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建议
2004年11月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Nov.2004
整垒塑————————————————————————————————————————————————_=——————————二———_=—-二=二=二二二:二=二=====整蔓!塑 』Q望垦盟叁!二旦 FⅡANcⅪPuBucsEcuRrIYcoLI正GE No.6 ser.No.89
::=:=:::兰:::=:=三
关于城市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建议
冯延
(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夫子庙派出所,江苏
南京210000)
摘要:城市派出所应当进行勤务运行机制的改革。对此,警力配置上,派出所应有明确的配置标准,并对现有警力 进行有效整合;在运行时间上,派出所要合理安排勤务,保证民警必要的休息和休假,倡导“假日警察”和“夜班警 察”;在考核制度上,发挥非现场管理在保障勤务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2l(2004)06_0067一04
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是派出所根据上级要求、个问题。其实,根据城市派出所的工作特点,在充分派出所 总体工作目标、辖区治安特点和实有警力情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一般规律,确定城市派出所警力况,在工作岗
位、时间、空间上进行警力配置,在执法配备的科学参数,是完全可行的。笔者认为,一个城执勤形式、方式上 进行科学规划,进而实现提高警务市派出所辖区的实有人口(集体户除外)、年均接处效能,完善辖区“打、防、控”体系,提升服务水平,让警数量、刑事(治安)案件的数量(在如实立案的基人民满意的一种运行机 制。但是长期以来,派出所存础上)、行业场所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治安复杂程度在工作方式陈旧、被动应 付、打防管控脱节,民警职和工作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决定一个派出所警力配
责分工不明等问题,成为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突出 备的重要参数。笔者按上述四个参数核算后,认为保 问题。因此,只有大胆改革,建设适应新形势的派出 证一个城市派出所的正常勤务运行,至少应按以下
所勤务运行机制,才能开创派出所工作新局面。
标准配置警力:辖区内3000名实有人口配备一名社
一、城市派出所要通过明确警力配置标准、整合 区民警;每1000起接处警配一名治安民警;每100 现 有警力、推行“三队一室"等措施。科学配置警力
起刑事(治安)案件配一名刑警(治安警);每30
家民警是派出所勤务运行的主体,合理的警力配 行业场所、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配一名治安警,在此基置是 勤务机制运行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本文所指的
础上再参考反映地区特点的其它数据。总之,各地区
警力配置包括上级公安机关对某一设定的城市派出 公安机关都应当加快研究出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派
所警力的配备,及某一设定的城市派出所对实有警
出所警力配备标准,以促进城市派出所正常的勤务
力的分工安排。
运行,确保其履行职责。
(一)城市派出所警力配备应有相应的标准
(二)城市派出所应对现有警力进行有效整合长 期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在城市派出所警 事实上,警力的短缺并不仅在于警力数量短缺
力如何配备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在同一市、县范
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警力资源是否得到科学的整合
围内也无章可循,派出所警力配置随意性大。在一些 和有效的利用,是否充分发挥其效能。内部警力资源 治安状况复杂、接处警任务重、特别是民事纠纷量大 整合主要是指警种岗位的设置和管理模式的选择。的派出所,由于警力短缺,民警常常超负荷工作,导
一是在警种岗位的设置上,应大力削减非一线 致身心疲惫不堪,影响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接处警、警力。公安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决 纠纷调解等耗用大量警力、精力的工作并未被上级 定》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明确派出所的职责,将人口管 公安机关纳入考核范围,这类派出所的工作不仅不 理工作和巡逻防范工作作为主要勤务模式。派出所
能在考核评估中得到认可,反而由于工作质量的问 的警力应尽力向实战一线倾斜,向不可替代的“着 题,容易遭到批评惩戒。
装”岗位倾斜,对以往耗费大量警力的内勤岗位,应
因此,研究城市派出所警力配备标准,保证正常充分运用撤并、兼职、社会招聘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的勤 务运行,是当前警务机制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减少内勤等非一线岗位。目前,比较值得推广的是上
收稿日期:2004—09—30 作者简介:冯建,男,南京市公安局秦淮 分局夫子庙派出所所长。
万方数据
冯廷:关于城市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建议
海警方实行的聘用文职人员的做法。但在目前其它 况。“就近出警”的主体是“屯”于社区或街面的民各地条 件尚未成熟之际,应积极稳妥地招聘一定数 警,他们一般都是一个人“作战”,这便与公安部的量人 员从事办证等服务工作,以减少警务运行成本。
有关规定相冲突。双人出警制度是从民警人身安全 二是推行“三队一室”的警务运行模式更加符
和执法程序的严格性方面考虑的,但从目前国外普
合派出所勤务机制改革的趋势。目前,城市派出所警 遍实行的处警制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香港、美
力配置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联勤警组模式。
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治安比国内复杂得多,执法 其主要特征是在派出所内部设立三至四个分别由社 要求也更加严格,但其都是由一名警察单独执行巡 区、治安、刑侦、内勤等警种组成的混合警组,派出所 逻和出警任务的。如此的规定其实是建立在高密度
将各类任务、指标分解到警组并以警组为考核单位。的巡逻民警和严密的治安防范体系基础之上的,而 此类模式有利于在警组之间形成竞争,完成突击性 我国规定的必须双人出警的要求与当前提出的增加 任务效果较好,但弊端是不能保证民警正常的人口 社会面有警时间和有警密度的勤务运行机制是相悖 管理和巡逻防范工作,打防管控脱节,与当前社会治 的。而且从实际情况看,“110”警情一般以求助、民 安大环境要求不符。另一种则是以南京市公安局各
事纠纷居多,大都属于先期处置范围,法律上对此并 城市派出所为代表的“三队一室”模式,即城市派出 无程序规定。我们应当看到,双人出警固然好,三人、所内设社区民警中队、治安巡逻中队、刑侦中队和内
四人出警效果或许更好,但对于警力普遍缺乏的地 勤室,规定除社区民警按照一区一警配备外,治安民
区来说,其警务运行成本则是十分不可取的。警中队 的警力配备不少于14人,刑侦民警中队不少
四是要充分发挥便衣联防力量在城市派出所勤 于10人,内勤室为l至3人。同时,按照全日制、弹 务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与着装巡防相比,便衣巡防具 性制、动态化的要求,规范勤务方式,规定派出所各 有身份不暴露、主动出击能力强、现场抓捕成功率高 警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社区民警以入户调查的特点,对现行抓获盗窃机动车辆、电动自行车、扒 为主要形式开展工作,并将双休日、节假日作为重点 窃等街面多发性犯罪的作用尤为明显。现在,民间蕴
工作时间;治安巡逻民警以巡逻防范为主,实行24 藏着大量有志于社会治安事业,而又有此专业特长 小时巡逻制,根据网格化划定的巡区,就近先期处置的治安志愿者,他们善于观察,乐于吃苦,利于隐蔽,报警求助;刑侦民警按照刑侦工作专业化的要求,承 工作成效明显,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可以有效地弥
担辖区侦查破案和打击处理任务;内勤民警则通过
补当前公安机关中此类人才的不足,是现阶段深层 警种联动和警情互通机制,将外勤警种获得的工作
次挖掘社会资源,优化巡防力量结构的一个重要思
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供其 路。通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保安、反扒人员、治安 他警种使用。这一模式明确了民警各自的任务职责,积极分子等防范力量,一方面弥补了街面警力的不 解决了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有效改变了联勤警
足,另一方面与街面着装警力相互呼应,形成严密的 组打混战的局面,是“分工效率原理”得到充分体 巡防网络,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例如繁华的夫子庙 现。南京市公安局自2003年7月推行“三队一室” 景区常年游人如织,但因夫子庙派出所常年有一支 改革以来,给整个公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的 10余人的专职便衣反扒队,每月平均抓获扒窃犯罪 警务机制充分提高了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
嫌疑人4—5名,夫子庙地区因此没有长期盘踞在此 了派出所的警务效能,促进了管理防范工作,为城市 的扒窃团伙存在,夫子庙地区的扒窃拎包犯罪一直 防控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群众满意率明显增 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因此,注重民间力量的挖掘,对 强。因此,“三队一室”警务运行模式代表了勤务机 完善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 改革的根本要求和根本趋势。
