括: a)规格型号、名称、数量,b)采购物资控制类别(A、B); c)采购物资技术要求;
d)采购物资试验规范等验收准则
7.3.4.2.2供销科根据要求编制“采购计划单”; 7.3.4.2.3“采购计划单”由总经理审核批准; 7.3.4.3实施采购 采购部按照“采购计划单”实施采购。7.3.4.4采购物资的验证
检验员依据“采购计划单”、对采购物资进行验证; 7.3.4.5顾客的验证
a)当合同中有规定时,顾客或其代表可在分承包方处或本公司对进货物资进好验证;采购部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及产品放行的方式。
b)顾客的验证,既不能免除本公司提供可接收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的拒收。7.3.4.6分承包评价和选择
a)采购部发放“分承包情况调查表”对分承包进行调查;由副总经理组织采购部、品质部、生产部对分承包进行评价,评价合格后列入“合格分承包方名单”。
b)评价的方法和程度必须根据采购物资类别及对本公司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c)采购部负责收集分承包供货档案,每年由副总经理组织对分承包复评一次。7.3.5.相关文件
检验和试验规程 7.3.6.质量记录 7.3.6.1采购计划单 7.3.6.2分承包方情况调查表 7.3.6.3分承包方评价表 7.3.6.4合格分承包方名单 7.3.6.5分承包方复评报告 7.4过程控制 7.4.1.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7.4.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7.4.3.职责
7.4.3.1生产部负责生产任务的安排.组织.协调和调度及生产设施的配置。
7.4.3.2品质部负责生产技术准备,提供生产有关工艺文件及产品技术标准等资料; 7.4.3.3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检验和成品的检验。7.4.4工作程序
7.4.4.l副总经理根据订货合同及附件资料编制工作联系单,下达到生产部,生产部按要求组织生产。7.4.4.2技术准备
7.4.4.2.l品质部负责编制并提供生产技术文件(产品图纸.工艺要求等),如属客户外来图样必须由有关技术人员审查其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行性,并转化为本公司生产用图。7.4.4.2.2品质部负责提供技术文件交生产部。
7.4.4.2.3品质部负责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设立质量控制点。7.4.4.3采购部提供生产用原辅材料。7.4.4.4生产过程控制
7.4.4.4.l各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按产品图样、工艺文件、技术标准进行制作,保证加工要求。7.4.4.4.2本公司关键工序: ;其中 为特殊过程; 7.4.4.4.3对本单位关键工序加强质量控制。
a)由操作自检,专职检验员专检; b)品质部负责提供作业指导书;
c)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授权; d)使用合适的设备;
f)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g)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h)当该过程质量发生重大波动时,由品质部和生产部对该过程进行再确认。7.4.5.相关文件 7.4.6.质量记录 7.5标识和可追溯性 7.5.1.目的
明确对产品标识的规定,以防止不同产品的混用及必要时能实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追溯。7.5.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材料、半制品及成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7.5.3.职责
7.5.3.1生产部负责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管理。
7.5.3.2原材料标识由仓库予以实施,半制品.成品标识由车间予以实施,其他部门予以配合。7.5.4.工作程序
7.5.4.1生产部制定产品的标识规定。
7.5.4.2 原材料入库后,仓库保管员用规定的标签予以标识,标识内容应包括品名.规格.型号等。7.5.4.3 生产车间对生产过程中的半制品用标识牌进行标识,检验员对成品包装后用产品合格证标识,合格证上注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等。7.5.4.4 可追溯性管理
本公司对所有出厂产品均通过产品的出厂编号,实施可追溯性管理,与产品有关的质量记录上均应注明产品的出厂编号。7.5.6.相关文件 7.6顾客财产 7.6.1.目的
对顾客提供的产品进行控制,确保满足产品要求。7.6.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顾客财产的控制。7.6.3.职责
7.6.3.1销售部负责将顾客财产纳入合同规定。7.6.3.2品质部负责对顾客财产进行检验和验证。7.6.3.3仓库负责对顾客财产进行保管和维护。7.6.4.工作程序
7.6.4.l销售员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将顾客财产写入合同条款.7.6.4.2品质部对顾客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由仓库保管员办理入库,并做好标识;检验不合格开“不合格品报告”交销售部,由销售部与顾客联系,办理退换手续。7.6.4.3仓库管理员对顾客产品保管和维护。
7.6.4.4当发现产品不适用,丢失或损坏时,由责任部门向销售部反映,然后由销售部向顾客报告,与顾客协调处理。
7.6.4.5顾客的文件或知识产权由销售部负责整理保管。
7.6.4.6本公司对顾客财产的验证不能免除顾客提供可接收产品的责任。7.6.5.相关文件 7.6.6.质量记录 7.7 产品防护 7.7.1.目的
通过对产品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过程进行控制,防止产品在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过程中损坏和变质,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7.7.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原辅材料、成品的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支付过程的控制。7.7.3.职责 7.7.3.l生产部
7.7.3.1.1负责采购材料入库前的搬运工作及产品交付过程中的搬运工作; 7.7.3.1.2组织相关车间对成品进行包装,对包装后的产品进行贮存和防护; 7.7.3.1.3负责对交付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的调查及处理,并做好记录。7.7.3.2仓库负责原辅材料的贮存、防护、管理工作。7.7.3.3品质部负责编制发出产品所需附件清单。
7.7.3.4车间负责各类物资的领用及生产过程中的搬运、贮存和防护工作 7.7.4.工作程序 7.7.4.1搬运
7.7.4.1.1所有进库物资的搬运,生产、包装及交付过程中的搬运,必须使用合适的搬运工具,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7.7.4.1.2对搬运人员搬运时必须保护好标识。7.7.4.2贮存
7.7.4.2.1仓库的管理必须按“仓库管理制度”要求严格管理;
7.7.4.2.2仓库贮存产品必须帐、卡、物相符,进出库手续齐全、完整、标识清晰; 7.7.4.2.3仓库保管员要定期盘库,对库存产品要做到先入先出。7.7.4.3包装
7.7.4.3.1顾客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品质部出包装箔图纸,生产部审核。
7.7.4.3.2 车间根据出厂检验单》对产品进行包装。销售部发货员填好《发货清单》,包装后由检验员验收。7.7.4.3.3包装工应核对规格、品种、数量、标牌与装箱要求是否一致后,放入合格证后进行封箱。7.7.4.4防护
7.7.4.4.1过程控制中的防护
7.7.4.4.1.l各生产车间所领用材料及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应按规定放置在指定范围,不得乱扔乱堆防止磕碰划伤,并做好防尘、防锈蚀。
7.7.4.4.2产品组装应严格按工艺要求执行,做好防范、防尘等工作。7.7.4.5交付
7.7.4.5.1产品交付时,销售部开具《发货清单》。
7.7.4.5.2为公司送货提供运输工具的单位或个人,销售部必要时与其签订《运货协议》并保存。7.7.4.5.3产品交付过程中,顾客自提的产品,在公司内由发货员负责当面交验,离开公司后由顾客承担运输中的一切责任。送货的产品负责到顾客场地,由顾客收货人负责验收签字有效。7.7.5.相关文件 7.7.5.1仓库管理制度 7.7.6质量记录 7.7.6.1发货清单
7.8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8.1.目的
通过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7.8.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7.8.3.职责
