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0: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

第一篇: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

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表示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人员,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体会最为直接和深刻。可以说,登记制度改革是对工商职能的一次大调整,是对市场主体发展的一次大解放,它掀起了新的创业浪潮。制度变革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呢?

一、目前登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014年7月10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并印发《四川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宣布在成都、泸州、遂宁、甘孜4个市(州)选择一定范围先行试点“先照后证”。2015年8月底,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登记制度改革,同时出台《四川省“先照后证”改革加强后续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四川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清单和四川省市场主体许可经营事项监管清单;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开展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取消了年检验照的“紧箍咒”。企业每年将不用接受工商执照年检,只需提交企业年度报告,由企业自主向社会公示经营状况。

二、登记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存在的问题

1、对所颁发的营业执照功能定性问题。

自工商登记制度设立以来,营业执照的功能既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对市场主体的确权——经营身份的确认,又是赋权——经营行为的许可,且侧重于赋权的功能。《个体工商户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这是确认了个体工商户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格;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五款“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就是规定了通过营业执照的颁发赋予了申请人经营的权力。对两种功能都作明确的是最高法在“法经【2004】24号函”中认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活动。”这是说明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丧失了,但其主体资格还在。

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太多,多头赋权所产生的社会弊端在这里不多赘述,仅从基层工商管理的角度看:

(1)、工商登记是书式审查,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许可再次审查仅仅是走形式,工商机关以“形式主义”为主要工作方式却肩负着市场准入“守门员”的责任,风险和麻烦是十分巨大的。

(2)、工商部门无专业的知识和条件判定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是否达到所从事行业的规定要求,相关的职能部门已经赋权,工商部门再次赋权有何意义?

(3)、相关部门的许可内容发生改变,营业登记的内容没有及时变更,证照许可内容不符,是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渎职,还是疲于应付海量的日常巡查监管而出现的监管漏洞?

(4)、相关许可内容的变更和终止,工商登记必须及时变更和注销,一件事情双倍工作量,既浪费经营者的精力,又增加工商机关的办公成本。

(5)、经营者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工商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行政行为及时予以纠正,这是因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规定了工商部门的兜底责任。在当前,社会矛盾频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措施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一般行业的无照经营行为查处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工商管理人员的履职风险迅速增加。

(6)、工商登记宽松,犹如瓶身;前置许可条件不变,犹如瓶颈,不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登记制度,就解决不了市场主体进入的“瓶颈”问题。《方案》规定“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

综上,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应该侧重于对市场主体资格或者说商事主体资格的确认,程序上是“先照后证”。在这方面深圳等三个特区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 第十二条“商事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后,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的项目,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第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法负责查处:

(一)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无须办理营业执照,但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而未取得,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2、取消年检、验照后,如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的问题?

“宽进严管”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20号)中,总局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这样宣传(中新网2012年10月30日电),但总局在《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工商办字[2012]38号)文件中所表述的是从八个方面“支持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总局的文件有严格监管的意思,但将“严管”放在“宽进”之后形成一个并列词组,含意递进,产生的歧义十分明显。

从登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提供便利条件,不过多干预市场主体正常的经营活动。“严管”与宏观的优化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不相和谐;且“宽进严管”的提法情感色彩浓厚,容易让人联想那种“放诱饵引鱼上钩”或是“把猪养肥了再杀”的做法。

从工商部门职能工作转变上看,不存在“严管”的趋势,相反只有弱化的现实。工商部门放宽了对市场主体经营资格的审查,放弃了年检和验照制度,划转了流通行业食品监管的职能,又没有新的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有更多的管理权限。履行现有的职能,与过去的监管工作相比没有从严的事实存在。

从多部门间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实效上看,“严管”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共管的事情,部门间不是推诿不管,就是多头滥管,这是所有自然人和社会人趋利避害的本质决定的。多部门对食品行业监管职能的分分合合,以及本文的案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从信用体系的架构来看,政府部门包括工商部门的作用是市场主体相关信用数据的收集和披露,共同搭建社会信用平台。信用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行业协会自律约束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信用管理的社会基础是人人要对规矩和制度有警畏之心,视信誉为生命。当前,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任重道远,而首要的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率先成为诚实守信的榜样。