五是做大做强民事纠纷调解办公室,建构矛盾
三是改革“双人出警”的规定。目前,公安部对 调解网络。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大量涌现,治安纠纷复民警 出警的规定中明确了双人出警制度,但近年来杂多样,调处难度大,纠缠时间长,已成为困扰公安各地倡导 的“就近出警”规定了派出所接到110指机关尤其是派出所基层民警的一道难题。南京市公令后,属于社 区纠纷范围的直接通知在社区工作的安局于去年推出并完善了治安纠纷两级调解工作机
社区民警接警调处;警情发生在街面的,则由在附近制。即:在分局成立治安纠纷调解中心,在派出所设巡逻的 治安民警赶往现场进行处置。“就近出警”的立治安纠纷调解室,专门选派一些工作经验丰富,责制度既解决
了快速出警的问题,又能够真正实现屯任心强的老民警作为调解室的调解员,使纠纷调解警于社会面,改 变了过去派出所被动值班等警的状工作逐步实现了专门化。同时,为有效整合各种社会
万方数据
——
一些城市派出所 员,直接参与调解工 堡壁!茎!堕主鳖垒堕墅查兰堑垫型整苎竺塞垫资源,确保纠纷调处工作依法进行,象,保证民警能充分利用上班时间完成任务。协调法院、街道司法办有关人(二)应倡导“休假日警察”和“夜班警察”的作。勤务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派出所在节假日、公休日、晚间工作量较大现象逐渐凸显出来。具体体现在:第一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外出旅游人员增所多,城市景区、公共场所的压力日渐增大,例如夫子专庙旅游景区周末的人流量都在lO万人次左右,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问人流量达到30万人次,今年元宵节当天的人流量更是达到38万人次;第二是公共娱乐场所增多,夜生活丰富,进而导强致晚间和夜间的治安纠纷数量增多;第三是夜间仍是是案件高发时段,素有“守住了夜间就守住了平安” 之说;第四是晚问宜于开展人户调查工作,便于接触群群众。因此,按照“全时空控制”和“猫鼠同步”的理论,伴随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化,城市派出所在武公休日、晚间、夜间安排的警力也应相应增多。但是,纠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民警特别是青年民警,由 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他们也在积极追求个人生活
由街道司法办的同志入驻派出所调解室负责民
事纠纷调解,由法院有关同志不定期到派出所负责 司法纠纷调解,派出所则负责治安纠纷调解。各派出 还从辖区内吸收一些热心公益事业、品行良好、有 业知识的人士,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物业管理 公司和社区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消费者协会等民间 组织成员,作为助理调解员或义务调解监督员,对一 些复杂、疑难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进行监督听证,增 调解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民事纠纷调解室的举措 调解工作更高效、公正,通过调解把大量矛盾纠纷 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既为民解难、服务了 众,又有效防止了一些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目前
南京市局共有专职调解民警323名,以白下分局洪 路派出所为例,该所自调解网络建立以来,共调解 纷1468起,调解的成功率达到99.9%。
二、城市派出所要实行符合派出所工作特点的 勤务运行时间
(一)要合理安排勤务,保证民警必要的休息和 科学的派出所勤务运行时间,应该符合派出所 时间特点,保证派出所民警的休息休假和突击
质量,也希望能在下班后、节假日和公休日与家人、朋友共享生活的温馨,而对于“休假日警察”、“夜班休假。警察”的模式则较为抵触。事实上,双休日、节假日、工作晚间和夜间作为重点工作时间是由警察的职业特点性任务的完成。民警的工作时间受到生理、家庭、社 所决定的,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采用的这一模会的制约。从生理上看,若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得 式。例如韩国的“112”警员就实行全天轮流接待制,不到恢复,一旦积劳成疾,无论对其本人还是对派出 以早晨九点和夜间十一点为交换时间点,每周工作所的勤务运行,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从家庭生 六天,星期天不休息,而且在每日巡逻之前对于重点活方面分析,民警长期加班,不能承担相应的家庭责 时间段的重点区域进行标注,以促进当班警力有侧任,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夫妻反目甚 重点地进行防范。再如日本的派出所,一般实行三班 至家庭解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民警的精神状态和 倒或四班倒的勤务模式,保证夜间和节假日的警力。工作质量可想而知;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民警的工
三、落实考核制度,发挥非现场管理在保障勘务作时间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一些地区的公务员工 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作时问相对固定,加班情况很少,工资待遇却远远高
于公安民警。这种情况下,民警加班过多,容易产生 心理失衡,总觉得组织上“欠”自己很多,进而产生 消极抵触情绪,这对队伍管理和勤务运作十分不利。
勤务运行机制能够长久有效地运行,必须依靠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依托。一直以来,我们的考核制度强调结果性的考评,或是定期、不定期的现场检查。这种现场管理模式一般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教育、因此,对待民警加班问题,无论是客观把握还是对民 当场检查、亲身巡查等方式,通过检查,监督民警工
警个体的微观分析,都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作质量,起到一种“拉动式”的作用。但是,这种管理对此,派出所领导要做到科学用警。一是要按照警力模式的弊端在于不能完全了解民警勤务运行的整个状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弹性工作制,保证用警的有序过程,容易产生“做给领导看”的现象,随意性大,不
性,做到每个时段都有相应的警力运转,同时每天也能保证实际效果。而与现场管理相对应的非现场管有一定的警力在休息。二是要控制用警成本,合理安理模式则强调过程性的考核,或是通过对报送的数排警力,克服滥用警力,动辄加班,搞人海战术,造成据进行检查、分析,总结问题所在,以促进整改。这种 警力浪费的现象。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用警效 率,坚决杜绝民警上班像下班(值班打牌、玩游戏 等)、下班像上班(工作拖拉,下班后被迫加班)的现
管理模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审计、银行监管、证券交
易监管等工作以及交通管理工作之中。交管部门使用的电子警察、电子眼、监控等都属于非现场管理
万方数据
冯熊:关于城市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建议
(执法),这一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三是设置签到簿或类似仪器进行监督管理。目增强管理透明度,促进被管理者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前,签到的管理方式使用较为广泛,民警到了某一个的意识。地方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确认,以加强对民警的监
因此,在落实勤务运行机制方面,也应从过去以 督,增强民警的自觉性。面对面交流的为主的方式向非现场管理模式转变。
四是依托计算机事59络系统进行综合管理。通过一是可以采用打电话询问的方式。对于社区民 计算机网络系统对民警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也是非警人户调查或是治安民警安全检查的情况,可以采
现场管理模式的一种。南京市公安局日前推出的警 务综合应用平台系统正是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取打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检查。相对于以往采取的
民警每天及时将当日的接处警情况、办理案件情况、亲自上门了解的方式,打电话更加简单快捷,管理效 率和准确率高。
巡逻盘查情况、工作日志等输入该系统,所领导通过二是通过监控设施进行监督考核。科学的勤务 系统及时了解民警工作动态,并进行审批。所领导通运行机制强调了巡逻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巡逻 过系统还可以看到民警在人口管理、场所管理、特种民警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时间、线路进行巡逻防范和
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比以往检查台帐、笔记盘查的考核十分必要,当前对这一情况的检查多是
等更加直观,节省了大量面对面检查、教育的时间,定期或突击性的巡查,或是察看巡逻登记簿,或是按 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这种及时性的实时管发案数、破获现行数进行综合考核奖惩,这种考核方
理给民警增加了压力,使得工作不能再出现浮于表式其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价值不高,且对于
面、推诿拖拉、随意应付的现象,无形中给民警上了长效管理作用不大。针对巡逻民警的工作特点,对于
“紧箍咒”,促进他们扎实、及时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科技防范条件好、有监控设施的派出所,可以在利用 有力保证了工作质量。监控系统防范的同时。考核民警巡逻情况。这种方式 类似于交管工作中的电子警察,只是对象不同,但其 强调过程性管理,结果将有异曲同工之效。
