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时间:2019-05-14 00:2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学中的朴素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第一篇: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

一、文学作品中朴素美的概念

文学作品中的平淡朴素,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题目、语言、行文,不做作,不雕饰,不堆砌,不尚词藻,并且要求精练。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朴素,内容精辟,深入浅出,好像容易,其实写起来须反复推敲,是艰苦细致的劳动,写成后,才能容易看,容易懂,引人入胜。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认为,素朴是天才,包括艺术天才在内的永远必要的条件。每个真正的天才,都必须是素朴的,否则他就不是天才。天才的素朴就是艺术形象的力量和内在必然性的条件的完美自然的结合。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艾青把朴素看成是对词藻奢侈的摒弃,是退去了华丽外衣健康袒露;是挣脱了形式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抛弃空虚技巧的感言等等,都可谓经验之谈。而我也认为,语言朴素不等于没有文采,它的文采美在妙语天成之中,是一种纯净的自然的美。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朴素美

在诗歌的创作中,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留下了大量的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如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描绘了茫茫草原的美丽风光。每当读这首诗,那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就会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的前面,使人如身临其境。全诗丝

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而是以其朴素的语言施展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这首诗中,人们很容易被作者的远大抱负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感染。虽然作者描写的平白如话,却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共鸣。曹操文章风格是鲁讯所说的“清峻”和“脱俗”。钟嵘《诗品》阐述了“直寻”的朴素观。如他称“曹公古直”,此曹公即是曹操。其诗不假雕饰、古朴质直,显出悲慨之本色。其情真,其言直,其力率,其述简,其味纯,为朴素之珍品。同样,陶渊明的《饮酒》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愧天然真淳而诱发出朴素美的芳香。钟嵘的《诗品》评陶渊明诗:“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论述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文字省俭、风格清练,诗意纯真古朴,意兴美好舒兴。显出几分质净,几分朴素。苏轼论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说到诗词中的朴素美,不得不提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可见,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其美学思想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以朴素为美,是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的。韩非也提倡朴素美。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古诗人都用朴素无华、质木斟文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可见朴素不仅是外表上的无华斟文,更重要的是内心中的朴实、质木。这有力论证了朴素是最原始的风格。而陶渊明的诗外表平淡,词语直白,正是他“闲静少言,不慕虚荣”的心境表现!

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率真。“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这正是司空图对朴素的写照。文学语言的朴素美是一种平易自然、不需雕琢粉饰、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或如抽穗高梁,茁壮结实,或如素花衣衫,洁净淡雅.或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或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朴素的语言为什么美呢?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缩短

了与生活的距离,传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文章写得平淡朴素,是自然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特别是诗歌里则是与矫揉造作、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宋代诗人梅尧臣写诗力求平淡朴素,他的名诗《阻风秦淮》开头就说:“春风不独开春木,能促浪花高于屋。”把“春风”写得“雅俗共赏”。所以,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梅诗时于浑朴中出苕秀”。即使这样,梅尧臣还认为自己的诗平淡朴素不够到家,还得再三推敲。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总喜欢初成之后朗读给村妇少年等听,看看此等人能否理解诗中意义。白居易正是追求诗中的朴素美!

那么,在文学作品中,怎样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称得上平淡朴素呢?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得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文学中诗歌的朴素美是以能够运用朴素精炼的语言放映出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为条件的。只有这样的诗才能使它的读者感到真实、亲切,产生通感和共鸣,收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是我国古代诗人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创作出来的。这些诗,意境优美,闪耀着朴素美的光辉,显示了我们的先人善于以朴素的画面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的才能。这种以朴素为美的诗歌创作传统,得到不断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的精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朴素与华丽的文学风格对比作过辩证论述。如《明诗》云:“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唯才所安。”《章表》云:“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程器》云“:近代辞人,务华弃实。”《定势》云:“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

