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时间:2019-05-14 01: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第一篇: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甘肃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过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8%,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回族

甘肃自古就是回族的聚居地之一,回族也是甘肃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甘肃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甘肃回族人口已达109435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8.96%,比1953年增长69%。回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使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了自己的习惯及宗教信仰。回族的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风尚及禁忌等风俗习惯,大都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男性一般戴白色或黑色、棕色无沿帽子,称“礼拜帽”或“巴巴”帽,女性戴丝绸制成的盖头;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在饮食上禁食猪肉、自死禽畜或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对异形怪状、爪利锋锐的飞禽、兽类也在禁忌之列,喜爱饮茶;男女结婚时,选择“主麻日”举行婚礼,并请阿訇念“尼卡”。甘肃的回族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沿“丝绸之路”来华进行“茶马互市”而定居下来的中亚、西亚商人,一是元代戍边的回回军士以及贡使、商贾等。清初,甘肃回族已形成大片聚居区,现在甘肃回族的聚居区和散居地,是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因此,甘肃的回族以农耕牧养为其基本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擅长经商。他们经营的传统行业主要有:皮毛业、饮食服务业、手工业等。甘肃回族的民间艺术以“花儿”流传最广,河州砖雕,是临夏回族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创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地区。

藏族

1990年,甘肃有藏族36671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76%,比1953年增长了79%。甘肃的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地带,其东可达岷山山脉的高山河谷,西北可至祁连山北麓的山峪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县等地区。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区域内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长江支流白龙江等河流穿过。甘肃藏区为安多方言区,但在不同地区也有区别,甘南的夏河、碌曲、玛曲讲安多方言,卓尼讲卓尼方言,天祝讲华锐方言,但共同使用藏文。甘肃藏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和林业基地,高山牧场辽阔,林区树种繁茂,也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甘肃藏族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藏区牲畜以绵羊、牦牛、犏牛为主,其次是马和山羊、甘肃藏区出产一种以草根为食的“蕨麻猪”,体型不大,肉瘦味美,是甘肃藏区特产之一。在一些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农牧兼营的农户较多。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其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肃藏族的服饰大致有两种类型,牧区为一类,半农半牧区为一类。目前,随着藏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男女时装也逐渐受到藏族群众的喜爱,但每到节日和一些正式的场合,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服装。藏族以肉食、糌粑为主食,以酥油、乳酪、茶水为家常饮料。藏族女子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先行“上头”改妆,改妆后就可以自行物色称心如意的情侣。在藏区赘婿之风很普遍,招来的女婿和儿子在财产继承权上都有平等的权利。丧葬有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等。节日有两类:一类是民间节日,一类是宗教节日。民间节日中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甘肃藏族的春节以汉族的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早晨各家均煨桑,佛龛前点燃酥油灯,男女老少着新装,互祝“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其次是“香浪节”,每年到了盛夏季节,全家带上饮具、食品,上山入林,采花摘叶,饮酒唱歌,露宿数日方归。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还举行华锐赛马大会。舟曲县有传统的“采花节”等地区性节日。宗教节日有“毛兰节”,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举行,各寺院对外开放,男女老少均可入寺,瞻仰膜拜。“娘乃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十五为释迦牟尼诞生和涅般木的日子,信教僧俗群众少食、不说话、穿新装,前往寺院顶礼跪拜。藏族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主要形式有藏戏、民间故事传说、舞蹈、酥油花雕塑、木刻、绘画等。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藏医药以其独特的诊断、治疗和用药方式,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小型藏医院遍布西北各地、甘南有专门的藏医药研究所。