【责任编辑:章剑】【上接第66页】了不知道如何处理,有的青少年甚至 连衣服都不会穿...这样的青少年如何适应社会生 活,如何担当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呢?因此,社区组织 立,促使青少年形成独 炼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
七、关心和帮助特殊家庭的青少年
比较困难,生活重担落到父母一方或兄姐身上,他们
忙于生活而无暇顾及青少年的学习和教育,需要得到社区组织的帮助。应当大力鼓励青少年自强自(三)不道德家庭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锻
这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有严重违法犯罪行
为或者已被判处刑罚,或者沾染上赌博、卖淫嫖娼、打架斗殴等恶习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不但
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和照顾,而且有可能在不良家庭 成员的影响下,进行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社区组织要做好对一些特殊家庭青少年的关心
和帮助工作,以免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因受不利家庭
环境的影响而进行不良行为。
(一)无教育能力家庭
社区组织对这些家庭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主 要有这样几种形式:提供经济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这是指父母生病或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往往 指定专人负责照料这些家庭青少年的生活,帮助这
些家庭的青少年学习和料理生活;干预这些家庭的部分失去或者全部失去对子女的管教能力的家庭。
成员中的不道德行为,责令他们停止不道德行为,为在一些父母精神低下甚至痴呆或者患有精神病,或
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为这些家庭的青少年找寄者父母聋、哑、肓的家庭中,青少年往往得不到父母
应有的教育和指导,甚至有可能受到患病父母的伤
养家庭,把家庭确实无法照管或者不适宜继续留在害,因此,社区组织应当给这些家庭的青少年以特殊 和料理生活。
(二)缺损家庭
这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或者父母离异的 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经济来源相对不足,生活通常
·70·
家庭中的青少年,安置到健全、良好的家庭中,使青参考文献:
【l】£美】黎帼华.美国社会服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出版社,2002年.19-24. 的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帮助 少年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成长。青少年学习
【责任编辑:章剑】
万方数据
第二篇:派出所巡逻勤务规范
某某派出所巡逻工作规范
第一章 工作任务、原则和职责
第一条 任务
(一)在指定的巡控警务区开展区域性治安防控巡逻任务;
(二)接受指挥中心指令,执行接处警前期处置任务,抓获现行,保护现场,救助群众;
(三)接受群众的报警和紧急救助,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
(四)执行警务联动任务,接受110联动指挥,完成先期现场处置工作。
(五)制止精神病人、醉酒人的肇事行为,救助突然患病、遇险等处于救援状态的人,帮助遇到困难的残疾人、老人和儿童;
(六)巡察巡控警务区安全防范情况,提示巡区内有关单位、居民消除隐患;
第二章 勤务运行
第二条 派出所执行四班三运转工作模式。每天安排三个值班组巡逻,一个值班组备勤。每班各由一名正式民警带队到指定巡逻路线按照职责进行巡逻。巡逻采取步巡、汽车巡逻相结合。日间,值班组根据我所的预警研判,通过现场抓获率的不断提升来遏制案件的发生;提高群众的见警率,同时巡逻车作为移动岗亭,有警接警、无警巡逻,进行更大范围的防控。针对城区多发性、可防性案件的发案特点,遵循警力随着警情走的原则,适时由某某派出所巡逻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调整勤务机制,实行各警种联动,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人员作案时间段和空间段。
第三条 巡逻时间:巡逻时间分三个时间段,分别是:上午08:00至 16:00;下午16:00至24:00;晚上00:00到次日08:00。第四条 出巡规范:早晨08:00巡逻负责领导、巡逻民警在派出所大厅集合,检查人员、装备到位情况,查看、传达上一日的巡区发案情况,布置工作任务,对巡逻巡区人员进行安排,并记录在巡逻安排表上,08:10准时出发。
第五条 巡逻规范:由车巡逻与步巡相结合,遇雨天改用车巡。由一名民警带一名协警在规定的巡区路线行巡逻。每班须完成本班内必巡里程,原则上每个必巡点巡逻时间30分钟,每路段车程20分钟。乘机动车巡逻时,行驶速度原则上不得超过每小时20公里。巡逻过程中,必须在巡区内重点防控、复杂地段下车步巡。通常每巡逻一小时休息10分钟,就餐时间为40分钟以内。
第六条 巡警应与责任区民警组织群防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有重点地开展巡控工作。并同时对辖区内单位、居民区、商业网点的保安、守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有效发挥作用,提高巡控覆盖率。第七条巡逻人员交接班时做好交接班记录本,交接枪支、巡逻盘查登记簿。交接班时应将当日工作情况、装备使用情况、车辆情况、班内行驶里程等详细登记、移交,严禁出巡区交接班。下一班巡逻人员未到岗,上一班不得离岗,应继续履行职责。
第八条 执行巡控任务的巡逻组,必须服从指挥中心的指令调度。无
特殊原因三分钟内不回答的视为呼叫不应答。各巡逻组自接到110指令开始,无故未按规定时间赶到现场的按延误实战警情处理。第九条 认真落实《警灯警报使用规定》,遇有警情出警时,白天可使用警报,夜间可使用警灯、警报。警灯应间歇使用,车辆熄火后不得使用。
第三章 警情联动作战
第十条 当指挥中心下达协查、堵截指令时,各巡逻组必须迅速赶往指定地点开展堵截协查工作,并同时做好记录,堵卡撤消时间由指挥中心视情况决定
第十一条 当巡逻组接到110指挥中心联动作战指令或执勤中发现警情时,应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对于治安类案件能现场调解的进行现场调解并做好记录,当时调解不了的带回派出所进一步处理。
第十二条 巡逻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反馈指挥中心,判明情况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收集证据、控制双方当事人。刑事类案件需要移交时应及时向刑警部门移交,移交时应做详细记录,内容包括简要案情、交接单位、交接人姓名、当事人签注。接案单位要将查处情况24小时内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
第十三条 对于两抢案件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我所巡逻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保护、封控现场,救助伤员,寻找控制目击证人了解情况,并迅速报告指挥中心请求增援或开展追捕、围堵工作。
第四章 勤务制度
第十四条 着装规范:民警要求着值勤服,穿黑色皮鞋,系外腰带,戴大檐帽,配值单警装备,佩戴巡逻袖章,携带警棍、手铐、对讲机。夜间巡逻人员应着反光背心,穿着时间为晚20时至凌晨8时30分。第十五条 保持通讯畅通,巡逻车内和派出所前台各配备两部对讲机,一部职守CH-1市局无线对讲作战频道,一部职守CH-6龙华分局110指挥使频道。
第十六条 使用无线对讲通讯系统时,要吐字清楚、用语规范、语速中平、简明扼要。不得在对讲频道内发表与工作无关言论。第十七条 为充分发挥巡逻防控工作的作用,每一个巡逻组必须在班内充分发挥盘查作用,白天盘查可疑人员不少于4人,夜间不少于2人,盘查情况要详细记录,并在下勤24小时内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
第十八条 车辆安排:巡逻车辆琼O1737警、巡逻备用车辆琼O2464警。
第三篇:派出所改革
一是市公安局下设警署,减少了层级,使过去机关化的公安分局完成实战化的转变,使过去分散的派出所相对集中;二是警署打破了公安体制与行政管理层级完全对应的僵化模式,有效控制了非警务活动过多和行政干预执法的局面;三是警署明确了定位,改变了过去过于宽泛的公安概念,使警察职能更加规范、科学;四是警署提高了行政管理和执法效率,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调配警力,提高治安控制能力和打击犯罪的综合战斗力;五是警署有效整合了警力,顺应治安形势的发展要求,实现了警力向一线下沉,向一线倾斜。但是,警署概念目前在我国却遭到了冷遇,首先,警署在法律上没有明确,执法工作无法开展。其次,派出所简单改称为警署,层级并没有减少,公安分局如何定位?如果是缩小了的公安分局,派出所如何定位?再次,如何解决警署的机关化问题,怎样防止“庙小神仙多”的现象,这又涉及到警务机制、勤务方式的变革和职能的转变。最后,上海市公安局逐步取消了警署,恢复了派出所的称谓,对其他地区的警署改革尝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多年来,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一直存在着做小做大派出所的争论。做小派出所,就是派出所只搞管理和防范,其余工作由专业队伍去完成,各部门和各警种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做大做强派出所,也称规模建所,就是让派出所承担多种业务工作,变成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层组织。“杭州会议”后,一些地方多采取做大做强的方法,派出所实行几队一所的队建制模式。
