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时间:2019-05-14 11:2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第一篇: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要素。这是强调要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4.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桑代克 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6.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 的 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 个案法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入芝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 D个体青春期的变声 2.在下列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A忽视 B惩罚 C警告 D表扬 3.“杀鸡给猴看”产生的是—— 强化效应。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 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种说法中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消极

5.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惩罚 强化。

A不是 B属于正 C属于负 D属于消极 6.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他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过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7.在商业促销活动时,一些商家常常把幸运的获奖者放在他们的宣传中,想以此引起人们的A替代性学习B建构学习C试误学习D顿悟学习

8.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时,教师撤销对他的处罚,这属于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9.下列属于桑代克通过研究动物学习提出的学习律的是 A强化律 B反馈律 C惩罚律 D效果律

10.学生李亦看到同学在体育课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而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也参与进去。这种同学行为对他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类学习的适例?

A直接学习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D试误学习

11.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A逻辑意义 B潜在意义 C心理意义 D客观意义 12.建构主义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

A客观性 B确定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13.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14.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是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 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练习题

1.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某规则含义的学习属于---学习。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2.在下列具体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A划线 B列提纲 C记忆术 D网联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熟悉默读方法,这时的学习属于 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 C言语知识学习D元认知知识学习4.下列中不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练习题

5.期末复习时,对一学科的学习内容采用树形图形式来概括、整理其关系,这是使用的 A精制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6.掌握同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7.下列活动中主要归属于动作技能活动的是

A快速阅读 B书法 C计算 D下棋 8.下列活动主要归属于心智技能活动的是

A下棋 B体操 C书法 D游泳

9.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加入中介词,将其加工成“gas-该死一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10.人们常常使用顺口溜,歌诀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学习材料。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认知策略 11.英语单词学习主要属于

A符号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其应用知识所产生的干扰,属于 A逆向正迁移 B顺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顺向负迁移 2.“吃一堑,长一智”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负迁移 B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闻一知十”属于

A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正迁移 D干扰

4.“功能固着”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积极迁移 D逆向迁移

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入乡随俗 D上行下效 6.“举一反三”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

A.逆向迁移 B.一般迁移 C.负迁移 D.特殊迁移 7.下列哪种不属于迁移

A温故知新 B举一反三 C上行下效 D闻一知十 8.下列不属于迁移的是

A.前车之鉴 B约定俗成 C因噎废食 D谈虎色变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练习题

1.研究如何提升长沙市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界定模糊问题 D精确问题

2.大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中所研究的问题,多是

A界定模糊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创造性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A 流畅性 B独特性 C变通性 D整合性

4.学习怎样写作文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一般问题 D抽象问题

5.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错误却很容易被发现。这是由于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6.“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A.抽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7.政治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是一个 A.常规性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有结构的问题 D.创造性问题

8.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解答的一般途径包括算法式和

A.启发式 B.提取式 C.分析式 D.综合式

9.吉尔福特提出了可作为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思维特征三指标。下列不属于的是 A.流畅性 B.稳定性 C.变通性 D.新异性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练习题

1.通常学生最喜欢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 A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B能力、努力、心情、运气C能力、努力、帮助、难度 D智力、努力、指导、环境

2.大学生为获得证书而在积极的学习,这种学习动机主要属 A近景性动机 B 远景性动机

C 认知性动机 D 内在动机

3.人们在一活动前对自己完成活动能力的主观估计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之为 A归因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成就动机

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解和理解,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所激起的动机是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导性内驱力

5.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

A.疲劳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6.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面对他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A自我提高动机 B认知动机 C交往动机 D成就动机 7.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下列哪种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A自尊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归属的需要

8.目前研究认为,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是

A相关的线性关系 B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C不相关的独立关系 D相对独立关系

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的任务。A30% B50% C60% D80%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练习题

1.大学生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属于对理想我关注的表现 A实际的人际关系 B 拥有的角色地位 C 个性特征 D 目标

2.学生对自己性格特点的意识,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分,这属于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 A 生理我 B 心理我 C 社会我 D 理想我 3.自卑主要属于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社会我

