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时间:2019-05-13 23:3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第一篇: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台州头门港区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总体发展格局中“南翼”的重要节点。目前,港区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计划于2014年实现开港。进一步加快头门港区开发建设,实现头门港 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对于推进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现有基础

(一)港口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坚持规划先行,是头门港发展的一大特色。头门港区总框架为“一港一城三片区、一心两轴四廊道”,设计规划成集“港口、城区、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当前,《台州港临海港区头门作业区总体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整体城市设计与重点地区详细设计》已评审通过,头门港区近期发展规划(2013-2020)完成编制,头门岛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头门港区产业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

(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成

坚持配套先行,强势推进头门港配套项目建设。自2007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头门港区的港区集疏运网络,甬台温铁路、甬台温和台金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台金高速公路东延线、椒江二桥、疏港公路、83省道改建正在建设,台金铁路、甬台温高速复线、74省道南延线、74省道东复线等已规划建设,码头一期工程、疏港公路工程、产业城基础设施工程等主体工程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

(三)三级联动平台初步形成

一是台州市与临海市两级政府分别成立头门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联动省级、台州市、临海市三级相关职能部门,协力破解头门港区建设难题。二是台州港临海港区加强了头门港与宁波港战略合作,搭建区域联动平台,为头门港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提供专业支撑。三是联动浙江头门港公司、头门港新区管委会、上盘镇等有关单位,搭建政企联动平台,全力确保港区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临港产业发展平稳启动

头门港区产业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基本道路交通网络、水电绿化工程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浙江吉利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自动化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头门岛液体散货泊位项目正加强招商洽谈,2336亩汽摩配产业园和中小企业特色园启动招商,一批有落户意向、符合入园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项目库,开始申报评估。

二、头门港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与周边港口腹地竞争将日趋激烈

头门港与宁波港的距离仅为200千米左右,与温州港距离仅为120 千米左右,与两者的潜在腹地范围重叠度比较高,这对头门港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无论是头门港定位于喂给港,还是干线港,由于地理上的先天因素,头门港必将与宁波——舟山港和温州港在腹地上产生激烈竞争。

(二)腹地经济产业与港口关联度不高

台州沿海产业平台建设中,临港产业与港口关联度不强,腹地轻工制品、汽摩配、不锈钢、专用设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主导,对港口的直接需求不足,不能直接带动港口发展。而从头门港后方临海产业区块看,医药工业占据主体位置,与港口关联性也不强。临海市域内陆更是以旅游用品、工艺美术品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对港口依赖性更小,难以形成直接需求支撑。

(三)港口开发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头门港是新建港区,建设项目多、融资规模大,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合作公司银行抵押贷款投入。由于受国内宏观调控大环境影响,加上港区尚无大型企业或产业集群落户,靠围垦土地回笼资金一时难以实现。此外,临海市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偏小,2012年全市的地方财政收入28.61亿元,难以支撑港城开发在资金上的巨大需求。

(四)港口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头门港新区管委会作为头门港的建设管理单位,目前正值初创,班子建设与队伍力量与当前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由于临海市仅为一个县级市,本身并不具备培养临港工业人才、港口专业人才、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国际经贸人才、信息技术人才、金融专业人才方面的能力。因而,人才短缺问题将是头门港发展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

(五)港口发展的要素制约仍相当突出

头门港所在的临海东部区虽然土地资源比较充足,但农保率偏高,耕田占补平衡矛盾突出。除头门港口北部北洋之外的海域都被列为一类海域,禁止设置排污口,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头门港口北部北洋工业区和其他工业区块的发展。水电供应、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地利用指标、海洋功能区规划调整和环境容量指标(主要是SO2排放总量)等因素都制约着港口滚动开发和后续发展。

三、头门港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以理念为先导,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着力构筑港腹联动的“引流棒”

1.牢固树立港腹联动的理念。理念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要将头门港的开发建设放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这个总盘子中作为系统工程来筹划实施。摆脱当前头门港的开发建设更多地将视角放在临港产业如何布局、临港工业如何做大、临港新城如何建设等方面,将“大腹地”港口建设理念融入头门港口的开发建设中。

2.按照港腹联动要求优化规划。规划是港口建设发展的灵魂。一是完善现有规划。把港腹联动作为指导思想或原则,纳入《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头门港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二是推动规划落实。现有系列规划及在编规划或多或少体现了港腹联动发展理念,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好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做到位,真正实现“一张图纸管到底”。