从几十年公安工作的实践看,派出所的改革要站在派出所之外思考才行。派出所的名称、大小只是表象和形式,本质上是要解决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运作、高效灵活地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公安机构设置是完全按照我国行政组织体系设立的,街道和乡镇设派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块块上,农村乡镇的撤并,城市行政区划变迁后街道改组为社区;条条上,国税、地税分开,土地垂直管理等等。派出所的工作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功能综合性的发展演变过程。公安机关工作 量成倍上升,组织机构的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不断加剧,队伍日益庞大,派出所民警的比重却逐 年下降。要优化警力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对组织机构加以整合,减少过多的层级和过细的 分工。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的减少层级和县级公安机关改革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思考。那 么,在警力、装备、经费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把综合性战斗实体放在公安分局,则应该做小派出 所,这时,公安分局的管辖范围不宜过大,数量要增加。如果放在派出所,则派出所变大,警力 所限,数量只能减少,这时的公安分局地位很尴尬,应该弱化或取消公安分局。
二)关于派出所职能的转变
派出所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我国有的城市派出所每天接到出 警指令20_30次,要全力应付这些限时办理的警务工作,则无力主动有序地完成法律规定的工 作任务,如情报信息收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执法办案、服务群众、阵地控制、教育转化法轮功人员、秘密力量建设、档案管理、消防监督等许多应做的工作,以及上级机关部 署的众多专项行动。
从根本上为派出所减负,必须在转变职能上做文章。各地在转变职能、整合警力资源、调整 机构设置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把巡警或110下放到派出所;减少中间环节取消公安分局,下沉 警力,成立警署;设置办理业务的大窗I:1,为群众办理专业性、政策性强的身份证、户口登记迁 移、出入境和特种行业的证照等琐碎的常规业务。每个派出所都设窗口,难以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要求,分散操作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成本,不利于户籍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集中设置几个大窗口,减轻了各派出所的工作量,节省了警力,规范了工作,提高了效率,真正 实现了“依法便民、廉洁高效”的目标。还有的地方为了减轻管理负担以及规范民警的执法行 为,撤销了部分派出的候问室。每个派出所都设候问室占用了本来就不宽裕的办公场所和相当 的警力,由于利用率低,管理难度大,责任风险高,不利于派出所管理的统一规范。对这些有益 的探索应该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加强理论指导。公安机关在程序上是刑事司法系统一个环节,在组织上是政府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派出所 在严格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关部门的作用,超越工作权限,包办代替社会组织、民 间团体的职能。
第一,处理好派出所与各警种的关系问题。警察到达现场的时间与破案率成正比,没有派出 所的参与,快速反应机制就难以完善和发挥应有作用。派出所作为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重要的 保障就是工作的前期性和后续的可移交性,派出所主要履行先期处置职责,将复杂的、高度专业 的后续工作移交给相关职能部门,使得派出所警力从大量专业工作中抽身而出,及时恢复其机动 状态,确保派出所具有攻防兼备、打防控一体化的综合作战能力。④特别要强调的是各部门、各 警种不能因派出所是综合性战斗实体,而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基础性工作任务推给派出所。
第二,处理好派出所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治保会、联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的问题,如何确保保安服务、治安志愿者等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别是 要解决治保会、联防队、保安服务有关方面立法的滞后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是综合治理 的第一责任人,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单靠公安机关自身是难以实现的。派出 所必须紧密依靠党委、政府,摆正在综合治理作中的位置,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当好党 委、政府的参谋,绝不能包打天下,陷入公安万能的被动局面。
第三,处理好派出所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问题。如关于五种监管对象(指在社会上服刑 的五种犯罪分子)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本质是刑罚(包括狱内刑和狱外刑)的执行。派出所要 结合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主动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参与监督考 察小组,随时提供有关情况,依法打击不服监管再犯新罪的犯罪分子。又如关于情报信息、阵地 控制、治安耳目、重点人口、安置帮教等工作,如何与其他部门全面整合,齐抓共管,资源共 享,提高效率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三)关于勤务机制的创新 巡逻、快速反应和科学侦查工作是现代警察勤务工作的三大支柱。由于派出所分布广、对辖 区情况熟、就近反应快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构建以快速反应为核心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中,是一 支重要的接警、出警、处警力量。目前,许多地方的派出所都承担着110接处警工作。据考察,美国社会治安的控制主要是依靠治安巡逻,警察的主要勤务方式是巡逻勤务。巡逻警察主要是预 防和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的企
图和事件发生,一旦发生,要防止事态的扩大和恶化,在专业警察到 达之前,承担起维护现场、调查访问、初步侦查,直到完成拘捕的任务。但在专业警察到达后,立即移交案件,迅速恢复原来的警戒巡逻状态。改革就是创新,勤务改革就是勤务创新,创新要 符合客观实际,要付出一定代价。为了主动适应动态社会治安形势,逐步建立现代警务工作机 制,我国派出所的勤务活动应该变静为动,以巡逻防范、人户走访为主要勤务方式,以社区警务 为载体,加强对犯罪时空、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的有效控制,提高治安防范的针对性,特别是针 对三大潜在犯罪群体: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人口、青少年采取有力的犯罪预防措施,切实提高管 理、控制辖区社会治安的能力。
总之,关于派出所改革,必须结束探索尝试的感性阶段,转入规范建设的理性时期。在时代 发展的动态环境中,科学总结派出所产生、发展、改革历史进程中的规律,理性把握派出所改革 的走向,全面确立其先导性、基础性的改革地位。结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自上而下,统筹 兼顾,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实现执法观念、勤务模式的全面创新。
三、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的新趋势
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活派出所这一中心,不断深化派出所社区 警务工作,在密切警民关系,加强基层防范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 社区和农村警力缺口大、社区民警职责不明确、勤务机制不科学、执法行为不规范、社区民警负担重的问题等等。受传统勤务模式以及繁重的治安保卫任务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派出所民警大 部分工作时间仍耗费在所内值班备勤、接处警和办案上,一方面是警力沉不下社区,走不上街 面,和群众接触难、宣传难。另一方面是一些社区警务室空置,群众看不到警察、不满意。于 是,在最早出现社区警务的浙江、江苏等地,社区警务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上海、杭 州、南京、深圳、沈阳等市公安机关正在积极探索把派出所变成真正的综合性战斗实体,一切以 实战为价值取向,淡化警种,突出岗位,强调派出所工作是前期初级处理,保障案件的可移交 性,衔接好派出所与各业务部门的流程链条,保证快速反应、灵活机动、分工协作、动态控制、街面囤警,以勤务机制的改革来深化社区警备工作。在上海,2004年3月以后,巡逻队伍和巡 逻勤务从交巡警中分离,划归派出所属地化管理。在实施“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取得初步成 效后,各分(县)公安局统筹管段、治安、巡逻警力,在派出所探索和试行以巡为主,巡逻、巡访、巡查有机结合的勤务方式。这次改革,强调了巡逻工作的属地化、动态化和常态化,进一 步推进了巡逻力量从交巡警中剥离并划归派出所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进程。在杭州,2006年制定 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安派出所勤务机制改革的意见》,派出所勤务机制改革遵循“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现场管控为中心、以弹性工作为手段、以巡访工作为载体”的原则,深化、拓展 社区警务战略和多警联动工作机制,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切实提高辖区群众的见警率、安全感和满意度。在南京,部分派出所采取动态巡查与设卡盘查相交叉的工作机制,机动车、非机 动车与步行巡逻手段相结合,建立并逐步完善巡逻、巡访、巡查的“三巡”勤务模式:即实行 着装为主、公密结合、统一规范和机动灵活的勤务方式;结合季节性治安特点,社区巡逻民警和机动巡逻民警突破常规作息时间,变上班为上岗,始终保持警务区和巡区设置相对应,民警24 小时全天候覆盖上岗;重点路段巡逻线路调整为