4.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属 A 现实我 B 投射我 C 理想我 D 过去我

5.大学生常表现出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体现了其自我体验方面的 A波动性 B敏感性 C自尊感强 D自卑感强 6.自信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知觉 7.下列不属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中自我调控特点的是

A自尊感与自卑感交织 B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C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D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练习题

1.“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下列哪种群体影响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 群体极化

2.在大学中下列哪种学生群体主要属于非正式群体 A学术沙龙 B 班集体 C 学生会 D 校、院文艺宣传队

3.有时,一起参加活动的人较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责任心就少些,这是下列哪种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4.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5.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学会理解他人,心理学将这称之为

A移情 B同情 C关爱 D社会交换

6.“人云亦云”属于______现象。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人际交往的本质是

A.平等 B.社会交换 C.尊重 D.理解

8.“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人际交往的 原则。

A尊重 B真诚 C理解 D交换 9.下列不属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特点的是 A平等性 B感情色彩浓厚 C理想化 D波动性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练习题

1.皮亚杰、科尔伯格都认为,个体品德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发展 A道德意志 B道德判断能力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经历了

A他律到自律两级水平B三水平六阶段 C八阶段 D四阶段

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学生认为“人们的道德原则是自我选择的”,其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在

A世俗水平B超世俗水平C后世俗水平D前世俗水平

4.在现场通过直接感知而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是

A直觉式道德感 B想象式道德感 C情景式道德感 D理智式道德感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自我同一性 B承担社会义务 C显示创造力 D变得勤奋

6.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结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认识作用 B动机作用 C调节作用 D标志作用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练习题

1.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 A 发展性目标 B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诊断性目标

2.下列那些大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 吸烟 B 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别人不满意 C 过分依赖 D 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3.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下列哪类目标 A 发展性目标 B 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 诊断性目标

4.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该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这句话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信赖性原则 D.平等尊重原则 5.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是

A神经症 B精神病 C人格障碍 D短期情境障碍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

练习题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是首先要明确的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策略 D教学评价 2.学期中的单元测验主要属于

A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3.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4.教学前,教师从反思他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指导,这属于 A对活动的反思 B活动中的反思 C为活动反思 D教学监控 5.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应扮演的角色是

A朋友与管理者 B榜样 C研究者 D知识传授者 6.根据教学评价的类型,大学生过级考试主要属于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准备性评价

第二篇: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B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B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要素。这是强调要遵循 原则。B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4.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桑代克

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D 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6.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 A 的 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 个案法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B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入芝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 D个体青春期的变声 2.在下列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C A忽视 B惩罚 C警告 D表扬 3.“杀鸡给猴看”产生的是—— 强化效应。C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 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种说法中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B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消极

5.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惩罚 A 强化。

A不是 B属于正 C属于负 D属于消极 6.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他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过 A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7.在商业促销活动时,一些商家常常把幸运的获奖者放在他们的宣传中,想以此引起人们的A替代性学习B建构学习C试误学习D顿悟学习A

8.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时,教师撤销对他的处罚,这属于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C 9.下列属于桑代克通过研究动物学习提出的学习律的是 D ·· ~ A强化律 B反馈律 C惩罚律 D效果律

10.学生李亦看到同学在体育课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而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也参与进去。这种同学行为对他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类学习的适例? B A直接学习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D试误学习

11.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C A逻辑意义 B潜在意义 C心理意义 D客观意义 12.建构主义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 C A客观性 B确定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13.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B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14.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是 A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 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练习题

1.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某规则含义的学习属于---学习。B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2.在下列具体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C A划线 B列提纲 C记忆术 D网联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熟悉默读方法,这时的学习属于 B 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 C言语知识学习D元认知知识学习4.下列中不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D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练习题

5.期末复习时,对一学科的学习内容采用树形图形式来概括、整理其关系,这是使用的 B A精制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6.掌握同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 B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7.下列活动中主要归属于动作技能活动的是 B A快速阅读 B书法 C计算 D下棋 8.下列活动主要归属于心智技能活动的是 A A下棋 B体操 C书法 D游泳

