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分析

时间:2019-05-14 11: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分析》。

第一篇:《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分析

《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

摘要:根据小说《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创造了好莱坞电影史的神话,至今仍风靡全球。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思嘉更是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战争的激烈复杂造就了这位乱世中的佳人。她不懈的奋斗和胆大的追求,谱写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社会乃至整个美国文化史上一部永不磨灭的传奇。

关键词:思嘉

人性复活再生

经典传奇

“曾经是骑士驰骋和盛长棉花的土地,人们称之为古老的南方……/这个美丽世界的骑士时代已经结束……/骑士和他们的淑女,庄园主和奴隶,在这里最后一次出现……/只有在书本中才可以见得到的这一切,如今已是梦的回忆。/一代文明随风飘逝了……”

这就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这就是《飘》,这就是《乱世佳人》。

这是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一生中出版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飘》发表于1936年,当即轰动全国。1937年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小说的发行量达到2500万册,被译成27种语言文字,风靡全世界,至今仍是最畅销的一部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于1939年摄制完成,在第12届奥斯卡电影节上,该片开创了获得奥斯卡奖项最多的影片纪录——8项大奖。直至今天都还有大量的观众为之以乱神迷。这部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乱世佳人》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实力和电影明星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遂使本片再首映问世半个世纪之后,依然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最卖座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乱世佳人》在电影观众心目中永垂不朽呢?这先得从本片的作者和原著《飘》谈起。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父母亲均出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不久。父亲曾任美国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母亲梅贝莉是亚特兰大最富战斗性的女权运动团体的领导人,团体的会议常常在米切尔家召开。她常站在凳子上,痛斥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不平等。米切尔在一旁看得如痴如醉。父亲和其他人常相互讨论亚特兰大在美国内战期间的陷落。米切尔是一位颇具反抗意识,男性气质很强的女性,不愿意接受长辈的包办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遭到众多亲戚的反对,最终以离婚告终。离婚后的她成了《亚特兰大通讯》的唯一女记者,为报道高空作业者的生活竟把自己悬在15楼窗户外体验。米切尔对美国旧南方的历史仔细地研究过,十分熟悉内战时的南方社会。等她想写书的时候,她自然决定写一个关于美国内战和战后南方重建的故事。她没想到她的小说能发表,而她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她以她的家乡佐治亚州为故事背景,以同情黑奴的南方农奴主观点描述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南方家族的兴衰经历,深具美国南方浪漫传奇小说传统,适合一般美国读者的兴趣,是美国文学小说中最畅销的一本。感情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文学。感情是创作的动力,生活是文学的本源。《飘》是米切尔献给其丈夫约翰·马施的。她以女性特有的内涵将发自心灵深处的对丈夫的诚挚、坦率而又深沉的爱转化为一种艺术感情。在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时,玛格丽特熟悉美国南北战争史料,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再加上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造诣,经过十年的辛苦工作,三年写成,七年修改,终于完成了不朽的《飘》,塑造了思嘉这一人见人爱的不朽艺术形象。思嘉的命运始终牵挂着读者的心,整个小说读后使人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大农场主的女儿思嘉与卫希礼和瑞德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丰富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影片《乱世佳人》强化其核心组成部分——战争与爱情,展现出作为一个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这种民族性则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思嘉的身上。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的思嘉,她的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调和的质地。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教诲;她既想做个像妈妈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环境,造就了她热情奔放、毫不虚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和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她忍受不了当时所谓上流社会故作文雅的那种虚伪。比如在很想吃东西时偏装得像小麻雀那样只能吃一点点,在想跑时偏偏要慢慢地走,或在能够连续跳两天也不觉得很累时偏偏要装着跳完一场华尔兹就晕倒了。她更不能忍受女人一旦结了婚便成为男人的附庸,成了生儿育女的工具,不能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亲自打点生意的世俗习惯。她不仅对这些做法嗤之以鼻,而且对所有的这一切发起了挑战。她怂恿卫希礼和她私奔,但她的表白被拒绝后,按照当时女性的习惯做法,应该立即跑回家,羞愧的从此以后不敢见人。而思嘉却告诉自己,不能回家,不能逃走,必须在这里坚持到底,于是她勇敢地留了下来,在毫不犹豫地给了卫希礼一个巴掌之后,不假思索的家给了梅兰妮的各个查理……

