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3:5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杨沅睿

摘要:教师管理制度的构建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有着显著的影响,进而间接的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在实际的教务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对教师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及时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进而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务管理经验,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探究,为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措施;管理有效性

教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予以配合,随着学校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的变革,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往往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学校实际管理需求的地方,进而造成制度管理效率的低下。尤其在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制度的执行力方面,现有教师管理制度与实际管理需求的不适应日益的凸显。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管理制度中的条例、执行的范围、奖惩措施等具体内容也应当得到精细化的处理与探究,进而保障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能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保障改革的有效性,为构建高效率的教师队伍提供支持。1.现有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究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工管理工作,在本节首先对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从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发掘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点,进而为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切入角度。1.1体制管理量化困难,教师工作考核难以细化

现阶段教师管理制度的构建往往采取的是“指导式”的管理模式,制度条例的制定侧重宏观管理,部分的制度往往只是注重方针方面的指导,并没有在细节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与调理。因此实际的教工管理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情况无法真正的去量化衡量,制度的激励效果、制度的惩戒性无法得到落实,进而整个制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管理工作难以高效率的开展起来,客观性、科学性、公平性无法得到保障,整个制度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获得提升。

1.2制度落实缺乏监督,管理制度落实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师管理制度不等同于一般的管理条例或者规章,因此整个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往往忽视监督制度模块的建设。在宏观角度下,监督条例的制定往往也只是注重宏观方面的指导,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与地位,总体的监督条例往往只能在思想认识方面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对于制度的落实的质量、制度的公平性、制度的执行范围无法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管理制度很难获得实际的监督,制度的执行以及管理效果的发挥也无法真正的被体现出来。1.3“人治”强于制度管理,制度执行缺乏保障

现阶段,学校官僚化、等级化现象仍然非常的严重,职位权力高于教学能力,人治管理强于制度管理,这些现象的存在逐渐的弱化了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各项制度逐渐被架空,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管理、教学质量监督以及工作奖惩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看,现阶段整个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实际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2.关于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根据文章的分析,现阶段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仍然存在着量化困难、监督不力、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等问题,对管理制度效果的发挥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文章在本节结合之前的分析,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化探究。

2.1精细化教师管理条例,保障管理工作的量化处理

教师管理制度难以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制度条例无法获得精细化的建设,教师工作的考核与管理无法找到具体的条例依据,因此现阶段在进行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层首先要注重对教师管理条例进行精细化处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具体的工作内容落实到管理条例中来,并予以详细的量化标准。只有精细化教师管理条例,使得教师的管理工作有具体可行的依据,并且能够得到科学的量化,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才能得到最为客观的评价,奖惩的执行也能更加的公平合理。2.2建立独立的监督条例,充分发挥教工代表、工会以及学校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监督工作的缺乏往往会造成教师管理制度效果的缺失,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应当建立起一项独立的监督条例,提升监督条例的实际地位,并同样做到精细化处理。同时,学校应当积极的发挥教工代表、工会以及学校管理层的作用,结合监督条例的实际标准,对教师管理条例的落实情况、客观性、公平性进行全程的跟踪监督,进而以规范的制度、多方强力度的监督来保障教师管理制度的落实,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保障制度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2.3提升制度与实际工作的透明性和管理地位,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人治强于制度管理的首要原因在于权力的过度集中与滥用,在制定规范的监督条例前提下,学校管理层要加强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详细介绍管理制度中各项条例的含义与量化标准,保障制度的客观、无异议。同时建立起教工管理工作跟踪记录,使得教师的管理工作能够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对应起来,经得起比照推敲,经得起全体职工监督,将权力限定在教工管理制度的范围之中。只有保障制度管理强于人治甚至完全替代人治,教师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并且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整个制度的执行力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教师管理制度的分析发现,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体制管理量化困难,教师工作考核难以细化;制度落实缺乏监督,管理制度落实效果不理想;“人治”强于制度管理,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等问题,整个教师管理制度的效果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一定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的措施,保障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一方面,要精细化教师管理条例,保障管理工作的量化处理;另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监督条例,充分发挥教工代表、工会以及学校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最后要不断的提升制度与实际工作的透明性与管理地位,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障教师管理制度能够真正的成为学校教工管理的依据,提升教师队伍管理的水平与效果。参考文献:

[1] 胡巍.“去行政化”视域下对高校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3-14.[2] 蒲蕊,胡伟.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5,06:40-44.