不见要约。”系统地论述了在文风上则抑华扬实,追求朴素美。阐发出其朴素美的辩证法思想,予后世影响深远。苏东坡也很重视诗的朴素美,他曾在《与苏辙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微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高度地概括了朴素的美学内涵。近代诗词评论家王国维对诗的朴素美也有很好的见解,其《人间词话》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人能于诗词中不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比如同样是写雪景的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咏雪赠张籍》中曾用“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描写了马车在雪地上行走,雪随车轮的转动翻起两条白色的带子,马蹄踏到雪上留下了一个个银色的杯状景象。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显出华美之感,不具有朴素美。我们只是很清晰的看到当时的情形。可是,当我们读到王维的也是写雪景的两句诗“: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感觉则完全不同,作者把对雪景的真实感受通过朴素无华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和他产生同感:清早起来,听见窗外竹子的响声,以为是被风所吹动,开门一看,啊,大雪满山!其境界何等辽阔。诗中没有用任何形容词语,却把雪天的全景对读者扑面而来,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和作者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在诗里则是淡雅的朴素的。这种让读者读诗而不自觉是在读诗的诗才是好诗。这种让读者不自觉的展开想象力的文学作品才是顶尖的名篇!

这里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林黛玉和香菱论诗的情节,也涉及到了诗的朴素美问题。当香菱很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黛玉给她举出更高明更“淡而现成”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比较,让香菱鉴别高下。林黛玉这里所说的“淡而现成”也就是诗的朴素美。不愧是大观园里的第一才女,其审美能力令人叹服。

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朴素美是在文学创作中对语言的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没有精炼的语言是创造不出朴素美的。只有朴实淳美平易近人的语言才能使作品产生韵味悠扬,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量。古今大诗人无不在这方面刻意求精,艰苦磨练自己的笔锋。如我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作诗要有“生香真色”。当然,要想把诗写得真实、自然、朴素,是不容易的。如:“池塘生春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开门雪满山”等诗句都是真切感人的朴素名句。贾岛的一句“僧敲月下门”的“敲”不只经过了多少次的模拟与想象,更是作者平时对生活和人情事物深刻体会!

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不单纯是艺术性的问题,它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直接关系。朴素优美的文学作品,总是在平易近人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隽永的思想和丰富激越的生活感情。这样的的作品,虽然没有深奥的典故、奇异的夸张,而在淡泊朴实的形式中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俪采百字之隅,争价一句之奇”的矫揉造作之作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这是因为朴素美是艺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繁采寡情”的形式主义水火不相容的。刘勰还

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曾说:“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是我国5 世纪文学批评家对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不少学者对那些“酌奇而失真,玩华而坠实”的苍白无力的作品十分厌恶。诗词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是通过打动人的感情产生审美趣味来起潜移默化作用的。作者倘若没有达到真挚、朴素、深沉的情感境界是写不出具有朴素美的诗歌。只有在生活中热诚高尚的人,他的诗才能是自然朴素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诗才能充满热情。诗词是如此,其他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 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的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 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 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 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 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 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一直挂到过了新年。这段文字极其简朴、自然,像叙家常一样,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种真实而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次,朴素的语言之所以美,是因为它通俗、生动、明白如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受到感染。

朱自清的《给亡妇》:“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7

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告诉你,我夏天回家来着:迈儿长得结实极了,比我高一个头。闰儿父亲说是最乖,可是没有先前胖了。采芷和转子都好。五儿全家夸她长得好看;却在腿上生了湿疮,整天坐在竹床上不能下来,看了怪可怜的。六儿,我怎么说好,你明白,你临终时也和母亲谈过,这孩子是只可以养着玩儿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没有挨过去。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你为我的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都说你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没有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

朱自清以孩子的情况告诉亡妻,如久别长谈,完全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哀婉,追忆忘妻对儿女无微无至的关心照顾,历数往事,大量的铺叙入情入理,没有累赘感;处理家庭矛盾、困难,妻子宽容与大度,对丈夫书籍的爱护,病中的日子,对亡妇所做的事,作者充满感激,但皆不是如泣如诉般的令人断肠,而是娓娓道来,再现一个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在读者的面前。语言之简朴犹如对面谈话,作者在这里可谓是完全体现出了儒家的“哀而不伤”,但还是这种平淡塑造出来的朴素美,犹如一瓶陈酒,愈久而愈浓郁,那种含蓄、隽永反而能给读者一种诗意,回味无穷。

