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罪犯对大众传播资源的接触与享用(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1: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罪犯对大众传播资源的接触与享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罪犯对大众传播资源的接触与享用》。

第一篇:论罪犯对大众传播资源的接触与享用

内容 摘要:根据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触犯刑律而身处监管羁押场所的公民,其接触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权益,虽然将受到约束与限制,但仍应获得视听阅读的适当机会和条件。对罪犯而言,享用大众传播资源不仅是一种与劳动改造并列的 教育 改造方式,同时也是其作为公民和人权的主体而依法享有的一种基本处遇。

关键词:罪犯 大众传播 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是我国监狱法制体系的主干性 法律。该法对监狱行刑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刑罚的执行、狱政管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以及罪犯在服刑期间享有的权利和应尽义务等事项作了全面的规定。

罪犯虽然是受到刑罚处罚的人,但作为人权的主体和国家的公民,他们在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仍享有法律确认的权利。《监狱法》对罪犯在服刑期间应享有的权利和合乎人道的待遇以及监狱管理人员必须对罪犯实行的文明管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66条、67条的规定,实际隐含了对罪犯接触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利益认可与关照:

第六十六条 罪犯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监狱应当设立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必要的教育设施。

第六十七条 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 体育 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这两个条文中含有要求监狱设立图书阅览室、开展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图书阅览室是提供书籍和报刊资料的场所,(1)文化娱乐活动的常见形式就是读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所以,设立图书阅览室和开展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的目的,应该包括依法为罪犯提供接触大众传播的条件和机会。曾参与《监狱法》制定的法律工作者,对该法第67条的释义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释义者指出:“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罪犯的身心健康,增强罪犯生活情趣、充实罪犯业余生活、活跃改造气氛,提高改造质量。因此,本条将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文体娱乐活动作为监狱一项法定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下来。实践中,罪犯文体娱乐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监狱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球类、棋类比赛,成立文艺演出队,设立文艺活动室等,也可以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电影等开展不同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通过组织内容健康、活泼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促进改造。”(2)事实上,根据我国法规的规定,凡是以国家强制力将一定 社会 成员隔离于社会、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场所和设施,包括已决犯监狱、看守所、劳教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等,都应该为被依法隔离其中的囚犯(3)提供接触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适当机会和条件。公安部制定的《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1982)、《收容审查所管理工作暂行规定》(1984)、《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1991年)、《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2000年),司法部制定的《劳动教养教育工作规定》(1993年)等,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4)不言而喻,基于刑罚的性质和监管改造的需要,囚犯在关押场所内以大众传播为对象的视听阅读活动,必然经过执行刑罚的法律关系的过滤,从而在内容上表现出它们的不完整性,有的自由会受到限制,某些权利可能被暂停行使。例如,根据司法部制定的狱政规章《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的规定,监管改造机关将对囚犯的媒介视听自由予以约束。该规范第30条规定:“按规定时间听广播、看电视。收听、收看时,坐姿端正,不准从事其他活动,不准闲谈走动,不准擅自开闭、选台。”第57条规定:“本规范是罪犯接受改造必须遵守的言行准则,是考核罪犯和改造表现的一项基本内容,是进行评审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实施奖罚的重要依据,所有罪犯都必须严格遵守,付诸实施。”尽管已有学者指出,《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第30条的规定,单纯强调罪犯行为矫止,而对分级处遇(5)的需要缺乏应有的考虑。这一规定适用某一级别的罪犯也许是适宜的,适用各级别罪犯则显然过于严厉,不利于激励罪犯接受改造。(6)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因触犯刑律而身处监管羁押场所的公民,其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权益之享有与行使将受到更多的约束与限制。

不过,有一点值得讨论的是,国内有关狱政管理的规范文件,通常将允许罪犯接触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单纯认定为一种加强改造,接受教育的手段。如果这样的话,就意味着罪犯只有在接受感化教育时才能享有这些处遇,当感化教育的施行者认为另一种方式更为有效的时侯,罪犯接触和享用大众传播的机会和条件就会随时削减甚至全部失去。笔者以为,倘若将改造罪犯当成确认其接触与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唯一理由,则无异于否定了罪犯首先是作为一个具有基本人权需要的主体存在的事实。对于罪犯而言,享用大众传播资源不应仅仅是一种与劳动改造并列的教育改造手段,而且应该是作为公民和人权主体基于法律及 时代 人权之要求,应当依法享有的一种基本处遇。

