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性别不平等
影响因素
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内涵,是公平在不同领域内的缺失现象,如果结合起来看,放在“教育”这个大领域里,“教育性别不平等”就成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子问题,因为教育性别不公平不仅有性别不公平,还有城乡教育不公平、等,如果放在“性别”这个大领域里,“性别教育不平等”就是性别公平问题的一个子问题,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前者。但是不管选择哪一种,我们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框架,因为教育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教育和性别来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对“教育性别不平等”进行解析。
1、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教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开始使用“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并以此作为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①。与指向男女的生物属性不同,“社会性别”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种差异使社会赋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表现在教育方面,女性便被弱化了,性别差异变成了教育性别不平等或教育性别歧视。尽管当前的教育法规政策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性别不平等现象其实是隐藏在教育生活中的,而人们却习以为常,忽视了受到不公的女性,比如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和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只有将女性在这些方面受到的不平等进行再现,将这些看似普通正常的现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正视这一问题,正确地理解“教育性别不平等”。
2、教育性别不平等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
首先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均等,这是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受教育机会主要是入学机会,这在我国城市中心地区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城市边缘地区和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女童失学率就比较高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小学的辍学率已从1990年的2.77%,下降到1997年的1.01%,但这只是儿童的整体状况,事实上,女童失、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约占整个失、辍学的70%②。其实,不只是女童,一些中学女生也有读书读到中途辍学外出打工挣钱的,有的是为了减 ①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②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轻家里的负担,有的是为了将教育机会让给家里的哥哥或弟弟,还有的则是父母看不到女儿读书的前途,相信“读书无用论”。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在教育领域里的不公平的残酷现实。
其次表现为教育过程的性别不平等,这可以从动态的课堂教学和静态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会发现,在课上与老师互动的学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然而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会影响课堂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国外有研究者利用3年时间对100 多个班级进行过研究和观察,发现这些班级的授课教师更多地叫男生回答问题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如当女生对问题回答错了,教师常叫别的同学帮助她把问题答出来,而当男同学回答错误时,教师倾向于启发他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鼓励。可以看出教师对女生的期望不如男生高,并且认为她们的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强。另外,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倾向于提问男生开放式的问题;而对于女生,教师更多的是提问那些需要记诵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男生比女生聪明,女生擅长记忆,而男生精于思考与推理。再从静态的教材内容看,我们以语文课本为例,翻看语文课本就会发现,教材里的文本中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刻板印象①:女性形象随儿童年龄增长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缺少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鲜活而具体的女性性别榜样,女性形象仍然局限于传统贤妻良母形象,教材所选名篇的作者群中女性的比例也很低。教材是学生的启蒙读本,一般的儿童接受教育都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认识人类也是从教材开始的,试想这种隐藏在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吗?随着年龄的渐长,教材里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会停留在学生脑海里吗?
最后表现为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体现在所得到的教育评价不同。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在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都比男大学生低。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大约只有男毕业生的87.7%②。观察女性所就职的行业会发现,女性的就业层次也明显比男性低。她们在一些对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女性只占该行业职工人数的36.98%;在金融保险业,女性只占职工总人 ①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② 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数的39.53%;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女性供职人员更少,只占22.65%①。从生活中可看到,服务业与餐饮业职员中,女性所占比例略高。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性别不平等在教育结果中主要表现为得到的评价不同。而这种评价由教师给出,很多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意识严重,对于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评价囿于这种意识之下,认为“女孩子不适合学理工科”,“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聪明”,“男生反应机敏,而女生比较古板”,违背了教育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抹杀了女同学所具有的男性优点。
二、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教育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在分析它的影响因素时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女孩自身方面的原因。前三者属于外因,后者属于内因。
1、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古代社会中社会劳动的分工就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差异自然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社会对男女期望和要求的不平等,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古代的女性一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服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话语权,而男性无论是有作为的还是无作为的始终处于统治的地位。我国的史书《二十四史》更像是一部男性的活动史,没有女性的地位。我国这种父权制社会传统所宣扬男性中心和男性至上的思想无疑削弱了女性的地位,忽视了女性的需要。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衍生为现在的“读书无用论”,主张女子无需进学堂读书,只需学些女工和礼仪就够了。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伴随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百姓的意识里,再加之这些地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女童辍学率高就不足为奇了。
