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特征及评价体系
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特征及评价体系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资源飞速发展,各种网络通讯都进入了许多家庭的生活,信息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人们利用各类适合自己的网络信息进行交流,工作网购等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实惠,但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就是怎样去评价网络信息资源问题,就这样的问题,我个人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在网络信息时代,从网络信息应用领域、资源建设方面、技术应用方面,随着资源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环境正在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以网络为传煤: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更加方便,而且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利用。
(二)以多媒体为内容特征: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处理采用文本,超文本,多媒体和超媒体形式。
超文本形式的信息资源是按知识单元及其关系建立的知识结构网络,它通过网上各节点的连接把相关信息(文字信息、图片、地图和其他直观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个网状结构内,检索用户能够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从不同角度检索到感兴趣的信息,超文本信息资源是人机交互式的,可随时调用,检索和储存信息。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记录手段:网络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四)数据结构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数据结构的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充,各个系统之间易实现互联和互操作。
(五)具高度的整合性,便于多媒体化:易于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转化和二次开放,在新的平台上形成新的综合性信息产品,便于检索,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六)交互性能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具有潜在活动,也最具表现力。从多方面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人们在利用印本文献信息资源时,一般要对众多相关主题的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近两年来,随着因特网的急剧膨胀,人们感到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变得无所不适,在网上获取和选择信息愈发困难。第一,网络上信息资源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从中淘取有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网络用户不仅在利用网上信息,也在不断地向网上提供各种形式的新信息,网上信息量速度增长迅速,现在,在成千上万信息,工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因特网的松散,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空间秩序混乱,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混杂,整体质量水平下降,人们选择信息更加困难。
在互联网上,信息不仅很容易被出版,传播,而且也极容易被篡改,许多信息在网上出现不久,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改变而且脱离原意,因此为了用户,我们将不得不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
三、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目的
一是继续发挥信息服务部门帮助用户选择,利用信息传统功能,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了解网上相关科学、专业、主题领域内的学术信息的分布及质量水平情况,从而为有关信息的取舍提供判断依据,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用户选择或直接为其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信息,为用户实现小投入大回报。
二是通过对相关学科、专业、主题领域内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掌握各领域中的优秀网站/网页,日积月累,形成各领域优秀网站/网页群,以最终确定本单位(部门)最常用的“核心网站/网页”。目前为止,尚无进行过专门研究,只在个别文章中出现过“核心站点”的概念,但未作解析,我们认为“核心网站/网页”是针对学术网站/网页而言的,主要指这样的一些网站/网页,它们中所含有的学术信息在其他网站/网页中的同类信息相比,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可以反映该学科专业,主题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人士访问率。
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对象主体
从检索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网站信息资源和网页信息资源,我们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对象主要也是2个方面,其中,网站信息资源又包括网站和站点信息,网页信息资源包括页面和网页信息,因此,总的来说,评价的对象主体一是具体的网上信息,二是网站/页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亦以为基准。
五、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网络信息资源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情报服务人员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没有任何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亦没有权威的标准可以利用,一切都得靠自己来摸索,并不断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在此方面进行着一些有益的探讨。
六、我的观点
我认为,在研究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定性的指标,也要有定量的指标,既要全面考虑其外部特征,如网站/网页的稳定性、安全性、外观设计、网页信息的文本格式,文字表达、读者对象、作者及引文等,也要深入研究其内部特征,即信息内容属性。在评价网络信息内容时,传统的评价印本文献信息的指标,依然适用,如信息内容涉及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引用数据或事实的准确性,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的独创性,新颖性等,同时,还应说明各项指标的适用对象或范围。
七、网络技术与个人
资源的日益丰富,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很多资料都可以搜索查阅来获取,不必翻阅大量的图书,即省时又省力,省却了我们翻书查阅的麻烦。
网络中资料的丰富为很多人提供了学习资源,对于一些比较专业或者比较麻烦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的答案,电子书的迅速发展改变书籍的一贯特征,不再是笨拙厚重,而且简单明了。
第二篇:小康社会体育特征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体育特征及评价体系
作者:汪晓萍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发布时间:2006-11-02
字体:【大】 【中】 【小】
1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小康社会中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1.1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创造性地批判、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991年,国家13个有关部门,联合参照国际标准,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小康社会的内容,确定了16个基本监控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对16个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即可以说2000年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6个指标体系中,除了第11项(人均预期寿命70岁)和第13项(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两项指标与体育有一定的关联外,总体而言缺少反映小康社会中全民体育水平、体现体育事业进步状况和体育工作总体效果的明确的指标。
