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个人行为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效能研究
基于个人行为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效能研究
[摘要] 信息系统的引入,已经成为企业维持及提高竞争优势时不可回避的课题。如何切实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效能,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管理升级,更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本文旨在从个人行为层面探讨信息系统的效能问题,为建设有效能的IS,提升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创新扩散理论 企业组织环境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维持及提高竞争优势,许多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应运而生。企业希望通过销售信息系统的引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客户关系管理(CRM)水平,最终实现好的企业业绩。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必须与人的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从个人行为层面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影响和控制,对信息系统的效能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技术创新决策行为理论回顾
Rogers在1983年提出了针对个人的创新决策过程的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ecision Process,IDP),指使用者在知道了某一项创新后,会产生对创新事物的态度,决定是否使用或拒绝,并加以执行,随后再重新确定此决定。创新决策过程包括初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和确认阶段五个阶段组成。
但Rogers的采纳过程理论是一种强调采纳者驱动作用的“拉式(Pull)”理论,忽略了供方、社会、管理干预等因素对IT采纳过程的影响。这是因为该模型没有考虑主观准则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其模型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隐含前提之上的,那就是: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即在这类信息系统的应用中,终端用户是否接受信息系统是一般自愿的。而这一前提在企业组织环境下无法成立。因为当研究的对象处于企业组织内时,由于组织内部干预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个人对IS的拒绝或使用难以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在实践中,企业内的个人行为是容易受到企业组织环境和管理因素的影响的,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员工产生一种“推式(Push)”驱动作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比个人环境和对企业组织环境的差异,来了解企业内的个人行为的特点。
二、企业内个人行为的特点
1.企业组织环境与个人环境的差异
一直以来,个人用户对IS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1)个人环境下的使用:指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选择权,可自主决定使用或是拒绝,用户的使用行为是其自身态度和意愿的结果。常见于个人环境下的电子邮件、文件编辑等的应用中;(2)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使用:是指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自身没有选择权,不能自主决定使用或是拒绝,用户的使用行为主要是外界环境强制性作用的结果。常见于组织环境下的文档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等的应用中。
这种使用方式的不同,源于企业组织的环境与个人环境间存在的差异。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描述。总的看法是认为这种差异来自于组织环境的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制度上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和任务上的原因。与个人环境相比,组织环境有明显的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对个人的外显行为有显着影响,环境可控,技术复杂性高,技术的路径依赖性高,成员间任务的耦合集成度高。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人行为的特点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由于其行为的归因与个人环境下的用户不同,从而造成他们的个人决策行为在对环境和路径的依赖性,以及可控制性、可预测性上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环境上的差异造就了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行为的特点。
(1)社会规范对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人的行为有显着的影响。
(2)企业内部的管理对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产生规范性影响。
(3)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人的特征是可以预测的。
(4)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要对IS进行深层次的使用才能完成组织任务。
(5)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大多需要以直接学习和第三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转移。
(6)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的具体行为与IS持续的周期性密切相关。
(7)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会对IS升级产生直接、主动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行为的特点表明,企业员工的IS决策行为将更容易被预测和控制,同时其个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也更为隐蔽,个人行为对IS效能最终发挥的作用更大。在实践中,针对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行为在管理上的控制也就更有意义。
三、对企业内个人用户的阶段性管理策略
1.企业内个人用户个人行为分类
从个人层面上考查创新扩散理论,结合企业组织内个人行为周期性的、阶段性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企业内个人用户在面对IS引入这一技术创新时,与IS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会有不同的个人行为内容。
IS是存在生命周期的,它是指企业的IS从系统规划的提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正式投入使用直至被升级替换或淘汰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产生、开发、运行、消亡。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阶段组织有不同的任务。
综合上面的想法,我们认为企业内个人用户对IS这一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了一个从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进而接受同化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故而将企业内个人用户的行为具体的划分为4个阶段性行为,其含义为:(1)了解行为,在竞争压力下,通过对企业内信息和管理需求的全面了解,做出对某种IS的采纳决策;(2)理解行为,通过对IS的开发与实施,深入理解引入的IS后,组织新的管理模式并建立新的管理制度;(3)接受行为,通过IS在企业内部的推广,使企业内个人用户信任并接受已建立的IS;(4)进化行为,IS被企业内个人用户消化吸收,成为企业的常规性活动,企业进入下一轮IS升级。
