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自传体记忆的研究
大学生自传体记忆的研究
刘元松
赖春燕
肖金明
郑璐璐
陈雪莹
娄宇婷
摘要
自传体记忆指的是对个人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自传体记忆有三个功能,分别是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之前的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探讨,本实验通过对在读硕士研究生有关大学四年生活的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得出了在这期间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具有一般规律,对大四生活的记忆显著优于对大一和大二的记忆,大二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关于人生选择和人个人成长的“关键性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提醒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早作打算。关键词 自传体记忆 大学生活 前言
自传体记忆是个体有关自我信息的混合记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特定时刻经历的重现。通俗的说,就是对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经历的记忆。自传体记忆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节记忆),相关知识(语义记忆)和感知觉方面的知识[4][6]。Robinson等人[1]认为,自传体记忆分为个人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个人语义记忆(semanic memory)[6]。
1.1 自传体记忆的研究进展
一直以来,心理学家对长时记忆的研究主要是语义记忆,但随着人们对记忆在现实作用的关注,心理学家开始了对情节记忆,特别是有关自我经历的自传体记忆的研究。
十九世纪,Galton率先对自传体记忆进行系统研究。Galton通过对有关自身经历的回忆来研究表象在记忆中的作用,并创造了早餐问卷和字词线索方法两种测验自传体记忆的技术[6]。早餐问卷(the breakfast quetionnaire)要求被试描述当天(或最近)早餐的情况,越具体越好;字词线索方法(the word-cueing method)是给被试呈现一个词(线索),并要求被试努力回忆与这个词有关的个人经历[4]。
Freud对自传体记忆的兴趣来源于对神经症的解释和治疗,特别是对精神分裂和孤独症的研究。Freud认为形成的经验(formative experience)和投射的经验(projected experience)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题,对神经症的治疗必须了解个人的生活史,只有通过自由联想才能唤起病人的有关经验[4]。
Tulving 认为情节记忆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特定时间的情境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具有自传体的性质。Brewer认为情节记忆知识自传体记忆的一种形式:个人记忆(personal memory),自传体记忆是有关自我信息的记忆[4][6]。
我国关于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张耀翔的研究,他认为 “食物,游戏,学问,危险,责罚,病痛,伤感七事,最能记忆”。之后还有朱滢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系列以及黄希庭对自传体结构的研究。最近对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有黄敏儿的关于沉思和分心任务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的研究。1.2 自传体知识的结构
Conway等人认为自传体知识是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生命历程,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认识。[8] 1.3 与自传体记忆相关的概念 1.3.1 时间标记
时间标记(temporal landmarks)是指在自传体记忆中,除了能贮存在自传体记忆中,还可以作为其他一些时间的组织规则的事件。以往对自传体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方法和技术、自传体记忆的结构和提取、信息如何在自传体记忆中贮存编码等问题的探讨上,很少有人对时间标记进行系统地研究[6]。事实上,时间标记在自传体的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记忆的编码、已贮存记忆的巩固和重构及旧记忆的提取均可显示出时间标记的影响。
时间标记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闪光灯记忆,个人事件和扩展事件以及生命阶段。其中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是指对鲜明公众事件的记忆,即记忆编码会把事件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自动保存起来,特别是发生惊吓事件等特殊情景时,会产生“心理拍照”(mental snapshot)现象。个人事件(personal event)指与自己有关的事件。这类事件被个体尤其关注,又分为首次经历(first experience)和个人历史(personal history)。扩展事件是聚集了一些相同主题的事件的时间阶段。这里的时间阶段比较抽象,例如“我和她是室友”,那么它就包含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我们一起玩”、“我们一起打扫寝室卫生”等;生命阶段指具有明显起止点,能表征有相同主题世界的一般时间阶段,如“我读高中时”、“去年春节时”等 [6]。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是时间标记里的闪光灯记忆和个人事件。1.3.2 自我参照效应
Rogers 等人[2]在探索与记忆有关的因素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成绩优于其它编码条件(例如:结构、音素、语义)下的记忆成绩,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刘明新,黄希庭[7]认为自我参照效应相对于其他加工形式,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效果最好。1.4 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多个研究证明自传体记忆有三个功能,分别是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其中自我功能的两个主要方面是:它是自我建立的基础,维持了自我的连续感并且影响已经形成的自我。社会功能指自传体记忆能提供人们日常社会交流的材料,能通过这些材料指导他人行为,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他人。指导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对人们当前或将来的行动具有指导作用,能为这些行动提供参照、引导甚至激励作用[3]。1.5 问题的提出
尽管自传体记忆的指导功能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对这领域探讨得不多,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对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探讨。
[8]罗宾(Rubin)等人在通过用字词线索的方法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自传体记忆,得到不同生命阶段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图一)。本研究希望参考Rubin(1982)和Conway(2000)的实验,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研究得到一个大学生大学四年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Rubin(1982)和Conway(2000)的实验采用的线索词都是名词,而考虑到本研究的时期比较短,以名词
图一
作为线索词在事件的回忆上有比较强的指向性,我们改用兼有形容词性和名词性(形容词形偏重)的线索词,减少线索词对被试回忆的限制。1.6 研究目的
了解大学生活的细节,探究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并试图通过对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明确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和时期,为大学生活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
2.1 被试
一共74名被试参加了实验。其中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74人。经过对无效数据的筛选,最终参与统计分析的数据为38个,其中男生11人,女生27人;应届30人,往届10人。2.2 实验材料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预先筛选出550个高频形容词,从这些词语中筛选出50个兼具形容词和名词性且能代表大学生活的词语,最后剔除一些特殊意义的词,留下正性、负性和中性词各13个一共39个作为线索词。将线索词经过编排制成《大学生活研究问卷》。2.3 实验程序
将被试集中在一个教室,均匀坐开。主试宣读指导语,分发问卷。被试在回答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答题。被试答题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内。答卷完成之后,被试举手示意,主试回收问卷并检查信息是否完整。2.4 实验数据处理 2.4.1 数据筛选
筛选数据遵循以下原则:问卷中超过15%的题目(即6道题)未填,则视为废卷;问卷中超过15%的题目(即6道题)未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则视为废卷;对所有词语的联想事件均为某一至两件事件,则视为废卷。2.4.2 数据录入
根据事件内容将记忆事件分为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和其他五类录入Excel表格和SPSS11.5,并将缺省项设置为0并且在分析及绘图过程中不纳入考虑。2.4.3 实验数据分析
所有有效实验被试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1.5和Excel 表格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被试是否应届、回忆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意义、事件内容等方面用SPSS11.5分析各个变量上的主效应及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Excel表格处理软件画出以下变量之间的关系:应届与往届生在各阶段回忆事件数目比较、不同内容的事件在各阶段的事件数目比较、不同内容事件的意义程度的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将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别以年级、内容及意义为自变量,分析三者的交互效应和主效应,统计结果为,年级、内容和意义三项交互作用不显著,P=0.285;年级和内容交互作用显著,P=0.037;内容和意义交互作用显著,P=0.000;年级和意义交互作用不显著,P=0.108.年级、内容和意义的主效应均显著。P值分别为0.026,0.000,0.000。在这个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3.1 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在时间上的分布
将数据用Excel 表格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在时间上的分布图(图