2、家庭因素的影响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一个大因素,具体说来,可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有无兄弟姐妹等小的方面予以分析。首先是家庭经济条件,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是意识形态的先决条件。贫困家庭经济的匮乏导致贫困家庭无力支付或 ① 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很难提供子女上学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费用,尽管国家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但仍然不能满足所有儿童入学的需求。这类贫困家庭在支付不起家里所有儿童入学的费用时,往往会倾向于对教育做性别选择。由于女生上学机会成本高于男生、女生上学对家庭的回报率低、青春期女生上学安全难以保证等因素,贫困家庭往往在教育选择中倾向男孩,因此女童入学率低下。再者,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决定了在社会上所处的阶层地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在人们更看重金钱和权势的情况下,处于下等阶层的人民的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自然会受到不公平对待。相比较而言,处于上等阶层的子女在教育性别不平等方面的差异较小。如果将教育性别不平等与阶级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不同阶层的女性受到的教育又有差异,这也反映出阶级分化比教育性别不平等更严重。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改变自身所处的地位,如果教育上受到性别歧视了,这会使阶级分化更严重,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其次父母受教育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性别不平等。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着子女。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所生的子女会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天赋,我们暂且不论这种遗传因素的作用,仅从后天培养来分析。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思想越先进,越开明,受到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比较小,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并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女性受到的教育不平等并不明显。而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他们的思想越保守,越遵从于传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痼疾如“重男轻女”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了。他们更倾向于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上女子上学对家庭的回报率低,因此,这类父母从根本上就对女子上学的期望不高。
最后是有无兄弟姐妹,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小因素。曾经有人做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的研究①,得出独生子女政策能增进教育平等的结论并得到了验证。一个家庭若有多个子女,所需的经济费用就更多,他们不可能享有平均的教育资源分配,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倾向于让男孩上学,女孩子会做出牺牲,应有的受教育权会被剥夺。兄弟姐妹的多寡也会影响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一般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年限短,很多孩 ① 肖富群.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农村的调查数据.[J].子都是上学上到中途被迫辍学的,因为家里的弟弟或妹妹要开始上学了,而家里的经济情况又不允许同时负担多个孩子上学,这种情况下,“大让小”的传统便凸现了。可见,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教育性别不平等要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更明显。
3、学校方面的影响
教育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此,教育领域里的性别不平等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因素有关。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教师和教材。
从教师的层面上说,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暴露出性别偏见的倾向。对于男女学生的人格特质,大部分教师有着和社会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女生应保持安静、比较顺从,易于控制,是被动的学习者,而男生则应有主见,更有竞争性,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在这种性别意识的支配下,这些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最终给学生的教育评价必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比如教师在组织和分配教室工作时往往会按照自己心中对“性别合适”的理解来开展。教师很可能叫男生去完成需要到教室外去做的任务,如给校长送信或到办公室帮老师拿仪器等。女生通常被安排做室内的工作,如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分发试卷、擦黑板等。教师安排学生工作的这种方式反映出男生扮演活跃的角色,能够完成困难的工作而女生却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上,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十分严重。教师们普遍认为,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女生更善于机械记忆;男生反应机敏而女生比较古板;男生爱玩、乐于思考而女生对感性、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男生追求成功的感觉而女生学习凭兴趣、功利性强等等。这种评价对于女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抹杀了女生的个性,也不符合所有的真实。
从教材的层面上说,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太少,性别刻板印象严重,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缺乏时代感。教材中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角色的忽视,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形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要远远低于男性形象。即使出现了,也是刻板化的形象甚至是歪曲的形象,对于女性在历史上的活动和贡献,教材往往略而不谈但是对于男性的活动和成就却是大篇幅地描写铺张。有些教材的插图中描述母亲在厨房做饭,而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口中叼着烟斗,悠闲地看报纸。这种人为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通过教材过早地影响着年幼的一代。现行教材中女性形象很少,正面的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女性形象则更少。有研究表明:小学语文课本12册,共出现240个人物角色,其中49位是女性,这49位中具有现代人气质的只有8位。而其他的女性多为古人、老人、名人,如花木兰、我的母亲、冰心等①。这些女性脱离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孩子产生共鸣。因此,教材内容所显现出来的这种性别偏见既是教育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又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
4、女孩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
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还表现为女孩对自身认知存在偏差。这也源于男女的自然性别差异,所谓男女自然性别就是指两性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内部的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够、自己的学习能力较低等;男生则更多地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因素,如学习内容太困难、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等。女生的这种成败归因方式很容易造成对自己认识的偏差,不能够客观地评判自己,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在教育中不再去争取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忽视了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
三、教育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影响
1、对女性个人产生的影响
在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环境下成长的女性,首先在学业上会受到影响:由于被误导为智力水平不如男生,在学习效果上自我评价较低,影响了潜能的发挥。第二,女生在学科选择上偏向文科。女生被认为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思维直观、形象,因此大多选择文科,从而缩小了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也限制了她们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就业方向。第三,女生的未来成就期望值较低。在性别不公平的环境下鼓励男生积极进取,男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成就期望值较高,而女生常常被灌输传统家庭观念,以美满家庭为女性的人生理想目标,所以女生的事业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就期望值就较低。其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还会影响女性的价值观。教材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女性刻板印象深深地影响了女性价值观选择,毫无疑问,在当今社会,女性对化妆品、服装、发型设计和菜谱的热衷远远超过男性,这种热衷仅仅是来源于女性的天性吗?这更多的是女性的价值观教育误区 ①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所造成的。女性刻板印象使得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所认同的她们应该关注的东西。社会上女性就业困难而引发出类似“ 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的话语,女性开始从婚姻中寻求男人的帮助,以自己所爱男人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功,而漠视自身能力的培养、才华和素质的提高。这种错误的带有依附性的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发展。