7.8.3.1品质部负责统一管理监视和测量装置,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申购,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及周期检定管理。
7.8.3.2使用部门和操作者对所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做好维护保养,确保监视和测量装置处于准确状态。7.8.4.工作程序
7.8.4.1品质部根据产品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文件、检验规范要求和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编制监视和测量装置采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由市场部采购。7.8.4.2购进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由品质部负责验收。
7.8.4.3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领用由使用部门根据需要到品质部办理领用手续,品质部登记入帐,送法定计量机构检定。
7.8.4.4在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周期检定,由品质部负责制订“计量设备周检计划”,并按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
7.8.4.5经检定不合格又无法修复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由使用部门申请,品质部审核,总经理批准同意后报废,品质部从设备台帐中注销。
7.8.4.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状态,由品质部负责统一标识,全体员工要保护好标识。7.8.4.7品质部负责保存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校准记录。
7.8.4.8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偏离校准状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由品质部负责送修并对该设备已检的结果重新测量、评定。
7.8.4.9确保监视和测量装置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轻拿轻放,做好维护保养,当对准确度发生怀疑、损坏返修时都必须重新检测。
7.8.4.10所有未安排周期的或未经检定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一律禁止使用。7.8.5.相关文件 7.8.6.质量记录
7.8.6.1计量器具登记台帐 7.8.6.2计量器具历史记录卡
7.8.6.3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统计)表 7.8.6.4计量器具报废申请单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1内部审核 8.1.1.目的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确保质量体系符合IS09001标准及本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使体系正常运行。8.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质量审核的控制。8.1.3.职责
8.1.3.1总经理负责审核计划表的批准。
8.1.3.2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计划表审核,任命审核组长,确定审核组成人员,组织落实纠正措施,并向总经理汇报内审情况。
8.1.3.3被审核部门应提供相关被查资料,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8.1.3.4人事部负责编制审核计划表,并做好内审资料的保管.8.1.3.5内审组长负责编制内部质量审核报告,验证纠正措施的效果 8.1.4.工作程序
8.1.4.1内部质量审核分常规审核和追加审核两种.常规审核按审核计划进行,审核计划要保证对各部门及各要素审核不少于一次.8.1.4.2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追加审核
(1)发生了连续性质量问题或顾客有重大质量的投诉.(2)企业的内部机构,产品质量方针和生产技术及装备以及生产场所有较大的改变时.(3)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8.1.4.3每年元月份人事部编制审核计划表,“审核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8.1.4.4管理者代表在每次审核前五天任命审核组长和审核组成员并组成审核组,审核组长应领导全组编制好具体的内审计划,并把审核任务分配到每个审核员,每个审核员编制检查表,经组长审批后实施.8.1.4.5审核组成员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由经培训合格的内审员担任.8.1.4.6审核计划日程确定后,审核组长向各被审核部门的负责人通知确切的审核日期,受审部门如有困难可在三日内向管理者代表提出书面报告,由其决定是否延期.8.1.4.7现场审核
8.1.4.7.1审核组应准时到达审核现场,召开一次正式的首次会议,说明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和方法.8.1.4.7.2现场审核以质量体系文件为依据,收集客现证据,作出公正的判断.8.1.4.7.3如发现不合格项则由内审员开具《不合格项报告》,要对不合格项事实描述清楚,并要求受审部门负责人签字对事实表示认可.8.1.4.7.4现场审核以末次会议为结束,在本次会议上审核组长报告审核结果,宣读不合格项报告,并要求受审部门负责人填写纠正措施,按期整改.8.1.4.8审核组长在审核结束后,根据审核结果编制审核报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分发至有关领导和部门.8.1.4.9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
8.1.4.9.l当纠正措施预定完成日期已到,或当管理者代表已接到完成的通知,管理者代表安排内审员跟踪验证,措施已落实,由验证人员签字认可.8.1.4.9.2如在期限内不能完成纠正措施,管理者代表安排内审员进行跟踪检查,发现无正当理由或未能规定出可接受的纠正措施的期限,该问题由管理者代表向总经理报告.8.1.4.10当内审涉及到有关文件资料更改时,由各相关部门按文件控制要求进行更改.8.1.4.11内审记录由人事部保存.8.1.5.相关文件 8.1.6.质量记录 8.1.6.1审核计划表 8.1.6.2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8.1.6.3内部质量审核报告 8.1.6.4内部审核计划 8.1.6.5不合格项报告
8.1.6.6内部质量审核文件发放登记表 8.2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1.目的
对半成品、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保证未经检验和试验及不合格的产品不投产不转序不发出,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8.2.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类采购物资、半成品及成品的检验、试验、验证。8.2.3.职责
8.2.3.1品质部负责根据产品图样标准和工艺等编制各类产品检验规范,组织对进货.过程加工和成品的检验和试验。
3.2品质部负责提供产品图样.技术标准.工艺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合同的特殊要求。8.2.4.工作程序
8.2.4.2过程产品监视和测量
8.2.4.2.1 每道工序加工完毕后,由操作工自检,品质部检验员对自检合格的半制品按有关规定进行抽检,检验合格后方可流入下道工序。
8.2.4.2.2 在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完成前不得将产品例外放行。8.2.4.2.3 检验后由相关人员做好记录。8.2.4.3最终产品监视和测量
8.2.4.3.1品质部按照图样、标准、合同要求,在所有规定的进货检验和过程检验均已完成且结束满足规定要求后,按照图样、标准和合同要求对成品进行最终检验和试验。
8.2.4.3.2成品检验和试验合格,品质部签发《产品合格证》,填写最终检验单。8.2.4.4品质部负责收集和保存产品检验和试验的记录。8.2.5.相关文件 8.2.5.1产品检验规范 8.2.5.2产品出厂检验规范 8.2.6.质量记录 8.2.6.1产品出厂检验单 8.2.6.2半成品检验单 8.3不合格品控制 8.3.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评审、隔离和处置,确保防止误用或安装不合格产品。8.3.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由物资进库到产品出厂全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控制。8.3.3.职责
8.3.3.1品质部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并进行标识、记录。对一般不合格品可自行评审,提出处置意见,报主管副总经理批准。