而朱自清的另一名篇《背影》更是如此: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可见文章是在“泪如泉涌”的情况下写的。但作者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没有用浓笔重彩去渲染,而是用平平实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写“我”的悔恨自责,写“我”的动情落泪,用淡笔写深情。朱自清的《背影》,语言饱含深情而又朴实无华。朴实得如同土地,正是土地才长出粮食,才长出奇葩异卉;朴实得如同空气,正是空气才不被时间所淘洗;朴实之中又闪烁着光彩,使人为之动容。郁达夫曾说:“在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不去过分雕琢语言,也不用绚丽胡色彩匀着意涂抹,却朴素自然之中,写得很美,富有之气。朱自清胡文章是感性的、丰富的,你能从中深切胡感受到他散文的“真挚”与“清幽”。

同样,素以朴素、淡雅、意蕴幽深而争妍于现代散文之苑的许地

山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落花生》 ,是大家熟知的名篇。文章似乎信笔 写来 ,轻描淡写地记叙了童年的一段往事。高度赞美了花生的崇高品格 ,从而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而不要做只求虚荣、专讲体面的人。那么 ,《落花生》的朴素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 一是结构缜密 ,布局严谨。全文从种花生、收花生一直写到吃花生、议花生 ,时间长 ,环节多 ,作者却能根据主题的需要大段记叙。结尾画龙点睛 ,既道出作者的真切感受 ,又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意犹未尽 ,发人深思。二是以物喻人 ,托物言志。这种手法是渗透于朴素、平淡的描叙之中,其主旨决不是仅仅在于描写大家所熟知与喜爱的落花生 ,而在于通过对落花生的描写、赞美 ,寄寓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一篇咏物言志的文章,行文如同漫不经心的叙话,既不求词藻的绚丽,也不着意文思的跌宕起伏,只是按生活本身的质朴面貌加以叙述表达而已。读这样的文章,好像和朋友一起促膝谈心,拉拉家常。貌似平淡,却又言近旨远。

又如毛泽东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如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 不朽”!

在这短短的一百一十个字中,把要纪念的所有的人和后人要纪念的意义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这平实的文字里,给人们无比强烈的震撼!这也是文学作品中朴素的力量!

.结论

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自然和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文学的朴素美是一种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也更带有普遍性的美。只有这种美才能反映人的高贵的心灵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提倡和重视朴素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从我做起,理解朴素美,倡导朴素的文学风向,为我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发扬光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明菲.中国文学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7 【3】张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7 【5】康震.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卷】.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7 【6】李江.中国现代文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第二篇:朴素美阅读及答案参考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2分)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

【答案】

1.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扣住“以朴素为美”和“懂得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含意,大意对即可,共2分)

2.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第三篇:论歌词的朴素诗意

论歌词的朴素诗意

本科毕业旅行是跟一群高中同学去敦煌和青海湖,住在旅馆里时碰巧捡到了一把吉他,于是弹唱了一首罗大佑的《爱的箴言》。听罢好友张氏咂咂嘴说好听,继而感叹道,你看这以前的歌词儿写的都跟诗似的,现在的诗倒好,写得都跟歌词儿似的。

张氏在高中时代就是久负盛名的才女,善写古诗,通读宋词,抬眉张恨水,低头汪曾祺,耳朵洞里藏着“朦胧澹月云来去”,指甲盖儿里住着“归来何处验相思”。我们尽皆认为,她外边看起来虽然贫嘴好似郭德纲,但内心一直寄生着一朵林黛玉。在此特录张氏婉约情诗一首,可以借此感受一下:

鸳琴旧作相思曲,别后经年不忍听。

流落皆难寻故地,相逢惟待到幽冥。

光阴盼睇窗前影,日月渐濡鬓上星。

命定还君千斛泪,今生尽洒在长亭。

鉴于张氏如此有文化,我非常相信她对当下歌词和诗之间错位关系的中肯判断。歌词儿在一首歌里头占多重的地位,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的课题,而现实情况确实也比较复杂。如果一首歌节奏旋律编曲人声有硬伤,歌词儿写出花儿来也未必能入耳;同时也有一些词儿写得实在漂亮,让人牢牢记下了这首歌,甚至孕育成一代金曲;当然还有一些歌,别的都还好,就是词儿着实太差,让人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最早对歌词产生印象和形成概念,差不多都是从方文山开始。周杰伦最红的时候正值我同代人开窍听歌,方氏别致的写词手法撬开了许许多多少女的心门。我至今犹记得在豆蔻年纪第一次听到“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和“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时,被方氏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所深深折服的感动。因此后来还拜读了方氏写的诗,发觉此人对文字断句的把握十分诡异,读起来有点像三句半,比如:

在确定你离开的那一天

我打开字典 开始查什麼是 厌倦

在第两百三十七页 斤字部 九画的那一面

我只查到两个字 新鲜

再比如:

我用第一人称 将过往的爱与恨

抄写在我们的 剧本

我用第二人称 在剧中痛哭失声

与最爱的人 道离分

我用第三人称 描述来不及温存

就已经转身 的青春

由于读出了喜感,便开始隐隐觉得他写的歌词有些不妥。后来《七里香》出来,宣传说这是一首词写得像诗一样的歌。不知别人如何想,反正我是没觉得像。现下回头看,方氏写歌词主要特点是符号化的词汇多,喜好堆砌意境,动辄就是北欧米兰布拉格、忍者古堡死战场、乱舞春秋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扑面而来的异乡感令人眼花缭乱如临其境——这一招对青少年显然是很奏效的。但归根结底,就是不朴素。

之后留意到的是一对儿香港流行音乐填词人,林夕和黄伟文。这俩人都十分高产,其中林夕由于国粤双全、水平稳定,所以知名度相对更高。林氏写词阈限比较宽广,功底也比较厚实,最难得的是针对歌手风格的“量身订做”感——写给张国荣的就得让张国荣唱,比如《追》和《梦到内河》;写给王菲的换个人也唱不了,比如《流年》和《开到荼蘼》,等等不一而足。黄伟文的风格则是刁钻精怪,既奇且绝,虽然文字上没林氏那么精致、发挥也忽好忽坏,但善于钻情绪和情感中不为人知的一些缝隙,常出不落俗套的借喻。这个例子也忒多,陈奕迅诸多为人所熟知的歌曲,如《浮夸》、《最佳损友》、《十面埋伏》、《葡萄成熟时》等等皆可佐证。不过,林氏作词精美,黄氏填词奇丽,都离平实还有一些距离。

至于台湾本土音乐的歌词,则需要从民歌时代开始说起。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现代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杨弦的一大创举,便是把诗直接谱上曲子拿来唱,被誉为“诗与歌的婚礼”,比如借用了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由于定位是知识分子唱给知识分子听的歌,所以阳春白雪,文雅之至,也就没能通俗起来,比较短命。几乎同时期,淡江-《夏潮》路线伴随着左翼社会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中不乏原创精品,比如李双泽的《美丽岛》和《少年中国》。个人十分偏好胡德夫(胡氏的身份更为复杂,暂把他归在这条路线中吧)的《太平洋的风》,举片段为例:

裸裎赤子,呱呱落地的披风

丝丝若息,油油然的生机

吹过了多少人的脸颊,才吹上了我的

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

最早世界的感觉

最早感觉的世界 由于运动的政治性,淡江-《夏潮》路线里的歌带着比较明显的民族主义取向,包含了对台湾社会的种种反思,这些就不赘述了。进入80年代,就是校园民歌的天下,加之歌唱比赛盛行,唱片工业崛起,歌词虽然或清新或豪迈,却不免有了更多的市场面向,类型化也比较严重。好在还是有一些脱俗的歌曲、歌手和创作者,留在了台湾音乐史上,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自然是李宗盛。

