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
饶
锋 摘要:新课标提倡学生在“玩”中学习,“趣”中练习,“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游戏教学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游戏教学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明确目的,精心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游戏教学
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材中,我们也不乏见到教材提供的各种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上课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景引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中,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再活跃,此时,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余下的学习任务;在课后,游戏也是学生课余学习的有效方式,课堂里学到的新知识,进过课余的游戏,能得到巩固和深化。
游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调手、口、脑参与活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怎样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游戏教学呢?
1、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生活经验。否则,游戏将达不到
毫无意义或是难以开展。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大家安排了猜一猜的游戏: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在课前,创设游戏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容易分散,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游戏,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时,我安“排排做”的游戏:让10名同学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报数。游戏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练习中,我们也经常以游戏的形式巩固新知识。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安排了师生对口令游戏: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老师和学生说的数合在一起必须是10。通过这个游戏,既巩固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练习中游戏的形式很多,有找朋友、涂一涂、拍手、对口令,爬山、夺红旗、跳方格、巧玩扑克牌等等。
2、明确游戏的目的。游戏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方法与目的的关系,不是每个教学内容、每堂课都来设计一些游戏,那样只会将游戏流于形式,毫无价值可言。教学游戏是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它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活动,它有一定的任务,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只是娱乐。因此,每一个教
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得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因此,在使用游戏教学是应注意这一点。
3、设计好游戏的规则。详细的游戏规则,是有序开展数学游戏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游戏的目的,游戏的性质,制定完善的游戏规则和步骤。一个好的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们呈现一些新鲜的、有挑战性、有竞争意识的游戏方式。这样学生的精力才更充沛,积极性才会更高。同时,在设计游戏规则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动口、学会动脑,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品平。如:在《认识物体与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可开展“捉迷藏”的游戏,使学生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得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4、组织游戏时秩序要“严”。
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按游戏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游戏。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无序,达不到游戏的目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组织游戏过程要完整、善始善终。游戏之前要讲明有关规定,游戏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游戏结束后要结合游戏开展评讲。
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态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游戏教学是方式,不是目的。我们要谨慎对待,精心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论文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省时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本文主要依据杜威的活动理论以及游戏教学的特点,通过讲故事、观察、猜想、活动、竞赛的形式,从制定计划、数学游戏的选择形式与内容、游戏活动规则的交代、编组活动、进行活动评价等方面来说明数学游戏的原则。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游戏教学 课堂教学
引 言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一般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知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科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爱说好动,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呢?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就应当想办法把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1]本文将主要从数学游戏的选择形式与内容、游戏活动规则、编组活动、活动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原则。
一、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的兴趣。当我们在教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时,就可以先不要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先进行猜想估计,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加强对知识的表象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活动。
它是数学游戏教学法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包括实验、模拟、绘制、创造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形式的特点与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对于老师就要设计一些浅显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促进他们学习数学兴趣与能力的提高,在玩中学习数学。
5、竞赛。
它是指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比赛游戏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使学生们精熟“数”与“运算”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当然,考试也是一种竞赛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数比赛,这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游戏的原则
1、思想性,激励性
游戏必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树立学习动机。如游戏“攀登南京紫金山”,在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哪队夺取山上的“先锋号”红旗。在游戏中,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多样性,情趣性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些新颖、形式多变、富有情趣的游戏,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扑克牌游戏”:
师: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
我教你们用一种你们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大家可以在座位上
四、组织数学游戏的步骤
关于数学游戏的组织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
1、制定计划。
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制定计划是游戏教学组织的首要环节。一个游戏的开展,必须经过严密的安排、设置,有计划的进行制定,才能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优点。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参与兴趣。具体设置方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怎样来对它进行评价,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等等,都必须要有一个计划,按照计划来开展游戏教学。
2、数学游戏的选择形式与内容。
数学游戏的组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游戏教学。只为游戏而开展的游戏教学,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只有以兴趣为前提,完成课程标准与教材规定的内容,并实现教学要求,这样的游戏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设置一个游戏在课堂上实施,必须要先学习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来设置。如对于数学中一些比较枯燥、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浅显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设计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提高计算技能。总之,对于数学游戏的设置,要来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重点是那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尽可能选用徒手游戏,使游戏教学起到真正的效果。
3、游戏活动规则的交待。
数学游戏进行时,必须要交待游戏的具体规则,对参与者和不参与者,都要提出要求,要遵守规则,按照规则来进行活动,而且还要有意识地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例如:这个游戏要认真仔细才能完成等等,使儿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4、编组活动。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员,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游戏教学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5、进行活动评价。