可以由此得出对应于IS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内个人用户的主要行为描述(见下表)。
这些行为在时间上顺序发生,环环相扣,前一个行为的效果影响后一个行为的发生,并通过他们的累积作用来实现IS的效能。因此,在组织引入IS的约束条件下,明确了我们可以利用外部的管理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内个人用户行为进行有目标的控制,可以达到提高IS效能的目的。具体的管理策略
(1)创造有利于IS效能发挥的外部条件
企业在引入IS时,要认识到这是对原有的技术—企业组织—个人之间平衡的打破,要想使新信息系统的效能得到发挥,就需要更快更好的建立起新的平衡。
首先,要保证IS的技术特性、企业组织环境和个人特性的相容性。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组织目标、不同的任务特性和不同的组织文化。即有着不同的组织环境。要想使一个新的IS有效的完成组织任务,为企业成员所接受,就要保证IS的技术特性与特殊的企业组织环境相容合、相匹配。这种匹配是动态的、双向的,包括IS对企业组织的匹配(系统建立之初对组织任务、结构和信息流向的解读)和企业组织对IS的匹配(为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以建立新的IS为契机对组织任务的重新认识和对组织结构、组织信息流的重新调整)两方面。
作为企业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存在职位、MIS教育背景、相关经验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是必然的。因此IS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组织成员间的差异性,使IS在技术设计和培训的提供上,与各类成员的个人特性相符合,才能降低用户对新IS的抗拒心理。
同时,企业也要确保企业成员的个人特性,与其所要完成的组织任务相符合,具备基本的技术和经验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创新性的组织文化,增强成员的学习能力,将个人的目标统一在组织目标之内,形成合力,有利于用户对IS的接受和使用。
作为环境三要素的IS的技术特性、企业组织环境和个人特性要相互容合、相互匹配,形成一个“场”,共同促进用户对IS的良性认知的形成。
其次,建立有效的组织内的沟通。组织内沟通可以使组织内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得到很好的传播,可以让组织成员在面对IS时,不仅有显性知识的支持,也可有渠道获得隐形知识的支持,从而感知到更多的组织资源。有研究证明这种更多的可感知资源有利于组织成员对IS的接受和使用。
(2)对企业内个人用户个人行为进行分阶段的、有目标的控制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IS效能的发挥要以企业内个人用户的良性个人行为为基础。这些个人行为以了解行为、理解行为、接受行为和进化行为这4种不同的行为类型依次出现,并对IS效能的发挥产生累积效应。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以个人良性行为表现为目标,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阶段的控制、观测和指导,可以使我们对IS效能的实现产生很好的预期。而且,由于这些行为及其结果将以一种经验的形式,对下一次的IS引入过程中的个人认知产生反馈作用,就使得对企业内用户个人行为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引入IS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效能输出,就要从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以及对企业成员的个人行为控制两方面入手。在IS规划、设计、实施、评价、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对这两方面给以充分的考虑。以此为途径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浅谈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研究
浅谈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研究
本文重点探讨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及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增强防范意思,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管理系统 系统安全 信息科学 加密技术 防火墙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的安全性已成为不同使用层次的用户共同关心的问题。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网络系统能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但随着网络信息传输量的急剧增长,一些机构和部门上网的数据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攻击者可以窃取网络上的信息,窃用口令、篡改数据库内容,释放计算机病毒等。这致使数据的安全性和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解决好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是确保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检索、信息存取等服务。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要求文献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速度与之相互适应。20世纪30年代,柏德就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同一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与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控制过程,此时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它继承了其他众多学科的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它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它又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之中,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正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它已被公认为是一门不可替代的崭新学科。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工具与手段,已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导致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
管理信息系统依赖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与电子计算机同步发展的,它是现代化管理的标志。
