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精)

时间:2019-05-14 11:0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精)》。

第一篇: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新课程改革的会考在海南省已经实施了三年,今年是第四年,尽管现在关注的程度已经不如第一年,但是学校不论是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到年级组长、到科组长都很重视的,身为年级地理备课组长,感觉责任重大,不容怠慢。我确定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总结前三届地理会考复习的一些好的做法,为本届地理会考提供借鉴经验,在本届地理会考具体实施应用,并不断总结和提升,为今后的地理复习教学服务。

一、小课题的确定

2007届地理会考我校获得平均分全省第一,2008届地理会考我校获得平均分全省第二,2009届地理会考我校获得平均分全省第三,2010届地理会考我校获得平均分全省第几呢?不得而知,但高二地理备课组感到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学校、年级组和科组都很关注,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得不思考本学期高二如何进行地理复习?,我想通过总结前三届地理会考的经验教训,为本学期地理复习探索一条新路。

二、高二地理会考备考的基本情况

1、备课组师资配备不足

高二地理备课组现有教师5人,高二年级共有30个班,21个理科班,9个文科班,师资配备明显不足,比如钟鹏老师上6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会考复习理科班为每班每周3节课,这钟鹏老师每周要上21节课,如果临近会考要加科时,负担更重,明显超负荷教学,如果实行每周一测,怎么阅卷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经验不足

高二地理备课组5位教师中有3位是第一次上高二,年轻老师对高二地理会考的要求,难度如何?还有备考的经验等都存在明显不足。平时训练题、测试题、模拟题编写等存在不足,主要是难度把握不好。

3、部分师生对会考不够重视

尽管海南省高考方案规定会考成绩的10%加入高考总分,但部分学生对会考还是不够重视,甚至有些班主任和高考科目教师对会考也不够重视,认为会考成绩10%计入高考总分,而且是在高考转换成标准分后才加入,作用不是很大。

三、高二地理会考备考中的几点尝试

尽管在高二地理会考备考中存在种种问题,但从学校校长书记、教导处领导、年级组长、科组长等对我们高二地理会考都非常重视,曾校长亲自在高二学生大会上做会考总动员,教导处要求会考科每周测试一次,年级组长和科组长多次询问地理会考的备考情况,并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对我们会考备考帮助极大。

1、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

由于学校领导、年级领导和科组领导的重视,我们备课组老师对高二地理会考不感怠慢,从高二第一学期开始就积极备考,首先是加强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复习进度,统一复习资料,统一测试,流水评卷,共同分析会考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复习。加强集体备课还可以共同使用复习课件,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强集体备课还可以突破复习的重点,难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备课组搞好分工合作,发挥集体力量

备课组5位老师分工合作,共同收集前三届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包括复习课的课件,复习课的提纲,复习课的训练题,复习课的模拟训练题,海南省前三届的基础会考试题等。然后每位负责3-4个单元的复习课件制作,3-4个单元复习提纲的编写,3-4个单元练习题的编写,有经验老师负责每周测试题和会考模拟题的编写,给整个备课组集体使用。

3、加强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根据教导处的要求,高二地理会考复习实行每周一测制度,目的是加强训练,提高地理复习的有效性,每次测试要求全批全改,力求做到发现学生学习中,特别是在复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在复习过程中给以及时纠正,在选择题讲评时,要充分利用答对率,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重点分析,及时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4、做好个别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尽管高二地理会考知识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紧跟老师复习,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练习,掌握好复习提纲的基本内容,参加会考应该不成问题,但少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也较差,正是这些学生会拖我们会考的平均分,所以一定要加强个别辅导,加强监督,加强检查他们基本原理的记忆,加强检查他们基本练习的完成情况,鞭策他们学习,努力提高他们成绩。

5、把握会考训练的难度

高二地理基础会考属于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考查的内容基本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最基本的原理,最基本的知识,其难度要求不高,所以高二地理会考复习中把握难度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为我们复习节省了许多时间,而且为学生复习降低难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比如洋流只要求学生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不要求学生掌握洋流的具体名称。

6、加强海南地理教学

新课程地理基础会考要求考查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乡土地理考查是地理会考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地理基本原理中涉及海南地理的案例,比如今年的会考涉及到海南的交通,正在建设中的东环铁路,还有海南最大河流的综合开发问题,在高二复习中海南地理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地理复习时间有限,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在海南地理教学上,我们为学生准备海南地理的基本情况和提纲,方便学生复习。

高二地理备课组年轻老师老师多,有活力,有冲劲,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奇迹。

第二篇:地理会考复习

了解祖国图上行,黑、吉、辽进内蒙,建设新疆往西行,开发西藏往南转,西藏往东是四川,说四川,道四川,四川往南是云南,从云南往正东,过了广西是广东,广东省往南看,南海面上有海南,还有港澳以归还。从广东往北看福建对面是台湾,在往北浙江省、还有上海、安徽、江苏到山东。渤海之滨有天津,祖国首都北京城,大部分都临河北省,河北往西是山西,过了黄河是陕西,甘肃省狭又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上是一小串。河北南部是河南,过了湖北是湖南,湘南(湖南)紧邻贵州省、三十四个省区要说到,还有重庆别忘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4个直辖市,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以记住:两湖两广两河山。

简称: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顺时针记忆: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