2、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问题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如果教育领域出现性别不平等现象,势必会导致其他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在政治方面,教育性别不平等会直接导致女性所选择的专业与从政远离,在政府的主要政治机构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女性占据少数,一般只有20%的女性,女性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这意味着性别不平等会无限循环,教育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性别不平等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方面,教育除了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外,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果,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教育性别不平等却减缓了经济的增长,因为忽视了对妇女的教育,而对妇女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家庭活动主要由妇女掌管,对子女的抚育也要由妇女承担,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改善卫生保健和促进下一代人力资本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妇女,能够对家庭生计做出贡献,相反,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可能无法提升家庭生计水平。妇女受教育水平低,不仅束缚了女性劳动力的外出,还约束了男性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时间。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强度大,女性无法承担全部农业生产劳动,致使男性无法全年在外打工,从而造成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的减少。家庭经济收入减少,消费就会减少,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文化上,自古以来就宣扬的是男权文化,这也与那时奉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符,女子没有接受教育,不识字自然不能在文化领域有所作为,当然古代也并非没有女才子比如李清照,但是像李清照这样的女性大家屈指可数,直到近代、现代、当代,由于女性在教育领域受到不平等对待,她们对文化领域的贡献自然不及男性,而男性在文化中会表现出男子所具有的特质或风格比如阳刚之气或英雄气概,这将会使文化呈现不均衡发展,缺少女性文化所特有的婉约、柔美之风,不利于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性别不平等的解决策略
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分析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为了使人们意识到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针对上文所述的各种影响因素,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可以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来进行。具体有以下几点:
1、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的教育法还不够完备,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关于两性教育公平的内容大都集中在保障两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较低层次上,而且大都是宏观、笼统的规定。另外,对于法律实施的保障和违法责任的规定也缺乏硬性的要求。因此,应将性别平等观念纳入教育政策的主流,对各项教育法规和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的性别偏见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并且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比如女性上学安全保障问题、城市边缘地区女童的教育问题等。还应建立特别扶持政策,比如为鼓励女生参与传统上男性为主的学科学习,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女生优先。在教育的重大决策上,应该让更多的妇女参与进来。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此,国家应发挥它的强制性特点,强力推行性别公平的教育政策。
2、实施课程改革
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课程明显具有传统的性别差异,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然。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将性别平等观念贯入其中,设计者应努力消除性别歧视观念,正确看待男女两性的地位以及对人类的发展贡献等,从性别公平的视角制定、编写和审查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尽快将两性教育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就具有两性平等意识,拥有正确的角色价值观念,能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作为课程的一种内容载体,教材,教科书也需要进行改革。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之严重,上文已有提到,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正是通过教材得以彰显和传播的,因此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教材的编写者和审定者应站在性别公平的立场上,分析、修改现行学校教材中存在的负面性别偏见或歧视现象的内容,使教材内容能够反映一定比例的女性的形象和历史及对人类活动所做的贡献,消除存在的问题,并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各级教材。除此之外,教材编审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女性比例,以更好地执行教材改革的任务。
3、提高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
教师的性别偏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期望和评价教育方式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性别偏见,这影响着学生性别观念的形成、性别角色的认同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因而,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性别刻板观念和行为,提高对性别意识的反省能力,在对教材的选择与运用上,适当规避有性别歧视倾向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谨慎选择语言,淡化学生性别陈规,具体的如对女学生的见面问候语避免一味用“今天真漂亮”、“你这裙子真好看”之类的语言;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尽可能不以性别为分组标准;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专业时,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为主进行具体的指导,而不能囿于传统性别课程这一痼疾中;在给学生安排座位时,不能以性别隔离开来而要合理安排座次。最后,学校的权利构成中女教师比例很低,因此,女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层中女性的比例,为女学生做榜样,同时,也对未来两性的自我实现具有引导作用。
4、培养女生的自信心
基于影响因素中女生认知偏差的影响,我们可以给予女生心里方面的指导策略即培养女生的自信心。研究发现女生的自信心普遍低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也低。如果女生自己都觉得不如男生优秀,那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就会永远存在了,因而,培养女生的自信心对于提高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自信心是积极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引起和维持行动的动力,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女生准确的反馈和指导,如果教师能够在女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指出她们的优势和不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女生任务的完成,而且能帮助她们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征,增强她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女生进行正确的归因,由于女生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应抓住女生的这个特点,对女生进行归因指导,改变她们消极的归因方式。
总之,消除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因素,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多性别不平等现象,但是无论社会和教育怎样变化发展,我们都应该致力于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需要各界的努力与配合,各司其职。之所以在此重申这个问题,直接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若都能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那该问题的解决就会加快进程,进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 2 ] 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3 ] 周小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4 ]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 5 ]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6 ] 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 7 ] 徐学兰.略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8 ] 陈雨亭.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4,(2)[ 9 ] 杨旻.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9,(3)[ 10 ] 唐科莉.态度、行为与自信——OECD 揭示教育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原因[J].基础教育参考,2015,(13)
