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命题设计
例谈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命题设计
【内容摘要】2010年10月,在浙江省首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命题能力测试作为一项评比内容,首次高调地进入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视野。在活动的闭幕式上,省教研员魏雄鹰老师的“不仅要会做看题、做题,更要会命题”这一观点更是引起了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并进一步引发了认真的反思。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了跟命题有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命题;在命题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技术;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以及新高考的要求把握命题的方向。希望通过对以上话题的探讨,引起广大同行对信息技术课程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总结性评价 命题设计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对课程目标的定位不断地在转变和提升,总结性评价中的命题就像一面折射镜,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路的行程。由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领衔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试题(试卷),使之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们所要研究的目标与核心。同时,它还提出了:所谓“高质量”的试题是指试题(试卷)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的基本原则。这一结论无疑为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命题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浙江省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试题的基础上,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来探讨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命题原则、命题技术以及针对新课程和新高考要求的命题方向,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与思考。
一、对命题三大原则的再认识
(一)过程化的原则
所谓过程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基于已有的经验,在大脑中虚拟地“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去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尽管信息技术看似一门“技术活”,但离开电脑,照样能够将技术水平称个八九不离十。【例1】在Excel中存放了一组数据,如右图所示,关于利用公式或函数进行计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在B8单元格中输入“=B3+B4+B5+B6+B7”,然后将鼠标指向该单元格的“填充柄”双击,就能自动求出所有的每季度合计。
B.在B8单元格中输入“=sum(B3:B7)”,然后将鼠标指向该单元格的“填充柄”向右拖动到E8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就能自动求出所有的每季度合计。C.在F3单元格中输入“=sum(B3:E3)”,然后将鼠标指向该单元格的“填充柄”向下拖动到F8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就能自动求出各个车间的全年合计。
D.在F3单元格中输入“=sum(B3:E3)”,然后将鼠标指向该单元格的“填充柄”双击,就能自动求出各个车间的全年合计。
【例2】高强同学在完成一篇关于齐鲁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时,需要插入一幅图片(存储路径为 E:历史人物.bmp)。在word编辑状态下,采用菜单操作,下列步骤正确的是()。
A.“编辑”→“查找”→输人“E:历史人物.bmp ”→“查找” B.“文件”→“打开”→选中“ E:历史人物.bmp”→“打开” C.“插入”→“文件”→选中“ E:历史人物.bmp”→“插入”
D.“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中“ E:历史人物.bmp”→“插入”
〖分析与思考〗
1、以上两题是“过程化原则”的典型代表,需要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对照每一个选项,通过脑子中的模拟操作来判断其正误,换句话说,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此类试题基本无法作答,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能有效区分操作技能掌握与否,从考试层面来说,达到了应有的效度。
2、“过程化原则”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解决了通过纸笔测验来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在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合理的总结性评价形式的背景下,这样的命题形式不失为一种良策。然而,“过程化原则”也并非完美无缺,它至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例1选项中的这种描述方式,文字冗长,考生阅读起来十分费劲,增加了答题的时间。其实该题就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Excel的求和计算以及填充柄的使用,知识点本身并不难,如果放在真实的Excel环境中,会做的考生很快就能解决,相比之下,在纸面上所花的时间就要多出不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形式似乎带了点勉强抑或无奈的感觉。
(2)平时我们在使用电脑时一般不太会去记忆菜单中的选项,操作的步骤也不是人人都能做标准规范,这个菜单选项不对,换个再看看;这样的操作步骤不对,撤消,把步骤调整一下再试试。电脑是一个极有耐心也允许主人多次和重复犯错的“仆人”,也许很多的任务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完成的。就像例2,如果是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下,最多尝试两三次就能准确完成任务了。然而,考生为了回答此类试题,在平时的操作中,就得腾出一部分精力去记忆这些菜单项,总结并记住正确的操作步骤,这与很早以前学WPS时要求学员记各种快捷键是否有些类似?