否定了“宽进严管”,那么转型期职能部门监管的原则是什么?个人认为用“区别登记,分类监管”的说法较为准确。所谓的区别登记是对不同的登记对象采取不同的登记方式。区别登记可以解决对部分市场主体不予登记的问题,即在坚持强制登记原则的基础上,吸收任意性登记原则的理念,明确规定一些不需登记的临时性经营行为和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小的摊点、店面,同时也要明确他们的正当权益;区别登记还可以涵盖注册资本认缴、电子执照的发放以及经营场所登记等有关问题。

所谓分类监管是根据监管对象的行业类型、经营行为类别、信用等级程度等等方面,以及不同监管主体的职能范围所设置的监管模式,与我们过去采取的层级监管模式一致。如按市场主体的行业分类,对食品经营、餐饮服务所开展的监管;按市场主体的行为分类,对广告、不正当竞争、商品质量等方面开展的监管;按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分类,对列入异常名录或永久异常名录市场主体的监管。还可以按执法部门职能权限分类,在明确一个监管主体的责任的同时,可以适时适当地实施综合管理,只有做到分工明确,职责相当,才能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提升监管效能。

三、几点建议

基层工商管理人员处于监管和服务工作的一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践行者,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在基层积极推进转型是当务之急。

(1)、紧跟形势迅速转型。“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是中央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又一次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形势比人强,基层工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认知工作转型战略意义及其紧迫性,审视并扬弃一直沿用的登记、监管和服务的工作方式,认真吸收新的理念和知识,摒弃一切干扰、束缚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的旧做法,积极推进工商职能向现代行政管理、综合监管执法、社会协同治理三个方向转变。

(2)、积极作为抬高定位。有为才有位。把权力定位在为人民服务上。一切为经营者着想,工作中就多一份简便,多一份温馨,少一点冷硬,少一点粗疏,也少了与民争利的图谋;把工作定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通过培育发展商标、提供不动产抵押登记等服务方式,帮助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打造12315维权品牌,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积极搭建企业信用数据平台,共同塑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把监管定位在树立工商形象上。全力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在积极查办传统领域经济违法案件,努力净化市场经营秩序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监管领域,在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等等方面有所建树,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主力军的作用。

(3)、自律慎行依法为本。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接待每一个来访者、处理好每一件投诉、开展好每一次巡查,慎言慎行,做到依法、规范、高效。高度重视网络、传媒的监督,积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自主工作能力,始终立自己于不败之地。面对地方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不断突破现行规章制度束缚的行政压力,应当坚守依法行政的底线,一方面坚持先立后破、确立再破、有禁必止,确保履职安全;另一方面积极进言献策,在有限的职能空间内做出无限的服务发展贡献来。面对人民群众中不同利益群体相矛盾的诉求,要积极介入,耐心处理,寻找和谐的平衡点,通过春风化雨般的细致作风,融洽各个方面的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4)、积极探索勇于建树。珍惜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工商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所有工商人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全新脚印。基层所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职能转型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积极在营业执照网上远程申请、电子营业执照的发放、字号名称审核方式简化等方面探索实践;积极探索网上经营市场主体以及为网上经营户提供便利的第三者行为的监管途径,探索网上消费投诉纠纷调处方式;在现有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信用数据收集、披露的条件、标准、途径、权限、运用等等。总之,抓住转型机遇积极推进工商职能向新的、空白的监管领域拓展,通过转型让工商行政管理的路越走越宽。

安岳县工商局李家工商所唐军

第二篇:对加强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的思考

自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临沧市工商局高度重视该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市局领导分别参加了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举办的培训学习,以市局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形式对全系统科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了行政许可公示、告知、问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了《行政许可法》在全市工商系统的顺利实施,总的来说

执行情况是好的,应予充分肯定。随着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对《行政许可法》学习的不断深化,工商部门在执行行政许可方面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任何对市场主体准入把关不严,或履行监管执法职能不到位,以及不当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工商部门都会面临被问责的风险。现就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对注册登记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行政许可法》实施已经两年多了,但在工商部门中仍有少数领导同志对注册登记这一法定的行政许可行为,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还未能从依法行政的高度来研究、来对待、来落实,从而导致培训跟不上,素质提不高,登记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不透彻、不熟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不强。