[ 11 ] 陆海棠.透视学校教育话语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12 ] 林晓 杨启光.基于社会性别的课堂互动资源分配均衡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1)
[ 13 ] 肖富群.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农村的调查数据.[J].
第二篇:影响美术课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是什么影响着美术课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呢?
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们积极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美术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一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存在着放任与浮躁,有些课堂只是追求形式的简单效仿、假“生成”的表面热闹,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提高美术课学生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意识,从而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影响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其重点解决策略如何?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的来源:来自日常美术教学生活中的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在小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形成相关的研究主题。其研究内容是课堂教学范围内的属于教育教学范畴的而非学科研究领域的。那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吧!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若学生不想学或无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若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问题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美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们美术教师永恒的追求。影响美术课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师教学备课、教学方式及展评方式、学生学具准备、学习注意度等。有效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达到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最大的比值。三: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研究影响美术课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重点研究解决策略。
在长期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那么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在哪儿呢?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讲:
影响因素一: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目标? 无论何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目标都是美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是教学有效与否的根本所在。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课标》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面对我们的学生,课前美术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
②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2、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显得粗糙。要超越教材,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准确、具体。总之:
①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切入点,培育生长点。
②目标的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要搞清哪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制订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发展学生的美术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目标。要防止制订目标一味求全,以免使课堂成为包罗万象的大染缸。
影响因素二:能否灵活地把握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师理应坚守一种求真、务实和创新的探索姿态。要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打造有效课堂、优质课堂,需要注意:
现状分析1:在美术新课标中,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成了学生的主要的导向性的学习方式。然而,学生从原来不会说,到现在的热热闹闹甚至静不下来,原因是我们教师怕自己回到传授者的角色,因此,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讨论,于是乎小组讨论常常有,讨论成了没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大众喧哗,“发现教学”“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
成了名义上的既无“问题”也无“发现问题”的教学游戏,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过程、积极地交往互动更为重要,若美术教学仅为了适应课改新理念而设计“花架子”,也都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解决策略1:交往互动 经历过程
学生通过积极地交往互动,不仅学习了美术知识,而且获得比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东西,不流于形式而让学生真正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有效的教学。现状分析2: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美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长期的美术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使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美术结论。
解决策略2:机智灵活地“预设”
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感到: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互动中即兴创造、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预设”在实施时结合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突破僵死的“预设”,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美术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
另外美术教师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使“错误”也生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现状分析3: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方式。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个体生命的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提供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深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绝不能给学生思维设置框框,要放手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解决策略3:适时适度地“扶放”
教学中不是一味包办而是适时适度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学生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顺应着学生的思维的自然流动,打造有效课堂。
影响因素三:教学评价是否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新课程理念下评价更是一个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系统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美术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解决策略:
1、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3、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表现的了解来评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用这些记录与以前的记录比较,并把结果适当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总之,影响美术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找出问题解决策略,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打造有效课堂。
东荒峪小学 2008年12月
是什么影响着美术课 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呢?