1.2 小康社会中体育的基本特征
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体育现代化的实现,从另一个侧面而言,体育现代化是小康社会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应该具有的特征。
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主要指体育体制的民主化、体育管理的法制化、体育生活的多元化、体育设施的智能化,以及体育观念的理性化等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转变的动力从根据上而言是产生于人类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后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尤其是空前增长的体育知识,相对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体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体育现代化也刚刚提上议程。所以,中国现代所奋斗、追求的体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以目前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和状态作参照系,朝着体育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加速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如上所述,体育现代化是小康社会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特征。体育内容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核心,通过体育内容的现代化确保全面贯彻体育方针、政策、法规,体育内容的现代化决定着整个体育工作的运行与发展。本研究所指的体育内容现代化,主要指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当然,小康社会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其体育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在内容上会有所增加。因此,体育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体育社会化既是体育面向社会,深入社会,全社会办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同时也提高社会体育水平。“全民健身运动”和“奥运争光计划”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其实施的成败和效果将是体育现代化的两大外部表现,竞技体育的水平体现在奥运奖牌数量,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全民身体素质水平则可以用社会体育普及、开展程度来衡量。
竞技体育的现代化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竞技体育的现代化程度往往要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走向辉煌和成熟,而与之紧密相连的世界体育发展也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和地区对金牌的争夺更加重视。第二,竞赛活动
日趋频繁、导致传统训练观念发生变化。第三,科技含量不断增大,成为运动员成绩增长的重要因素。第四,体育的产业化、商业化、职业化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向21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应具有如下现代化的特征:第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第三,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第四,学校体育初步向整体化方向发展。第五,学校教学方法与手段向着多样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第六、学校体育管理逐步向着科学化发展。
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培训以及体育技术、信息咨询的方式,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产业。体育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起点相对较低,如何发展体育产业,如何建立和培养体育市场,以及如何把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纳入国际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体系是我国体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更是实现国家整体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如上所述,小康社会的体育发展是动态的、综合的、系统的过程,它同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康社会体育特征的国际研究
2.1 小康社会的指标的比较研究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那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的3000美元左右,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0美元还应属于下中等国家的水平,2000年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和城市总计37.9%,乡村为47.7%。乡村仍处于小康型社会比较低的阶段,城市和城镇进入富裕型的较低阶段。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使得享有卫生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低。就全国来说,享有卫生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9%,2000年增长到38%。在这个增长中,城市的增长率却大大高于农村的增长率。2000年,虽然我国享有卫生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高于印度的31%,却低于孟加拉国的53%,也低于印度尼西亚的66%,更低于伊朗的81%。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也算是比较低的。
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使老百姓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在1990年为65.3岁,2000年增加到66.5 岁。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1990年是70.8岁,2000年达到了71.4岁,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比较高的。
2.2 小康社会体育特征的国际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是恩格尔系数都表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小康社会初级阶段,我国享有卫生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比较低,使得我国婴儿的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平均预期寿命自然也就比日、美等强国要小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体育是以群众体育为主体,而群众体育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群众体育是相对于高水平竞技体育而言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中广泛开展的,人们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锻炼,获得娱乐享受,提高健康水平,在身心健全发展上不断超越自我,并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大规模社会活动。近年,群众体育在国内逐步被社会体育所取代。
2.2.1 社会体育的国际研究
