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5篇

时间:2019-05-14 01:4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6]20号 【发布日期】1996-03-26 【生效日期】1996-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豫政[1996]20号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问题,使国家的工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未能全部兑现工资改革的增补工资,也有个别地方未能按时发放工资。为了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防止出现新的拖欠,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问题的认识。工资问题直接关系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基本生活,是广大干部职工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发放,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地一定要本着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从1996年起,各级要把能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考核一个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二、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各级应自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1996年度预算时,要优先安排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资所需经费,保证不留缺口。对以前年度拖欠的工资,要采取措施,做出计划,尽早兑现。1996年,对财政较困难的县经过努力,做到不欠发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当年工资,并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的,省财政继续给予奖励。对拖欠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或搞虚假平衡的,省财政将暂停对市地各项支出的追加,并扣回奖励款,给予通报批评。

三、三、进一步完善县、乡级财政体制,合理调整财力布局。各市地要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豫政[1996]4号)要求,认真研究县、乡两级财力分配格局,积极完善县、乡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级财政实力。对于保证基本支出有困难的县、乡,各市地要在财力上给予一定扶持,努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四、四、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政策,统一工资发放标准。各级要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工资、补贴和补助费管理的各项规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准擅自扩大范围,提高工资标准。

五、五、财力紧张、发放工资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实行工资专户储存办法,筹措的资金首行用于发放教师和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凡是工资没有足额发放的地方,要严格控制其他非生产性开支。同时,要加强现金调度,优先保证工资发放。

六、六、抓住当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搞好干部分流和教师的定编定岗工作。超编问题是拖欠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党政机关和财政供给经费的事业单位,要首先管好编制。各地要结合机构改革,加快干部分流步伐,把超编人员坚决精简下来。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教职工实行定编定岗。各级财政要严格按照编制核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对超编人员减拨或停拨经费,促其尽快精简和分流人员。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2000]54号 【发布日期】2000-11-22 【生效日期】2000-11-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

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

(陕政发[2000]54号2000年11月22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1999年2月和4月,省委、省政府相继批转了省财政厅《关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增双节”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保工资的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使我省工资发放困难有一定缓解,1999年县乡工资发放情况明显好于往年。但是,今年以来,我省贫困地县欠发工资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少数县非常严重。少数地方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花钱大手大脚,超预算安排项目,留下工资发放的硬缺口。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省政府要求,各地市、县要紧急行动起来,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足额发放今年的干部职工工资,不发生新的拖欠,并对历年拖欠进行清理,逐年偿还。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保工资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按时发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全省各级特别是地市和县级政府要真正认识到,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事关干部职工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事关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牢固树立保工资的思想,坚决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足额安排工资预算,宁肯少上甚至砍掉一些建设项目,多封存一些小汽车,也要保证教师、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发放。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切实转变观念,坚决纠正等靠上级解决工资问题的思想和做法。各级政府要立即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研究,制定措施,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严格考核,真真正正地解决好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问题。

二、二、坚决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是造成拖欠工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结合地市、县、乡即将进行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下决心压缩行政事业编制,精简人员,节约支出。要认真清理超编人员,凡编外人员财政一律停拨经费。积极鼓励贫困县采取有效措施,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机构改革前,凡贫困县按编制内财政供养人员减一人,省财政继续执行一次性补助1000元的政策。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医院和村组布局,有条件合并的要逐步合并,同时要加快撤区并乡建镇步伐。

三、三、建立和完善全省联动的保工资机制,强化落实保工资的责任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严格的保工资责任追究制度,地市、县、乡政府一把手对保工资负总责,切实负起保工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建立保工资定期报告制度,各地市每个月要向省上报告一次工资发放情况。要把保工资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硬指标,哪一级出现问题,坚决追究那一级领导的责任。从2001年1月1日起,凡连续两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地市、县、乡,政府一把手要向上一级政府说明情况;连续3个月发不出工资的,省政府将责成审计厅进行专项审计,对因玩忽职守、违纪违规造成欠发工资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要通过省、地市、县、乡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省上下联动的保工资机制,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保工资成绩突出的地县进行重奖。各地市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保工资成效显著的县乡。

四、四、强化收入征管工作,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现在距年底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收入征管。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税法和国家有关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坚持依法征税,认真清理和规范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凡违反税法或国家政策,超越权限自行制定的各类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立即停止执行,一律取消。各级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夯实任务,落实责任,深挖增收潜力。要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抗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有税不收现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并力争多超收。超收的钱只能用于发工资,不得安排其他开支。