事实上,对于思嘉来说,求婚遭拒与战乱时受到的磨难相比算不了什么。当南北战争的飓风横扫过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园时,同时也宣告了这位大农场主女儿养尊处优的少女生活的结束。黑人走了,田园荒芜了,仓房烧光了,母亲死了,父亲痴了,两个妹妹在疾病中挣扎,从亚特兰大大火中侥幸逃生的思嘉一无所有,她首先面临的是生命的威胁,继而是社会的生存竞争。望着默默注视着她的一双双眼睛,面对那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她没有绝望,没有气馁,下决心要让塔拉存在下去。当周围的人们都为那个崩溃的时代痛哭时,思嘉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迎接来自现实的一切挑战。为了生计,自出世以来从来没有不戴帽,不披纱罩在太阳里走过路的她,不得不忍受着饥饿,亲自到地里摘棉花,不得不顶着烈日在废弃的果园里挖剩下的蔬菜,不得不骑着唯一的一匹孱弱的小马到邻居家借种子。为了生计,她把妹妹的心上人占为己有。为了生计,她毫不顾忌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自作主张买下了锯木厂并亲自经营;为了生计,她混进男人的世界并与他们进行商业竞争,她不但跟北方佬做买卖,而且跟他们已经十分亲密了……她的一系列行为早已离经叛道,但她却十分坦然,内心深处甚至生出一种从传统礼教规范的禁锢中获释的轻松感。目睹周围人们的虚伪、狂傲和外强中干,思嘉旧有的阶级意识逐渐淡漠,尽管她不时地自我欺骗,但在她身上,求取生存的拼搏早已代替了复辟旧制度的狂热。当她最后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而终于使自己与整个塔拉得以劫后余生时,昔日母亲灌进她身上的一切礼貌和温柔,都已跟秋风里的落叶一般纷纷坠落尽净了,她只看见——或者自以为看见——母亲是错误的,一切标准和一切价值都已改变了,所以她不得不赶快改变起来,以便适应这个新世界。正因为如此,她才有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并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不断地去适应新的经济规律和竞争原则。

从无忧无虑的绿眼睛女孩到几度丧夫的少妇,从塔拉庄园未经世事的富家小姐到亚特兰大精明能干的木材商人,在残酷战争和艰辛生活的双重重压下,历经磨难的思嘉成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的一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她那强烈的生存斗争意识,全新的竞争观念和顺应历史潮流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是美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当然,思嘉的奋斗目标不只是为了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为了她自己。比如为了报复心上人,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丈夫新逝,竟穿着孝服参加舞会;与瑞德结婚,在享受瑞德的悉心爱护和舒适生活时,仍心猿意马,屡次伤害深爱自己的丈夫等等。这些不是一个叛逆就能概括得了的,而是资产阶级那种强烈的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人生观在她身上最充分的展示。思嘉的魅力与热情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他执拗任性、桀骜不驯和刁蛮自私,依然受到众多男士甚至女士的注目。她不是雨果笔下那种体现美丑对照原则的极恶或极善,而是一个善恶兼具、美丑并存和瑕瑜互见的真实的人。