二、国内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各类企业在近20年来,不同程度上都遇到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8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就一直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推进。90年代以后,随着微型计算机、互连网等迅速普及,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信息化进一步为人们所重视。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充分肯定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过去10年左右,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虽然轰轰烈烈地发展,但其成功率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企业已经投入使用的模块,实际中并未发挥作用,它只是针对一些局部系统,或特定类型的产品处于试运行阶段。一些企业中的计算机的97%是用来做文字处理工作,有1/5的计算机是经常用来玩游戏的。这些调查、结果分析都说明:我国企业目前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比较普遍,但许多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信息系统开发的紧迫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各行各业都愈来愈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提升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性,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而且也需要信息化工具进行辅助。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人才的争夺与管理已成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要面对高强度的竞争无疑是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而科学管理的实施是离不开数字化的工具做辅助。特别在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做为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者要想对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借助于数字化管理工具。
四、网络安全应具备的功能及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
1、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访问控制(2)检查安全漏洞(3)攻击监控(4)加密通讯(5)认证(6)备份和恢复(7)多层防御(8)?设立安全监控中心
2、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
(1)信息系统在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方面存在。由于设计系统的不规范、不合理以及缺乏安全性考虑,因而使其受到影响。
(2)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主要是文件服务器,它是网络的中枢,其运行稳定性、功能完善性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质量。设计和选型考虑欠周密,影响网络的可靠性、扩充性和升级换代。
(3)缺乏安全策略。许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忽视了这些权限可能会被其他人员滥用。
(4)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维护不力。
五、?网络安全应具备的防范措施
1.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合理与否是网络安全运行的关键。全面分析信息系统设计的每个环节是企事业单位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工程的首要任务。在总体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接入以太网上任一节点进行侦听,捕获发生在这个以太网上的所有数据包,对其进行解包分析,窃取关键信息。为了解除这个信息系统固有的安全隐患,可采取以下措施:(1)网络分段技术的应用从源头杜绝网络的安全隐患问题。局域网采取物理分段与逻辑分段,来实现对局域网的安全控制,目的就是将非法用户与敏感的网络资源相互隔离,防止非法侦听,保证信息的安全畅通。(2)解除隐患的另一方法是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
2.强化计算机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保证
(1)加强设施管理,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实体安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用户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其它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在保护计算机系统、打印机、网络服务器等外部设备和能信链路上下大功夫,并不定期的对运行温度、湿度、清洁度、供电接头、三防措施、志线、设备等进行检查、测试和维护。着力改善抑制、防止电磁泄漏的能力,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的工作环境。
(2)强化访问控制,力求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第一,建立入网访问功能模块。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访问控制体系,将绝大多数攻击阻止在到达攻击目标之前。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允许哪些用户可以登录到网络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在哪台工作站入网。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3个过程: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检查。在3个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不能成立,系统就视为非法用户,则不能访问。
第二,建立网络的权限控制模块。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
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将用户分为3种类型:特殊用户、一般用户、审计用户。
第三,建立属性安全服务模块。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网络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联系起来。网络属性可以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权限:向某个文件写数据、拷贝一个文件、删除目录、文件的查看、执行、隐含、共享及系统属性等,还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显示等。
第四,建立档案信息加密制度。主动地加密通讯,可使攻击者不能了解、修改敏感信息。良好的认证体系可防止攻击者假冒合法用户,防止数据非法泄漏。第五,建立完善的备份及恢复机制。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可在攻击造成损失时,尽快地恢复数据和系统服务。同时,建立强大的数据库触发器和恢复重要数据的操作以及更新任务,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使重要数据均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
第六,建立网络服务器安全设置模块。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包括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设置服务器登录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和关闭的时间间隔;安装防火墙。
第七、建立安全监控设施。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体系管理、监控、保护及紧急情况服务。
综上所述,对于计算机网络传输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严格限制上网用户所访问的系统信息和资源,这一功能可通过在访问服务器上防火墙来实现。第二,应加强对上网用户的身份认证,使用RADIUS等专用身份验证服务器。可以实现对上网用户帐号的统一管理;在身份验证过程中采用加密的手段,避免用户口令泄露的可能性。第三,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VPN在提供网间数据加密的同时,也提供了针对单机用户的加密客户端软件,即采用软件加密的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计算机学报.?2001-2006.[4]?电脑报.?2000-2002.??