要正确处理财政增收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借口财政困难随意向农民伸手。要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严禁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农业特产税要坚持做到依率据实计征,严禁收过头税。

要解决贫困县工资发放困难,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培植财源,壮大财政实力。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搞财源建设的旧投资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吸附、粘合和引导作用,挖掘社会资金潜力,启动民间沉淀资金,建立起新的财源建设投资体系,不断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为保工资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五、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要转向保证政权建设的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保证那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的需要。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的经营性发展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财政资金都要逐步退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上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凡欠发工资的县乡一律不准购置小汽车、移动电话。对现存的小汽车、移动电话,要认真进行清理,该封存的要封存,该停用的要停止使用,该报废的车辆要报废。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不定期对被督察县发放工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一方面欠发干部职工工资,一方面用公款购买移动电话、配备小汽车,搞铺张浪费的,抓住典型,查深查透,公开曝光,严肃处理。

实行工资统发、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收费统管是堵塞管理漏洞、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年底前,地市、县、乡各级机关单位所有由财政供养的编制内正式职工,都要实行工资统发。2001年1月1日起,所有省直党政机关都要全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地市机关和直属机构以及有条件的县区也要从2001年1月1日起,实行会计统一委派、集中核算;条件暂不成熟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最迟从2001年7月1日起,全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范围,规范管理,修缮费、购置费等开支都要纳入政府统一采购范围。要堵塞“漏洞”、消灭“死角”,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目前尚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公房租赁收入、中小学收费收入等,要全部收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积极推行部门预算,省上明年在人事厅、教育厅、农业厅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试点,各地市也要选择三到四个单位进行试点准备,力争两三年内,在全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六、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共同帮助贫困县缓解工资发放困难

要继续完善《陕西省省对地县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逐步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今年,省财政对地县实施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1亿元,加上各种工资性补助和其他专项转移支付,增加近5亿元。各地市要尽快将这些资金足额拨付到各县工资专户。同时,各地市特别是财力相对较好的地市都要千方百计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共同帮助贫困县缓解工资发放困难。对省财政在确定体制时对地市的照顾,一定要落实到县乡,不能抽回过去地市对县的各项工资补助。凡抽回的,省财政将相应扣减对该地市的补助资金。要严格工资专户管理,省地两级财政各种工资性补助、超调度资金,都必须进入工资专户,用于工资发放。教育经费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集中到县上,并实行专户管理。积极推行综合预算,凡发不出工资的县,都要适当集中一部分预算外收入,统筹安排,重点用于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

要加强资金调度,对因季节性因素造成资金调度困难的,省上将给予帮助。元旦和春节前,省上将超调度帮助地县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各地市也要抓紧调度资金,帮助县乡解决资金调度困难,确保实现今年干部职工工资足额发放的目标。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按时足额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通知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0]108号 【发布日期】2000-08-13 【生效日期】2000-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按时足额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通知

(二000年八月十三日川办发〔2000〕108号)

今年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全省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但是,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历年财政赤字包袱沉重,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加之兑付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因素的影响,县乡两级财政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大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发放,是各级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基本前提,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与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千方百计确保财政支付的工资及时足额兑现到个人。从2000年8月起,各地不得再发生欠发工资的情况。对于以前财政拖欠的职工工资,要采取积极措施,在2000年底前全部兑现补发给个人。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保证由财政供给的职工工资及时发放,是同级政府的基本职责。根据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及现行财政体制划分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均由同级财政负担。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各地要妥善安排好职工工资,不能将财政支付工资的责任转移到上级政府,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二、二、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序列,足额安排好国家和省规定的、应由财政支付的工资性支出预算。各级政府要把保证职工工资发放的需要,放在预算安排的第一位。足额预算,不留缺口。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各类工资专项补助、政策性减收补助和财政困难补助,以及从预算外调入的资金等,必须优先用于安排工资支出。对于当年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工资差额,要通过努力增收,压缩其他支出,以及着力调整支出结构等措施予以补足。各地要推行综合财政管理,统筹政府可支配财力,实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管,特别是乡镇都应实行“零户统管”,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预算内财力不足和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困难。