社会体育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又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社会老龄化的现象。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人与人的社会距离缩短,大规模的社会体育活动成为可能;同时,大型体育设施和体育场所的建立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社会要求。在各行各业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越来越多,长时间伏案工作所造成的“运动不足”、“肌肉饥饿”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由于工业发达国家职工余暇时间普遍延长。在日本,工资照发的例假,每年共148天;美国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比世纪初减少1 / 5到1 /4。大量的余暇时间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人们的余暇时间也需要大量的体育活动来充实。
我国体育人口总数与工业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据1992年英国体育理事会的统计,英国有45%的公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每次30分钟以上),1990年加拿大有48%的公民参加了这一类型的体育活动,1994年芬兰这一指标33%。西方国家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明显过于中国。
2.2.2 竞技体育的国际研究
作为“奥运争光计划”的竞技体育运动,在我国体育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而言,振奋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的远期目标应定位于“重点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大国”。当今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就其本质,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转型,“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也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项目的不同特点及体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绝大部分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由国家负担,虽然有的学校办起了高水平运动队,但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加之经费的原因,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生源有限,无法和高水平专业运动队竞争抗衡。
2.2.3 学校体育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一直是以增强体质,进行“三基”教育,以及培养道德意志品质作为框架的主体,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一,努力使社会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第二,要把体育寓于育人之中;第三,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没有国家统一实施的教学大纲,但大致可分为:教育型大纲;能力型大纲;动作教学型大纲;游戏型大纲几类。其特点是内容项目多,选择性大,重视节奏运动和娱乐运动。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二,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第三,实施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的措施。美国各州的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学校都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教学内容取决于州或学校的经济状况、学生数量和其他许多条件。各州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都把下列项目列为最普及的教学内容:足球、篮球、体操、田径、排球、棒球、垒球、橄榄球等。在许多学校游泳、网球、射箭、羽毛球、跳绳、韵律操、高尔夫球、曲棍球、自卫等也被列入体育教学大纲。
日本在关于身体教育内容方面则偏重于身体健康和健康生活的理解及对身体安全的保护。在体育技术方面,日本重视运动能力和活动力的培养,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要求很少提出。在学习体育知识方面,日本重视保健任务,而且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体育的内容和实践联系较为紧密,比较重视所在集体中的主动性及责任,有明确培养学生体育爱好的任务等。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改革开放后,受素质教育等思潮的影
响,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层出不穷,如情景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小步子教学法”和“小群体教学法”等。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我国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一方面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制度上的限制,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需要,同时也与我国社会体育设施较差,学生在校外缺乏锻炼条件有关,从而形成了我国学生课外体育以校内为主的特点。
在我国,学校体育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工作已形成制度,在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学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试点工作。就近阶段发展情况看,我国学生体育竞赛无论是在规模上、数量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体育竞赛现行体制还不能完全同我国学校体育根本任务相吻合,理论和实际存在着一些差距,因此要尽快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2.2.4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1985年被正式列为第三产业,体育产业的性质得以确定。但与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外体育产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阳光产业,而在我国体育产业占GDP的产值比例仅为0.2%,这与我国体育产业进步较晚,对体育产业理念认识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评价体系
3.1 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经调研,发现近年来以我国体育界许多学者对于小康社会中体育的相关问题和领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如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遗憾的是,目前尚无人对小康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进行总体的研究,没有对小康社会中体育应该达到的整体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所以,本报告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小康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估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3.2 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
先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初选120项指标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确定4类40余项能够反应小康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作为第一轮专家评价指标内容。再运用特尔斐法请专家学者根据指标本身的性质、自己掌握的国内外信息及自身的经验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判,并进行统计,采用保留目标群中内涵丰富、综合性强的指标,剔除意义相似指标的方法,选择了关键的、有代表性的10项作为操作指标。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根据指标之间的相似性,运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方法进行判断。
3.3 小康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本课题将分四大类来反应小康社会体育基本内容,即一级指标,分别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其中能够反应小康社会中社会体育特征指标的有12种,竞技体育指标的有12种,学校体育指标的有12种,体育产业指标有10种,指标排序不分先后,总共46项指标。