8.3.3.2品质部负责组织对重大不合格品的评审,提出处理意见,报总经理批准。8.3.3.3生产部负责对不合格品的处置。8.3.4.工作程序
8.3.4.1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不合格品的控制
8.3.4.1.1质检员对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外购件进行评审、标识、隔离,并做好记录。8.3.4.1.2销售部根据评审意见直接进行处置;
8.3.4.1.3对不影响使用性能的,经品质部会同生产、技术部门评定,副总经理批准后可作让步接收。8.3.4.2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控制
8.3.4.2.1生产过程中质检员发现不合格品,由质检员对其进行标识并记录,对一般的不合格品由检验员评审,可纠正的交车间进行纠正,纠正后由质检员重新检验。
8.3.4.2.2对严重的不合格品由品质部会同各部门进行评审,提出处置意见。8.3.4.2.3评审结果可以是:纠正、让步接收、报废。8.3.4.2.4车间对不格品进行标识隔离以防止混用。8.3.4.3成品中的不合格品控制
8.3.4.3.l质检员在成品检验时发现不合格的进行标识并记录。
8.3.4.3.2一般的不合格品由质检员自行评审提出意见处置,严重的由品质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评审,提出处置意见。
8.3.4.3.3车间根据处理意见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纠正,完工后交质检员重新检验,做好记录,改变标识。8.3.4.3.4当产品交付和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由销售部收集信息,并反馈给品质部,由品质部分析不合格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8.3.5.相关文件 8.3.6.质量记录
8.4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 8.4.1.目的
对存在的或潜在的不合格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措施消除原因,防止问题再发生或避免发生。8.4.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8.4.3.职责
8.4.3.1各责任部门负责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8.4.3.2品质部负责对各责任部门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验证。8.4.3.3管理者代表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组织和协调。8.4.4.工作程序 8.4.4.1纠正措施的制定
8.4.4.1.1产品不合格的纠正措施制定。
8.4.4.1.1.1责任部门接到顾客投诉或发生重大不合格品后,组织有关部门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并制订纠正措施有效地处理顾客意见和产品不合格报告,由品质部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做好记录。8.4.4.1.1.2纠正措施无效,重新执行本程序4.1.1.l条款,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并做好记录。8.4.4.1.1.3纠正措施有效,涉及到文件更改由人事部执行更改。8.4.4.1.2质量体系不合格纠正措施的制定。
8.4.4.1.2.1内部质量审核中发现不合格项,审核员开出不合格项报告,责任部门制订纠正措施并实施,审核员组织跟踪验证。
8.4.4.1.2.2管理评审决定的纠正措施,由各责任部门组织实施,管理者代表跟踪验证。
8.4.4.1.2.3纠正措施有效,涉及文件更改时,由人事部执行;如纠正措施未达到预期要求,重新制订纠正措施。
8.4.4.2预防措施的制定
8.4.4.2.1销售部定期对顾客的意见、要求、期望和产品售后服务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提出书面报告交品质部制订预防措施。
8.4.4.2.2品质部每半年根据车间生产质量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潜在不合格提出书面报告,交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制订预防措施,由品质部跟踪检查,并做好记录。
8.4.4.2.3当预防措施有效时,需对文件和资料进行修改,由人事部按要求执行。
8.4.4.2.4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实施的总结报告由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8.4.5.相关文件 8.4.6.质量记录
8.4.6.1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
第三篇:ISO问答
1.什么是ISO14000标准
答:ISO14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它是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目前正式颁布的有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ISO14040等5个标准,其中ISO14001是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也是唯一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2.ISO14000标准与ISO9000标准有何异同?
答:首先,两套标准都是ISO组织制订的针对管理方面的标准,都是国际贸易中消除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其次,两套标准的要素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见下表)
ISO14000 ISO9000 环境方针 质量方针
组织结构和职责 职责与权限 人员环境培训 人员质量培训 环境信息交流 质量信息交流 环境文件控制 质量文件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部分与消防安全的要求相同)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环境记录 质量记录 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
再次,两套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向的对象不同,ISO9000标准是对顾客承诺,ISO14000标准是对政府、社会和众多相关方(包括股东、贷款方、保险公司等等);ISO9000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而实施ISO14000标准的同时,就要接受政府、执法当局、社会公众和各相关方的监督。
最后,在体系中,两套标准部分内容和体系的思路上有着质的不同,包括环境因素识别、重要环境因素评价与控制,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的识别、获取、遵循状况评价和跟踪最新法规,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完成,以期达到预防污染、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最终达到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的目的。
3.我的企业应如何申请ISO14001标准的认证?需要什么基本条件? 答: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申请认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遵守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2)体系试运行满3个月。
上述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要求。4.企业未建立ISO9000体系,可否直接建立ISO14000体系?
答:ISO9000体系与ISO14000体系是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两个体系,完全可以直接建立ISO14000体系。
5.企业已建立ISO9000体系,是否对建立ISO14000体系有帮助?
答:是的。ISO9000体系与ISO 14000体系有相似之处,ISO9000体系的一些方面经过部分修改就可与ISO14000体系共用(见第2点的表格)。
但ISO14000体系与ISO 9000体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和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评价遵循情况。这些是ISO9000体系没有的,也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通用的。
6.ISO14001标准的审核过程如何进行?