问题之二:注册登记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根据国家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广告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等,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求工商部门对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特事特办”,采取所谓“先发照后规范”的方式进行“变通”,从而导致登记法律法规“悬空”。

问题之三:对市场主体实施监管职能不到位。从去年全市工商系统开展的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清理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重登记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主要原因:一是片区管理责任制落实得不够好,虽然各县(区)局都建立起了县、所、片区三级执法联动考核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城区工商所(分局)的片区责任制范围较小,任务明确,容易考核,职能到位要好一些,而农村工商所由于受地域和工作人员不足的限制,片区的监管范围较大,一个片区大的涉及1—2个乡镇,监管职能到位就要差一些;二是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时间相对集中,审查项目较多,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就要完成年检验验照工作,质量上难以保证没有瑕疵;三是监管科技手段落后,目前已建立的电子经济户口,如何与市场巡查和片区管理人员联动,实施有效监管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问题之四:行政许可制度落实不到位。2004年7月以来,市局先后制定了实施行政许可事项首问责任、公示、窗口服务、服务承诺等若干制度,从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坚持制度不一惯、具体操作不规范,譬如,不按程序和规范填写“一次性告知书”、首问责任不落实等问题,让行政许可申请人往返跑的情况仍然存在。

问题之五:行政监督检查不到位。根据《行政许可法》、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市局的有关规定,行政监察部门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有监督检查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更注重了对人、财、物的监察,对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监督恰恰是缺位的。

二、工作对策

对策一:提高思想认识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前提。首先,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认识。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指出全国工商系统要创新执法思想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尽心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尽职尽责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给我们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要求我们要开拓创新,认真履职,不辱使命。其次,要从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的高度来认识思考。注册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在工商部门履行职能中的具体体现,是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的首要环节,如果把不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给予了准入,视必就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注册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使命所在。

对策二:提高人员素质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意识,登记人员要牢固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的观念,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二是要着力在提高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上下功夫,不懂登记法律法规的人不能做登记工作,不精通登记法律法规的人做不好登记工作,因此,一方面,登记管理人员自身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学习,一方面,应在全系统对《行政许可法》、《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等登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登记业务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培训,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备案、验照权限委托工商所(分局)行使后,抓好学习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三是要相对稳定登记管理人员队伍。当前登记管理工作面临着行政许可申请人素质不断提高、法律法规本身不够完善、业务操作日益规范、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四重压力,目前全市工商

系统从事登记工作的同志中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市、县局两级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注意选派一些综合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志充实到登记工作岗位,切实重视业务骨干的培养,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

对策三:严格依法办事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正确处理严格依法办事与工作创新的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登记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工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在依法的前提下,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推进职能到位的关系。要坚持规范性与和谐性相统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执法环境,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全面依法行政,又要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在决策前,要积极做好法律法规宣传、解释、说服、汇报沟通工作,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工商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争取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工商部门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配合,努力在实现职能到位和政府、企业、群众满意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三是要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登记工作要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将全部矛盾集中于登记机关,工商部门经常会遇到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要求“特事特办”违规操作的情况,对于确实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又非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如提请政府召开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详细记录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及工商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属会议决定事项,风险共担。

对策四:加强监督检查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保障。国家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情况怎么样,行政执法效果如何?要获取这些信息,通过开展监督检查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作为系统内的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责,一方面,要确保同级党组制定的重大决策在本系统得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将行政监察工作与工商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工作领域,每年有针对性地制定督查计划,适时开展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行政监察部门不但要对违反人事、财务工作纪律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要对贯彻落实行政许可事项若干制度情况倾注更多的精力,予以关注,切实推进职能到位,确保登记监管工作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

第三篇: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2014-03-11 15:25: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山东省平度市地税局 | 作者:李旭春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现行公司法的12个条款,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无论是国务院的通知,还是公司法的修订,围绕的都是一个主题:注册资本制度改革。通过本次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了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必将极大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与此同时,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变对税收管理也必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变化,从现行的税收政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加强税务管理和修改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本次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及变化内容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成本低廉的要求,方便申请人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鼓励投资创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