李宗盛写歌词属于朴实随性的风格,有的时候相当细腻入微,对情感过程中各种纷乱心绪进行了高度概括,凝练性与准确性并举,所以写给女歌手的歌成就尤其高。这一点,陈淑桦的《梦醒时分》,张艾嘉的《爱的代价》,辛晓琪的《领悟》,莫文蔚的《阴天》,和林忆莲合唱的《当爱已成往事》,任选其一听一听,就能深切感受到了。同时也善于表达一股透着戏谑的无可奈何,这一般都是写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中年老男人的歌,从30来岁时的《寂寞难耐》、《鬼迷心窍》到大叔年纪时的《给自己的歌》、《山丘》,任选其一听一听,就能深切感受到了。不过,李氏的歌词虽然朴素率真,却不够诗意。若要举例,便撷《凡人歌》吧: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

多少同林鸟,已成分飞燕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

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

内地90年代的校园里,也卷起了校园民谣的风气。由于当时的校园里大家都很文艺,人人诵诗听歌玩吉他,所以带着浓浓青春气息的一首首小诗纷纷走进了一段段清新的音乐中。高晓松算是个中翘楚,《模范情书》和《恋恋风尘》都令一代代大学生怦然心动,怅然若失,咬碎了手帕,磨秃了坐垫。张慧生改编了海子的《九月》,后来被周云蓬录进了自己的专辑,其中苍凉广阔的意境,又是那个时代精神气质的另一种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周云蓬近年一张《牛羊下山》,把古诗谱了曲,确也令人闻后忘言,尤其《关山月》与《杜甫三章》;由于周氏兼业写诗,所以歌词质量一向不错,比如《不会说话的爱情》和《沉默如谜的呼吸》,单拎出来字儿都是不算差的诗歌。新世纪民谣歌手、摇滚乐队的歌词,有些也算考究,举川南民谣歌手白水一例,歌名叫《南方以南》,颇具风味:

绿荫下,夜海上,边城洒月光

小船摇,孩儿闹,诗人们把歌唱 几番雨水,几多梦,几多哀华,几多细语

大海边,西湖旁,桥影在柔眸里淌

南方,南方,南方以南还是南方

南方,南方,南方,归时/归人在何方?

其他如刘

二、李志、马条、杭天、万青、声碎等,也出过一些好词。只是有时还是难免矫情造作或无病呻吟,这也是失于不朴素了。

单说歌词是否朴素,或是否成诗,这事儿其实主观得很。要让我说,最能担得起朴素诗意四字的,还得是罗大佑。罗氏的佳作数量繁多,风格也很迥异,除了一批社会批判和政治讽喻的作品(比如《鹿港小镇》、《之乎者也》、《爱人同志》、《吾乡印象》、《现象七十二变》、《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实在举不胜举)之外,还有大量朴实优美的情爱歌与恋乡曲。罗氏也曾借用他人现成的诗作,谱唱过郑愁予的《错误》,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徐志摩所译的《歌》;不过还是他自己所作的词曲,更能体现其在高雅和通俗之间巧妙的平衡:其中既有活泼明快的《船歌》、《旅程》,又有深情款款的《是否》、《小妹》;既有浑厚大气的《东风》、《将进酒》,又有怅然若失的《牧童》、《恋曲1990》;既有恬静温柔的《东方之珠》、《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又有苦大仇深的《滚滚红尘》、《野百合也有春天》。罗氏最足令人称道之处,是将适度的文艺气息与适度的坦率直接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用词雕琢,遣句工整,另一方面又诚恳走心,从不隔靴搔痒。如果举例,就需要绕回本文开头的《爱的箴言》: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将悲伤留给我自己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岁月留给我自己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却将自己给了你

没一个不认识的字儿,也没一个偏难怪词儿,读起来怀旧得很,甚至有些陈俗,但是简单又感人。如果要给朴素诗意下个定义,大概就是这种味道了,动情处不矫揉,忧伤处不作死,朴素但不庸俗,诗意却不装逼,如此不过也不失。

第四篇:耽美文学

日本女性耽美文化——同人耽美现象调查

日本女性耽美文化

——同人耽美现象调查

柏邦妮

所谓“耽美”(来自日文TANBI),现在一般泛指漫画和文学作品里的美男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爱情。作为一种以女性为主要创作者和受众的文化潮流,它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漫画界,当时几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描写美少年之间爱情的漫画,耽美一时风行。