二、图三)。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有关大学生活的自传体记忆在量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增多,并且其增长速度在相邻以上的年级之间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应届生的记忆分布是一条平稳上升的直线,而非应届生在前三年平稳上升后,第四年急剧上升,但二者在整体水平上保持了很高的一致性(r=.919)。3.2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在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的内容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和其他事件。这五项内容在整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是学习24%,工作4%,生活33%,人际关系23%,其他事件16%。进一步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记忆内容的特点,我们对年级—内容、和内容—意义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方面:各年级的差异显著(p=.018);大一与大四回忆数目的简单效应显著(p=.015),大二与大四也显著(p=.037),对学习事件的回忆,发生在大四的事件显著多于大一大二。人际关系方面:各年级的差异显著(p=.022);大一与大二(p=.001),大一与大三(p=.036)。人际关系的事件的回忆在大一分布较少,而在其他
年级分布较多且比较平均。其他事件(考研-工作选择,目标理想等)方面,各年级的差异显著(p=.003);大一与大三(p=.021),大一与大四(p=.010),大二与大三(p=.019),大二与大四(p=.012);其他事件的回忆在大三大四分布较多且比较平均,而在大一大二分布较少而交平均。而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事件各年级的差异不显著(p=.694),分布比较平均(图四)。
对记忆在内容方面的意义程度如图五所示,对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意义一般的事件中其内容具有显著性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除学习和人际关系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类型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一般意义的事件中,生活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余四类事件;在意义较大的事件中其内容具有显著性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工作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其他事件”之间差异显著;在意义很大的事件中其内容具有显著性差异,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工作和“其他事件”整体都较少,与其余三类事件所占百分数形成显著性差异。
我们进一步对 “其他事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发现,大多是关于人生的重大选择和思想个性成长的事件,有少数是关于理想和目标的。在应届被试中,关于选择(如工作或考研)的事件占28.8%,而关于思想和个性成长的事件占36.8,关于理想的只有9.6%,其他一些特殊事件如兴趣爱好等占24.8%。在非应届被试中,关于人生选择的占10%,关于思想个性的占32%,而有56%是对社会、环境等的评价性记忆,只是概括性的描述。结果讨论
一、有关大学生活的自传体记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这可能与大学四年的不同任务有关。大一的任务主要是适应,对生活中的记忆都比较笼统和模糊,而通过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熟悉度和接受度加深,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某些事件对整个人生的影响力度也将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大三大四,学生面对的更多是关于人生的选择和规划,这些内容在整个人生旅程上都要更重要一些。
二、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内容在时间和意义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在学习方面,大四记忆事件数显著多于大一和大二。大学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大一到大四,课程内容逐渐有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度,而专业课程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难度的更大,到大四形成了更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大四面临考研的压力,投入到学习中的精力增多。工作的记忆事件在每个年级都很少,在大四那年几乎没有,原因是:参加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工作和兼职,大学参加学生工作的人在整体学生中毕竟占少数,并且学生工作的意义只对少数人比较重要,他们能在学生工作中体会到个人的成长和转变,而大多数人都只是一项经历而已,没有特别的付出和收获。从学校的政策安排来看,大一大二参加学生工作的人相对来说多,到大三基本会退下来,大四几乎没有人参加。经过一年的大学适应,从大二开始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网,人际交往的内容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而且大四面临更多个人问题,如对就业考研的选择,在人生上的规划等,因此在人际关系上的分布呈现出大一较少,大二大三明显增多,大四减少的特点。在其他事件的分布上,由于在分类上的限制,许多兴趣、爱好、思想和个性成长、人生选择和对社会、环境等的评价性记忆等等,这些内容与其特定的时期有关,比如大四有关成长、选择和社会的记忆明显的会多。
大学生活中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素养,增进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实验结论
一、大学生活的自传体记忆存在曲线分布(分布图如图三),但对大四生活的记忆显著优于对大一和大二的记忆。大学生在大四学习内容特别多。验证了我们“存在一般规律”的假设。
二、大二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三、大学生活的内容方面,关于人生选择和人个人成长的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关键性事件”。这些“关键性事件”主要发生在大四,提醒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早作打算。研究前景与方向
本研究在被试、选词等方面还有其不足之处,同时这些不足之处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方向,表现为:
一、选词的标准化
线索词不一定要从高频词中选取,可以是采用预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最能代表大学生活的词语。
二、扩大被试范围
本研究的被试只选取了在读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被试可能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而且在男女性别平衡方面做的不够。被试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以后的研究可以用不同的毕业生,比如参加工作了的大学毕业生来做被试,比较不同去向的大学生的自传体记忆的特点。
三、从多方面分析数据,充分利用数据
由于实验中要求被试写下具体想到的事件,因此结果数据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数据分析时可以再具体到某些特定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1]Robinson J A, Swanson K L.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he next phase.Applied Congnitive Psychology, 1990, 4:321~335 [2]Rogers T B, Kuiper N A, Kirker W S.Self-Reference and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Gener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 1977,35(9):677-688 [3]杨红升.自传体记忆研究的若干新进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0期,第6卷,2004年11月 [4]毛明.自传体记忆的概念及其主要现象.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16卷第3期 [5]张志杰,黄希庭.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26卷第1期
[6]吕厚超,黄希庭,李敏.自传体记忆中时间标记研究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卷第1期,2000年2月
[7]刘明新,黄希庭.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卷第2期
[8] Martin A.Conway, Christopher W.Pleydell-Pearce.The Constru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Self-Memory System.Psychological Review,2000, Vol.107, No.2, 261-288
第二篇: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
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 1.1神经细胞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1.2海马[1]
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1.3杏仁核 杏仁核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附着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杏仁核分为两部,即基底外侧核群和皮质内侧群。皮质内侧核群形成杏仁核的背内侧部,基底外侧核群是杏仁核的非嗅觉功能区。杏仁核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1.4 颞叶
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沟和颞下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其中,主要内侧颞叶与记忆相关。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时间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按按其内容可以分为5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感记忆,语义记忆,[2] 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的记忆。具有直观形象性。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它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语义记忆使用语义编码。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2.1情绪记忆
2.1.1 情绪性增强效应[3][4] 情绪性唤醒事件较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记住,称为记忆情绪性增强效应(EEM)。根据记忆调节理论,EEM是基于杏仁核对内侧颞叶记忆系统的调节口。
情绪增强效应主要与杏仁核和海马密切相关。