当然,以上看法并不是存心挑刺,也并非看不到“过程化原则”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也许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理念根深蒂固,也许是因为还没有一种更好的能够通过纸笔测试来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试题出现,以致于让人对“过程化”这个原则产生了些许的困惑。存在不同的观点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它是一种能够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人性化的原则
《报告》中将“人性化原则”定义为:语言亲切、指向明确;设计思路人性化;超 越工具;判分宽松;超量出题。其中,“设计思路人性化”是指将抽象的原理概念融于具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作答;“超越工具”是指侧重于同类工具共性的考查,以引导学生重视、具备超越具体工具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尊重个体在工具选择上的个性化。以下两例就是这一原则的典型代表——
【例3】刘震要去海洋公园观看海狮表演,并准备将海狮表演拍摄成视频带回家给妈妈欣赏,他需携带的多媒体设备是()。
A.视频卡 B.录音笔 C.数码摄像机 D.MP3播放器
【例4】教学课件整合了声音、_________、视频等多种媒体,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评价标准: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都算正确)
〖分析与思考〗
1、语言亲切是体现“人性化原则”的一个方面。看多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后就不难发现,计算机似乎总给人以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感觉,枯燥的术语、干瘪的描述让人“想说爱你并不容易”。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快速步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时人们才感受到计算机是鲜活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命题时在题干的描述中多使用一些生活化的、亲和的语言能够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例4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命题上的一种突破。纵观以往的试题,但凡在权威的、正规的总结性评价中,标准答案都是唯一的,这当然是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而使然。自从信息技术走进高考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命题显然在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以上两题就是来自于2008年浙江省和海南省的信息技术高考卷,这种命题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值得肯定、尝试和沿用。
(三)面向三大目标的原则
《报告》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在实际的卷面中,是可以通过试题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只有将这一评价目标融入其中,总结性评价才会充满生机,才更加符合教育改革趋势的要求。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在越来越多的试题中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全面覆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影子,这也印证着广大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们在践行新课程理念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例5】考查“知识与技能”
李东的电子邮箱地址是xiaoli@188.com,王岩的电子邮箱地址是56789@qq.com。李东给王岩发送电子邮件,他应该填写的收信人地址是()。
A.王岩@qq.com B.xiaoli@qq.com
C.56789@188.com
D.56789@qq.com 【例6】考查“过程与方法”
假日活动小组准备周六上午去农场参加社会实践。周五晚上组长从天气预报中得知周六可能有雨.他想采用比较快捷的方式提醒小组成员带上雨具.则下列方式中较合适的有:①打电话
②发手机短信
③利用传统书信
④利用QQ等实时交流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7】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王同学的以下行为中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是()。
A.把自己从音像店购买的周杰伦《千里之外》原版CD唱片借给同桌同学听了一天 B.把报纸的一篇转载文章《黑客帝国》抄下来,修改了一下做为自己的作文交差了 C.下载了网络上的一个具有试用期限的软件,并进行了测试
D.把购买的原版WindowsVista系统光盘做了个镜像文件发布到某个论坛
〖分析与思考〗
从海南、山东、浙江三省的信息技术会考和高考的试题来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的目标体现得非常明显,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后也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而反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各类试题中则体现得相对较少。一般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观题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鉴于目前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现状,对主观题的研究尚处在摸索阶段,因而也很少有高质量、具有代表性的主观题出现在公开场合,尽管如此,主观题对于全面有效地考核三维目标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期待着更多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主观题和微型主观题的行列。
二、命题技术的案例分析
命题的三大原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试题的设计,又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也就是说,命题亦有技术成份蕴含其中。《报告》指出: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从主观-客观的维度上,可以将试题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主观题四类更为合适。按照这一分类,浙江省所有的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试题均属于客观题(即答案唯一的试题)。限于篇幅,本文暂不涉及主观题的命题技术,而是以客观题之选择题为对象,通过具体的试题案例一一列举命题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每一道试题必须涉及与评价目标相一致的内容领域和认知行为。【例8】古人将文字、符号刻在龟甲上以传后人,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特征中的()。
A.载体依附性
B.时效性
C.真伪性
D.可加工性
分析:该题对应的“评价目标”是了解信息的特征,涉及的“内容领域”是信息及其特征,涉及的“认知行为”是理解能力。该技术可谓命题之常识,命题者一般都能烂熟于胸。
2、避免使用与教材相同的语言,以免考查学生简单的记忆能力。【例9】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有()
A.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 B.传染性、易读性、破坏性 C.潜伏性、破坏性、易读性 D.传染性、潜伏性、安全性
分析:总结性评价的目的重在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综合、推测、评价等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而该题则纯粹考查学生对病毒特征的识记能力,与教材所用语言完全一致。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如果仅仅考查学生是否记住病毒的特征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结合实际情境来考查相关知识点,更能体现评价的意义与效度。
3、避免过于一般,以致于考生不需要怎么思考,凭基本常识就能正确作答。【例10】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信息资源的是()