战争造就了思嘉,而爱情则使这位佳人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富于变化。得到的,是它追求的。那么,失落的呢?没有追求便无所谓失落,然而她那失落了的追求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诚如瑞德所说的,思嘉的一生都在要着两样东西:一件是卫希礼,还有一件就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此话不无道理。少女时代的思嘉就爱上了卫希礼,尽管一直没有得到他,却一如既往地爱他,历经一切磨难都不改变初衷。这种爱跟情欲和结婚都没关系,这种爱是神圣的,美丽到不可名状。正因为如此,当卫希礼上前线之际,没有对她说出她深切盼望的爱的倾诉,而是让她照顾梅兰妮——他的妻子——她一向憎恨的情敌时,她的心马上沉落了,但她仍然答应了,无论卫希礼要求她什么,她都可以答应。为了卫希礼,她是可以牺牲任何东西的。为了照顾即将分娩的梅兰妮,她克制住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放弃了逃离危险的机会,留在了战火纷飞的危险地带,终日陪伴在梅兰妮的身边。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思嘉不但要自己克服内心的恐惧,更要抑制对情欲的憎恶,从而使自己经历了一场理智与情感的残酷搏斗。在这种不能不说是伟大的牺牲精神之中,既有女性的善良,更有爱情的驱使。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激情。思嘉对卫希礼的爱情堪称是一种忠贞不渝的、执着的和包含着自我牺牲的伟大的激情。然而可悲的是,当梅兰妮去世时,思嘉在刹那间发现,不但卫希礼从来没有爱过她,而且自己其实并不爱卫希礼!原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成的童话中,对现实的卫希礼却充耳不闻。卫希礼这个十二橡树园的少爷的确不同于那些头脑简单的贵族子弟,他的独特的品性是思嘉这个充满世俗气的少女所不能具备的。于是在思嘉眼里,卫希礼是那样的神秘,这种神秘像一扇既没有锁也没有钥匙的门,他身上那些她无法理解的东西只有使她更加爱他。他那种克制的求爱态度只能鼓励她下更大的决心去把他占为己有。就像瑞德告诉思嘉的那样,她对卫希礼怀有一种罗曼蒂克的女学生式的热情,而他也在他那高尚天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予以报答。卫希礼爱思嘉的勇敢顽强,爱她的冷酷无情,爱她对生活的热情,这些正是他所缺少的。他好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是不想放弃的,但良心和责任又不得不让他放弃。他痛苦,他挣扎,这些在思嘉眼里都成了爱情的表现。于是,对爱情本就不明确的心更加沦陷,她的爱情是一个年轻姑娘对一位她不能理解的男人的仰慕。对于思嘉来说,他是梦想中完美无缺的骑士,她所期待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吻而已。直到梅兰妮死去,卫希礼的灵魂也随之而去时,思嘉才真正明白,对他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编织的一个幻想罢了。

当我们透过思嘉性格的表层而窥探其深层世界时,我们便会发现,看似思想单纯性格直率的思嘉,内心深处竟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两种相互对立的追求:一种是物质上的追求,另一种则是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即对真、善、美的崇尚。这两种追求对于思嘉而言,前一种是自觉的,不加掩饰的,而后一种则是隐藏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影片中有这样的镜头:白天的思嘉是那样的自信和勇敢,不知疲倦地为生存和金钱而拼搏,而夜里却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梦中的思嘉总是孤寂恐惧地在浓雾中奔跑,寻找安全之地,却又总是寻而不见。很显然,思嘉梦中的安全之地只是一个象征,实际上它是思嘉追求的灵魂的归宿。这种追求,在现实中因为少女的痴情和盲目的爱而指向了卫希礼。但是,最终这一切成为了一种永远的失落。这是贯穿在思嘉形象中的强烈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意识,也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得思嘉的形象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生命和强烈的感染力。

