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3 22:1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范文)》。

第一篇: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范文)

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

摘要:这段时间,雾霾已经困扰我国大江南北,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的治理更是刻不容缓。资源税作为我国税制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资源税经过几次改革,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其作用发挥不明显,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税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资源税的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资源税;现状;问题;改革

一、绪论

(一)资源税简介

资源税是环境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从理论上可区分为对绝对矿租课征的一般资源税和对级差矿租课征的级差资源税,体现在税收政策上就叫做“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即所有开采者开采的所有应税资源都应缴纳资源税;同时,开采中、优等资源的纳税人还要相应多缴纳一部分资源税。

资源在我国的税收体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弥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负外部性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为了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税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二)资源税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的资源税实行的是资源无偿开采制度而未开征,到了1984年,我国开始开征资源税。在1984年的税改中开始施行《资源税条例草案》,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进行征税。此时开征资源税是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的,1984年资源税开征的初衷仅是调节级差收益。在《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就明确表示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按照矿山企业的利润率实行超率累进征收,其宗旨就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到了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在资源税方面,对1984年的资源税进行了重大修改。财政部于1993年12月3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这次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较大调整:一是恢复和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实际征税范围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和盐等七个类别,同时取消了盐税;二是拓宽了资源税纳税人的范围,将资源税的纳税人拓展为在中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三是改变税额标准的确定办法,在沿用原有从量定额征税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对税额进行了重新核定;四是以应税产品的征税数量(销售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五是规范了纳税地点,明确规定资源税的纳税地点在采掘地。

近几年来,我国在资源税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从2004年起,我国陆续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锰矿石等部分品目的资源税税额标准;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了全额征收;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3月份上调了焦煤资源税率、调整了盐资源税收政策,又在7月份下发通知,规定自8月1日起对铅、锌矿石、铜矿石以及钨矿石产品资源税率加以提高。从这些调整上我们可以看出,资源税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变革。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已经大不相同,因此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资源税制应当随着

经济条件的改变进行相应的变革。2010年,资源税改革开始升温。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资源税改革”,发改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研究开征环境税的方案。2010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资源税改革率先在新疆进行,标志着我国资源税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资源税是环境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征收资源税,可以将开采、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节能减排,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些年的改革已经让资源税逐步获得了完善,但是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遭遇资源瓶颈制约,资源税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现改革。

(三)关于资源税的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资源税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大多是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现行煤炭资源税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革建议,以对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研究为主。下面三种观点囊括了国内大部分学者对资源税的研究意见。

1、取消资源税

鲍荣华等(1998)认为矿产资源税的实际征收违背了其开征的初衷,起不到调节矿山级差收益的目的;我国矿产资源税与其他矿业税收发生重复,建议取消征收资源税或者仍保留此税种,而采取零税率

征收。张举钢等(2007)认为我国的矿产资源税并没有实现其征收目的,也未体现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建议逐步废除资源税,采用靠市场机制和明晰产权的方法完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李显冬(2006)也明确提出取消资源税,完善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改革矿山企业增值税,降低矿产企业所得税基数等政策措施和建议。

袁怀雨等(2000)认为资源税“名不正”,矿产资源补偿费“实不符”。因此,应取消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开征权利金,由国家矿管部门征收。关凤峻(2001)从土地的剩余征税出发,明确指出资源税没有立税的理论依据,补偿费理论解释存在错误,也建议取消资源税和现在的补偿费,设立权利金制度。最初殷燚(2003)也认为,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实际上是权利金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价征收的权利金,后者属于从量征收的权利金,我国实际上在重复征收权利金,建议取消“税”“费”,重新建立“权利金”制度。而后来殷燚等(2006)认为,对采矿权持有者征收绝对地租性质的资源税可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对资源条件优越者征收超额利润税(即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使采矿者平等竞争,二者分开征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2、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

王广成(2002)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矿产资源开发后的部分超额收益的征收,资源税是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征收,二者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所以,应将二者合一,以资源税或资源租金的形式从量计征。龚辉文等(2002)提出完全相同的观点。而肖兴志等(2006)认为应当采取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市水资源费并入资源税,完善资源税收体系,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计税依据,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侯晓靖(2007)也认为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没有达到最初制定资源税的目标,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计征方法不合理,税率过低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合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

3、维持税费分征格局,对资源税进行改革

程素萍等(2000)认为,资源税征收额度应充分考虑矿石资源条件的差异及开采条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实现矿山与其他行业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冯菱君等(2003)也认为现行资源税不利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也不利于矿山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矿山企业税费体系。相反,张晓东等(2004)认为,在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资源税负过低导致煤炭行业进入门槛过低,现行资源税不能将资源级差收入及时足额转化为国家税收,而是转化为企业和个人的暴利,这是出现矿难频发和收入畸富畸贫的一个重要体制性因素。

郑爱华等(2000)认为,我国征收资源税的理论依据不充分,与矿产资源价格内涵相冲突,也没有考虑资源差异,所以,我国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势在必行。刘权衡等(2006)认为,把资源税制度列入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内,就是对国民生产这一税本征税,而通常认为税源应来自于国民收入而不应来自于税本,因而认为征收“特别收益金”即

“暴利税”才是资源税制度改革方向。段治平等(2005)认为矿产资源税应该以利润为基础,按照矿产资源条件和开采回收率,核定资源税率。张媛(2005)认为我国资源税税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这都会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且建议按储量计税。侯清侠(2007)认为煤炭资源税应该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并且根据不同采区回采率实行不同的累进费率。而孙钢(2007)提出税、费性质不同,作用领域与发挥功能都不同,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一味追求税费合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他主张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税费并存应是我国资源税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各自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但是资源税应实行“从量定额”与“从价定率”并存的征收方式。李新心(2008)则建议提高资源税税负,并且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商艺(2008)也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任佳宝(2009)也建议,将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且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实行浮动税率。

二、我国资源税现状介绍

(一)现行资源税概述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来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当资源高效、永续利用时,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众多的人口以及相对稀缺的资源使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不高,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来的能耗和环境压力等问题都在不断的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而资源类产品带来的赢利需要对环境破坏和国富流失作出补偿,而原有的资源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国内经济变化的需要。

