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汇总(小抄终极打印版)

时间:2019-05-14 11:2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汇总(小抄终极打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汇总(小抄终极打印版)》。

第一篇: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汇总(小抄终极打印版)

布鲁纳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倾向2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学习动机的种类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顺向、逆向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横向、纵向迁移5高路、低路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a学习材料b学习目标与过程c学习情境

2、原有认知结构a水平b组织性c可利用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迁移的教学

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方法

课堂有效概括的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激励学生交流

动作技能的形成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动作技能培训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排除互相干扰。2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

5、试图回忆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常用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扩展与引申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策略

2、监督策略。

3、调控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的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效能性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

3、完形训练

4、交互式教学

5、合作学习模式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造适宜的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鱼考试内容2注重个性的塑造a保护学生的好奇心b接受学生的想法c重视学生于总不同的见解、观点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a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b发散思维训练c学会容忍模糊性自我设计训练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价值澄清、群体约定、、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2、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3、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个人因素a生物学方面2心理方面2家庭因素a父母关系b父母期望c教养方式d父母个性3学校因素a教育方式b同伴关系c学习负担4社会因素

中学社那个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隐匿性与冲突性、多元性与单一性、无知性与盲目性

群体凝聚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课堂管理的策略: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心、变换管理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语言暗示、表扬、言语提示、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社投入学习3帮助学社自我管理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教学测量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促进教师的教学;

3、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

4、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点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树立自信心。A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b设置合理的目标c进行归隐训练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a使任务更有趣b引发认知冲突c合理使用表扬d合适的反馈(具体、及时、经常)

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1)破除创新神秘论;(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4)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难奏效。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第二篇: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要素。这是强调要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4.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桑代克 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6.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 的 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 个案法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入芝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 D个体青春期的变声 2.在下列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A忽视 B惩罚 C警告 D表扬 3.“杀鸡给猴看”产生的是—— 强化效应。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 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种说法中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消极

5.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惩罚 强化。

A不是 B属于正 C属于负 D属于消极 6.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他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过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7.在商业促销活动时,一些商家常常把幸运的获奖者放在他们的宣传中,想以此引起人们的A替代性学习B建构学习C试误学习D顿悟学习

8.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时,教师撤销对他的处罚,这属于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9.下列属于桑代克通过研究动物学习提出的学习律的是 A强化律 B反馈律 C惩罚律 D效果律

10.学生李亦看到同学在体育课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而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也参与进去。这种同学行为对他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类学习的适例?

A直接学习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D试误学习

11.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A逻辑意义 B潜在意义 C心理意义 D客观意义 12.建构主义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

A客观性 B确定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13.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14.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是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 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练习题

1.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某规则含义的学习属于---学习。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2.在下列具体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A划线 B列提纲 C记忆术 D网联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熟悉默读方法,这时的学习属于 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 C言语知识学习D元认知知识学习4.下列中不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练习题

5.期末复习时,对一学科的学习内容采用树形图形式来概括、整理其关系,这是使用的 A精制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6.掌握同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7.下列活动中主要归属于动作技能活动的是

A快速阅读 B书法 C计算 D下棋 8.下列活动主要归属于心智技能活动的是

A下棋 B体操 C书法 D游泳

9.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加入中介词,将其加工成“gas-该死一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10.人们常常使用顺口溜,歌诀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学习材料。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认知策略 11.英语单词学习主要属于

A符号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其应用知识所产生的干扰,属于 A逆向正迁移 B顺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顺向负迁移 2.“吃一堑,长一智”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负迁移 B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闻一知十”属于

A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正迁移 D干扰

4.“功能固着”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积极迁移 D逆向迁移

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入乡随俗 D上行下效 6.“举一反三”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

A.逆向迁移 B.一般迁移 C.负迁移 D.特殊迁移 7.下列哪种不属于迁移

A温故知新 B举一反三 C上行下效 D闻一知十 8.下列不属于迁移的是

A.前车之鉴 B约定俗成 C因噎废食 D谈虎色变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练习题

1.研究如何提升长沙市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界定模糊问题 D精确问题

2.大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中所研究的问题,多是

A界定模糊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创造性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A 流畅性 B独特性 C变通性 D整合性