三、三、建立“工资资金专户”,确保工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从2000年9月1日起,各级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地方财政存款”科目下增设“财政工资资金专户”。各地必须按照省财政厅核定的比例将当日入库的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和上划“两税”收入就地留库的资金转入“工资资金专户”(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省财政对各地的转移支付补助、各类工资专项补助、政策性减收补助和财政困难补助等,按月及时平均拨付到市(地、州)“工资资金专户”;若仍有不足,各地可将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按一定比例将其资金调入“工资资金专户”。省、市(地、州)财政要加强库款调度,帮助一些困难地县解决季节性收支不均造成的工资难以正常发放的问题。

四、四、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保证工资及时兑现。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的重要手段,各地要按照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办、人行成都分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改革的通知》(川财行〔2000〕74号)及其相关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10月起对教师工资实行直接支付。对于乡镇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有困难的,应改为县级财政统筹安排。

五、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财政困难县保障工资支出的能力。各市(地、州)财政要调剂部分财力,建立对所属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补助制度,帮助县乡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同时,省财政也将视财力情况适当集中资金重点增加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补助,支持各地确保工资兑现。由于乡镇欠发工资的情况比较突出,各县(市、区)工资发放时间要先乡镇后县本级,优先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

六、六、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各地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按规定调整和精减机构,特别是在乡镇除少数必须单独设立的办事机构外,其他办事机构可根据职能和业务相近的原则合并设立。严格各项行政事业编制管理,按有关规定清退各种临时工(合同工)和招聘人员。结合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工资办法,清理财政供养人员,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对超编人员,财政一律不供经费。严格审核工资项目及标准,杜绝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工资、补贴等现象。

七、七、加强工资支出的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制度。从2000年8月起,各级财政部门每月(季)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填报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表并将本级及下级政府的工资发放情况作专题报告。对工资发放情况实行逐级考核制度。凡是拖欠职工工资的地方,同级财政不得安排党政领导干部出国、出省考察经费和修建楼、堂、馆的支出,不得安排小汽车、移动通讯和高档办公设施经费;如有上述情况发生,上级财政要酌情核减财力补助和专项拨款补助。特别是对于不按规定将上级补助的转移支付资金、财力困难补助首先用于工资性支出的地方,上级财政将扣减对有关地方的各项财力补助和专项拨款补助。对在工资发放问题上隐瞒实情不报、弄虚作假、误导上级决策,并酿成不安定因素,影响稳定大局的,将从严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部门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doc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

实施意见

豫政 „2006‟23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促进了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

(一)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解决好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等。还存在着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困难等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尽快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也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我省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

二、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省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着力完善政策和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五)基本原则。

——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社会管理,发挥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作用,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又要积极促进就近就地转移。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具体办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和制度。

三、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六)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落实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加大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清理力度,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清欠任务的地方,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严禁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认真落实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中标价的一定比例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建设资金不落实的,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降低或取消资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在解决历史陈欠的同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七)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及时做好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发布工作,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凡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工时或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四、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八)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

(九)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农民工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增强农民工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严格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制度,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和特种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十)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禁使用童工。用人单位在录用农民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工作,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工,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惩处。

五、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

(十一)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

(十二)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任务。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县、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建设,搞好与输入地的沟通和对接,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鼓励发展各类就业服务组织,加强就业服务市场监管,依法规范劳务输出、职业中介、劳务派遣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鼓励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村劳动力开放,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十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原则,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落实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推广“培训券”等直接补贴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加强农民外出就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做好扶贫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输入地要把提高农民工岗位技能纳入当地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经培训考试合格的及时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十四)落实农民工培训责任。完善并认真落实农民工培训规划。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

(十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鼓励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十六)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其流动性大的特点,使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十七)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我省有关规定,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范围,促进农民工全员参保。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强力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探索企业灵活缴费方式。用人单位不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

(十八)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统筹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缴费率,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医疗结算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九)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可参照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有关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农村养老保险。

七、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二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输入地政府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二十一)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就学进行统筹规划。输入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应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准对农民工子女入学设置不合理限制,禁止收取额外费用。输出地政府要认真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十二)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输入地要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健康教育,普及健康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落实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强化对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防止传染病传播蔓延。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规划,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连续性,提高免疫接种率。

(二十三)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转变农民工婚育观念。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输出地要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向输入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二十四)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加强监管,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鼓励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缴存住房公积金满5年的,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八、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二十五)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要有相应比例的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