第二篇:对信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制定本条例。

对信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信访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体制现代化变革,改革现行的信访制度,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就是要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形成一个良性的法治氛围,达到法治信访的目标。

关键词:信访制度;法律服务;依法行政

一、信访的历史沿革和概念界定

信访最早是在1951年6月7日政务院所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中规定的。根据该决定对人民的来信来访的表述“各级人民政府对于人民的来信或要求见面谈话,均应热情接待,负责处理”,可以看出,这时期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就是有序的书信和“见面谈话”,由此我国的信访制度应运而生。我国信访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51年6月至1979年1月的大众动员型信访。这一阶段的信访受到政治运动的制约,每逢政治运动一开始,来信来访猛增,其内容主要是揭发他人问题;到运动后期及运动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反映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或要求落实政策的信访开始增多。这一时期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领导干部接见来访群众日制度”,国务院几个信访机构于1965年成立了中央机关联合接待室,到1966年有二十多个中央机关参加联合办公。第二阶段是自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的拨乱反正型信访。在这一时期,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位置,信访的人数之多,解决问题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大批上访者涌向北京,主要内容是要求解决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为此,中央于1979年成立了“中央机关处理上访问题领导小组”。第三阶段是自1982年2月至1990年前后的安定团结型信访。随着国家在1982年宣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信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1]

“信访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写信或面谈的方式,向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电台报社等组织或领导人反映情况,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及工作人员向负责人提出批评、表扬或建议。”[2]我国信访制度的产生与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种制度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在听取社会弱势群体的呼声、实现社会正义等方面起到很大的权利救济作用。但它一方面敞开大门,向民众提供一种在法律系统之外解决法律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为对司法活动的行政性干预提供制度化的正当渠道。可以看出,我国的信访制度属于“公共行政”的范畴。“公共行政”不仅包括立法、司法,而且包括受到法律规范制约和授权等限定的政府的活动。信访表现在行政领域,是现代国家为公民提供的补救措施,公民通过获得司法行政中的补救,以保护其利益。[3]由于受到我国长期封建社会行政与司法合一体制的影响,群众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化解纠纷,而不愿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矛盾。百姓仰仗“清官”为民做主的思想,是被儒家文化浸透深植于中国国民骨子里的一个传统,“因此,现行信访实际上是一种框定于行政权威或者说是领导权威的救济机制,虽然其宗旨和目的是为了寻求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但实质上仍然是历史上的„清官情结‟,期盼借助行政权威的力量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4]。

二、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正在形成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失业工人要社会保障,被拆迁户要拆迁补偿,农民要征地补偿,军转干部要待遇,等等。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同时,公民的经济自由不断得到实现和扩展之后,公民主体的权利意识和对社会公益的关注也在日益强化,民主诉求的意愿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而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提升,无疑会推动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目前的信访工作已陷入重重困境,但是信访在我国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只要寻求新的出路,对信访制度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就能使信访制度重新焕发青春。

近年来的信访量中还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涉法涉拆类上访持续攀升,居高不下。①笔者认为,应当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信访案件直接引入法律渠道,以切实保障信访人的合法利益。一些问题本该通过诉讼渠道解决,然而群众却大量涌入信访渠道,寄希望于通过行政途径解决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公民的维权观念增强,这是我国民主和法制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可喜表现,越来越多的公民把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民主要求通过上访来实现。这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好事,但群众无论遇到什么性质的问题,动辄上访,实可不必,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应受法律的保护,但法律更强调的是依靠法定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去实现权益的保护,这是法治而非人治的要求。