4.学习怎样写作文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一般问题 D抽象问题

5.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错误却很容易被发现。这是由于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6.“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A.抽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7.政治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是一个 A.常规性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有结构的问题 D.创造性问题

8.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解答的一般途径包括算法式和

A.启发式 B.提取式 C.分析式 D.综合式

9.吉尔福特提出了可作为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思维特征三指标。下列不属于的是 A.流畅性 B.稳定性 C.变通性 D.新异性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练习题

1.通常学生最喜欢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 A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B能力、努力、心情、运气C能力、努力、帮助、难度 D智力、努力、指导、环境

2.大学生为获得证书而在积极的学习,这种学习动机主要属 A近景性动机 B 远景性动机

C 认知性动机 D 内在动机

3.人们在一活动前对自己完成活动能力的主观估计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之为 A归因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成就动机

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解和理解,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所激起的动机是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导性内驱力

5.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

A.疲劳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6.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面对他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A自我提高动机 B认知动机 C交往动机 D成就动机 7.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下列哪种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A自尊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归属的需要

8.目前研究认为,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是

A相关的线性关系 B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C不相关的独立关系 D相对独立关系

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的任务。A30% B50% C60% D80%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练习题

1.大学生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属于对理想我关注的表现 A实际的人际关系 B 拥有的角色地位 C 个性特征 D 目标

2.学生对自己性格特点的意识,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分,这属于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 A 生理我 B 心理我 C 社会我 D 理想我 3.自卑主要属于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社会我

4.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属 A 现实我 B 投射我 C 理想我 D 过去我

5.大学生常表现出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体现了其自我体验方面的 A波动性 B敏感性 C自尊感强 D自卑感强 6.自信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知觉 7.下列不属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中自我调控特点的是

A自尊感与自卑感交织 B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C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D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练习题

1.“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下列哪种群体影响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 群体极化

2.在大学中下列哪种学生群体主要属于非正式群体 A学术沙龙 B 班集体 C 学生会 D 校、院文艺宣传队

3.有时,一起参加活动的人较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责任心就少些,这是下列哪种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4.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5.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学会理解他人,心理学将这称之为

A移情 B同情 C关爱 D社会交换

6.“人云亦云”属于______现象。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人际交往的本质是

A.平等 B.社会交换 C.尊重 D.理解

8.“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人际交往的 原则。

A尊重 B真诚 C理解 D交换 9.下列不属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特点的是 A平等性 B感情色彩浓厚 C理想化 D波动性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练习题

1.皮亚杰、科尔伯格都认为,个体品德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发展 A道德意志 B道德判断能力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经历了

A他律到自律两级水平B三水平六阶段 C八阶段 D四阶段

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学生认为“人们的道德原则是自我选择的”,其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在

A世俗水平B超世俗水平C后世俗水平D前世俗水平

4.在现场通过直接感知而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是

A直觉式道德感 B想象式道德感 C情景式道德感 D理智式道德感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自我同一性 B承担社会义务 C显示创造力 D变得勤奋

6.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结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认识作用 B动机作用 C调节作用 D标志作用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练习题

1.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 A 发展性目标 B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诊断性目标

2.下列那些大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 吸烟 B 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别人不满意 C 过分依赖 D 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3.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下列哪类目标 A 发展性目标 B 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 诊断性目标

4.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该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这句话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信赖性原则 D.平等尊重原则 5.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是

A神经症 B精神病 C人格障碍 D短期情境障碍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

练习题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是首先要明确的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策略 D教学评价 2.学期中的单元测验主要属于

A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3.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4.教学前,教师从反思他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指导,这属于 A对活动的反思 B活动中的反思 C为活动反思 D教学监控 5.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应扮演的角色是

A朋友与管理者 B榜样 C研究者 D知识传授者 6.根据教学评价的类型,大学生过级考试主要属于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准备性评价

第三篇: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系统阐述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关系的教育思想称之为()。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教育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3.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体现了()的观点对人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平行论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教师职业()角色的阐述。

A.授业解惑

B.管理者

C.示范者

D.父母与朋友

7.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

D.课程指南

8.在测验学生英译汉的技巧时,由于所选的短文中词汇量较大,学生受到词汇量的障碍而难以发挥翻译技巧,测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然而并没有确切说明学生的翻译技巧,这样的测验()不高。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区分度