本研究是建立在社会学的应用基础上,着眼于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故选择了综合评分方法。确定评分标准,是综合评分法操作程序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是在指标权重已经确定了的情况下,将每个二级指标所能收集到的数据,按数值的高低分成若干组,分组越多,准确性越高。如分成10组,即10等分,可赋予1~10分,也可赋予10~100分,本研究取1~10分。根据是根据每个指标中预想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确定的。
3.3.1 社会体育指标体系分析
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场馆数量,意大利212个,瑞士220个,德国248个,芬兰
457个,日本260个,中国50.82个(根据原国家体委计财司的调查,至1996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设施615693个,即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因此,达到发达国家每10万人200个以上的体育场馆数量,将是我国小康社会体育设施发展的方向。
体育人口。体育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40%。1992年英国体育人口为45%;1990年加拿大为48%;1990年加拿大为48%;1994年芬兰为33%。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体育人口在1996年31%的基础上可望平均增加5%以上。
国民体质。国民体质合格率≥78%。据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成年人体质合格率为71.40%。从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从吸引群众参与健身,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国民体质水平的角度出发,国民体质合格率应达到80%以上。
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6.5%。目前发达国家如日本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但自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正式颁布实施后,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发展迅速。
国民平均寿命。按照《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颁布的标准,小康社会国民平均预期寿命70岁。
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常常可以反应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战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较大,如美国 1940~198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文娱体育开支从85亿美元增加到1267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从总体而言,水平仍然不高。
3.3.2 竞技体育指标体系分析
奥运会奖牌数量和排名。为了与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地位相符合,在奥运会上奖牌与名次必须稳定在前三名以内,这自然也与小康社会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相适应。
体育单项国际比赛名次。巩固优势项目,提高弱势项目,既是进一步巩固体育大国、强国的优势地位,也是即将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需要。
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30岁正是运动生涯步入巅峰的开始,而在中国体坛,30岁以上的老将却凤毛麟角。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个冠军运动寿命越长,培养的成本就减少,由金牌产生的繁衍效益就越大越高。
优秀运动员的受伤率。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通常比外国运动员短,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带病、带伤坚持训练”的传统观念,往往也是导致我国一些运动员过早因伤病退役的原因之一。所以,就优秀运动员总体受伤率而言,除了射击等少数运动项目而言,受伤率几乎达到100%。
体育后备人才。在众多奥运项目中我国除乒乓球、体操、羽毛球、举重、游泳等少数几个项目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他项目的运动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竞技队伍在1994年需要有3883.5人的投入才能产出1个世界冠军,1995年需要由3162.3人才能产出1个世界冠军,1996年则需要 4399.1人才能产出1个世界冠军。上述这些相差悬殊的数字表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金字塔”的比例失衡,塔基过宽、塔身过大,塔尖过小,即我国竞技体育的“成材率”较低。意味着国家的投入越大,竞技体育的投入/产出的比值越大,而塔尖越小则经济效益越差。
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程度。我国大部分优秀教练员都是运动员出身,就专业水平而言,具有相当的训练、教学经验,在科学训练上,由于受到本身理论水平的影响,明显存在着不足。近些年来,优秀在役或退役运动员选择了进入高校学习、深造,有望改变文化水平不足的现象。建议
我国小康社会体育的发展应以少数首位型城市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津京地区为先导,以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为重点,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和广大边远地区的体育发展。尤其应该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有利契机,来培养国民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以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基础,拉动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全面实现我国小康社会体育现代化的局面。
作者:汪晓萍(南京师范大学)
孙庆祝、马玉芳、李先国、胡牧、徐武
第三篇:论述网络犯罪及其种类与特征
论述网络犯罪及其种类与特征
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上实施触犯刑法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运用网络技术和知识实施犯罪。网络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罪名,而是某一类犯罪的总称,其基本类型有两种:针对网络的犯罪和网络扶持的犯罪。
(一)针对网络的犯罪表现形式有:
1.网络窃密。利用网络窃取科技、军事和商业情报是网络犯罪最常见的一类。当前,通过国际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国际犯罪分子每年大约可窃取价值20亿美元的商业情报。在经济领域,银行成了网络犯罪的首选目标。犯罪形式表现为通过用以支付的电子货币、账单、银行账目结算单、清单等来达到窃取公私财产的目的。
2.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网络病毒是网络犯罪的一种形式,是人为制造的干扰破坏网络安全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手段。网络病毒的迅速繁衍,对网络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网络病毒在我国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熊猫烧香”。熊猫烧香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变种,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透过下载的文件传染。中毒电脑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宣布,李俊以及其同伙共8人已经落网,这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
3.高技术侵害。这种犯罪是一种旨在使整个计算机网络陷入瘫痪、以造成最大破坏性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世界上第一个将黑手伸向军用计算机系统的15岁美国少年米尼克,凭着破译电脑系统的特殊才能,曾成功进入“北美防空指挥中心”电脑系统。
4.高技术污染。高技术污染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数据、发布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侮辱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面广、速度快,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控制,造成的损失将不堪设想。