一个教学游戏的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乙生:3号车厢上车6人,现在多少人?(6+6=12)
丙生:5号车厢下车5人,上车5人,现在多少人?(7-5+5=7)„„„„
火车载着旅客又向前方开去。
学生为能当一名合格的小火车司机,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样的练习,既节省了练习时间,又提高了练习效果;编题游戏,既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又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计算接龙,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训练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4、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兴趣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动力。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时最活跃。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整个课堂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这样的教学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还使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操作技能的形成受到制约。而课堂游戏却正好能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思维展开来,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和施展成为可能。相信数学游戏一定会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6]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学习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实现教材的发展功能和育人功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结束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和发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是实施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如何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在幼儿园中他们是以游戏为主,所学的知识并不多,所以刚进入小学就要用成人的授课方式来教学,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一开始他们不能接收一节课有40分钟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课上了不到一半就坐不住了,心里就开始烦躁不安,躁动起来。但是如果你叫他们玩游戏,他们却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所以游戏教学法现在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了。游戏教学是指教学内容设计在游戏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非常重要。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中如何活跃数学课堂气氛谈些简单的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最大动力。为了使学生对于新课产生兴趣,我会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1--5的认识”时,我就设计了“游动物园”的游戏。上新课前我先说:“小朋友,你们喜欢游动物园吗?”孩子们都兴奋地说:“喜欢!”“好!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动物园中可爱的动物。”接着投影出示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谁能从这些动物中找出相应的数量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相应数量。如:一只老虎、大象有两(2)个大耳朵,地上有3只猴子,熊猫有4只脚等等。这样孩子们就有兴趣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课中穿插游戏,利于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有时还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穿插安排,这样可以是学生在玩中理解题意,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上课十多分钟后,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就进行猜数游戏;我投影出示了一幅小刺猬背苹果的画面。我边讲故事边引入,孩子们一下就被这个故事吸引着了,这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提高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在游戏中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放在游戏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中,会运用有趣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如开火车、夺红旗、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能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活跃课堂气氛。
第四篇: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在新北师版版的数学教材中出现很多利用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进行数学教学。但很多的数学教师对于教材的数学游戏并不重视,认为数学游戏就像数学教学“主餐”中的最后的一个“甜点”,可有可无。其实数学游戏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学生发现数学乐趣的窗口,是带领孩子走向数学教学殿堂的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它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游戏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数学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游戏活动,它必须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与游戏之中。它兼备了游戏与数学的特点。数学游戏以其内容和形式所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多关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数学教学中游戏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过于封闭,教师往往会根据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唯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干脆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当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只有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据此,我们提出了《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还有游戏;认识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以游戏的方式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积极地探索和努力地实践。
一、整合教学资源,为“游戏生成”打好基础
整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统筹下的融合”,即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表述的是各种能力,各门学科,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等,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为迎接业已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批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因此,数学理应具备整合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多角度地设计符合“生活”的“数学游戏”使数学教学活动在生活这一更大的课堂中进行。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更应该使抽象静止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打破时空的局限,可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开放、直观、快捷、高效。
在课上,“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并且在“数学游戏”中润物细无声地达成,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与数学游戏的整合,才有了后续的学生游戏、质疑、争论、举例,最终在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理解了减法的意义。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多媒体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与低年级数学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与其他学科整合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他与其他知识发生着横或纵向的联系.因此,数学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紧密结合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跨课时、跨学生年级段的整合.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环境等问题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使他们被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重新得到组建,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延伸。
(三)与生活经验整合