我国资源税开征的初衷是为了调节贫富矿的级差收入。最初这个目标得到了实现,但是近年来石油等资源价格的暴涨,出现了资源价高税低、税收极少的局面。其他应税资源品的价格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幅度较小的资源税税额调整,根本无法达到调节级差收入的目的。过低的资源税意味着资源的开采利用没有得到足额的补偿,必然导致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

(二)现行资源税主要特点

资源税总体的征收原则可概括为“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即所有开采者开采的所有应税资源产品都应缴纳资源税;同时,开采中、优等资源的纳税人还要相应多缴纳一部分资源税。与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等税类相比,现行资源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特定的征收范围。

从广义上讲,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资源,但在理论上作为资源税的征税对象限于具有商品属性的自然资源,如矿藏、水源、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中国现行资源税只对完全商品化的矿产品和盐征税。而矿产品和盐又限于这些产品开采阶段的自然产品,对其深加工产品不征收资源税。目前在中国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

税与上述对矿产品和盐征收的资源税,都具有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特性,在理论上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税类。其主要区别就是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只是对单一的土地征税,而资源税课征的自然资源品种相对要广泛得多。

2、兼具强制性和有偿性的特征。

在我国,国家既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又是政治权力的行使者。资源税实质上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双重权力对开采者征收的一种税,因而兼有强制性和有偿性的特征。

3、从量定额征税。

现行资源税按吨、立方米等自然计量单位确定应税产品的税额,从量定额征收,而不是像多数税种那样从价定率征收。从量定额征收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征纳成本低的优点,但也有调整不及时带来的资源税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缺陷。

4、实行差别税额,分档进行调节。

现行资源税基本上是根据资源开采条件(包括资源品位、储量、开采难易等)的优劣并适当兼顾企业负担能力而确定差别税额的,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增值税、消费税等货物和劳务税一般只是一个产品或若干产品(行业)适用一个税率,而资源税对同一个应税产品可按不同开采者的资源状况设计几个甚至更多档次的税率,这是资源税最显著的一个特征。资源税既可以横向调节不同产品之间的级差收入(如目前原煤的最高单位税额低于原油的最低单位税额),又可以纵向

调节同一产品内部的级差收入(如原油的资源税率按不同条件的采油企业从每吨8元到30元不等)。

三、我国现行资源税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源征税范围较狭窄,调控作用难以发挥

理论上来说,资源税制应当是对大多自然资源进行税收的课征,但是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从资源税开征的目的来看,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仅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等六种应税矿产品和盐。像土地、动物、森林等自然资源却未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这就不符合税收的财政原则和公平原则,不仅难以遏制对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使利用资源生产的下游产品的比价不合理,进而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二)现行资源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过小,资源税的单位税额过低。

由于资源在市场中一般价格由劣等资源价格决定,所以,我国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只反映劣质资源和优质资源之间的单位级差收入。资源税负过轻会造成企业对资源的大量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不能发挥资源税保护国家资源、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从全球资源的紧缺、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扬来看,我国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不断调整资源税征收比例非常必要。

(三)计税依据不合理,依据有待改进

我国资源税在计税依据的规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自1994年税制改革,资源税沿袭了原以应税资源产品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的计税方法。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是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而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样来看,首先,从量计征的资源税征税方式对资源的差异并未充分考虑,调节力度不够。其次,对企业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依据征收而对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资源实行不征税的政策,会使开采企业忽视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其直接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资源开采企业,因不愿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矿产资源的深入开采,造成开采浪费,严重破坏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资源税从量征收方式使得税款缴纳与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没有任何关联,无法起到税收原本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虽然从征管的角度看,按销量征税具有简便易行、征管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但是从资源税的征税目的看则是不可取的。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

(四)资源税的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有关税法中规定资源税属于共享税,但实际上除国家税务总局、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管理征收海洋石油资源税,其他的资源税属于地方税务局征收。这样,一方面刺激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分布很不均衡,资源税划为共享税,对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

不公平,也不利于资源丰富地区改变靠自然资源获得财政收入的观念。另一方面因为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支出全部由地方财政收入支撑,难以调动地方政府保护本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应当建立资源税税收收入返还体制,由中央政府将部分资源税税收收入返还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利用这一返还资金,建立一整套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此外矿产资源税费性质不明,资源税与矿区使用费、资源补偿费之间划分依据不合理,功能不协调,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利。(五)资源税减免政策较多,调节作用衰退

从财政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是以政府直接放弃和让渡部分税收收入为代价的,导致地方政府收入中规范性的税收减少。从市场角度看,一些纳税人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上就是其他纳税人遭受的税收歧视,不利于公平竞争。从适用地区看,目前资源税优惠中存在地域性减免政策,这类减免政策显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从征税对象看,现行资源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利用不同资源品而制定优惠政策,这种减免政策不利于经营不同品种的同行业纳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资源配置看,资源税减免最终使得资源配置向那些在开发利用中享受减免优惠的企业和资源品转移。从国家资源基础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将对资源开采者产生暗示作用,有进一步刺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之嫌,不利于资源保护。现行资源税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和级差收入,不考虑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资源税的实际税负,难于激励纳税人对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

四、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

(一)加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资源的日益紧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将越来越重要,因此,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逐步扩大到所有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等。而当前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因此在设计税目的时候,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特别是将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资源,稀缺的再生资源以及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纳入征收范围。可将“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二)计征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资源税是按照从量征收的原则征税,即按照开采量或者自用量来确定征税的多少。资源税的改革,拟按照从价征收的方式来征税,即固定税率,征收比例税。如果只按照比例税率来征收,矿产和盐产品的销售价格发生变化,资源税虽然税率固定,但税额会跟着销售价格发生相应变化,与市场行情的变动紧密联系。但是统一

按照销售价来定率征税也很难区分开矿时不同产地开采的艰难程度。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孙刚认为“资源税改革中,从价征收与从量征收并存的征收方式更适宜。”在价格波动明显的时候,按照从价征收的方式征税比较理想;但是在价格相对比较稳定的时候,继续维持从量征收则是更好的选择。笔者认为,从价征收或是从量征收都各有利弊,无论是采取从价还是从量征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由于资源税税负水平过低所带来的调节级差收入功能弱化、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不利于资源开采地补偿的问题,因此应当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方式。