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先后形成的一系列有关囚犯权利 问题 的国际协议或公约的规定,罪犯人权的内容之一,就是“同外界接触权”,即不应将囚犯完全隔离于外部世界,而应注意培养罪犯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今后能够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7)因此,囚犯应获准在必要监视下,以通信或接见方式,经常同亲属和有信誉的朋友联络,同时,还应允许囚犯阅读报章杂志和特种机关出版物、收听无线电广播,以使他们能够经常获知比较重要的新闻,获得健康的文化娱乐。比如,1955年第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的人权约法《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39条就明确规定:

“囚犯应该以阅读报章杂志和特种机关出版物、收听无线电广播、听演讲或以管理单位核准或控制的类似 方法,经常获知比较重要的新闻。”(8)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上述囚犯权利原则,在我国的法治实践中亦有所体现。我国发表的第一份人权白皮书——《 中国 的人权状况》(1991年)指出:

“中国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阅读报刊书籍,可以看电视,听广播,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

第二篇:论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

论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

内容摘要: 在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中,14周岁至不满18周岁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有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上了违反犯罪的道路。而且近几年来不断成上升趋势,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相当重视,相关领导都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不断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法律知识的教育。而社区矫正工作对其尤为重要,它是一种不使未成年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改造,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未成年罪犯,而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所处环境及自身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改造。从各个方面教育、挽救失足少年使他(她)们重新回归社会,健康成长。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犯特点

原因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为此,社区矫正工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预防未成年犯罪脱管、漏管、重新犯罪加强防范和治理,使其认罪服法、悔过自新、人格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一 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

(一)犯罪行为具有冲动性。未成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在追求刺激、快乐或受同辈关系的影响,就可能因好奇、嫉妒、愤怒、惊恐或仇恨情绪达到极点而不加约束、不计后果地去实施犯罪。

(二)犯罪行为具有模仿性,并呈现成人化趋势。未成年人正处于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而如果模仿之人其行为不轨,使得模仿之少年,依照其不法行为实施犯罪,此可谓因模仿而生之必然结果。

(三)团伙犯罪特征明显。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未成年人因其心理、生理原因,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为了寻求心理依靠,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结成团伙。因此犯罪带有很大的纠合性“少年需要团体生活,尤其希自己年龄相若之人共同生活,是以少年结队成群,原不足为奇„„虽如此,上实不乏妨害公共秩序之不良少年团体,于是每有此种团体械斗、仇杀强暴之事情发生。”

(四)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对某少管所184名未成年犯文化程度结构的调查中发现,文盲4名,小学未毕业的27名,初中未毕业的108名,初中毕业及其以上文化的有49名,其中包括高中。中专、技校在校生(这里所说的文化程度仅为表面显示,并非他们的实际文化水平)。

(五)家庭结构破裂的多。一些未成年犯父母离异、忙于经商无人管教等使其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性格和思想在不同程度上也有所扭曲。

二 改造对策

根据上述未成年犯服刑期间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点,社区矫正工作对未成年年犯的教育、转化、改造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矫治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日常的教育改造过程中必须做到:

(一)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 监狱法》第78条也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的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因此,在贯彻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犯)人为本,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做到“恨其罪,爱其人”,注意保护好未成年犯的合法权益。“在行刑中给罪犯人道待遇,比如避免过差的伙食、超负荷的或毫无目的的劳动等,会使犯罪人充分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人性的力量,从而唤起其良知,促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在改造过程中,应当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好改造中、甚至家庭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如管教民警可通过亲情电话、亲情会餐、亲情团聚、亲情帮教等形式,为未成年犯与家中亲人沟通创造条件,起到稳定思想、提高改造积极性的作用。通过实行人本主义,管教民警以自己的真情与未成年犯沟通思想,以满腔热情去温暖那冷酷、麻木的心,让未成年犯亲身体验到管教民警的关心、爱护和理解,从而促使他们加速恢复良知。