答:首先,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材料,经过审查是否符合两个基本条件。
申请受理后,认证机构进入第一阶段审核,这一阶段主要审核体系文件和体系的策划设计、内审和管理评审,结合现场审核,确认审核范围,提出整改意见,企业整改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审核,这一阶段主要是现场审核,审核结束后,认证机构根据审核结果,进行认证技术评定,并报环认委进行复审、备案和统一编号,最后,合格者予以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三年。
第四篇:iso培训资料
与食品接触表面清洁管理规范
1. 目的:
确保与裸露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设备、加工台面、输送机、有孔不锈钢盘、模板、直接接触食品的加工工具、直接接触食品的容器、内包材、手、手套、工作服等)的清洁度,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食品安全。2. 范围:
适用于生产过程中,与食品直接接触面的管理。3. 职责:
3.1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与食品接触表面的卫生监控。3.2教育课负责新进员工个人卫生行为规范的宣导、教育。3.3品管二课与车间主管负责员工个人卫生状况的不定期抽查。
3.4车间主管负责对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洁、消毒等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车间工段班组长负责对员工班前、班后宣导,在岗培训,负责班前、班后检查与食品接触表面的卫生清洁、消毒工作的管理和检查。
4. 与食品接触表面的管理:
4.1
生产段加工设备、台面、工器具、输送机、容器等。
4.1.1每日班前用75%酒精喷洒或擦拭表面进行消毒,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4.1.2每日班后,能拆洗的部分进行拆洗、浸泡、消毒;不能拆洗部分先用气枪、塑胶刮刀或抹布等工具清理干净表面残渣,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表面,最后用50ppm的二氧化氯(206)消毒液擦拭或喷洒表面消毒,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4.1.3每日班后生产段成型机、喷蛋液系统进行拆缷、清洗、消毒:
a.先清理剩余残渣; b.再以清水清洗干净;
c.用50ppm的206消毒10-15min后凉干(喷蛋液系统拆缷的零件浸泡至使用时取出,再冲洗干净即可)。
4.1.4烤盘进行清洗前,先用刮刀或抹布清理干净残渣,再用浓度为1-2%的洗洁精溶液(水温40℃左右)擦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清洗,再用50ppm的206消毒液消毒过的毛巾擦干表面水分放置烤盘架上待用。
4.1.5生产过程中每半个月至少清洗一次烤盘,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1.6 烤盘在使用过程中,用消毒过的毛巾擦净表面饼屑、粉尘等。毛巾必须经常清洗消毒,至少每2h用75%酒精喷洒消毒一次,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1.7烤盘架车每月至少清洗一次,清洗方法:用3%左右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戴上乳胶手套擦净烤盘架车表面,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记录在《有毒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中。4.1.8加工设备、工器具、容器等被污染物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工作。4.2
包装段加工设备、加工台面、输送机、有孔不锈钢盘等。
4.2.1每日班前,用75%酒精喷洒或擦拭表面进行消毒后方可进行生产,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4.2.2每日班中每隔2-3小时,必须对与食品接触的表面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4.2.3每日班后用抹布清除台面残渣,缝隙等不容易清洁的部位用高压空气吹净,再用清水擦洗干净台面,最后用50ppm的206消毒液擦拭表面进行消毒,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4. 3
手套:
4.3.1手套包括纱布手套、一次性手套和乳胶手套,全部必须符合食品级要求。4.3.2一次性手套贮存于内包材间。
4.3.3戴一次性手套的人员,根据手套的使用情况约2h更换一次。
4.3.4戴一次性手套的人员,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后,一次性手套应取下丢入垃圾桶内,重新换新的一次性手套。
4.3.5戴纱布手套人员,每隔4小时更换一次,换下的纱布手套集中进行清洗消毒。
4.3.6纱布手套先用清水洗,再用1-2%的洗洁精溶液清洗干净,最后用50ppm的206消毒水浸泡15-20min消毒,拧干后烘干备用。4..4
工作服:
4.4.1工作服只限制在车间内使用,进出车间的洁净区需进行二次更衣;上卫生间、出车间必须更换工作服。
4.4.2存放工作服的更衣室,每天至少用紫外灯杀菌2次,每次10~15min。
4.4.3工作服每日班后,由员工带回清洗、更换。班组长每日在上班进入车间前派专人对衣服清洁情况进行检查。
4.5进入车间前厂牌、钥匙必须放于裤兜内,防止接触到食品表面导致污染。
4.6垃圾桶每日班后必须清洗干净,再用50ppm的206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并套上胶袋。5.
监控:
5.1品管处品管二课不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对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控,并在《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中记录,必要时取样送品管处检验课做微生物检测。
5.2车间班、组长负责对员工的个人卫生及生产过程的卫生规范操作等进行监督检查。
5.3对不使用的设备、加工台面、工器具等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然后进行封存,必要时再进行清洗、消毒,并《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中记录。6.参照文件:《二氧化氯的使用规定》 7.记录表格:《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水的安全管理规范
1. 目的:
保证车间用水(不包括冰)的安全,防止生产用水本身不卫生及生产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的混用误用,从而保证产品安全。2. 范围:
车间所有的生产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贮存水及水处理设施。3.
职责:
3.1品管处负责生产用水每年二次的官方送检及公司内生产用水的监控工作。
3.2车间负责使用的各种水管的标识、监督、使用,负责每月向品管处提供车间内各个水龙头用水的送检水样。
3.3后勤处负责处理车间排放的生产污水。3.4维修中心负责水输送管道的维修、保养。4. 水的管理:
4.1 生产用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每年向自来水厂索取官方的检验报告或附件。4.2 输送管道的管理:
4.2.1进入车间前供洗手用的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车间内部的清洗台,至少应配备一个非手动开关的水龙头,便于生产过程中员工洗手使用。4.2.2车间所有使用的水龙头应做统一编号。
4.2.3车间必须绘制车间的供水网络图,所有管道应按规定刷漆以颜色作区分:压缩空气管――桔红色,消防水管――大红色,冷/热水管(生产用水)――银色,清洁用水――白色,煤油/煤气管――黄色。必要时在水管出口作文字标识。
4.2.4车间使用的软管应尽量采用浅色透明、表面光滑的材料,水管用完后必须在指定的位置盘起挂好。
4.2.5 果冻车间、橡皮糖车间之水的净化。
4.2.5.1色素用水的净化,由自来水经过三层过滤:
第一层:自来水先经过超压缩活性碳滤心过滤,去除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农药、杀虫剂、漂白剂、致癌物三卤甲烷、臭味、异味、残氯等;
第二层:再经过陶瓷滤心过滤,可去除大肠杆菌、霍乱菌、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克雷白氏杆菌、使过滤出来的水基本上达到无菌状态。
第三层:过滤水最后经过白金离子高氧化水生成器,瞬间活化水质,去除有害离子,产生高氧,使水软化,成为高能量的软水。
4.2.5.2配方水是由自来水经过活性碳过滤棒过滤,除自来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化学残留物质、微生物、异味、余氯等 4.2.5.3过滤器中的滤心每周由车间化验员进行检查,并拆下清洗,及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上。
4.2.5.4过滤器滤心拆下以后,先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用50ppm的206消毒液浸泡2—3h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重新安装。
4.2.5.5对过滤后的水质,车间每月不定期由化验员提供水样送品管处检验课检测,检验课出具《检验报告单》,如水质有异或不合格,应立即对过滤器进行清洗或更换新的滤心。
4.3
水的监控:
4.3.1车间负责各供水管道的管理,水龙头的编号、标识;生产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的使用、监督;排水设施的完善。
4.3.2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每月一次对一、三、五厂自来水总进水口进行取样送检,品管处检验课负责对水样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参照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品管二课负责每年2次取水样送官方检测部门检测。
4.3.3车间负责每月取一个水龙头的生产用水水样,送品管处检验课进行水质检测,由检验课出具《检测报告》,车间所有的水龙头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4.3.4生产用水的取样方法:品管处检验课负责提供无菌水样瓶,由车间指定人员领取,先用75%酒精对手和水龙头进行擦试消毒,再将水龙头打开放水5分钟,然后接取水样并将水样瓶密封,送品管处检验课检测。
4.3.5车间盛水的容器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并用颜色作明确的区分,盛放消毒水、清洁水的容器应贴上标签或标识牌,并写上名称以标示,以防误用。4.4 废水排放管理:
4.4.1车间地面应易于排水,不得有积水。
4.4.2排水明沟应为U形槽,有坡度或有防止水回流的措施,水沟上方加盖不锈钢蓖子。4.4.3所有排水管的入管口处应有过滤网,防鼠、防堵塞;排水管出口应有水封防虫、防异味,无水封的在管口的过滤网上方加盖不锈钢盖板。
4.4.4所有排水管出水口应有滤网或沉淀池,由后勤负责废水处理。5.监督:
5.1 品管处检验课每月一次对车间水质进行检测监控,并提供水质检测报告。5.2 车间主管对水的使用操作作经常性检查。6 相关文件: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7.记录表格: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洗手消毒及卫生间设施管理规范
1. 目的:
保证洗手、手消毒设施及卫生间设施合理配置,正确使用,确保消毒效果,控制人员的卫生,防止交叉染污,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2. 适用范围:
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设施、环境、人员的卫生控制。3.
