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立轴行星式搅拌机设计及结构特色
高效立轴行星式搅拌机设计及结构特色
高效型立轴行星式搅拌机通过对传统行星式混凝土搅拌机各项数据的重新分析,结合当下行业各类拌合料的物料特色,优化了整体设备参数、改进了立轴行星式搅拌机的结构,使高效型立轴行星式搅拌机结构紧凑的同时,设备使用更可靠、搅拌匀质性更好,整体设计更合理。
对比双卧轴搅拌机的悠长历史,立轴行星式搅拌机作为近些年备受好评的新机型在众多行业广泛使用,科尼乐高效立轴行星式搅拌机设计原理是:搅拌筒内,搅拌轴有若干个搅拌臂及搅拌叶片组,科尼乐立轴行星式搅拌机进行运转时,搅拌组围绕自身的搅拌轴进行自转,同时整体围绕这搅拌主轴进行公转,这样形成的运动范围可以覆盖整个搅拌筒,安装的侧刮挂叶片进行辅助,保证无漏料。
立轴行星式搅拌机搅拌叶片转动时形成曲面轨迹,带动物料沿着这个曲线进行移动,一部分拌合料向后移动,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后续叶片在此带动进行搅拌;另一部分物料进行径向运动,侧刮板会将其推入进行星搅拌区域,进行参与搅拌,因此物料搅拌效果显著。
科尼乐立轴行星式搅拌机由于出色的结构设计,因此搅拌效果好的同时设备使用过程也不会出现类似双卧轴搅拌机的一些问题。立轴行星式搅拌机无轴端密封问题、对卸料门的密封立轴行星式搅拌机做的也非常好。
总结:
高效型立轴行星式搅拌机搅拌质量好、搅拌效率高,该机型传动装置不会存在密封性问题且传动方式不复杂,维护维修方便,行星增速一体式的减速机构可以选择采用变频电机驱动进行无级可调,可以满足更多种搅拌物料的要求。
第二篇:PL系列高效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助力城市道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PL系列高效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助力城市道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关键词:PL系列高效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制砂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建设项目的逐步开展实施,带动了城市PL系列高效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砂石料。
中意矿机PL系列高效立轴冲击式破碎机是引进德国权威专家最新研制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工况条件经过改进设计,是目前国内独家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高性能制砂设备。该机专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层建筑、市政、水电大坝建设、混凝土搅拌站提供优质砂石骨料,是人工制砂和石料整形领域的首选设备。该新型制砂机组成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新型砂石骨料,是高速(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水电站推荐设备;也用于机制砂新型制砂机工艺流程、成品粒度和级配根据用户需要而定;所生产的成品骨料砂石级配合理、粒形良好、针片状颗粒含量可控制在5%以内,成功的应用于我国多个道路建设项目中。
第三篇:《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但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本人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追寻前人的足迹,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分析,从而否定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假说。科学的研究这样螺旋上升和不断深入发展的。
内容分析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其中粒子散射实验是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信息的方法,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都与粒子散射实验有关。本节对于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粒子散射实验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点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现象的分析以及从现象中猜测合理的结构。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也很重要。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原子的结构其实学生早已经知道,初中的物理、化学中都已经清楚。所以原子结构如何不是本节课要教授的目的,如何从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得出合理的原子结构模型才是本节要关注的重点。前面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从现象找本质,建模型或假说的过程已不再陌生,所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问即可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前一节学习了电子的发现过程,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结构如何分布呢?