(二)网络扶持的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网上盗窃。网上盗窃案件以两类居多:一类发生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一类发生在邮电通信领域。前者的主要手段表现为通过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开的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在邮电通信领域,网络犯罪以盗码并机犯罪活动最为突出。
如:2012年4月7日,孙某到江苏无锡公安机 关报案称,其支付宝登录密码被人修改,账上的4.7万余元人民币被人于当日凌晨分九次转入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账户内。案发后,无锡网安支队在第一时间调取了受害人网银账户的交易记录,发现犯罪嫌疑人将盗取的资金全部充入某网络交易平台的账户上。办案民警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辽宁将罪犯刘某某成功抓获。这就是通过计算机下达指令从而成功实施的网上盗窃。
2.网上诈骗。网上诈骗是指通过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拍卖诈骗在各类网上诈骗中名列榜首,这跟网上交易的模式有关。在网上拍卖,买主和卖主不用直接见面,拍卖的东西也是“虚拟”的,人们主要通过在网上竞价的方式来达成交易。这就给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以可趁之机。他们故意以虚拟的身体注册,并在网上极低的价格拍卖一些贵重物品,受骗者往往中标后付了款却收不到商品。山东泰安的王先生,他在雅宝拍卖网上通过网上竞价的方式购买了一部Nokia8810手机。汇款给卖主后,王先生就和这位名叫 “kiss590069”的物主失去了联系。经调查发现这位“kiss590069”还通过类似的方法,骗取了另外四位网友的钱。后在警方的介入下才得以挽回了损失。
3.网上色情。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的开放网络,即所谓的“网络无边,法律有限”。有了互联网,无论大人小孩只需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查阅色情信息。因特网赋予传统的传播淫秽物品行为以更大的广泛性和更高的集中性。网络色情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a.张贴淫秽图片。也就是在网络上设置网站,或者在网络上利用开放式的Forum或者BBS张贴淫秽图片。有的色情网站则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在网络上设置贩卖淫秽光盘或者录像带,或者在论坛和布告栏公布目录以及交易方式。
b.散布性交易信息。在网络上提供、散布卖淫信息,提供给不特定第三人进行性交易,或者从事卖淫活动。
4.网上赌博。在网络时代,赌博犯罪也时常在网上出现。各国刑法都规定了管辖权制度,一般都能在其本国主权范围内处理这种犯罪。
例如:台湾35岁的林姓男子,曾和妻子、女儿长期担任某基金会的义务工作人员,从1998年7月起,在自家开设“网页广告点石成金术网站”,并且提供赌博网站的超链接,诸如加拿大的“开运城”、“CASINO”等,让上网的人去赌博,而他则从中赚取25%,作为介绍赌博的佣金,至1999年9月17日止,共获利2,700美元。2000年6月30日台湾高等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
5.网上洗钱。随着网上银行的悄然兴起,一场发生在金融业的无声革命正在开始。网上银行给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顾客只要有一部与国际互联网络相连的电脑,就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理该银行的各项业务。这些方便条件为“洗钱”犯罪提供了巨大便利,利用网络银行清洗赃款比传统洗钱更加容易,而且可以更隐蔽地切断资金走向,掩饰资金的非法来源。
6.网上教唆或传播犯罪方法。网上教唆他人犯罪的重要特征是教唆人与被教唆人并不直接见面,教唆的结果并不一定取决于被教唆人的行为。这种犯罪有可能产生大量非直接被教唆对象同时接受相同教唆内容等严重后果,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弥漫性。
2011年5月,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利用网络盗窃机动车专案,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通讯群组交流盗窃、改装、销赃机动车的技术和经验,利用互联网接收订单并发布销售赃车信息。经过细致摸排和线索梳理,共发现58个涉案网络通讯群组,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查明涉案人员838名,涉案被盗车辆1120辆。罪嫌疑人利用网络的匿名性 Z通过网络相互勾连,在网上公开承接销售盗窃车辆等刑事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网络犯罪的特征:
第一,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就电子邮件而言,比起传统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国外的邮件。网络的发展,只要敲一下键盘,几秒种就可以把电子邮件发给众多的人。理论上而言,接受者是所有收到邮件的人。
第二,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因此谁掌握了账号和密码就等于获得了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2011年8月26日晚,上海虹口区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香港籍中年女子陈某遇害。经查,主犯沈某因不满被受害人陈某降职,于当年2月通过网络认识杜某,提出花15万元雇凶杀人。杜某随后通过网络物色到以杀手集团自居的高某和牟某,高某和牟某又继续通过网络物色到有意杀人的费某和崔某,最终由年仅19岁的崔某实施了杀人行为。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和互动性,使得犯罪嫌疑人敢于在网络上公开承接杀人等暴力刑事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计算机犯罪始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迅速增长,八十年代形成威胁,美国因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已在千亿美元以上,年损失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英、德的年损失也达几十亿美元。随着社会的网络化,计算机犯罪的对象从金融犯罪都个人隐私、国家安全、信用卡密码、军事机密等等,无所不包。而且犯罪发展迅速。我国从1986年开始每年出现至少几起或几十起计算机犯罪,到1993年一年就发生了上百起,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其中金融行业发案比例占61%,平均每期金额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单起犯罪案件的最大金额高达1400余万元,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而且这类案件危害的领域和范围将越来越大,危害的程度也更严重。计算机犯罪涉及面广,从原来的金融犯罪发展为现在的生产、科研、卫生、邮电等几乎所有计算机联网的领域。
第四,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比较常见的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犯罪,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的犯罪,就是典型的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而网络色情传播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以及网络诈骗、教唆等犯罪,则是以计算机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作为犯罪工具、犯罪场所进行的犯罪。
第四篇: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搜索引擎/网络全文数据库/学科信息门户/开放存取, 国外科技报告检索
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 :PB报告 AD报告DOE报告NASA报告 检索工具的类型
• 按著录形式的不同划分/目录型、题录型、索引型、文摘型、全文型 检索工具的类型
• 按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书本式检索工具、卡片式检索工具、缩微式检索工具、机读式检索工具 • 按照检索手段的不同
手工检索工具、机械检索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机电检索工具如打孔机和光电检索工具如缩微机)、计算机检索系统
• 按收录范围划分
综合性检索工具、专业性检索工具、单一性检索工具 • 语言类检索工具