3.制定促进港腹联动的政策措施。整合已有政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港口开发建设的一整套政策,对促进港腹联动的指导思想、平台建设、人才支撑、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规定,并由头门港新区管委会制定实施细则。在全面政策框架下制定各专项政策,形成“1+X”的政策体系。用好用足现有各级各类政策,争取省市对头门港建设的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省、市和临海三级共建的政策体系。

(二)推进港城互动,发展物流联盟,培育“飞地经济”,着力打造港腹联动“大平台”

1.推进港城互动。“建港兴城,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港城关系的总结。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港口发展初期要充分考虑港口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港口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并为临港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二是促进临港产业集聚。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规划和发展优先临港产业,不断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形成强大的临港产业群,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三是加强港口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政府要及时制定适合港口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港口现代化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2.发展港口物流联盟。现代物流业是港口与腹地联系的重要纽带,建立战略联盟是提升港口竞争力与推进港腹联动发展的重要战略。一是建立港港联盟。头门港的发展要实施资产搭桥、联合开发,通过资产纽带,形成跨区域的企业集团,从而实现共赢的港港联盟。二是建立港货联盟。港货联盟不但是港口自身稳定货源的需要,也是港口综合物流的服务宗旨。三是建立港航联盟。头门港口可以与航运公司共同参股及经营支线港的航运及码头运作,也可以让出部分股份,允许航运公司参股共同经营,实现港航双方资产互补和共享。四是建立园区联盟。在头门港口或临港地区合理布局物流园区与临港工业园区,建立园区战略联盟,形成物流园区与临港工业园区互相配套、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3.培育“飞地经济”。充分发挥近海临港的区域优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是各临港经济区发展的新引擎。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使政府、重点企业负责人和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飞地政策”的重要性,形成“不求所在、只求所有”的现代经济发展理念。二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增强吸引优势。要整合园区优势、明确主业定位,规划发展特色园区经济,增强“飞地开发”的产业导向能力和招商吸引能力。三要进行体制创新,调节利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系。要积极探寻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与独立的考核体系的改革路径。四要完善运行机制,保证“飞地政策”实施。要完善合力共建的责任机制、项目建设的调控机制、“飞地开发”的分配机制,确保有序运行。

(三)引导资本进入,强化人才支撑,构建信息网络,着力丰富港腹联动的“维生素”

1.建立多层次港口投融资体系。港口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巨大、回收期长。港口资金来源如果依靠自身积累和信贷,远远不能满足港口的发展需要。一是争取并用好各级资金扶持政策。比如港口码头专用机械、后方堆场、后方装卸机械、疏集运设施等资金可以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包装头门岛南侧液体散货泊位项目,对接温台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加强与新加坡、中化、华电、浙能、远洲等企业集团项目洽谈,争取一批中小企业落户港区。三是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开辟港口融资绿色通道。鼓励央企、大型公司、外商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2.建立立体式的人才支撑体系。谁占据人才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赢得未来。一是抓统筹规划和重点培养。根据港腹联动发展需要,分别类、分层次、分阶段制定人才开发目录,加快实施头门港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抓刚性引才和柔性合作。进一步完善临海市“春泥”人才引进计划,一手抓基础性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创业创新人才的刚性引进,一手抓高层次人才智力的柔性引进,加快集聚和拓展高层次人才资源。三是抓基础配套和人才激励。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临港新城和港区生活区工程,让人才在住房、交通、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营造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3.构建先进的信息网络。先进的信息网络是提高港口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港口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头门港开发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港口码头、集疏运网络、集装箱场站等硬件设施建设,而且要适时构建面向港口业务运营的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发面向货主与经贸、口岸、航运等联网的开放式物流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港口物流的强大支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四)高效管理服务,破解发展要素,合力强势推进,着力健全港腹联动的“保障网”

1.统一协调,完善管理实施运行机制。头门港新区管委会作为省市明确的管理机构,应针对头门港新区跨镇域发展的实际,尽快理顺136平方公里内管委会、职能部门、所涉镇以及科研院所、港口企业的关系,既要实施区域集中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有序开发建设;还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各司其职,做到服务之事部门做、征迁之事镇做、产业之事院所企业做。