涉法信访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大部分信访群众对复杂的法律程序、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理解片面,陈述自己的问题缺乏客观全面性,感到解决自己的问题无从下手;

2、根据我国现行诉讼体制,有些问题要想赢得诉讼解决,必须具备相应的举证和应诉能力,否则即使有理也会败诉,这些障碍客观上限制了信访群众进入诉讼等程序解决问题;

3、客观评价我国公民的生存条件,大部分信访群众感到诉讼成本较高,无力支付诉讼等费用;

4、信访部门对上访事项进行询问掌握后,认定属涉法类问题,但由于职责所限,不可能为上访群众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而司法独立原则也使信访部门在运用行政手段将案件批转司法机关时十分慎重。”[5]因此,大量的涉法信访问题仍然滞留在各级信访部门无法解决,造成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直至进京上访,影响社会稳定。

“法律应当达到和保护正义之目的。这既是人们的期望,也是立法者明确的或者默示的许诺。”[6]“信访制度虽然可以使法律正义的目标部分得到实现,但这一过程恰恰是以牺牲法律的自主性和现代法律赖以取得合法性基础的程序性价值为代价的。”[7]“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法治精神依然薄弱、人治传统依然强大的社会中,我们当然应该更多强调对司法救济制度本身的完善,而不应过分强化信访救济这种非司法救济手段。不过,也正因为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防止用尽司法救济仍无法获得权利保障,我们仍然必须保留信访作为基础性的救济的权利。”[8]正因如此,针对目前大量的涉法上访,我们应该积极地加以引导,通过引入法律服务的方式,使上访者明白哪些问题应该上访或不该上访,哪些问题应由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处理。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减轻党政机关信访工作压力,有利于信访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有利于依法行政。

三、信访制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在行政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信访救济何去何从?学界一般有两种意见:主流意见认为信访制度从根本上说与法制化进程相违,应该取消这种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关键在于信访立法,应将信访制度纳入法制建设的正规轨道;还有一些领导和专家建议重新构建信访体系框架,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探索“大信访”格局,并通过立法统一规范信访工作,从而建立起高效的信访监督监察机制。[9]笔者认为,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变迁都有其历史的过程,“法的现象绝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运动的社会现象”[10]。我们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本着有利于确立司法的核心地位和权威,有利于实现对公民权利的有效救济,把信访放在国家整个权利救济体系的建设中整体考虑和推进,做出有益的制度创新。如贵阳市2003年建立的“人大信访法律咨询日”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信访工作中引入法律服务机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依法去规范、去治理信访工作,用法治的方法和手段来规范信访制度,形成一个良性的法治氛围,达到法治信访的目标。

在具体的操作方案上,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公益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在党政和人大信访机构内设立公共法律援助机构,将信访和法律援助有机结合起来,聘请和动员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执业资格的人担任公益律师,为上访者提供法律服务。公益律师接到群众信访材料后,应提供免费咨询,并根据所反映问题的性质,为群众代写各类诉讼状或行政复议申请书,指导其按照法律途径解决问题。[11]大多数信访者为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和市民,受职业水平、知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熟知法律的条条框框,因此政府有义务为上访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支持。公共法律援助机构参与信访工作,就可以从专业法律的角度协调解决信访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使问题的处理一步到位,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地解决群众上访问题,而且使上访群众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2)设立法律服务室。在各级信访部门建立信访法律顾问室工作机构,司法行政机关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驻法律服务室开展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向信访人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对信访人的信访案件,需要通过调解复议、仲裁、诉讼程序解决的,要积极引导信访人依法处理,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人,要认真做好接待登记和审查工作,并依《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组织实施;还可以接受信访部门的委托,提出涉法信访个案的法律意见,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法律论证,提出司法建议。

