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高考作文命题题旨与材料含意不当现象
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存在着题旨与材料含意不当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分析失误原因,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完善高考作文命题意义重大。现从六个方面具体例证并稍作阐释如下,以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以偏概全,泛化材料固有含意 例如:2012年辽宁省作文题。我们知道,是隐是现,器乐演奏会和音乐演唱会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演奏会的“入耳之音”发自于“乐器”,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声及人”。它强调听力聚焦,要求“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以避免干扰观众“循音求人、辨音证艺”。而演唱会的“入耳之音”则发自于“人”,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人及声”。它强调视线聚焦,要求“人,要现于音乐之前”,以方便观众“因人求音、识人证音”。演奏会的“隐”与悄然和演唱会的“现”与躁动,其表面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舞台艺术效果最大化追求和注意力聚焦的需要与反映。可是,在作文题情境中,命题人却精心设计了一个将“隐”泛化的“陷阱”“三部曲”。作文题首先假借了一个外行人,来了一个瞒天过海、违背事实的发问:“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这是“陷阱”挖掘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为泛化题旨、误导考生“奠基”和引出主旨句。第二步便是以答问方式提出“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主旨句。这里的“人”,是个单称,指“我”(女钢琴家);甚或只是个“特称”,专指“像我一样的器乐演奏家”——这是事实成立和答问得体的前提。而以“特称判断”为主旨句,这就为题旨泛化埋下了“祸根”,也迈出“陷阱”挖掘的第二步!命题人紧接着用“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有人„„,有人„„,有人联想到人生诸多方面„„”这些普适性评论和误导性暗示,故意将一个有条件的特指判断,朝着无条件的全称判断和“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专业信条”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事准则”方向引,为考生“入瓮”和跌落“陷阱”“启思”、定向与导航,从而完成“陷阱”挖掘的第三步。作文题通过“误导性提问”→→“特指性回答”→→“普适性导引”这“三部曲”,完成了以偏概全、题旨泛化的全过程。为此,不知道有多少不辨“特指”与“全称”的考生,掉入到“大隐隐于乐”这个“陷阱”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洞察事理逻辑、并在考场作文中执意规避“陷阱”、翻转立意的考生,其最终命运如何?我们更不知道作为执高考“牛耳”的命题人、阅卷人,自己是否还绕得开这个为考生所设下的逻辑“陷阱”?
又如:2010年浙江省作文题,材料陈述的是“文化反哺”现象;且“文化反哺”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也是正确的。而作文题却跨越材料,要求“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这就泛化了材料固有含意。因为:“角色转换”大于“文化反哺”!二.避重就轻,窄化材料固有含意
例如:2012年全国卷作文题“甩掉多余的顾虑”。在作文题中,妈妈认为“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这是错误的。因为春季插秧正处春寒料峭节令,下田不能只穿单衣。有闽南谚语曰:“正月冻死牛,二月冻死马,三月冻死插秧客”(古汉语“马、客”押韵),所谓正是如此。脱了外衣,还有中衣内衣、长裤短裤,摔倒了还是会继续弄脏衣服的!显然,“脱掉外衣和鞋袜”是无法甩掉“顾虑”的!妈妈这个“解窘”“乌龙”,既暴露了妈妈、“我”和命题人都是种地的门外汉;也显示了“外衣和鞋袜”只是这个所谓“多余的顾虑”的表象。“窘境”另有“真原因”,材料另有“真含意”!其实,造成“窘境”的“元凶”有两个:一个是缺少劳动磨炼,体力不支;另一个是长裤裤脚羁绊——雨天田埂泥泞、挑担下田不卷裤脚,任谁都会“寸步难行”的!让我“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的秘密,恰恰就在于“卷起裤脚”这个“无师自通”的举动!“我”一系列表现,既点明了“真顾虑”与“真含意”就是学用脱离、当代农家子弟远离“三农”这个事实;又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和“学用结合”才是“解窘除虑”的良方!这就是题旨所在!
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育人永恒主题。从本质上看,智技脱离、学用脱离仍然是当今教育的最大“窘境”、“顾虑”和“软肋”:一边是“学富五车”的毕业生,另一边却是各种技能岗位的“门外汉”;一边是怨天尤人的“就业难”,一边是不肯低就的“招工难”; 一边是孩子们“窘境”连连,另一边却是育人者“乌龙”频现„„正是家庭、社会和教育共同造就了“真窘境”和“真顾虑”!我们强烈认为,与其让妈妈说些让人见笑的“外行话”,不如说些实事求是的“体己话”,不但符合情境,也会更有价值。譬如说:
“孩子,挑秧下田,要脱掉外衣和鞋袜,卷高裤脚。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把下地当上课了。咱们以后多参加劳动自然就明白了!”之类的。
只是这种“直面”和关注,需要命题人和决策者的睿智与胆识!
又如:2012年福建省的作文题,取材于冯骥才的励志名言,但取用为作文题材料,却派生出窄化人生要义的问题。按照作文材料,只看到求快、求远,求胜,看不到道路、方向和遵规守则;只有我赢、你输和“锦标”,却远离了合作、和谐和双赢共赢;只讲“强出头”、“争第一”和“成龙凤”,却忘记了人在旅途,起风了,就要靠港避险;困倦了,就该回家歇歇的叮嘱;„„这是另类的窄化,问题源自于:名言只是名人一时一事的有感而发,并不强调融通周圆;而作文考查的是综合、辩证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要求材料讲求含意的对立统一和丰富多元。
三.偷梁换柱,改变材料固有含意
例如:2010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分别讲将一种热带观赏鱼放到大水池中可以长得更快、更大;狼适应恶劣环境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和心理暗示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材料最后点明:“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题旨明显的改变了材料固有含意!首先,人的成长,是有其根本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规律的!即使同样是鱼类,有些鱼无论放在大池子或小鱼缸,也不会有“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的情形发生,更何况是人,在大一点或小一点的空间里,决计不会使人长得特别大、特别快或特别小、特别慢。其次,像“狼们”一样的适应严酷的环境以求生存,这只是一小部分现代人为增加生活体验或特殊本领的有意而为,并不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或基本法则。第三,暗示等心理方法会在“一定条件下”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暗示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和品格,还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和条件,否则,就会将“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导入唯心主义的泥沼之中!作文题将人的成长与动物的生存、生长混为一谈;将心理学实验现象与特例误导为人才成长法则与规律,这既是一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也是明显偷换概念,改变材料固有含意的作为。
又如:2012年湖北省作文题,材料中老师加学生一共有五次发言,都只涉及对“科技改变书信(生活)方式”这一议题的论辩,如果将其改变、提升为对“科技的利与弊”探讨与论争,势必背离材料固有含意。
四.越俎代庖,题旨与材料和盘托出
例如:2012年天津市作文题“老鱼和小鱼”,材料以寓言故事的方式:通过老鱼和小鱼关于对水质的敏感与认知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一个最平凡,也是最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却对它熟视无睹、不能倍加珍惜。如:空气、阳光、水,乃至于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这是一个寓意深刻、可以深度开发,又可以多元理解、多层次立意的好题。遗憾的是,命题人竟然以评论者身份直接挑明题旨:“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命题,经命题者这句“越俎代庖”的话一点,材料的寓意顿时一目了然——也就索然无味了!作文立意也立时齐刷刷的朝着一个方向、一个基点看齐了——也就失去了区分度了!
