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新课程下小学作文考试命题的走向
例谈新课程下小学作文考试命题的走向
湖北省枝江市实验小学
徐国东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有关“写话、习作”的理念引领着作文考试命题的改革,在实施新课程的几年中,我们从命题的内容、形式及要求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
一、文题的内容开放创新,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命题的内容应走向开放,关注生活,联系社会,融入乡土文化,感悟真情,发挥想象。
1、与学生生活结合,珍视体验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在作文命题时必须从学生广阔的生活中撷起绚丽的浪花,使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传、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如:自记事起,你一定有令你满意的事吧!做过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演唱过动听的歌曲,制作的航模在比赛中获得佳绩,令你周围的人赞叹不已……请以“我来露一手”为话题写一件令你最得意的事。题目自拟,事件叙述要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2、与社会发展接轨,体现以时俱进。
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的心声,不仅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美好的人和事起鼓励与倡导的作用。作文考试的命题也要与社会发展接轨,与时俱进。如:“环境保护”是二十二世纪全球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特别是污染的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请你根据家乡污染的现象,给市长写一封信,提出你的合理建议,并以小见大,呼吁市长重视环境的治理。
3、从乡土文化取材,展示民族特色。
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风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蕴藏着大量的习作素材。在作文命题时要从这些乡土文化中取材,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如:围绕家乡为话题,写家乡的方方面面,关于文化的、历史的、风土人情等,抓住一个方面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4、从“情”中提炼,感悟人间真谛。
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友情、亲情是最珍贵、最温磬、最无私的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洋溢着这样的激情,他们下笔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因此,作文考试的命题只要从“情”中提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就能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文。如:你认为爱是什么?你得到的爱是怎样的?你准备把爱献给谁?请认真回忆你所送出的爱或者体验到别人给予的爱,写下那次感受的过程,记下一个动人的故事,题目自拟。
5、给予想象的空间,激发创新能力。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考试中的想象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空间,提供了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支柱。如:请你根据“小鸟、大树、斧子”三个词语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题目自拟。
二、文题的形式灵活多样,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
《课标》指出:“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写命题作文。”作文试题在落实课标精神主要体现在题型的变化上,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营造了宽松的环境,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1、拟话题作文,张扬学生个性。
“话题作文”犹如地震波:源于高考,延自中考,波及小考。这种题型富有新鲜感,具有材料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的“三自”特点,给予考生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行;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请以“感恩”为话题,把你的感恩说给你所要感恩的对方听。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给材料作文,减少写作束缚。
材料作文打破了取材的唯一性、立意的限制性、题目的固定性,既考查写作上的表述能力,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作者以极大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一课标理念。如:每个学生都会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去参加钢琴考级时、考场上题目做不出时、做错了事挨批评时、受到老师表扬时、第一次演讲时……请你以“心儿怦怦跳”为主题选一件事,把你的感受用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3、半命题作文,限制与开放并举。
半命题作文有一半或部分的命题权在作者手中,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这种题型既有有助于提高作文考试的效果,又有助以落实课标精神。如:《我爱 》《发生在 的新鲜事》《,您听我说》《 喜爱 》等。
三、文题的要求降低难度,搭建开放的写作平台。
《课标》中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考试命题时要降低命题的难度,淡化文体,提供多项选择,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写作平台。
1、降低命题难度,关注学生的发展。
曾几何时,我们命题者为了不让学生顺顺利利地得分,苦思冥想地将试卷拐弯、拐弯、再拐弯。那些“待合格”的学生只有望“题”兴叹。新课标要求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考出学生的自信。因此,作文命题时要给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如:这学期你一定写了许多篇作文,现在将你认为最好的一篇作文写在下面,充分展示一下你的写作水平。
2、淡化文体,搭建自主的平台。
“淡化文体”是指命题上不限制文体,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确定文体时根据自己的爱好、优势、习惯作出自主的选择,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还可以尝试诗歌,为学生自主作文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在小学生活中,写作业是天天必做的事,围绕着“作业”可能会发生许多事,也可能会有许多有关作业的想法。请你以“作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提供多项选择,考出学生的自信。
崔峦老师曾提出:“习作教学的核心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的自由。”考试命题时就要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提供多道题目,尊重考生的不同写作习惯和接受能力,让不同的学生考出自信。如:下面是一些同学的心理话,看后你一定会想到与这些心理活动有关的人和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把你想到的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①、与其嫉妒别人,不如用实际行动超越别人。②、沙滩是一粒一粒积成的,学问是一点一点积累的。③、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作者简介:湖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宜昌市小学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组成员、枝江市新课程改革语文考试命题组成员。多篇文章在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