(三)合理设计税率,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根据资源级差收入、是否可再生以及稀缺程度设计不同的税率,加大税档差距,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税率,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财税政策是资源价格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资源税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息息相关。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过于便宜的条件下,通过调高税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级差地租,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使得开发行为走向规范。同时,政府也能通过资源税改革筹集资金,并将这部分收入用于补充环境治理成本等

(四)转变资源税分配方式以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

资源税在税收归属环节仍将面临国家与央企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多方利益纠葛。但近年来部分地区提出要加大资源税留成。目前看来,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的税改方针仍不能满足资源大省的财政需求,资源税收入的最终归属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据悉,此次资源税改革不会触及收入归属问题。这里笔者认为,资源税应该仍然由中央与地方来分享。而全部资源税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应当按照具体资源的不同特征具体规定,而不能大而化之,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比例。

(五)提高资源使用成本,加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资源税率过低,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扭曲,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扩大资源税目,稀缺资源都应纳入其中。资源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资源价格来增加资源使用的成本,而资源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一些资源的替代品行业受到追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个人或团体的资源消费,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以资源税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其他税收改革

针对节约资源以及遏制掠夺性资源开发这样的初衷而言,以资源税改革的“孤军作战”恐怕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借鉴国际经验,可分期分批开征环境税、物业税、燃油税等专项新税种。把资源税改革与石油、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相结合,同时进行改革;同时,必须放宽相关市场的准入资格,增加更多的竞争主体—这既是市场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防止垄断部门转嫁税收成本的办法。而从

政府的角度来说,则是必须厘清在资源面前的各种角色,并加强监管、规范资源税收的征管关系。

(七)相关的配套措施

除了扩大征税范围转变资源征收方式以及税收分配方式以外,我国在进行资源税改革的时候还应当采取相关配套措施。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控制减免,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比如建立规范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税体系建设,协调税费关系;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减少改革初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开征环境税,与资源税配合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而资源税作为一个重要的税种,也将面临着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这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进行资源税改的同时,建立起完善和规范的税收体系,使税收的杠杆作用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保护环境,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正,张珞平,方秦华.基于资源定位原则确定海岸带区域主导产业的应用 [J].海洋环境科学.2012(06)[2] 王静,李博.我国资源税制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3] 胡海燕,黄林,柏云峰,徐晖,骆红莲.资源税改革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新疆为例[J].青海金融.2012(10)[4] 刘晓凤.美国资源税的经验借鉴——兼论资源诅咒的破解[J].地方财政研究.2011(11)[5] 王萌.国外资源租与税制度经验借鉴[J].改革与战略.2011(04)[6] 贾康.关于资源税价联动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J].经济纵横.2011(02)[7]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疆原油 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J].财会学习.2010(07)[8]张景华.中国资源税问题研究与改革取向[J].经济与管理,2009(23).[9]范丽娜.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9).[10]安体富,蒋震.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与改革建议[J].涉外税务,2008(5)

第二篇:我国煤炭资源税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税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摘要:本论文依据我国 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 的决定》,分析煤炭资源税的实施现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资源税 煤炭 现状 发展

我国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 3 位,占全世界煤炭储量的 13.9%,与美国、俄罗斯同为世界上三个煤炭探明可采储量超过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国。同时,我国也是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供给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70%左右。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于 1984 年,当初设立是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几经调整,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一个税种。最初,主要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2%的利润部分征税。1994 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扩至 7 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全部实行从量计征。2010 年 7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宣布,资源税改革将扩大到整个西部 12 个省区市,对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

计征。目前,国务院于 2011 年 9 月30 日颁布 《国务院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的决定》,该项决定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施行。煤炭资源税的现状

由于煤炭资源产品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发展导致的煤炭使用需求量上升,以及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经济外部性问题不断显现,煤炭资源税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从以下两方面:

1.1 煤炭资源税课税依据有待改革。依据 201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所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纳税人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应缴纳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从量定额征收,使得小煤矿在单位数额的煤炭开采上比大煤矿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型煤矿由于回采率高、安全设施健全、经营成本高等原因,吨煤销售成本较高,而同等煤质,小煤矿由于回采率低、安全设施投入少、管理成本低,其吨煤销售成本仅为 30 元左右,是大煤矿的 44.12%。低廉的成本也使得小煤矿的降价空间很大,因而需求量和销售量都很可观。这对于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行业、培植大煤炭企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家资源煤炭回收率能达到 80%左右,每挖 1 吨煤消耗 1.2 吨-

1.3 吨资源。而今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 30%。占煤矿总数约 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 10%-15%,这意味着每挖 1 吨煤要消耗 5 吨—20 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 1980-2000 年的 20 年间,浪费煤炭资源 280 亿吨。

1.2 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我国 2011 年 11 月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采用从价定率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原油和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均为根据销售额的 5%-10%征收,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是从量定额征收的,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5 元。目前美国已有 38 个州开征开采税,但由于各州定税权的存在,如俄亥俄州的煤炭税率分别为 9 美分 / 吨,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则分别是 10 美分 / 吨,各州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来深化资源税的引导机制,从而实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配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税税额明显过低,这种较低水平的税额,只部分地反映了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同样地造成了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2 煤炭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我国修订的煤炭资源税会对煤炭的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

首先,提高资源税税额标准后,各地的小煤矿开采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资金实力薄弱的小煤矿将被淘汰出局。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限制小煤窑的生产和发展。这样也可以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抑制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根据我国 2010 年能源发展报告,2009 年第四季度山西省月均煤炭产量达到 6000 万吨以上,较第三季度的 5810 万吨增长 3.3%。山西省已将年产能 30 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整合,矿井数量由2600 座压减至 1053 座。山西省现已形成 4 个年产能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以及 3 个年产能 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2010 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申明在全国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这样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集中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事故死亡率将下降 0.58%;吴吟并称,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加强资源保护能力。

其次,煤炭企业负担加剧。2008 年将增值税从 13%恢复至17%,我国现在执行的涉及煤炭企业的各种税费近30 项,煤炭企业除缴纳资源税外,还要缴纳一般性税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业年金以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税费。这些税费大大加剧了企业的负担。

最后,资源税改革加重煤炭企业负担。1994 年资源税暂行条路规定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5 元,而 2011 年 11 月的修订条例中,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