(二)引导未成年犯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他们的被改造须要经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后来又指出“要让他们自觉改造”。未成年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未成年犯管教所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未成年犯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既可表现为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的心理矫治,也可表现为未成年犯整体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相互帮助。未成年犯管教所可以通过运用行刑权力,如通过组织未成年犯选举产生的“积委会”协助管教民警进行日常的组织,使未成年犯既具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激发未成年犯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为未成年犯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提供必要的时间、场所等外在条件,在民警的控制和引导下,确保未成年犯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民警对未成年犯的改造要求和目标最终内化为发未成年犯自我改造的积极性未成年犯的素质。

(三)深化“三课”教育,不断调整教育内容

1、思想教育应紧贴未成年犯思想实际,多进行应时教育,选择未成年犯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力戒空洞的说教、口号式宣传、照本宣科等。山东省某未成年犯管教所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如对未成年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重大的时事事件,以放映抗战电影、请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讲抗战故事、电视直播飞船现场发射时况、活动之后由未成年犯自己写体会文章等方式进行教育和交流感受,充分体会。

2、文化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教育要求上应更加科学。作为在押犯的未成年人教育不同于成年人的教育,也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未成年人教育,因此,应根据未成年犯的实际需要和个人兴趣,体现科学务实精神,尊重未成年犯文化教育的规律。二是教育内容上应更加科学。要更新教材内容,降低教育要求,使教育更贴近未成年犯实际。对未成年犯应坚持以扫盲教育、小学教育为重点,适当发展初中、中专教育。三是教育形式上应更加灵活。为了吸引未成年犯参加文化学习,对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毕(结)业证书的,给以适当的有效考核分奖励。还要积极尝试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学校教师定时来所讲课,以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中,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项目。美国学者诺明认为:“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更能取得成功,将会在美国社会中大量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对未成年犯的职业技能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未成年犯的生理特点,组织未成年犯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使其在劳动生产中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二是按照未成年犯出所后的择业条件和就业倾向分别开设适应其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②第一种途径是当前各未管所普遍采用的,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不佳。当前职业技能教育要重点做好面向未成年犯习艺生产和着眼未成年犯刑满就业需要的结合文章,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

(四)加强心理矫治工作

首先要建立心理矫治师资培训制度。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办学、多层次培训等方式对全所现职管教民警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普及轮训,使心理矫治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每一位管教民警都要充分认识到在未成年犯中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成年犯心理矫治工作中去。其次,要健全心理矫治机构,配全、配好心理矫治人员。未成年犯管教所要设立单独的心理矫治室或未成年犯心理援助中心,配备懂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专业知识的管教民警作为心理矫治室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必须经过专门机构培训并考取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之后方能持证上岗。在管区一级还应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矫治工作人员,以便对未成年犯中产生的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治,节省所级的心理矫治资源。此外,要配备足够的心理矫治设备,为心理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最后,要丰富心理矫治的形式,使未成年犯乐于接受心理矫治。

对未成年犯的改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未成年犯改造质量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艰巨任务,要完成好这项任务,除了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广大管教民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付出艰辛的努力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真正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切实帮助解决未成年犯改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未成年犯改造理论研究中去,为提高未成年犯改造质量,使未成年犯能早日回归社会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11月1日实施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5、刘世恩:《二十一世纪我国未成年犯改造工作发展的探索》,载《青少年 犯罪问题》2002年第2期。

第三篇: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

联系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 要

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产生了传播的活动,从此,社会越进步,传播的行为就越频繁、越多样,传播成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到现代,传播无处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传播。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人必须具备内向沟通的特性,才能进行人际沟通。但是,这绝不是说,只有语言作载体,才能进行人际体沟通,也不是说,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具有沟通双方的双重角色、反馈容易而及时、传者与受者双方易于相互理解等特点。

关键词: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 二者区别及联系

目 录

摘 要................................................2

1、什么是人际沟通.....................................4 1.1人际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4 1.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4 1.3人际沟通的灵活性.................................5

2、什么是大众传播.....................................5

3、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有.....................6

4、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联系.......................7 参考文献.............................................9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产生了传播的活动,从此,社会越进步,传播的行为就越频繁、越多样,传播成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到现代,传播无处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传播。本文对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阐述与分析。