通过行为学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检测杏仁核和海马激活情况。实验材料为彩色情景图片。实验过程分为编码和提取两个阶段,编码阶段要求受试者观看图片并记住,编码的同时进行fMRI,提取阶段将新旧图片随机呈现,要求受试 者通过按键尽快地判断新、旧图片,记录行为学成绩。采用SPM2分析软件对功能成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受试者对情绪图片的记忆成绩比中性图片的记忆成绩低。功能成像显示,双侧杏仁核和海马与增强效应显著相关。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情绪增强效应主要与杏仁核和海马密切相关,说明内侧颞叶在情绪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性增强效应的两阶段模型:编码效应和后编码效应(固化阶段)。前者主要包括注意增加和精细加工,后者主要包括紧张激素的释放,和记忆痕迹的增强固化。杏仁体是两阶段调节的中心结构。两阶段可能相互作用,以至于情绪性唤醒事件在编码和固化阶段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情绪唤醒度在情绪记忆中占主导作用。当情绪唤醒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唤醒度作用于杏仁核,后者再进一步与额叶和颞叶相互作用,产生记忆增强效应。在编码阶段,人们对于情绪性刺激会采用相对于中性刺激更多的精细加工。右侧杏仁核较左侧杏仁核更倾向于与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相关,说明左右杏仁核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可能不完全相同。双侧海马也均与情绪记忆增强效应显著相关。既往研究表明,海马主要参与记忆的储存和固化。McGaugh认为,这种增强效应主要是情绪信息通过杏仁体作用于内侧颞叶(MTL)记忆系统,从而调节记忆固化作用。这一作用机制主要是杏仁核释放紧张性激素,主要作用于内侧颞叶和额叶,产生增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并进一步触发海马依赖的记忆固化作用。2.1.2 情绪记忆具有性别差异[5]
通过检测参与情绪记忆相关激活脑区,进行fMRI研究,男性情绪记忆成功编码主要与右侧杏仁核相关,女性主要与左侧杏仁核相关。男女记忆增强效应均与左侧杏仁核明显相关。男性多激活前额叶不同亚区皮层,而女性多激活杏仁核、海马、梭状回和枕部皮层。大脑前后部皮层激活也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性情绪记忆加工存在相对特异性神经机制。
研究也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长时记忆的增强效应均与左侧杏仁核明显相关。男女偏侧化效应在两性的情绪LTP中不起主要作用。2.2情景记忆[6]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采用组块设计和事件相关的刺激模式,检测正常青年人执行汉字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任务时,大脑皮层的激活脑区。结果显示,情景记忆编码加工的激活脑区主要有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叶梭袱回、两侧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两侧枕叶、右侧顶叶和两侧小脑半球,提取加工的激活脑区主要有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辅助运动区、两侧基底节区、左侧颞顶交界处、两侧枕叶、两侧顶叶和两侧小脑半球。可以得到的结论为,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加工尽管存在部分共同的激活脑区,但两者相应的神经机制有所差异。3.记忆的三个阶段
根据记忆的形成步骤,把记忆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瞬 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记忆编码时并非全部编录,而是有选择性的,感官系统对于刺激并非悉数接收,所以记忆时所获得的编码也并非是所有事件精确的被记录,而是由于知觉经验和感知经验去判断要选择哪些做为记忆码内容。
感觉输入进入感觉记忆,通过注意,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停留约30秒左右,除非对该信息加以复述。然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存储器,存储在此的信息可供之后的提取。[2] 3.1 编码[2]
人在学习文字时,按事物的形状、声音、意义,分别编成各种代码,依类是形码、声码、意码。在储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译成记忆码的过程,称为编码。3.1.1短时记忆的编码
60年代以来,有大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声码。语言刺激在这个阶段更容易获得。在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主要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和储存,即使刺激信息以视觉方式呈现,个体对视觉刺激进行加工处理时也会把他们转换成听觉代码,即在度那是记忆中会存在形—音转换的现象,视觉信息会以声音形式进行加工,然后存储。3.1.2长期记忆的编码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提出长期记忆中双重编码说。即主张语文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比如对于块手表,在脑中形成一个图像是形象的形码,表达为一种计时工具,为语言的语义码。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语义码和形码是双向并进的。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采用什么方式编码,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质来决定。比如,看一篇文章,最终留下的是意义而不是图像,相反,看到一个漂亮的人,不是记住大概的意思,而是会记住她的长相。
研究者对大脑对不同形式表达的空间记忆的处理的脑电进行研究,观测脑电活动是否相同,进而确定编码方式是否相同。
早些时候的研究证明,测试者可以通过口述的和文字的描述,来获得空间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研究者想要弄清不同形式的信息编码方式是否相同,解码的方式是否相同。电生理显示,视觉的和口头的信息的编码激活的神经子区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测试者通过三种学习方式:读一张地图的文本描述,触摸一个木制的拓扑结构的地图,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电生理显示,早期当大脑对接收到的不同形式的信息时进行编码时,P1、N1、P2部分的脑电活动不同,但口头的和视觉的编码活动相同[7]。3.1.3影响编码的因素
短时记忆时,在记忆序列中,对开头和结尾的条目记忆效果是最佳的,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位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第一个出现的信息,其 得到了足够的时间,使之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回忆效果好;而近因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最后出现的信息,其尚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因此效果好;但加入逆运算后,短时记忆在记忆结束后处理数字运算,使先前自由回忆实验中尚停留其中的信息被抹去,因此回忆时末尾的信息效果不好。3.2存储
记忆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储存在大脑的感觉区内,储存的时间很短,如果信息这时通过加工处理,分类就会形成新的印象转入下个阶段。这一阶段是由脑内海马神经细胞回路网络受到连续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触结合长时间持续增强,会延长信息停留的时间,这个阶段也叫第一级记忆,信息在第一级记忆停留长时间后就会进入第二级记忆,这个阶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质合成有关,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会被遗忘,而会再往下一级跳,在第三级记忆内就会形成神经回路网络,形成长期记忆。3.2.1短时记忆的储存
一般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30秒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大脑能储存的信息平均为7个项目,可以是七个数字、人名、或是东西。但前提是这些对象之间不要有联系,如果有联系,所能记忆的个数会多一些。
运用fMRI,研究测试简体汉字词组时,记忆刺激的脑内活动区情况。运用单次激发GRE—EPl分别在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采集fMRI图像。对图像进行融合,并进行脑内活动区出现率分析。结果横断位图像上出现24个活动区,冠状位图像上出现20个活动区,矢状位图像上出现24个活动区。结论本实验的伽RI研究显示正常人简体汉字单词短时记忆刺激的脑内活动区主要位于颞叶、海马、枕叶和小脑等[8]。
通过fMRI技术研究人脑处理数字短时记忆的的脑区激活情况。记忆的同时进行fMRI扫描,试验采用组块设计,并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进行分析。组分析统计,大脑皮层所激活的脑区有双侧枕叶、额叶、顶叶,皮层下结构有纹状体的激活,其中双侧枕叶的激活为显著。人脑处理数字短时记忆信息是由大脑皮层下结构与大脑皮层一起共同完成的,并以语音和视觉双重编码。
据此推测额叶、顶叶、枕叶及其他一些皮层下结构如纹状体,均参与了数字信息的短时处理过程。其中,双侧枕叶的次级视觉皮层在数字信息的初步编码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语音和视觉双重编码,前额叶和顶叶则在数字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信息的短时处理是由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一起共同完成的[9]。3.2.2工作记忆的存储[2]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替代原来的短时记忆概念。
工作记忆也是指短时记忆,但它强调短时记忆与当前人从事的工作的联系。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 [2]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
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注意控制系统,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语音回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语音回路存储一定量的语音信息,词语个数由读音时间限定,而不是词语的个数,存储1.5~2秒长的词语,这被称为字长效应。
工作记忆也受语言不同的影响。每个数字在不同的语音中的音节长度不同,因此回想起的数字的个数也不同,回想起英语数字的表现比西班牙和阿拉伯语种的数字的表现要好。
视觉空间模板,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工作记忆用于临时存储信息和实时处理信息,有研究者提出一个称为情景缓存器的集成系统的概念,情景缓存器用于集成和保持,进入情景缓存器和从缓存器中提取的信息。尽管这样的集成系统是否存在还有争议,内侧颞叶很可能是维持有相关性的信息的结构。在行为层上,有相关信息的表现性能比无相关信息的性能低。对有相关性的信息的编码和保持,右侧海马旁回激活得更多,提取时,内侧颞叶没有激活。研究者认为右侧海马旁回可能是情景缓存器的集成和维持功能的基础[10]。3.2.3长期记忆的储存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不会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或是由于自然的衰退,或干扰造成,其中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3.2.3.1长时记忆形成的分子机制 [11]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突触的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长时间刺激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即记忆。突触具有可塑性,长时记忆中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是行为依赖性突触可塑性的两种重要形式。