为每吨 0.3-5元。资源税改革之后,必将进一步加剧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煤炭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这使得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近年来煤炭开采在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甚至人身健康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每年用于煤炭采掘业的抚恤金几乎占到了抚恤金的 70%。德国曾是欧洲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德国经济从煤矿得到不少好处,但矿产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后来政府给煤矿工人提供巨额补贴,让其逐步过渡,最后关闭煤矿,之后德国对资源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这就警示我国煤炭资源税应当能够体现资源自身的价值,应当以足够高的税率来体现这种耗竭性资源的价值,从而尽抑制浪费。

美国的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的税费主要有:所得税、资源使用税、货物离境税、土地资产税、煤田土地租金、生产许可证费、尘肺病基金、矿山废弃土地费、复垦保证金、个别州还征收资源开采附加税。我国目前企业承担的税费项目包括:一般性税种、水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管费、矿管费、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排污费等近30 项税费,欧美国家煤炭资源税的开征税种以及资源税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完善,我国税费种目和税率都逐渐在向欧美发达国家靠拢。

我国的资源税被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我国现行资源税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完全归中央外,其他的资源税归地方政府所有。这种分配格局尽管促进了地方政府财力有序增长,起到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展了当地经济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其不合理之处,它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由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资源的日益耗竭。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税管理体制应向美国靠拢,除了一般的税费归口至中央外,还应将矿业权使用费、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划分至中央,加强中央对煤炭资源的调控权。

在国家相关资源税费法规的逐步完善的同时,煤炭企业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压缩成本,整合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争取有利政策。

煤炭企业可以对已开采的煤矿进行回采,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可以增加产出。同时,面临增值税和资源税的提高,煤炭企业必然要努力。

第三篇: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 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第四篇: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1绪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重要支撑。我国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结束了我国自建国以来37年资源无偿开釆的历史。1994年我国历经分税制改革,资源税开始了实行从量征收的时代。由于我国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资源税的从量计征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反映资源价格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当前资源的严重浪费的现象。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学习和探讨之后,“资源税改革制度”在2010年正式确立。2010年6月,率先在新疆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试点,针对原油、天然气两种自然资源进行资源税改革,将原来的计税方式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暂定为5%,煤炭资源税仍实行从量计征方式。2010年12月,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向西部十二个省份扩展。2011年11月1日,石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2014年12月1日起,煤炭资源也加入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大了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范围。

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物价、消费者和产业结构有着全面的影响。因此清晰地分析和理解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给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将给我们新兴经济模式建设及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首先,对企业来讲由从业量计征到从价计征的转变,必将给矿业企业带来赋税负担的加重。一方面来说这会给我国矿产类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另一方面,生产成本的增长,会迫使一部分企业改变当前企业的发展方式,对当前矿业企业现存的资源开采中采富弃贫、采肥丢瘦,资源浪费的现象起到了重大的改善作用。促使企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其次,对于物价来讲,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会给市场上相关资源产品带来一定的物价上涨。这在一定意义上讲,会促使居民消费观念及方式发生改变,对培养居民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次,资源税从价计征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协调区域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一方面,资源税改革后,政府可以用这笔资金扶持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税改革后,有助于加快完善资源价格体制,使得市场通过价格传导机制给资源丰厚的中西部省份带来更多的利益,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2我国资源税的概述

2.1资源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资源税是对自然资源征税的税种的总称,它以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体现了国有资源有偿使用的一种税。我国的资源税收制度,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资源税的发展历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的无偿开采阶段,然后是1984年至1994年间形成的第一代税制,之后,1994年到2010年形成了我国的第二代税制,第四个阶段便是2010年至今的从价计征改革阶段。

我国结束资源无偿开采的历史实在1984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的颁布并开始征收资源税,在此前的37年间,我国的自然资源处于无偿开采阶段,由于缺乏对自然资源开采的监管和控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破坏。《资源税(草案)》颁布标志着我国资源税进入第一代税制阶段。而后,我国1987年4月和1988年11月相继建立了耕地占用税制度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和1993年12月25日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资源税征收机制加以补充和完善。直到1994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开始实行从量计征,进入第二代税制阶段,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和扩充,形成现有资源税制度,征税范围扩至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等7种,全部实行从量计征。至此我国的资源税征收机制才渐趋与世界接轨。

2010年5月20日,财政部公布了《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新疆从2010年6月1日起油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进入第三代税制阶段,开始了我国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新历史。同年年12月1日国家将改革试点扩大至西部内蒙古、甘肃等12个省区;2011年10月10日,国务院相继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于11月1日开始起全面施行,以资源税税额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为核心内容的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推广开来。我国资源税的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

2.2 资源税从量计征的特征和弊端

资源税从量计征是指资源税的征收实行差别税额从量定额征收。在我国实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资源税伊始,这种征收方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一方面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能够稳定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资源开采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计征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原则,根据资源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税额,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资源税从量计征是我国资源税发展历史上沿用时间最久的课税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资源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从量定额征收资源税的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因为资源税从量计征的资源产品应税额是按照单位资源产品的税额和资源产品数量的乘机计算。在这种征税方式下,对于并未投入使用但已开采的资源产品并不计入征收范围。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的产品都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资源相关产品也不例外。这种从量定额征收资源税的方式,就造成了资源产品的资源税额和资源的市场价格脱节。部分煤炭资源产品的价格如表2-1所示,但是2007年山西省的煤炭资源税率统一为动力煤5~15元每吨[3],焦煤15~20元每吨[3],根据07年到08年的煤炭产品的价格上涨来看,这种与市场价格脱节的定额征税方式,根本不能调节市场供求变动等引起的利润差异。

表1 2007—2008年煤炭价格统计表

年份

动力煤价格(不含税)焦煤(不含税)

2007 330—340元 380—400元

2008 380—400元 1014元

2.3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内容

本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简单来说主要是由过去的从量定额征收资源税向根据资源的销售价格来征收资源税的改革。也就是本次改革后资源税的征收依据不再是过去的资源销售量,而是资源的销售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综合减征率=∑(减税项目销售额×减征幅度×5%)÷总销售额

实际征收率=5%-综合减征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应纳税额=总销售额×实际征收率”