1、什么是人际沟通

1.1人际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际沟通:第一,人际沟通是其实是一种历程,在一段时间行程内,我们为达到到一种目的,要进行一系列的行为,但是我们这种行为是有意义的,此种行为就是实行人际沟通.第二,这种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沟通历程.在沟通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结果是什么,其意图所传达的理由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其重要性的价值对应出此沟通的”有多重要性“?第三,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要负责任存在.在尚末沟通之前,不能先预测沟通互动后的结果.综上所述,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各类关系,如:亲子关系,互相关心,义务互助,是为了加深彼此间的亲情;夫妻关系,互相疼爱,是为了加深彼此的感情;朋友关系,互相帮助,是为了更加巩固已有这份关系;同事以及师生间,也是为了相处融洽;这就是人际沟通中所讲的”行为目的“.1.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以上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人际沟通,但是人际沟通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呢,估计这一点,我就不言面喻了,只要你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在人类社会的群体中,那么你每天都要和人际沟通打上一定的交道.正所谓”相识是缘,相处是份.这就是说,你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认识一个人容易,但是能否相处的融洽,这可是一个大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人际关系交往的好与坏:可以看出你在社交活动中是:如鱼得水呢还是处处碰壁.怎样才能健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就需要学会沟通.我现在从大小两方面说明一下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从小处讲,就是从我们老百姓的身边讲起: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他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说白了,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你与家人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只有通过互相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好忌什么,才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不至于碰壁.按照通俗的讲法---好的沟通能力代表着良好的人缘.良好的沟通,你也能发现到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用发现到的检验一下自己,取长补短,从说话到接人待物,都要向着别人可以接受的方面去说去做,当然务必要求尽善尽美,只要让别人能接纳你,这就代表着你成功了.如果给你一选择题:你是选人人喜欢的开屏的孔雀呢,还是人人唯恐躲之不及的刺猬呢,我想大部份人的选择是前者.从大处讲,有关国家,政治,外交方面,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国邦之间友好的相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相原则”,使一直僵

持的会议有了伟大的转机,其宗旨就是互相了解,互进友谊,求同存异,显现出了彼此尊重对方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点,要在下一论节中阐述的).前任国家总理朱镕基曾发表过这样的演讲: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人际沟通和语言艺术.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有道理.现在的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说,没有笑脸莫开店,这个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综上所述,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着尝试着与人沟通.1.3人际沟通的灵活性

这里所说的灵活性是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各种方式去博得别人的好感,遇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如中国一句俗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交往中,切忌死板,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交往所有人,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三教九流,人生百态,学会变通,随机而动.但需强调一点,我所讲的,并不是要你非去强求什么.我们前面讲过:”行为目的“.我们做任何事所付出的行动都是为一个目的,一个结果,但我们所讲的都是善意的,只是行为上的公式而已,而不是为达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切记让人感到你与人家交谈存在某些自私的目的,这样对方也会对你敬而远之,结果往往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能都记得: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有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洲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会议进入僵持阶段,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些大国也想着做收渔翁之利,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提案,亚洲的整个邦处动态就不会稳定,最后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十项国际关系原则中有五项就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实这几项就体现出了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包容,谦让和互相尊重.那次会议的结果换来的是几十年的安定团结.这里重点讲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会换位思考.成功学非常强调换位思考,用于沟通,则是”不在于别人怎么说,在于我怎么听",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有时在听别人阐述一种观点时,好像是另一个“我”在述说,所以我有时就会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也许她辞不达意,也许她用词不当,也许她语气不好,也许她态度恶劣,但都不影响我理解真正的意思。她是她,我是我,她没有必要,我也不会强求她用我的语法,用我熟悉的词汇,用我习惯的方式来阐述观点.这就是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2、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对多,并不是单指一个人对多个人,而是一个机构、组织、公司或者是个人对社会其他阶层和机构进行传播,而人际沟通却是一对一的,至少是在单位时间内,大众传播是一种手段,而人际沟通则是一种技巧。

大众传播是向一般大众传播信息,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交流,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得到信息的传播。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其次,要使大众传播发挥最大的效果,则需要与人际沟通相配合,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是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然而,其信息传播对象具有广泛性,信息传播的效率不一定高。在这

种情况下,要是大众传播的传播效率高,就必须有人际沟通的配合。一部分人获得大众传播信息之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能把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开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然而,大众传播又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些传播信息。简单地说吧,比如说,国际上的一条重大新闻肯定会成为人们交谈的热点,大众传播信息在这时又渗透到了人际沟通当中。总的来说,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我们通常理解的大众传播是以模糊的受众为前提的,因为大众传播的宗旨是把信息传播给予尽可能多的受众,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受众之间无差别,所以,出现的情况是,受众对传播者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则比较模糊。而传播的人际传播比较明确自己的传播对象,对象之间通常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际传播的圈子类似于社区,比较排斥陌生的对象。而大众传播就像是闹市的咖啡馆,总是欢迎新的受众的加入,结果就是它的传播圈子比人际传播扩张的速度要快。