东乡族

东乡族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近些年随着部分东乡族人西迁至新疆,而改变了这种地区界限。1990年甘肃有东乡族人31145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6.78%,比1953年增长了100%。东乡族因居住在临夏的东乡而得名。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上同回族相似,在语言上同蒙古语相似,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以农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等,经济作物有蚕豆、大麻、胡麻和油菜籽等。东乡族的服饰同回族大致相同。在婚姻上,一直保留着一种属于族外婚性质的习俗,在东乡族中,宗教系统即“阿哈交”及其观念相当浓厚,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之间,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东乡族十分好客,有条件的家庭一般要用油香、“尕鸡娃”、“全羊”来款待宾客。待客食用“尕鸡娃”时将整鸡按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各按辈份吃相应的等级,其中以“鸡尾”最为尊贵,要由最尊贵、最年长或“首席”宾客享用。东乡族人非常喜爱“花儿”,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人人会编。民间传说和故事也很丰富,据调查,流传在民间的已基本定型的故事达1600多种,最著名的是一首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这部长诗可以说,也可以唱,很为东乡人所喜爱。

土族

甘肃的土族主要散居于天祝藏族自治县、积石山县和卓尼县等地。1990年甘肃有土族人口212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14%,比1953年增长了299%。甘肃的土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老年人与青壮年人之间、已婚与未婚者之间,在服饰的色彩、款式方面均有区别。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勒”、“察汗蒙古”,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族,词汇中有一半左右与蒙古语一些方言相同或相似。土族的饮食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喜喝奶茶、吃酥油炒面。逢年过节做不同的馍来待客,如遇贵客,桌上摆一个“西买日”(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土族婚礼仪式十分有趣,男方娶亲时,女方村庄的妇女们故意不让开门,并向娶亲人泼水,娶亲人要同她们对唱后,才得进门。土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学艺术有民歌、叙事诗、神话、传说、寓言、格言等。

裕固族

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80%以上聚居在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全省有裕固族人口1180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4%,比1953年增长了206%。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儿”,1953年,经群众协商讨论,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作为民族的名称。居住在肃南县西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住在东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住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的使用汉语。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酒泉的黄泥堡乡则为纯农业区。裕固族最初信奉萨满教,其先民回鹘人西迁至甘州一带后,由于佛教兴起,开始信奉佛教,到了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成为裕固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裕固族的服饰也很有民族特色,男女均着高领长袍,妇女外套坎肩,男子穿高统皮靴,女子穿长布靴。已婚与未婚妇女的区别主要在头饰和发式方面。裕固族的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一日三茶一饭”。裕固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崇拜祖先的习俗,逢年过节时各家携带珍馐,诸如抓肉、炸果子、包子等到山林或原野中祭祀,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裕固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包括历史传说、故事、谚语和歌谣。

保安族

保安族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保安族原居青海省同仁县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清代同治年间,被迫迁入甘肃,在今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现在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故称“保安人”。1990年,甘肃有保安族人口11069人,比1953年增长了124%,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东乡、土族语言比较接近。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期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保安族没有文字。保安族以农为主,打制腰刀是保安族的一项重要手工业;服饰、饮食与回族、东乡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大致相同。文学艺术以口头文学为主,目前整理出来的有20多篇,保安族“花儿”以“保安会”为主调,辅之以其他调会,是河州“花儿”中的一枝奇葩。

蒙古族

甘肃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8354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45%,比1953年增长了169%。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特方言。甘肃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畜群以牛、羊为主,马和骆驼次之。服饰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相同。饮食以茶、肉、奶为主,辅之以粮、菜等,喜欢饮酒,用马奶、山羊奶、骆驼奶酿成的酒,是蒙古族的日常饮料;主要节日是春节,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节日;民族文化以音乐、诗歌最有特色,文学艺术形式多样,有“好力宝”(民间流传很广的演唱形式)、谜语、谚语、故事、神话、传说、说书等。

撒拉族

甘肃撒拉族来自青海,主要居住在积石山县,1990年有人口67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36%,比1953年增长了155%。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由于长期与汉、藏、回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很多人兼通汉语。撒拉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手工、商贩等活动也较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习惯、婚丧嫁娶、服饰上大致与甘肃其他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撒拉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经甘青两省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共同整理、搜集的传说、故事、民歌等已达200多种。