s形,各警务区每天确保有1至2名民警在规定时间段内对重点部位进行自行车巡查,加大对案件易发、高发路段的布警覆盖面。在深圳,市公安局对全市派出所勤务运作模式作出重大改革,通过“两整合、两压缩、两转变”(整合一线队伍和基本职能,压缩管理层次和基层负担,管理机制由“条”向“块”转变,勤务模式由“坐”向“巡”转变),有效解决派出所勤务机关化、层级复杂化、重打轻防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凸显“以基础防控为主业、以着装巡逻为主要勤务模式”的基本特征。罗湖区各派出所在保持现有总体警力不变的情况下,打破派出所原来的“四队一室”(社区防范队、治安队、刑警队、巡警队、综合室)架构,组建三个队:警区队,配备警力原则占派出所总警力的50%以上,以巡区为责任范围,在巡逻中接警,开展社区警务、治安管理等各项常规警务工作;办案队,主要负责派出所辖区内治安案件的查处工作(除适用简易程序以外)、普通刑事案件的侦查等工作;支援队,负责做好接报警室前台的警情分流、指挥调度工作等工作。派出所将不再有巡警、治安警、社区警、刑警这样的警种概念。在沈阳,为了破解当前派出所“四队一室”(刑警中队、治安中队、巡警中队、社区中队、综合室)模式带来的分工过细、警力分散、破案攻坚能力不强、防范力量松散、勤务模式单
一、考核监督不力的问题,创建了一室(综合室)一队(刑警中队)若干警务区模式。在加强刑侦专业化建设的同时,将原来治安民警、社区民警、巡逻民警统一整合为警务区民警,管理、建设、打击、防范等工作全部围绕巡逻工作展开,做到在“巡中建、巡中防、巡中管、巡中打、巡中服”,最大限度地提高巡逻震慑控制犯罪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新的发展趋势是社区警务战略的深化过程,不仅会有效带动基层基础工作建设,而且将进一步促进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
派出所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牵扯面广、政策性强,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四篇:论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改革
当前,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是制约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公立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成与发展,关键是要建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就目前国家已有的卫生政策和公立医院运行现状,转变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革领导体制,实行院长聘任制、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现在,大多数公立医院还没有成为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完善的独立法人实体,缺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医疗供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争创优质服务,参与竟争的意识还不十分强烈。有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工作跟不上,冗员多,效率低。这些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改革领导体制,扩大医院的运营自主权,实现医院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过去,医院一直是按事业单位管理,医院怎么发展,如何经营全部是当“婆婆”的卫生行政部门说了算,医院院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在决策和经营上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这就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影响了医院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中国加入WTO以后,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医院,主管部门都要由“办医院”向“管医院”转变,让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自由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对医院院长要赋予如下权力:即对医院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对医院工作和员工的管理权,对医院各级管理干部和员工的聘任、解聘、辞退和奖惩权,对医院内部机构的设置权,对医院员工的业绩考核权,对医院业务工作的领导指挥权等,只有让院长做到责、权、利对等,才能充分调动起院长的积极性,促进医院的经营发展。
当然,有了好的领导体制,并不等于医院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经营效益,选拨一个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的院长也是十分关键的,院长选好以后,通过实行院长聘任制、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院长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以后,就要大胆放手地让院长去经营管理医院,真正实现医院的自主经营。对于公立医院机构,还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依靠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保证医院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医院,要进行必要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试行股份制、联锁经营、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即使是政府举办的公立性医疗机构,也完全可以采用这些形式,因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是可以大胆利用的,只要坚持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能够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是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拍卖等形式都是可以采用的。
2、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
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建国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而在文革期间,这一制度基本陷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1979年至1985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第三阶段为1986年至1992年,以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国发[1986]27号)文件为标志,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在分配上逐步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第四阶段为1993年至1999年,机关公务员实行了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职称晋升,强调了合理的结构比例,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严格的评审聘任。分配方面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卫生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增长机制。第五阶段为2000年至今,以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文为标志,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全面的深化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事,分配制度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和经济状况,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们国家由一切以政治为中心向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已经形成了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人员是难进也难出,缺乏竟争和活力。按照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规则,医院必须实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员工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医院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实行岗位规范化管理,制定上岗条件、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考核评分标准,实行竟争上岗。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聘用办法,院长可以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选拨任用形式,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职员聘任制,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勤人员可以实行合同制。医院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做到各级各类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在工作中要选贤任能,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行聘用制当中,对新进人员要实行公开招聘和严格考核,并采用人事代理制。在实施聘用制的过程中,要把握科学设岗、岗责明确,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签订合同、契约管理,严格考核、认真兑现,解聘续聘、双方自愿五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符合法律规范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