9.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2.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3.《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4.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A.德育活动

B.劳动技术教育

C.课外活动

D.额外教育

15.下面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的是()。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

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

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

D.老师穿得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

第四篇: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B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B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要素。这是强调要遵循 原则。B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4.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桑代克

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D 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6.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 A 的 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 个案法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B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入芝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 D个体青春期的变声 2.在下列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C A忽视 B惩罚 C警告 D表扬 3.“杀鸡给猴看”产生的是—— 强化效应。C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 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种说法中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B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消极

5.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惩罚 A 强化。

A不是 B属于正 C属于负 D属于消极 6.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他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过 A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7.在商业促销活动时,一些商家常常把幸运的获奖者放在他们的宣传中,想以此引起人们的A替代性学习B建构学习C试误学习D顿悟学习A

8.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时,教师撤销对他的处罚,这属于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C 9.下列属于桑代克通过研究动物学习提出的学习律的是 D ·· ~ A强化律 B反馈律 C惩罚律 D效果律

10.学生李亦看到同学在体育课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而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也参与进去。这种同学行为对他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类学习的适例? B A直接学习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D试误学习

11.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C A逻辑意义 B潜在意义 C心理意义 D客观意义 12.建构主义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 C A客观性 B确定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13.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B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14.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是 A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 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练习题

1.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某规则含义的学习属于---学习。B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2.在下列具体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C A划线 B列提纲 C记忆术 D网联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熟悉默读方法,这时的学习属于 B 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 C言语知识学习D元认知知识学习4.下列中不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D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练习题

5.期末复习时,对一学科的学习内容采用树形图形式来概括、整理其关系,这是使用的 B A精制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6.掌握同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 B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7.下列活动中主要归属于动作技能活动的是 B A快速阅读 B书法 C计算 D下棋 8.下列活动主要归属于心智技能活动的是 A A下棋 B体操 C书法 D游泳

9.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加入中介词,将其加工成“gas-该死一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 ~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10.人们常常使用顺口溜,歌诀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学习材料。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B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认知策略 11.英语单词学习主要属于 A A符号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其应用知识所产生的干扰,属于 D A逆向正迁移 B顺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顺向负迁移

2.“吃一堑,长一智”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C A负迁移 B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闻一知十”属于 C A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正迁移 D干扰

4.“功能固着”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积极迁移 D逆向迁移

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B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入乡随俗 D上行下效 6.“举一反三”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D A.逆向迁移 B.一般迁移 C.负迁移 D.特殊迁移 7.下列哪种不属于迁移 C A温故知新 B举一反三 C上行下效 D闻一知十 8.下列不属于迁移的是 B A.前车之鉴 B约定俗成 C因噎废食 D谈虎色变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练习题

1.研究如何提升长沙市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界定模糊问题 D精确问题

2.大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中所研究的问题,多是 A A界定模糊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创造性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D A 流畅性 B独特性 C变通性 D整合性

4.学习怎样写作文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B A结构良好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一般问题 D抽象问题

··

C ~ 5.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错误却很容易被发现。这是由于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D 6.“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D A.抽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7.政治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是一个 C A.常规性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有结构的问题 D.创造性问题

8.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解答的一般途径包括算法式和 A A.启发式 B.提取式 C.分析式 D.综合式

9.吉尔福特提出了可作为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思维特征三指标。下列不属于的是 D A.流畅性 B.稳定性 C.变通性 D.新异性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练习题

1.通常学生最喜欢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 A A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B能力、努力、心情、运气C能力、努力、帮助、难度 D智力、努力、指导、环境

2.大学生为获得证书而在积极的学习,这种学习动机主要属 A A近景性动机

B 远景性动机 C 认知性动机 D 内在动机

3.人们在一活动前对自己完成活动能力的主观估计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之为 B A归因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成就动机

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解和理解,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所激起的动机是 A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导性内驱力

5.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 D A.疲劳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6.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面对他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努力学·· ~习。这种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C A自我提高动机 B认知动机 C交往动机 D成就动机

7.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下列哪种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C A自尊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归属的需要 8.目前研究认为,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是 B A相关的线性关系 B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C不相关的独立关系 D相对独立关系