2.优化环境,着力破解发展要素制约。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分片开发建设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台沿海产业临海东部区块发展的若干意见》,抓紧出台头门港口新区的户籍管理、社会劳动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港、城、区、镇联动开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优先调整头门港新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强化农村宅基地“三统一”工作,拓展用地空间。建立企业上市融资梯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头门港区开发建设。

3.各方联动,不断完善合力推进机制。头门港口是浙江省、台州市与临海市三级共建项目。要进一步争取省市支持,早日制定出针对头门港开发建设的专项政策,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头门港新区、杜桥镇、桃渚镇和上盘镇整合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资源要素,加强道路交通、城市形态、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方面的统一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彼此联动的推进机制。继续开展项目百日攻坚大会战,全面推进头门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头门港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的联动机制。

基金项目:台州市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13GHY02)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杨再梅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二篇: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自我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

1.反思与教师发展

波斯纳曾将教师的成长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其有限的工作生涯中,随着时间的推延确实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但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经验并不一定意味着成长,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剖析和研究。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

2.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法:指教师以写教学日记的方式来促进其反思能力的发展。日记的内容通常包括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知、所做,并对为什么要做某事的原因进行反思,从中得出结论。教学反思日记不仅记录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事件,写日记的过程也是教师与自己进行对话,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

课堂教学自我反思: 列举出这节课的三个优点;

列举出要改变的三件事情:想如何改变?做法及其结果将有何不同? 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问题: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什么内容学得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得不太好?为什么?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如何?课的内容有趣吗?我在将来如何完善此课? 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问题: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互动了多长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互动的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学生对 所学内容的掌握?还有没有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我的提问是否有效?反馈是否恰当?我在课堂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激发的策略有效吗? 撰写教学案例:案例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遭遇一些对自己内心触动较大的教育教学事例,如果能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教育案例,就会帮助自己更好地反思。案例选择一定要有:真实性;典型性;价值性。

二、同事合作在与同事的对话中发展

1.教师合作的内涵

所谓教师合作,就是教师们为了改善学校教育实践,以自愿、平等的方式,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

2.教师合作的形式: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集体备课能将教师的个体创造性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变内耗为相助,通过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信息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发挥整体效益的目的,成为一条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

同伴互导:教师同伴之间的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和评课也是教师合作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形式。西方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帮助教师把在职前教育阶段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合作教研: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们围绕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而进行的合作行动研究(在行动中,通过行动,为了行动而开展研究)。在教师们组成课题组、共同对教育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合作成为可能。课题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获得共同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为了共同的任务自发地走到一起来的,因而其兴趣和利益有着一致性;在课题组里,教师的人际关系相 对简单,大家平等协商,合作共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即使在课题组里也存在着课题负责人等领导者,但他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性质仍然是工作关系。具备了这几个核心要素,教师的合作就能顺利进行。

利用博客进行合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成为人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博客在实践中最受欢迎和最有实效。教师博客(TBLOG)是教师们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内隐知识的显性化,并让教师团队共享知识、生成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博客,教师在“发表—回复—再发表—再回复”的循环往复中实现与包括同事在内的外界人员的广泛交流与对话,达到了有效管理个人知识、与同伴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解除职业孤独等多重专业发展的效果。

三、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共进

1.教学相长的内涵:学校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应该有机整合。

“教”必然能“知困”吗?不一定

如果教师只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授鱼),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渔),那么,教师就很难从自己的教学中认识自己的欠缺和问题。(“知困”与“教什么”有关联)

如果教师用机械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他们同样也不会看出自己教学的困境和缺陷。(“知困”与“怎样教”也有关系)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发展动机、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等,那么,他们就会不愿意或无能力主动查漏补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如果在教学中缺乏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处于一种消极、沉默的状态,即使教师拥有单方面的热情,也难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知困”与“师生二者各自的状态及其关系”相关联)“知困”然后一定能“自强”吗?不一定

现实中,很多教师虽然能认识到自身发展和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病,但他们接下来却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没有改进教学的实际行动。这主要表现为:

缺乏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无法针对自己发展中的问题,做出合理判断和科学决策,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缺乏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内在动机,对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致使教学中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缺少解决教学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知困”未必能够“自强”,“知困”只是“自强”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自强”既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解摆脱教学困境的责任感、动机、能力等素质,也需要外部条件和环境作为支撑。