3、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分配问题是医院改革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其它改革也要受到影响。事实也证明,许多医院尽管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了大的突破,但由于分配办法还是老一套,结果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前功尽弃。国家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原则性的办法,对于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的卫生事业单位,要实行有控制的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形式,并在工资总额包干范围内,对活的工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对于国家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卫生事业单位,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对于有条件的、经费完全自给的卫生事业单位,可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因此医院的分配制度改革完全可以在遵循国家政策原则的前提下,加大内部分配的改革力度,在改革中可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体力与脑力相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扩大医院的分配自主权,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把个人报酬与职位、技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工作量大小等紧密挂起钩来,制定比较详尽的人才评价标准,通过严格的考评兑现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待遇,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在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把这些要素一起纳入分配考核体系,对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充分调动起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医院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务人员也才能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
4、树立人才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人才队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才也是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依靠人才来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今世界的竟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竟争。大量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建立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培养一批高精尖的医疗技术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各级各类医院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医院,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的高级人才,让他们带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此来推动国内医院上台阶上水平。
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简单地管“人”的进出,一个人进入单位后,就成为“单位人”,这一阶段的人事管理只是把人当作一种“成本”,强调员工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不重视员工潜力的开发,员工也只是按组织的安排工作,忽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把人当做是一种“资源”,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突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人性化的工作设计和员工个人激励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组织强调高效化、人性化,并获取在市场中竞争的优势。
过去,我们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只强调医院的自身发展,而忽略了员工个人的发展,只强调员工对医院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认同,而忽略了医院对员工个人发展的支持和对员工个人价值观念的尊重。因此,出现一些员工不热爱医院,不敬业爱岗,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甚至敷衍了事,因此,医院管理工作者在为医院追求利益和效益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只要员工的个人追求是合理的,医院就应该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到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医院创造出应有的效益。
临床医学是一门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学科,医疗服务又是一项最讲究艺术性的服务,因此,医院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服务素质,才能适应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人员的培养方式上,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会议、短期专业学习以及国内外短期专业研修、考察等形式,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学科的水平。对于高级人员,主要是在院内抓好“传、帮、带”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对于中级人员,主要是加强专科技术培训。对于初级人员,则要加强规范化培训,强化医疗规章制度和专科基础知识为主的基本功训练及外语培训。在注重提高各级各类人员技术素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服务素质的提高,要经常开展服务艺术教育,进行服务礼仪培训,有针对性地在医务人员中进行人文知识的学习,在为患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提供必要的文化心理服务,让患者在医院能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5、推动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现阶段,随着医院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和经营机制的多样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医院要想吸引病源,提高两个效益,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加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发挥好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上的辐射和龙头作用。首先要重视医院的基础建设,因为医院的基础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改革和发展很可能就是纸上谈兵。医院的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基本技术建设等。基本技术建设是重点和核心,这主要是指我国医院在几十年来形成并经证明是一些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比如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和一些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都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在此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寻找学科发展和进步的新的支撑点,营造“拳头产品”,创建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在建立医院自身的医疗优势和特色时,一定要结合本院实际和当地的发病情况,要注重发挥多学科的群体优势,同时要考虑现代医疗设备的综合应用,以求得科学、合理的优化和重组。