(3)建立信访代理制度。现代社会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在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各种代理机构,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出现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信访制度中,笔者认为也可以借鉴和引入代理制度。一些地区在街道办事处推行的信访代理员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在信访制度中,必须明确信访代理的机构为非政府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因为不行使国家权力的非政府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能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上,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1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对待信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像对待诉讼一样,聘请代理人为自己进行信访。如果有信访代理制度并能够理想地运行起来,那么就不会出现像2004、2005年那样的“信访洪峰”了。

(4)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业务素质中,法律素质是一项重要内容。从信访所涉及的问题看,不少问题本身具有法律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信访接待者如果仅仅根据上访者一面之词,对信访事件作出处理和答复往往失之偏颇,这是在信息非对称性状态下进行决策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涉及复杂的信访案件时,缺乏专业素质的信访处理人往往本能地从实体公正的角度进行评判,就可能引发更多的信访事件。如果不同的信访工作人员对同一类信访事件的法律实体和程序规则理解不同,就会导致紊乱,从而对信访制度的法治进程起着阻碍作用。法律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执法的能力,其中,掌握信访法律知识是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信访法律知识,才会逐渐培养信访法律意识,提高信访执法能力。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的信访承办人员信访法律知识掌握不多,基本处在凭经验、靠政策办理信访的阶段,与建设法治信访的要求差距较大。提高信访队伍的法律素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二是有计划地引进法律人才。总之,只有整个信访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了,才能将建设法治信访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可以看出,以上几条思路基本上都与法律服务相关,可以看出,信访工作迫切需要律师参与,律师运用自己的职业知识、执业技能和执业经验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与国家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一起,肩负着推进社会民主与法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律师参与信访成为信访部门搭建信访与诉讼、仲裁和复议等的桥梁:(1)律师制度和信访制度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从制度设立的目的看,都是国家为实现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而设立的;从制度本身所起的作用看,都具有排忧解惑、化解纠纷、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从制度的性质看,都属公民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属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一个是通过私权力救济渠道,一个是通过公权力救济渠道,但最终的目的完全一致。(2)律师参与涉法信访工作与信访部门的工作内容存在交叉之处。信访的服务对象中有一大部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所以才会选择最方便的上访作为他们维权的手段,而律师参与此项工作后,对待这类人,可径行启动法律援助程序,采用缓、减、免律师费的办法为上访当事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3)实践中两者具有互补性。无论是信访部门还是律师服务机构,在完全相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前提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同时同地看待同一信访事项所做出的反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最终形成的意见、观点和解决方案,正确率高,可行性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13]同时,律师通过执业活动,向社会主体阐释法律精神并激活了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促进了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

四、关于信访制度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政治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人们权利意识与主体意识的觉醒,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将会不断扩大,也必定会有更多的人通过政治参与寻求个人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必将不断尝试在现行的参与结构中逐渐找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信访机制的功能不断扩张的现实原因,回顾一下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客观地讲,它作为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种收集和反映民情的制度设计,在听取社会民众呼声和实现社会公正等方面确实起到过一定的权利救济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制度设计之初它就处于我国的法律系统之外,实际上是一种反映民情和解决民众问题的“制度外的正式制度”,这种“制度外的正式制度”向社会公民提供了一种在行政和司法系统之外解决问题的途径,它由过去的“诉情”(反映民情)转向现在的“求解”(解决问题),成为社会公民面临问题和矛盾所选择的并且优先于其他行政救济或司法救济而选择的救济方式,其功能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信访制度实际上是实现政治需要的一种手段,为经济基础、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服务,通过国家机器去协调、去规范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目的。传统的信访制度的功能发生了扭曲但并不是说信访制度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也不是说信访制度对法治丝毫没有贡献,“在如今我国司法公正和法律服务都不能令人满意的大环境下,信访制度却又能使有些问题得以合法合理解决,且对于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4]。我们认为,信访制度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信访是关系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的制度设计,信访这种传统制度也需要进行与时俱进式的变革,使得传统的信访制度通过制度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应当是信访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信访制度的强化不利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依法治国”的宏伟治国方略,不利于推进我国的法制进程,我们应该更多强调对司法救济制度本身的完善,而不应过分强化信访救济这种非司法救济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公众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还不十分有效的情况下,信访制度的稳妥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为信访制度的改革注入法治的精神,在法治的框架内对信访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将信访工作和法律服务相结合,那么80%的涉法信访案件就能够通过司法途径得以解决。因此,应继续将信访置于适当位置,从完善国家整个解决纠纷机制的高度来改革、改进信访。通过渐进的方式疏通公众参与和投诉的渠道,树立司法的裁判权威,并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这才是我国信访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第三篇:对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推动新乡市供销社社属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健康进行,确保社有资产在企业改制中不流失,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企业发展达一个新的水平。日前,我们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赴南阳市,对南阳市供销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认真考察。

