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23: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7.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17.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一、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 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4)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三、1、D

2、C 3.B解析:悉:全,都。

4.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6、D(志:做标记)

7、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8、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9.D

10.D

11.B

12、C

13、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14.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15、A(古义 ;B交错相通 : C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6.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17.B(交通:互相通达)

1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四、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7.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0、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第二篇: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导学案

背影

【助学资料】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散文从表达方式上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属于叙事散文。【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精彩语句理解】

一、体会课文中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话)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话)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的话)

5、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8、“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 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读《背影》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3、父亲走路“蹒跚”的原因是:

4、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的 作用:

5、“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我为什么“怕他看见”?

6、(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提示:父亲的动作和表情,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

7、“„„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8、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辆次流泪的原因。

【总结规律】《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堂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狼藉()簌簌()栅栏()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根据下列提示填空。

a、散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 散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

b、全文以 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 之情,第二段描绘“背影”突出的是 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 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 之情。

4、课文要写的是父亲的“背影”,而开篇却写了回家奔丧、南京游逛等内容,你认为这样写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2)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3)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6)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

【整体感知】

1、主要写出“那年冬天”,“我”南返奔丧目睹家中惨淡光景,丧事既毕与父亲一起去南京,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2、“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3、“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最为详细的描写是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

4、一般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以至于“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内疚、忏悔。【重点难点导学】

1、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2、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3、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4、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情。

【精彩语句理解】

一、1、答:朴素的叙述,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已”“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思念。

2、[答: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答: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4、[答: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5、答:[临别的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怕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话语无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答:[“赶紧”“搀”是因为父亲的爱感动了我,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7、答:[连用两个感叹号,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直接抒发对父亲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8、[答: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划线处也可换为:(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二、2、[参考答案: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4、[答案:“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答:“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7、[答:“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8、[答 :第一次流泪,这是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课堂检测】

一、1、chóuchǘ pánshān tuítáng suǒxiâ yíng jí sùsù zhà

2、(1)得体。(2)愚蠢不懂事。3.叙事 抒情 形散神聚 背影 怀念 感激 惜别 思念 4.这样写恰当。“奔丧”一事主要是为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交代父亲的心境,突出“背影”的感人;“南京游逛”也是对环境的交代,同样为“背影”的出现作铺垫

二、⑴动作

⑵可以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坐

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气氛„„ ⑶年纪大,人又胖,行动不方便 攀、缩、微倾 ⑷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理解和关切的心情。

⑸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⑹这段文字详写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略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3、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4、“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说明“我”已被父亲深深地打动,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爱。

5、说明对父亲的行为的理解和感动。

6、歌颂父爱的伟大,人间自有真情在。

5、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

我虽然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第1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地“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2个字)

4、对文中“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应该怎样理解?

6、本文的主旨具有多种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2条)

1、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3、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第三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范文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难点: 2.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奇崛()安普剌()

皓()齿 唾()津绣()彩 潜()溢(xī)利()枯(jí)()柔mèi()àng然()丰yú()玛nǎo()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堂小组讨论并总结答案)(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画石榴的?(3)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4)石榴的“最可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5)石榴枝干和叶片具有什么特征?(6)石榴精神美主要有哪些?

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问的句子各一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归纳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阅读语段,答6-14题。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6.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2)石榴的叶片:(3)石榴的花:(4)石榴的骨朵: 7.在夏天很多花都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这表现了石榴的性格?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独树一帜,另类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

8.作者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9.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皓齿“指的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11.课文第一段除了交代石榴花的时令外,在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

12.第二段将石榴与海柳相比,“梅柳之长”是指 ;“梅柳之短”是指。

13.文章第三段对石榴花进行了概括描写,既写了花的形态也写了花的精神,写花的精神的一句话是: 14.选文语段的语言十分精彩,试摘录一句并进行分析。

中考链接一

2.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006年5月28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带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来到南京,①参加新书《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签名售书。据洪战辉讲,出名之后他有一段时间很不能适应,经常失眠,②这是因为当名人压力太大的原因。现在的洪战辉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设计,那就是多做实事,多学点知识。③很有经商头脑的洪战辉已经用他自己的名字开发了一个文具商标。他说,④当他有钱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1)第()句有误,应改为。(2)第()句有误,应改为。(3)第()句有误,应改为。3.仿照例句的思路以及句式将后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例句: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仿句: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4.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语,耐人寻味。请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他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5.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寓意的话。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二、阅读下文,回答15——19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2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3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4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5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6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7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8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9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10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11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5.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1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17.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18.谈谈你对第10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19.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第四篇:李营中学八年级上册第四课导学案

新教育

行动就有收获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 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

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

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惜集体的团结

2.能力目标: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4.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难点:团结就是力量

【温故互查】

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导入新课。

【设问导读】

1、什么是集体?集体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集体的基本特征:A 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

3、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人与集体是____________,集体是____________,是个人成长的___________。个人是组成集体的____________,集体的发展离不开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团结就是力量?