单语、双语和多语词典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 超星数字图书馆 方正Apabi电子图书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OCLC的NetLibrary The Knovel四种免费参考书SpringerLink 电子图书Ebrary 电子图书John Wiley电子图书美星外文电子图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专利权的特点 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的种类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科技报告的类型
按报告的形式划分, 主要有:技术报告书、技术札记、技术论文、技术备忘录、技术通报、技术译文、特种出版物。
按研究阶段划分有:初期报告,进展报告,状况报告,中间报告,报告,终结报告。
按报告的性质划分有:正式报告,非正式报告,试验报告,交流报告,专题报告,经济报告,评估报告,生产报告。
标准及其概述
•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水平的管理,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复应用特征的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 标准文献(Standard Literature)指按照规定程序编制并经过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包括一整套在特定活动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定额、规则、要求的技术文件。
专利制度的特点 法律保护提出申请科学审查公开通报国际交流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申请
延迟审查制(中——发明专利)
形式审查制(中——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实质审查制 选题的几个原则
(1)要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2)自身对此选题要有兴趣(3)材料搜集的难易度适中(4)研究、写作时间较宽裕
题目确定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不能发生概念或逻辑歧义(2)题目确定要简洁、有美感(3)要朴实不要做“标题党”(4)不能落入俗套、盲目模仿(5)题目确定不出来,还可以搁置到最后.综述的学术价值(1)综述为原创思想打基础(2)综述不仅是为人之学
综述的写作方法1)避免失漏(2)选取原文献(3)概括与分析(4)完备引注
综述的文章结构(1)前言 2)正文(3)结语(4)参考文献
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①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②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它有别于农业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
③在信息社会,劳动者的知识成为基本要求。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人们的一项必备的、基本的素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表达事物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外延:具有该属性的事物对象。
一般而言,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互逆的关系。
概念的限制:增加内涵、缩小外延的过程称为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概括:减少内涵、扩大外延的过程称为概念的概括。
信息素养综述
1、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它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获取重要的和有用的信息,找不到合适的信息,常常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法从事科学研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2、信息素养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养,它涉及人文的、技术的、经济法律等诸多知识背景。它包括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因素。
3、信息素养是一种发展型的能力素养。信息素养是在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后提出的一个对人的信息能力的评价指标要求,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完善并被赋予新的内容。
4、信息素养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职业的发展,关系到个人、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信息素养与日常生活
信息素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选择学校。个人与学校的匹配过程,需要在对双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能力。
解决法律纠纷。遇到法律纠纷,初步分析用什么法律来保护自己,可以寻求哪些相关部门的帮助,如何寻求双方利益的最高效平衡等。
投资置业。涉及到金融投资、买房买车、购买保险等重大问题。市场信息量大,选择较有难度。去伪存真,删繁就简需要有过硬的信息素养。
网上消费。使用网络平台的知识和技能;避免网络病毒侵害;了解网上交易规则、鉴别信息的真伪、避免交易风险和不健康信息。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信息素养与日常生活 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信息素养与择业求职 信息素养与科技创新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制定我国信息素养标准原则:导向性/完备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信息素养的衡量标准、、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标准二: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三:能批判地评估信息和信息源,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中 标准四:能独立或作为团队一员高效地利用信息,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 标准五:能理解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道德问题及在理论和法律上的可行性
信息素养与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技术还不能达到我们所想象的智能水平网络信息资源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专业信息资源是无法在网络上免费获取的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信息能力指标,重视个人对信息的使用和分析能力,更看重的是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改变的一个内容体系。
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使用图书馆。在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阶段使用数字资源。专业学习阶段需要扩充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毕业设计阶段要选择新颖的课题、准备充足的论据资料。E-Learning。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来迅速地掌握和使用这些优势的技术和能力,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使用多种学习技巧和方法来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供尽可能的帮助。Web2.0新环境。自下而上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了解新型信息资源、信息评价、信息交流与合作、数字化的公民责任感。
信息素养与择业求职
信息素养并不是求职过程中决定性的成功因素,但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使求职者拥有更多的求职机会。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毕业生能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就业信息,如亲朋好友、学校相关部门、社会实践、人才市场、新闻媒体、互联网等。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会造成①就业信息意识不强,容易“措错失良机”。②就业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不强,既“劳民”又“耗时、伤财”。
信息素养与科技创新