而此类情形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却屡有发生,且不在少数。如2011年浙江省作文题“我的时间”最后一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又如2010年湖北省作文题“关于幻想”的“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还如2010年江西省作文题“找回童年”的“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都属此类情形。难怪孙绍振先生直言批评说:“简直是画蛇添足”!高考作文命题这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的做法,其实只是平时教学的缩影:施教者唯恐不全、唯恐不深、唯恐不细、唯恐不懂,一味的填、一味的灌、一味的代替学生思考,久而久之,学习者也就渐渐失去了独立钻研精神和深度探究习惯,因而也就缺少质疑问难的眼光、多元批判的勇气和自我发现的乐趣与能力了。令我们担心和不解的是,具有指标意义和导向作用的高考作文命题,竟然也流行起这些做法,这到底是教育之喜,抑或育人之悲耶? 五.缺乏弹性,立意与叙写指向单一
“指向单一”是指作文题具有太强的思想导向和单一的、近乎指令性的立意要求,令考生提炼主题和个性化立意的空间变小,甚至“无所作为”。例如,2012年北京市作文题“火车巡逻员的故事”,任何考生,只要一读题目,“责任与敬业”、“平凡与坚守”、“使命与崇高”的含意已是一目了然,考生对此类题材与立意,既不陌生,也不困难,因为这是备考应试所必须训练过关的“重点”。试题留给考生生发联想、想象和思考、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既不容易“出彩”,也难于“区分”(优劣)。正如张颐武先生所批评的:“指向性太强了”。
又如:2012年福建省的作文题,取用冯骥才先生的“竞技的赛跑与人生的赛跑”的名言,从激励的角度,有其正面立意的一面。但是,除了试题规定、指示的“在有限的路程尽量的快”和“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的长”这个固定立意、思考向度之外,考生难以再有其他发挥、创新的空间。而像2010年江西、江苏省和北京市的作文题,也存在类似的情形。江西省作文题“找回童年”,在回避掉、排除了考生翻转立意、批评现行教育制度是让孩子们过早的失去童年、童真、童趣的“罪魁祸首”这一创新性立意之后,作文题剩下的就只能在中规中矩的“游戏规则内”去“找回童年”了。江苏省作文题“绿色生活”,考生大抵也是只能向度单
一、千篇一律地重复环保的官样老话。北京市的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题目已然暗示、规定了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考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求得两者的平衡而已。在生活中思考、思辨中质疑,在矛盾对立中求得同一,是高中生最为重要的智性能力。而命题缺乏弹性,除了导致立意与叙写指向单一之外,也容易诱导考生说假话、空话、套话。六.毫无节制,立意与取材宽泛无边
例如:2010年天津市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基本囊括了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赤橙黄绿、酸甜苦辣、政经文体、虚实真假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毫无节制,考生都可以信手拈来,既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又作为文章的题目或观点,一切不必劳神费心。因为无论写什么,都不会超出“生活”和“生活的世界”的范围内,因此,也就不存在写作离题的问题了。这种情形,在命题作文中尤其明显。例如:2011年山东省作文题“这个世界需要你”,就没有不能写的内容。可以写你最崇敬、最熟悉的或是一个最不起眼的人,只要把他在世上生存的价值阐述出来就行了;还可以写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事物,只要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时把它拟人化就行了!也难怪试题一经公布,立刻有某考试辅导中心的人跳出来说:“此题不难!可称之为本年度最易审题最易立意的一道作文题。再对照我课上所讲的五心一想作文法,诚信,感恩,责任,上进,自信,五者皆为我们所呼唤和需要也。挑任一熟悉主题写之便可成就一篇洋洋洒洒的800字美文。”(腾讯教育[微博],新东方·谢明波)又如2010年湖南省作文题“早”,也存在此类情形。泛即是无所适从。面对这些立意与取材毫无节制的作文题,考生写作理性、多元思维却受到极大压抑与限制;面对这样宽泛无边的题目,考生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已有的阅历、经验和从内心体验、情感深处去发掘、去补救,而以现在的考生论,要写出情感的深沉与丰富,更多的可能只会流于“矫情”或“滥情”。这也是需要命题者引起关注的!
总之,新材料作文命题题旨与材料含意不当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纠偏导正的基本对策是:改革考试制度,完善命题机制!杨百良,语文特级教师,现居福建漳浦。
第二篇:高考作文写作例谈
高考作文写作例谈
为了透彻、全面地说明问题,笔者拟从两方面予以阐述:
一、1998年高考作文命题评价 1998年高考作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需要叙述200字左右的内容,结构上没有什么难点。从考生的考卷上看,多数写的是另一只鞋自己洗了,然后穿上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之类,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都是简单的编造,真实性颇可怀疑。按评分标准一类“立意深刻,情节好”的内容要求,其实很难达到。这正好说明,这篇作文是特别容易把考生的思路引向雷同与俗套的。而有些考生,可能反映了实际情况,如写因妈妈没洗完鞋自已生气;或为了生动而虚构稍多,如写拿上自己的“压岁钱”买上新鞋、赶着去上学等;按说也未必比前面说的大同小异的简单编造差多少,但却极易被一些阅卷者从思想性与真实性上予以指责,以致降低给分,影响厂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准确评判。所以,这篇作文的命题水准并不高明。应考中碰到这类作文,最好的对策就是:在内容上须尽量平实真切,不必刻意追求奇特以致事倍功半,而应注意评分标准一类的表达要求“衔接自然,语言流畅”,力争通过准确、明快的语言与通达、得体的思路赢得成功。
第二部分也即主要部分是一篇给材料作文。材抖与题目为: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的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要求是:把上面两个题目中不选的划去,也可卜刘划去另拟更适合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题目,写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一篇。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得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这篇作文,比较扣近考主自身,针对性也较强,易于举例,易于写出真切的思想感受。但是,严格他说,命题也是很不严谨、很不科学的。首先,材料限定,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事实上,这种极端的分类是很不符合考生实际的。因为,绝大多数中学生的情况是,未必“像鸡蛋那样脆弱”,也未必“很坚韧”。
所以,从上述分类出发确定两道作文题让考生选择一个,等于将少数现象当成了命题的主要着眼点,无异以偏概全,也就难免使大多数考生陷入尴尬。为了扣题,只有勉强地将自己推向两极,违心杜撰,必然导致矫情与故作玄虚。尽管要求中有另拟题目一说,但材料中既已明确“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这就肯定会使不少考生即使另拟题目也未必敢于有所超越。正像近来有些报刊披露的,1998年高考作文许多考主的例子让人难以置信,其中有不少人写父母双亡后的“坚韧”,还有人写从小被遗弃街头后的发愤,写手臂残疾车祸又夺去一条腿后还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甚至写失去双手用脚写字参加高考等。为此,不少人士议论纷纷,责备学生“撒谎”,“虚拟悲惨世界”云云。
但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命题的不逻辑与导向的偏颇使学生难以切合自身实际、无所适从而只有编造极端性故事造成的必然后果。真正需要反恩的,更应该是命题人士。其次,作文要求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也颇不明确。因为,这儿所提的实际上是文体要求,即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者是说明文、抒情文的问题,而文体与表达方式是全然不同的概念。说明白一些,任何一种文体都不可能只要一种表达方式,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所以,让考生以一种表达方式作文,事实上是作不到的;让考生以多种表达方式作文,等于废话。