职责:
3.1各生产处负责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设施的管理,确保功能完好;品管处负责对洗手、消毒的效果进行不定期抽查。
3.2教育课负责对全公司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再培训。3.3车间主管负责监督班前、班中的洗手、消毒。
3.4班组长对新进员工洗手、消毒、卫生间设施的具体操作及正确使用进行培训。3.5维修中心负责卫生设施的维修、保养。
4.手的清洗、消毒设施及鞋的消毒设施的管理要求: 4.1 洗手、消毒设施:
4.1.1消毒设施必须适用于食品行业对环境、设备、人员的消毒,消毒剂有国家权威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或公认安全的或经过检验验证效果的。4.1.2车间使用的洗手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
4.1.3盛放浓度为50ppm的206消毒液所用的塑料盆、容器的位置、高度应便于消毒。4.1.4干手器必须安全、有效,能够在洗手后使手部快速干燥,数量可满足要求。
4.1.5车间消毒用的浓度为75%酒精须符合食品级要求,标识清楚,放置位置、高度应在安全、明显处,方便使用。
4.2
工作鞋消毒设施及规定:
4.2.1设施:在车间或卫生间出口处,必要时可设靴/鞋消毒池或垫,消毒垫和消毒池使用的206消毒液浓度为100ppm,一般4-6h更换并重新配制,现用现配。4.2.2出卫生间进车间前须对靴、鞋进行消毒。
4.3
消毒剂的使用:车间使用的消毒剂为75%的食用酒精或206消毒剂(二氧化氯)。206消毒剂使用对象、方法、配比浓度、消毒时间等依照《二氧化氯使用规定》执行。4.4
洗手、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及监督:
4.4.1方法:清水洗手(包括手臂裸露部分)→擦拭皂液清洗→冲净皂液→用干手器干手→用75%酒精消毒。4.4.2频率:
4.4.2.1 每次进入车间开始工作前。4.4.2.2从事与生产加工无关活动后,如上卫生间、接触嘴、鼻子等污染物、喝水、倒垃圾、运输或搬运物品、清理污物、打电话等。
4.4.2.3洁净区每隔1.5--2h需用75%酒精对手部进行一次消毒。4.4.3
鞋消毒的方法和频率:
4.4.3.1方法:在经过消毒池或消毒垫时,双脚必须踏过池中的消毒水或踩消毒垫时双脚必须踩碎步踏过,确保对鞋底的消毒。消毒池中消毒水206的浓度为100ppm。4.4.3.2频率:每次上卫生间、鞋接触污物时都须消毒。4.5 卫生间设施及卫生管理: 4.5.1 设施要求:
4.5.1.1生产车间的卫生间应设置在车间外侧,备有洗手消毒设施和排气装置,卫生间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出入口,要避开通道。排污管道与车间排水管道分开设置。4.5.1.2配有更衣换鞋设施,设置有灭蝇灯,配有纸篓。4.5.1.3卫生间需通风良好,地面干燥,保持清洁卫生。4.5.2 卫生管理:
4.5.2.1入厕前须更衣换鞋,便后冲厕,出卫生间进车间前要洗手消毒及鞋消毒。
4.5.2.2卫生间要保持负压,往外排风,要求有专人负责清洁消毒。监督人员的使用情况并作好《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5.监督:
5.1
洗手消毒、鞋消毒监督:
5.1.1车间与卫生间的清洁员每天至少检查两次清洗消毒设施的清洁与完好情况,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5.1.2所有员工每天上班前应对手部进行清洗、消毒、及鞋底消毒。车间工段主管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在《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记录表》。
5.1.3品管处品管二课每月至少一次对员工的手部进行抽检,监督员工洗手消毒情况。5.1.4对检查有问题时的报告和处理方式:
5.1.4.1品管处品管二课检查发现不符要求的,由车间主管提出改正措施并监督实施,车间工段主管对当事人进行《洗手消毒及卫生间设施管理规范》的教育及适当处罚,对累教不改者调离生产岗位。5.2卫生间监督:
卫生间清洁员每天至少两次对卫生间的设施进行检查, 对上卫生间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6、参照文件:
GB14881-94《食品企业卫生通用规范》之相关要求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7、记录表格: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卫生间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防止食品被污染物污染管理规范
1. 目的:
防止食品、食品的包装材料和与食品接触的表面被微生物、化学品及物理的污染物污染。2. 适用范围:
对生产车间、仓库内环境的微生物、化学物品、物理的污染进行控制,防止食品被污染。3.