2.4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现状

从价计征,即以课税对象的自然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为计税依据,按这种方法计征的税种称从价税。这也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主要计税标准。如中国产品税的计税依据为产品销售收入,即产品的销售数量与单位销售价格的乘积。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2010年6月在新疆进行了资源税的试点改革。针对原油、天然气两种资源进行改革,将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暂定为5%。2010年12月1曰,原油、天然气的从价计征由新疆扩展到西部12省市地区。201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正式实施,石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税率设计为按5%到10%征收的浮动税率,其他资源仍从量征收,并提高了焦煤和稀土矿的纳税额度。此次资源税改革不仅是改变了资源税计征方式,对于资源税的减免情形和综合减征率也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原油、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的从价计征拉开了资源税改革的序幕。资源税是否会扩大从价计征的范围,并对税率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还要根据资源税具体影响、实施情况和资源税是否对国民经济造成冲击来确定。2014年12月,我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正式实施。在产煤省份相继公布煤炭资源税税率的同时,备受关注且对煤炭企业缴税金额影响较大的洗选煤折算率也相继公布。

从各产煤省份公布的税率来看,我国煤炭资源税税率因地而异,西高东低,呈阶梯式分布。其中,内蒙古的煤炭资源税税率最高,为9%。山西为8%,宁夏为6.5%,陕西、新疆、青海为6%,云南为5.5%,贵州为5%,山东为4%,重庆为3%,四川、甘肃、湖南、广西为2.5%,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吉林、辽宁、黑龙江、湖北、福建为2%。在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了解到,尽管各产煤省份煤炭资源税改革顺利实施,但截至目前,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均未出台,国务院《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中明确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并未落实到位。这也意味着我国的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还没有完善,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当中。但是,尽管如此也给我国资源型企业,和人民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3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意义

3.1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伴随着我国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资源税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的改革,势必会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新疆作为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省份,我国的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也在新疆率先开始试点。通过下图,分析新疆资源税税收收入分析资源税改革的影响, 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2年资源税税收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2010年增收效果明显。2009年新疆资源税的收入为12.3亿元,到2010年新疆的资源税收入增加到了32.47亿元,增收效应十分明显。2010年新疆的资源税专项收入是2009年2.5倍还要多,2012年资源税的收入增加到68.99亿元[1]。资源税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是增加开采量所无法解释的,可以看出资源税的改革有利于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从图3-1中可以看出,资源税实施从价计征以来,资源税改革福射地的资源税税收收入增幅明显。资源税税收发挥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效果。目前在我国税收中,资源税所比例很小,资源税改革后在短期内转变这样的税收格局也颇为困难,所以对于资源税的预期收入我们不应给予过高的期望,资源税改革短期内对政府财政的增收效果不会太明显。虽然2010年新疆资源税改革后,新疆的资源税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在两年持续出现大幅上升,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资源税的改革并不只是单纯的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资源税的征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资源税的征收要坚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要目标,发挥资源税在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的制 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约和调节作用。

3.2 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模式

促进资源开釆型企业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根据资源税收法律规定,资源开采企业属于法定的纳税人,资源税改革后,税负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开采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会影响到相关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基本上是控制在央企中,尤其是油气资源,而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处于垄断地位,当税负增加时,资源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将生产成本转嫁给其下游企业或消费者。同时,税负的增加导致一些经济规模较小而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会退出该行业。资料显示,河南省仅2012年煤炭企业的数量就从530家下降到30家,而其中六家大型煤炭企业的产量达到全省产量的86.9%[3],明显地提升了产业集中度。因此,在税负增加的压力下,一方面企业会通过提供开采率来降低成本,以获取更高回报;另一方面会加速一些能耗高、规模小的企业退出竞争,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

促进资源消耗型企业改进生产技术,节约资源。资源消耗型企业作为开采企业的下游企业,是资源产品的主要消费方,税负的增加,会提高这些消耗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生产利润。这些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利益来考虑会通过开发新产品、选择新技术与新工艺等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已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利润,3.3 促进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居民才是资源产品最终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资源税负转嫁最终的归宿者。不管资源税负在开采环节和生产环节如何转嫁,最后必然有一部分税负要通过资源消费品的涨价转嫁给消费者,尤其是那些生活必需品,主要都是由居民消费者来承担。所以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源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需求量减少,具体可以考虑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两个方面。

首先,收入效应指的是由商品价格波动引起的现实收入水平的变动,从而造成商品需求的变动。从价计征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可以概况为因资源税负的增加导致资源型消费品价格的升高,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使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故减少了对资源型消费品的需求量。消费者为了减少生活成本,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适当对既定收入下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整,减少能源的使用量,现实表现为注意节约用水、电、气,减少驾车等现象。其次,替代效应讲的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波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而造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资源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可概括为因资源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源应税消费品与其他非应税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升高,进而引起居民减少对资源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非应税消费品的使用。

3.4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首先从企业角度看,矿产类企业受本次从价计征改革的影响,所承担的税负的增加就使得这类企业必需去提高自身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率和回采率,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生产企业因为资源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随之增加,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获得的利润,必需提高自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来降低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改变原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资源产品,尤其是生活必需的资源产品价格提高,如汽油、燃气等,使得消费者一方面注重能源的节约使用,使用其他环保能源替代应税资源等,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应对资源产品涨价的同时,会对自身的生活方式作出相应的改变的改变,如改变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等,这同样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那么地方政府就可以用这笔收入来设置专项资金去治理资源开釆中产生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变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畸形发展状况。而且资源税的改革,特别是,从价计征方式的改革,资源税与资源的价格挂钩,使得资源产品价值价格化,开采过程中的外部成本也可以通过市场价格体现。总的来说,资源税的改革,在完善资源税制的同时,不仅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也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4从价计征改革后仍存在的弊端

4.1资源税的课税范围窄

截止到目前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我国资源税的计征范围仅仅局限于煤炭、原油、天然气、盐等七类常规矿产资源,征税范围还很狭窄。自1994年资源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征收范围扩展至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等7种以来,我国资源税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这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依然没有在资源税征收范围上由实质性的突破。对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俄罗斯,我国的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循环周期长的自然资源并未纳入资源税的计征范围。