何况,如果真能用一种表达方式作文,用抒情怎么写“战胜脆弱”?怎么写“坚韧”?用描写、用说明又怎么写?作为严肃的高考命题,把一个极简单的文体要求表述 得如此糊里糊涂,真令人匪夷所思。其实说到底,这两道题也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杂感性的议论文而已。笔者这样讲,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辛勤耕耘在第一线的中学教师切莫被权威所怯,而应以此为殷鉴,敢质疑,善求索。以便更严谨、更科学地辅导学生的作文练习。也希望对中学生有所启发,有所告诫,进一步唤起其独立思考的自觉性,作到能够更清醒更周密地审视作文题目,准确表达,精确立意,应对各种情况,不断获得佳绩。
二、1998年高考作文撰写指导 诚如前面所言,1998年高考作文第一部分命题水准并不高明。撰写这类填充性的文字,不必刻意追求奇特以致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关键在于应通过准确、明快的语言与通达、得体的思路,赢得成功。此处不再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给材料作文,评分标准一类内容要求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实例典型,感情真挚”,表达要求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方式运用得好”。从笔者掌握的1998年高考作文答卷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写的是记叙文。以记叙文而言,绝大多数是难以达到思想深刻的,既使切合题义这一点,一般考生在写记叙文时也不好把握。因此,真正够得上一类的作文并不多。这其中有评分标准制定不尽合适的问题,也有考生不善于应对的问题。特别是由于日常多以写作议论文为主,遇到出现写记叙文这样突然变化的命题就会一筹莫展,平时练习时掌握的技法均毫无用武之地,而致心中无数,仓促慌乱成文,坐失得分良机。
那么,遇到像1998年高考作文这样的情况应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呢? 笔者认为,作为一篇以得分为目的的应试之作,为了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在思想与题意方面高人一格,并通过事理、虚实的相辅相成深化感情色彩与阐述力度,最可取的策略就是运用夹叙夹议之法。运用夹叙夹议来写作记叙文,一般中学生总认为很难,临场应考更不敢如此冒险。其实,只要掌握了它的诀窍,一点也不难,临场应考照样可以得心应手。下面,就从一篇1998年高考考生的作文说起,予以具体介绍。这篇作文的原答卷是这样的: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幼时,我读过一本连环画《牛虻》,主人公亚瑟真让我激动不止。亚瑟流亡13年,经受了饥饿、苦役、毒打和凌辱,以至浑身是伤,面目皆非;但他献身革命,对抗教会,绝不退却;最后慷慨就义。后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唐三藏取经以及张海迪、陈景润和“文革”中受难的邓小平,也让我深深感动。我觉得他们身上最可贵的品格,就是坚韧。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也许我们会面临失败,但我们不能没有坚韧。我是贫困山区的一名“山里娃”。
在我们那里,挑一担水要爬两道坡,下一条沟,但12岁时我就开始自己干了。上初中时,我每天要往返崎岖山路十几里,但从来没有迟到。考上县高中后,我每半个月回家拿一次干粮咸莱,凭着这样的“低消费”苦熬了三年。为了挣点“外快”,我下煤窑椎过“煤斗子”,到车站当过装卸工。作为一名大山的孩子,大山使我饱尝了生活的不幸,也给了我坚韧。真的!在我们这里。为了生活,坚韧是你的护身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你也必须坚韧。这种坚韧,也使我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怀着稳操胜算的自信走进了今大的考场。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自己的坚韧已经有多么“坚韧”。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仁人志士,我不过“小菜一碟”。而且,我的坚韧,只是生活压力的结果,并不是给予社会的奉献。作为一名18岁的男子汉,我最欣赏的是那身漂亮的“国防绿”。所以,我的第一志愿是军校,第二志愿还是军校。这个红色的摇篮将使我成长,这个火热的熔将给我淬火加钢.将使我锻炼得更为坚韧。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我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子弟兵战士。当然,如果我失败了,我也绝不气馁,回到我的家乡,我同样会用大山给我的坚韧,开始新的努力……这篇作文,思路比较清楚,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尚通顺,例子举得不错,思想不算深刻,但情感也说得过去。评分差不多可为二类,即满分为40分中的30分上下。
不过,鉴于诚如前面所说的有些考生举例的杜撰与玄虚,那么这篇作文由于例子的较质朴、较真实还可多给几分,但如 阅卷者被那些编造的“生动”例子所左右,也会影响给分心态而使这样的作文“受压”。总之,这篇作文基本上属于应考作文中的“大路货”作文,即不好不坏、不上不下、无较大问题也无鲜明特色的作文。然而,如果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加以必要的处理与点化,就会使这篇作文顿时改观,面目一新,升格为上乘之作。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头疼的不是“叙”,而是“议”,而是脑子里极为缺乏那些议论时所必需的闪着深刻思想光芒的精彩语言,所以才对此望而却步,视为畏途。
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可以运用“类、因、法、果”四轴分类导引思路、开拓思想的方法。其核心是。不论什么议论文,所议论的问题均超不过四个方面或曰四大范畴,即: 是什么,主要是论证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为什么,主要是论证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怎么样,主要是论证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法。会怎样,主要是论证结果和效能方页的问题,可以筒称为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可在撰写议论文时,将自己的思路以类、因、法、果四个单元进行划分,为了醒目,还可绘成四条轴的图示。然后,循着每一条轴再展开思路,将想到的东西尽量列出。这样,即可以为论证挖掘出丰富的内容与较深刻的思想。至于夹叙夹议作文,既然要有“议”,那么在挖掘“议”的具体内容与思想方面,完全可以参照这种“类、因、法、果”四轴分类的方法进行。前面那篇作文,加以夹叙夹议的方法加以处理与点化,需要加强的当然是“议”。“议”的具体内容与思想,可划分为四个单元进行挖掘: 类单元须挖掘的是类别、性质,即“坚韧是什么”的问题。
因单元须挖掘的是原因、目的,即“为什么要坚韧”的问题。法单元须挖掘的是方法、途径,即“怎样才能坚韧”的问题。果单元须挖掘的是结果、效能,即“作到坚韧后会怎么样”的问题。然后,还可以绘成四条轴,并循此展开思路,逐项挖掘出尽可能多的内容列于其上。现在,我们设想站在这个考生的角度,循着轴慢慢地想,渐渐地挖掘,就会越挖掘越多。(附图)有了这么多的可“议”内容与比较深刻的思想,再进行必要的选择,并适当揉进原作文中,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予以处理点化,且在语言上稍作修改;那么,一篇完全符合高考评分一类标准的作文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篇:高考作文素材规范运用例谈
高考作文素材规范运用例谈
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物”与“米”就是指文章写作的素材。有“物”有“米”方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训练一直被视为高三作文复习的重头戏。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从平时的训练来看,能恰当应用在文章中的却不多。为帮助考生解脱“心中有料,笔下无言”的困境,我在指导考生素材训练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种规范运用素材的基本结构,分别是:引——议——联——结,起——承——转——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分别阐述。
一、引——议——联——结
1.结构分析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结”,结束明旨。
2.实例阐述
心中有座桃花岛
“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黄药师拥有如此绝美的离尘脱俗的桃花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桃花岛——绝少世俗功利的浮尘,亦无众生得失的羁绊;留有生命最初的纯真,拥有生命最真的善良。(引)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静赏春花妩媚,闲听碧海潮升,坐观云霞飞渡,起吟冰雪秋霜。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将滚滚红尘中扑面而来的浮躁喧嚣置于身外,我们就能坚守生命的本真,我们