经过80年代的“同人志”(作者自费出版发行)热潮和90年代耽美杂志商业化之后,如今耽美类作品在日本文化产业中已经颇具分量:耽美漫画杂志大受欢迎,耽美小说和耽美游戏等也不断推出。

而在韩国、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耽美文化的影响同样在逐渐扩大,相关网站及作品的拥趸越来越多。可以说,讲述男性爱情悲剧的《王在男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的。

宝冢剧团与幽谷樱花

耽美为什么会诞生于日本?这或许并非偶然。

耽美这个词汇,本身并不是特指同性之爱,而是指不顾一切现实,耽溺于美感之中,热衷于描绘一切细节,即便在罪恶谷底也能看见樱花——这也正是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古希腊人膜拜美少年的躯体,并且相信,男人之间的爱才是神圣的爱。在古代的日本,诗人们对那些美丽的少年津津乐道,他们白肌青瞳黑发披肩,同时具备少女的生涩和少女所无法具备的媚态。

那时的日本,既有“女形”(男扮女装)的艺伎文化,也有“男形”(女扮男装)的宝冢剧团。日本人对于性别以及欢爱这种模糊又宽容的态度,同样成了耽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温床。

荣格说,每一个人内心都同时存在着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双性同体的主角,就是耽美漫画最初的形态。1975年,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在《缎带骑士》中塑造了一个同时有男人心和女人心的公主萨菲亚。她能够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停转换,同时受到男人和女人的追求。

在漫画中,手冢并没有强调男女变身的生理变化,而是注重于刻画角色对自身的性别认知。手冢承认,他之所以画出这种漫画,是因为受到了宝冢剧团的影响。

在日本,宝冢剧团是一个完全自成的封闭梦幻国度。这个国度建立在空想之上,和现实生活完全隔绝。在舞台上,所有的角色都是女性自己来扮演。那些英姿飒爽的女优,展现出现实中男性都不能具有的潇洒、帅气和傲慢,也展露出男人所不具备的惊人浪漫和温柔。

可以说,宝冢剧团塑造的正是女性心目中的完美男性。“他们”就是“她们”的分身,以轻声细语给予女性精神上的“爱抚”和满足,而绝对不会让女性受伤。宝冢歌剧,正是将女性心中无性差的世界变成一种现实中可以观赏的形式。

其实,这也是耽美的实质。女读者们并不在乎真正的男同性恋的生活和爱情究竟如何,她们拒绝一切现实因素的插入,漫画或小说中营造的就是一个完美世界,可以耽溺,自我满足。

少女的隐秘情怀

耽美究竟满足了这些女读者什么样的心理呢?

除了能同时看到两个以上的帅哥谈恋爱之外,至少还有几下几个心理因素:

第一,是女读者对于女性自身的厌恶心理。

在耽美作品里,一般有这样两种故事背景:一种是彻底封闭的男性世界,比如男校、运动团体、宗教团体、监狱、海船、与世隔绝的小岛等。在这种故事场景里,通常压根就没有女性存在。

另外一种故事则有女性作为男主角的朋友、亲人或者情敌存在。作为情敌存在的女性,无一例外地招人讨厌。她们身上集中了所有女人的缺点:美艳、骄横、善变、现实、心机深沉、冷漠无情„„作者借助笔下人物之口,表明了这种潜在的厌恶。

比如《日出之所的天子》中的厩户天子的台词:

“我最讨厌女人了!在这个世界上,最讨厌的就是戴着柔弱的假面具,暗地里向男人献媚的女人„„女人让我毛骨悚然。可如果是男人的话,谁都无所谓。不管是大王,还是佣人。”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日本,男性仍旧占据着牢不可破的统治地位。对于少女来说,每个月的月经带来的麻烦、生育的疼痛、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无一不让她们感觉到被动。性,首先唤醒的不是“欲望”,而是“恐惧”。这种人为的隐瞒和压抑,使少女对成熟产生了抵触,进而对女性这一性别产生了厌恶。