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南阳市供销社坚持供销社母体的集体性质不变,坚决不动摇地贯彻总社和省社有关供销社企业改制的文件精神,紧紧跟上地方政府的改制步伐,充分利用企业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达到了“五个实现”,即:实现了职工身份和思想的转变;实现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企业减债增资;实现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了产权明晰、社企公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改制目标。解决了产权界定和职工安置两大难题,做到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减少震荡,有序平稳过渡。

目前我们新乡市供销社所属企业业已全面进入改制阶段,南阳市供销社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不能不引起引起我们对供销社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深思考。

思考之一:时刻维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是贯穿供销社工作的主线。

供销社合作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列入了我国宪法,做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95)5号文件又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供销合作社集体财产不能量化到人,不能分掉。”在这次企业改制中,如何维护社有资产的完整性,是关系到供销合作社合法权益是否受到损害,供销合作集体经济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前些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很值的我们借鉴和反思,凡保留了集体经济的乡村,经济发展就较快,凡分掉放弃了集体经济,经济发展就滞后。因此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维护好供销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函合字(2002)62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供销合作社作为其直属企业的出资人,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能,享有出资人权益。直属企业的改制和资产重组并不涉及也不改变社有资产的性质。”就市一级供销社而言,只有市供销社才对本级社及直属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资产收益形成的资产享有所有权,即依法享有资产经营权、管理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企业改制中,我们要依法抵制各种造成社有资产流失的错误做法,消除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取消集体经济、完全私有化的错误认识,真正做到社有资本从社属企业中有序退出。

思考之二:建立供销社合作发展基金是保持供销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为三农服务实力的长久之计。

供销社的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供销合作事业也就是三农发展的事业。当前,无论从三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供销社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资金缺乏是影响三农经济和供销社合作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因此,建立供销社合作发展基金非常必要,同时也是供销社在企业改制中面临的一个主要发展机遇。从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来看,合作发展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个人入股、社有净资产及其收益、投资分红等。合作发展基金的建立无异将向为三农服务的市一级供销社增强实力和活力,充分发挥供销社在三农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三农服务可持续快速发展。

思考之三:安置好企业职工和解脱债务包袱是关系到企业改制是否能平稳过渡的关键。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迄今为止最彻底的改革,虽然核心是产权,但关键在于职工和债务。供销社企业的广大职工在三农服务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基本上都处于人员过多,债务包袱太重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妥善解决职工安置和断开债务包袱,让改制后企业轻装上阵,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就成为这次企业改制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工作。因此,在企业改制中,需要牢牢把握好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机遇,把妥善安置职工和帮助企业甩掉债务包袱作为改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实抓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制流于形式,有序稳妥地实现平稳过渡。

思考之四:学习在于探讨,学习在于创造,学习的过程也是探讨和创造的过程。

南阳经验是好的经验,是成功的经验,但成功的经验背后是艰辛的努力和工作,南阳市社的做法深深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环境、条件、人员素质、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等等方面的差异,南阳经验不能照搬,也不能模仿。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总社、省社和各级政府有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精神,以及基本要求,需要学习的是南阳市社领导干部和同志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孜孜以求的创业意识,需要学习的是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他们那种精神、那种意识、那种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讨我们新乡市供销社所处环境条件下所面临的社属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如何以工作的主动性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来创造符合我市情况具有新乡市特点的企业改制经验和做法。我们相信,通过新乡市供销社及社属企业全体同志艰苦的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达到。