A.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 B.及时安装计算机系统的补丁程序 C.对数据定期进行备份 D.不管是哪个网站,只要找到有趣的程序就下载运行 分析:该题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有效保护信息资源以及能否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本意旨在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大目标。但细读该题,不难发现其实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和判断就能断定答案应该是D,因为选项D跟其它三个选项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实事求是地说,综合考查三维目标的试题至今也尚处于研究和尝试的阶段,没有成功的案例或模式可供借鉴,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像该题这样加进一些看似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实际上是有些勉强的。可见,研究能够有效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试题确实还任重而道远。
4、题干的描述要意义明确,选项要简洁不累赘。
【例1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时,如果关键字为“浙江省 and 高考”,则正确表达其意义的选项是()。
A.检索有关高考的相关信息
B.检索浙江省的相关信息
C.检索浙江省高考的相关信息
D.检索除了浙江省以外高考的相关信息 分析:该题的四个选项中均有“检索„的相关信息”,增加了选项的长度。可以考虑将重复的内容置于题干中,以避免无关内容对考生的无效刺激,提高考试的效度。
例如,可以将试题改成如下形式——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时,如果关键字为“浙江省 and 高考”,则检索到的相关信息是()。
A.高考 B.浙江省 C.浙江省高考 D.除浙江省以外的高考
5、选项在内容和语法上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以降低可能的猜测概率。
【例12】制订ASCII码、汉字国标码、商品条形码等标准化编码主要是为了信息表达的()。
A.自由化
B.规范化
C.形象化
D.通俗化
分析:很显然,例题中的四个选项在语法上保持高度的一致,相互之间也存在较强的逻辑关系,增加了猜测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结果的效度。
6、各选项在意义或意思上不要重叠或相互排斥,以免提高正确猜测的概率。【例13】出现互联网以后,许多青少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目的在网上非法攻击别人的主机,他们往往被称作黑客。其中许多人越陷越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说明()A.互联网上可以放任自流
B.互联网上没有道德可言 C.在互联网上也需要进行道德教育
D.互联网无法控制非法行动
分析:该题的选项B和选项C存在意思重叠和互相排斥的情况,两个选项中肯定有一个是错的,或者说,两者之间至少有一个是无效的,这就意味着有效选项的减少,提高了考生正确猜测的概率,降低了考试的效度。
7、迷惑项尽可能与题干的某些部分相关,使得每个迷惑项看起来都是有可能的。【例14】小王要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一些电脑硬件,单击“我要买”超链接后得到如下图所示的页面,然后按层次逐级查找。这种信息检索方法属于()。
A.搜索引擎检索
B.主题目录检索
C.全文检索
D.关键词检索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产品是按照类别(即“目录”)来排列的,整体上看有“全文”的感觉,各种产品名称又似“关键词”,而“搜索引擎”又与题干中的“信息检索”紧密联系。如果考生对主题目录这种信息检索方式不够了解,那么这四个选项将起到明显的迷惑作用,从而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8、避免题干对选项的提示作用,使得阅读能力强的考生很容易作出正确的选择。【例15】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时,小明想在图片上添加一行文字,应选择的工具按钮是()。
A.切片工具
B.裁切工具
C.文字工具
D.移动工具 分析:题干中描述“添加一行文字”,添加文字当然要使用文字工具,即使不知道是各种软件共用的文字工具符号又有何妨,考生轻而易举就能选出正确答案D,在此类试题的作答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考生的阅读能力,而非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因此,这样的试题,其考试效度是非常低的。
9、不同的迷惑项应该反映不同的错误类型。
【例16】右图是一个8*8像素的黑白两色位图,假如用0表示白色,1表示黑色,按照行从左向右的次序对该图像信息进行编码(不考虑压缩),将该图像编码信息的字节数记做X,表示第一行图像信息的二进制编码记做Y。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X、Y组合是()。
A.64,10100101
B.8,01011010
C.16,01011010
D.8,10100101 分析:四个选项中分别考虑到了四种考生可能会作出的判断,无论理解正确还是错误都能有所选择,从而具备了较好的区分度,当然也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三、对命题设计的思考与展望
1、理性认识高考形式的改革
自2008年10月浙江省首次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之后,至今已进行了八次信息技术高考。由于本着稳妥过渡的改革方针,纵观这八次信息技术高考,其中的试题与多年来的会考题型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虽然在题干的描述上已经更加情境化、生活化、人性化,但题型基本上仍以答案唯一的客观题为主,内容也多是实际操作在纸面上 的再现,在体现新课程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的信息技术高考将从2012年9月开始正式实行新的调整方案,由原来的单一笔试改为上机与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两者的分值比为1:1。显然,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目前的信息技术高考笔试试题在体现课程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才下了继续改革的决心,顶着重重压力与实际困难,将上机考核引入了信息技术高考。
仔细分析信息技术新高考的示例题型后不难发现,笔试与机试在侧重点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毫无疑问,机试考查的是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而笔试则将重点转移到了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上来,例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过程等。可以想像,新的考试形式以及新的考试题型,将会使广大的教师以及学生们经历一个艰难的过渡期和转折期。多年以来,以操作技能为绝对核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使学生包括老师,习惯了根据试题中的要求按步就班地去执行任务,因此,当初次接触侧重于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为考核目标的试题时,自然就会感觉不太适应。
但不适应并不意味着不能适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侧重于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才是教学的核心。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按步就班地操作,而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或者说就是违背了课程开设的初衷。在无法改变考试现状的情况下,通过高质量的试题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去关注并重视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这不失为是一种落实课程理念的途径和策略。
2、从高考改革中看试题设计的方向(1)从技术核心转向工具引导
纵观多年上机考试中的操作题,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要求明确、方法固定、答案唯一的命题形式,考生只需在试题的提示下逐项完成操作即可,至于为何要这么做,什么情况下需要这么做,考生无需考虑,也不在考核范围之内。显然,这是一种唯技术至上的理念。从2009年开始我省的会考题就已经在逐步地改变这种只考查纯粹的操作技能的命题方式,三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考查“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已初显成效,并得到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除了把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教给学生外,我们更应教学生学会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合理地使用这一工具,正所谓“授人以渔”是也。
(2)从零散考点转向综合运用