职责:
3.1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检验、确认、监督,并定期对食品抽检。
3.2车间内所有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对污染源,有可能被污染的情况进行防止与控制,同时,对被污染的食品进行处理,确保食品安全卫生。3.3维修中心负责相关设施的维护和保养。4.内容:
4.1对食品可能造成化学污染的清洗剂、润滑油、燃料、杀虫剂等化学品,车间要明确标识,制定隔离措施,远离生产作业现场,防止被误用,依照《有毒化学品的标识,贮存及使用管理规范》执行。4.2 冷凝水和清洁水的管理:
4.2.1空调管道、水管等表面容易形成冷凝水,要求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用毛巾擦拭干净,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对包裹有保温棉的冷凝水管及其它设备要每月检查一次保温棉的包裹完好情况,对破损、脱落、不能满足要求的部分应及时联系维护,并在《车间设备日常点检表》中记录。
4.2.2生产时,对有集聚的冷凝水的玻璃用经过50ppm的206消毒液消毒过的毛巾每2h擦拭干净。4.2.3生产过程中清洁用水脏污后,应即时更换,在指定地点倾倒(清洁间污水排放处)。4.2.4洗手、擦玻璃,擦墙壁、冲洗地面时,注意防止水的飞溅而造成污染。玻璃及墙壁清洁宜在班前或班后停止生产时进行。
4.2.5对容易产生热蒸气的区域,应保持通风,防止冷凝水滴的形成。4.3地面、墙壁和天花板的管理
4.3.1地面须经常保持干净清洁、无积水、杂物、灰尘、粉尘、饼屑、油污,班后对高清洁区要先清除残渣,再用2%碱液刷洗,再用清水擦洗干净,最后用100ppm的206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操作参照《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4.3.2每班至少一次对墙壁进行擦拭,每月至少一次对天花板、管道、线槽等用抹布擦拭干净,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4.4.物料的管理:
4.4.1从车间外进入车间内的任何原辅材料、设备及其他物品的表面必须干净清洁,若表面有灰尘、水滴、油污、杂物等必须用抹布清洁干净后方可进入。4.4.2蜜糖的果胚在进入车间前要先清理包装表面的灰尘等杂物,进入车间后,及时研磨装桶待用。蜜冬瓜胚进入车间前先去除外包装,进入车间后再去除内包装,研磨装桶待用。
4.4.3盛果酱的桶必须保持桶壁、盖的干净清洁,每班至少用清水擦拭一次,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4.4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必须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单,存放在内包装材料间,每日灯班前、班后用紫外灯灭菌10-15min,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4.5各种原辅材料、成品不能混放,存放区要经常保持干净清洁、通风、防潮、防霉、防鼠,按规定离地离墙放置。
4.5.每次停产后应进行全面清洁,包括天花、高空线槽、管道、纱窗、日光灯护罩、空调表面等;日光灯护罩每月检查一次护罩的松紧状态及完好情况。
4.6.成品必须经过金属检测机检测,去除原料、生产过程中可能携入的金属物等物理危害。4.7脱盘区、内包装区,每日班后用250ppm二氧化氯熏蒸,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5.监控:
5.1品管处品管二课每周一次对车间、仓库的环境等进行稽核,每月对脱盘区、内包装区的空气沉降菌至少进行1~2次监测,品管处检验科负责检测,检测结果不符要求的由品管二课提出改善建议,车间负责落实相关工作。
5.2车间主管、班组长负责生产操作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并落实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微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污染物进行控制。6.相关文件及附件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7. 表格
《原物料进料检查记录表》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车间设备日常点检表》
虫害的防治管理规范
1、目的:
防治蚊子、苍蝇、蟑螂、老鼠和其它昆虫等将病原体带入车间,确保产品安全。
2、范围:
车间及其通道、仓库、厂区内的所有区域。
3、定义:
4、职责
4.1品管处负责选择杀虫剂及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负责车间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稽查。4.2后勤处负责虫害杀灭的执行工作和对外联系灭鼠工作,负责灭鼠工作效果的检查。4.3车间负责检查虫害状况,对执行防鼠、灭虫工作的效果进行检查,并提报异常问题。4.4维修中心负责防鼠、灭虫设施的完善。
5、车间虫害防治要求:
5.1车间所有与外界相接的出入口应安装风帘或门帘,非密封的窗户、排风口等应安装纱窗等设施。5.2车间入口处及过道可安装灭蝇灯,灭蝇灯开启时间为17:00-7:00,灭蝇灯必须远离食品生产区域2米以上,灯管及周边必须每天清洁,对灭蝇灯清洁、灭虫情况在《灭鼠、杀虫记录表》中记录。5.3车间清洁员每日清洁并检查过道纱窗密封情况,发现破损及时联系维修中心进行维修或更换。4. 4间所有下水管道口应安装过滤网并有水封设施,以防鼠、防虫、防异味。
5.5卫生清洁后应保持地面干燥,清洗间应保持干燥无积水,清洗台每3天拆洗一次;每班清洗完毕后,清洗间地面用100ppm二氧化氯消毒液消毒一遍,刮干积水,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5.6车间地面不得有积水。
5.7车间内部应尽量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进行清理,防止出现卫生死角。
5.8拖把、抹布等清洁用具应每天洗净消毒,使用50ppm的206消毒液浸泡10min后拧干或晾干,以防止孳生蚊蝇,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5.9车间每月至少实施一次全面杀虫,在《灭鼠、杀虫记录表》中记录;杀虫前需对设备、原辅料等做好防护措施。
5.10对车间各入口处的线槽及区域间线槽、洞口实施密封,防止老鼠进入。
5.11在车间内部根据老鼠的路线选点放置粘鼠板,并作好捕鼠图,张榜告示,以免员工误踩,并作好《灭鼠、杀虫记录表》记录。车间内部禁止使用鼠药灭鼠。
5.12对连通厂区的大门(如仓库、车间的大门等)要求关闭时底部离地的缝隙不超过6mm,以防止老鼠的进入。
5.13车间废弃物、废品等,根据情况及时送出车间。5.14厂区内其他区域虫害控制:由后勤处总务课负责实施,参照ISO9000《昆虫控制程序》和ISO9000《鸟类控制程序》执行。
5.15鼠害控制:由后勤处总务课负责委托专业灭鼠公司实施,参照ISO9000《鼠害控制程序》执行。6.监控:
6.1由品管处组织对生产车间、仓库、及厂区的灭鼠、灭害虫情况进行监控,对灭虫、鼠情况每季发放问卷进行效果评估,对不理想状况进行改进,对需采取措施的区域进行调整。6.2发现虫害异常的情况(如老鼠出入)应向品管处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改进措施。6.3车间每日检查灭虫、灭鼠的情况,在《灭鼠、杀虫记录表》中记录 7.相关文件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灭蝇灯的使用规定》 8.记录表格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灭鼠合同》
《鼠药放置分布图》
《杀虫剂的使用记录》
《鼠药检测记录》
《鼠药放置记录》
《灭鼠效果检测记录》雇员健康与卫生管理规范
1、目的:
保证生产人员的健康及卫生状况,确保产品的安全。
2、范围:
车间全体生产人员。
3、职责:
3.1品管处品管二科负责生产现场操作人员卫生状况的稽查。3.2教育课负责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
3.3生管课负责联系国家法定的卫生部门每年对生产员工进行一次体检。3.4人力课负责制定体检计划及保存员工的个人档案。3.5生产车间负责员工卫生状况的检查及在岗培训。
4、管理规定: 4.1
健康要求:
4.1.1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车间所有员工、管理人员及检验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4.1.2新进员工上岗前,须先经过卫生培训教育,方可上岗。
4.1.3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车间所有员工、管理人员及检验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
4.1.4患有以下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病毒性肝、活动性肺结核、肠伤寒及其带菌者、细菌性痢疾及其带菌者,化脓性或渗出性属皮肤病患者;以上患者痊愈后必须经过体检合格后方能上岗。
4.1.5上岗时,员工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4.1.6受外创伤的作业人员应立即调离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岗位,外伤愈合后方能继续上岗。4.1.7雇员个人卫生要求:
参照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执行。
4.1.8进入车间其他人员(包括参观人员)参照4.1.7要求。5. 监控:
5.1班组长在班前、班中对员工的洗手、消毒情况进行监督
5.2班组长在安排工作或生产过程中注意观察员工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对有咳嗽、流鼻涕、感冒及其它异常状况的人员,给予重新安排到非加工区工作或安排轮休。
5.3工作过程中,不小心导致手部外伤的,立即调离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岗位,经包扎治疗、戴上防护手套后,方可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5.4车间班长在班前会、班后会上,每周至少两次不定期的检查员工个人卫生状况,车间工段每周至少一次检查员工个人卫生状况,并在《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上如实记录,追踪。5.5生管课不定期抽查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不符者给予张榜公告并责令改正。6.参照文件: 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之个人卫生与健康要求。7.记录表格: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馅饼车间教育面谈记录》 有毒化学品的标识、贮存、使用管理规范
1.目的:
确保有毒化学品的正确选购、存放、使用,保障人员及产品的安全。2.适用范围:
车间、仓库等加工、储存区域内所使用的有毒化学品。3.定义:
有毒化学品是指人体因不慎接触、吸入或误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品。4.