电子邮箱:xgd1970@163.com 邮编:443200
电话:*** 发表于《教学案例》2007年第7、8期上。
第二篇:漫谈小学数学命题走向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探究
江苏省海门市天补中心小学刘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评价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那么,小学数学命题如何更好的发挥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顾差异性
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命题时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试题,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
1、试卷的设计改变传统考试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一个激活灵性的平台。
(1)基础题,达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的效果,针对每一学期每一单元的要点设计面向全体的题目。
(2)提高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根据单元知识的难点设计有剃度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做。
(3)智慧题,设计探索数学规律,设计多种设计方案,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及相关智力题目。使基础差的学生能试一试,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2、试卷设置上,分A、B、C三个层次试卷。如考核“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A卷上题目是“一堆黄沙有54吨,运走了三分之一,运走了多少吨?” B卷上题目是“一堆黄沙有54吨,运走了三分之一,剩下多少吨?”C卷上题目是“一堆黄沙有54吨,第一次运走了三分之一,第二次运走剩下的二分之一,第二次运走了多少吨?”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选择试卷分层考核。如果学生某一次考试发挥不理想,可以申请重考,这样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增强学好的信心。
二、凸显人文性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这是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对学生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在命题要求上充分体现形式多样,突出人文情趣,大量地使用指导、启发、激励性语言。
卷首,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学期快要结束了,你学得怎么样呢?让我们检测一下自己吧!请认真答题,相信你是最棒的!” 卷中,温馨提示:“要细心,好好把握自己!”“解决问题,你一定能行!”“选一选,你一定能选对!”“这个你一定很拿手,试试看!”“加把劲,快要成功啦!”等,这些真诚的话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调整好心态,愉快地接受检测。在题目的关键词下面加着重号或变体字以避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一个停车场内,有23辆大客车,比面包车少7辆,大客车和面包车共几辆?”可以在学生容易负迁移的“少”字下面加着重号,引起学生注意。
卷尾写道:“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有没有仔细检查过,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三、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的数学命题一定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难题。这种试题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三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妈妈感冒了,买了一袋维C银翘感冒片,共有12片,袋上说明书写着:口服一次2片,一日三次。同学们,妈妈买的这袋够吃三天吗?”又如“一套《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共16本,每本单价一样,六一期间,甲、乙两个书店采取了不同的促销方法,甲书店:购买一套8折出售,乙书店:购买3本赠1本。如果要买1套,到哪个书店去买更便宜?”我们的数学命题应把数学知识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四、注重开放性
数学命题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来的老面孔,而要赋予新的背景,编制开放题型。数学试卷中引入开放题,冲破了传统解题的封闭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学校一块长40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在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本题思考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方案,但如果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这种题目以丰富的内涵催生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使他们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追求综合性
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实践的趋势。数学命题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跨学科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感受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使知识得以发挥,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培养,能力得以提高。如:下面节日同在大月一组的是()。A、劳动节 建军节 B、儿童节 国庆节 C、元旦 教师节 D、妇女节 清明节。这一题不仅检测学生年、月、日的知识,还借助于全年中一些重大的节日这一背景,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程度。又如:1.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 百里挑一()、百发百中()。1和2两题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数学上学不到古诗和成语的知识。
第三篇:例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例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孙景华
上好一节数学课,课前准备工作无非三个方面: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好教学预案。其中设计好教学预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导入设计作为教学预案的开头部分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平时课堂教学和参加的一些优课评比等活动,就自己所做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一般来说,新课导入要力求引言精彩,令人愉快,具有吸引力。可以通过在讲授新知识前复习旧知识,使知识系统连贯,水到渠成;或通过布设疑阵,在学生心理上引起悬念,使他们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或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谈话,步步诱导,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之中,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或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借助音乐,投影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的马达轰鸣运转„„下面就我的个人观点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的原则及常用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符合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导入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2.启发性原则