第三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高校国有资产的类型众多、数量巨大而且使用的人数较多,在管理上非常的不利,通常高校管理资产的部门会涉及到档案馆、设备处、图书馆以及财务处等众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说,在管理上有很多的难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管理软件相继被开发,这也给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基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施
一、引言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个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产增长金额也越来越大,其构成也日趋复杂,这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于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目前各个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来看,使用信息化管理程序是众多高校选择的重点管理手段,因此,开发出符合高校自身条件的管理系统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管理中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资产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从计划采购到报废,资产的各个使用过程,都有信息化的作用,也为资产使用的每一个阶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能够有效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资产的产值。多年以来,不管是高校还是国有企业,对于资产的管理都不够严谨,资产流失现象非常的严重,除去某些客观的因素以外,管理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手段也成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2.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的科学共享,提高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多的是注重资产的所有权,对于管理的考核也是强调保管好,因此应用了很多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但是,这样做资产的利用率就会下降,更不用谈共享的问题。3.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降低资产的占用率,更好的做到物尽其用,使资产能够在有限的使用年限里更多发挥其价值,从而降低本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方案
根据教育部对资产信息系统(二期)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施方案,并分析了每种的方案的优缺点。
1.完全沿用并升级财政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这种方案的管理方式是,有全校统一的部署,根据学校管理部门的不同职责进行分级分权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能够完全满足相关部门对于资产管理的要求,而且教育部要求的资产日常管理以及申报事项等都在系统内,比较完整。缺点是,如果完全使用这种新的系统,要想结合学校自身不同的状态就会很难,而且新的系统和老系统的差别较大,需要进行适应。
2.完全采取接口开发的模式
使用这种方案,高校可以根据教育部对信息系统接口的要求,联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进行接口的开发测试和日常维护,资产的日常管理就可以使用原有的系统,而其他事项的办理就要到要求的资产信息系统(二期)进行办理。这种方案的优点是高校不用更换新的系统而且成本低,便于接收。缺点是,需要请专业的开发人员进行接口的开发,学校要自行协调三方的需求。
3.部署财政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多个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定期上传数据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控制的方式:由学校统一填报申请报表以及注意事项,申报的部门应该进行完善的部署,财政部应该进行信息系统二期的审查,实现全学校资产数据的统计、资产数据报表的填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等;学校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资产数据的统计,并将统计好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上传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并更新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依据相应的管理职责拥有报备、报批等相应的事务办理的权限。这样管理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对全学校国有资产数据的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满足教育部门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又可以防止各资产管理部门更换信息系统,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不能实现资产数据的实时更新,并且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造成数据与原数据不一致。设计的第一种方案和适应用于单一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校,第二种方案就比价适用于单一使用其他管理系统的高校,而第三种方案就比较折中,适用于分散使用教育部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高校。
四、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方法
1.建立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网络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而且涉及非常广的工作。现阶段,高校的办学投入越来越多,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也会越来大,面对各种不同的管理设备,以及教育部门提供的办学条件,建立更适合高校资产管理的网络。就能够实现对大量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从而对信息管理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国有资产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果。
2.运用WEB方式,实现内部资产网络管理
为了充分利用校内互联网平台资源,高校资产微观管理行为的实现应当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资产管理的快捷高效和信息共享的功能。因此在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中应当细化资产微观管理模块,运用WEB方式,实现计划申报、预算编列、招标采购、资产增加、调拨和报废处置等环节网上管理目标。各个高校都要设立资产管理专用服务器,对外实现与教育厅主服务器定时或实时数据交换,对内实现校内院系部处部门与学校主服务器之间数据交换。从而真正实现省属高校资产管理从宏观监督到微观管理的网络化和实时化。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抓住国家重点管理国有资产的机遇,从根本上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多年来管理资产的经验以及目前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建立一套符合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的合理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庞更新,占忠,韩同义,等.高等院校师资力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1999,20(3):71-77.[2]邱均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与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48-51.
[3]蔡文春,李同武.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山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侧记[J].价值工程,2008,(7):137-140.