某种神经元受到一定量的刺激后.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明显增强,这种现象会长时间延迟。某些动物会延长数日、数月或更长时间,此种现象称之为长时程增强效,最早观察到LTP的部位是齿状回和海马CA1区。在发现海马神经元LTP的同时,又记录到另一种长时程的效应。即对海马瞄片施以低频条件刺激,所记录的EPSP却表现波幅的降低,并延迟很长时间,称之为长时程抑制效应(LTD)。LTD不仅呈现在海马,在其他脑区如小脑、大脑皮层也可记录到。
长期记忆容量很大,有两种不同的记忆:外显记忆、内隐记忆。3.2.3.2外显记忆 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外显记忆包括两种: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一般的世界知识或事实的记忆;情节记忆指个人体验到的特定情节或事件的记忆。研究表明,内侧颞叶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3.2.3.3内隐记忆[12] 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内隐记忆包括三种:概念性的和知觉性记忆、程序记忆、联想记忆。对应的大脑结构为皮质、纹状体、杏仁核。
程序记忆是基于技能的记忆,涉及到怎么做事情。程序性记忆开始于外显式记忆,但是随着实践和经验,变成内隐式记忆。比如学自行车和打棒球,开始时需要明确每一步怎么做,然后随着练习,完成这种技能时,无需去想每一个细节怎么样,只是去做就可以完成。
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研究可分为两大类: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其中,技能学习的研究是由米尔纳和科金等1968年开始的。他们发现,健忘症病人虽不能外显地记得他曾完成过某一任务,但能获得诸如追赶旋转体和镜形跟踪等运动技能,著名健忘症患者HM学习到了一项新技能——镜像阅读。内隐记忆的体现之一为启动效应,它是指前面接受的刺激影响到后续对某个信息的加工。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根或词段完词。在经典的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某一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做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间更少。
3.2.3.4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2]
由于内隐记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无一种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所有的内围已化现象。目前影响最大、争议最热烈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说这二种理论。
多重记忆系统说的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图尔温等人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并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一观点。
图尔温等设计实验,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内隐记忆代表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痕迹,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多重记忆说能较好地解释健忘症病人的记忆分离现象,因为各个记忆系统是独立的,当陈述记忆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解释内隐记忆现象的另一种理论为加工说,加工说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系统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罗迪格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认为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了直接测量,即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因此,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而大多数内隐记忆的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水平说相辅相成,学术争论推动了揭示内隐记忆机理的发展。
3.2.3.5 性别差异[13]
对于情感性内容,外显式和内隐式记忆存在性别差异。内隐式记忆中情感性的记忆,男性的首因效应比女性的要活跃,外显式的情感性记忆中,女性的激活效应比男性高。3.3记忆提取
大脑内的神经元反映的信息在需要用的时候可以被准确的再次呈现,在信息处理的角度,我们都关心怎么找到信息,而找到信息的结果,也就是再认、再现的目的。
3.3.1影响再现的因素
① 信息加工层次
根据认知加工层次理论,对单个的词可进行形式和语义即浅层次和深层次加工;加工层次越深,记忆效果越好。记忆依赖于提取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忆的信息来决定。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② 信息检索方式
回忆的表现不仅取决于信息如何编码,也取决于信息在测试时如何检索。根据编码特定性准则,回忆取决于对事件的编码特性和检索的特性之间的联系。
③ 语境影响
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学习的信息,在相同的语境下更容易回想起,如果语境不同回忆起来更困难一些。这里的语境包括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深海潜水员在陆上学习单词时在陆上更容易回想起,在水底学习时在水底更容易回想起。人在快乐的状态时更容易记住快乐的事,在难过的时候更容易记住难过的事。
④ 间隔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动物学习东西时,采用多次间隔记忆,而不是在短时 间内多次记忆,更容易记住东西。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多次间隔记忆,一个刺激的不同方面被选中进行编码,信息有更多方式获得和回想。
4.遗忘
4.1自然性遗忘[14]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对遗忘的一个计算层次的解释是,Anderson & Schooler提出,我们的记忆系统让近期的和经常性的记忆更容易获得是很有效的。遗忘有两种可能,一是记忆仍在,但是我们无法回忆起来,二是新记忆的干扰,阻断了旧记忆。大量证据显示很多遗忘是由干扰引起,干扰理论认为,如果对于某一个对象有一个新的记忆,在检索的时候会进行计算,记忆与线索之间将建立连接,这将导致干扰,尽管信息仍然在记忆中,由于检索导致遗忘。
4.2遗忘症[1] 遗忘症是记忆障碍的一种形式,其主要表现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是脑受损后,被试学习记忆新知识的能力下降,而逆行性遗忘是指被试对脑损伤以前的事件的记忆障碍。顺行性遗忘主要是大脑对今后发生的事情很难形成或者不能形成新的记忆,但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包括儿时的记忆等。而逆行性遗忘是对过去的事情遗忘了,新的记忆还是能够形成。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海马病变时,有可能造成失忆。4.2.1逆行性遗忘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一种解释是SMC理论,Squire认为海马本身的损害就可以导致严重的顺行性遗忘,而逆行性遗忘呈局限的阶梯性,但是如果病变累及海马周围,就会造成更严重的顺行性遗忘,而逆行性遗忘呈阶梯性下降。这个观点的理论假设是海马只在陈述性记忆的巩固中发挥作用。
另一种理论是多重记忆痕迹理论(MTT),海马在信息提取中的作用并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他们提出的假设,认为内侧颞叶系统对于情景记忆的提取是必需的,情景记忆逆行性遗忘的程度和严重性,与海马神经元损害的数目、记忆的新旧相关。大范围的海马损害倾向于,导致一个完全的非阶梯性的情景记忆损害。
4.2.2顺行性遗忘的原因
海马在有效编码和回忆新信息过程中有着关键作用。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信息,纯粹只是情景记忆还是也包括了语义记忆。研究显示,内嗅皮层和外嗅皮层可能是顺行性记忆的关键组成。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顺行性记忆可以通 过两个过程被提取,回想或者是熟悉性。前者是对有相关背景细节的信息的提取;后者是不用记起背景信息的情况下知道某事曾经发生过。
在进行记得/知道判断的fMRI的研究中,Eldfidge等人发现只有当提取伴随着对学习情节的有意识的回忆时,海马的活动才增加。对于只做出熟悉性判断或未认出的项目,海马的活动没有增加,表明海马选择性地支持情节记忆的提取。有许多最近的研究表明海马区域对于回想是重要的,而颞中回和颞下回的周围结
构对于熟悉性是重要的。5.结论
记忆是大脑的重要功能,是认知科学的基础之一,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测试,采用医疗仪器对记忆进行生理上的研究,解释记忆的工作机理,并提出大量的模型、假说和理论,但很多结论存在矛盾和争议,记忆的机理很复杂,科学家对其具体机理,仍然不能给出完全的解释。但随着各国大量的人力投入到记忆的研究当中,以及医疗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发展,对记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一定能对记忆的工作机理给予完全合理的解释,推动认知科学的发展,并能够种记忆缺陷和症状,进行合理的治疗,为人类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永泼,肖倩.遗忘症和海马.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2009.2.记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6546.htm.3.吴凡,王海宝,余永强,情绪记忆中杏仁核和海马作用的fMRI.放射学实践.2010.4.柏亚,王海宝,余永强.情绪记忆编码加工中内侧颞叶作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5.王海宝,谌业荣,余永强等.情绪记忆性别差异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鞫医学彰像鼓术.2007.6.席芊,赵小虎,江虹,王培军.正常人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加工的fMRI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7.Michael Tlauka, C.Richard Clark, Ping Liu, Marie Conway.Encoding modality and spatial memory retrieval.Brain and Cognition.2009.8.张仲伟,缪飞,陈克敏.正常人简体汉字词组短时记忆刺激的脑fMRI实验研究.上海医学影像.2004.9.张增强,舒斯云,刘振华等.数字短时记忆脑区定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2008.10.David Luck, Jean-Marie Danion, Corrine Marrer.The right parahippocampal gyrus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ound information in working memory.Brain and Cognition.2010 11.左昕,潘奇波,林春辉.学习记忆中长时记忆形成的分子机制.海军医学杂志.2008.12.内隐记忆.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0a54b010006xb.html.13.Leslie A.Burton, Laura Rabin, Susan Bernstein.Vardy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affective passages.Brain and Cognition.2009.14.遗忘.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225.htm.