符合启发性,切忌填鸭灌输。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导入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导入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
【案例1】三角形的面积
提问:同学们,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回答)
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回忆的同时,多媒体演示剪拼的转化过程,老师板书:转化)
启思:“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3.趣味性原则
富有趣味性,切忌枯燥乏味。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入时,应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2】5的认识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自然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也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4.生活性原则
符合生活性,切忌脱离实际。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课标〉解读》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3】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位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领域延伸。
【案例4】循环小数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片子。自然美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能有学生会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二、三„„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中有没有这种“循环”的现象呢?试算(1)1÷3;(2)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4.针对性原则
加强针对性,切忌漫无目标。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主题。
【案例5】《圆的认识》(高明、贲友林)(观看视频)
从视频可以看出,高老师从自驾游→国庆节→史上最长黄金周→中秋节→月饼→圆,看上去环环相扣,其实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完全脱离了主题,纯粹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而贲老师从学生玩的玩具要花钱买引出自己动手做玩具,从而导入新课,同时又为下面画圆和找圆心作下了铺垫。这样的导入有着明确的目标,课堂效果自然就好。
5.艺术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切忌平淡生硬。
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导语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型的导入,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果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
6.互动性原则
增加互动性,切忌机械被动。
具有互动性的导入,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如果在上课伊始,注意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就能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
7.简洁性原则
注意简洁性,切忌拖沓冗长。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们要注重导语的简洁性,用最少的话语,花最少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以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
二、常用的新课导入法
1.以旧引新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新知不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6】认识几分之一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情境导入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时,如能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就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7】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媒体课件演示)“啪”地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明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去配一块,可是,玻璃已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碎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同学们认真地现察着这些碎玻璃,进行着思考和想象。过了一会儿,大家热烈地层开了讨论:有些学生认为选择留着一个角的那块,因为那块比较大;有些学生对此提出意见,认为玻璃大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地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连在一起的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为什么用有两个角的这块玻璃
可以配上与原来相同的玻璃?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三角形中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这样的新课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全班学生一下子被玻璃被打碎的情境吸引住了,注视着屏幕上的碎玻璃想象着、思考着、进行着不同的猜测„„由生活情境中引发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而当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将会领悟“为什么三角形的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呢”、“为什么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的道理,自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情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案例8】百分数的认识
08年省优课评比时我上的《百分数的认识》,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师:奥运会以后,陆老师很幸运的和姚明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你们猜是谁赢了。学生自然说是姚明。接着出示一组数据,师:在一次投篮大赛中,陆老师投中16次,姚明投中了13次。学生一看有的立即改口了:是陆老师赢了。也有的提出:不能判断是谁赢了,因为不知道你们一共投了多少次。在学生的争辩中自然的引出课题。这样的情境导入借助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项目,以及崇拜的球星姚明,引入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开门见山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比较适合用开门见山这种导入方式。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案例9】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