第四篇:“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
“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
摘要:社会日益信息化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做好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重大课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需要从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能力与能量诸多方面来考量。本文拟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视野下,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方法,探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路径选择。
关键词:效能 互联网+ 思想政治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创新
一、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内涵
(一)效能的含义
毛泽东同志1942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做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使用了“效能”一词。从报告中可以理解到“效能”指工作的效率、能力与能量。一般地讲,效能主要指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也就是说,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把效率、效果、效益、能力、能量综合起来就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确性与效果方面的有利性。从静态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主要表现为工作成效,即工作上有能力取得成功,相关思想政治工作功能都能得到应有发挥。从动态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主要表现为工作效率,特别是信息时代具有精确、实时、快捷、高效的时代特征。从功能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主要表现为凝心聚力铸魂,传递正能量。
二、“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融合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它具有持续性、系统性、网络性的特征,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创新。
(二)实践依据
“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信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阵地争夺战,已经从生活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社会对不良信息的管理掌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提升“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政治思想工作研究状况
在联共(布)十七大的总结报告中,斯大林明确提出了 “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规定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六项任务和基本内容,并将其纳入国家政治文化生活和学校教育的轨道。如果要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2009,08)在清华大学的讲演中提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再控制大众传媒。”苏联解体之
后,俄罗斯的思想道德秩序曾经一度陷入极端的混乱无序之中,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极大挑战。经过十多年探索,俄罗斯在普京的倡导下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并将其作为教育和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石。“俄罗斯新思想”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四个相辅相成的部分。
新加坡受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人种复杂,宗教信仰多样。政府为统一国民思想,培植公民国家意识,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在道德方面,新加坡还倡导儒家思想,坚守东方价值观。在美国,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名称;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
(二)国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状况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后“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刊登。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等工作要点被多次提及。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自从教育部于1983年夏决定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今已30周年。三十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从实践走向科学,其主要特征: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具体做人的思想工作,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四是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五是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六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随着高校内校园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升级,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内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杨筱柏(2013)提出高校网络舆论已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亢晋平(2015.6)提出了信息化对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挑战,要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主体网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内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观点。
四、“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
(一)抢抓发展机遇,提升整体效能
基层央行在深入推进“互联网+宣传工作”的初步实践证明,“互联网+宣传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对于推进基层央行政治生态文明、促进效能作风转变、勉励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帮扶基层都产生了积极效应。初步形成提升效能的“新状态”。
1.整合“三个舆论场”,抢占舆论“制高点”,占领思想“主阵地”。社会舆论场包括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民众舆论场。首先,通过实施基层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以新媒体舆论场为支点,为三个舆论场的直接沟通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群众意识、民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微信、短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解决群众所盼、所怨、所想的问题,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克服懒惰涣散的庸政作风。其次,多维的信息渠道,上级部门能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状况,干部作风转变,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加强,有力地提升了基层机关效能,加强了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2.创新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提高思想教育效率。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网络性能与政治功能深度融合。网络是一个多维的交流平台,能把线上传播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互动平台。在融入渗透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信息即时传播,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效能。引导群团组织,发扬责任担当精神,让它们成为基层思想政治传播“网状”结构中的重要节点,让这些“节点”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力。
3.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把“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提高到精确、实时、快捷、高效的新水平。大数据技术是指运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各类网络数据库。一是运用大数据研判和预测社会舆情,为我们科学筹划、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大视野、大舞台、大课堂;二是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深化政风行风热线活动的社会监督功能,接受社会常态监督;三是修订完善作风效能绩效评价体系,探索研究机关绩效管理基本制度和工作体系,建立正确导向、抓好目标执行,确保各项指标任务有效推进。
(二)加速深度融合,积极应对挑战
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把意识形态工作定义为“党的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基层宣传工作者,在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模式过程中,必然要直面困难和迎接挑战。
1.填平地区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加强基层掌控网络执政阵地力量,是推进基层“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最艰巨任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由于基层党委和政府对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方面没有决定权,导致目前基层宣传部门在网络执政阵地建设上处于无专门机构、无专项编制、无专职人员的“三无”状态。要在基层要建设强大的网络队伍,掌控互联网舆论阵地,落实起来难度很大。
