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和谐”教育 王爱华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实验中学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融入 “和谐”教育
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王爱华
摘要:教师有责任让生物课堂充裕“和谐”之音,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自己的意识行为,从而培养出“和谐型”人才。笔者觉得一是重视利用教材中的“和谐”教育素材;二是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三是及时抓住课堂中师生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四是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和谐 和谐发展 意识行为 教育素材 教育资源
“和谐”这一光辉而令人期盼的字眼在十八大的报告里也屡次三番的出现,所以“和谐”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发展前沿的教育,作为培养接班人的一线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这一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的意识行为,从而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重新走向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下面就“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
一、重视利用教材中“和谐”教育素材,开展针对性教学
生物教材中含有许多现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内容(图文资料、信息等),教师不应忽略,应及时抓住时机,把握其编写意图,开展针对性教学。
《食物链》中的“野味”、“打狼”两资料就应充分利用,首先在引导学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得出“生态系统组成成份”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各成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成学生认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 1 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存在的食物链关系从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实现情感目标“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系统中任意一种成份的数量或比例,干扰它们的“吃与被吃”关系来破坏生态平衡。而“野味”和“打狼”两资料,恰恰是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的现实“佐料”,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普通资料,应在实现目标后,引领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师再点拨质疑关键处,使学生由“生物间通过食物链相制相依来维持生态平衡”,产生对“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识,帮助学生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十二幅图片,引领学生分析让学生从生态学得角度认知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起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体会“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
充分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进行《生物圈——我们的家园》的学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生物圈二号》小资料,在引导他们探求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中,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学生由“唯一性”更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世间主宰,应爱护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了生物与环境和谐、生物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必要。在此,再递进一步:“你怎样去做,从自己的身边谈起”,学生踊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垃圾”、“告诫父母,不抽烟、少开车、步行上下班”、“ 不欺负其他小动物,及时放生”„„由此看出学生会将情感意识自觉自愿地具体落实于日常行动中。当我们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也要及时向学生施教,帮学生明白:生物多样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我们要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存!
二、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
教师在备课时,首要的任务是深刻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在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进行延伸和综合,挖 掘有关“和谐”的素材,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进行“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学习中,引领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获得食物链概念和特征后,并不结课,而是深入一步追问:“如果我是饭店老板,为了赚钱,将此系统中的蛇大量捕抓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以此,诱导学生站在生物圈的角度综合考虑生物间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经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鼠泛滥,啃食草根、打鼠洞——破环草被,生态平衡被打破,草原逐渐变为荒漠。
在以上分析中,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有关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义,还由学习结论“不仅营养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向下一级生物流动,有毒物质也会流动和积累,而食物链的最后往往是我们人类自己!”感悟出了环境污染的大危害,“和谐”发展的重要,学生清楚地认知到:人类绝不能以牺牲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
三、及时抓住课堂中师生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
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如突现“和谐”教育灵感,应及时抓住,设计必要的活动环节,实现“和谐”教育目标。如:在《计划生育》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充分理解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四项措施的含义后,有学生提出,“计划生育”国策与“和谐”教育有关联吗?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增设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去改动书中的一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彩色图片,在学生性趣盎然地“改丑”图片后,我问了一句:“这样大的改动后,图片的背景还相衬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悟,灵感被激发:“七彩阳光的背景,应该改成灰色调的!” “白色的和平鸽应该改成黑色的乌鸦!”„„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么改?!”学生踊跃:“人多了,污染就严重了”、“人多了,资源浪费也多,环境就恶化了”。
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会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纠缠及生态平衡等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杜绝这些弊端。
四、结合生物学科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教师们都知道,“做中学”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所以动手操作、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
用干湿球仪测量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先让学生将几台干湿球仪分别置于草坪中、灌木丛下、水泥地上,半小时后取回干湿球仪读取湿度数据并记录,通过实验,学生不仅仅对比出了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不同,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了“植树造林可以改变气候”的信息。
用废电池水浇花、养鱼。先让学生收集家中废弃的电池,并将其用清水浸泡一周,然后将浸泡水稀释用以浇花、养金鱼,学生当场看到了清水中(对照组)的金鱼与电池水中的金鱼表现明显不同,电池水中的金鱼鳃盖开合急促、游动激烈(现象出现后,要求学生立刻将金鱼放生);并且在三周后,用废电池水浇过三次的花也枯败了,学生从中强烈意识到了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开展埋塑料袋活动。学期初,要求学生将家里吃鱼时剥出的鱼内脏和我提供给他们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同时埋入校园内的一块草坪下,在学期结束时,再引领他们翻开此处土壤。结果是,鱼内脏已消失不见,塑料袋虽破却还存在,而一次性饭盒丝毫没有变化。学生在惊叹之余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永久性危害,从而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从情感上排斥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从行为上会告诫家人及他人使用它们的危害——成为了“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义务宣传员。
设计制作环保购物袋。在上面“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实验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有意安排他们制作环保购物袋,学生们在明确任务后,由于受上面实验情感的支配,积极性更高,主动收集来家中准备丢弃的衬衣盒、礼品盒、旧挂历、饼干箱、烟盒、酒瓶盖等废弃物,按照自己的设计或是折或是缝,忙的不亦乐乎,各式各样的酒瓶盖也被点缀在购物袋上熠熠生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设计制作出了各种色彩斑斓的购物袋,更重要的是还将 制作好的购物袋在社区免费发放,供大家使用,由购物袋向大家传递了环保理念,且再次进行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无声宣传。
办生物手抄报,设立“和谐发展专栏”。结合学校艺术节,在要求学生制作生物手抄报时,专门设立有关“和谐发展”的专栏:“保护野生动物”、“杀手——雾霾”、“身边的它”等。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等的制作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和谐”教育,提升了有关和谐发展的认识。
参加社会活动。联系环保局带领学生与他们一起走访了黄河水域边的化肥厂、污水处理厂,并在他们排放污水口附近的黄河水域中,采集了几瓶水样,拿回后将其稀释饲养金鱼(与清水饲养对照),对比观察金鱼生活的状态。通过这一探究,学生亲眼目睹了污染水对生物生存的危害、对黄河水域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热切、迫切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欲望,发出“爱护环境、保卫黄河母亲”的呐喊。在此基础上,我又将此活动追加了一步,让他们回去就此写出小论文发往报社,曾有位学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世人如再不挽救我们的母亲——黄河,那么黄河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眼泪!”可见其环保意识之强烈,在此意识作用下,他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环保方面的专家,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帮他们树立“和谐”意识;还要让他们明白:“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一片森林可以改变气候!”;更要想法提升他们的“和谐”素养,以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这个目标的机会很多,方法也很多,究竟怎样具体去做,就看我们做教师的有心无心了。“和谐”并非仅仅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口号,而是人类迫切需要实现并经营得更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都做个有心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吧!参考文献:
[1]孙伟;论和谐教育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附件
作者简介: 姓名:王爱华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中教一级
单位: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实验中学 邮编:753000 联系电话:***
因为工作原因,若有幸发表希望能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管理与艺术》或《学校教育研究》等书刊上发表,《中国当代教育指导全书》因为不属于我们凭算刊号,所以 谢谢您了。