【自学检测】

1、“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句话告诉我们:()A、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的努力

B、一个优秀的集体需要有很多人

C、只要有一千人以上,就是一个有力量的集体

D、个人的荣誉要靠优秀的集体

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两句话说明了()

A、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B、集体必须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目标

C、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D、个人离不开集体的帮助,集体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3、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绳子的每一寸移动都凝聚着每个人的力量;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所有的乐手精心地演奏,才汇成华彩的乐章;步伐整齐划一的仪仗队,靠的是所有队员无数次的训练和配合„„这告诉我们()

①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创造 ②集体无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③集体力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员的多少④要让每个成员的个性在集体中张扬

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一只手,提个蓝;两只手,端个盘;十只手,推动船;百只手,把河拦;千

只手,推倒山。”

这一比喻告诉我们()

①集体的团结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②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

来,形成强大的合力 ③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离不开集体④个人利益对集体的团结有促

进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

【巩固训练】

5、一天,小鹰、小鸭、小鹿在河边发现一箱水果,他们决定把这箱水果拖到动物俱乐部,小鹰想从天上飞过去,就用力的往天上拉;小鸭想从水里游到目的地,就望水里拉;小鹿想 走大路,就往路上拉。结果,水果箱一动也不动。这启示我们,要实现集体的目标,就要做到()

A .坚持已见,有自己的个性B. 独立行事,力图展现自我C. 只允许合作,反对竞争D. 团结协作,劲往一处使

6、在篮球比赛中,队长王敬为了露一手,一上场,抢到球就突破上篮,早把布置好的战略战术忘到脑后,终因缺乏配合败下阵来。材料告诉我们()

A.队长与球队落败无关

B.团结才会产生力量,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C.队长急于露一手是自信的表现

D.队长的球技已不需要提高

7、“歼十飞机工程”获得了2006国家科技进步奖。“歼十”飞机研制涉及100多个参研单位,20多个部门和行业重点工程。可以说,离开了团结合作、协调攻关,“歼十”飞机就不会横空出世,就不会实现中国航空工业里程碑式的跨越。

结合材料,谈谈个人为什么要融入集体

【拓展延伸】

8、某校要举行趣味运动会,八年级(1)的同学纷纷报名,有的跳绳、有的跑接力赛„„他们都跃跃欲试,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争光,可是,踢毽子很拿手的李霞却在默默无闻地做作业。“快去报名吧,你一定能拿冠军,咱班这个项目一定会因你而精彩。”同桌王青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只要学习好就行,何况我的优秀成绩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集体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又何必为集体浪费时间和体力呢!” 李霞理由充分地回答道。

(1)假如你是王青,你会对李霞说些什么

(2)你觉得李霞应该怎样做?

新教育

行动就有收获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 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

第四课 我与集体共发展

第二课时为了集体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2、能力:能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知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4、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集体利益为重。

学习难点: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温故互查】

1、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2、如何理解“团结就是力量”。

【设问导读】

1、为什么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2、我们应怎样以实际行动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需要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_________中。还体现在当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受到损失时,要敢于积极_______________集体的荣誉和利益,___________________是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表现。________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表现,__________高于一切。维护国家利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______,_________服从_______。在我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自学检测】

1.“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一致.完全和谐的B.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相互渗透.同等重要

C.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没有联系,互不干涉的2.2006年8月16日,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通知指出,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一些公民的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的“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在外出旅游时,我们应做到()

①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②对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旅游事件听之任之,视而不见③在外出旅游中,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④对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事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3..某校正在进行“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张强一心想为集体做贡献。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提高班里的平均分,他在考试中作弊。为此,学校扣了班级的综合评比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你对此事的想法是()

A.维护集体利益,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方法

B.张强作弊也是为了班集体,同学埋怨他是不对的C.张强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此作弊行为是可以理解的D.为集体添光彩,就是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张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4..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下列哪个同学的做法不正确()

A.娇娇同学拿出自己喜欢的图书捐给了学校图书馆。

B.卫生大扫除时,于旭东同学从家里拿来编制袋装垃圾

C.郭旭同学主动拿出自己未用的笔记本给值日班长记录班级日志

D.小亮偷偷拿了邻居的十元钱捐给了班集体

【巩固训练】

5.学校组织“优秀班集体”评选活动,每个同学都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荣誉,以下同学的做法值得学习的是()

①小明发挥艺术特长,在校艺术节绘画比赛中获第一名②李刚把乱仍废纸的同学痛打一顿③小强把教室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④小丽迟到后,写上其他班同学名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6.下列同学的说法和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有()

①林涛说:“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个人与集体不可分。”②赵明说:“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③大扫除时,许震看到自己的保洁区里有一团废纸,赶紧把它踢到了临班的保洁区④运动会上,高强在起跑时扭伤了脚,仍然坚持跑到了终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李敏是某校初三(1)班的学生,她不但学习成绩好,二胡拉得也棒,而且还懂计算机。市里要举行电脑DIY大赛,信息技术老师点名要她,并寄予厚望。同时,学校要举办元旦文艺汇演,这可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大好机会,李敏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一鸣惊人。可是班主任找到她说希望她和另一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朗读比赛,放弃文艺汇演。

李敏思前想后,前两项活动是自己喜欢的,且很拿手,而朗读比赛又是学校安排的,都参加就太耽误时间,面临考试。请你告诉李敏应该怎么办?并说明她这样做的理由

【拓展延伸】

8、自我反省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给集体抹黑了呢?现在想起来又有何感想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辽宁省鞍山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石壕吏》

一、课前展示:

二、目标展示:

1、熟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2、给生字正音。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一(1): 二(2-3): 三(4):

5、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6、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

7、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

8、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第一:服役惨景:

第二:家中困境:

第三:被迫服役:

9、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10、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11、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六、反思

下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