就能明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得失奈我何?(议)回看2012,“最美人物”皆可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死瞬间勇救学生写成真爱篇章,最美司机吴斌垂危之际疏散乘客奏响动人乐章: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用生命谱写救人赞歌,最美女护士万永平列车接生救母女传为佳话,最美孕妇彭伟平跳水救童成美谈,最美清洁工卧倒水中清垃圾令人动容(素材)……无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桃花岛。瞬间摄人心魄的壮举绽放的是生命本真的芬芳,绽开的是人性善良的花朵。(联)——朋友们,洁净我们的灵魂吧。挣开得失的羁绊,拂去名利的浮尘,心中自有桃花!(结)
引,通过名人名言或材料引出分观点。议,分析说理,树立自己的分观点。联,联系素材,分析说理,证明观点。结,结束分论点的论述,回扣分论点。该结构还能引伸以下类型的说理结构:
引(引出论点)——联(事例论证)——议(事理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议(再次分析深化)——结(提点中心)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联(道理论证)——结(提点中心)
二、起——承——转——合1.结构分析
“起”,引出话题;“承”,承接论述;“转”,事例论证;“合”,明确
中心。
2.实例阐述
人尽其才方显人生价值
说起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帝王将相成就伟业,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平民布衣辛勤劳作,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起,引出话题)的确,帝王将相也好,布衣平民也罢,只有人尽其才,方显其人生价值。(承,承接论述)北大硕士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难道就贬低身份了吗?难道只有做官才是“正道”?难道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素材)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有的人生于豪门却沦为精神乞丐,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人正值年轻却苍老萎靡,有的人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转,事例论证)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时日标的追求历程,决定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价值。(合,明确中心)起,是指通过概述材荆引出话题。承,是指通过正向评议材料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是指通过列举几个道德滑坡的材料反面论证观点。合,是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再次阐明观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结构分析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分析问题”,分析说理;“解决问题”,总结点题。
2.实例阐述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但是最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多少个,究其原因,是缺少了那份执着的笃定前行。(提出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梦的过程中总会遭受不同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厄与阻挠?是笃定的行还是退缩不前呢?“打工作家”王十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少不经事的他跟随着打工洪流来到了珠三角,辗转于各工厂间,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素材)没有对他追逐从事写作的梦想造成打击,反而更加让他笃定前行,他就是要走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也正是这种追梦不息,笃定前行的精神鼓舞着他,在机器声道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分析问题)梦想可以有许多,但人的生命是被限定,生命是如此短暂,倘若想我们的人生精彩的话,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就是必须的。(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话题,提出要证明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通过衔接过渡,引出实例,引用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围绕观点说理,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就是总结前面的分析说理,得出结论,点明题旨,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运用作文素材的范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三种,无论使用哪一种范式,都应该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就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议论段,例子如下: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观点句)一个人活在世上,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却又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只有适当地舍弃才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阐释句)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材料句)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护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分析句)正
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结论句)。
说实话,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恰恰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严密性了。
雪球是“滚”大的,文章是“抻”长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组织较为充分而恰切的材料,展开漂亮的分析与阐释,善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横向移植,举一反三,在45分钟里写出800字的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
第四篇:高考作文思维训练例谈教案.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例谈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作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 2.能运用这种思维模型写一篇像样的考场作文。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这种思维模型写一篇像样的考场作文。教学设想
1.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①作文是作文者思维的展开,作文训练首先是作文思维训练;②写作思维模型之赋形思维模型理论;③“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思维模型与“重复”、“对比”赋形思维;④作文训练相关理论:程序性、理论与操作结合性、动力学原理等。
2.基本思路:进行简单的理论学习——重复与对比,这不是教学的重点;选择
一、两篇高考优秀作文,进行赋形思维模型的分析,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模仿教师的分析方法与步骤,分析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出示作文题目,按要求完成作文。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并掌握作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第二课时:完成作文练习,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高考优秀作文,并按作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做好分析; 2.制作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之高考作文思维训练例谈一。(网页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赋形思维 1.什么是赋形思维?