而在耽美漫画里,正是漫画中那些美少年说出的台词,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成为女读者的心声。这种对女性的厌恶,其实是女性对自己被迫置身的处境发出的怨尤之声。

第二,满足了少女们窥看性却没有负罪的心理。

和从小就聚集在一起看色情电影的男生不同,少女多半带有精神洁癖。看到赤裸裸的男女欢爱,她们会觉得下流、肮脏,甚至可怕。这是少女特有的矛盾和恐慌。

在耽美漫画或小说中,虽然大多都充满了比普通少女漫画大胆的性爱场面,但那真的是两个男人在做爱吗?并非如此。所谓“泪花平胸小受”,那些处于被动的美少年们,品尝着被迫的痛苦,时常唤起男人的欲望,和女人一样。

他们是有着美少年躯壳的女人。

正因如此,在阅读耽美作品的时候,少女们可以将“性”从自己身上剥离开去,假托在美少年的身上,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舞台上,以更加纯粹的爱情故事,从主动者、观察者的视角成功地操纵一切。这,就是耽美。

第三,满足了女性观看禁忌的爱的心理。

男性喜欢看战争和恐怖,而女性则有观看爱情悲剧的需求。早些年的爱情小说中,男女主角面临着巨大的家庭身份差距;今天的爱情故事则流行着另外一些命运悲剧:突如其来的车祸、绝症等等。但是哪一样也比不上耽美故事所面临的悲剧美:禁忌的、不被允许、注定被拒绝的、秘密的同性恋情。

少女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的爱情梦想破灭的过程。少女漫画无一例外地在“结婚”的时刻终结,但少女们慢慢会发现,那些编造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空洞幼稚。结婚了,纠葛没有了,男女主角安定下来了。那么,爱情就此结束了吗?

而在耽美漫画和小说中却充斥着这样的台词:“即便背叛全世界,被所有人遗弃,我也要和你在一起!”“如果爱你使我们堕入地狱,我也将永远站在你的身后,替你抵挡地狱的烈火!”„„

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庸俗的婚姻、无聊的生殖,不关乎世俗的匹配,更没有利益的考虑,只有绝对的唯一的终极的爱。

耽美,一种正面的存在

很难评判耽美文化存在的意义究竟是好还是坏。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一般,耽美漫画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彻底超越了两性的性别差异,抛却了对性爱对象的性别执着。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无须藏匿自己的性别和欲望,男人和女人获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改变的,男性和女性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有着通往彼此的途径。

在这个世界里,你选择你的爱人,是因为绝对的爱,而并非因为他是男性或者女性。

即便作为一种臆想,空想和幻想,即便只有这么一点点积极的意义,我也会觉得耽美漫画的存在,是一种正面的力量。

第五篇:《朴素为美》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朴素为美》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6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 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 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法家同老子、庄子、墨子一致认为绚烂华丽是“丑”的外表装饰,因此追求华丽之美必然导致国运衰颓、民心离散。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试题答案:/ 6

1.A(“只要 就”绝对化)2.C(“美学思想”偷换概念)3.C(强加因果)/ 6 / 6 / 6 / 6

下载论文学中的朴素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学中的朴素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风格论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论 无论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的时期、地区,那些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又可能形成一定的文学流派;而那些......

    论美国法(本站推荐)

    内容提要:美国法并不象人们所通常认为的那样具有英国法的特性,这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美国的双重法院体制、民事陪审机构和一些民事诉讼制度、法官和律师的地位与作用甚......

    论美 教案

    论美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虽有所提高,但基础文化、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的心理素质、......

    《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明祖陵中学张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制作格言卡来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3......

    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

    论美教案

    一、提炼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找观点属理解性阅读的层次,有一定的标准,不要用“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文章的观点”特别是文中表观点的句子,与“作者的观......

    《论美》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 《论美》教案设计 西平县杨庄中学 于 洁 2008年11月《论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2、懂......

    论美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 《论美》这篇文章,主要是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论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解释了美的定义。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学术精作,我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