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刘
方
明 东 荒 峪 小 学 2008年12月
第三篇: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开题时间 :
开题地点:宁阳县景秀宾馆北楼会议室
主持人:尚延亮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王营、许兴亮、李富学、高智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广泛介绍,其主要思想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了放任与浮躁,特别是新课改之后,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吃透精神的情况下,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只注重形式,不能细致研究每一个环节,致使现在的课堂更加浮躁,效率更加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包办。主要表现在目标设置未考虑学生实际,一味照搬教参,目标太多,多数在四个以上,好像越多就越全面,其实,目标越多就越没目标。预习环节教师包问题、包答案,展示环节教师包评价,包纠错,反馈环节教师包解疑。
2、环节多,交流少。一节课从预习检测,展示目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交叉评价,巩固训练到达标测评及当堂作业。这已足够,但个别教师常设置10个以上环节,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难受,学生疲惫不堪。况且许多教师为追求“亮点”、“内容丰富”而“别出新裁”设计许多哗众取宠的环节,教师设置的探究题毫无交流讨论的价值,只追求形式到位和表面的“繁荣”。
3、时控把握差。教师对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模糊,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主要原因是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去读去写去做,只有用心去体验尝试,就明白每个环节的时控,就可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
4、误认为精讲就是少讲或不讲。精讲是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切中肯察綮的讲解,这不等于少讲,因为有时还需多举例、多演示学生才能幡然顿悟。洋思中学的讲课不超过四分钟,并不是教师讲解时间界定在4分钟的长度区间,而是鼓励教师精准、精要讲解,一语中的而少讲废话,多启发引导,多点拨拓思。若一节课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交流与评价,学生能够达标,教师就不用讲,这才是教师上课的最高境界。
5、满堂问。自“满堂灌”逐步退出课堂时,又出现了“满堂问”现象,教师从上课到下课几乎都在发问,一节课40分钟问30多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更别说交流见解,交叉评价,教师往往自问自答,学生随声机械附和。
6、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配制不合理,多数教师能积极进行课改实践,实行小组合作,以培养协作、共享智慧精神,而在配制小组成员时,“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操作起来困难,常常仅靠分数高低予以搭配,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任务,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小组考核办法,无激励措施,学生唯讨论而讨论,甚至有的讨论成了学生新闻故事交流会,家常会。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困生成了新的看客和歧视对象。于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借助小组讨论之际便开始挑起事端,以扰乱正常教学秩序为快。“无事生非”好象有了最好的解释。学困生原本因欠知识多而落后,在小组中遭受冷遇,促使其坠落为“问题生”。于是课堂管理成本大增,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7、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合理。媒体因其承载信息丰富、视图新颖直观而倍受师生青睐,但不当使用却成了弱化课堂效率的诱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低,有的从网上下载,与学生水平及教材版本脱勾。二是教师操控技术不过关,遇到课件打不开或遇到故障无法短时间调适。三是教师一味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板书一个字都没有。
8、学生没有真动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师生的舞台。由于教师在问题设置、点拨评价、矫正补救等方面角色“错位”,致学生被动机械学习,学生潜能没有充分挖掘。让学生暴露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相互评价,让组间相互评比,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管学生,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紧张有序进行学习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视挫折,增强受挫心理和形成稳健诚信的心理优势。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农村的课堂教学约有71.8%的信息量属无效无用,且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在有学生生命个体参与的、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中,其实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为之找到解决的策略已成当下急于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
2、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教学调控,关注课堂教学成效,以教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教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一条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3、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内容
1、影响教师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师怎样的教学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2)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3)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的研究。
2、教师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一言一行为整个教学流程顺利、成功推进 有重要意义。对教师改善研究主要从细节出发进行把握。
(3)、有效教学与教师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教学的措 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我校从2010年酝酿,2010年下半年开始规划设计,2012年5月正式组织实施,这期间作为课题主持人,我主持的东疏镇“十一五”规划课题,参与实施的宁阳县“十一五”重点课题与2011年均已结题,其中宁阳县“十一五”重点课题被专家评价为优秀,两年来课题组在对新课程衔接教学现状及相关理论作了较为丰富的前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反思等工作,了解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改革实践,并发表了 相关文章。同时还有一批热心科研的骨干教师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回顾两年探索,我们研 究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三个大方面:(1)影响教师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教师怎样的教学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2)教师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一言一行为整个教学流程顺利、成功推进 有重要意义。对教师改善研究主要从细节出发进行把握。(3)有效教学与教师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教学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广泛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以上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学是指师生教和学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指教师的教即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本文根据对教学的狭义理解,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论述有效教学的理论,阐述有效教学思想的发展,分析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现状,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有效教学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教学理论,还可以为学校成为有效学校或优秀学校提供参考,为我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使教师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并为他们有效教学提供指导。有效教学是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具体运用了文献法、历史法、逻辑思维方法、发生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有效教学的涵义有四:有效教学是合规律性的,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是有效果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益的,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有效率的,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理想的。