所谓赋形思维,就是写作者对自己要写的文章的主题、立意的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写作行为中所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简单地说,赋形思维就是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将你要写的文章的主题、立意附于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及文体上,也就是你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结构、语言及文体来体现你将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主题、立意。
举个例子。我要写一篇《随地吐痰有害》文章,我的主题确定为“吐痰的害处”。但是,我不能在文章中只说这一句话呀,我得用具体的材料、结构、语言及文体把这个主题具体化,变成一篇实实在在的文章。这个过程就要用到赋形思维。我可以选取痰能传播疾病、随地吐痰破坏环境、随地吐痰有损人格等材料,而且我准备有典型的三段式,即开头举出有人随地吐痰这一不文明现象,引出“吐痰的害处”;中间用三段分别写上面能体现“吐痰的害处”的材料;结尾重申“吐痰的害处”,号召人们改掉随地吐痰的陋习。我还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等。
这个思维过程就是赋形思维。2.具体学习赋形思维
阅读下面话题,按照老师分析的例子,运用赋形思维,构思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三个社会角色不同的人,一个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一个是政绩卓著的官员,一个是著作等身的作家,不幸人到中年,三人都得了绝症。回光返照的最后一刻,那企业家对妻子说:要是还有来世,我一定天天陪你上街;那官员对儿子说:要是还有来世,我要带你走遍世界;那作家对父母说:要是还有来世,我会天天陪你们晒太阳。
每个人都渴望事业有成,每个人也都离不开亲情,对事业与亲情,你怎么看?请以“事业与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2004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考试<第一次>作文题)
三、学习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 “重复”与“对比”是作文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1.“重复”赋形思维
所谓“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就是指主题展开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结构单元、段落、语段、句子、词汇)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语、行文,以增强(渲染)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性程度。这种思维操作的习惯,就是“重复”性赋形思维操作模型。“重复”性赋形思维操作模型是文章写作最为必要的基本的主要的普遍的写作思维技能。
2.“对比”赋形思维
所谓“对比”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就是指主题展开(材料生成、结构生成、起草行文)的写作过程中,选择哪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结构单元、段落、语段、句子、词汇)进行谋篇、结构、段落、造语、行文,以增强(反衬)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力的清晰度,即反差。这种思维操作的习惯,就是“对比”性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对比”性赋形思维操作模型是文章写作中辅助的次要的修饰的写作思维技能。因此,一篇文章可以没有对比性的写作赋形思维操作,但绝对不可以没有重复性的写作赋形思维操作。一般情况下,“重复”和“对比”这两种写作赋形思维模型在文章写作中常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3.举例学习、理解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应算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元曲小令中,几乎找不到西方所说的语法结构,语篇逻辑,但是,它的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其中的奥秘,不是别的,正是对“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的精彩运用。
第一句用三个孤立无援的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艺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绝望死寂的生命感受。然后,采用“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的思维操作,将一幅明快、清新、温暖的情调意象、图画——“小桥、流水、人家”——送到你的眼前,使人产生强烈的反衬对比的审美感受,使前者的情调更加孤寂。而在属于“对比”的这第二句中,仍然运用“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这样使这种温馨的情调更加温馨。第三、四、五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仍然像第一句那样,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运用了“重复”的赋形思维模型,从而将那种悲壮苍茫、孤立无援的生命死寂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氲氤郁郁、生气勃勃。
四、以高考作文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使用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 分析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选择》 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选择》(重庆考生)教师分析
翻开千年的文化扉页,走进灿烂的文化长河去采撷那最美最好的。顿然感悟,是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谁说:“心静如水,文思如潮”? 夜阑人静时,走进文化大家的心灵,我睁大了惊愕的眼睛:饥寒、疾病、颠沛流离、众口铄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妻伤子、破家失国……世间所有的苦难毫不留情地吞噬着他们的心。原来长存世间的名字背后是饱尝艰辛的痛苦,原来隽永瑰丽的文化需要面对苦难而大无畏的选择。主题:为国家为自由笑对苦难。文体:散文。
重复一:概述千年来的文化人面对“饥寒、疾病、颠沛流离、众口铄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妻伤子、破家失国……”等“苦难”而做出了“大无畏的选择”。
漫漫求索。
我听到有人在江边独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选择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忍着满腹经纶,一腔热血随着一江汩罗水而静静逝去,他饱尝了无尽的怨愤。但那千年后仍让人为之涕泣的爱国情怀,却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他就是屈原。
燃烛吟诗。
我看见一个狂人正仗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却又是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萧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青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而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
苦雨品词。
我听到历史的磨盘在轰然作响。大丈夫披一身豪情冲向报国的前线。不料身后轰响而来的是小人的诽谤,昏君的猜疑。他忍受着屈辱和愤怒,选择了为国的沉默。于是他像一粒铜豆在磨盘中滚动。他选择了“把栏杆拍遍”,却在“深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是他的选择将这样一位将军逼成了伟大的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铭刻成为钢刀镌铸成的人生。他就是辛弃疾。
漫长、遥远。
无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重复二:“漫漫求索”的屈原 重复三:“燃烛吟诗”的李白 重复四:“苦雨品词”的辛弃疾 重复五:概述
在这穿越时空而亘古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时此刻,天外深处,正有清脆的歌声,悠悠而来。重复六:我所悟到的“选择”。
五、学生模仿分析一篇高考作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 高考作文:《面对诱惑》 学生分析
人生时时面临诸多诱惑,权重的地位是诱惑,利多的职业是诱惑,光环般的荣誉是诱惑,畅欢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漂亮的时装、可口美味都是诱惑……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该怎么办?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如果你抵挡不住诱惑,你就会成为诱惑的奴隶,被诱惑淹没;如果你勇于抗拒诱惑,保持自我,你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业。
做律师是一个赚钱而体面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父亲让巴尔扎克学律师,可巴尔扎克抵挡住了名和利的诱惑,宁可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靠借钱度日,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也许正是这种拒绝诱惑的坚毅品格,才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曹雪芹曾经生活在豪华富贵的家庭,过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可到了晚年,家庭发生巨大变故,变得常常连饭都吃不上。他该去参加科考(凭他的才华应该可以考上),他该去当官(凭他祖父辈在官场的关系完全可以当上),可他却抵抗住了这些诱惑,而潜心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红楼梦》这本传世不朽的经典著作。
司马迁完全可以像其他官宦一样,皇上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皇上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不忤逆,不坚持,这样就可以高官厚禄,万世无忧。但司马迁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该说则说,该逆就逆,结果遭受宫刑。但宫刑又怎样?受了刑后的司马迁照样在监牢中面对四壁写出了传世巨著《史记》。
西西弗斯禁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诱惑,所以他能每天乐观地推石头;海伦•凯勒禁受住了诱惑,所以她用三天时间要去看的是对她有恩的人和人类历史的文明。
相反的,如果禁受不起外界的诱惑,就难以保持自我,难以做好自己的工作。曾经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牛顿,本可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于晚年没能经受住神学的诱惑,结果放弃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科学,却一头掉进了神学的陷阱,最后白白浪费了几十年时间而一无所成。
我们生活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网络游戏会诱惑你,网上聊天会诱惑你,歌星影星会诱惑你,淫秽读物会诱惑你,色情场所会诱惑你,名牌商品会诱惑你,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会诱惑你……如果你不能以顽强的意志保持自我,今天受这个诱惑,明天受那样诱惑,你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文化知识?