“教学相长”并非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现代教师发展研究也已经向我们揭示了,教师发展并不是直线的,教师发展历程中存在“停滞”现象,甚至是“倒退”的情况,因此,“教”然后未必“知困”,“知困”然后未必能够自强。因此,我们不应将“教学相长”理解为教师无需努力就可实现的状态,而应将其理解为教师主体应有的一种理想追求。

教学相长中的“教学”是有条件的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雅斯贝尔斯:“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金生鈜:“师生交往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启迪的影响。”

2、师生对话与教师发展 学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为教师发展提供契机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源之一(精神报酬)师生对话使可以教师在学生的视界中重新认识自己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儿童从而进一步重新认识自我,实现对“主体自我”的新发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以儿童为“镜子”,在发现学生中发现自我: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天真,从而发现自己的活泼与热情;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发现自己教育教学的得失;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喜爱与不满,从而发现自己的人格个性与品质特征;发现学生所做出的每一件令你所惊奇的事,从而发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创造性;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从而发现自己教育行为的适宜性。

3.实现教学相长的策略:

(1)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能力。

对于终身学习来说,自主学习与发展是核心。自主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目的层面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二是过程或手段层面上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实践,很难期望有自主性的形成和发展。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强化主动思维,在学习技能上强化自学、自评、自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一旦被培养起来,就会成为教师发展的催化因素。要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提出问题,老师也要提出有挑战性、有高峰可攀、有未知东西待开发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接受提问,共同求解问题,从中得到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

(2)选择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的创造 力。

(3)营造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有三个等级:最低级的是服从关系:靠纪律约束学生,使之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或用取消考试资格、不能毕业来管制。中间等级的是认同关系:凭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人格的魅力,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像崇拜影星、球星一样崇拜老师,把上课当作享受。最高的等级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双方互相成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才智慧的资源。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技巧,善于与学生一道探索;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智慧资源中的闪光点,设法让学生对教师的创新有来自他们创新的回冲力。

希望在我们的校园里,所有的教师都不要习惯课堂上的鸦雀无声,而是更经常地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师生之间你不限制我,我不控制你,你尊重我,我信任你,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敢想、敢问,创造的欲望才有可能被激活。我们所收获的会远不止这些,学生在与教师合作互动的教学中,也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伙伴合作。

第三篇: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中共宁海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

宁海新闻网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不可逆转的科学发展的潮流,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我们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对于宁海这样一个以生态优势为最大优势、以加快发展为最大任务的县域来讲,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

一、为什么要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两者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实现两者的共促进、共融合、共转变。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目标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尤其是在经受金融危机考验后,我县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显现,土地资源和节能减排等压力不断增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不仅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的方向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新的发展方式必须渗透着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必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实现途径上具有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但长期实践证明却越来越证明了“波特假说”,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建设生态文明为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推动了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有机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还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支撑工程、符合转型升级导向的产业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第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成果体现上具有一致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的提高上,这也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得到了切实转变、社会发展取得了文明进步,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可以这样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与发展能够和谐统一而且必须统一的理念,决不能一讲发展就必须牺牲环境,一讲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就必须放弃发展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相互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和利益,也要舍弃不环保和增加历史欠账的GDP,要有壮士断腕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同时,要舍得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加大投入,舍得在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促进转型升级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增强长远发展后劲。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特色与优势的关系。

宁海的特色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尤其是要着眼我县在长三角地区中的发展定位和迎接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树立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要素和重要生产力的理念,以提高宁海发展的“生态含金量”增强对新型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真正使生态特色成为宁海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核心优势。

二、深化举措、统筹推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重点是要在“六个互促共进”上下功夫:

(一)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转型升级的互促共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工业经济仍然是我县的主体经济、强县经济,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工作的主线,必须不失时机地建立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技术创新型、规模效益型的工业体系。一是要推进产业布局集聚化。我县产业集聚度与集中度不高,表现为“多而散、小而弱”的特点,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二区八园”产业基地建设,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与孵化搭建平台,同时切实增强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集群集聚发展能力。要加快实施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园区集中供热供气,完善废水、废气等处理设施建设。二是要推进产业层次高端化。一方面是抓招商选资促进增量的高端化,按照高技术、高成长性、高税收和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三高三低”要求选择大而强、小而精的项目,来谋划我县新兴战略产业和新一轮产业发展布局;另一方面是抓结构调整促进存量的高端化,进一步提升和振兴文具、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传统特色产业,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现代营销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等创新发展,鼓励企业上市和开展资本运作,实施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同时要加强人才支撑,通过提供住房保障、优化生活环境等有效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要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要以低碳环保为依据,以减量化、再利用、能循环、无害化为原则,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制订相关标准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企业和项目准入,逐步压缩高碳产业存量,着力扩大低碳产业增量,并探索开展碳汇交易。要统筹利用好县内、县外资源,深入抓好产业返乡工程,鼓励企业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配置好各种资源。