违背教学规律、无效果、负效果、低效率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具有突出的特征,有效教学的特征指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负效、低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或标志,包括:正确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且指向知情行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充分的准备,以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为基础而形成囊括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的适当教学计划;科学的组织,教学实施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清晰明了,清楚地教学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正确理解、牢固掌握和顺利应用或迁移;充满热情,运用多样化手段显示对学生、学科和教学的热爱,感染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好、爱学习、会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产生了尽可能大和好的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有效教学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指影响教学活动进行并促成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因素。虽然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因素都影响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且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那么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即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责任意识、效能感、能力和机智等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其对教学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和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目标的认识,对有效教学起导向作用;教育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由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内容知识构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对应做好教学工作的认知和觉察,它构成教师有效教学的动力;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是对其能做好教学工作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信念,是对其能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知觉,它激励教师有效教学;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从事教学活动并保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它通过有效地认知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和监控教学活动而影响有效教学;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和反应的技巧,直接左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虽有突出的共同特征,但具有多样性。有效教学的多样性是指有效教学表现出多种形式及其在多种形式上表现出差异性,既指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教师的特征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又指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教师的特征是有差异的,而非完全相同的。有效教学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出多种形式。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教师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学的感知、体验和经历以及教学的内隐理论是有效教学多样性的存在基础。实现个性化有效教学、成为畜有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教师是有效教学多样性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学校把他们培养为有效教学教师所提供的重要启示。有效教学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表现为发展性.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是指有效教学是发展的,教师可以从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教师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这既从发展理论中找到了科学依据,又被教育研究所证实,还由教育实践所证明:发展的条件有:教师发展生理机能和心理能力、掌握教育知识、参加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开展教学研究;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这是由教师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有效教学的多样性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教学图式发展和教学专长发展的阶段理论可用来说明有效教学的发展阶段;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提示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培养教师可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它是一套策略。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并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能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学生要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取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1、健全研究制度。
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做到期初有研究计划,期中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期末有阶段课题小结。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周星期三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落实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定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理论,用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经验。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提供课题组的老师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也经常邀请课题专家来校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方法和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
1、准备开题阶段:
(2011年9月----2012年2月)
①阶段达成目标:结合我校数学教学实际,确定了《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的课题。明确进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重要意义。②阶段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组建研究小组,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③阶段研究成果:确定课题,制定方案,进行开题报告。④阶段负责人:徐丙新
2、达成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年7月)
①阶段达成目标:以“有效数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 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教学模式,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②阶段研究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听评课活动,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并相互交流。
③阶段研究成果:教学实践的随笔,经验论文,学生实践活动作业,及相关调查研究材料。
④阶段负责人:赵研冬、刘鹏、范满
3、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①阶段达成目标: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
②阶段研究内容:对撰写的教学反思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准备结题工作,召开课题 研究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签定和验收。
③阶段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④阶段负责人:赵研冬
(二)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为辅。
1、个案研究法
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
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3、文献分析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4、调查研究法
主要调查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
1、书面材料:《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 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预期完成时间2011.12
2、随堂听课,评价有效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师的教学和课 堂教学质量。预期完成时间2015.6
3、展示个人主页,呈现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材料,反思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 学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预期完成时间2015.12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 1000字左右。)
评议专家组签名