所以我们要勇于保持自我,勇于抵抗诱惑。第二课时
一,出示话题,学生审题后运用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填写下表。1.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世界上的许多东西正在越变越大:建筑物的高度已达到510米,游艇上的活动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飞机客舱能安置650个座位…… 于是引起了人们对“大”的思考和议论—— “越大就意味着越好吗?” “大,又有什么不好呢?” …………
“大”的现象,的确让人深思。请以“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力求思路开阔,可以说古论今,也可以预估未来,只要与“大”有关就行。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文体自选(不能写成诗歌)。④ 题目自拟。⑤ 不少于800字。⑥ 不得抄袭。2.填写下表 项 目 学生填写 作文题目
审题 文体
范围
主题
分主题
选材 重复
对比
结构 开头
中间 结尾
开 头
结 尾
二、学生按照上表填写的内容当堂完成作文,下课交作文。
第五篇:“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
“滥情作文”何以泛滥
——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
陆 敏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9 http://blog.sina.com.cn/1010lm http://blog.stnn.cc/lumin
摘要:话题形式的作文命题催生“滥情作文”。本文主要从福建高考作文命题及作文理念、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及高考作文评卷两个方面,分析评价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对“滥情作文”的泛滥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福建高考作文 命题 评卷 反思
(一)什么叫“滥情作文”
“滥情作文”指的是近10年来因高考作文采用所谓“话题”的命题形式而流行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类作文的特点是:①不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模糊甚至混淆不同文体的区别;②轻视作文的审题,往往就命题的某一方面随意发挥、敷衍成文,甚至抄袭套题;③漠视现实生活、缺乏真知灼见,文章思想苍白,情感虚伪;④堆砌、拼凑材料,在议论文中表现为用例证来代替论证;⑤语言表达上华丽花哨,华而不实,追求浮靡的文风。
上述这类作文常被人们称作“小文人散文”、“秋雨体作文”、“四不像作文”、“套话作文”。因其最主要特征和最严重的弊病在于漠视现实生活,缺乏真知灼见,文章思想苍白,情感虚伪,本文据此把它称为“滥情作文”。“滥情”的意思是文章思想感情浮泛而不合实际。
近年来,“滥情作文”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和诟病,但在福建高考作文中依旧是一种写作时髦,甚至被评为高考优秀作文,对中学生写作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里就以2010年福建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为例——
[1]
驭思,轻吟韵调
飞鸟过往间,生生灭灭,千年的过客撷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为你擦亮迷离的双眼,去发现尘封于天地之间美丽。轻驭遐思,找寻曾经难以磨灭的一抹瑰丽。
生活需要发现,正如格林兄弟的那位朋友一样,即使是在不经意间,亦能发现亘古的瑰宝。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床光洁的月光,裹着淡淡的清辉,覆过被黑暗笼罩的心扉。多少欢声笑语,都逝去了,但一曲《二泉映月》却永远凝结在两根弦上,满腔的愁怨似泉水般汩汩溢淌而出。如此动人心魂的乐音唯有阿炳这位民间的遗珠才可演奏得出。我们该感动,我们该庆幸,若无那两位艺术家慧眼,或许这位心灵音乐者只能随红尘的波浪与我们渐行渐起(远),直至消失殆尽。因为有了发现,在岁月的铮铮乐音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可扣响心灵的乐符!
平凡的生活中,真的需要发现,用我们的心去发现每抹美丽。我们可以听见雎鸠在河之洲啁啾出了窈窕淑女。我们可以在夕阳斜照勾勒人世圆润轮廓时,看到生《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1页 命在真谛里悄然净化。我们亦可以感知所有的理念与思绪在民族的平仄间永远绸缎般细腻滑凉!我们需要发现。
太白漫有惊人句,夜光杯里诗成仙!可惜,天生不羁世难容!恰便似蕃纕蒙尘不得用。悲兮,叹兮……太白确实有才,他可邀月同影成三人,亦可放浪散发弄扁舟,但他缺乏一位伯乐,缺少能赏识他的君主!玄宗此刻早已在温柔乡里夜夜笙歌,又岂会理会太白这位小小的翰林待诏?或许,我们可以说庙堂如池不容龙,枉负才思如泉涌,又或许,我们能愤慨道渺渺鹏兮扶摇上,却不见云霓拨开有蒂阍!但太白并未被遗忘,因此,他的才华他的豪情早已在历史的笔触下持久绵密地绚烂!而如今,我亦在顶礼膜拜这些宛若来自九天之外诗调婉转着斗(丰)腴的梦想,难诉的悲怆在历史的盘桓中浓郁!
发现,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寄寓的却是无限的真知与憧憬。无论何时,都用洗净铅华的心去发现尘世的馥丽,宫商角徵角(羽),琴诗棋画唱,或是庄生晓梦,屈子离骚,都会在你那如晨露般晶莹剔透的眸子里沉积千古乐章!
闭眼驭思,用心发现,许自己一份雁过无痕,一种大爱留香。轻启双唇,浅唱韵律,你会感受到,即便是在不经意间,亦可发现那永不磨灭的瑰丽……
驭思,轻吟韵调!
这是一篇十分典型的“滥情作文”,这类作文的几个方面特征无一遗漏全都具备,特别是:
1.思想苍白,缺乏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文章以“生活需要发现”立意,但题目却是“驭思,轻吟韵调”,两者间毫无内在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活需要发现”居全文之要,但通读全文,我们看不到有任何文字告诉我们:为什么说生活需要发现、怎样去发现;我们在发现生活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因此有必要强调“发现”的重要„„全文只有观点而蛮不讲理,无思想价值可言。
文章说格林兄弟的那位朋友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亘古的瑰宝,而联想到的却是阿炳若无那两位艺术家的“慧眼”,或许只能“随红尘的波浪与我们渐行渐起(远),直至消失殆尽。”既然是“慧眼”就该不是“不经意间”发现。文章说李白“缺乏一位伯乐,缺少能赏识他的君主”,但既然缺少赏识又为何“未被遗忘”,而且才华与豪情“早已在历史的笔触下持久绵密地绚烂”呢?文章的两则主要材料都前言不搭后语,缺乏思维逻辑。
2.堆砌材料,炫耀博学,有事没事全拿古人说事
这一点读文章不言自明,就不说了。
3.情感矫揉造作,文风浮靡,语病比比皆是
如:“过客撷来冷月吐织„„巾绢”/“一床„„月光,裹着„„清辉,覆过„„心扉”/“„„乐音唯有„„遗珠才可演奏得出”/“这位心灵音乐者„„渐行渐起,直至消失殆尽”/“雎鸠„„啁啾出„„淑女”/“夕阳„„勾勒人世圆润轮廊”/“理念与思绪„„绸缎般细腻滑凉”/“豪情„„持久绵密地绚烂”/“顶礼膜拜这些„„诗调婉转着斗腴的梦想”/“在„„眸子里沉积千古乐章”。矫揉造作的情感与比比皆是的语病是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令人“观为叹止”!
但是,就是这样的文章,居然被选作福建省的高考优秀作文!