哈萨克族

甘肃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阿克塞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314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17%,比1953年增长了80%。哈萨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族使用三种文字,一种是根据自己的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一种是本世纪初新创造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另一种为以斯拉夫文为基础的哈萨克文。现在主要使用第一种文字。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主要饲养羊、马和骆驼等。信仰伊斯兰教,服饰美观、独特,哈萨克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婚礼、各种节日等庆典中,常常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体育活动。节日分两种:一种是伊斯兰教的节日,另一种是民间节日,有达罕礼、猎礼、骑马庆典礼等。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文学形式有快板、鼓词、对唱、寓言、神话、史诗等。民间工艺主要体现在服饰、帐篷及生产工具方面。

满族

满族在甘肃没有集中聚居地,主要散居在兰州、武威、永登、天水等县、市,满族是18世纪前后以屯军的形式来到甘肃的,本世纪60-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又有大批满族工人、知识分子来到甘肃,使甘肃的满族人口大增,1990年有人口1672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9%。

甘肃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少数民族民族分布也基本呈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分布的特点。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了解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今后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象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二篇: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

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

中广网

2007-07-20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 0少数个民族。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满、朝鲜、蒙古、回4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达斡尔族人口4.3万,其余5个民族人口不足万人。赫哲族有3910人,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伦春族3871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2%。满族、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文;朝鲜族、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语文;其他43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黑龙江开发和建设中,从外地调入、分配、转业、移居而来的,大多通用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人口按城乡比例划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县镇的占27.3%;居住在农村的占72.7%。按民族地区和散居比例划分,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39.9%,散居人口占60.1%。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2005年,民族工作为富民、强省、兴边、睦邻,构建和谐龙江做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初步建立了多元经济结构,种植业、畜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占有耕地3973万公顷,人均0.37公顷,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中央免收农业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族地区种粮积极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69个民族乡(镇)生产总值分别为23.5亿元和110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35%和34%。自治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人1.34亿元,是2000年的4.4倍。680个民族村人均收入3297元,高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76元,是2000年的1.38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中小学大部分进入规范化学校行列,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完成了“普九”任务。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政策的深入落实,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语文、出版、新闻、广播事业不断发展。

来源:东北网

责编:张春梅

第三篇:甘肃省少数民族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范文模版]

全省民族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2010年7月至10月,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委统战部具体40个省直部门和26所高校、科研院所、各国有企业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规情况进行了督查和抽查。

一、全省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规的主要情况

从督查情况来看,2005年以来,各地各部门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

1.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一是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各市州党委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中心组每年都安排民族政策理论专题学习,党委常委会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民族工作,带头做民族工作。2010年,甘南州委常委会研究民族工作6次以上。临夏州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各市州都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民族工作,协调处理民族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民族工作格局。白银市在市、县(区)和国有大型企业都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在社区成立民族宗教界人士联谊小组。三是加强基层民族工作。临夏州在全州124宗教活动场所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宗教工作管理小组,并确定1名专职信息员。天水市建立健全从重点单位到乡镇、街道的民族工作信息反馈网络体系。

2.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实现了“两个高于”的目标。2009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同比增长40%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21%左右;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临夏州2010年GDP同比增长11%。甘南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2010年GDP同比增长13%。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市州各部门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安排上优先甘南州所辖七县一市全部通三级以上油路,开工建设拉卜楞机场,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等。天

协调,从12个省直部门抽调13名厅级干部、21名处级干部,组成5个督查组和2个抽查组,对全省14个市州、个乡(镇、街道办)成立民族宗教工作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部,各行政村都成立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组长,考虑,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临夏州所有县、市和乡镇都通等级公路,建设了东乡南阳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

水市近年来为张家川县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等项目11个,投入资金3.45亿元。省发改委仅2009年为民族地区安排项目460多个、资金约35亿元。省财政厅近4年来为民族地区补助资金达372亿元。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临夏州加大对皮毛加工、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建成50多户骨干生产企业。甘南州仅2010年为8户重点民族企业落实财政贴息贷款1200万元。金昌市近年来筹措资金70多万元,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蔬菜种植等项目。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21个民族县(市)全部实现“两基”目标。民族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初中学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0.5%。建成县级以上医院47所、乡镇卫生院286所、乡镇文化站167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定西市近年来新建、扩建、搬迁民族学校15所,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白银市8所民族学校都已建成市级标准化学校,并为民族乡、村新建了2所卫生院和4处医疗卫生点。