大众传播发展到今天,我们恐怕是首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进入了精确的阶段。我们的收视率调查,我们通过报刊的自办发行获得的详细读者资料,都使传播者掌握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受众数据。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是为了商业的目的,还是公共服务的需要?如果我们使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说,那么,能不能说大众传播体现了人类传播的欲望,是浪温主义的表达,反映了理想主义的构想。当然,前提是它更多反映的是传播者的意图和想像。而人际传播则体现了人类传播的隐蔽性,是现实主义的写照。它更多表达的是传播对象的想法。

转场快是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不论是报刊的转达版和分栏,还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串联单,都是在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现代科技更是使大众传播在传播速度上如虎添翼,结果是速度成为新闻媒介成功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几乎无法通读今天的厚报,观众只能拿着遥控器浮躁地搜寻着大量的电视节目。比较起来,人际传播的速度显得缓慢。但是,目前大众传播的方式正在影响人际传播,比如,手机短信的群发功能已经加快了人际传播的速度。

3、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有

从传播范围来看,人际传播总会受到空间的影响,受众人数和范围总是有一定限制的;而大众传播可以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受众人数和范围是很难计量。中央电视台每年除夕晚上的春节联欢会之所以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受众人数非常庞大、众口难调的缘故。

从传播速度来看,在较小范围内,一般说来,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快,因为大众传播至少要经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制作和播出几个阶段。但在较大范围内,肯定是大众传播的速度要快于人际传播。而且,现在电视和广播可以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这样,使信息的发出与受众接受信息同步,也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成了公共关系运用的主要手段。

从传播效果来看,主要表现为:

受众的感觉不同。人际传播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人际沟通中的语言抑扬顿挫,还有辅助性语言如身体动作、表情都可以强化传播信息。而大众传播中的报刊、杂志就缺少这些优势,但电视中的视觉形象又会产生另外的效果。

信息反馈速度不同。人际传播的反馈是同步的,一位领导的报告可以通过观察听众的表情而马上了解效果;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要经过许多环节和较长时间,而且可能会变形。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大众的反馈信息,也是公共关系的任务之一。

传播者调控传播活动的方法不同。人际传播中可以随时调控,调控的方法比较简单。大众传播则不同,一旦传播信息制作完成,如书刊已发行、录像已制成并播出,要进行调控就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调控的方法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大。

从信息储存的方式看,一般说来,人际传播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而大众传播是可复制、可重复的,也容易比较保存。

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而大众传播是一种工具传播,比较间接,不够人性化,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地位不够平等,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大众传播的反馈是为了增加传播的有效性,而人际传播的反馈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或者说这种反馈已经成为了传播的一部分。央视的《面对面》节目可以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有机组合,记者主持人王志和访谈对象的交流包括了质疑和反馈式提问,这些都带有突出的人际传播特征,不同的是,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播放给大批的受众。

4、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联系

二者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都是要传递某种信息,都是要交流,需要人与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都在于面向“人”,于是它们都要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大众传播的过程免不了接触到具体某个或某些人的问题,就需要人际交往的手段来解决。

更多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融合与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按照常规的理解,大众传播是比较透明的和公开的,而人际传播是比较隐蔽的和私下的,但是,当我们看现在特别流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时,就会自然意识到大众传播正在放肆地盗用人际传播的手段来放大个人的隐私,这直接助长了社会的集体偷窥欲。实际上,不仅电视如此,报刊也不甘示弱,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的著作《绝对隐私》开始,出版界也刮起了一股暴露隐私风。

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处处替他人着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

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 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 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 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 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 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 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 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大众媒介渠道可以迅速抵达受众,传播信息既有速度又有广度,切入某一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人际渠道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且在解决接受者对信息抵制或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媒介更为奏效。