例如:低年级“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00000000。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案例10】圆的周长
教师:“同学们已认识了圆的直径、半径,那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圆周从某一处断开,然后拉直,将会出现一幅什么图形?”(稍作停顿,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开门见山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4.故事导入法
大家都知道: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其实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用故事导入,同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11】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沙和尚说要吃这个饼的。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案例12】百分数应用题——利息
再比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中求利息的知识点,可以先讲著名的“玫瑰花债务案”:1797年,法国总统拿破仑参观卢森堡一所小学时,向校长赠送了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并承诺:“只要法国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将派人送上一束玫瑰花。”可是拿破仑并没有兑现这个诺言。然而卢森堡人没忘,时隔187年后的1984年,卢森堡政府通知法国政府,要求赔款。并提出从1797年起,按每年3个金路易,加上0.5%的利息,并以复利计
算。法国政府官员开始很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区区小数,可是当结果计算出来后,官员们全都傻眼了,这项赔款竟高达138万法郎。于是一件国际债务案由此产生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一定会对如何算出138万法郎很感兴趣。教师顺势追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项巨额债务是怎样算出来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与利息有关的知识。
我们平时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在课堂上加以应用,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不过故事导入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故事。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5.悬念导入法
教学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导入新课,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13】年、月、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叮铛的爷爷明年要过第17个生日,而小叮铛明年过第19个生日。明年爷爷、孙子各多少岁?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都感到茫然:“怎么会呢?”“不是年龄越大,过的生日越多吗?”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这样设计是从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不太一致的 “疑问”入手,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操作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案例14】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正方形;再摆:9根小棒还是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常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确,不同的课堂教学导入,能起到不同的功效。总之,只要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的导入,就是好的导入。
第四篇:2013年军转公选考试命题走向
2013年军转公选考试命题走向
张为臻
中公教育集团军转干事业部总监军转公选首席教育专家
2013年春节已过三天,初四要回北京了。作为中公教育军转干事业部总负责人,关注军队转业干部公开选拔考试的动态,是事业上的第一责任,说实在的,在家待了五天,一直在关注。
以前许多军转干部,包括京外,京内的向我咨询关于2013年备考军转公选考试事宜,由于时间问题仅仅轻描淡写的讲解了一下,为了满足其他没有咨询的2013年乃至以后要转业的军转干部有一个正确的备考指引,现对2013年军转公选考试命题走向做一预测,以受益考生。
走向
一、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主观性命题会逐渐增多。无论军转申论考试,还是军转公基考试,还是军转行测考试,还是军转面试考试,测查的目的或者目标皆以能力、素养考查为主,军转公选教育专家张为臻认为,考查的能力主要有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等等,作为岗前对拟任职岗位进行的模拟考试,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比方说,出一道低碳城市建设、美丽中国或者生态文明建设试题,测查出军转干部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向
二、专业专项或者领导实务将受军转公选考试青睐。过去军转公选命题有僵化倾向,即考题无非是一些知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等等纯粹知识话题考试。军转公选教育专家张为臻认为,今后的考试,尤其2013年作为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作为十八大开局一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对领导干部“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要求必然会加强,要求能够提升领导干部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市场的驾驭能力,在选拔领导的标准中必然会加大专业专项或领导实务方面的测查力度。
走向
三、考试素材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军转干部公开选拔考试的素材一般以社会现象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为特点,军转公选教育专家张为臻认为,尤其今后命题会更加接近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务实,不脱离现实。比方说,环境污染;文化遗产保护;政治清明作风建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建设;创新驱动,文化驱动,双轮驱动;看病难、看病贵;统筹区域发展等等。
走向
四、军转公选题量会加大愈显科学性。军转公选教育专家张为臻认为,军转公选考试命题越来越困难,反压题,作为命题专家不得不考虑的议题。要想在命题科学性上下功夫,题量就要适当,目前军转公选考试题量不大,例如,北京军转干考试申论在6月底考试仅考4道题,10月考试仅考2道题等等,今后加大题量考查是必然的必然。
走向
五、军转公选考试难度会加大。考试难,不是军转公选考试的出题特点,但是军转公选统一考试刚刚起步,军转公选教育专家张为臻认为,随着军转公选考试日臻完善,试题逐年加大难度也是在情理中。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谈拓展(网友来稿)
新课程标准下谈拓展(网友来稿)吴川市兰石中学
林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若能把握好拓展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这样的字词教学,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2005-1-12 作者邮箱:
JWLZlinhui8888@s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