南北战争爆发前,作为塔拉庄园大小姐的思嘉,是一个养尊处优、随心所欲的少女。她也象别的南方庄园贵族小姐那样,被母亲、奶妈和家庭女教师培养成温柔文静的淑女,向往着那骑士佳人般的浪漫爱情。而南北战争这场风暴摧毁了她的美梦,是南北战争而来的“乱世”改变了她的追求,抛弃浪漫虚荣而直面人生。从亚特兰大战火中侥幸存货,思嘉变得一无所有,孑然一身。面对着生理的饥饿,生命的威胁,面对着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面对着这完全陌生而又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年轻的思嘉怎样顽强地开辟着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空间?在那个新旧嬗变、激剧变革的“乱世”,南方社会各阶层、各式人物都面临着一种选择。在那个昔日的奴隶主阶层中,有甘愿做旧时代殉葬品的保守派,有以恐怖手段负隅顽抗的三K党人,更多的是身居乱世而不思变迁,抱残守缺、苟延残喘……如此种种的不同心态与选择,无一不显示出那个没落阶级腐朽、僵化、愚昧的特征及其为历史所淘汰的必然命运。头脑灵敏、精明能干的思嘉,却选择了一条在“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人生道路。当她战胜了那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而终于使自己以及整个塔拉庄园得以劫后余生时,昔日里母亲教导她的一切闺训和道德训诲,早已荡然无存了。她认为“这是个狂暴而艰难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去就非得进行艰苦而剧烈的斗争不可”。她要闯进生活中去,努力取得她能取得的一切。身处新旧交替时期的思嘉,不再回首往昔,不再为崩溃的时代而哭泣,彻底抛开了往日淑女的浪漫梦想,抛开了南方贵族的愚蠢傲慢,勇敢地面对生活,并用自己刚强的意志去克服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顽强地奋斗。她以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并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敢,以一个接一个的骇世惊俗之举,不断地去顺应时代和社会。就在美国的奴隶主庄园经济业已崩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亦日趋衰败之时,思嘉不失时机地步入了新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轨道,成为美国南方的一个较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视觉效果,而其中色彩又占相当比重。物以色分,作者惊人的色彩观察力和色泽辨别力以及作者的色彩审美意识着实令人佩服。影片中色彩的强烈印象犹如走进了大染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都有,深浅浓淡不已,千差万别。绿有淡绿、深绿、娇绿、新绿、湖绿、苔绿、苹果绿、鸭蛋绿、翡翠绿、碧玉绿、天鹅绒绿;红有正红、品红、粉红、浅红、深红、飞虹、银红、猩红、赭红、血红、微红、红铜色、草莓金红、胡萝卜红、玫瑰红、樱桃色红;黄有黄色、橙黄、金黄、牛油黄、黄沙黄;蓝也有纯蓝、品蓝、婴孩蓝;褐色也分浅褐色、棕褐色、深褐色、金褐色;还有不同程度的黑和白,以及乳色、芥末色、菜色、莲青色、紫色、铁青色、鸽子灰、死灰色等等。更有不计其数的笼统的红色、蓝色、绿色、白色、灰色、黑色……有的颜色一再出现,少者几次,多则几十次。单是描写思嘉的那双眼睛的“绿”就几十次的出现,还有描写景物、土地等的“红”也是上百次的出现。小说强调心理沟通,以情感人,使人久久回味。《飘》则兼具电影和小说二者的优点,既可在心底保留一方只属于自己的空间,也可在眼前闪现五彩缤纷的画面。

爱情故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有的爱情都相似,但所有的爱情又各不相同。爱情的神秘和复杂使得男人心不烦,女人则更爱,因而也显得永恒。而且人们往往又赋予它以美好的境界,进而更加令人神往。个个想之、梦之、追之、求之……如果说世人对爱情都向往,那么俗子对三角恋爱则更加好奇。《乱世佳人》上演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恋爱。一个爱得风风火火,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把花的心藏在蕊中。个个追求的又都是圣洁美好的纯真爱情,这就使得人见人爱。

战争始终是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中的最好题材,最好背景之一。在美国,南北战争始终是战后作家笔下一个不朽的话题。尤其本世纪初,从20年代开始,南方各州文学界异常活跃,内战小说大量出现。时间是内战(大约1850——1880年间),地点是在南北战争中被打败了的南方,多表现在南方的某一个州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城镇。

影片中思嘉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乱世”中的女英雄。尽管其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是我们的社会所鄙视的,但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其求生存谋发展的途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由自身经验导致程度不同的生存危机感,再加上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本能,使他们必然从感情和心理深处对思嘉予以接受和认同。正是思嘉那独具的生存斗争意识、生命的竞争观念以及顺应历史潮流,弃旧图新、谋求变革的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契合了我们的接受意识,我们希望从文学中获得现代生活启示和社会心理共震的审美心理,无疑从思嘉坎坷而艰辛的人生历程中,从她的挣扎、奋斗和成功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思嘉还具有一种妇女解放的社会历史意义,或者说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某些因素相契合。她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冒险地混进男人们粗俗的世界,跟男人们来往、竞争,并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是一种革命,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挑战。

思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更值得注意,看似思想单纯,性格刚愎直率的她,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激烈的冲突,并存着两种相互对立而又是同样强烈和执著的追求:一种是物质的,渴望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另一种是精神的,它渴望满足的乃是人性中的另一种本能欲求,即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趋近。

有位作家在生命即将画上句号之际坦然地说,生命的坚韧与坚忍在于根基的深厚与宽广。牢固的根基铸就了牢固的生命。思嘉为了生活,为了生命的延续,不惜埋葬爱情以祭奠生命。世界上唯有土地是长久的,唯有土地是值得忙碌的,值得战斗的,值得拼命的。凡是身上含有一滴爱尔兰血的人,总是把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思嘉牢牢地记住了她父亲的教诲。事实上,思嘉这一形象只有与土地联系起来时才更具魅力。我们不会忘记火烧云红的黄昏里,思嘉屹立在一片红色土壤中,手握泥土向苍天发誓的情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更是思嘉的心声和写照。在新世界降临后,作为旧时代遗物的塔拉成了思嘉的奋斗目标,她为保全它而竭其所能,无论发生什么,决不抛弃它。与其说这片红色的土地属于她,不如说她已融入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的根已经深深地生进这些红色泥土里,也同他们所种的棉花一般,要从这泥土里吸取生命!有这样一片宽广而博大的土地作根基,思嘉有什么理由不去坚强的站起来,又有什么理由不迎着太阳笑对人生呢?