大众传播是占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渠道,人际传播则是大众传播的补充渠道,两者在信息传播当中各有短长:在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或切入某一领域方面,大众传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在形成或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方面,人际传播往往具有更强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两种传播方式互相协调,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 杨清顺《非言语沟通与人际关系》,新华出版社,2009 2 刘君政《传播与沟通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德海《传播与沟通学的七大特点》,2008年第12期《看世界》杂志。4 侯伟宁《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5 飞翔的黑客吧,网页,http://hi.baidu.com/blog/item/a713c623ee955b47ac34de75.html 6 脚本之家,网页,http://www.jb51.net/article/8690.htm

第四篇: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哲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2009级 赵杰 20090140130)

[摘要]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重要性显著。合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有利于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注重国家政策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避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浪费及掠夺,争取创建和谐的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理论指导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 经济建设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跨越,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国土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牧产业资源。合理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理论指导、国家政策倾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指导

少数民族社会要发展进步,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理论指导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实基础,有了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有了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方法。

首先,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从中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 尊重民族发展规律, 将民族问题作为当前每一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 依据变化的实践提出新思想, 制定新政策, 采取新措施, 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第三, 依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现实, 确定发展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核心, 为准确把握和正确驾驭民族问题提出明确目标;第四, 在全球化背景下, 执政党对国内民族问题的驾驭能力成为国际社会评判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同时还需要面对某些强势国家以人权等为借口, 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借民族问题进行“西化” 和“ 分化” 活动现实, 充分认识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世界性特点, 对于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

着重要意义;最后, 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党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 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和特点, 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 有力地保障了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利益, 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着根本性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二、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拉动经济发展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西部地区的一大优势,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充分开发利用,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应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有指导性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起源于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保护环境为的是保证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环境保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储备。如果实行盲目开采,不加管制的增加开采速度与力度,那么几十年内就会把资源开采殆尽,这不但不会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针对目前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第一,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投入力度,这是扩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物质

基础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由于资源勘探投资风险大,且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和经济安全性质,尤其是一些带有战略性的矿产资源,应该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进行勘探。第二,加大大型矿山企业的建设,建立综合开发的企业集团。要以国家紧缺矿产资源为重点,以优势矿产资源转化为主体,走企业集团化道路。以科技为先锋,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倡科学开采。避免掠夺式开采,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

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大力开采资源,为了GDP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东部地区发展而忽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战略高度上重视这个问题,引进新设备,提高矿产的开发利用率;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资源的浪费;制定新规则,合理的配置资源。例如:资源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许多战略性资源都被贱卖给外国,如稀土。不合理的开发还会造成环境恶化,西部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短时间内将很难恢复。

旅游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近年来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旅游业的开发,破坏了许多自然景点,造成了旅游地区的环境破坏。我们要正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旅游资源的含金量下降。首先,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避免短期发展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其次,引进新技术,解决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问题,如使用可降解纸袋、餐盒等;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者。对于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地区要严惩,景区内对于游客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问题要加强监督,严惩违反规定者;第四;反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于旅游收入要用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形成良好的资金链循环,避免资金外流,民族地区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合理配置民族地区资源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资源外流,得不到合理配置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经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钾盐、天然气等13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铅矿、铜矿等9种矿产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储量占到全国的30--50%。煤、油等能源矿产丰富,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此外,还应看到,虽然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但其新矿产地的潜力确是巨大的。其中矿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比例,有一半省(区)超过25%。但是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后环境问题恶化,经济发展得不到提高。

1.矿产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低,本地区资源配额少,绝大部

分输送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但是利益却被瓜分了,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下的微乎及微。国家应该反哺民族地区,为资源的开采支付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资源收归国有,国家统一配置,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不符合西部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本地区的资源被用于另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相信谁都不会满意这个结果。这样长久下去容易激发少数民族的独立心理,造成民族问题事件频繁发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发展,不符合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2.水、电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多处高山高原地带,降水丰富,水利资源优势明显。而且西部地区落差大,水力发电前景广阔。建国后,西部地区的水力资源得到重视,已建成多处大型水力发电站,尤其以三峡水力发电站最大。近年来西南地区规划了许多水力发电站,这将为我国的电力供应提供广大支持。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建水电站,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全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划下建成的,但是作为本地区的资源,民族地区对于发电站建成后的电力供应应该享有优先权。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建设正大力发展,是急需能源、电力供应的时候,作为建在本地区水力资源优势上的水电站,应该优先供应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小国家,虽然这样会卖出一个好价格,但是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比起来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意思,也不符合长远战略眼光,只有全民都富有了,中国才是真正地富强、民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保障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中国政府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