2.规范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

3.宽进严管。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问题,另行研究决定。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未修改前,暂按现行规定执行。

已经实行申报(认缴)出资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鼓励、引导、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2.改革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3.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可以自行或者授权下级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4.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商登记数字证书管理系统,积极推行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提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服务保障。电子营业执照载有工商登记信息,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二、现行与注册资本相关的主要税收政策

现行与注册资本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税种:

(一)印花税。

主要是针对记载资金的账簿和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相关规定。“记载资金的帐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企业执行“两则”启用新帐簿后,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大于原已贴花资金的,就增加的部分补贴印花。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利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共5项产权的转移书据。股权转让是财产所有权转让的一种形式,转让双方都要按照规定税率万分之五缴纳印花税。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政策针对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笔者对各个文件内容进行了汇总整理:

1.适用应税项目问题:

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法人股东转让股权属转让财产所得并入转让股权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2.股权转让价款核定问题:

股权转让价款是股东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以其实际成交价为股权转让价款,从中不得扣除任何项目。股权转让对价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但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或者无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股权转让对价为有价证券或权益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或市场价格核定。

股东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款属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或类似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也可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核定。

3.应纳税所得额核定问题:

(1)一般性股权转让(完全的股权转让,债权债务随之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计税成本是指股东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自然人股东部分转让所持有股权的,转让股权的计税成本按转让比例确定。

(2)承债式股权转让(全体股东,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协议约定时间以前的债权债务由原股东负责,协议约定时间以后的债权债务由新股东负责)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和原股东所收回的债权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以及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不包括应付未付股东的利润。

债权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长短期债权,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等长短期债务。

4.自然人投资资产评估增值计税问题:

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自然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出资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自然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若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追缴个人所得税。

自然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5.涉及账务及凭证扣除问题:

股权变更企业原股东在计算股东股权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必须有真实合法有效凭证,否则,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得扣除。

企业账务处理应当符合真实性、确定性原则,账簿记载应与各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相

对应,符合逻辑,对虚假的事项具有合法票据也不得扣除。

对股权转让协议(合同)签订前,股权变更企业账簿已真实记载且有合法有效凭证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允许扣除;未记载的不得扣除。

6.无偿转让股权计税问题:

(1)对于继承、遗产处分、直系亲属之间无偿赠予股权的情况,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需要提供公证机构出具的赠与人和受赠人亲属关系的公证书、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公证书(或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证明)、《继承公证书》等相关证明,并填写提交《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主管税务部门应认真审核并留存复印件。

(2)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深入调查无偿转让股权的真实性,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应核定其转让价格,依法补征个人所得税,并依法进行处罚。

(3)对于无偿赠与再转让的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股权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对于其他情形的自然人股东将股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股权取得的受赠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7.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对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8.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1名或多名个人投资者以股权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企业100%股权,股权收购前,被收购企业原账面金额中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盈余积累未转增股本,而在股权交易时将其一并计入股权转让价格并履行了所得税纳税义务。股权收购后,企业将原账面金额中的盈余积累向个人投资者(新股东,下同)转增股本,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区分以下情形处理:

(1)新股东以不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已全部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中,对于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部分已经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股权收购价格低于原所有者权益的差额部分未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企业股权后转增股本,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即:先转增应税的盈余积累部分,然后再转增免税的盈余积累部分。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政策主要涉及两大主要方面,一是股权转让。二是为防止资本弱化而规定的利息税前列支问题。股权转让包括简单的法人股股权转让所得,要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征

收企业所得税规定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股权变动的复杂问题;资本弱化主要包括未缴清实收资本借款利息税前列支问题和关联关系借款利息列支比例问题。股权转让所得类似于自然人股权转让,不赘述,主要归纳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

1.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扣除。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

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企业同时从事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其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应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没有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条有关其他企业的比例计算准予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

企业自关联方取得的不符合规定的利息收入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2.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应以企业一个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企业一个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总额为该内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额之和。

三、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当前税收管理及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印花税方面。由于实收资本制度改为认缴资本制度,纳税人以认缴资本承担债务责任,那么记载资金账簿的印花税收入规模会随着新制度的实施显现,该税目印花税将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存在纳税人在认缴资本的基础上,可能会有不定期实缴资本情形的出现,该税目印花税的管理也从一次性管理方式转为多次连续性管理,必须加强对该税目印花税的日常管理。另外,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股权是否可转让?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股权转让所得额如何确定?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和个人所得税存在一样的问题: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其次,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本弱化相关的政策失去了基本的支持依据,那意味着企业从关联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借贷利息支出基本上不能列支了?这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否相符?