4.2资源税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相关法律和和制度建设并不完善,《资源税暂行条例》是现阶段资源税在法律上仅有的法律支撑,和资源大国俄罗斯由2002年实施的联邦新税法、《地下资源法草案》、《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和《产品分成协议》四部分构成的资源税费体系相比,显而易见,资源税从价计征在我国的相关立法并不完善,内容也比较单一,关于资源税改革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这很容易造成企业和居民对从价计征改革的不够重视,从而向?过去一样忽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法律上有空可钻,很可能为资源税从价计征后期改革和贯彻埋下隐患。

4.3资源税收利益分配不合理

我国矿产资源大部分分布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却普遍落后。资源极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严重滞后,究其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资源型经济和收入分配机制。而本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中,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改变,在资源税收入的分配体系中,县级政府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资料显示资源税费收入60%需上交国家,地方所占比例只有40%,占有份额较小,这种分配机制并不利于资源开采地的资本积累。所以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来加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恢复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丰富的自然资源非但并没给这些地区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反而要自行承担由于资源开采带来的诸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环境和生态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现行的资源税费的利益分配对于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并不公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4.4资源税功能定位落后

长久以来,我国征收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以调节级差为主。侧重于调节具有不同禀赋的资源之间的收入差距,调整企业之间的利润差距,实现资源企业的公平竞争,但取得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资源所处的区位差异、交通条件不同、釆难易程度差别,企业开采资源付出的成本不同,造成开采企业利润的差异。我国资源税只是对企业的利润差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并没有考虑企业的资源税利用效率。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在我国资源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滥低,资源税在调节级差收益方面的作用弱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税收的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原则。这个公平不仅是指企业间竞争环境的公平还要考虑代际公平。

5完善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建议与对策

5.1完善资源税的相关立法

不同于我国其他税制改革,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相关立法并不健全,现阶段《资源税暂行条例》是资源税改革在法律上仅有的法律支撑,显而易见,资源税改革在我国的立法层次相对较低,立法内容也比较单一,关于资源税改革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造成企业和居民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不够重视,法律上有空可钻。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立法层次,建立完善的资源税费征收的相关法律体系。一个完善的资源税法律体系对强化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只有形成了完善的资源税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资源开发和使用者尽快的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敦促其在经济利益和保护自然资源之间能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这样将有助于我国本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达到最根本的目标。

5.2适时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范围

相对于俄罗斯、美国等经济大国,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征收范围比较狭窄,深度浅,调节的广度不够。由于我国资源税开征的时间较晚,在1994年 征的资源税中,应纳税目也只有煤、石油天然气和相关矿产资源等7种。而在俄罗斯美国等经济大国,森林资源,水资源同样也是资源税的重要征税对象,其他重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的自然资源,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领域的资源税征收还是空白。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作为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农业大国,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多地出现重大水污染事件,面对水资源如此严峻的现状,我国的水资源确依然未纳入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课征的范围。这不应该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大国应该出现的状况。这种现状严重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此次资源数改革应及时扩大相关紧缺和稀有资源的课税范围,以引导企业和居民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5.3调整资源税费收入利益分配

首先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享有自然资源的收益权,开采地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开发是资源的管理者,也同样有权享有资源优势带来的收益增加。合理划分资源税收益,才可以调节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来调动彼此的积极性。增值税和所得税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税费模式,地方政府可以两类矿产资源税费:划归为地方税种的资源税费和划归为共享税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在本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中矿产资源补偿费根据规定按中央与地方的比例进行分配。中央与省直辖市的分配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的分配比例为4:6[1]。所以在现行的税收分配体制下, 是增值说和所得税仍然是决定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税种。在现行资源税改革财税体系中,地方政府从矿产资源开发税费中得到的相当有限。因此自本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过程中建议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资源税费的收益分配,适当的提高地方政府在资源税费中的分配比例。

5.4重新定位资源税的功能

现阶段我国的资源税应以公平为主要原则。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国此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不单单是注意竞争环境的公平,更要注意代际公平。考虑到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的现状,现在资源税的设计更需要将企业对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效率考虑在内,以减少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资源浪费。

5.5完善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在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方式下,由于资源税收很低,以致我国的资源价格较低,造成大量的重要资源在不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迅速外流,加上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无节制的开采,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尽快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有利于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快速推进,更重要的是可以维护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平衡。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只有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供求关系的变动是可以在一般情况下反映资源的价格是否合理。同时,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我国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市场合理竞争,以此来推进资源价格机制的快速完善,以更好的支持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

5.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调整相关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和生态关系,特别是资源开釆地和资源使用地的利益冲突。效仿俄罗斯等经济大国,我国在此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中,资源税改革带来的财政增收,可以用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做到“专款专用”,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对改变资源开采企业因“资源低价,环境无价”而采取粗放型掠夺开釆的现状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调节我国现阶段资源类企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维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促进企业对自然资源综合开发水平的提高,更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结论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还处于发展和推广阶段,改革的时间虽短,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给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概括了资源税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对政府而言,从价征收资源税的方式,增加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的改善,;其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带来的自然资源开发成本的等增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使承受能力弱小的企业得到兼并,促进我国企业向着集约生产方向发展,同时由于本次改革压缩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利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我国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变企业现在粗放生产的方式;资源税的改革使得资源型消费品的物价上升,这就促使消费者改变过去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减少资源型消费品的浪费,向着低碳绿色消费转变。最后,提出了个人对本次资源税改革的一些建议:完善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相关立法、适时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范围、调整资源税费收入利益分配、重新定位资源税的功能、完善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是根据我国现在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社会各界对于本次改革的认同程度也比较高,我国应该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来本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育我成才者老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蒋欣老师,这篇论文是在蒋欣老师的的悉心指导与鼓励下完成的。蒋老师为我在撰写论文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指导。蒋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都将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四年的课堂时光里,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悉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蒋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1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 白玉.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2] 王俊.我国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资源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3] 王晓东.我国资源税改革及其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4] 刘贵荣.论我国资源税计征方式的改革:由“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D] 中国政法大学,2011.[5] 葛旭晖.关于完善我国资源税制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6] 安艳平.浅析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改革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5, 07:26+28.[7] 张月玲,张玉倩,张,张思远.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分析[J].会