(二)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的互促共进。城镇化是大趋势、大战略、大平台,它有利于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也是推动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提升、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城镇规模扩张,不重视产业支撑、功能培育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凸显生态特色,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宁海的城市特色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连着水、城靠着海,要按照打造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的定位,深入实施“三改三联三突破”的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六大功能区块建设、城市六大节点改造和城市六大提升工程,进一步舒展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生态理念,利用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把山、水、海、城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要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积极谋划和实施新一轮城镇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引导、综合开发、文化传承,推动资源要素向城镇配置,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承载集聚功能,使之成为承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战略节点。要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西店要抓住卫星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打造现代化工贸型滨海小城市;其他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要从各种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出发,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农业强镇和生态美镇。

(三)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促共进。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我县广大农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要立足这

一优势,把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走强村富民之路。一是要做好生态优居文章。在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框架下开展农村生态建设,巩固深化提升“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系列工程,加快建设千里绿色交通走廊、百里绿色清水河道。把农房“两改”作为推进人口集聚、土地集约、服务优化、民生改善、农民文明素质提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方式,加快建设一批住房美观、设施配套、生态优良的农村新社区,努力完成3年新改建农村住房240万平方米、安置农户13700户和10年节余土地13000亩的目标任务。二是要做好生态富民文章。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编制和实施西部山区生态旅游、东部山海生态旅游一体化规划。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并积极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通过农超、农餐、农旅、农展对接,真正使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商品。三是要做好生态育民文章。人可以改变环境,但环境也能改变人。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乡风建设。要通过全民保洁等机制的建立,引导群众树立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生态创建活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到2011年80%的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6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

(四)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服务业提升的互促共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提升发展倍增计划,发挥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等“十大产业”,积极搭建促进服务业集聚提升发展的“十大平台”。另一方面要在发展服务业中充分体现我县的生态特色和优势,提升宁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重点是实现“五个在宁海”:一是休闲在宁海。深入挖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突出做旅游大产品的指导思想,以六大基地为支撑,加快形成“一心六带四区块”的旅游布局,进一步打响宁海温泉、宁海湾、前童古镇等旅游品牌。二是健身在宁海。以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和国家登山步道、徐霞客古道为依托,通过举办中国体育论坛、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集聚人气,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宁海运动健身。三是养生在宁海。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最大卖点,重点面向长三角市场,培育发展养生养老产业,近期要抓好强蛟、大佳何等地休闲养生项目的启动,发展旅游地产和乡村旅游养生养老项目。四是饮食在宁海。依托宁海丰富的绿色和优质农产品,加强策划包装和营销推广,进一步打响“宁海菜”品牌,同时要加快宁海餐饮走出去步伐,通过实施品牌建设和连锁经营,推动产业化发展。五是会议在宁海。借助有利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规划建设以温泉为特色的温泉国际会议中心、以海洋为特色的宁海湾会议度假中心、以森林为特色的天河度假中心和以城郊为特色的溪南会议中心,积极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商务会议基地。

(五)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改善的互促共进。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要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抓紧解决好触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一是要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我县水资源相对丰富,饮用水质量总体上也是好的,但区域性用水紧张及水污染问题不能忽视。要继续加强大水网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建设,让更多农村群众喝上网供优质水。同时要切实加大对重点流域和造纸、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垃圾处理网络,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市场化。二是要让群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最关键的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要按照抓重点、控总量、强监管的要求,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加

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和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三是要让群众吃上放心的食品。食品质量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感到最不安全的问题之一。要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绿色农业,以土林地银行为平台,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同时要加强放心市场和放心店建设,从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等多个环节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四是要让群众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结合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道路、绿化、环境、小区等方面的改造提升。着力解决停车行车难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快实施城区排堵保畅3年行动计划,注重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进一步加强“六房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小区设施配套难、人才引进难等问题。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宜居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城镇、绿色农村、蓝色海洋和森林宁海建设,并切实加强保护,做到地不乱占、树不乱砍、矿不乱采,建设和维护好青山绿水、生态永存的良好环境。