信息意识引发科技创新。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做出的能动反应,具体表现为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从已有信息出发,依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信息,遇到问题时意识到需要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意识是科研人员创新最基本的素养能力,没有信息意识就没有科技创新。信息能力优化创新过程。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科学研究中查找、整理加工、传递交流和利用信息的一种直接的或潜在的能力,它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等。信息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能提高科技创新的绩效。
当前的信息环境: 信息超载严重、信息失衡明显、信息污染成灾、信息障碍加剧、自然语言障碍、信息犯罪增多。
具体表现: 陈旧信息、重复信息、干扰信息、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有害信息。造成信息的迷向,不知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阻力: 交流体制、文化传统、认知心理、信息能力障碍。
信息需求的概念——人的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接触后感觉到差异、不足和不确定时,试图找寻消除差异和不足,判断此不确定事物的一种要求。通俗的说,就是个人在所处的环境中,基于某种原因,或是为工作需要、或是为解决疑惑,甚至纯粹为了增广见闻,而对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需要。党政机关科学决策、企业市场竞争、科研人员研发活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农民获取种植养殖信息……
信息
“Information” 来源于拉丁字“Informatio ”含义为:解释、陈述。此词有情报、资料、消息、报道之意。信息” 在中国古代泛指音信、消息 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
共享性:多次被人们利用,不会减少效用。传递性: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被接受和利用。
价值性:信息通过大脑的处理加工,不断积累与分析综合,变为新的知识与信息,增加了信息的价值。时效性:信息是衰老较快的资源,获得的信息必须及时加以应用,以避免失去信息的价值。
依附性:信息是事物的表象,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资源。(2)信息是主客体的中介、信息是思维的材料。
(3)信息是组织的保证,信息是管理的基础。(4)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是控制的灵魂。
信息资源 ”(information resource)一词最早出现于奥洛尔科(J.O.Rourke)的《加拿大的信息资源》。
广义定义: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管理的基本对象和信息社会开发利用的基本资源,是指有序化的社会信息集合本身和与此相关的一切管理要素的总和。
狭义定义,是指有序化的社会信息集合。
并非所有信息都是信息资源,只有经过人类加工可被人类利用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类型
按信息资源的性质划分:自然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
按信息资源的载体划分:人脑信息资源(口语、体语)、实物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四类。按信息资源的表现形态划分:潜在信息资源和现实信息资源两类
信息源
定义: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信息源是蕴涵信息的一切事物,可以看作是产生、持有和传递信息的一切物体、人员和机构。
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信息来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活动,来自于任何事物、任何过程、任何载体,一本图书、一次展览会、一次讲座、一次浏览因特网等都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
属性:普遍性、潜在性和运动性
信息源的类型
按信息发布的方式分类:正式信息源;非正式信息源;
按信息的加工深度分类:零次信息源,也称本体论信息源
(零次信息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源,指形成一次文献之前的信息,未公开于社会,未正式出版,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草稿、手稿、实验记录、工程图纸、密级资料、书信、笔记等)
一次信息源,也称感知信息源
(也称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原始信息源,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生产出来且经过正式公开发表的文献。图书、期刊论文、专利、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产品数据等。)
二次信息源,也称再生信息源
(也称二次文献,检索工具。是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一次信息源进行加工、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体系加以编排而形成的信息源。目录、文摘、索引、题录等。)
三次信息源,也称集约信息源
(也称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通常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目的,围绕某个主题,利用二次信息源的线索查出大量相关一次信息源,并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综合分析研究与归纳、评述而成的产物。字(词)典、百科全书、综述报告、述评报告、手册、年鉴以及元搜索引擎)
零次、一次、二次、三次信息源不同作用
零次文献信息源是最原始的信息资源,虽未公开交流,但它是生成一次文献信息的主要素材; 一次文献信息源是最主要的信息资源,是人们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一次信息源是信息源的基础,是信息检索的最终目标;
二次文献信息源是对一次文献信息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是检索一次文献信息的工具;
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是情报研究成果。
信息源的类型
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资料、技术档案、按信息的使用目的分类
学术信息源、大众信息源
按信息的学科特点分类:综合性信息源、自然、工程科学信息源、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源、专门学科的信息源
按载体形态分类:纸张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
按收藏方式分类: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
全面性与准确性
检全率:亦称查全率、命中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索系统中与该提问相关的实有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例:一数据库中共有40篇相关文献,所实施的检索检出其中的30篇,实际检索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为45篇,则其检全率为 :30/40=75% 检准率为:30/45=66.7% 选择信息源的方法:溯源法、比较法、逻辑法 信息源选择的要素:作者、日期(年代)、出版商、书评、内容
信息源选择注意事项:出版形式、收录方式、信息分散现象、学科特点、关键信息源类型、信息时效性、信息系统性、全面性、个人因素对信息需求的影响、信息需求的学科范围、个人参与程度、信息需求的社会性、区分主次
类目之间的关系 :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替关系、相关关系、信息资源的获取:
查找图书 检索联机公共检索目录 网上电子图书 通过网上书店查找图书 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 查找期刊 :本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及纸质期刊 网上期刊论文的获取 注意电子期刊全文下载格式 查找网上资源 :域名和URL网上资源纷繁多样 搜索引擎的合理使用
学术法律规范
学术研究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单位的技术秘密。学术活动不得干涉宗教事务。学术活动应遵守著作权法、专利法规定。应遵守语言文字规范。
引用的基本原则 :直接引用、转述、概述、事实与数据、一般性常识无需引用、不能歪曲他人的观点
引文的目的 :对论文中引用文献的作者进行公开鸣谢; 允许读者检查并进一步查找你使用的信息来源;科学的继承性,证明你的论文是在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信息检索定义
指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将信息源与用户需求连接起来,查询、鉴别、选择并确定相关信息的过程。广义的信息检索包括“存储”和“检索”两个部分,狭义的信息检索仅指广义中的检索部分。