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解决民族问题,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合理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避免造成环境破坏,不能先开发后治理;同时加大对本地区资源的反哺力度,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提高人民的资源意识;提倡科学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中国成长为富强、民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参考书目] 吴仕民 《中华民族理论新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李普者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张雷,傅晓峰 《21世纪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2012年2月 古德生 《对西部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2001年

中国西部开发网

第五篇: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企业并购

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企业并购

内容摘要:基于资源与能力的并购日益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模式。成功地实施并购,必须解决好资源与能力的选择、评价和并购后资源与能力的保持、转移扩散、发展等问题。本文从并购动因、资源与能力的价值评价、并购后的价值实现、对中国企业的意义四个部分对基于资源与能力的并购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资源与

能力竞争优势并购战略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积累,已不足以支持其继续成长。我国企业必须突破自身资源与能力的限制,借助外力打破成长的极限。并购和战略联盟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法,但在现有的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下,战略联盟不足以改变我国企业在世界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只有通过基于资源与能力的并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掌控整个产业供应链,达到上述目标。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并购动因分析

并购的战略目标不是帮助企业获得短期的战术利益,而是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传统的并购动因研究大都从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或经济学的角度定义。

笔者认为企业应基于资源与能力对并购动因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能帮助企业评价并购的价值,能使企业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上,能更好地发挥资源与能力的效力。

由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主要分布于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或各种联系之中,所以可以从价值活动的角度,解释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并购的动因:

人力资源动因。并购行为的发生,可能由于被并购企业拥有并购企业想要的人力资本或管理团队或研发队伍。

技术动因。如果被并购企业拥有某些专利技术、决窍和其他技术知识或技术创新能力,而当这些技术或能力的开发成本高昂,风险过大或直接市场交易的成本过高时,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此项资源或能力。

生产资源。被并购企业拥有一定的生产设备(或地理位置)和生产能力,并购企业可能出于规模经济或垄断或单纯生产设备的考虑,产生并购行为。

市场营销资源。被并购企业可能拥有市场份额、销售渠道或品牌等资源或卓越的营销能力,这些资源与能力可能是导致并购行为发生的原因。

高效的运作能力。被并购企业的培训系统、物流系统、采购系统、服务系统或整个企业运作系统也可以是并购行为发生的动因所在。

并购资源与能力的价值评价

在发生并购行为之前,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被并购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的价值评价问题。在评价资源与能力的价值时,可以考虑以下四种理论作出分析。

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理论。不同的行业,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技术类行业成功关键因素是科研专家、工艺和产品创新能力、网络经营能力;制造类行业成功关键因素是低成本生产、固定资产最高能力利用率、有技能劳工、低成本产品设计、低成本厂址、灵活的生产系列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等。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资源与能力对企业成功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被并购企业拥有的某些属于行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资源与能力,可能是并购的诱因。所以企业可以利用该理论对并购资源或能力进行评价。

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有两种:低成本和差异化。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重构价值链来获取成本优势。企业可能通过正在开展的价值活动使企业更具有独特性,也可用某种方法重构价值链而增进歧异化。

企业可以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评价被并购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价值。被并购企业必须拥有某些资源与能力,无论它们的作用机制如何,都必须能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或歧异化的优势。

短板理论。短板理论认为,企业必须找出自己这个木桶边板中最短的一根,然后想方设法将其加长,长至跟其它边板一样长,只有这样,企业这个“木桶”才能装最多的水。其理论实质是要求企业找出自己最弱势的一个部分,然后采取一些措施将其增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如果被并购企业拥有的某些资源或能力恰是并购企业的弱势所在,这些弱势犹如短板一样限定了企业的成长。那么这些资源与能力就是有价值的。

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如果在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后,并购企业获得了或发展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那这些资源与能力就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理论强调扬长避短,抓住关键。短板理论则强调要补短。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是矛盾的,实则不然,扬长并不排斥补短。

企业可以利用上述理论对被并购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进行评价。

并购后资源与能力的价值实现分析

资源与能力本身没有价值。被并购方的资源与能力不是企业并购的终极目标。如果并购企业在成功实施并购行为后,不能利用对方的资源建立或强化竞争优势,那么这些资源与能力对企业就没有价值。只有对被并购的资源与能力进行整合增强竞争优势,并购才算成功。