计之友,2011,18:93-95.[8] 曹爱红,韩伯棠,齐安甜.中国资源税改革的政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2011,06:158-163.[9] 颜钢厂,许文静.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探讨及影响分析[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2011,Z4:42-43.[10] 范丽娜.论我国资源税政策改革的思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11] 李娟新.浅议可持续发展下的资源税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3, 10:102-103 [12] 辛洪波.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对煤炭行业影响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3,08:11-14.[13] 曾银春.资源税试点改革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2 [14] 杨兴.我国资源税改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15] 余慧.我国油气资源税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16] 钱卓夫.资源课税制度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17] 周英虎.从量计征还是从价计征?——我看资源税计征方法改革[J].新会计,2010,07:58-59.[18] 李新心.论资源税改革之利弊[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3:47.[19] 韩晓琴.从新疆资源税试点改革看其对经济的影响[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学报,2012,01:20-24.[20] 王静.我国资源税改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21] Mitch Kunce, Shelby Gerling, William Morgan,Ryan Maddux.State taxation,exploration,and production in the U.S.[J],Oil Industry ,November 26 ,2001 [22] Robert F.Conrad, R.Bryce Hool,Tax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Lexington Books.D.C.Heath and Company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Toronto, 1980 [23] Tom 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6th edition, 2005

第五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万解秋 谢金楼

摘要:

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更好的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但作为新生事物,研究发现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从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现阶段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在商业性金融如何发挥政策性支农作用这一本质问题上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问题

可持续发展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在金融领域,则突出地表现为城乡金融的二元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匮乏对经济发展起到一种抑制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是世界性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理论界形成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多种理论流派。前者实质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思想,中者是市场驱动理论,后者则是对前二者的折衷。其中“不完全竞争市场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贷款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无法充分掌握,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培育出社会所需的金融市场,这一理论更适合我国国情,是我们发展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有学者研究表明,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从整体角度调整农村金融组织的区域布局,构建需求型为导向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发展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社会公共投资机构,实现金融组织的多元化是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有效途径(何广文,2005)。

村镇银行的成立正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村市场存在局限性以及村镇银行的自身缺陷,村镇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农村金融深化还需要实践证明,但作为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进步是需要我们呵护和鼓励的,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本文一共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三部分提出我国村镇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第四部分针对村镇银行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最后第五部分是结语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6年l2月20日,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真空”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路,被称为“增量改革”,村镇银行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有效增加了农村的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号开始试点,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截至2009年末,共有148家为村镇银行成立,虽然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前相距甚远,更严峻的是村镇银行的增速在放缓,2007年村镇银行开始试点,当年开业19家,2008年末攀升至91家,增量为72家,2009年57家的增量远低于上年。另外,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中,主发起人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总共仅有30家,其余80%以上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其中又以城商行为主,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五大行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9家,其中,工、建、交行分别发起设立2家、2家、2家,对农村市场较熟悉的农行发起设立3家,中行则尚未涉足村镇银行。缺乏基层网点的政策性银行国开行较为积极,现有7家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发起设立了7家村镇银行,汇丰的积极可能更多是出于布局中国大陆的战略考虑,而非看重村镇银行本身的盈利性。另外,汇丰系村镇银行无一例外都由汇丰独资所有。城商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的动机更多的是想实现跨区经营,扩大业务范围,而且相当一部分机构和个人是看中了金融牌照这一稀缺资源。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良好,但增速太慢。

三、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村镇银行由于身处农村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如经营风险很大,抵押物不足,结算系统较为落后等,村镇银行在短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特定的问题,笔者经过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

根据《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本质上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它与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其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抵押物不足、农业弱质性隐含的还贷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等,而且农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所以历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与农民打交道,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

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大多将其总部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理想,商贸较为发达。从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更有甚者,部分村镇银行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如何在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2 存贷比高位运行,警防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由于村镇银行是新开业的银行,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银行差,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所以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很低,加之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和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进一步限制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村镇银行面临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三农”的规模扩张;与吸存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镇银行在贷款上却颇具优势,村镇银行是县域内独立的法人机构,决策流程短,从接受客户申请到最终决定,至多只需三天左右。如果担保抵押措施到位(如村镇银行认可的客户提供保证担保),客户当天申请,当天就可贷款。这对县域内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一问题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持续高位运行,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148家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存贷比为67%,低于75%的监管高限。但事实上,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普遍高于75%。以吉林诚信村镇银行为例,该行2007年3月1日获准开业后,截至2007年8月末贷款余额为1416万元,存款余额617万元,存贷比高达228.54%,而且存款多数来源于县域企业[3]。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了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按照监管层的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突破75%的红线。但出于对“三农”的支持,监管层对村镇银行有所放宽,要求其5年内逐步达标。持续的存贷比高位运行,村镇银行要特别注意流动性风险,一些村镇银行远离母行(特别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而人民银行在很多县域没有分支机构和金库,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能力有限。村镇银行总的存款规模小,要防范存款异动风险,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声誉带来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

3.3 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

《暂行规定》对产权结构的安排是:“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不低于20%”,但大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一般都要求持股50%以上,要处于绝对控股股东地位。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不积极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不如扩张分支行、网点效益高;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母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伤害。此外,民营资本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下,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因而民营资本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对村镇银行渐渐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也不利。

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已有13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4],这些贷款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银监会规定的最大贷款量,业务扩张能力受到限制,因此转型愿望比较强烈,但是银监会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里面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必须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这一规定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要把自己的控制权转让给银行,挫伤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的积极性。当然银监会坚持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县域及农村信用体系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在县城以下广大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需要,三是确保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村镇银行能不能采用一种更加灵活的控股权结构将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村镇银行的关键措施。

3.4 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孤岛”

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由于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点(极少数开设了一两个支行),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加之在乡镇没有网点,取款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作为汇入行,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很多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也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

3.5 经营方式创新化与经营观念陈旧化的矛盾

传统的经营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历史表明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式,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信社的老员工,在经营观念上比较传统;而且由于《暂行规定》中规定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是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这一点虽然保证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但同时要防止大中型银行的管理输出,把村镇银行办成母行的一个支行,使村镇银行失去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

大中型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初期可能会减少成本费用,但国有银行在农村的实践表明,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搬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对象,业务决策流程,贷款还款方式在农村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四、政策建议