信息检索的作用: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习的助手、管理和决策的依据-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切合实际、正确无误决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指南、信息控制的手段
信息检索原理:即检索者的检索提问词与存储在检索系统中的检索标引词进行匹配对比、取得一致,即为检索命中,命中结果可从检索系统中以各种方式输出。检索者可据此线索对原文进行判断、筛选,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检索途径
分类途径:分类语言, “分类目录”“分类索引”,便于族性检索
主题途径:主题语言 , “主题索引” “关键词索引” “叙词索引” ,便于特性检索
著者途径:著者、编者、译者
“著者目录”、“著者索引” 题名途径
书名、刊名和篇名等
号码途径
报告号、标准号、专利号、登记号等 其他途径 :分子式途径、机构途径、地址途径
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为了方便人们检索获取信息,将大量、庞杂、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它包括信息的描述(外部特征),信息的标引(内容),信息的整序等过程。
信息标引:标引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 然后赋予每篇文献以一定数量的内容标识(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等),作为存储与检索的依据。目前自动标引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自动分词——选出标引词——转换
信息检索语言;又称为标引语言、索引语言、文献检索语言、信息存储与检索语言等 , 它是用于描述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及表达信息用户需求提问的一种专门语言。实质上是一种把文献的存储与检索联系起来、把标引人员和检索人员沟通起来的约定语言。
按是否受控划分为人工语言和自然语言
按内容性质划分为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
原文获取途径;全文数据库 /向原作者索取/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 评价检索效果的主要指标
查全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 R= a/(a+c)x 100%
a=检出的相关信息量
b=检出的非相关信息量 c=未检出的相关信息量
a+b=检出的信息总量
a+c=系统相关信息总量 查准率:检出的文献总量中相关文献所占的比率,P= a/(a+b)x 100% 响应时间
检索式的表达;
少用或不用对课题检索意义不大的词、充分利用所选主题表达的上位或下位概念、缩小主题范畴、明确课题的“学科归属”
检索过程中当检索结果偏少时,进行扩检的方法
⑴ 删除某个用and 连接的不重要的检索词;⑵ 增加用 or 连接的检索词;⑶ 位置算符放宽;⑷ 检索词后用截词符;⑸ 多用几个副主题词,甚至选用所有副主题词;⑹ 用相应的上位主题词扩检 ⑺ 同时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用or 连接;⑻ 从在某个子类中输词检索改为在所有类目中输词检索;⑼ 用低相关度的检索途径检索,如全文途径;⑽ 多选几个数据库或工具书进行检索; ⑾ 扩大检索年限;⑿ 用模糊检索。⒀利用文献后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
当检索结果偏多时,进行相反缩检操作 检索规则 :算符使用、使用系统的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选择相应的检索字段、检索相关词
信息检索基本技术 :布尔逻辑检索 /截词检索 /词间位置检索 /加权检索 /限定范围检索 /精确与模糊检索.信息检索基本方式 :
检索词要使用单元词 概念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多主题概念的选词以“简”为主
词语要规范化
截词法:检索词词干相同、词义相近,但词尾或词中间有变化,可以采用截词方法扩展检索词。
同义词扩展法:即在同一概念的范围内,从语言学角度选择不同的名称、不同的拼写方法和单复数形式,不同的名称包括学名俗名简称和全称商品名称和产品名、事物的代码和事物学名的 目前自然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关键词法
文本检索
自由标引自然语言入口词检索
自动标引
第五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心得体会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心得体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而每天的信息量却又如此繁多,令我们措手不及,电脑作为我们研究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如何最高效的应用它为我们服务,是我们当代研究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对于网络信息检索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能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当代社会日趋复杂,瞬息万变,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技术革命发展的信息时代,诸如“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图书馆”、等新生词汇不断出现,以致信息知识贯穿、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科研等各个领域,并且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种时代迫切要求大学生掌握多种基本技能。其中,文献信息检索与电脑、外语形成所谓的三大基本技能,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能可以提高自己查检、鉴别、选择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所需的专门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自学、从事科研和开展各种管理活动。
(二)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和把握有关学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以了解前人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有关学科的发展概貌,从而找到读书治学的门径,确定读书的重点和方向。
(三)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能是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手段。
当前,世界范围内图书文献的数量增长异常迅猛,已经呈现“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的复杂局面。面对如此广泛巨大,且在不断猛增的文献信息与知识量,任何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和档案馆均无法全部收藏。任何人别说是通晓各门学科知识,就是通读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都相当困难,哪怕大致浏览涉猎也是如此。就同学们来说,即使是拼命地学习,也无法在大学期间学完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掌握的全部知识。何况有些学科知识还存在着陈旧老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毕业后还要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扩大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同学们应将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结合起来,学会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选取和掌握更多的专门知识,培养接受终身教育的基本功,以便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有多种方法,那么我就简单列出几种供大家参考。
1、利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指利用一种被称为“蜘蛛”的软件工具在WEB上搜索,将找到的文献编入自己的数据库中。用户检索时直接输关键词,搜索引擎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检索式与其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匹配,从而生成结果清单。
2、利用搜索目录
它将各站点按主题内容组织成等级结构,检索者依照目录逐层深入,直至找到所需文献。
SOHU、SINA、YAHOO、163等网战都提供搜索目录的服务。作为物理凝聚态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各种期刊发表的最新论文,而依托河北师大的巨大优势资源,每当我们需要查阅文献时,都会在图书馆进行文献的查阅,毕竟学校自身不会对学生收费,而且资源相对丰富。在对馆内的资源熟悉以后,已经能够熟练查阅了。希望以后我们能拓展更多更有效的查阅方法,更好的为我们的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