透过思嘉我么看到,人,毕竟是人,在不断追求物质利益,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不会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和为自己寻找灵魂的归宿。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两全的奢望,随着物质的增长和物质欲望的满足,人的失落感亦日益加深,而且,失落的比得到的更多、更珍贵、更有价值。这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它所导致的精神痛苦远甚于战争灾难和贫穷本身所带给人类的痛苦。正是贯穿在思嘉整个形象中的这种强烈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意识,使其形象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生命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这种人生悲剧意识使我们透过思嘉的形象反观自身时激起心灵的强烈震撼与共鸣。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傅东华译.飘[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2]杨云.试论《乱世佳人》中思嘉的艺术形象[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浙江人民出版社.《飘》是怎样一本书[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韦震华.解读思嘉的“明天”心绪[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5]徐曙玉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6]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7]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二篇:人性与社会——读《复活》

人性与社会

——读《复活》有感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的力量与精神震撼着我。

《复活》讲诉了涅赫留朵夫和玛斯洛斯这两位男女主人公在当时黑暗社会下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经过不断风吹雨打与精神斗争逐步走向精神和道德“复活”的历程;将人性的真实变化与最终的苏醒,连同社会腐朽黑暗专政的弊病展露无疑。

这是一个人性挣扎与苏醒的洪流。

涅赫留朵夫的这一“忏悔”贵族让我看到了一个接受过民主与人道主义的人,却因为贵族阶级旧性的侵蚀而使人性在磨练与痛苦不断挣扎。我曾痛恨过他,痛恨过这种贵族的放浪荒唐,痛恨他的堕落,痛恨他对农奴玛斯洛斯所犯下的深重罪孽。但是一度欣喜,为他的不曾完全泯灭的人性的苦命复苏而呐喊。这份复杂的情感让我更觉男主人公的真实可信。正如文中所写的捏赫留朵夫毅然决然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他更大声疾呼:“土地是不可以成为财产的对象的,它不可以成为买卖的对象,一切对于土地给予人们的种种好处,都有同等的权利。”诚然,涅赫留朵夫人性的觉醒正是那个时代正义分子暴力政府与无情教会黑暗勾结统治的强烈打击。

人性未灭,正义犹存。

我在思考人性的变化究竟因何而起,想必那便是与社会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从《复活》中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对俄国那一种政治社会的强烈揭露与批判。正如作者控诉道:“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各司局开始的。”我们所知道的沙皇时期的统治是何其惨无人寰,但《复活》中的一切场景描写无一不是露骨的批判了无情统治更为真实具体的罪恶,将那些“伪善”的面纱统统扯掉。

那样的社会简直暗无人情,因为我感叹于贵族阶级的捏赫留朵夫人性的复活,这是何其悲壮的觉醒。

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虽然涅赫留朵夫还未达到那样神圣的地步,但同样震撼我的心灵。

忆古思今,人类历史的弊端自然未能完全根除。从《复活》中宣讲的“地主阶级”与“农奴”的矛盾联系现实,我觉得当今人性与社会仍有小小瑕疵。

虽然是社会主义,虽然是改革开放,虽然是21世纪崭新的篇章,但是,我们不可以大意。如今许多地方都争着收购土地城市侵并农村。农村的许多土地都规划到了城市。农民不高兴了。毕竟他们对土地有着不一般的情愫。城市化进程是好的,但进程太快就不好了。为什么无限地加快土地合并,因为利益,因为人性的不完善瑕疵让很多官员追求利益。

其实,人性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性的完善程度是社会民主与进程的精神辅力;社会的额进程又以物质直接影响着人性。当今的土地纠纷似乎也与《复活》中农民与政府争夺土地有着一丝相似。