湖南湖北:南湘北鄂

广西有桂林山水——桂。广东临港台粤语歌曲——粤

港澳在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侧。

2、三江夹一安:江苏、浙江、两江西边——江西、包围住——安徽 简称:江苏——苏; 浙江——浙

三江水多在长江中下游经常发水所以江西——干(赣)了

被三江包围的安徽更是——完(皖)了

海南也——穷(琼)了

3、台湾大家都熟悉,与福建省相对 简称:台湾——台;福建有闽南话——闽

4、云、贵、川、渝

简称:四川三国时刘备的蜀国——川或蜀;

贵州有个故事黔驴技穷——贵或黔;

云南——云或滇

5、面积比较大的就比较好记了:新、藏、青、甘肃像个钩子钩住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对应着陕西省

甘肃像条龙——甘或陇

陕西省像只秦始皇的跪俑——陕或秦。

6、内蒙古自治区像只雄鹰翱翔在中国的北方

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京、津、辽、吉、黑、苏、浙,、藏、陕、甘、青、宁、新、港、台、内蒙古等

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闽、赣、湘、皖等

用本省的历史名称

冀、鲁、豫、粤、琼、渝、蜀、黔、滇、鄂等

一个省有两个简称

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陇、贵或黔、陕或秦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浙江省

浙 杭州 天津市

津 天津 安徽省

皖 合肥 上海市

沪 上海 福建省

闽 福州 重庆市

江西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山东省

澳门特别行政区

河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湖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湖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东省

西藏自治区

海南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河北省

贵州省

山西省

云南省

辽宁省

陕西省

吉林省

甘肃省

黑龙江省

青海省

江苏省

台湾省

渝 赣

港 鲁

澳 豫 内蒙古

鄂 新 湘

藏 琼

川或蜀 冀

贵或黔 晋 云或滇 辽

陕或秦 吉 甘或陇

苏 台 重庆 南昌 香港 济南 澳门 郑州

呼和浩特武汉

乌鲁木齐长沙 银川 广州 拉萨 海口 南宁 成都 石家庄 贵阳 太原 昆明 沈阳 西安 长春 兰州 哈尔滨 西宁 南京 台北

第三篇: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

对于地理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第四篇:高二地理会考教学计划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黄云

本人本学担任高二110、111、112三班的地理课的教学,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继续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在学校教务科、教科室的指导下,紧抓常规管理,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教学实效。学习专业理论,提高教学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加强对会考模式、会考题型、会考难度等方面的研究,精选试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答题技巧方面的培养。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从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图表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取隐含的有效条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要加强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联系,及时把握会考动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会考试题,通过与省内重点学校的联系,精心收集会考信息,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复习方式,力争与海口地区学校备考的步伐。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2)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会考能取得好的成绩。三个班共有学生近200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对会考不太重视,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全面掌握高中必修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提高学生会考应试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后期加大考试力度,准备进行八次会考模拟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认真登记考试成绩,提供全面认识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多鼓励进步学生。

五、教学进度表:

时间

周数

教学章节或内容

周节数

备注

2009年2-3月

5周必修3第1-3章

2009年4月1日

第1周考试

新学期开始9、7-

9、13

第3章第2节9、14-

9、20

第4章第1节9、21-

9、27

第4章第2节9、28-

10、4

第5章第1节10、5-

10、11

第5章第2节10、12-

10、18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10、19-

10、25

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10、26-

11、1

必修1第1章第1节11、2-

11、8

必修1第1章第2节11、9-

11、15

中段考试

中段考试11、16-

11、22

试卷分析11、23-

11、29

必修1第1章第2节11、30-

12、6

必修1第1章第3节12、7-

12、13

必修1第1章第3节12、14-

12、20

必修1第1章第3节12、21-

12、27

必修1第1章第4节12、28-

1、3

必修1第2章第1节

单元测试元旦放假1天2009、1、4-10

必修1第2章第2节1、11-

1、17

必修1第2章第3节1、18-

1、24

必修1第2章第4节1、25-

1、31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放寒假3、8-

3、14

机动3、15-

3、21

第1周开学考试

开学考试3、22-

3、28

必修1第3章第1、2节3、29-

4、4

必修1第3章第3节4、5-

4、11

必修1第4章第1、2、3节

第一次模考4、12-4-18

必修1第5章第1、2节4、19-

4、25

必修2第1章第1、2、3节

第二次模考4、26-

5、2

必修2第2章第1、2、3节

劳动节放假1天5、3-

5、9

必修2第3章第1、2、3节

第三次模考5、10-

5、16

必修2第4章第1、2、3节

第四次模考5、17-

5、23

必修2第5、6章第 第五次模考5、24-

5、30

必修3第1、2、3章

第六次模考5、31-

6、6

必修3第4、5章

第七次模考6、7-

6、9

学生自学

第八次模考

第五篇: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精选两篇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下载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大全(合集5篇)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3 天体......

    地理会考复习家长会发言稿

    地理会考复习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同学们: 下午好!我是初二地理备课组长肖老师,首先感谢家长百忙中抽空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本次月考成绩和生地会考的......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策略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策略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初二地理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 1、紧扣考纲和教材,全......

    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的几点做法(合集五篇)

    高中会考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检测,它既是毕业考试,也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抓好会考复习,提高复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考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

    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合集5篇)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理科高二会考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

    天津一中会考复习中国地理

    天津一中2009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知识点填空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1、我国位于 洲的东部, 洋的西岸。从南北半球看,我国属于 半球;从东......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读图题

    初中地理总复习读图题专项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把下列各地理事物的名称与其相对应的位置,用线连接起来。 A 岛屿 B 海峡 C 半岛 D 大洋 E 大陆 (2)有一艘轮船,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