9.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加入中介词,将其加工成“gas-该死一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 ~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10.人们常常使用顺口溜,歌诀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学习材料。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B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认知策略 11.英语单词学习主要属于 A A符号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其应用知识所产生的干扰,属于 D A逆向正迁移 B顺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顺向负迁移

2.“吃一堑,长一智”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C A负迁移 B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闻一知十”属于 C A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正迁移 D干扰

4.“功能固着”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积极迁移 D逆向迁移

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B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入乡随俗 D上行下效 6.“举一反三”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D A.逆向迁移 B.一般迁移 C.负迁移 D.特殊迁移 7.下列哪种不属于迁移 C A温故知新 B举一反三 C上行下效 D闻一知十 8.下列不属于迁移的是 B A.前车之鉴 B约定俗成 C因噎废食 D谈虎色变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练习题

1.研究如何提升长沙市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界定模糊问题 D精确问题

2.大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中所研究的问题,多是 A A界定模糊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创造性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D A 流畅性 B独特性 C变通性 D整合性

4.学习怎样写作文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B A结构良好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一般问题 D抽象问题

··

C ~ 5.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错误却很容易被发现。这是由于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D 6.“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D A.抽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7.政治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是一个 C A.常规性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有结构的问题 D.创造性问题

8.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解答的一般途径包括算法式和 A A.启发式 B.提取式 C.分析式 D.综合式

9.吉尔福特提出了可作为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思维特征三指标。下列不属于的是 D A.流畅性 B.稳定性 C.变通性 D.新异性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练习题

1.通常学生最喜欢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 A A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B能力、努力、心情、运气C能力、努力、帮助、难度 D智力、努力、指导、环境

2.大学生为获得证书而在积极的学习,这种学习动机主要属 A A近景性动机

B 远景性动机 C 认知性动机 D 内在动机

3.人们在一活动前对自己完成活动能力的主观估计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之为 B A归因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成就动机

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解和理解,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所激起的动机是 A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导性内驱力

5.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 D A.疲劳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6.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面对他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努力学·· ~习。这种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C A自我提高动机 B认知动机 C交往动机 D成就动机

7.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下列哪种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C A自尊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归属的需要 8.目前研究认为,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是 B A相关的线性关系 B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C不相关的独立关系 D相对独立关系

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的任务。B A30% B50% C60% D80% 10.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动机水平宜控制在D A.高水平

B.较高水平

C.低水平

D.较低水平

11.通常,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和不可控的因素,可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D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12.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宜引导其多做下列哪种归因

A

A.内部--稳定

B.内部--不稳定

C.外部--稳定

D.外部--不稳定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练习题

1.大学生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属于对理想我关注的表现 D A实际的人际关系 B 拥有的角色地位 C 个性特征 D 目标

2.学生对自己性格特点的意识,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分,这属于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 B A 生理我 B 心理我 C 社会我 D 理想我 3.自卑主要属于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B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社会我

4.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属 B A 现实我 B 投射我 C 理想我 D 过去我

5.大学生常表现出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体现了其自我体验方面的 B A波动性 B敏感性 C自尊感强 D自卑感强 6.自信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B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知觉 7.下列不属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中自我调控特点的是 A A自尊感与自卑感交织 B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C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D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

·· ~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练习题

1.“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下列哪种群体影响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B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 群体极化

2.在大学中下列哪种学生群体主要属于非正式群体 A A学术沙龙 B 班集体 C 学生会 D 校、院文艺宣传队

3.有时,一起参加活动的人较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责任心就少些,这是下列哪种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表现? B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4.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A 5.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学会理解他人,心理学将这称之为 A A移情 B同情 C关爱 D社会交换

6.“人云亦云”属于______现象。C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人际交往的本质是 B A.平等 B.社会交换 C.尊重 D.理解

8.“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人际交往的 A 原则。

A尊重 B真诚 C理解 D交换 9.下列不属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特点的是

A平等性 B感情色彩浓厚 C理想化 D波动性 D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练习题

1.皮亚杰、科尔伯格都认为,个体品德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发展 B A道德意志 B道德判断能力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经历了 A A他律到自律两级水平B三水平六阶段 C八阶段 D四阶段