比如,一些医院设立的微创手术治疗中心、脏器移植中心、辅助生殖中心、疼痛治疗中心等,都是一些既有技术特色,又能切实为病人解除病痛,同时又可获得一定收益的技术项目。实践也证明,如果医院不顾自己的实际,一味地搞“小而全”,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医院的专业建设只有根据病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培植属于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增长点。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医院整个工作的生命,医疗服务如果不讲质量或者说没有质量,那么医疗服务也就失去了最终的意义。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加强,将推进医疗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为医疗队伍管理确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客观环境要求医院必须制定并完善各种诊疗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对重点病种的管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所以说,不管医院的体制怎么改革,机制怎么运行,质量仍然是最基本的,医院在推进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了内涵建设,相反,还要树立一个越是加快改革步伐,越要强化质量管理的观念。当前,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和制度,严格实行全员、全面、全程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未质量的管理,要对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6、强化经营管理,实现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必须注重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消耗,树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优的服务和最大的效益的意识。要合理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降低各项费用,重视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效益的分析,同时要把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创造最佳效益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的经营核算中,一定要明确科室的收入和支出范围,按期做好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时,要划清应计入成本和不应计入成本的界限,划清成本计算期的界限,划清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界限。应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费用是指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为医疗业务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和为组织、管理全院医疗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应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费用包括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以及用各种专用基金、专项拨款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因医疗事故、交通肇事、违章罚款等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只有严格按照费用分类进行核算,并做好环节成本的控制,为科室核定合理的消耗定额,有条件的医院最好是能配备科室经济核算员,进一步搞好成本核算。医院是由院科两级管理组织构成的,加强院科两级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加强院科两级管理,包括医疗管理、行政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就是在医院的统一指挥下,给予科室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使科室主任合理组织各项收入,对科室的各项费用支出及消耗精打细算,合理使用人、财、物,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励行节约、增强经营意识,做到人人理财、个个当家,增强整个科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科室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的院科两级分配方案,把科室人员的各种待遇与科室的经营效益挂起钩来,充分调动起科室的积极性,这样,实现医院总的发展目标才是有保障的。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医院的工作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及生活息息相关,医院职业道德的好坏不仅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我国医院的标志,就是体现了医务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因此,医院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行医,无私奉献的精神,培育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端正医疗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医院同时也要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做到既普遍说服教育,又要对违规者严肃处理。未来的竟争,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凝聚力的竟争。将来的医院,人才流动的自由度将进一步加大,医院的管理者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重视医院凝聚力的增强,善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与人际环境,让员工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让团队创造出效益和财富。
过去有许多医院不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病人一到医院,病还没有治,马上就对医院产生了一种“厌恶感”,直接影响了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经过多年的治理和改革,医院的就医环境大大改观,但从总体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病人的需求,走进医院,还是缺少一种人性化的感觉和家庭式的温暖,有的医院病房设置标准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有的医院就医手续繁琐,看一个小病也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甚至半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所以,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营造一个优雅的就医环境,同时要简化就医流程,缩短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时间,让患者感受到医疗消费也是“舒适”的。
现阶段,公立医院可以说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只有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机遇,大胆创新医院的运行机制,只要赢得了改革的主动权,公立医院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五篇: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县级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关键层级,以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2010年11月,中纪委、中组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对在各省(区、市)深化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以下简称“县权公开”)试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从试点的总体看,各地的“县权公开”试点工作坚持以发展民主为基础,以加强公开和监督为重点,围绕厘清县委职权、规范操作程序、公开权力运行、加强权力监督等四个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