四、对现行税收管理及政策进行完善的建议

(一)印花税方面。

1、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在现行印花税政策不作任何改动的前提下,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自动电子审核分析比对,筛选存在实缴资本的情形,及时通知纳税人补缴印花税。同时,建议对实行了二十年的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的政策进行调整,能否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政策对接,对实行认缴资本制度的纳税人,直接按照认缴资本征收印花税。

2、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基于现行《公司法》的调整,既然实收资本制度转为认缴资本制度,那就有法律支持,其股权当然是可以转移的。问题的关键是其成本、转让价格如何确定。举例说某企业甲乙两个股东认缴资本1个亿,各占50%比例,无实缴资本。公司经营两年后,甲股东将股权转让,此时的账面净资产为2000万元,为简化起见将账面净资产全归为未分配利润。此时,其持股成本从账面来讲应该是0,其合理的股权转让价格不能低于1000万元,假如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就是1000万元,那么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就应该是1000万元。与传统的实收资本意义上的股权转让,计税依据大幅减少。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

个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计算也突破了传统的实收资本思维,接上例,甲方其持股成本是0,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是1000万元,其股权转让所得即为1000万元,应缴所得税200万元,这种理解方式应该是符合其账务处理实际的。这颠覆了过去税务机关以实收资本制度作为股权转让成本的理念,税务机关必须在管理手段、内容等方面做迅速的调整,如税务登记时记录的资本方面内容必须马上转为认缴资本金额、比例,股权转让时的成本必须按照账面实收资本的比例计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大部分企业的1元1股;其股权转让价格是完全可以低于认缴资本的,关键是做到根据账面净资产进一步评估判断其转让价格的合理性。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

法人股权转让所得和自然人股东情形类似,不再赘述。重点关注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在新政策下的执行问题。在新的认缴资本制度下,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的债权与权益投资比例可能失去了分母,再计算已无意义;对未交齐资本期间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已显多余。在新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模式下,固有的惯性思维必须打破,如何才能实现所得税政策与改革的步伐同步?笔者建议,或直接废止资本弱化相关规定,既然是企业发生的正常财务费用,允许企业列支就是,当年的计税工资制度可以取消,真实的财务费用列支也不应该不可以;或改革现在的政策规定,以认缴资本作为计算债权投资与权益投资比例的基数,废止关于未交齐资本金从而导致对应部分借款利息不允许税前列支的规定。

第四篇:对做好基层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基层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

基层药监工作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工作头绪多,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基层药监工作的路子,是很值得探讨的。

笔者以为:要做好基层药监工作,主要是要理清思路,找准着力点,把握工作重点,创新监管机制,以监督为中心,以努力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为重点,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工作目标任务),抓住两个关键(依法行政、队伍建设),加大三个力度(《药品管理法》宣传力度、药品日常监管力度、行政执法力度),实现四个新突破(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药店药房“两放心”工程、整治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帮促地方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各项工作。

一、加强监管 规范流通秩序

1、加大《药品管理法》宣传力度

为扩大《药品管理法》的影响,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提高群众和管理相对人药品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一是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药监执法人员首先要深入学习《药品管理法》,学法、守法、严格执法。二是要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药品管理法》培训班,对辖区从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法、知法、守法。三是要利用宣传舆论工具,结合开展“执业药师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禁毒日、“12.4”普法日等活动,坚持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药品管理法》等涉药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用药安全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2、加大药品日常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管理。加快基层药品零售连锁步伐,建成规范零售连锁店;帮促医药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快GSp认证步伐;利用监督检查督促药品经营户严格按“四防”要求建立健全药品保管制度和设施,严厉查处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二是加强对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进货渠道的管理。要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医疗机构药品、药械进货渠道相关管理制度,并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一线检查、规范。