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一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各市州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抓手,通过理论宣讲、知识竞赛、辅导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教育,“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临夏州委制定《关于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效机制的意见》,把州、县创建办设为常设机构。张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市的意见》,提出要把张掖市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市”。甘南州、武威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与藏传佛教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兰州市近两年依法查处“清真食品不清真”事件100多起,依法取缔不符合有关规定的43家商户的清真食品经营权。白银、金昌两市妥善处理南京雨润公司白银分厂生产“清真鸡肉火腿肠”使用非清真原料、金昌某食品公司非法冒用清真食品商标引发的矛盾。临夏、酒泉、嘉峪关等市州坚持每年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全面检查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消除各种隐患和问题。三是集中为少数民族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临夏州每年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开展“3211”结对帮扶活动,32个州直单位送资金、送物资、送技术、送信息,干部职工“1对1”帮扶贫困家庭,解决了一些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酒泉市从2004年开始,对民族乡进行项目帮扶,累计帮扶资金7576万元。庆阳市连续4年为民族乡、村落实帮扶项目近40个、资金1300多万元。

4.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各市州党委坚持在少数民族干部录用上给予照顾,教育培养上平等相待,选拔使用上平等优先,基本形成了一支门类相对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素质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目前,全省有少数民族干部5.3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7.8%;民族自治地方少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工作。临夏州每年选派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的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一半以上。陇南市近3年来共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干部321人(次)。三是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各市州党委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普遍建立了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库。

5.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民族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各市州民族工作部门结合“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增强了各级民族工作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平凉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及宗教团体领导班子和数民族干部3.2万人,占民族地区干部总数的45.5%;在40个省直单位领导班子中配备了6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市、县(区)民族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临夏、甘南、天水、平凉、酒泉等市州分设民族工作部门,增设科室,增加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工作条件逐步改善。省上设立了民族工作补助经费。在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省民委为临夏、甘南两州和21个民族县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等提出明确规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市州在贯彻落实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民族政策法规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有些是长期难以解决的老问题,有些是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有些是需要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的问题,也有些是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解决的实际问题。

主要有:

1.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方面。有的地方党委对民族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认为民族工作就是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事,把民族工作当作“软任务”,存在对民族工作过问不够、关心支持不够、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个别地方在县级机构改革中合并了民族工作部门。

2.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小、底子薄、结构不合理,贫困面大,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多,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且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发展还不够平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截至2009年底,临夏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0个自治州和全省14个市州中排在末位。甘南州财政自给率仅为5%,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于全省10年、全国2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倒数第2位。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5.9%,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4%,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来源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培养教育方式陈旧、办法不多,少数民族干部外出挂职交流锻炼的机会还不多。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偏少,有的民族乡党政班子中甚至未按规定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落实方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部分优惠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还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比如,国家、省上安排给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没有完全免除;对民族自治地方资源补偿的一些政策没有完全兑现;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实行优惠利息补贴政策,并适当放宽补贴种类和享受企业范围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等。

5.清真食品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着执法主体不明确、执行标准不统一、清真食品认证不规范等问题。对清真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监管不到位,“清真食品不清真”现象有增多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工作部门配备了公务用车。兰州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中,对民族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6.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散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部分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法制观念此外,由于一些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贯彻不够,还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歧视少数民族群众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一是协助民族地区做好与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政策、项目的对接工作,编制我省民族地区“十二五”专项规划。二是继续落实好中央、省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定期召开民族政策落实情况座谈会,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加大对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力度。三是制定出台支持临夏州和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意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四是加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2.抓好“两个共同示范区”示范点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制定出台《关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示范点的意见》,从项目、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协调各有关方面支持“示范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项目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群众文化丰富、民族关系融洽的“示范点”,然后逐步向全省推广,努力把我省建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