从实践效果看,试点单位围绕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这个重点环节,在明确县委权力职责、深化党务政务公开、发展党内外民主、加强县委权力的监督制约等难点问题上实现了重点突破。通过制度创新和再造流程,把县委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放在了阳光下,把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有效减少了暗箱操作和滋生腐败,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县委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明显的推动意义。
但从深层次看,许多地方只是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县委权力“公开”和“透明”上,而在如何科学化解县委权力高度集中,如何有效监督制约县委书记的权力方面则明显力度不够。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县委权力职责不确定、存在运行阻力,县委权力运行封闭、难以形成外部制约,以及缺乏民主制度保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等深层问题。为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从破解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入手,站在整个县域政治的宏观视角下思考,在科学配置县级权力架构、发展党内外民主、理顺县级权力制约关系、监督制约县委核心权力等难点问题上实现有效突破,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厘清权力边界,明晰县委权力内涵。权力本身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变异性和腐蚀性。如果不能对权力运行边际清晰界定,必然会导致权力越界运行,从而诱发集权揽权、滥用权力现象。从深层次看,也正是因为权力失控和失范等权力配置机制的不合理才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因此,在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首先破解县委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要以“放权”和“限权”为重点,科学厘清县委权力边界,变高度集中的权力为相对分散的权力。要在总结“县权公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权力配置科学、界限清晰明确、行使依法规范、运行公开透明”的原则要求,遵循党章和党内相关制度的规定,研究制定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县(区)委员会工作规则》,细化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健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科学配置和严格界定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县委委员的权力,特别要科学分解一把手权限,明确界定一把手职责,有效监督一把手权力。通过明晰县委权力内涵,界定权力疆界,确定权力行使方式,完善权力运行效果评估体系,真正把县委权力纳入到科学、民主、依法和公开透明的轨道,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从而保证县委权力正确行使,公开透明运行,有效防止集权揽权现象和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
科学配置权力,构建党内监督机制。监督与被监督是一种权力博弈关系,监督的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各种权力之间的力量均衡。按照党内法规要求,在党内领导体制中,党代会是党内决策机构,常委会是决策执行机构,纪检委是党内监督机构,各自承担相应职责。要根据建立健全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在深化改革实践中,健全县级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实现党内权力科学分解和相互制约具有重要意义。突破对“党代会常任制”形式意义上的理解,真正落实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在发挥党员权利主体的监督作用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落实党代表质询、弹劾制,建立党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代理、表达作用,加强党代表队伍建设;完善县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完善县委书记和常委的定期述职、述廉制度,有效发挥党代会的决策监督作用,实现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县党代会负责,党代会向全体党员负责的转变
加强整体设计,理顺县级权力制约关系。深化改革必须从县级权力运行体制的构成和特点出发,在整个县域政治的制度框架下思考,从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上推进。应当看到,越是在地方基层,具体政务性工作越繁杂,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交叉重叠度就越高,县委权力也越加集中。针对这个问题,要将规范县委权力与强化人大功能、明确政府职能、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等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整体设计、配套建设。应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优势,有效发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民主监督、干部任免、重大决策和财政预算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县委与政府的关系,使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能够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政府机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权力。“县权公开”改革只有与人大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有机结合,整体推进,配套改革,才会产生最优化的整合效果。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民主政治是对公共权力的根本性制约,也是遏制权力腐败的最本质要素。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也是党和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的基础。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限制和制约县委权力是核心,但并不是改革的全部,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质性回归才是关键。要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明确民主监督的内容,完善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监督制度,使县级权力运行过程始终体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理念,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中实现对县级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践中,要通过县级权力运行机制创新,把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融入到体制框架之内,通过探索在县级人大中建立人民监督委员会和群众监督员制度,并把它作为县级权力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权威性机构、通过合法程序、以有组织的形式参与到县级权力运行的监督中,真正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实现“让人民监督党和政府”的设想。
强化动力机制,确保改革的深入持久。“县权公开”改革试点,被称为是对县委执政态度和决心的考验,是围绕县委核心权力进行的“自我革命”,改革动力基本来自于县委书记的“自我削权、主动放权、自觉限权”。这种“自我革命”的前提是依赖主要领导的政治自信和道德自觉。甚至一些地方的改革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基层党员、群众没动,只是组织、纪检部门在动。这种内在的“自我革命”,其结果或者是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或者是徒劳一番的无功而返,即便是取得暂时成效,也难免“人走政息”的结局。巩固“县权公开”试点的效果,进一步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必须强化改革的动力机制,把领导者“自我革命”的热情与人民群众的改革期盼有机结合起来。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加强党内外民主建设为保证,把县委权力公开运行与建立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县委权力公开运行与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激活政治改革的动力资源,通过各种载体将潜在的动力转化成为现实的动力,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层“民主要求”和下层“民主诉求”的双重合力下,激活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最现实的动力源泉,保证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并取得长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