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这种“滥情”作文还可以列出长长的清单„„
(二)“滥情作文”是如何产生与泛滥的
“滥情作文”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它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能完全归罪于福建高考作文命题。
回顾以往,在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政治话语占据着中学作文教育与高考作《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2页 文的核心,高考作文试题如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56)、“谈革命与学习”(1965),八九十年代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1987),都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在这样的文化语境里,写作教育成了为塑造政治角色、规范社会成员、改造思想意识服务的工具,个人的情趣追求与思想主张难以得到表现,写作者的“小我”被无情地压抑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开始逐渐褪去,人们的情趣追求与思想主张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抒发自我的写作诉求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时代文化语境的这一变化到了2000年前后才反映到高考作文上来。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出现了话题作文的形式,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这类话题作文在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文体的多样性和行文的自主性方面与过去的作文命题迥然不同,特色鲜明,它使作文摆脱了过去的话语权威对写作者的压抑,为个性化的写作与“小我”的自由抒发给予了便利。
然而,长期迷失的“小我”并没有因为话题作文的出现而得以皈依。话题作文虽为自我的情感抒发给予了便利,但也为缺乏思想内蕴的、矫揉造作的“滥情”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当这类话题作文成为高考常用的命题形式后,更日益显示出它的不足:它降低甚至取消审题的门槛,模糊甚至混淆文体的区别,漠视现实生活与真知灼见,催生华而不实的恶劣文风,助长套题甚至抄袭的风气。从近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催生出的“滥情作文”可以看出,这类话题作文仅仅满足了人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一时的狂欢和戏谑,如果沉迷其中,它很可能把我们健康的写作追求也给消遣了。
2004年福建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以孔子、苏轼、曹操等10位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写作。这一作文命题在当时备受关注,得到专家学者们的热情称赞。孙绍振教授肯定它既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又有“深层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导向性非常严格,它不机械地追求贴近学生生活,而是追求超越日常生活的表层,进行经 [2]典文化的思索。”只是可惜的是,在当时话题作文盛行的情况下,2004年福建高考的这一命题把话题作文推向极致,使得在话题作文中产生的滥情文风更为泛滥。“非常大的自由度”取消了作文审题,迎合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立意都可往里装”的写作风气,那些假文化之名的话题作文既缺乏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体验,也没有深刻的理性思索与真知灼见,往往只是借几位古人、名人来敷衍铺陈,“为文而造情”。“深层的导向”在浮躁的应试背景下成了我们的一厢情愿,文化仅是考生作文中为争取高分的时尚而又肤浅的点缀,在这类作文命题的怂恿下,崇古之风盛行,作文离现实生活也就越来越远了,“滥情作文”籍此而大行其道,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中学生们。
我们的写作教育理论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如:
1.审题是不是能力?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有着一贯重视“审题”的传统,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直至今天,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当学生的写作离题时,教师也往往会毫不留情地批上最低档的分数。相比较而言,美国在对待离题问题上则要宽松许多,教师往往先像正常情况一样使用评分标准,而后减去题目相关性应得的分数,不是直接判定为失败文章。但是,宽松并不等于不要审题,中学作文教学也不是专门培养自由作家,通过高考走上大学殿堂的学子们将来走入社会,写作恐怕是他们“为稻粱谋”一种手段。单位文秘揣摩领导意图写文宣,公司企划针对统计拟规划,法官看卷宗作案例分析,贫困户根据政府扶贫通告写申请补助的报告,“审题”几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的审题不要去玩那类“猫抓老鼠”的把戏,应当用科学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审题能力。
2.重生活是不是写作的误区?
生活与阅读都同样是重要的。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自己未曾接触过的生活,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他人对生活的理解,阅读开拓了我们的生活视野,培养了我们的睿智,陶冶了我们的《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3页 情操。但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的阅读也深刻不起来。当代中学生的现状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既缺乏生活又缺乏阅读。话题作文中的“小文人散文”就是在“重阅读(只是功利主义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轻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积累几个文学人物、文化名人,任何作文都可以派他们出场;对李杜苏辛、唐宋明清一知半解却能瞎编胡掰、随便拿捏,却不知道“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掉书袋!“两脚书橱”们在高考作文里纵横捭阖、出尽风头,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
“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贴近想象”,孤立地提倡哪一样都是不靠谱的。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既缺乏生活也没有了自我,仅靠搜寻一些古人、名人的陈芝麻烂西瓜敷衍成篇。我们倡导的应是“贴近生活”与“贴近自我”的结合,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有所偏废。生活只有经过心灵的烛照才有写作的意义,只有贴近这样的生活才是最靠谱的。
3.文体能否有限制?
话题作文漠视文体要求,视文体限制为大逆不道,结果催生了一批“四不像”的怪胎。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当记者、做诗人,写小说是发展了的能力要求,即使是文学院的芸芸众生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在这方面成为行家里手,但都必须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普及与提高,基础与特长,是不可混淆的两个方面。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让具有不同言语素养和才情优势的学生都能施展才华,这往往是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愿望,这类事情最好交给大学自主招生来完成。
作为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高考,在文体写作上应有所侧重。毕竟选拔具有自由作家潜能的考生只是一些文学院的“小众”要求,但无论什么学院什么专业,能阅读和撰写论文,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是普遍的要求。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每年都限定写议论文,但常年不限制文体而由考生天马行空,不能不说是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责任缺失。
中学教育有它的基础性、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发展较早,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以记叙性文体为主;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开始成熟,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作文教学以议论性文体为主。如果要求一个学生中学六年只写一种最适合于他的文体,就等于放弃作文教学的阶段性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是不全面的;如果高考常年淡化文体写作,也将给中学作文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是:高考的淡化文体写作使高中作文教学放弃了议论文写作这个教学重点,系统的、规范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见了,学生的议论能力下降,甚至不少学生已经不会写议论文了。
挫折使我们反思,在反思中我们意识到:①高中作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要侧重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思维逻辑。我们的民族不缺乏忸怩作态的小文人,缺乏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健全的思想和深刻的理性精神的一代新人。②高考作文要加强对议论能力的考查,“文体不限”“文体自定”不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常态,议论文体写作的指定命题应该受到重视。因为高考维系着中学与大学两个方面,不能把两个方面的责任都给推卸了。
(三)“滥情”的文风为什么难以纠正
在自行命题的开头几年里,我们曾为话题作文欢欣鼓舞,乐此不疲,其结果却是焚琴煮鹤,把作文教育推到极其危险的悬崖边。如今,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打破,重视议论文教学与考查的呼声也时有耳闻,但是高考作文中的“滥情”之风依然肆虐。2010年6月22日《厦门晚报》用整版的篇幅推出“追问我省2010年高考优分作文”的专栏,专栏的大标题是“华丽的文字掩盖了苍白的思想”。这里不妨摘引其中的两篇文章(文中的下划线是引用时加的):
其一:作者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
《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4页
这次评出的优秀作文,品种太单一。9篇作文都过于华丽,像文化散文。
除《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之外,其他8篇都是议论文,但与一般学生应该写的平实的议论文背道而驰,质朴、自然的东西没有了,违背了中国传统议论文的写法。
作为议论文,论证应该不断深入,但这几篇作文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追求文采没有错,但不能哗众取宠,议论文主要在于思想。表达准确、得体,语言通顺、平实,就是好文章。我对评阅者有意见,这样评判优秀作文,把其他的路堵死了,导向不好,会影响中学生的文风。
一个女人戴两朵花很好看,如果浑身戴满了花,好看吗?这样评卷,会误导学生,以为非要写得如此花里胡哨才会拿高分。用华丽的文字遮蔽了苍白单薄的思想,很令人忧虑。
其二:作者须一瓜(《厦门晚报》终身首席记者、知名作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孩子的作文变得如此华丽轻飘,满纸靡丽造作的呻吟遐思。原来有段时间,我做编辑,经常要看那些指导老师推荐过来的学生稿子,它们源源不断地过来。我后来警告我家丫头,这类的作文,不要看了,永远也不要羡慕它们。
我挡得住我家丫头,我能挡得住现世作文价值观吗?看看我们今年高考优分作文,有几篇的文字不是奢华、锦绣之极?哪几篇不是书袋掉满,管它贴切不贴切,先掉再说。
来看看这个优分作文中的一段,格林童话给这个孩子“蓦然回首”的感慨——
“摊开掌心,无数的掌纹仿佛凌空而起,泛着萤火,交织成神秘的幻象:霎时是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古镇,转瞬又融成玉龙雪山的清澈雪水,忽而一面经幡扬起庄严的图腾,最后耸立起一座孤崖。我临崖垂望,崖下是一面澄静深蓝的湖面……”
我想问,这位批高分的老师,你真的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吗?