第四篇: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体会

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 几点心得体会

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政策法规,加强改进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现将有关心得体会汇 报如下:

一、干部人事改革重在贯彻措施

(一)高度重视,深入学习。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高度重视,深入学习。我委机关党组高度重视《纲要》的贯彻落实,把此项工作做 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全委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措 施,抓紧、抓实、抓好。二是加强领导,认真学习。结合会 议集中学,先后召开党政办公会和全体机关干部大会,集中 学习研讨《纲要》,同时全文印发《纲要》,要求每人利用业 余时间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真正学懂、学准、学深,力 求全面掌握《规划纲要》精神实质。

(二)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机关队伍。

(二)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机关队伍。一是强 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机关队伍。化程序意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我委将严格按照《党 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重庆市永川区科级干部 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修订)》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 原则,认真执行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争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及审批等选拔任用程序;坚持群众路线与组 1 织考察并举的原则,注重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二是拓宽选拔 干部渠道。为充实机关队伍,拓宽干部选拔的范围和途径,将继续采取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面向社会、提供职 位、广纳人才。同时,严把公务员“入口关” 对拟招考职位及,报名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对笔试合格者进行严格的政治审 查,确保招录德才兼备的人才壮大机关队伍。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加大人事制 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度改革力度。实行科室人员两年轮岗制,健全干部轮岗交流 制,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 和锻炼的平台,多方面培养干部能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干部工作的纯洁性、严肃性,围绕选好人、用好人,着手制定《选拔任用干部实行差额提名的有关规定》《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选拔任用干部推荐者和考核者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为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进一步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我委将进一步强化选拔任用干部监督机制,认真落实群众对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责 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防止违反选 拔任用干部原则、程序和纪律的现象发生。真正用科学的制 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2

(四)营造环境,解放思想竞争用人。

(四)营造环境,解放思想竞争用人。在思想上,以科,解放思想竞争用人。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用人思想,用解放的思想选拔 思想解放的人,转变选人用人的观念,做到宽容人才的失误、包容人才的缺点、兼容人才的优点,以包容天下的胸怀,招 揽四方英才。在制度上,进一步科学规范用人制度,把知情 权与选择权有机结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做到人岗相适,提高选人用人准确度;把“民主、开放、竞争、择优”的八字 方针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不拘一格选人才,树立“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正确用人导向,营造良好选人用人氛围。

二、几点工作建议

(一)健全完善干部选拔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组织意图

(一)健全完善干部选拔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组织意图 与群众公认有机结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修改现行的 与群众公认有机结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干部选拔用任用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应增加“干部作风 考核” 将现行的干部选拔原则中修改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作风优良、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 部” 从而将“干部作风”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准绳,真正体现群众公认。二是将“干部作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 内容,纳入干部考核的体系。干部作风可以分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每个方面给 予一定的分值进行量化考核。三是对干部作风实行群众主评 制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 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干部的评价也更为直观、更为 3 现实。因此,对干部的作风考核,应坚持群众主评制度,由 群众对干部的作风进行直接评判。四是对干部作风实行多时 段考核办法。坚持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与选拔前考核相结 合,加大对干部的作风考评力度。五是将“干部作风”考核结 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重视干部的作风考 核,提高“干部的作风考核”结果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所占比 重,对那些作风差、群众反映大的干部应实行“一票否决制”。推进干部选拔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公开、(二)公平、公正相统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民主 公平、公正相统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科学的干部提名机制。为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单位一把手用 人行为,应逐步探索建设“两评三推一会”的干部提名机制: “两评”即群众民意测评和组织考评; “三推”即中层干部推荐、组织部门推荐和委办局党组成员推荐; “一会”即由委办局党 组会议最后确定提名人员。二是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 制。坚持“五个公开” 即岗位设置、报名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方法、笔试及面试成绩、选拔结果等五个方面的情况公开; 做到“三个严格” 即严格选拔办法、严格选拔程序、严格选拔,纪律,确保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 探索建立开放透明的民主参与机制。要做到“四个坚持” 即坚。持群众知晓、坚持群众参与、坚持群众选择和坚持群众监督。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要注重扩大参与面,不仅要有所在单位 全体群众参加,对有基层单位的或服务窗口部门,参与推荐 4 的范围应扩展到基层或服务对象,真正体现群众公认。组织 考察应注重代表的广泛性,坚持考察预告和任前公示制,广 泛收集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通过看、访、查、问、评等方式,深入基层和一线,全面了解和掌握考察对象 的德才情况和作风表现。同时,要畅通民主监督渠道,通过 设置举报电话、意见箱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认真处理群众 反映的问题。四是探索建立纪律严明的工作保障机制。要严 格选拔纪律,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拉票贿选等违纪行为,确 保干部选拔工作的公道正派。