(二十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逐步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可向居住地公安部门申请迁入户口,其配偶和子女可一并迁入。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准予其本人在就业地落户。

(二十七)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对在二轮延包中获得承包权的外出务工农民,不得收回承包地,已收回的必须退还;对没有参加二轮延包、返乡要求承包土地的,要区别不同情况,通过民主协商,妥善处理。外出务工农民全家落户城镇的,应按其意愿,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依法流转。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不得撂荒。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二十八)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认真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简化程序、加快审理,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要优先审理。

(二十九)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直接予以受理。对群体性农民工工资拖欠法律援助案件要集中力量、优先办理。健全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调解活动,并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鼓励支持律师和相关法律从业人员接受农民工委托,并对经济确有困难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适当减免法律服务费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经费支持。(三十)强化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依法保障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权利。推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各级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完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开设农民工维权窗口。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九、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十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就地转移就业容量。重点支持国家、省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和加工链条向农村延伸。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三十二)进一步做好“东引西进”工作,增加农民就地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吸引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技术转移,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加强与中西部省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十、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三十三)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解决好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法制教育等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三十四)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省政府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检查督促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各地也应抓紧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十五)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引导和组织农民工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广泛深入开展农民工普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机构,要把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同时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三十六)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管理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三十七)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农民工情况调查,制订、完善农民工定期报表制度,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三十八)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深入开展优秀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宣传农民工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各地和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提高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及我省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按照本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问题的通知

【发布单位】82202

【发布文号】黔府发[1991]58号 【发布日期】1991-12-28 【生效日期】1992-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问题的通知

(1991年11月28日黔府发〔1991〕58号)

根据中发电〔1991〕2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休假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享受休假待遇的范围。凡参加工作满5年以上的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工人),均可享受休假待遇,但对实行寒、暑假制度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休假待遇。

二、二、休假时间。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满5年不满10年的,每年可休假5天;参加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每年可休假10天;参加工作满20年以上的,每年可休假14天。

三、三、工作人员休假,应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由单位有计划地统筹安排。部门正职负责人休假,应征得上级主管负责人同意。休假方式一般以就地休假为主,一律不准搞公费旅游,也不得以工作需要不休假为由,向职工发放或变相发放钱物。

四、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探亲假、婚丧假、生育假和事业单位中从事特殊行业、特殊工种的人员实行的保健假,可与当年休假合并使用。

五、五、工作人员休假,原则上按安排,不跨累计。个别确因工作需要,当年不能休假的,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与第二年合并使用(1991年未休假的,补休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4天),但假期不能延至第3年使用。

六、六、确定工作人员休假的工作年限,按现行计算连续工龄的有关规定执行。休假时间的计算,包括星期日(公休日),不包括法定节假日。休假期中的法定节假日,可累加在休假期内。到异地休假的,往返路程应包括在休假期内,一切费用由本人自理。

七、七、工作人员在休假期间的工资照发,并享受国家和省统一规定发放的有关津贴、补贴、奖金。

八、八、脱产参加各类学校学习一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学习期间不再享受机关的休假待遇。学习结束后回机关工作的,从下一起按规定享受休假待遇。

九、九、工作人员在一年内请事假累计15天以上,病假与事假累计50天以上,当年不再享受休假待遇。如果休假后再请病、事假超过以上规定时间者,则翌年不再享受休假待遇。

工作人员按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手术假的,仍可享受休假待遇。

工作人员一年累计旷工5天以上的,当年不享受休假待遇,如在休假后无故旷工累计5天以上者,则取消翌年休假待遇。

当年已享受过疗养待遇的工作人员,疗养时间等于或超过本人应休假天数,不再享受休假待遇;少于本人应休假天数的,予以补足;已享受了休假待遇,又享受了疗养待遇的,则在翌年据实扣除休假天数。

凡受公安机关拘留或行政记过处分的工作人员,当年不享受休假待遇,已享受了的,翌年不再享受。

十、十、从不实行休假制度的单位调到实行休假制度的单位,符合享受休假条件的人员,上半年调入的,当年可享受休假,下半年调入的,从第二年开始享受休假。十一、十一、在我省的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是否参照本办法执行,由各单位请示其主管部门确定。十二、十二、本办法从1992年1月1日开始执行。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1987〕50号《颁发(贵州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休假制度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同时废止。十三、十三、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