职责:
4.1品管处负责认定批准使用有毒化学品的品种并制定《准用有毒化学品一览表》,监督存放,指导使用。
4.2后勤处按品管处提供的要求采购、储存及发放。4.3车间负责正确的使用、标识及贮存管理。5.有毒化学品的管理: 5.1
采购:
5.1.1采购的有毒化学品必须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认可,并具有相关合格报告,必须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化学品。
5.1.2车间内使用化学品必须是食品级的,并且有国家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公认的安全品。5.1.3由品管制定和适时更新《准用有毒化学品一览表》,并发放给采购、仓库及各生产单位,作为采购、贮存和使用的依据。5.2存放:
5.2.1有毒化学品必须单独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区域,设专柜加锁管理。5.2.2有毒化学品必须远离火源,密封,避光或根据其产品标签要求的条件贮存。5.2.3车间有毒化学品的管理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专人管理,专人使用。5.2.4洗涤剂、消毒剂应与润滑剂分开存放。5.3
标识:
5.3.1有毒化学品的包装物和容器外表上必须做“×××有害品”标识。5.3.2用标签或标识板标示,并写明品名、日期、浓度、管理人等。5.4
使用管理:
5.4.1洗衣粉:用于拖地、擦拭墙面、清洗抹布、油垢等,使用浓度为1-3%。5.4.2酒精:配制浓度为75%,用于与食品表面接触的工器具、设备、人员手的消毒。5.4.3洗手皂:用于手的清洗去污。
5.4.4 206消毒片剂:用于工器具、手、设备、管道的消毒,使用参照《二氧化氯使用规定》。5.4.5氢氧化钠(NaOH):用于隧道炉链条、管道的浸泡,除去污垢,积碳等,配制浓度为1%-3%.5.4.6润滑油:用于设备的润滑。
5.4.7防锈剂:用于机器设备表面的防锈。
5.4.8杀虫剂:用于车间内环境的杀虫。具体实施由后勤负责。
5.4.9洗衣粉、氢氧化钠、酒精贮存于卫生用具间;206消毒片剂由车间统计员统一领取、保存、管理、发放,由受过培训的专人使用;润滑油、防锈剂贮存于车间维修房,由维修工保存及使用。5.4.10有毒化学品均须实行使用登记制度。6.
监督:
6.1品管处品管二课对有毒化学品的标记、贮存、使用及记录进行监控,在《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中记录。
6.2主管监督有毒化学品的管理及使用。
6.3班组长检查与监督员工有毒化学品的具体使用,并在《有毒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中记录。7.相关文件:
《准用有毒化学品一览表》 8.记录表格:
《有毒化学品使用记录表》 预防交叉污染管理规范
1.目的:
为确保人流、物流、空气流、水流的合理流向,防止不卫生的物品可能对食品、食品包装和其它与食品接触的表面造成污染,及未加工品、半成品和熟制品的交叉污染,确保产品安全。2.范围:
适用于生产车间所有进出入的人员、物品、空气、车间内的环境。3.定义:
交叉污染:通过生的原料、食品加工者或食品加工环境把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污染物转移到食品中的过程。4.
职责:
4.1品管处负责对车间内所有人员、物品、车间内的环境进行不定期抽检,对微生物进行监控。4.2车间主管负责防止交叉污染执行状况的监督。4.3班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及员工的教育、宣导。5.
管理规定:
5.1各车间分楼层绘制“平面布局图”,对人流、物流、空气流、水流的流向做出明确规定:人流的流向从高洁区到低洁区;物品的流向从原料、半成品、成品到包装;空气的流向从高清洁区向次清洁区流动,与物品的流向相反;水流的流向从高洁区到低洁区或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各个流向不允许倒流。5.2各相关的人流、物流通道及出入口,各洁净区域必须做出流向和区域“标识牌”,作为正确的人流、物流方向指引。
5.3
人员及人流的控制:
5.3.1生产人员必须在更衣室(一次)换上清洁的工作服、鞋,戴上发罩、工作帽、口罩后进入生产区域。在车间入口处洗手、消毒,按“车间平面布局结构图”标示的人流通道按留向行走进入各自操作区域。
5.3.2进入脱盘区、小包区前,先进行二次更衣再进入作业区,二次更衣室每日班前应先用紫外灯灭菌10--15min。
5.3.3禁止生产人员穿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发罩等进入卫生间,或离开加工场所。5.3.4禁止低洁净区与高洁净区人员相互串岗。
5.3.5外来人员(包括参观人员)进入生产区域必须按生产人员的规定执行。5.3.6人员跨区域作业时,应由高洁区进入低洁区。5.4
物品及物流的控制
5.4.1车间物流按车间“平面布局图”标示的物流方向流动。
5.4.2生产用具与清洁用具应分开存放于通风、干燥处并标识,防止误用、混用。
5.4.3低洁净区与高洁净区的生产用具必须分开使用,生产用具从低洁净区进入高洁净区前,应先清 洗再用75%酒精喷洒消毒后方能进入。
5.4.4卫生用具禁止放在加工现场,确需要使用的,应定点标识存放。
5.4.5内包材领入车间后,先拆除外箱,用专用小推车拉入内包材储存间,再去除外包装膜,上包材架暂存。
5.4.6有毒化学品使用依照《有毒化学品的贮存、标识、使用管理规范》执行。5.5
气流的控制:
5.5.1依照各车间“平面布局图”上之规定,对应保持正压、负压的区域应予以保持。5.5.2高洁净区应保持正压,确保空气由高洁净区流向低洁净区。
5.5.3若高洁净区以送鲜风维持正压,送鲜风设备应有空气过滤净化装置。5.6
废弃物及垃圾的管理:
5.6.1垃圾桶、废品桶应分别标识,采用脚踏式桶并加盖。
5.6.2加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废品应放入垃圾、废品桶内并及时清理。5.6.3垃圾、废品装满后,应扎紧袋口,及时运出加工区。5.6.4车间地漏不使用时,应合上不锈钢盖。
5.7
与食品直接接触表面的清洁,参照《与食品接触表面清洁管理规范》执行。6. 8
个人卫生,参照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执行。7.