(六)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互促共进。生态建设要靠生态文化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来支撑。要注重挖掘和发扬宁海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展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一是要社会化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一个生态良好的地区,必然是一个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把生态保护作为自己应尽职责的地区。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的主旋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积极引导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要品牌化提升特色文化。围绕生态文明主线,链接以潘天寿、方孝孺、柔石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古镇、古村、古戏台为代表的古建文化,以“十里红妆”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宁海平调(耍牙)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以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进一步打响品牌,不断扩大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要产业化发展县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新兴朝阳产业。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要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扎实推进“十里红妆”等博物馆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积极谋划文化产业园、创意设计园前期工作,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提升;以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大赛、前童古镇保护开发等为平台,加快文化与工业、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城镇开发、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进程,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总之,以上“六个互促共进”是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目的是要把我县创建成国家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城市,最终打造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围绕这个目标,重点是要启动实施三个“千百十”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实施千里绿色长廊、百里清水河道、十大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在省道、县道等道路两侧大力开展植树造绿活动,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在全县五大溪流全面实施以百里河道百里清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并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二是实施千里休闲步道、百家休闲农居、十大文化品牌及产业工程。以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示范,打造千里休闲步道,并在沿线发展100家左右的休闲农居,把旅游特色村、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同时整合提升沿线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名人文化、古建文化、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节庆文化等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园、创意设计园、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大赛、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商业文化区为载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实施千亿投资、百个亿元以上项目、十大发展平台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县将谋划实施百个亿元以上项目来形成千亿投资,重点推进新型产业化平台、开放平台、城市化平台、城镇化平台、服务业平台、旅游业平台、农业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文化产业平台、西部地区统筹发展平台等十大平台建设。

三、用好“两只手”,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机制

从经济学角度讲,建设生态文明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因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加以推动。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突出规划先行,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监督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入手,切实开展政策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并充分体现转型升级导向。制订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企业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约束机制,探索实行政府调控下的排污权和土地复垦指标交易制度,在实施阶梯水价的基础上推进阶梯电价制度改革,在全社会确立“谁污染、谁买单,谁环保、谁受益,多消耗、多付费,多节约、多得利”的政策导向。三是要实施市场运作,建立健全经营运营机制。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项目市场化运作,采用BT、BOT等模式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广泛吸引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外资等参与生态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绿色碳基金,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四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把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上,强化生态环保的资金保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强化生态人才保障。五是要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和产品坚决予以淘汰,凡未达到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禁止开工,凡不符合环保准入标准的项目坚决不要,凡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企业坚决停产治理。从机制上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从而推动形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篇:港口起重机械的现状与发展

港口起重机械的现状与发展

起重机械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国际海运技术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1)随着货物运输朝着散装化、集装化方向发展,运输船队的船舶数盆急剧增加.并朝着大化方向发展.(2)货流集中于设备现代化程度高的大港口.(3)港口作业区按货种类型,倒载和运送方式实行高度专业化。(4)港口随着其毗连的工业区的工业化发展而综合发展.(5)建设可以接纳现代化船舶的深水泊位或深水区.这些新特点将对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沿海港口机械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港口机械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港口门座起if机是港口装卸作业的主要起重设备.在旧中国,我国不能制造门座起重机,50年代初,湛江港从匈牙利进口八台起重量为5t门座起重机.1958年,由上海港机厂试制成功第一台5t门座起重机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现在已形成MQ型港口门座起重机系列.不仅满足了港口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出口到国外.1975年制定和颁布了港口门座起重机基本参数系列.此外,还先后设计妍制了起重量为16t的带斗门座起重机;适用于船厂和安装用起重童以20t到200t ,幅度达45n:以致更大的门座起重机,150t门座起重机已向国外出口。起重复达500-900t的浮式起重机;装卸能力为1500t/h的桥式抓斗卸船机已设计制造满足港口需要。