3.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是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多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教育活动,发现建设一批“甘肃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为载体,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健全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保持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管理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办法措施,完善相关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4.做好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的培养工作。一是支持民族地区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二是制定《2011-2015年甘肃省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力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把政治素质强、群众威望高、工作实绩好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三是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增加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挂职数量;积极推进省直部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交流,每年选调20名少数民族干部到省直经济工作部门挂职1年,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四是认真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干部“入口难”问题,在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实行少数民族考生单独划线、定额录用,努力扩大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5.加强和规范清真食品管理。一是全面贯彻执行《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研究制定清真食品管理的具

淡薄、不服从管理等现象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治理措施还不到位。

体意见和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清真食品监管机制,明确执法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基层清真食品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检查力度,由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卫生、商务、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参加,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清真食品安全。

6.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一是把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定期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二是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落实好民委委员会制度,建立民委委员单位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街道要有分管民族工作的领导和专兼职干部,村、社区、厂矿企业要建立基层民族事务工作小组。三是分级分层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协调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2006-11-27 09:16

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黄河、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印证和记载着这里的古老和丰饶。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目前,已形成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格局,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00万吨,享有“铜城”盛誉。

白银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明清时代,沿岸人民开渠引水,开创了灌溉农业的先河,发展自流灌区20多万亩。依托黄河水资源,近几十年来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地面积达到132万亩,高扬程提灌工程蜚声海内外。沿黄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农业、水电、航运、旅游开发全面展开,黄河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银是正在崛起的西部高科技新城。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引进建设项目40多项,投资20多亿元,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一颗闪耀的明珠。同时,白银被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中国革命由此实现重大转折。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红色圣地”美誉名扬四方,成为全国重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是远近闻名的西部“状元之乡”。白银素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代,辖境内共考取进士53人。恢复高考以来,全市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近10万人,升学率一直名列甘肃省前茅。白银籍博士达到500多名,不少成为工商巨头、学界名流和社会名流。

面对优势主导资源日益衰减的严峻形势,白银人民紧紧围绕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推进“六个转变”。在发展思路上,由过去程式化、一般化推进,向强化政府推动、投资拉动、以项目求发展转变;在产业发展上,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在开发方式上,由相对单一的自我开发,向借助外力求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转变;在生产力布局上,由相对分散开发,向强化中心城区、开发区和其他重点区域建设转变;在资金投入上,由相对单一依靠国家投资,向大范围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启动民间资金等多渠道转变;在环境建设上,由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法制型政府转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白银实际的城市经济转型之路,即:“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的“白银模式”。近年来,中国一汽、中集华骏、西藏矿业、浙江卡森、南京雨润、福建盼盼、蒙牛乳业等国内500强和知名企业入驻白银,招商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上升到25%,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居甘肃省第二位。白银市被香港国际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在首届中国城市博览会上被提名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

白银的实践与探索,被新闻媒体和有关方面称为“白银模式”。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华社分别将白银市作为调研联系基地。2005年7月,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认为:“白银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为全国矿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会议期间,白银市向与会代表发出“加快经济转型,打造和谐矿城,重塑矿业辉煌”的倡议,受到了30多个资源型城市市长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把白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经济转型城市。国家发改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案时,已原则同意将白银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2006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友好理事会授予白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目前白银正在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平台,着力培育发展八大产业:一是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

二是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

三是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四是能源和新能源产业。

五是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六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七是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

八是黄河文化旅游产业。

白银的四大品牌:

一是有色金属基地;

二是西部科技新城;

三是三军会师圣地;

四是黄河石林奇景。

白银市热忱欢迎各方企业家和广大科技人才参与白银开放开发的宏伟事业,在强化合作、共谋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真诚希望把白银当作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温馨生活的家园,共谋发展大业,共创美好未来!