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的任务。B A30% B50% C60% D80% 10.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动机水平宜控制在D A.高水平

B.较高水平

C.低水平

D.较低水平

11.通常,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和不可控的因素,可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D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12.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宜引导其多做下列哪种归因

A

A.内部--稳定

B.内部--不稳定

C.外部--稳定

D.外部--不稳定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练习题

1.大学生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属于对理想我关注的表现 D A实际的人际关系 B 拥有的角色地位 C 个性特征 D 目标

2.学生对自己性格特点的意识,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分,这属于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 B A 生理我 B 心理我 C 社会我 D 理想我 3.自卑主要属于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B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社会我

4.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属 B A 现实我 B 投射我 C 理想我 D 过去我

5.大学生常表现出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体现了其自我体验方面的 B A波动性 B敏感性 C自尊感强 D自卑感强 6.自信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B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知觉 7.下列不属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中自我调控特点的是 A A自尊感与自卑感交织 B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C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D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

·· ~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练习题

1.“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下列哪种群体影响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B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 群体极化

2.在大学中下列哪种学生群体主要属于非正式群体 A A学术沙龙 B 班集体 C 学生会 D 校、院文艺宣传队

3.有时,一起参加活动的人较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责任心就少些,这是下列哪种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表现? B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4.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A 5.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学会理解他人,心理学将这称之为 A A移情 B同情 C关爱 D社会交换

6.“人云亦云”属于______现象。C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人际交往的本质是 B A.平等 B.社会交换 C.尊重 D.理解

8.“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人际交往的 A 原则。

A尊重 B真诚 C理解 D交换 9.下列不属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特点的是

A平等性 B感情色彩浓厚 C理想化 D波动性 D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练习题

1.皮亚杰、科尔伯格都认为,个体品德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发展 B A道德意志 B道德判断能力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经历了 A A他律到自律两级水平B三水平六阶段 C八阶段 D四阶段

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学生认为“人们的道德原则是自我选择的”,其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在 C A世俗水平B超世俗水平C后世俗水平D前世俗水平

4.在现场通过直接感知而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是 A A直觉式道德感 B想象式道德感 C情景式道德感 D理智式道德感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B A建立自我同一性 B承担社会义务 C显示创造力 D变得勤奋

6.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结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B ·· ~ A认识作用 B动机作用 C调节作用 D标志作用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练习题

1.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 D A 发展性目标 B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诊断性目标

2.下列那些大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 A 吸烟 B 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别人不满意 C 过分依赖 D 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3.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下列哪类目标 C A 发展性目标 B 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 诊断性目标

4.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该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这句话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 D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信赖性原则 D.平等尊重原则 5.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是 A A神经症 B精神病 C人格障碍 D短期情境障碍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

练习题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是首先要明确的 B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策略 D教学评价 2.学期中的单元测验主要属于 B A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3.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D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4.教学前,教师从反思他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指导,这属于 C A对活动的反思 B活动中的反思

C为活动反思 D教学监控

5.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应扮演的角色是 A A朋友与管理者 B榜样 C研究者 D知识传授者 6.根据教学评价的类型,大学生过级考试主要属于 B ·· ~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准备性评价

··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类教育学心理学_小抄版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类教育学心理学_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强化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交流。

1古代教育特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近代教育特点:国家干预,公立学校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教育立法。1二战后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影响: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2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的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教育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2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前者是金字塔形登记制教育,后者是平等的开放教育;前是筛选制评定优劣,后依据兴趣选择评定;前是按年龄段教育,后是跨年龄段或无年龄段教育;前有时空限制,后是跨时空教育。2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2校园文化: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2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长期实践形成的。2学校文化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缩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2学校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2校园文化构成: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种亚文化。

2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2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影响。

3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启示: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使学校教育过程中重视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人身心发展动因: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华生,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型,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例: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顺序性;一刀切,一锅煮违背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三种不同层次: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3教育如何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交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和怀疑知识技能。4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

4教育目的意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切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本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5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处于认识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5对学生的认识:1)传统认识: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对家长和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2)现代教育思想: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5学生享有的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权利。5对家长的要求: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5如何理解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

5教师: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性质: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专业人员;是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是教育者。5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多样化,主要角色6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5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6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广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6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6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