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为净化药品市场,每年年初,要根据上级药监部门的要求,制订《辖区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方法、时间、步骤。对执法难度大、影响面宽、社会反映强烈的药品制假售假行为、地下药品批发、非法经营药品、人药兽药混售、以食品冒充药品的行为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在多次“专项检查”结束之后,又分片集中时间开展“拉网式”的执法大检查,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不留“真空”地带和监管“死角”。一是“暗线”举报。通过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发动药品协管员和群众提供案源;二是“明线”监督。对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和规范整治。三是快速反应。坚持全天侯打假值班,发现药品违法案件迅速查办。四是“重点”稽查。对边远乡村卫生站和药店、诊所相对集中的乡镇加大巡查执法力度。

4、建章立制 坚持依法行政

一是逐步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二是要制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投诉受理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执法监督制度,以利公正执法。三是把一切行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的范畴,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基本要求,做到“执法讲程序,处罚讲依据”。

二、建设“两网” 净化药品市场

1、着力构建农村药品监督网。为加强农村药品监管,要先行农村药品监督网络试点工作,待经验成熟,再全面推开。主要是要从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的干部中聘任一批懂药懂法的药品协管员和药品义务监督员,明确协管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考评机制。形成以“药监部门为主、协管员为辅、区乡村联动”的农村药品监督网。把区、乡、村涉药单位纳入药品监督视野,以保证区、乡检查覆盖面达100%,村涉药单位检查覆盖面达80%以上。

2、大力促建农村药品供应网。为堵住假劣药品的源头,一是要加强药品供应网责任片区建设,鼓励已通过GSp认证药品批发企业在乡镇农村市场构建药品供应网,对药品零售药店、个体诊所、村卫生站提供24小时便捷服务,进行药品直接配送。二是要分层次召集乡镇药店、诊所和村级涉药单位从药人员,宣传药监法律、法规和“两网”建设精神,督促其从责任片区药品批发企业采购药品。三是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核查涉药单位是否从指定的合法渠道购药、有无完整的购进记录,对违规行为予以警告并加以规范。四是发挥药品协管员的作用,分片、分乡、分村指导督查药品购销网络的运转。

三、实施药品放心工程 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为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两放心”工程,应根据《药品管理法》和GSp的具体条款,制定工作方案和评比标准。一是对医院督促其加强药房标准化建设,规范药品调配操作程序,严格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四防”措施,确保用药质量。二是对零售药店督促加强店堂管理、做到药品分类有序、资料齐备、记录完整、制度健全。三是对申报放心药房、放心药店单位,要采取看现场、查资料、提问题等方式,对照验收标准细则、逐条检查,认真组织验收。对被评为“两放心”的单位颁发“放心”标牌,期限一年,到期不符合标准的作摘牌处理。我区通过实施“两放心”工程,使各涉药单位形成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比诚信的良好局面,让人民群众普通感到满意。

四、帮促结合 加快经济发展

一是根据辖区医药经济发展状况,对医药企业进行加大帮扶力度,要深入一线现场指导,按GSp、GMp要求,从软件到硬件对照检查。帮助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巩固企业GSp认证成果,以质量、价格、诚信赢得客户和市场;鼓励药品经营企业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中发挥供应网主力军作用,帮助其拓宽市场,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二是打假治劣,努力为企业营造健康发展优势氛围。三是以人为本、科学监管。对区内药店、诊所采取处罚与教育并重,以教育为主的工作从轻处罚原则,要通过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构建药监执法与管理相对人之间比较亲和融洽的关系,促进药监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篇:对食品流通许可证后续监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食品流通许可证后续监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经开分局 龚青韩冬芸

自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园食品安全法》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食品流通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机关,担负着食品流通环节从许可到监管的基本职责。笔者在从事食品流通许可证核发工作实践中,认为目前食品流通许可证配套法规和规章尚不健全,许可要求申请条件等规则尚未全面厘清,导致在食品流通许可后续监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困惑,亟待加以梳理与明确。