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文章,辛苦您了,万分感谢。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
-桃源县九溪乡中心小学
余敏华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代与现实的要求,是数学教师的教育责任之一。本文从“营造幸福课堂环境”、“积极体验真实数学”、“构建合作学习超市”、“以人为本促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
幸福课堂
心理健康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者“不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自闭”、“压抑”、“冷漠”、“仇恨”等等。这不仅影响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幸福指数。因此,数学老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的方法有: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支持性环境
所谓支持性环境,就是指能够接纳、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接纳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容忍意味着不批判、不压制,尊重学生直接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认知分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就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对话不仅使每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还可以使一些自卑的心态转变成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如在教《时、分、秒》时,可这样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 停的跑,结果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利用生活资源,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感受真实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生活的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上《百分数的意义》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常德自己生产了一种酒,很出名,叫什么?”学生自然说到了德山大曲,“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是38%。”“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类似的表示方法呢?”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中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或生活经历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学生的乐园,生命的狂欢“。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可以使一些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并能创造小小的成功,鼓励他们获得自信。
四、尊重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获取个性化发展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写道:“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 其他个体之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次性,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发新书”时,教师问:“同学们,这里有40本新书,如果我们班每人发一本,够吗?有办法知道吗?请大家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数一数全班人数,再比较;把各小组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估计一下,我们班男生19人,女生19人,都比20小,所以够分。„„
五、让学生在应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家知道,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但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课标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5、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课程
第三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勃利高中物理组
宋祥民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否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使之促进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健康课的开设,而是应该全面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新课改强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优化他们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学是门自然科学,它有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竖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四篇: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梁原中学
杜四有
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及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生物学科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校的实验设备也逐年充实和完备,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要重新审视生物实验的教学功能。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生物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减轻学生认知时的疲劳,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实验兴趣作为认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动机功能。例如在“蚂蚁的通讯方式”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和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兴趣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感观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其次,生物实验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生物实验现象和事实,达到使用目的,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它包括实验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等。
1.实验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仪器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的一种科学方法。根据是否进行人为控制,可把观察分为自然过程和实验观察。生物教学中的观察大部分属于实验观察。观察是实验的主要环节。观察过程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之中,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实验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手脑结合,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利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的操作规程统一于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正确、规范、灵活、熟练地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而且要合理简捷地安排实验操作顺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而且也发展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总之,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并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乐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实验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性试验),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为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奋斗。
第五篇: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张芳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勤奋、独立、自尊、自信、宽容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设计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心愉快,行动积极、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只有学习动机激发的越激烈,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还可以使原本陌生的教学内容变的熟悉而容易接近,学生马上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主选择活动内容,锻炼独立、自主的品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想像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数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自主活动中,培养主体意识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天地里,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自信心“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方式,给予学生适时、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内心中渴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要将这一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运用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成为生活的强者。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优秀答案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如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每一次发言你都会有精彩的表现,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能用心想,还能大胆说,表现真出色!”有的同学回答很有独创性,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有创意,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想请你把它介绍给其他同学好吗?”这些热切的激励语言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发言不正确、感到有困难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更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的内心感受,拨动他的心弦,有效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四、从作业布置和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布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如果盲目统一布置作业,不但没有效果,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反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充分体现出三种层次,分别为难、中、易,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做不同程度的作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和自信。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而批改作业,也要给学生激励的评语,如在作业批改中常使用好、很好、你真棒、你真行、请继续努力、你很了不起、你一定会很出色。这样学生从内心里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就会越来越高,作业质量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平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融入心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求知。所以,不只是数学,各科教学都应围绕着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真正提高本学科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