当然,我只是借此直舒胸意,想必不会有人会说我唯恐天下不乱吧?试想,为何《复活》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正是因为如此的现实批判,现实的悲壮最能给人以启示与震撼,它警示着我们的灵魂。所以《复活》是一部批判之作,警示之作。

人性与社会相辅相成,相互关联。人性的塑造与其正义一面的把持不应该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哪怕被影响了,我们也应该像涅赫留朵夫那样懂得“复活”。

人性受社会影响,也影响着社会。这是一个人性纷杂的年代,只有我们不为利益,不为权势。齐聚善的正义的光辉,我们将永离社会灰暗的一面。

第三篇:一场人性复活的盛宴——读《复活》有感

一场人性复活的盛宴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用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以一个真实事件为原型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这部小说融合了托尔斯泰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人性复活的盛宴,被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复活》主要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人性的复活。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爱情为线索,讲述了聂赫留朵夫精神升华蜕变的一个过程。青少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纯真、热诚、朝气蓬勃,在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开始过上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没有思想、自私自利的公爵大夫,这一阶段的他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为了自己的幸福他可以不惜牺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后来作为陪审员出席一个法庭审判时,聂赫留朵夫遇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因涉嫌谋杀被告上了法庭。聂赫留朵夫得知玛丝洛娃是因为几年前自己将其诱奸后导致其怀孕而遭遇到一系列的苦难最终沦为妓女,在了解了这令人羞愧的事实真相之后,聂赫留朵夫开始醒悟,他身上的人性开始复活。他对玛丝洛娃充满深深的愧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厌恶,因而下决心帮助玛丝洛娃脱离苦海,洗清罪名,甚至决定与她结婚,以此来弥补自己对玛丝洛娃造成的伤害。

在经历为玛丝洛娃翻案的一系列奔波之后,聂赫留朵夫越来越看清了社会的黑暗面,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那所谓的上流社会和贵族阶级是有多么地肮脏丑陋,他们自以为是上等人,实则卑劣可耻,而那代表着人类正义的所谓法律,实际上是“贵族阶级先把所有的人抢得光光的,把人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财产都夺过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杀死,然后再定出法律,不准抢劫,不准杀人”,这种所谓的法律只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是为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对于下层阶级的人民,他们只有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所以监狱里面才会出现那么多冤假错案,许多明明无罪的人被终身监禁在那不见天日的牢笼里。玛丝洛娃便是这种腐朽法律制度下的牺牲品的最好代表。她明明是清白无辜的,却被荒唐可笑的法庭审判为“她有罪,但并非蓄意害命”,玛丝洛娃因而平白无故地被判为了苦役犯。那法庭审判的场景尤其令人发笑,与其说审判,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执行一道例行的程序而已,这种审判完全就是一场又一场的闹剧,是法庭官员们的一种敷衍了事,这里无所谓正义,也无所谓公平,正如书里所描述的一样: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是那样的决定,不是因为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决定,而是因为大家都十分疲乏,都想快点儿脱身,所以就同意了可以快点儿了结此事的答案。至于宗教,它完全就是官办教会欺骗和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政体的工具,那些封建官僚们更是一群群没有廉耻的吸血鬼,他们残忍暴戾,背信弃义,口腹蜜剑,贪赃枉法,麻木不仁,虚伪荒诞,“他们没有把人当做人,他们看到的不是他们应当对人负的责任,而是官职和官职上的要求,他们把官职和官职上的要求看得高于人与人关系的要求”,就连那些原来善良正直的人,一旦进入这个圈子,便也开始变得残忍暴戾了,就如聂赫留朵夫的大学同学谢列宁,他原本是一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待人接物总是极有分寸,斯斯文文,风度翩翩,而且忠厚诚恳,可自从进入官场之后,他便也变得跟其他官员一样的虚伪麻木。官场就像一个大染缸,可以让原本清白单纯的人染上复杂虚伪的习性。