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学生认为“人们的道德原则是自我选择的”,其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在 C A世俗水平B超世俗水平C后世俗水平D前世俗水平

4.在现场通过直接感知而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是 A A直觉式道德感 B想象式道德感 C情景式道德感 D理智式道德感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B A建立自我同一性 B承担社会义务 C显示创造力 D变得勤奋

6.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结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B ·· ~ A认识作用 B动机作用 C调节作用 D标志作用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练习题

1.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 D A 发展性目标 B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诊断性目标

2.下列那些大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 A 吸烟 B 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别人不满意 C 过分依赖 D 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3.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下列哪类目标 C A 发展性目标 B 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 诊断性目标

4.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该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这句话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 D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信赖性原则 D.平等尊重原则 5.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是 A A神经症 B精神病 C人格障碍 D短期情境障碍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

练习题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是首先要明确的 B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策略 D教学评价 2.学期中的单元测验主要属于 B A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3.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D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4.教学前,教师从反思他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指导,这属于 C A对活动的反思 B活动中的反思

C为活动反思 D教学监控

5.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应扮演的角色是 A A朋友与管理者 B榜样 C研究者 D知识传授者 6.根据教学评价的类型,大学生过级考试主要属于 B ·· ~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准备性评价

··

第三篇: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系统阐述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关系的教育思想称之为()。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教育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3.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体现了()的观点对人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平行论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教师职业()角色的阐述。

A.授业解惑

B.管理者

C.示范者

D.父母与朋友

7.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

D.课程指南

8.在测验学生英译汉的技巧时,由于所选的短文中词汇量较大,学生受到词汇量的障碍而难以发挥翻译技巧,测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然而并没有确切说明学生的翻译技巧,这样的测验()不高。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区分度

9.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2.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3.《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4.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A.德育活动

B.劳动技术教育

C.课外活动

D.额外教育

15.下面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的是()。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

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

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

D.老师穿得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

第四篇:2013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整理直接打印

1.1 学校的产生: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1.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2社会化, 3生产化,4民主化,5国际化,6现代化,7多元化

1.3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1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3.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3.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人力资本理论.3.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3.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3.5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6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3.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3.8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3.9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3.10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3.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4.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4.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⑵顺序性.⑶阶段性

⑷个别差异性⑸互补性

4.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⑴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⑵个体的心理活动.⑶社会实践活动

4.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⑵对人潜力的发掘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4.5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1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5.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⑶教师的教学目标.5.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也是哲学基础)

5.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

全面发展的教育.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5.5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6.1学生的本质属性:⑴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1主观能动性、2思想情感、3个性特征)⑵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6.2教师职业性质:⑴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⑶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6.3教师职业的特点: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6.4教师劳动的特点:⑴特殊的复杂性.⑵独特的创造性.⑶鲜明的示范性.⑷显效的长期性.6.5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⑴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6.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6.7教师的人格特征:⑴优良的个性品质。(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忍不拔的毅力)⑵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和创新的教育能力)6.8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指1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2是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6.9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⑵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⑶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6.10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6.1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1树立新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7.1.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7.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7.2课程设计的过程: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经验

7.3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7.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7.5课程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7.6课程改革趋势:1结构日趋合理化;2内容日趋综合化;3形式日趋多样化.8.1教学包含方面:⑴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⑵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⑶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8.2教学的意义:⑴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⑶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8.3教学的任务: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⑷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8.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8.6教学过程的特点: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⑵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⑷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8.7教学过程的结构:⑴激发学习动机.⑵领会知识.⑶巩固知识.⑷运用知识.⑸检查知识.8.8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9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⑴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8.10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

1发现教学;2程序教学;3范例教学;4暗示教学

9.1班级授课制优缺点:有利于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不利于1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9.2备好课⑴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

解学生;考虑教法.⑵制作好三种方案.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即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9.3.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掌握新知识;4巩固新知识;5布置课外作业.9.4.好课的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9.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9.6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⑴内容型策略.⑵形式型策略.⑶方法型策略.⑷综合型策略

10.1德育的意义: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⑵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⑶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10.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⑵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⑶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0.3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⑵能力方面⑶知识方面