通常,试题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核都是分模块进行的,即一个大题内考核的都是同一个软件,模块与模块之间没有交叉,“井水不犯河水”,这一现象在机考的操作题中尤为普遍。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实现某种功能,同时使用多种软件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例如;Excel中制作的图表嵌入到Word文档中,网页制作中的图片需要用Photoshop来处理等等。新高考中的操作示例题对改变这一现状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将多种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去解决一个问题。在目前“考什么,学什么”的教育现状下,这种命题形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无疑将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3)从简单要求转向问题解决 新高考的考试说明中,有一道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各种屏幕信息,判断“能不能用Foxmail收发信件?请说明理由”,很明显,这是一道主观题,它打破了以往客观题在信息技术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该题也是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操作经验,在分析、思考后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说明。同样的考点,在以往可能更多的是注重对界面的简单理解,而新高考则将考核目标提升到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这样一个高度。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试题正在逐步地走向生活化、实用化。
(4)从分散操作转向规划设计
以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例。对作品的规划、设计与制作这一完整过程的体验是模块所强调的核心理念,但由于受到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作品整体设计能力的考核暂时还无法实现。新高考的考试说明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示例6就是对作品整体规划设计能力考核的一种过渡,虽然目前它只是在对流程图和制作脚本的简单理解上作了一些尝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蜻蜓点水,但它至少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将各个操作化整为零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而合零为整才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整体规划设计的意识与能力。
3、我们应该怎么做
由于多年来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相对固定,教师对试题的猜题命中率非常高,因此,凭经验教学是多数教师手中的法宝,而信息技术教师身兼多职的不争事实,又常常使得不少教师在临上课前几分钟瞄一眼以前做过的操作题,然后就匆匆进教室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蕴涵新课程理念的新试题的出现将使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逐渐变成过去式。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跟得上试题的变化,例如:精心设计任务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认真思考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制订更完善的评价量规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经常性地探索、反思以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业务素养等等。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就经验和积淀来说都不够厚实,为了能让信息技术课程以更快的速度更健康地发展,必须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来推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应尽的义务来分担此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多设计一些高质量的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类试题就是一种参与和奉献。
【参考文献】
[1]李艺主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R].2006-1.[2]王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6.[3]冯伯虎,李艺.科学命题: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16-19.[4]丁婧,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4):63-66.[5]雷新勇,周群.试题命制的理论和技术[DB/OL].[2009-11-13].http://gz.fjedu.gov.cn/dili/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114
第二篇: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
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总结性评价有3个基本特点:
(1)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
(2)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总结性评价进行的次数或频率不多,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两三次,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
(3)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且每个题目都包括了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总结性评价的作用
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学校工作中,总结性评价最常见的作用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进步水平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予以确定并打出分数,评出等第或写出评语。这类评价由于要确定学生在学生序列中的名次排列,因而常常采用“常模参照测验”,并常常使用概括的评定,同时,在成绩排列上常力求呈现“正态分布”。
2.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也常被用来预言学生在随后一门课程或一段教学过程的学习中是否可能取得成功。一般说来,在某门学科的总结性考试中得分高的学生,大多数在其他学科或该学科的其他部分的学习中也会获得高分。
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在这一点上,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与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基本相同。某个年级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结果,既可作为确定学生在下一个年级的教学中从何起步的依据,也可以反映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学习准备程度。
不过,要使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可以用来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总结性评价不能只用分数或单一的综合等第来表示,而应伴随比较详细、具体的评语,最好是编制一份关于该学生学习成绩的“明细规格表”,用内容——行为这两个维度来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具备了哪些能力或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条件。否则,单一的分数不可能给后继教学过程的教师提供有助于其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有用信息。
4.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也可用来证明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某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至少在当时)并具备了某些特殊的能力。此外,在这类评价,人们往往假设了一个“最低分数线”来表示“最低能力水平”,如同汽车司机驾驶执照考试一样,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平,学生就能胜任进一步的学习任务或担当某种工作。
5.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大多数在阶段教学任务完成时或在期末进行。如果它测试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某一阶段上的学习结果,并且,如果测试题能反映学生对各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那么,合理编制的总结性考试(考查)也可为学生提供有关其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信息,从而起到反馈作用,要么鼓励,要么使之纠正前段学习中的错误或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是期末进行的总结性考试,如果编制巧妙,评分得当,学生仍然可以从评价结果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了解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学生明确下一阶段或下一学期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要使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的一点,是在综合的单一评分中必须包括各个试题的分项得分,必要时还须给出评语和指导语。