第三篇:大学生记忆大赛策划书
一年一度的“世界脑力锦标赛”将于xx年8月在中国广州举行,这无异于是在中国举行的“脑力奥运会”,为了庆祝这次盛会,推动脑力运动在我校的发展,由管理技术学院分团委主办,湖北经济学院记忆协会承办下,特举办“首届记忆力大赛”。
【一】活动名称:湖北经济学院“首届记忆力大赛”
【二】活动目的:推广先进记忆方法,让经院学子快乐学习,轻松记忆,推动脑力运动在我校的发展
【三】活动时间:xx-3-28至xx-5-13
【四】举办单位:管理技术学院分团委主办
湖北经济学院记忆协会承办
【五】活动地点:平常在教室授课,决赛在报告厅举行
【六】参赛人员:湖北经济学院全体学生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阶段
(1)第三周经承办委员会讨论并草拟策划书,3月19日前交给尹老师审核定稿。
(2)第四周3月27日之前完成活动所需海报及宣传单、横幅的设计及制作,并做好宣传工作。
(3)第四周3月28日(周日)晚点名时在教1和教2摆设报名点
(4)第五周3月29日—3月30日在各食堂门口摆设报名点。
二、培训及选拔阶段
(1)海选阶段:4月1日(周四)下午在教室进行第一轮海选,海选项目为:随机数字、随机字母、历史年代和人名头像,在笔试完成后对参赛选手进行分组,由记忆协会成员带领,承担助教老师的职责,同时发放数字、字母编码,并讲解编码的作用极其又来。{海选淘汰率为10%}
(2)4月11日(周日)在教室对参赛人员进行记忆课程培训,让参赛人员掌握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水平。
(3)第八周 4月25日(周日)开展四月份团组织生活,由记忆协会人员策划,为参赛选手送去温暖和祝福。
(4)预选赛阶段:4月29日进行预选赛,并由特训部部长周现主同学进行赛前的培训。{淘汰率为50%}
(5)决赛阶段:最终选拔10名参赛人员参加第十一周5月13日(周四)举行的总决赛。
【六】参赛条件
(1)热爱记忆,想要在记忆方面有所提高与突破的人;
(2)勇于挑战、团结协作、激情永驻、坚持不懈;
(3)拥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服从安排协调;
(4)富于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5)积极向上,勇于追求。
【七】奖项设置
决赛中设冠、亚、季军各一名,以及优胜奖若干名,颁发证书及纪念品。
【八】活动中应注意的细节和问题
(1)提前设计宣传海报、宣传单、报名表、比赛试卷、视频等。
(2)打印数字、字母编码。
(3)海选时有记忆协会会员进行记忆力展示。
(4)课余时间按分组由协会成员带领参赛人员训练。
(5)培养选定主持人,并进行培训。
(6)为了体现记忆协会的精神面貌,开展动员大会,并进行《浪花一朵朵》、《十六步》、《眉飞色舞》、《感恩的心》、《我真的很不错》、《朋友》、《自由飞翔》等舞蹈培训。
(7)脑图课完成后安排参赛人员画集体脑图,在决赛进行展示。
【九】物资及经费预算 【主办方】:管理技术学院分团委
【承办方】:湖北经济学院记忆协会
xx年3月24日
第四篇:大学生记忆大赛策划书
大学生记忆大赛策划书
【一】 活动名称:
郁洲书院学区“首届记忆力大赛”
【二】活动目的及背景:
2010年8月一年一度的“世界脑力锦标赛”在中国广州举行,这无异于是在中国举行的“脑力奥运会”,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各种记忆方法,并且能与各位分享。丰富我们大学生活,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东西。所以我们公关部举办了记忆力大赛,促进各个同学的交流。
由于我们书院制改革,我们这个书院有好多的专业,又因为各个专业的优势都不同,可以使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可以展示的才学还能在学习上进行切磋。推广先进记忆方法,让东港学院学子快乐学习,轻松记忆,推动脑力运动在我校的发展
【二】 活动时间:
待定
【三】 举办部门:
学区公关部
【四】 活动地点:
待定
【五】 参赛人员:
郁洲书院的所有同学
【六】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阶段
(1)待定日晚自习时间去大一各班宣传,统计报名人数,如有当时没考虑清楚的同学可在事后打电话或发短信告知我们部门(电话),于待定日前确定参赛报名名单。同时我们部门会联合学习部在待定日将此次活动的宣传画板布置好,放置于主楼门口.短信通知参加比赛。
(2)提前借好借教室,以便活动顺利进行。部门合理分工,上网搜集材料,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3)确定比赛人员人数,如果人数过多则有公关部进行筛选,若人员不够,则再进行宣传,如果有必要采用强制参赛办法,每个班级规定人数参赛
(4)确定比赛用品,相关人员对比赛内容及题目严格保密,不得泄题。
(5)赛前告知选手比赛规则,不得舞弊,不得使用手机,独立作答。
(6)确定比赛主持人两位。
(7)确定评委,我们尽量邀请学长学姐,以保证比赛结果的公平,公正。
(8)物品:
1:四套扑克牌。
2:奖状。
3:提前接好借相机,以便记录活动过程。
4:粉笔若干,黑板擦一块。
5:纸张若干。
二、比赛过程:
分4轮制淘汰赛。
热身赛:记忆Ω
1、快速随机数字。由组织人员提前确定数字顺序以卡片形式发放给选手,在5分钟时间内尽可能地准确记住更多的数字。每位选手不同,5分钟后由选手写于黑板上,限时3分钟。选择19位成员.2、记忆一个房间东西摆放顺序,房间可以摆上生活用品,看的时间为10秒,然后在纸上写上自己认为对的顺序,时间到请上交。公布答案,留下三个人。选择9位继续比赛。
3、抽象图形。在5分钟内记忆50个抽象图形,并用5分钟回忆出这些图形,以卡片形式发放,5分钟后收回,再发放打乱的一叠卡片,有选手按原来顺序放好。选择4位继续比赛。
4、快速扑克牌。在5分钟内尽可能快地准确记住一幅扑克牌的顺序,包括花色和数字。(顺序全部统一)选择一位冠军。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1 名
二等奖3 名
三等奖5 名
我们会将获奖名单进行公布,请大家随时关注。
渝州书院学区公关部季超
2011年10月14日星期四
第五篇:社会记忆理和研究述评
社会记忆理和研究述评
EMBA
在职博士
专升本
自考网
在职研究生
育龙网核心提示: 本文以社会记忆理论和相关研究为主要关注点,分析了社会记忆理论争论的基本问题和社会记忆的过程。本文指出,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本文以社会记忆理论和相关研究为主要关注点,分析了社会记忆理论争论的基本问题和社会记忆的过程。本文指出,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和公众开始对集体和社会记忆予以很大关注,但是社会记忆研究仍然是一个缺乏固定范式的、没有中心的、跨学科的领域。大量的社会记忆研究和社会理论中对社会记忆关注的缺乏构成了鲜明对比,社会记忆在社会学的主流话语中似乎没有留下太明显的痕迹。尽管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做了一些工作,但社会记忆基本上是一个被解释变量,而没有成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一些好的个案研究所探讨的实践逻辑问题没有能够真正进入主流社会学的视野,社会记忆自身没有体系化的记忆。对社会记忆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回顾表明,社会记忆不是知识社会学一个狭窄的分支,它是社会学这个整体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为社会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传统和视角。
社会记忆,认同,集体记忆迄今为止,社会记忆研究仍然是一个缺乏固定范式的、没有中心的、跨学科的领域。大量的社会记忆研究和社会理论中对社会记忆关注的缺乏构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各学科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社会记忆自身没有体系化的记忆。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记忆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回顾,把社会记忆看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并为未来的社会记忆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一、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
关于记忆的社会视角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凸显出来。巴特莱特分析了个人记忆的群体动力,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提出了“结构性健忘症”的概念,简注意到了时间概念和记忆的进化的关系,维高斯基指出记忆的叙事形式整体地受到文化影响。
但在社会学的领域中,经典作家们对社会记忆涉及甚少,涂尔干只在纪念仪式的简短讨论中直接强调了记忆,认为它只是原初社会的一个特点。而马克思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自主性和无意识性,有意识的对过去的关注被当成是此前社会的非理性的遗留物。齐美尔把记忆看成是缺失的证据,但未发展其理论。韦伯关注传统的合法性,也对记忆关注太少。后来库利和米德对记忆的社会情境的进行了理论化,但却超出了社会学的旨趣。总之,学者要么把社会记忆狭义地看成是知识社会学的分支,要门广义的看成是“社会的连接结构”。希尔斯指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经典理论过多强调两分法的牺牲品,经典理论遵从的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一的视角,强调的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和公众开始对集体和社会记忆予以很大关注,这是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共产主义在东欧的失败及欺骗和悔恨的政治、后现代性的出现分不开的。记忆分析的范式已经开始具有半自主的动力。施瓦兹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和霸权理论家对“过去”进行社会建构的讨论,尤其是霸权理论家对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记忆、记忆的争论、大众记忆和对过去的工具化分析。布迪厄和奥特纳指出,社会学应该从社会结果和规范系统转到实践,文化不但是功能主义者所认为的规范、价值和态度,而且也是所有社会过程构建出来的符号维度。各种意义框架都有其历史。这种过去导向使社会记忆关注于意义框架的传播、保存和改变。而与此同时,大量社会记忆的研究也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转型研究中出现。