10.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⑴学生的知 情 意 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5心理辅导的原则:⑴激励性原则.⑵预防为主的原则.⑶因材施教原则.⑷愉悦性原则.⑸支援性原则

10.6德育原则:⑴导向性原则⑵正面教育原则⑶知行统一原则⑷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⑸因材施教原则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0.7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品德评价法;5自我教育法;6实际锻炼法

10.8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⑴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⑵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⑶课外校外活动.⑷社会实践活动.⑸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⑹班主任工作.11.1班级管理的作用⑴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⑵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⑶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2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3目标管理

11.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⑴明确的共同目标.⑵一定的组织结构.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⑷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1.4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1.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⑴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⑶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2.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⑴中央集权制国家在逐步加强“民主化”⑵地方分权制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家教育计划,逐步加强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权⑶建立合作办学.⑷政府对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⑸提倡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科研相结合.12.2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⑴多元化办学体制.⑵以地区统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⑶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⑷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

第五篇:2013湖南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重点

2013年湖南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备注(根据出题频率和大纲的层次把这些要点按重要程度标记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补充填空题: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有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 11、12-

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具体表现: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

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6、★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个阶段的特征:

★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集中化: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可逆性:指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 能力。(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①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②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④具有命题思维能力。⑤具有演绎推理能力。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观点)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维果斯基)教学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

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同辈群体。

11、如何建构健康的人格?人格统合包括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树立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生活态度)、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2、3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3、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物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线索参照,不受外来事物干扰); ★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

15、认知能力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1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17、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8、性格是指个体字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类型分为:1)机能类型说(英国的培因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向性说(瑞士的荣格提出内向型和外向型);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的阿德勒提出)

补充:中学生观察发展特点: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顺序性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发展快

中学生行为表现发生的变化:喜欢争论、理想主义 ★性格差异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1、(美)加涅将学习层次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这个分类是按照顺序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控制调节和管理的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这个学习分类不是按顺序的可以同时习得。

3、★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

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的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5、★★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请清楚了解这些规律的含义)

6、俄国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7、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请清楚了解这些规律的含义)他认为个体行为分为2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8、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的方式有:1)★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2)★行为塑造(也叫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9、★根据联结学习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策略有: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

10、格式塔的★顿悟学习,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是一个德国的心理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苛勒。

1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他提出的学习观是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的三个过程;他提出的教学观是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强化、结构、动机和程序原则)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1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现意义学习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接受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13、★建构主义学习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所谓的知识观1)并非预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知识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观,教学应把学的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知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研究性学习2)合作学习3)教学对话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种★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过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份: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诱因: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表扬、奖励等。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4)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2、★★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需要。

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此外,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和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都有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5、★★学习动机的理论:1)斯金纳提出强化论2)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前者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后者包括自我实现,即追求完整、丰满的人性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3)维纳提出的归因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4)阿特金森代表的成就动机理论(追求成功的和避免失败的)5)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即强化,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2)归因方式可使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3)自我效能感还受替代强化的影响

6、★★如何树立自信心?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①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 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③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目标: **①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中难度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②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

3)进行归因训练: **①教师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③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7、★★如何培养学习积极性?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4)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1)正、负迁移2)顺向、逆向迁移3)水平与垂直迁移4)一般与具体迁移5)同化性、顺应性与重组性迁移

关于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提出,官能自动迁移到活动中);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有相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说(贾德提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水下打靶试验);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理解和顿悟,小鸡觅食实验)

现代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论、(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2)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

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包括认知结构的可以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1、★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过程、学习情境)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3)学习定势(先于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叫心向。)2★★、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1)感性(感知和表象)与理性(概念和命题);2)具体与抽象3)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怎么做。加涅认为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概念和命题学习;2)下位(类属学习,分为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行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3、★(简答)课堂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过程。

★知识概括分为感性与理性概括两种。

4、(论述或简答)★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概括?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较)、自觉地进行概括。

★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简答)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鲜明的形象性、容量大、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很快变弱而消失)、短时记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容量无限度)。