(三)注重干部考核、评价和使用的科学性,探索建立 干部品行才干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干部选拔机制。一是坚持 干部品行才干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干部选拔机制。科学考核干部。应坚持“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 则,可将干部考核体系设立为干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业 绩表现、干部作风、廉洁自律等五个考核子系统,每个子系 统系下又设置若干个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考核,如干部政治 素质,可分政治意识、党性观念、人品修养、集体意识及大 局观念、重大问题上(关键时刻或突发事件)的表现等若干 个考核指标;干部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考核指标。实行多部门考核制度,如 干部政治素质,主要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考核;干部工作能 力及业绩表现,可由组织部门会同其工作所在部门进行考 核;干部作风,主要由群众进行投票考核;廉洁自律,主要 5 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进行考核。实行多时段考核办法,坚持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与选拔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 干部考核实行台帐式管理。二是坚持科学评价干部。一要看 全面。既要看干部平时党性修养和理论学习,更关注其在重 大政治问题或政治事件上的表现;既看其文化水平和知识储 备,也看其实际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既看其主观能动 性和努力程度,又看其客观效果和群众反响;既看其长处,又能发现不足,防止“一俊遮百丑”和“带病提拔干部” 二要看。主流。要看大节、看主流,不求全责备。特别对才干突出但 个性也明显的干部,要用辩证的眼光看人,善于用其所长,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三要看发展。既注重考察干部“显 绩“指标,又注重分析干部的“潜绩” 特别是要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三是坚持科学使用干部。一要看德才用人。德才 兼备,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要重用有德有才者,慎 用有德无才者,不用无才无德者。二要看实绩用人。要坚持 “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 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三要看作风用人。要坚持“群众公认” 的用人原则,重用那些作风务实、踏实肯干、群众满意的干 部。

第五篇:浅谈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磁铁 http://www.xiexiebang.com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

目前,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3项制度改革为标志的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的规范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公共预算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这些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客观上需要对财政资金收付过程完整的核算、反映、监督,因此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施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沿袭前苏联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上经由几次改革而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1998年执行的。其基本特征是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以预算资金收支运动为核算重点,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合二为一。如果说我国的政府资金管理仍然以分散管理模式为主,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应该说基本满足了政府对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即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都已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引起的财政资金运动变化的核算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对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公共财政框架,适应新形式下发展的需要。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我国现行制度下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其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并拓展为“政府会计”,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核算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2 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2)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财政部门实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为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预见,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在结合了这两种记账基础后,将会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有利于加强政府职责行为的规范,明确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增强预算会计信息全面、完整、真实、透明和决策相关的效果。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条件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1)从会计体系和内容来看,按国库集中收付的内容和环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内容将远远不能满足核算、反映、监督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基础上的。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资金人库和拨款阶段;二是财政资金进人行政事业单位后具体的资金耗费阶段。根据现行财政资金这一运动过程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应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并以各自的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五要素框定的核算体系下进行核算。