二、社会记忆理论争论的一个基本问题
涂尔干的学生哈布瓦奇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他实际上指出,社会记忆关注的是人们的想法怎样在社会中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协商和调解,而是受到社会安排的结构性限制。纯粹的个人性记忆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人类记忆所依赖的语言、逻辑和概念都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他的社会记忆的概念不仅超越了哲学,而且也与心理学取向相对。在《个人心理学和集体心理学》一文中,他指出,定义“集体心理”,首先要区分它与社会心理学和心理社会学的不同。心理社会学的目的是表明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习惯可以用意图或信仰来解释。心理社会学不分析这些意图和信仰的性质。相反,社会心理学把意识的状态与社会群体的生活相联系,这种意识的状态被描述成一个自足的现实,尽管事实上是社会所引起的,它们却被假定成具有独立的起源。而集体心理这个概念是用来处理心理事实的,既考虑到它们自身内在的特征、性质和相互关系,也考虑到它们源于群体中的个人的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和集体心理》中,他进一步指出,集体心理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而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中,并构成对群体中的个人之间意识互动状态的表述。通过区分思想感情和它们具体的外在的表现,或者通过区分制度的心理和物质的层面,社会学的领域可以得到确认。集体表象的典型特征总是以物质形式表现它们自身,社会学的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是通过集体心理的参照框架来完成的。指出这一点,意在说明我们后来对哈布瓦奇的批评过多的强调“社会建构”的一面,而忽视他对于心理学的讨论和对集体表象物质形式的关注。
应当指出,哈布瓦奇的集体记忆理论特别强调记忆的当下性。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回忆永远是在回忆的对象成为过去之后。不同时代、时期的人们不可能对同一段“过去”形成同样的想法。人们如何构建和叙述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当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回忆是为现在时刻的需要服务的,因而也是断裂的。哈布瓦奇的集体记忆说见解独特,但也有其局限性。哈布瓦奇所关注的是一种和谐统一的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人们分享同一的记忆。但实际社会环境中的记忆并不总是同类同质的。恰恰相反,记忆是社会中不同人群争夺的对象,也是他们之间权力关系的指标。主流文化往往控制记忆资源,而对异文化采取压制态度,因而异文化抗争的重要手段便是保存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记忆的它类记忆或者福柯所说的“反记忆”。
哈布瓦奇区分了自传记忆、历史记忆、历史和集体记忆四个概念,自传记忆是由我们自身所经历的事件构成的记忆,历史记忆是我们只通过历史记录获得的记忆,历史是我们所记住的但是和我们没有有机关系的过去、集体记忆是构成我们认同的活生生的过去。
哈布瓦奇实际上指出历史是死的记忆,和我们不再有有机的经验上的联系,但是这显然否定了编史的自我形象。在他看来,由于各个时代的人群的信念、利益和追求不同,历史只拼合了在无数不同时刻和角度拍的即兴之景。一些学者指出,经验总是嵌入在叙事的框架中,没有最初的、不经过中介的经验,记忆和历史的区别实际上是学科上的区别,而非认识论上的区别。哈布瓦奇的这种历史观虽然能解释当今主流历史意识对某些过去事件的冷漠,但却不能解释为何还会存在抵制这种冷漠的非主流记忆,更不能恰当评估这种非主流记忆的批判价值。
如果说哈布瓦奇强调的是记忆的社会建构,那么康纳顿强调的更多的是记忆的惯性,关注的是记忆与身体实践的关系,他区分了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三种记忆。他注意的是规则和运用之间的差距,我们不但需要记住规则,而且需要有关操演这种规则的记忆。在哈布瓦奇那里,集体记忆是通过社会交际来维持的,在康纳顿这里,社会记忆是通过“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记忆的传递性和持续性。
施瓦兹认为集体记忆研究可以分为两种视角,但是这两种视角都过于狭窄和教条化。第一种观点认为,过去是按照现在的需要,通过社会建构来形塑的。他引述米德和哈布瓦奇的观点,指出这种视角认为过去的概念可以通过现在的立场来解释。集体记忆是对过去的重构,使过去的形象适合于现在的信仰和精神需求。另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形塑了我们对现在的理解,而不是相反。每一个社会不管它的意识形态环境如何,都要保持一种关于过去的连续感。如果关于过去的信仰不能经历社会变迁的考验,社会的团结和连续就会受到损害。
萧阿勤对社会学研究记忆的取向也做了两类区分:即解剖的方法和拯救的方法。解剖的方法强调,人们记忆中的过去,受他们当前的关怀、利益和期望所左右,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意象,容易受掌权者的操纵。一般而言,这类研究取向多揭露人们所记忆的过去是社会建构的。拯救的研究方法则注意到历史的延续性,强调过去对当下情境定义和社会行动的重大影响力,认为集体记忆不完全受利益和权力左右,并强调自由的公共空间对各种集体记忆存活的重要。
由此看来,社会记忆连续和断裂成为一个基本的问题,通过对社会记忆过程的分析,我们也许可以弥合这两种争论。
三、记忆的过程:认同与争论、延展性和持续性
如果把记忆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把过去带到现在的不变的导管和容器,那么记忆怎样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中运作,就不可避免的包含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命题,比如权力、分层、争论等。
艾里克森把认同概念引入到心理发展过程,开始关注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近来出现了认同的叙事转向,把认同看成是在叙事形式上正在进行的建构的过程,在叙事这个概念下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是不可分离的,认同是我们所处的位置,它是一项事业和实践,而不是道具。认同向社会水平的扩展,直接导致了历史认同和社会认同占有的一致性。霍布斯鲍姆指出定位自身所处的群体其实也是定位这个群体的过去。泽如巴维尔讨论了从记忆社会化到记忆共同体的过程,他指出我们所记住的更多不是我们作为个人所经历的,而实际上是关于社会预先假定我们在群体和共同体中的应该具有的处事能力的记忆,这就是“社会自传学的记忆”机制。应该指出,他的这一概念明显带有“知识库存”的色彩。
世代及其所分享的记忆是分析个人和集体认同的交叉点的中心概念。曼海姆首次讨论了社会和政治事件通过对一代人的性格形成时期的影响形塑了这个世代。他的理论讨论了世代和社会记忆的关系。施瓦兹对这种观点有所保留,他指出,集体记忆往往不是过去经验的反映,而是具有定位功能,集体记忆“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盏灯,是社会的一个原型也是为社会的一个原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认同才可能通过多样的纪念场所、实践和外形来确立和维持,比如服装、话语、庆典等。同时,国家认同不但是可以利用的,而且也是国家致力于占有和压制其他认同话语的霸权力量。个人的、地方性的、地区的历史的不同的编年方式被整合进单一的国家的编年方式,同时不同的认同和叙事之间也是竞争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文化协商的或妥协的领域,不同的故事都想在历史中争得一席之地。人们为捍卫他们的故事而斗争,因此争论也是记忆和认同的中心。匹克威茨在《中国革命和集体化的记忆》中通过对一个华北农村知识分子的回忆录的分析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
福柯指出,既然记忆在竞争中是如此重要的因素,那么如果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也就控制了他们的原动力。为了挑战民族国家对历史编篡的学科权力,福柯采用了“反记忆”的概念,指那些不同于统治话语和经常挑战统治话语的记忆。因此,获得记忆的一致性是很难的,它要超越无穷的差异,并被差异所建构。为了获得对记忆的解释的支配地位的斗争,源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利益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它是很多人付出了很大努力后的一个产品。而群体可以使用过去的形象和与历史做斗争作为手段确立其权力,但同时也可能失去其权力,在这一点上,坎斯特纳做了很好的工作,他认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失败的集体记忆的建构和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区别开来。
既然过去的形象是竞争的产品,因此过去是现在生产出来的,同时也是有延展性的。在延展性和持续性这个维度中,我们可以区分几种不同的取向。一种取向是表意主义,即过去的形象是随着时间改变的,群体利用过去为现在的目的服务,过去也成为群体表述利益的有用的资源。但是,彼得伯格在《社会学导论》的第三章《题外话:选择和传记》中指出,“当前被我们忽视的这些东西在有人向我们指出来的时候会刺激我们的意识,„„我们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存在„„我们决定忽略的过去的事情对我们彻底消灭无记忆将是更多的无助”,比如在庭审过程中,我们将面对不可辩驳的事实。“过去是有延展性的”。因而表意主义是有问题的,一些学者开始强调过去的延展性。舒森指出,过去在一些方面、一些条件下可以高度抵制人们的改变,他分析了三个事实上的限制:
1、可利用的过去的结构只在一些方面在当前呈现出来,其他的方面超过了我们知觉的范围。
2、个人选择的结构使得一些往事对一些人是不可避免的,对另一些人又是不可能的面对的。
3、过去社会冲突的结构意味着我们不能决定哪些是应该记住的,哪些是应该遗忘的。施瓦兹讨论了延展性的文化特征,他指出一定的过去,虽然有时候是延展性的,但有时候却非常持久稳固,不随时间改变。
与表意主义和文化特性相比,另一个持续性和延展性的概念是“惯性”。这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述康纳顿和布迪厄,前者关注了记忆与身体实践的结合关系,后者讨论了身体记忆的问题。
四、声誉和知识与社会记忆的关系
杰弗里和罗宾斯指出声誉研究和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都关注了记忆的动力学和静力学过程。声誉与个人生活的成功的关系是松散的,不仅是个人才能,而是社会因素在个人的声誉上扮演了保护和维持的重要角色。他们指出,包括朗氏和泰勒在内的很多学者,都聚焦于对声誉动力过程的四种基本因素的说明,第一,主人公在其传记的表述中所应用的个人策略和政治手腕能够控制其形象的形成,这些策略包括隔离、自传、粉饰和伪造与赞助人的关系。第二,特定的声誉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比如诺拉对贝多芬的研究表明,贝多芬之所以能够从别人对他的尊敬和钦佩中受益,贵族音乐的公共场所在关于他才能的叙事的形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第三,文化因素对声誉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文化因素区别于个人才能,某些偶然因素和意外事件有时会极大的推进个人的声誉,比如意识形态对艺术家艺术生命的影响;另一种方式是,以布迪厄为代表的文化理论家关注于品位的建构特性,声誉依赖于获得声望的斗争和所采取的文化立场。第四,关注声誉怎样对广阔的叙事和文化形式作出回应。声誉理论家认为我们过于夸大了它们的优缺点。施瓦兹的破坏性在《革命记忆与爱情呈现——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指出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是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一主题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不同呈现,是主流意识形态、导演创作观念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产物。
以上关于社会记忆理论和方法的回顾,基本上反映了正在进行的大量的社会记忆实证研究和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实践,这可以透过对记忆的政治、战争记忆、国家认同、暴力等主题的分析得到说明。
五、当下的社会记忆研究
尽管社会记忆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但国家认同却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温菲尔德成为1989年东欧剧变后捷克斯洛伐克政治论争的主题在社会中造成的后果,已经成为南非历史记忆的本质要素,它的影响和经过粉饰的暴力,持续的对人们的心智构成损害,瓦解和削弱人们找寻连续性和意义的能力,如果这种暴力普遍深入和持续下去,它的影响就会超过个人伤害的层次,从而把原本关系紧张的集体记忆和官方历史的结合起来。例如,种族隔离的南非独裁主义的统治在形塑周围大量的沉默和谎言的基础上构建了集体记忆,有时甚至妨碍个人在历史中定位自身的能力。尖锐的指出,当身体和物质上的暴力抹去了受害者的历史,并建立否认加害者自身过失的人为的历史之时,恰是暴力和沉默相互共谋之刻。这种暴力和沉默之间系统的共谋,在南非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指出,这种共谋不会完全取得成功。因为记忆,特别是个人历史角色的口述记忆和证据提供了挖掘了这些沉默的方式。索韦托起义的例证表明个人积极地与集体和官方记忆“交战”,毕竟,在沉默和谎言的周围构建的集体记忆和由个人的暴力经历所形成的个人记忆具有相同的独裁统治的情境。因此,尽管这种共谋会损害个人进行历史思考的能力,“个人的细节”在《记忆和模糊:芬兰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一文中使用叙述的方法考察了个人经历和国家事件的复杂关系,及个人记忆是怎样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的。在1939年到1944年间,芬兰和苏联发生了两次战争,1939至1940年间的“冬季战争”和后来的1941至1944年间的战争。当苏联军队穿过芬兰东部边境进入到属于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区时,这个地区的人口开始往芬兰中部撤退。战争的结果是卡累利阿和芬兰的一些其他地区成为了苏联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战争的另一个后果是国家要重新安置这些撤退的卡累利阿人,因此战争和重新定居的卡累利阿人家庭的后代所编写的文集和个人通信的研究,展示了这些60年前所写的信的内容和现在仍在讨论的芬兰的历史是怎样相关的。在这些通信的叙述实践中,有两个基本主题,即战争和家庭生活,个人自身通过叙述的使用,把个人经历融入到共同体中。采用了本尼迪克特时可以得到发现。而“我们”实际就是想象的共同体。分析的这些信件和日记摘录详细地表明了何时和怎样个人会转变成“我们”。引述瓦勒热直接经历的倾向”的指向。战争时期提供了一个相同的历史时间框架让人们讨论过去和现在。在1997年芬兰独立80周年庆典时放映的记录片也涉及到这场战争,但是媒体只是大量的展现史实,而不进行评论。进一步指出,过去的故事、家史、建筑遗址和关于战争的国家的社会记忆的创造等等给人们以场所和工具对他们所选择的零零星星的过去进行重写,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把过去带到现在,通过谈论历史,他们描绘未来,建立自己的文化。对这个家庭的通信的研究表明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家庭的比较,在通过回到过去从而思考现在这一点上,逻辑是一样的。
阿姆斯壮还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他指出,对欧洲的人类学家而言,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不会存在真正的对话,因为这些研究者不会进入到对社会领域进行多重解释的过程中,而对共同体、爱国精神和卡累利阿的连续性的争论进行考察实际上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因为通过个人的叙述、电视记录片、公共演讲、报刊文章和人们怎样谈论他们自身,这些争论会在社会中折射出来。
阿斯曼事件,分析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的过程,最后形成一种具备较普遍而清晰形式的文化记忆,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需要指出的是,他这里集体记忆的用法与一般不同,指的是集中营里的经验虽是许多受难者共同的经验,但却没有与外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分享。然而,如果从一般的意义上讲,集体记忆不仅仅是书中所论述的一群人有过共同经历却没有过沟通的过程,因此上述过程可以似乎改为个人记忆——沟通记忆——集体记忆。
另外,刘新的《为了忘却的记忆》也涉及了历史事件怎样在一些亲身经历其中的农民身上被记忆与再现,日常生活中的记忆与某事件的记忆有何关系,政治权力如何介入,不同版本的记忆的争论关系等问题。刘新指出,新生的共产党政权试图将官方历史带入农民生活中,或者说將地方的事件纳入国家叙述中,比如纳入关于“万恶的旧社会”的形象建立中,这就连带地改变了乡村中农民记忆习惯的运作,产生了一种个人经验与更广程度的泄愤情绪相关联的新模式,比如吐苦水的行为。由于这种模式,因此許多农民的故事中都谈到自己的妻子生病、向地主借钱等不好经验,即把一些本来没有事件化的普遍情形给事件化了。但是,问题在于,建立“万恶的旧社会”和建立“美好的新社会”是同步进行的,忆苦和思甜也是连带的。这样一来,为什么痛苦经验被事件化,而快乐经验则没有呢?这是需要进行说明的问题。而且,吐苦水的行为是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结果也未可知。
在社会记忆的研究中,关于重大事件造成的创伤记忆的毁灭性影响中恢复过来的社会运动。把这场运动看成是一个创伤记忆转变成政治话语的社会过程。这种政治话语认为政府官僚应该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负责。把重占的概念,严格的限定在集体行动的情境中,指的是这些被转移安置和剥夺公民权的农民重新获得对政治压迫的怨恨,重建乡村生活的物质基础和遭到破坏的民间宗教信仰。
六、小结:社会记忆和社会理论
从上述简要回顾可以看到,对社会记忆改变和持续的看法都把记忆的运作机制置于记忆自身之外,文化的角度也是如此,虽然强调意义,但是也把变迁的资源定位在政治文化中,而不是记忆本身的运作过程中。与这种趋向相关的是,直到现在,有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把记忆作为因变量作了很好的说明,但是社会记忆在社会学的宏大理论中是缺席的。
康纳顿指出:“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社会记忆的渗透性,和现代社会和文化理论特别对社会记忆的较少关注之间,仅就明确的、系统的研究和隐含的、松散的研究在本质上不同而言,存在明显的差距”。
鲍曼更是指出,时间历史以现代性为起点,现代性就是时间的历史,而历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忘记的过程,而且记忆正因它的选择性而闻名。换言之,我们所见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经过了社会记忆过程,各种不同的记忆实践不但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征兆,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研究和理论中,应该把记忆实践当作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生活的核心特征。总之,社会记忆不是知识社会学一个狭窄的分支,它是社会学这个整体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为社会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传统和视角。