监控: 6、1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每周对车间内所有人员、物品、车间内的环境清洁状况及人流、物流、空气流、水流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不定期稽核,在《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中记录,对原料、产品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的污染监控。6、2生产过程中,车间主管、班组长负责监控、管理,确保规定得到贯彻执行。7. 相关文件:
《有毒化学品的标识,贮存及使用管理规范》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8. 记录表格: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
第五篇:ISO学习体会
ISO 9000/OHSAS 18000/ISO 1400标准学习体会
本次学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培训让管理者代表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履行职责;学习内部审核的相关程序和要求,通过内审员的培训后,组建公司的内审队伍。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如下:
a)建立、实施和保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b)及时向总经理报告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业绩和改进需求,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c)确保在公司内提高全体员工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d)就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代表公司与外部进行联络。
随着集团化、地区化、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时交付、质量保障、超值服务已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三个基本要素。客户对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每个公司都想在争夺市场的同时采用一种既能满足客户和其它相关方(股东、员工、社区)的需求,又能持续改进公司业绩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公司不断地获得持续的成功。通过本次ISO 9000学习,我进一步加深质量管理的八项理念,即在质量管理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方法原则、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和互利的供方关系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
关于顾客的许多至理名言已众所周知,如“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客户永远是对的”等等,但真正做到这些的企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则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不见得完全是这些管理人员站的位置不够高、看得不够远,而是对“顾客是上帝”的内涵理解得比较肤浅,对怎样赢得客户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源于现代质量理念,即判断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让顾客满意。因为市场竞争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只有充分识别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并通过有效的运作使其得到满足,甚至是超值的满足,才能最终赢得客户,从而获取订单。另外,对于需求和期望也要从两个层次去理解,需求是明确的、基本的,而期望则是高层次的期待与希望,如:更完善的服务、更高的产品可靠性等,在这点上,公司的研发部门和品质部门需要更清晣的理解。
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由客户来评价,客户评价主要来自对产品的性价比和服务的感受,因此理解客户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并予以满足,乃至超越,才能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2、领导作用的理念
ISO 9000标准中讲的领导作用,主要是针对最高管理者的,但对于各层管理人员,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厂长是产品制造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厂长需要亲自领导质量管理和检验部门,亲自过问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退换货问题和客户的所有投诉,亲自主持本厂的质量会议。
3、全员参与的理念
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是指不仅需要高层领导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而且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各类技术人员、各岗位操作人员都投入到质量管理中来,因此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员的培训、各级人员用其所 长等理念突显重要。
4、过程方法
公司所有的工作和相关资源都可以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控制质量就要控制与质量有关的所有过程,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一切工作都可应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过程方法。“P”是指“做什么?”“如何做?”即: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制订对策;任何事情在实施之前都需要先做好策划;“D”是指“按计划去做”,即按制订的对策实施,按计划落实;“C”是指“是按计划做的吗?”,即检查所取得的效果,任何工作在实施后都要做出检查,检查实施的结果是否符合策划的要求,不可以干到哪算到哪;“A”是指“下次如何改进”,即做好工作的总结,制订巩固措施或工作规范,防止问题再发生,提出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实施PDCA循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使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5、管理的系统方法理念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所有过程实施系统管理,不仅能促使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各个过程的协调运作,还可以减少浪费、缩短周期,从而降低成本。
6、持续改进理念
由于市场千变万化,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增多且越来越高,竞争对手在前进,同行的产品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若公司总以老产品、老面孔、老管理模式应对这些变化,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被客户抛弃,客户的忠诚度会越来越低,因此持续改进是公司发展、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优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市场严格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必须在经营理念、公司体制、运行机制、人员素质、产品适应性、新产品、新技术、超值服务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理念
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在这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再加上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确认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不能单凭研发中心技术员、工程师们的单一实验结果和报告就可以做出产品的效用判定,必须经过品质部门的进一步验证、制造部门的工艺验证、客户的试用和确认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产品符合性判定。又如有时虽然调色配方可以调到样板颜色,但可以通过调板建方规则来判断调色配方是否合理,通过经验来判断使用的颜料是否匹配,否则有可能出现调色品浮色、发花、渗色、走色、失光等现象。如果缺乏数据分析,缺乏具体事实的基础,进行“拍脑袋”式的决策,往往导致定位不正确,产生误导,迷失方向。通过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求过程的变化和趋势,特别是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品质部门和服务部门,利用适当的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品质的可靠性、服务(或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8、互利的供方关系理念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成本不断降低,产品质量也相应大幅度提高。供应商提供的高质量产品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得到保证,最终确保客户满意。同时企业的市场扩大,也为供应商增加了可提供更多产品的机会。因此,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最终促使企业与供应商都增强了创造价值的能力,优化成本和资源,对客户需求联合起来做出快速的反应,使企业与供应商达至双赢的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行业的不良竞争,低价血拼,如果企业片面地走这种道路,势必诱导供应商降低品质水平,从而也必使企业的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或产生大量的产品批差,这是与我们正处在的品质大时代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不能掉入这种陷坑里。
作为厂长、管理者代表,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我给自己和部门作如下工作要求:
1、加强对文件控制和实际作业的控制以及规范作业培训
公司及制造中心内部的《作业指导书》、《管理手册》等在内部需要、外部要求和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努力做到实际运作和体系文件的一致性,即“说到做到,做到说到”。特别是目前各部门的岗位作业缺乏规范的作业标准和培训,经常发现员工的动作浪费、动作不协调、搬运浪费、作业步调混乱、作业步骤缺失等等,容易导致作业浪费或不合格产生。因此今后需加强对文件控制和实际作业的控制以及规范作业培训。
2、加强对记录的控制
公司内部有很多记录的标识不清晰(有记录编号混乱、记录填写不规范等),没有按要求储存和保护;不便于检索等问题,我已要求文控(品质部兼管)加强对记录的控制,做好记录的编号、储存、保留等工作使记录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且准备组织内审,设一个专项内审以重点审核此项内容,使公司从最基本的工作符合标准要求。
3、加强安全监督和对工作环境的改善
在制造中心一厂将组建一支联合检查组,每周对一厂进行安全和5S专项检查。
4、实施内部审核
通过本次学习,深美具有内审员资格证书的有7人,可基本满足体系内审组队了。计划在下半年起动体系内审(专项审核和部门滚动审核),通过不断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内部培训和个人自我学习,以及与内审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我们的内审员队伍趋于成熟,并为体系改进和提高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而服务。同时通过内审,促进各部门更好的运用PDCA的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注意收集过程数据,利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做出分析并进行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5、强化对各部门的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违规执法,特别是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每季度至少一次对制造中心一厂生产一线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意识;对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方面有违规者必处罚,以提高员工的“红线”的警示、不可逾越之意识。
徐维富 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