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一般都尚未清楚原子大小与原子核大小的比例关系,而这一比例必将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 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问题三:α粒子散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或只发生很小的偏转,但有些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大约1/8000oo的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个别的甚至接近180,就像被弹回来了一样。
学习活动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请同学们根据考虑:
问题一: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碰撞前后,质量大的α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问题二:按照枣糕模型,α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对于α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α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问题三: 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 结时,突出汤姆生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例】 如图为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时间内在A时观察到屏上的 闪光次数最多
B.相同时间内在B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时稍少些 C.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D.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学习活动三:原子的组成与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核外的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原子的-10-15-14半径在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相当于一个体育馆里的一个小石子。
学习活动四: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理论的矛盾
学生先自学,然后讨论归纳:
矛盾1:绕核运转的电子会辐射电磁波,能量逐渐减小,最终电子落入核中,原子将不复存在。
矛盾2:电子绕核运动辐射的电磁波是连续分布的,但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如此。
教师指出:矛盾的出现预示着新的理论的形成,也只有新的理论可以解决矛盾。科学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的。
随堂练习:
1、(2013·福建高考)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2、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A.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 的核里 B.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的质量在原子核内是均匀分布的 答案 A
【板书设计】
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果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三、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理论的矛盾
第五篇:“种子的结构”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摘 要:将传统的呈现式教学过程改为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式教学,增加豆芽与萌发玉米与种子结构进行对照,克服因种子内部结构过小且不清晰而带来的问题,使得观察效果更加直观具体。
关键词:种子;结构;芸豆;玉米;萌发;幼苗
一、教材分析
“种子的结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节的重要内容。教材以“观察种子的结构”活动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为下一课时学习种子的萌发奠定基础。种子胚的结构较小,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同学来说难以直观清楚地观察区分。因此,在观察时,笔者使用种子与萌发后形成幼苗的种子进行对照,引导学生进行解剖后种子与幼苗(萌发中的种子)内部结构的对照,一方面让学生探究胚各部分发育成幼苗的部分一一对应,加深对胚芽、胚轴、胚根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得胚各结构的位置关系更清晰且易于观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2)识别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
(3)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种子各部分的结构。
难点: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四、材料准备
ppt课件、芸豆、玉米、解剖刀、培养皿、豆芽、萌发的玉米。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株植物从“种子→幼苗→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种子”整个生活史的经历,参天大树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再回归种子的,一粒小小的种子是如何长成大树的?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种子内部是不是藏着一颗“长成大树”的心呢?
设计意图:由植物生活史引入,感叹生命的力量,设问这种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芸豆种子结构
首先我们观察常出现在我们菜谱中的芸豆:从培养皿中取出芸豆,由表及里解剖观察:(1)先观察豆的外形、颜色,摸一下皮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捏一下种子会有什么现象。(2)从种子外侧剥去皮,看看里面长什么样。(3)从种子外侧轻轻掰开两瓣,里面有什么。
观察前对同学提出要求: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种子结构。
②猜一猜各结构的功能?可能发育成植株的哪一部分?
请同学汇报观察结果,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大家总结芸豆种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以豆粒更大的芸豆为观察材料,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胚芽、胚轴、胚根,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各结构可能发育成植株的哪一部分,为进一步探究胚的功能做铺垫。
3.观察豆芽的结构
刚才大家对于芸豆种子各部分结构可能发育成植株哪一部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老师一星期前提前将一部分芸豆萌发形成了豆芽,请同学们对照豆芽的结构与芸豆的胚,看看胚中各结构都变成了豆芽的哪一部分?发放豆芽,并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要求:完成学案中芸豆结构与豆芽结构一一对应的连线题。
请同学汇报观察结果,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共同推导出芸豆种子各结构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种子与幼苗结构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芸豆种子各结构的功能,并为种子的萌发做好知识铺垫。
4.观察解剖玉米与萌发的玉米
是否其他种子的结构也跟芸豆种子内部结构相同呢?(1)观察玉米的外形、颜色,两面能看到什么,是不是一样?玉米的皮能撕下来吗?(2)沿着正中线纵向切开玉米,仔细观察内部结构,找出与芸豆相同与不同的地方?(3)对照萌发的玉米与玉米粒切面,找出玉米的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并画出观察到的横切面图标注出各结构名称。
展示部分同学所画剖面图,通过不同同学剖面图的异同点,引导同学总结出玉米的结构。
设计意图:玉米种子内部结构较双子叶种子结构更为抽象难懂,之前观察芸豆种子结构已经获得胚芽发育成茎与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部位,胚根发育成根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照玉米横切面与萌发玉米横切面,找出玉米的胚芽、胚轴、胚根,并要求画出观察到的结构,意在加深学生对玉米内部结构的印象。
5.比较芸豆、玉米种子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大家已经详细了解了芸豆与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与功能,种子之所以具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的能力,是因为它具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相应的结构。现在请大家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学案中比较芸豆、玉米种子异同的表格。
我们生物学中将具有芸豆这样结构(2片肥厚子叶)种子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如:花生,莲子,西瓜等。像玉米这般种子只具有一片子叶且具有胚乳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郁金香等。
设计意图:将观察结果总结升华为生物学知识,并延伸到其他的植物类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并养成分析、归纳的好习惯。
6.教学反思
遵循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1)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2)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适时地引导和演示避免了课堂时间与实验材料的浪费,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4)在增加实验材料与改进实验方面的调整,也使得观察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