四、所在单位(教办或学校)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本次规划课题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本单位保证做好课题管理工作,提供研究经费并创设其他研究条件。
第四篇:影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影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宁强县燕子砭初级中学 杜清德
摘要 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培养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发现探究、自主交往、过程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理论上说有效指的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有专家给出课堂教学效率的量化公式: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但实际中我们很难用理论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衡量。笔者在大量的听评课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 导致物理课堂效率不高的因素如下:
1.教学要求偏离学生实际,偏高了学生理解困难,打击了学习兴趣;偏低了,学生收获不多。
2.教师语言表达不清晰,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
3.缺少实验、实物等感性材料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4.教学方式单调,缺少课件、动画、视频等辅助教学。
5.课程整合意识差,拘泥于教材,教师的创新意识差。
6.过于注重模仿练习,缺少变式训练,过于注重结果,不注重思维过程分析。
以下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探索出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方法.一、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重,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
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 场面。
在师生关系上,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所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有素质高,涵养好的教师才能散发出更高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一则带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以极佳的心理状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催促思维。特别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就是差生提出很“傻”的问题时,也不要讥讽,而应从神态、语言、动作上表露出对他们的支持,并诚恳地引导他们找出错误所在。特别是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这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
二、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
1.创设情景,还课堂给学生,为克服课堂教学过程的单一化,需要教师 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个别指导。
2.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保持在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方面格外重要,课堂教学是日久天长的,保持兴趣不是一节课的事,我们的目标是要学生天天想上物理课,盼着上物理课才可以,嫌物理课时少,总感觉物理课堂时间比别的学科短。
如实验提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利用有趣的实验能增强学生好奇心;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断路和短路时,利用家庭电路板进行实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好奇心理,然后逐步启发分析:先用趣味实验激发,然后阐述,这样,学生在趣味中很自然地理解了断路和短路,而且印象深刻。
还可以利用近代的物理知识的“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现象、纳米技术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
3.注重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没有完美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及时的反思能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能锦上添花。反思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三、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目前,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学法指导不仅使学生要学,而且会学、善学、巧学,使学生从那种拼时间拼体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不做书本的奴隶,而作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指导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根据物理学习的过程,应对学生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及作业巩固的指 导。
1.预习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无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
要前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既是眼前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的需要,故应予以重视。一般应在前一天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预习,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对于定理、公式等重要内容,不仅要记住结论而且要特别注意其推理过程。预习时要手脑并用,疑难问题要记下来,以便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2.听课的方法
有了充分的预习,听课将是轻松而高效的。一要注意听目的要求,听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听重点及老师对难点的剖析,听解题分析思路,听小结。二要在听课的同时注意思维,要善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由听产生联想、猜想、归纳,学会反思。三是记录,记要点、疑点、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 结和课后思考题。
3.复习及作业指导
指导学生一是要把复习放在做作业之前: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的重难点、解题思想,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加强理解,巩固记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书写格式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要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使条理清楚,字迹清晰,并画出规范的图形。
总之,在提高课堂实效性方面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挖掘,还会有更多的经验总结出来,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行动起来,一起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书目:
1.《有效教学方法》美 加里·D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主编 周成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五篇: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因素
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因素有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
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它对于企业来说,既不可控制,又不可影响,而它对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环境:
1)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与市场构成的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市场的关系;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市场的关系。
2)人口的地理迁移因素:客流的移动特点和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购买动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社会因素:家庭;社会地位阶层,影响细分市场。
2、经济环境:
1)国民生产总值。
2)个人收入,反应购买力高低。
3)外贸收支情况。
3、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和保护;环境的恶化;疾病的影响。
4、技术环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
5、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都直接影响营销策略。
6、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传统习惯。
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并密切影响其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公众以及企业自身等。
1、供应者:资源的保证,成本的控制。[1]
2、购买者
1)私人购买者:人多面广,需求差异大,多属小型购买,购买频率较高,多属非专家购买,购买流动性较大。
2)集团购买者:集团购买者数量较小,但购买者的规模较大;属于派生需求;集团购买需求弹性较小。
3、中间商:其购买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了专卖,以取得利润;由专家购买;购买次数较少;单批量大。
4、竞争者:
1)竞争者及其数量和规模。
2)消费者需求量与竞争供应量的关系。
5、公众:金融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一般群众。
6、企业内部各部门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