靡靡之音,柔弱的、软绵绵的、萎靡不振,这就是我对今年高考优分作文的最大感受。
看这些评论,我们的内心应当充满惶恐与羞耻。
十年来,高考“滥情作文”泛滥成灾,到底贻误了多少青年学生!
假如下世纪文学院的《写作教育史》讲坛上,教授讲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高考作文”这一章时,指着我们的高考优秀作文说:“看,这就是‘滥情作文’!”我们这批做语文教师的会不会脸红?
“滥情”的文风为什么难以纠正?这其中有着的方方面面的原因(包括高考命题在内),而高考作文评卷中的不作为和由此产生的错误导向,是难以辞其咎的。
其一,“滥情作文”是高考话题作文的产物,它与社会上任何一种规范、健康的文章写作都很不相同,但是,它在高考评卷中尤其受到青睐,容易得高分。学生们学得“滥情体”的唯一目的,是售与评卷教师;评卷教师对“滥情体”的青睐有加,又刺激着后来的学生们竞相效仿„„这就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自产自销和自满自足的封闭体系,并且有着很强的“自我复制”和“自性繁殖”的能力,只要高考评卷依旧推出优秀“滥情作文”,只要高考评卷还认可这也是一种“文体”,它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繁衍不绝。
其二,在与“滥情作文”争夺学生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在话题作文泛滥的世纪之交上中学、考大学的学生,如今有的已经走上了教育岗位。在写作的成长道路上,他们受“高考滥情体”的影响,传统议论文仿佛是“遥远的传说”,他们用“滥情体”指导学生们是那么自然而然。即使是我们有的教师用议论文的规范去引导学生,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有的学生拿着那些高考优秀作文问:“‘滥情作文’也能够在高考中拿高《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5页 分,我们为什么不学它?”面对高考评卷的现状,教师们要么放弃操守、同流合污,要么坚持操守、置学生前途于不顾。
如今,“滥情作文”攻城略地,攻陷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攻陷了高考考场,高考评卷点本应是我们坚持操守、顽强抵抗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恰在这道防线上,我们的评卷老师却用朱红的大笔举起了投降的白幡!
(三)评卷,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拨乱反正,也只有从高考评卷这“最后一道防线”开始。
高考评卷必须向世人展现它所应有的健康的作文价值观。
过去一段时期里,在话题作文的影响下中学生作文出现的“滥情”现象,在许多省份都相当普遍。不少省份的高考评卷已经开始为纠正这一现象作出努力。
2006年,浙江省开始对这种滥情的“文化作文”说“不”。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认为:“近几年高考作文出现了“文化作文”模式,这种倾向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公正、公平地评价一个高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他认为,造成这种写作风气,高考作文的出卷和阅卷者难辞其咎。他主张“高中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应该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在文化的名目下堆砌材料夸夸其谈。我们不应该在一看到
[3]这样的“文化作文”就打高分,而应该鼓励那些关注社会现实的作文。”陈建新把这种滥情的“文化作文”称为“套话作文”。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组专门形成了《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的评卷意见,发给评卷教师以统一思想。下面是《关于“套话作文”的说[4]明》(2007年)的原文:
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它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当然,我们指出“套话作文”的典型表现,并不意味只要使用了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就一定是“套话作文”了。阅卷者要根据上述三要素,对作文进行综合判断。
“套话”作文的盛行与话题作文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话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低,再加上前几年这种类型的满分作文出现的较多,而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来讲,掌握几块材料到考场上去拼凑,远比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要容易得多。又不需要承担抄袭的责任。
但是,这种“套话作文”的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
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我们从去年开始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不超过50分。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3-44分的基准分左右。表达特别突《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6页 出的,也可突破50分,但不宜进入一类卷。而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40分以下。
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卷也对这类“文化作文”痛下杀手,原因是那是一种新八股。
[5]结果,这类“文化作文”在作文评卷中遭遇严霜。
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何永康就撰文指出:“一到6月7日上午,中国古代名人纷纷被考生招来,忙得不可开交:屈原不断跳下汨罗江,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的宝剑始终架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自杀;韩信呢,只赖在胯下干脆不起来——”“于是,华而不实、意识流一般的文字满天飞,玩色彩,玩跳荡,玩哲理,玩深沉,搅得阅卷老师眼花缭乱,我们把它称为‘空对空导弹’。”他曾在许多场合呼吁:“请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6]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近年来,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卷下大力气“纠偏”,文风浮华难得高分,高考作文在返朴归真。写议论文,看重的是学生对观点的证明过程,要求层层剖析、有说服力;记叙文则要
[7]求考生寓情于事、于景。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符合高中生的生活特点。
但是,近几年的福建高考作文评卷依旧我行我素,把“滥情作文”推荐为优秀作文供中学生们模仿,这反映的是写作理念的滞后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对“符合文体要求”作了较大的修订。2010年《考试说明》对“符合文体要求”的表达是:“写作考试通常允许考生‘自选文体’写作”。2011年《考试说明》则不再提“文体自选”,而强调“考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章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尤其是对论述类的写作要求叙述得最为详尽:“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
从《考试说明》的这些变化是对高考命题的规范和对考生作文的要求,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良好导向,也是对高考作文评卷改革的期待。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作文教育理念,要在作文教学中贯彻这些正确的理念,让学生们的写作学习少走弯路,健康发展。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高考评卷要有历史使命感,要拨乱反正,还作文以本来的真面目。如果高考作文评卷还用“滥情作文”的那把尺子作为衡量的标准,我们的一切努力将可能依旧付诸东流。
——高考作文评卷,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1年4月6日
【参考资料】
[1]引自2010年6月20日《厦门晚报》。
[2]引自孙绍振《让作文做主 打破语文应试教育的框——评2004年各省自主高考作文命题的成果与缺憾》,载于2004年《厦门晚报》(转引自http://www.xiexiebang.com/detail.asp?infoID=3713)。
[5]引自马俊强《我看高考“文化作文”》,载于2007年第29期《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6]引自何永康《动真情,写自己》,载于2008年第6期《课外阅读》。
[7]引自《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力纠偏 文风浮华难得高分》,载于2009年04月07日《楚天金报》。
(说明:本文为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命题研究中心“大规模统一考试命题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的第五部分。)
《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