(2)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暂存款科目反映的内容失真。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按财政拨款数列报财政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实际支付数和单位预算支出数的差额,即单位结余,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结余会计处理办法规定作为财政暂存款列报,使暂存款科目名不符实。

(3)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覆盖或兼容国库集中支付环节的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收付使财政拨款环节跟以往相比又多了一个机构,即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虽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规定,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进行的会计核算是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且在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了“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和“已结报支出”两个总账科目,但这两个科目运用的前提是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的代理银行必须先垫付当日各预算单位的各种支出,再于当日结清,一旦出现逆向变动业务,即代理银行不愿垫付而须国库资金先划人财政零余额账户,则现行核算暂行办法就无法处理。事实上,实践中除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代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地方各代理银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因此,由于资金清算办法和核算环节不同,会计核算过程中其原始会计凭证的审核和传递、相应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必然有别于总预算会计,而这些要依靠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来实现是十分困难的。

重塑财务报告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也是披露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而我国现有的政府预、决算还不能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建立更加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正在进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的改革,是我国逐渐引进新的会计制度的一个基础。一段时间内,我国可逐步实施滚动预算方法,对各部门的预算使用情况和资产占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可将部门预算收支项目试行权责发生制,为权责发生制预算创造条件。而且,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果,发挥预算会计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优势,编制我国预算会计的《现金流量表》,有效地解决目前我们在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短缺现象,从而增强宏观经济决策中对经济前景预测方面对此信息的迫切需求;其次,在现行提供预算执行情况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反映国有资产分布和利用的信息、政府采购基金及专项基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信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信息、以及一些有用的与决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等等;再次,在合并会计报表方面,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渐进地引进企业合并报表的相应技术手段,完善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财务状况全貌的合并财务信息;最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等,向社会各界实时地、透明地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预算信息良好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可以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政府部门责任与绩效的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它也将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其工作和管理效率的更大提高。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圆满的完成,不仅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等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还与预算部门管理和执行等问题有关,比如:(1)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各部门、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部门上报建议数与财政最终批复数悬殊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不严格执行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的重要原因;(2)部门利益的驱动。部门预算是零基预算,预算单位往往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将预测到的各项支出全部列出,甚至编制尚未立项、无依据、不必要的项目预算,加大了预算资金总量,使预算建议数大大超过控制限额,在编制收人预算时又想方设法隐瞒可自行组织的财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拨款;(3)财政拨款的时间限制,预算外资金的申请、拨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会影响部门、单位的用款计划,财政追加预算拨款多集中在年底,由于拨款较晚,当年根本无法开展或实施项目,造成单位虚列支出挂账,或者以拨列支,结转隐瞒。财政追加的预算,除政策性、突出性因素外,许多追加专项经费带有明显经费补助性质,资金使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客观上使一些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4)单位属性、关系不明。有些部门所属单位性质模糊,非企非事,事企不分,人、财、物、职能与主管部门界限不清,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水、电、暖等费用仍由财政负担,而其财务收支又游离于预算之外,导致预、决算收支不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5)政府采购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有些部门、单位过多考虑花钱方便,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目前政府采购在时效性、规范性、效益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采购单位对政策采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1997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进一步加深,预算会计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以期将我国的预算会计构建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完善的会计体系。

下载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信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5篇)

    对信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信访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体制现代化变革,改革现......

    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关键词:......

    对中国总会计师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中国总会计师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志远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2期......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于2010年6月22号到23号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新中 国成立60年来中央召开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会议系统研究新形势下林业改革发展......

    对公司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公司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 思想认识不足。国有企业长期在计划体制、国有体制、缺乏竞争剌激的体制下存续和发展,在职工中形成了系统的、顽固的......

    对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林芳 内容提要:当前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科技、教育......

    对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学校党委把这次处级干部专题学习的主题确定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是总结我校八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措......

    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