农村金融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四大国有银行和农信社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奢望村镇银行一下子全部解决,但作为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创新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针对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4.1 明确客户群体,加强政策扶持,增强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村镇银行的成立初衷就是为了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有些学者认为根据农民当前的收入状况大致上有三类: 一类是文化水平落后、无一技之长、生产要素欠缺、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处于温饱水平以下。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已经实现温饱,从事简单的个体经营、种植业、渔业等。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实现小康,从事规模化的经营活动(章芳芳,2008)。村镇银行扶持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农民。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如何保持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经营的前提,笔者认为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首先可以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贷款人的资信情况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更大幅度的调整利率,放松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的浮动规模,一方面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盈利不佳的现状,增加村镇银行的利息收入,改善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试点;其次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力度,可以考虑以“先征后返”形式对村镇银行实施税收优惠,使其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税率和扶持政策,同时建议适当降低村镇银行银联入网门槛,促进村镇银行加快发展银行卡业务,实现资金周转的良性循环。

针对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格局,银监会的思路是实行“东西挂钩、城乡挂钩”的双挂钩政策,即如果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辖内)设立1家村镇银行,必须在中西部地区设立2家村镇银行;在国定贫困县设立1家村镇银行,可以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辖内)设立1家村镇银行。另外要保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方向,应该主要向国定贫困县、老少边穷地区投放牌照。

4.2 扩大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合理分配贷款去向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匮乏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质量是吸引存款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农村地区本来资金就很匮乏,而且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城市抽水到农村,使“城市反哺农村”,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方案一是允许村镇银行总行设在地市级城市,但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同时在县域设立若干分支行,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当然村镇银行在城市里面能不能吸收到存款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方案二是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事业部”,这一思路与银监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一脉相承,即在机构、人员、激励机制上与银行的其他业务分开,能够把“三农”业务和城市业务适当区分开来,从而方便在内部管理上做出特殊的安排。其次,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实行相对较低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村镇银行一定再贷款的支持,建立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允许村镇银行进入现有的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系统,坚持现有的商业银行向经营状况良好的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政策,引导资金像农村市场回流,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途径。

在贷款去向方面,村镇银行应该努力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减少村镇银行的风险,以吉林磐石融丰村镇银行为例[5],截止到2008年9月已发放贷款782笔,贷款余额为2389万元,其中单笔贷款最大金额为200万元,贷款利率为6.27%,发放对象为非农民;单笔贷款最小金额为1000元,贷款利率为9.159%,发放对象为农民,数据显示信贷资金过度集中,风险较大;而对农民发放的贷款金额较小,利率较高,[6]00万元即使对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笔数额不小的贷款,更何况对村镇银行这样旨在为“三农”服务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的小银行了。

4.3 完善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允许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多元化,如果银行股权起到控股权作用,容易把村镇银行建成支行,因此深化村镇银行股权结构改革是提高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其中一种理想的产权结构是发起银行持股三分之一以上,吸收当地政府当二股东,两者相加超过50%,然后再审慎地吸收分散的若干民营企业股东(邓春宏,2010)。这种股权机构,发起银行能以较少的出资金额实现对对村镇银行的控制,地方政府也有动力给予村镇银行更多实质性的扶持,并推动其切实为“三农”服务。同时,地方政府入股将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部分解决吸收存款难的问题,民营股东则能帮助村镇银行迅速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但是地方政府参与容易引起“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导致村镇银行经营效率低下,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降低地方政府的权利是以后可以探讨的问题。

另外一种方式是建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目前中国银行正与淡马锡控股公司合作准备成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村镇银行控股公司一旦成行,将以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推进村镇银行的设立,并有望引进国际先进的微型金融运营经验。由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发起设立数十至上百家村镇银行,可以实现规模效应,控股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可观;其次,通过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的专业化经营和管理,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微型金融技术,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模式下,村镇银行成为母银行的“孙公司”,与直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相比,即便个别村镇银行经营不善,对母银行的品牌伤害也较小。

4.4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诺贝尔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为解决穷人的生活问题,解决穷人的贷款难问题萌生了创建村镇银行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在孟加拉国严峻的外部条件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发展成为孟加拉国乃至全世界金融界的骄傲,可见金融机构是可以在农村地区生存并发展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经营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贷款对象的准确定位,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妇女,完整的层级组织结构,其中5个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以6个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乡村中心是乡村银行运行的基础,独特的小组担保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违约概率,另外市场化的利率和宽松的还款期限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中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是可以在我们村镇银行进行试验的,一些农村地区,民间金融机构存在一种只在“熟人圈”(通常亲眷除外)私人放贷的现象。在“熟人圈”内,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且双方的行为结果是可预期的,而且违约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样能很好地控制放贷风险。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信用岛”现象,因此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可以将将社区农民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对其他人的借款承担连带责任,有时还有小组成员对某人的借款进行审议,对于及时还款者的下一笔借款给予利率等方面的优惠,从而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在借款小组的基础上,可以由村里的干部或者威望比较高的人成立乡村中心,由于他们对自己本村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控制村镇银行的贷款风险。其中惠民村镇银行历时三年探索出的“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制度就是对这一方法的实践。因此,在大量、分散的“信用岛”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村镇银行合理利用“农村族间”信息相对对称这一特点,可以减低贷款违约概率。

五、结语

村镇银行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支持;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而在许多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延伸的地区,更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但村镇银行业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靠村镇银行完全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是不现实的,同时农村的金融需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发展村镇银行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发展,如:农村资金互助社、NGO小额信贷组织等。

参考文献:

[1]刘雅祺,张非,王清漪:《微型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特色模式》[J].农村金融研究,2008(10).[2]阮勇.《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建议》[J].农村经济,2009(1).[3]王亮,雷立钧.《村镇银行建立对我国农村金融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2009(11).[4]姚海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 2009(10).[5]祝晓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缺陷及改革》[J].经济问题,2009(7).[6]柳松,刘春桃.《村镇银行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2).[7]丁忠民.《村镇银行发展与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下载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体验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验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4-3-28 来源:《市场周刊》 2004年第3期 作者:冯林燕 时下,是人们从传统的短缺经济向物质日益富足的转变的时代,产品的同质化,使消费者有......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 农民工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之一。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近几......

    我国导游队伍现状研究

    我国导游队伍现状研究 目录 摘要................................................................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情况,并阐述目前情况下我国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对其发展趋......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

    我国贫富差距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贫富差距研究现状 (孙海鹏 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