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生产、技术、流程、组织、文化和战略等各方面的整合。无论哪个领域的整合,实际上都牵扯到资源与能力的保护、转移与扩散以及资源与能力的发展。

并购后资源与能

力的保护由于有形的资源与能力易于观察、衡量,所以有形的资源与能力一般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如企业的财力资源、生产设备、土地等,这些资源与能力能够较多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和声誉资本等无形资源与能力,不易观察和衡量,而它们可能正是被并购企业的价值所在,所以无形资源与能力的保护,尤其困难和重要。保护的主要思路就是防止或减少转移和消耗。转移与消耗的机制主要有:人才流失、消极破坏、员工动力不足、团队涣散和竞争对手诋毁等。并购前、中、后并购企业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准备,有相应的措施防止这些机制发挥作用,尤其要做好沟通和整合工作。

并购后资源与能力的转移和扩散。资源与能力必须在并购双方组织之间进行转移才能为并购企业创造价值。哈斯巴斯那和杰米森将资源与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的转移分为经营资源共享、职能技能转移和一般管理技能转移。经营资源转移的例子包括合并销售队伍,共享生产设施,使用共同的商标和品牌、办公室或分销渠道等,并购通过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创造价值。职能技能可以是生产技能、营销技能、质量管理技能、成本控制技能等。当并购双方的一方或双方能够借助对方改善自己的一般管理技能,进而增加它的竞争优势时,一般管理技能即发生了转移,并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在一般管理技能的转移中,接受方的经理会在战略导向、资源配置、财务计划、控制或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管理问题方面受到影响。在这三种战略能力转移中,最困难的是职能技能的转移,其次是一般管理技能的转移,而经营资源共享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能力转移。

资源与能力的扩散主要指它们能在组织内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和不同价值活动之间进行复制或能够扩散到新领域。并购企业必须创造某种资源与能力扩散的条件和机制,为企业创造价值。

并购后资源与能力的发展。并购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发展资源与能力,特别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资源与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整合和更新来实现。这里的整合是指资源与能力的整合,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资源与能力进行整合,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例如索尼的微型化竞争力产生于许多不同技能的整合。除了整合之外,企业还必须不断地更新其资源与能力。因为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的竞争价值都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被瞬间的结构性革新所削减。更新资源与能力需要企业具有前瞻能力和持之以恒。企业必须对开发和培育哪种新的资源与能力意见一致,负责建立新资源与能力的管理班子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新资源与能力持久的关注和集中力量。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倾向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方面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企业本身原有的资源与能力常常不能令企业家们满意。所以他们在努力发展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其他企业内部,并试图通过并购等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得竞争与成长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这是一种趋势,也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实施这种战略时,企业应正确地评价并购资源和能力的价值,对并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并购后企业要能实现资源与能力的保持、转移与扩散及发展,否则并购行为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青,向正军.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2.杨海波.基本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战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5

3.王长征.并购整合:通过能力管理创造价值[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2

4.安德鲁•坎贝尔等,严勇等译.核心能力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论罪犯对大众传播资源的接触与享用(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罪犯对大众传播资源的接触与享用(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冲突的行政调适

    论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冲突的行政调适 作者:佚名 监狱学人来源:中国监狱学刊 更新时间:2007-11-16 一、冲突的表现及其调适途径 “监狱警察权是指监狱民警依照法律法规的规......

    论新形势下图书馆读者资源开发与管理

    论新形势下图书馆读者资源开发与管理 摘 要: 所谓读者资源,指的是读者的人力、智力资源和信息及文献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读者对......

    观电影超时空接触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感受

    摘要 通过对电影《超时空接触》的观看,Eleanor Arroway通过新科技的力量,乘坐时空机器进入外太空,遇见了已故的父亲。表明了科学与宗教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的。很多的学者认为科学......

    论资源基础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

    论资源基础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丁静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们一直在研究企业如何实现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哈佛大学教授......

    论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数学教学资源还存在总量不足、形式较为单一、......

    论“危害公共卫生罪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论“危害公共卫生罪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关于刑法“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危害公共卫生罪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一点理解与感悟 摘要: 良好的社会秩序既是国家......

    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合肥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

    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功能

    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功能 陈越 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包括基础设施设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