面对新课程的数学教育,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字。”“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1)捕捉生活现象,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开设“小银行”开展“存兑业务”等数学游戏,使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从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入手,化枯燥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总会敏感地发现,并会主动地去解决它。(2)返回生活本质,实现生活化的游戏应用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积极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游戏活动方式很多,有调查型的,如“认识人民币”的导学设计:同学们,认识钱吗?能利用课后时间去咨询一下,比比谁了解钱的知识最多。学生有的向父母请教,有的阅读课本,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这些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认知的结构上得以拓展。还有实践型的,如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设计实践游戏活动“今天我当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老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利用生活理念设计数学游戏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精心设计预案,为“生成游戏”提供前提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可望而不可及。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使教学资源尽可能在预设之内,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生成提供前提。(1)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以“两位数数的组成”为例。教师安排了“小动物组数”的游戏活动。动物学校中的大象老师给其他的小动物上课,在黑板上给出:7、1、5三个数,问:用他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在插图的下面又有两个问题:①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在全班交流一下。②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教师针对这一教学材料,预设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判断组成数个数的方法。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经历中养成有序举例的思考习惯。显然,两类目标预设都是体现本课时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标预设,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第一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课堂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在多组练习中概括出判断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练习中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得到体验。简而言之,两类目标预设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以知识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第二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体验与思考习惯养成上。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课时的意义在于借助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来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教师在环节的实际操作中,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状态,并依此去推动、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一种思维与情绪和谐的学习状态中。(3)有效开发资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教育发展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国也一直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学生的个别差异(如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及学习兴趣等),对学习效果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学得吃力。假如我们采取对所有学生都统一的标准,那么好的学生就能快速完成任务,然后无事可作,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能及时跟上,最后丧失兴趣。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求我们既要统一教学进度,又要对同一知识点设置不同的掌握目标,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将全体学生分层分组
学校里不是生产统一的产品,我们应该综合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课接受掌握能力、注意力、智力等情况,按1:2:1的比例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部分,而且把各个部分的学生合理安排,按3-4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随时更改分组,当然,分组可以是同层分组、异层分组,还可以是混合分组,分组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难易、课的类别。
二、具体课堂中的分层
(1)掌握目标的分层 掌握目标,我们不妨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①层次为最低要求;②层次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③层次为教材基础上的适当提高和加深。
如我在上《时间跨度计算》时,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是如下分层的:
③层同学: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小时、分钟的进率并进行换算。②层同学:能正确计算出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所经过的时间。
①层同学:能正确计算时间跨度,也能从时间跨度和一个时间点推算出另一时间点。培养
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热爱数学的兴趣。这就能够更好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起点的关系,让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教学,还可消除差生在学习上的障碍,让成绩好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2)提问的设计分层。
教师对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各项因素,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接近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点,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就能解决,而且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上作好铺垫。为保证各层次学生在教师提问中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了上、中、下三层,其中较易的问题以复习、基础为主,面向③层学生;中层题则面向②层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则面向①层学生。如我在教学“有一包糖不论是分给18个人,还是分给48个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时把这类问题交由③层、②层学生回答;如果把上题中的“正好分完”改成“都剩3块,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则交由①层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提问面扩大了,而且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了,符合各层学生的真实水平,所有学生都愿参与课堂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课堂也因此而生动活泼起来。a)小组学习的分层
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和各种学习水平也是十分难得的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更大发展。教师集中研讨学生的共性问题时,既可按①—②—③层的顺序提问学生,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也可以先要求③层学生示范作答,再提出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让①、②层学生模仿回答;也可让③层学生负责作业检查、辅导督促①层学生完成练习等职责,还可制订“值日小老师”制度,让个别“小老师”在课堂上离座巡查,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以缓解学生人数过多而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的矛盾。我们还要在课堂内外强化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组内学生能接纳①层学生,而且都能把帮助①层学生提高作为每个人的一项职责。
(2)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练习题的各种层次,要表现在数量上(如知识的多少,思维能力的多少等),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如知识的深浅,思维能力的强弱等)。在设计具体作业时我的原则是“两类三层”,“两类”是指作业题有“必做类”和“选做类”两种,“三层”指教师应对学生练习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的练习题,是必须做的;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达到②层学生的能力极限;第三层次是综合题,可列为选做题。
如思考题“一辆客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为三个层次:即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为低层次,如果学生能分析到“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中所说的离,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并且列式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则为中等层次,如果学生能同时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则为高层次。
类似的作业起点低,层次多,学生易于下手,低层次的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机会,高层次的学生也有发挥能力的空间。这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基础性的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等生也能得到充分提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3)评价手段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有差异、基础不同的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衡量,是明显有失偏颇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低层次的学生没有成功的喜悦,更会让优等生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正确的方法是分层评价,即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5人分成一组,小组内的同学在练习、考试、答问等各方面竞争。因为同组学生实力相当,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每月评一次,及时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也可获得奖励,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高。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强,也会受挫,更能激起他们的斗志,他们从中会知道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分层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优等生充分发挥和学困生适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