第五篇: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韩璟瑞

内容摘要:甘肃少数民族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势头比较好,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影响、能起示范作用的企业,基层政府也注重和加强了对农村的促进工作。但是,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地区发展仍然很落后,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都远远不够。教育的一时不高,致使大部分孩子辍学出外打工或者去念经,既缺乏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又不具备致富发展的思想。有的地方既使有了学校,也继续无人上课,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发展,既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关键词: 教育情况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甘肃关于 少数民族 经济发展调研 报告

按照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通知精神,我队于暑期从工作实际出发,深入到平凉西阳、水桥沟、红照壁沟、兴和庄以及临夏州的几个县,对我省少数民族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省少数民族概况

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萨拉、哈萨克、满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

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麦积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呈现民族成分多、人口多、比例高等特点。

二、我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几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主题,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民族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一系列民族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用真情、真心、真力,切实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工作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使我省民族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处在全省经济发展的低层次,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在餐饮方面最为突出,况且卫生方面已经做的很优秀,这是现在服务业的好态势。

三、我省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支持情况

现在我省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区,提倡合校分班,并通过分设“双语”教学班来解决“双语”教学问题。通过合并、联合等形式,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提高办学水平。在教育上我省少数民族变现有:

⑴加大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继续办好少数民族高中班,扩大招生规模,更多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进一步办好省内高校民族班,适当扩大高校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的招生规模,并积极创造条件在有关高校增设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积极争取并逐年增加省外高校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在我省的招生人数。

⑵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和牧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专项资金和高中民族班补助经费。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优先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学业。民族地区各级财政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并要积极为有关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国家和省上实施的相关项目都要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制定措施,确保义务教育工程、援藏资金、扶贫资金等向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倾斜,确保贫困学生助学金、免费课本按时到位,并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教育贷款、海外和港澳台教育捐款、省内外教育捐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⑶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推进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采取政府扶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县级教育教学点和乡级多媒体技术教学点。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培训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组织力量开发适应民族教育的教学课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科教学,用于各科教学。

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学历层次,扩大本科师范院校在民族地区“定

向招生、定向培养”计划。继续加强中小学新课程培训和“双语”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着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应需要、质量符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⑸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活动。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选拔一批业务精通、事业心强、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干部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任职。组织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开展学习、交流、考察、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管理者队伍的管理水平。在广大干部教职工和中小学积极开展以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观念。继续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宣传工作。

四、我省少数民族教育现状

我省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信仰,加上农村对教育的忽视,尤其是中小学校的失学率很高,学生们接受的大多是信仰前定后世,对待教育很漠然,接受离开学校去承担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是家长的思想落后让这些可爱的孩子离开学校的教育。在那里校园很荒凉,老师们反映说是很早就有了,大对数孩子去寺里念经,或者出外打工。整个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以上是我队假期所了解的情况,就归家政策来说,少数民族所享有的待遇比较优厚,对少数民族的支持也相当大力,就少数民族本身而言,思想还没有完全超越,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的进程,相信他们能够接受更多的新理念,来发展自己,这也是和谐社会的表现,同样是民族团结的最佳体现。我们期待着各族友好融合为一家,同发展,共命运!

下载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省张掖市群众体育发展概况2★

    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简介 及群众体育发展概况张掖市体育局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五日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简介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援建项目——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是我市建国......

    少数民族

    1.满族 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 2.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

    少数民族

    1、 满族;2、朝鲜族;3、赫哲族;4、达斡尔族;5、鄂伦春族;6、鄂温克族;7、蒙古族;8、回族;9、东乡族;10、保安族;11、撒拉族;12、土族;13、裕固族;14、俄罗斯族;15、乌兹别克族;16、塔塔尔族......

    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和未识别民较少,习惯上被称......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

    少数民族酒文化

    少数民族酒文化 中国酒的世界博大精深,各地方的酒都有其特色,也都广为人知,这些酒堪称是汉文化的结晶,不过比较起来,因着风土民情的差异,少数民族所酿制的酒,却有截然不同的特色与......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

    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