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课程理论发展水平)6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学科的研究。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6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有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6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2)本文部分。系统的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6教材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的作用: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术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材编写原则: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靠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个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实施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6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7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的意义: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7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7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7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7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类教育学心理学_

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那个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7如何组织学生复习?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教师应如何备课?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8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8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课的类型划分: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8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8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8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主要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策略。9德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形式: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9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它伴

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10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

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任的权威、地位、职权;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意志。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当前班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9品德形成的基础:活动和交往1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9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了解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方法:通过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确的方向发展。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 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 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 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 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 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 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4)教 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 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 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基本要求:深入了 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 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9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9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 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使 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a明确目的性 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2)榜样法3)锻炼法。是有 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的 品德方法4)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 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 冶。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 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5)表扬奖励与 批评处分。基本要求:1 公平正确 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9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 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9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当 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 和认知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 合理的推理方式;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9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首先,道 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 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 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 行动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 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10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四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 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中国最早采用 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 我教育能力。

10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 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 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班级功能: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 为等功能。

10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 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 一种互动的关系。10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 力,学会自治自理。

10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0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 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 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 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10班级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10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由于受分数压力 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 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 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 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 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1教师:教师对教与学起主导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1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教育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1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活动之后的检验、反思。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掌握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瓜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2青年时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青年时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认知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计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和阶段。

2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抽象概念,阶段标志是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2人格:又称人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0.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其他三个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父母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同辈群体

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3)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1)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也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2性格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3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特征:学习表现为学习或学习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所以,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3学生的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过程分为: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3学习理论:1)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错误说(反复尝试);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苛勒---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布鲁纳---结构学习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4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4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4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4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4.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等。

4诱因分类:1)积极诱因: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地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消极诱因: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动机、低级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3)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4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系得到加强。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即生理思维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完成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活他人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把归因分为三种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人物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4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4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研究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本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4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掌握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距,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那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5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成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成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过简历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迁移的作用(意义)?(简答)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时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由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即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想与定势常常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除前面所涉及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是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有哪些?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的程序是使有效地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6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分类:1)按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按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知识学习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时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知识学习主要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6知识学习的作用(意义)?(简答)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包括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两个环节。

6教学过程中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接方式。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言、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6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6概括:指主体通过对干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地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6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实力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比较主要由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半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记忆系统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6遗忘特点: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6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仰制和倒摄仰制。前摄仰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仰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会议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论述):因掌握记忆和遗忘的特点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咬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话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5)合理进行复习(问答)a)及时复习b)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显贵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复习一次或几次c)反复阅读结合长时背诵。

7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基本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者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以及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分类:1)操作技能:也叫做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时哦那个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7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包括: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2)操作模仿:动作特点:a)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b)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c)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d)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动作特点:a)动作品质。外界条件保持不变时,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b)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c)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d)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动作特点:a)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b)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二F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c)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d)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四个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是有效学习必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社会资源利用)。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控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8策略概念: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方法。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f)画线。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a)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b)做笔记c)提问d)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示。利用表格。4)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9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无结构的问题。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9检验假设的方法:1)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2)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9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艺等。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9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9高创造性者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方法:

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基本思路和做法):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1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道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10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高中或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理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10态度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地强化方式。3)利用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11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的一员积极的社会功能。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1)焦虑症。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时考试焦虑2)抑郁。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11心理评估及其意义:1)心理评估的含义: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2)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3)心理评估的意义。a)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b)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11心理辅导: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下载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汇总(小抄终极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汇总(小抄终极打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整理直接打印

    1.1 学校的产生: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1.2现代......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5篇材料)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中学)第一章: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学 人名 中学 教师资格证 考试

    第一章 概述: 桑代克: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P9 弗洛伊德: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P10: 布鲁纳: 60年代初的课改运动, 1994年总......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1

    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名词解释 学习教育心理学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教......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廉洁从教注重礼仪 遵守公德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之关于“心理断乳期”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 之关于“心理断乳期” 欢迎来到湖南教师招聘网(http://hn.zgjsks.com/),湖南教师招聘网是湖南教师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湖南教师招聘及......

    2012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小抄版

    名词解释 1.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 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简答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简答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滴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习动机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