集装箱运输具有高效、安全、价廉、货损小等优点,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翻目的发展,1978年颁布了国家标准《货物集装箱外部尺寸及重量系列》,在我国已能完全设计制造用于集装箱码头的主要装卸机械,如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集装箱正面吊运机、集装箱叉车、集装箱跨运车和拖挂车等,并已向美国、加掌大等国家出口。近年来在国际航线上出现了超IAA型集装箱,促使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械相应提高其起重量,增大外伸距和起升高度,加大净空高度,朝大型化方向发展。发展中的一些现代专业化码头,为了提高生产率,采用专用机械,这些专用机械由起重和输送机械的工作机构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发挥机械效能。如近年来由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研制开发的悬链式链斗卸船机,生产能力从150^-1200t/h等系列产品,在冶金、电力、煤炭等专业化码头推广使用,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散货卸船机械.我国港口起重机械的发展是高速的,基本满足了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但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较,与港口现代化要求仍然存在许多差距,需要我们奋发图强,为振兴我国港机事业而努

力.”根据国外起重机械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航运技术发展的新特点.今后一个时期,港口起

重机械主要发展趋势是:.(1)发展大型、专用的装卸机械.以适应船舶大型化、货物装卸散装化、集装化发展需要.如港口大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轮胎龙门起重机,正面吊运机,高生产率的抓斗卸船机等。(2)减轻机器自重,实现起重机械的轻型化,包括采用新的结构型式,新材料,新的传动机构,新工艺等。例如在起重机金属结构中采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制造.采用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减轻自重同时提高起重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3)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单机设计与机械化作业系统相结合。将先进的微机控制(PLC控制)、光纤技术、液压技术等运用到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以改善起重机工作性能.例如变频调速在起重机的控制系统中应用,使起重机在起动、制动时的平稳性大大改善,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4)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例如在减小起重机振动、噪声方向‘在起重机司机室的合理布置及舒适性方面;在起重机的安全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改善起重机工作性能和提高其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

(5)新的装卸搬运技术的研究。包括用自动存取系统的自动化仓库,气垫搬运技术等。例如近年发展起来的大型起重机械整机搬运的新工艺。

(6)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例如对大批通用的起重机械主要性能参数,主要机构及零部件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对于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性能及维修保养都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工厂都对本厂产品制定有系列.我国在1983年颁布实施的《起重机设计规范》,对起重机设计的规范化,以及和国际标准(Iso)接轨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起重机设计、制造的主要依据规范。

第五篇: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推动界头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推动界头经济快速

发展

协调城乡发展是国家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试从界头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对策三方面,谈谈对小城镇建设的看法。

一、小城镇建设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属于当地经济最活跃的主导力量。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设必然使得城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深层矛盾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大部分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就业就业渠道和空间,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

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我居住的界头乡的发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成本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规范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 设,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4、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设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2、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

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4、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混乱,改革滞后。

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参照界头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及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界头位于腾冲市界头镇北部,辖28个行政村,人口60000人。多年来,围绕历届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为改善集镇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临街私房多,建设不标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从集镇建设以来,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初衷对集镇建设和规划,采取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三种主要模式,集中规划,使资源统一整合、发展空间提升、土地节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设施共同使用、环境面貌改变、群众安居乐业。针对在小城镇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研究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

一个城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努力。建设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入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

2、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设,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建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设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自筹自资;四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五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设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4、小城镇建设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

小城镇建设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设,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建设强调城市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设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设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部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 “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共同为推动界头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载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港口与航道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港口与航道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浅谈港口与航道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 要:港口航道工程不仅对我国的国内水运发展有促进作用,在我国......

    长江港口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长江港口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长江港口以其坚实的步伐,走过了整整三十个春华秋实的年轮。三十年来,经过几代港口人的努力,长江港口的面貌发生了巨......

    广西防城港港口物流现状与发展浅析

    目录 摘要:.............................................................. 1 一、前言............................................................ 1 二、防城港港口......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发展与应用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发展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这种机床系统对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最终定稿)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 2010-12-10 来源: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作者:佚名标签: 物流发展 制造业 物流业 物流外包 物流企业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省制造业......

    2013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年会

    深圳环东物流公司 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2013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年会4月26日在北京市中土大厦隆重召开。首先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王德荣致辞,表示在十八大的大......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策略

    根据教师生涯规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一份教师生涯规划初稿。 转眼间,我已经当了近二十年人民教师,回顾自己短暂的教书历程,才意识到这段我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过自己,没......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策略

    根据教师生涯规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一份教师生涯规划初稿。 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我根据教师生涯规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