5、★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弗洛伊德)。

6、★★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 学习技能

技能,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1)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2)是一活动方式3)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与能力的关系:P117—118 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连续与非连续、封闭与开放、精细与粗大)心智技能(一般与专门、智慧与认知)

动作技能的特点:有客观性;有外显性;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的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动作技能的形成:操作的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动作技能的培训: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紧张、放松)高原现象产生在★练习的中期,原因:1提高成绩需要采取新的结构和方法;2长时间练习后,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3个人基础知识不牢

★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对象脱离了支持物、进程压缩、应用的高效率。第八章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有效性,主动性,过程性,程序性。

★重视学习策略对解决教学改革中问题的重要意义: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学习策略构成: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他人支持)

★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试图回忆;画线。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其阅读的东西产生类比或表象,以促进其深层次理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识记。★常用的组织策略:聚类组织策略;概括法(纲要法,网络法);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地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布朗认为策略训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即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的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定义: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的种类:按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按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按概括程度可分为抽象问题和具体问题;按问题清晰程度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种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A发现问题 B 理解与表征问题(是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C 提出假设(常用解答问题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D 检验假设

★ 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因素: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太急于得出答案。

问题空间:指问题的主客观方面。问题空间由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三部分构成。

2、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把方案逐一尝试)和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此外,个体智力水平、情绪与动机状态,学习方法,认知风格等也有影响。

4、★★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A 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教授学生运用策略a、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

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D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a、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b、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c、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根据价值意义不同,创造的类型:★真创造和类创造

心理学家德雷夫达尔认为,创造性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提出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还有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6、★★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智力与个性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联的非线性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A低智商者不可能有创造性 B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 C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综合有关研究,高智商者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8、★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适宜的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b给学生留有充分地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集训,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练习,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态度的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比如说★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重要。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致性: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其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区别:

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提出因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会依次发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10岁以前:他律道德,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为:

1、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2、以自我为中心,且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3、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10岁以后:自律道德。其判断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182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儿童及少数青少年)、习俗水平(青年和成人)、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出现)。

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初中生的品德特点: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道德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3)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也是容易发生品德两级分化的时期。★初二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A亲历学习(斯金纳:强化,惩罚)B★观察学习(班杜拉:示范和替代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方式。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C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价值体系。)

9、★影响态度与品德条件:A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同伴群体)B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

10、★★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有效地说服—正反面论据(教师的说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B榜样示范;C价值澄清(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D群体约定E赏罚控制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心理健康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处境恐怖);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义:A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B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C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在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上制定的评估手段:★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心理测验类型:认知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评估性会谈和影响性会谈。会谈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其他心理评估方法有: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自述法。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分别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2、★★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A行为改变的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B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C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即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思考方式进而改善其情绪与行为,也称为认知辅导)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的系统规划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1、★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行为目标的陈述(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一般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的标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组织教学过程的9条件: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常用教学方法: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自习的方法。

三大教学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

★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课堂设计的3种形式:基本的课堂设计,特殊课堂设计,暂时性课堂设计。

教学策略指教师为有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等。它涉及教学事件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

2、★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有效的课堂管理目标: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3、课堂管理功能:促进和维持。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的特点;学生的责任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5、群体的3个明显特征:1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6、课堂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的方法:P235针对不同性质的群体区别对待。支持和保护、积极引导、加强教育争取目标一致、依章依法处理

8、★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群体规范(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课堂气氛(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9、★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移情;教师的焦虑水平。

10.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类。

11.问题行为:不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其类型有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1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语言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根据教学评价实施时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资料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测评与标准参照测评。根据教学评价功能: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根据严谨程度: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2、教学测量与评价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

3、自编测验前的计划:1确定测验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具有★效度(测量的正确性)、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区分度(项目的效度)。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教师的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教学的研究者。

1、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一般都成正相关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一级思维的系统、条理、合理性等与教学效果有高度相关。

2)教师的监控能力(教学能的核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育影响效果最显著。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校本培训(坚持针对性、重视主体性、形式多样性、以校为本)、★反思教学经验(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教师参与研究。

4、★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波斯纳采用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5、布鲁巴奇提出教学反思的4种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下载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