一、关于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限的思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我局自2009年7月17日核准首张《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当年核准公司(企业)、个体工商户107张《食品流通许可证》。至今已快到有效期限。这样一刀切的时限设定,给后续监管工作带来被动。因为食品经营户中,其经营场所大多数是租赁他人房屋的,而且租赁期限很少长于三年,但在许可证中的有效期限均为3年,因此许可有效期限定为三年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该房屋在三年内另租他人从事食品经营,食品经营者未注销许可证,后接手的食品经营者就无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再如房屋租赁期限短于3年的,到期后是否让经营者再次提供租赁协议也恐不现实。为此,笔者建议,许可期限设定可为灵活,应符合实际需要设定。即为许可有效期限与实际租赁期限同步,这能避免因原经营户关店后许可证不注销而无法在同一经营场所新办许可

1证的麻烦。再则可按其租赁期限确定许可有效期限。

二、关于健康证明的思考。

一般来讲,从事食品经营者均有健康的身体和无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从业人员。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食品流通许可实施细则(暂行)》中都未明确指出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需提交健康证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这样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笔者在实际操作中碰到此类概念模糊的法律法规条文很难掌握,食品经营人员是指企业(公司)、个体工商户的哪些人员?这是值得商榷的首要问题。其次,规定要求提交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未明确要求提交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健康证明,实际上,在小型食品经营企业(公司)、个体食品经营户中,主要负责人均直接从事食品经营。再次,提交的“健康证明”取自卫生疾控中心还是各级医院没有明文强制规定。以上关于“健康证明”的法律效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小型食品经营企业(公司)、个体食品经营户的企业(公司)法人、负责人均要提交健康证明材料;二是只要正规的卫生部门包括医院、疾控中心所提供的“健康证明”、“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表”等证明材料均具备这种证明的法律效力,对于持有外地卫生医疗部门出具的“健康证明”同样能证明申请人的健康资格;三是食品经营人员提供的“健康证明”有效期均为一年时间,在实践中对于法律法规中所要求的食品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应当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的法律条文,笔者认为,许可机关受理时只认可申请人提交的《健康证明》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即可。

三、关于负责人痕迹(签字)思考。

食品流通许可作为工商部门一项新的职能工作,在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申请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过程中,往往来申领办证的人员不是企业负责人,而是企业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因此,涉及负责人是否需要当面签字,在《行政许可法》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配套法规和规章中均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定论标准。但从司法诉讼和实务部门实际操作来看,如果不留下负责人签字痕迹,容易出现食品流通许可审查不当败诉的案例和监管执法难点。笔者认为,食品流通许可必须强化负责人当面签字,留下法律依据。为确保食品流通许可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安全性,只有强调企业负责人当面(签字)留下了痕迹依据,才能杜绝伪造材料和没有书面留痕的出现,无疑给许可的安全性加了一把锁。我国的《合同法》第三十二条和《民法通则》均一致规定,当事人的签字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技术上伪造签字的难度要大于伪造印章的难度。出于对行政效率、工商登记机关对于企业提交申请材料真伪的辨别能力之考虑,形式审查在工商登记机关确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并不意味着其就不必对实质审查方面的违法或者失误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根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工商部门在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时,要求企业负责人(个体经营者)当面签字、不会签字的要求其盖私章并加按指纹。

综上所述的食品流通许可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中出现的标准缺陷,对食品流通许可后续监管工作带来困惑难题,建议省局制定统一的、系统的食品流通许可范围申请条件及审查规则,从而既有效地

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无序行使,又能使食品流通许可审查功能和后续监管成为良性的互动,从而提高食品流通许可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的实际操作性和监管效率。

下载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登记制度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信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

    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表示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

    浅议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浅议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江苏省无锡工商局 魏磊 徐艳 对一个商事主体而言,名称是其独立人格的基础,也是其财产权的重要部分,因此,名称对于商事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名......

    对推行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思考

    对推行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思考 , ,对推行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思考基层工商工作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在当前“问责”体制逐步健全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有效监管,保证履职......

    对加强基层人行国库资金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基层人行国库资金监管工作的思考 摘 要:文章详述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国库工作的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随着财税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

    对医疗器械监管的一点思考

    对医疗器械监管的一点思考永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吕国善 目前,医疗器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领域,在医疗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技术的发展日......

    对信托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信托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从事信托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了,这的确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在信托存续阶段内,作为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的职责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

    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杨沅睿 摘要:教师管理制度的构建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有着显著的影响,进而间接的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