注释:
1,参见Olick,JeffreyK.;Robbins,Joyce.SocialMemoryStudies:from“CollectiveMemory”totheHistoricalSociologyofMnemonicPractices.AnnualReviewofSociologyVolume24P105-40 2,同注1
3,主要指针对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社会转型研究。
4,参见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同注1 6,同注1 7,参见BergerPeterL.InvitationtoSociology:AHumanisticPerspectiveAnchorBooksDoubledayCompany,Inc.P54-59.8,同注1 9,同注1 10,同注1 11,同注1 12,同注1 13,同注1 14,同注1
15,即使在一国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的构建中,国家也会留下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印象。
16,汪霞将后结构主义的特点归结为,第一,后结构主义主要针对“文本的世界”,它与某种阅读方式联系在一起。后结构主义不拟建构,而重解构。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和“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的超越。后结构主义并不认为存在着静态的两极对立,相反,它主张存在的是两极间的运动。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认为总体性是一种会导致事物停滞、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消解了总体性,有助于差异的撒播,有助于防止社会秩序和思想文化的僵化。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亦可参见杨大春:《解构的踪迹:法国后结构主义概论》见于:http:// 17,参见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第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
陈晓云:《革命记忆与爱情呈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纳日碧力戈:《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26卷。
汪霞:《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参见http:// 萧阿勤:《集体记忆理论的检讨:解剖者、拯救者、与一种民主观点》,《思与言》第35卷第1期,1997年3月。
严建强:《关于社会记忆与人类文明的断想》,《浙江档案》1999年第3期。
杨大春:《解构的踪迹:法国后结构主义概论》,参见http:// 张建珍:《历史书写与个人记忆之间的裂痕》,《电影艺术》1999年第6期。
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22卷第4期。
Armstrong,Karen.,Ambiguityandremempance:individualandcollectivememoryinFinland.AmericanEthnologistVolume27no.3P591-608
Azode-AyseRorlich.,History,CollectivememoryandIdentity:theTatarsofSovereignTatarstan,CommunistandPost-CommunistStudies,32,P379-396
BartlettFC.,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Campidge,UK:CampidgeUniv.Press BergerPeterL.,InvitationtoSociology:AHumanisticPerspective,AnchorBooksDoubledayCompany,Inc.BourdieuP.,Distinction.Transl.RNice,1984Campidge,MA:HarvardUniv.Press ConnertonP.,HowSocietiesRemember,NewYork:CampidgeUniv.Press CooleyCH.,SocialProcess,NewYork:Scribner’s EriksonE.,IdentityandtheLifeCycle,NewYork:Norton Evans-PritchardEE.,TheNuer:ADescriptionoftheModesofLivelihoodandPoliticalInstitutionsofaNiloticPeople,Oxford:Clarendon
FoucaultM.,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EssaysandInterviews,Transl.DFBouchard,SSimon.Ithaca,NY:CornellUniv.Press
HalbwachsM.,IndividualPsychologyandCollectivePsychology,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ume3,Issue5,P615-623
HalbwachsM.,IndividualConsciousnessandCollectiveMind,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ume44,Issue6,P812-822
HalbwachsM.,OnCollectiveMemory,Transl./ed.,LACoser.Chicago:Univ.ChicagoPress HobsbawmEJ.,Thesocialfunctionofthepast:somequestions,PastPresent55,P3-17 JanAssmannDaskulturelleGedachtnis:Schrift,ErinnerungundpolitischehIdentitatinfruhenHochkulturen,Munchen:beck JerzyJedlicki,HistoricalMemoryasaSourceofConflictinEasternEurope,CommunistandPost-CommunistStudies32,P225-232
JunJingVillagesdammed,villagesrepossessed:amemorialmovementinnorthwestChina,AmericanEthnologistVolume26no.2,P324-43 KansteinerW.Finding,MeaninginMemory:AMethodologicalCritiqueofCollectiveMemoryStudiesHistoryandTheory,Volume41,no.2,P179-197
MannheimK.,Theproblemofgenerations,InEssaysintheSociologyofCulture,1952,P276-322,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McLaurin,MeltonA.,CommemoratingWilmington’sracialviolenceof1898:fromindividualtocollectivememory,SouthernCulturesVolume6no.4,P35-57 MeadGH.,ThePhilosophyofthePresent,1959LaSalle,IL:OpenCourt.OrtnerS.Theoryinanthropologysincethesixties.Comp.Stud.Soc.Hist.26P126-66.Olick,JeffreyK.;Robbins,Joyce.SocialMemoryStudies:from“CollectiveMemory”totheHistoricalSociologyofMnemonicPractices.AnnualReviewofSociologyVolume24P105-40
PaulG.PickowiczMemoriesofRevolutionandCollectivizationinChina:TheUnauthorizedReminiscencesofaRuralIntellectual.Memory,History,andOppositionUnderStateSocialism.EditedbyRubicWaston,SantaFe:SchoolofAmericanResearch.Pohlandt-McCormick,Helena.“Isawanightmare-”:violenceandtheconstructionofmemoryHistoryandTheoryVolume39no4P23-44
SchudsonM.Thepresentinthepastversusthepastinthepresent.Communication11P105-13.SchudsonM.WatergateinAmericanMemory:HowWeRemember,Forget,andReconstructthePast.NewYork:BasicBooks.SchwartzB..Socialchangeandcollectivememory:thedemocratizationofGeorgeWashington.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56P221-36.SchwartzB.MemoryasaCulturalSystem:ApahamLincolninWorldWarII.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1P908-27.ShilsE.TraditionChicago:Univ.ChicagoPress.Wingfield,NancyM.Thepoliticsofmemory:constructingnationalidentityintheCzechlands,1945to1948.EastEuropeanPoliticsandSocietiesVolume14no2P246-67 XinLiuRemembertoForget:CritiqueofaCriticalCase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