2.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真正形成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基层大宣传工作格局。习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互联网融合发展,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当事人,可以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基层聚合信息平台。克服基层存在的政工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孤岛”现状。而少数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是不屑用网络,认为用网络只是赶时髦的工具;二是不敢用网络,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怕失控失管,防着躲着堵着;三是不刻苦学网络,一定程度上自己还是“网盲”,对利用网络搞思想政治工作束手无策等错误思想也将在融合中消解。面对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变化、职业结构变动的重大转变,基层群众的思想矛盾也将在共赢中得到克服。
五、政策建议
李克强总理最近说,推进“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契机。要推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释放更大活力。
(一)制度创新,借鉴互联网+传统产业,开创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传统产业,引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引起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党管媒体、党管舆论,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为整合“三个舆论场”,要全面审视和清理现行网络管理法规,适时进行增删改,形成有针对性、前瞻性,真正实用管用的网络法规体系。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能使政府主动利用新媒体、搭建起的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二)管理创新,构建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的学习型组织,实施“能本管理”
虚拟化网络应用正在走向扁平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扁平化思维,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舆论焦点,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及时回应百姓关切,积极影响引导舆论,推动现实问题解决,消解诱发矛盾的负面因素,聚集推动发展的正能量。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不断引申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的组织。它可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最大化。
(三)协同创新,培养“双师型”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创新全媒体传播平台
提升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政工干部要以很强的历史责任感和本领恐慌感,着眼网络化发展的新要求,确立提高能力素质的新起点。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招聘比例,加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成既是政工师又是经济师的“双师型”复合人才。深入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各单位各部门联合发力,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宣传部门要善于同信息部门、科研部门进行横向联合,只有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开发新平台,才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不断向精确、实时、快捷、高效转变。在“三严三实”效果评估中,我们应当把不断提升“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深度创新评价体系。比如,将达度评估法与比较评估法有机融合起来,旨在使评估工作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操作性,使受评对象在评估结果的引导下,振奋精神,努力学习,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工作研究;浅谈企业效能监察
工作研究:浅谈企业效能监察
效能监察是1989年国家监察部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的一项控制监督管理工作,是企业监察部门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的监察活动。
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发展,国有企业监察机构(或小组、专班)通过监督检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对管理人员评价、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查处违规、违纪人员、追究责任、以达到监督控制管理行为,提高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预防腐败,防范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为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在管理中的位置,应当属于“控制”这一职能。管理控制分为直接与间接,一个是培养更好的主管人员娴熟运用概念、技术原理、系统看待管理工作,减少管理不当造成的不良结果,这称为“直接控制”;另一个是追究那些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明确人们对它所负有的责任,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改正,这称为“间接控制”,企业的效能监察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间接控制”范畴。关于企业效能监察的特点。(1)它是企业内部的专门监督形式。实行异体监督,实施主体是监察人员;(2)它是企业内部监察机构(或效能监察组)针对其监察对象开展的监察活动,存在同级监督难的实际情况;(3)它是对监察对象管理行为的监督控制,要达到一定的检
1查覆盖面,才能实现预防腐败、防范风险。
关于效能监察与审计关系。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内部既有监察又有审计。审计与监察具有相同的属性,在企业共同承担专门的监督控制任务。二者不同之处是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监督的层次不同。内部审计主要对控制活动中的会计控制系统和“控制程序”进行评估和监控,而效能监察主要对“控制环境”(管理层如何授权和职责分配,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管理风格等)层面进行监控。
因此,国有企业的效能监察作为专门的监督形式要承担特定的监督控制任务,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监督,防范单位高层决策失误、用权不当等风险,以维护良好的控制环境。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监督环节,效能监察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建立高效激励管理机制为基本点而开展工作。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企业必须按照客观实际,不断更新调整,改进效能监察工作方式和方法,研究探索效能监察工作的运行规律,发现和改进薄弱环节,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效能监察工作在加强企业反腐倡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能,保障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监督保障作用。2006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为效能监察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使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促进企业完善管理,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效能监察
工作水平。多年来,尽管在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效能监察工作,但是收效不大。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要推进、要深化、要创新,必须走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认为企业效能监察是党委、纪委的事,不是行政经营的事。
这种认识没有看到开展效能监察是企业深化管理,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有关活动,是监督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找缺陷、纠偏差的重要环节。虽然企业效能监察是选择性监察,不同于行政监察。它主要是查问题,找原因,分清责任,落实奖惩,从而提高效率,增强效益效能。企业效能监察与行政效能都是提高管理水平,都是监督管理者是否认真履行职责,都是为企业发展经济,增加效益。尽管效能监察与企业其它监督的形式、内容方法不同,但它绝不仅仅是党务工作,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要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勤政意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经营管理份内的事。
误区二: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是监察等有关部门的事。
一些领导认为,将效能监察工作交由纪委牵头,一些相关部门派员参加就行了。个别人甚至认为效能监察工作是反腐倡廉查案子,属于党风责任制的范畴。这只能说明少数人对效能监察的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效能监察工作虽然涉及面广、牵扯层面多、环节多,但它是紧紧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深入开展的。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强
调:深入推进效能监察,必须落实“一把手”工程,要成立效能监察小组,相关部门和监察纪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任效能监察组组长。只有这样,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才有深度、有力度。要推进效能监察工作,必须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督、全程监控,注重效能监察工作的对接,企业“一把手”要对效能监察工作负责。“一把手”要亲自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参加,没有这样的执行力度,要想搞好企业效能监察是很难的。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虽然它的选题立项表现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但工作开展起来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不是哪几个部门、哪几个人的事。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效益,势在必行。我们既是国企,又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预防职务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任重道远。我们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围绕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结合企业管理中的难点,针对职工反映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