第三篇:在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
在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主观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避免主观题体积较大从而在评价中题量较少的问题?又如何避免主观题阅卷中评分标准易受阅卷者主观意志影响的问题?
请老师们结合自身实际和个人发展规划,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为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教育理念等素质而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是一直变化、持续发展的过程。目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存在了这样一些现状,比如熟手型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而新手教师,又存在着对自身专业发展情况认识不足的现象。作为一名工作将近10年的教师来说,我感到自己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有这样一些困惑:比如发展途径单一,专业发展的动机不强等。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更好的实现个人发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我想将来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
一、具有强烈发展的自我意识
如果教师将认知内驱力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教师自然会把自身专业结构的改善、教学能力的提升等作为获得的最大成就。因此,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离不开专业发展。
二、自觉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专业发展
网络上有大量的学科教程,还有一些名师博客,资源网站,这也是解决发展途径单一的方式之一。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教师要想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得到提高,平时的努力很重要,还要及时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三、利用合作的教师文化来进行专业发展
充分发挥团体优势,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多交流,多合作,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寻找各种机会,加强校际之间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立足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善于将新技术、新理念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如博客、论坛、电子白板、教学网站等。同时,还应重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进行概括与升华,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教师发展存在阶段性,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想让自身得到发展,除了要从以上方面加以努力,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也非常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立志做一个复合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差异性教学对提高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有何意义?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你是如何来实施的?
第四篇:国学总结性评价方案
总结性评价方案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可口可乐)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可口可乐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何为品牌资产?对于企业而言,品牌资产就是企业文化;对于国家而言,就是国家的经典文化----国学。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如此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好在大众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已经明白了人文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下我们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现象,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不时冒出一些荒诞、浅薄的文化现象,这些都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位有很大关系。
只有从小对民众进行国学教育,才能使国学文化代代相传,使中华文明更加久远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以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新英语课程标准针对过去评价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产生的种种弊端,提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更关注形成性评价的新理念,将对中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的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界定。它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情感与文化。其中有些教学目标或指标可以用常规的语言测试方法进行评价与检测,如语言知识和技能,但对于情感和策略等学生内在发展状态性指标如何进行评价,特别是量化评价,传统语言检测手段和方法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根据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引入新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形成性评价的科学利用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和趋势,提示个体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和策略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英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英语按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起来。
在以往的课堂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强调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的评价重视不够,更看不到学生内心演变的过程。这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因素,削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在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既注重对学生语文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建立不但有其自身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形成性评价是动态的,即时的,其评价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要使形成性评价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我们事先要制定一套比较完整、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比如,评价学生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态度,组织学生进行即性演讲等。有了这些可操作的评价活动,教师才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评价,进而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为此,为打造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师应协调好形成性评价与终节性评价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