聂赫留朵夫在看过如此之多的社会黑暗面后,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肮脏和卑鄙可耻,也越来越意识到下层阶级生活的不易,于是他渐渐地恢复了青少年时期那种正义与崇高的思想觉悟,那种“土地和水、空气一样,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的崇高意识又开始重新占据了他的整个世界,他决心改造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所以他决定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农民,并且主动脱离自身优越富裕的生活一路追随玛丝洛娃。他越来越厌恶那些所谓贵族阶级的丑恶嘴脸,反倒认为跟那些政治犯、苦役犯呆在一起才觉得自己是进入了真正的上流社会,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聂赫留朵夫抛弃了那万恶的利己主义,他开始追求能使别人幸福的幸福,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地净化。小说最后写到聂赫留朵夫读起了福音书,并从中得到极大地启发: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这显然是很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那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可是我们却认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图快活,所以很清楚我们不会有好下场的,就像那不依照园主意图行事的园户一样,主人的意图就表现在这些戒律里,只要这些人奉行戒律,人间就会建立起天堂,人类就能得到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自此以后,聂赫留朵夫开始过起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所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跟以前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这也就意味着聂赫留朵夫人性的完全复活,他的整个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得到了天地翻地覆的改变,他的灵魂得到了重生。

《复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场人性复活的盛宴。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应抛弃的。当今社会,我们提倡人性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与美好世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为了谋取一己私利而不惜泯灭了自己的人性,如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有毒食品,如三聚氰胺奶粉的出现,还有一些官员为了一己私欲贪赃枉法,做出一些天理难容的不法勾当等等,数不胜数,令人发指。我们应时时刻刻警戒自己牢牢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些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的整个社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第四篇:《复活》人物分析讲稿

一、创作背景

1、素材来源: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小说以两份真人真事为小说素材,第一个素材是科尼检察官提供的,他说有一天有位上层社会的年轻人把一封信交给他,希望他帮忙把这封信交给狱中一位芬兰的妓女罗扎利亚·奥尼,而罗扎利亚被控告从一个喝醉酒的“客人”那里偷了100卢布,然后把钱藏到女主人那。第二个素材是卡拉布切夫斯基提供的,内容是关于一个陪审员出于自己的社会观点,要求法院允许他娶一个素不相识的16岁妓女犯人为妻的真实事实。托尔斯泰对这两份素材非常感兴趣。他以此写成道德教诲小说《柯尼的故事》,但初稿完成后,作家自己并不满意,所以这部作品一度被搁浅。

2、社会现实引发作者自身世界观激变

托尔斯泰在参加了赈灾工作后,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巨大鸿沟。农民的贫困是由土地私有制造成的,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揭露批判现存制度上。他的世界观也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他的创作更深刻地反映了宗法制农民日益增长的抗议和愤怒情绪,批判那个他所憎恶的社会。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植入这部小说中,这就使最初《柯尼的故事》演变成了《复活》这样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政治倾向的伟大长篇小说。

二、故事梗概

小说的开端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先是写在法庭上的一幕,一位名叫玛斯洛娃的妓女因被控偷钱而遭到审判,作为陪审员的涅赫留多夫公爵看到玛丝洛娃后十分震惊,甚至害怕,因为它认出了玛斯洛娃就是他姑妈家的婢女卡秋莎。随之,聂赫留朵夫开始回忆起他和卡秋莎的往事。十六岁那年,聂赫留朵夫来到姑妈家度暑假,他爱上了纯洁美丽的喀秋莎,当时,他们的爱恋十分单纯。两年后,已经在上流社会腐败生活熏陶下堕落了的聂赫留朵夫再次路过姑妈的庄园时,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只塞给她100卢布,自己就到部队去了。被抛弃的玛丝洛娃此后开始了惨不忍睹的生活。她怀孕了,被主人赶出家门,接着先后在警官、林务官家当使女,或被纠缠或被强奸,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沦为妓女。如今又因受一起人命案牵连,受到法庭审判。聂赫留朵夫看到由于自己的罪孽而堕落的玛斯洛娃,良心深深地受到了谴责,决定为被诬告的玛斯洛娃奔走伸冤。他找到审判庭长,希望撤销原判。遭到拒绝后,他又遍访社会名流,在城市间来回穿梭,不辞辛苦地为上诉做着准备。然而正如意料中的那样,上诉失败了。于是他放弃土地,将其分给农民;抛弃优越的贵族生活,陪着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途中,他又极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根本无罪”的囚犯,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着玛斯洛娃,开始不自觉地为他改变着:慢慢地开始听他的话,逐渐地学会了保护自己,并且戒掉了抽烟、酗酒的恶习。她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最终拒绝了他的求婚,而同深爱她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福音书》中得到启示。从而使得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三、人物分析:

(一)聂赫柳多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思想探索者,是托尔斯泰所谓“忏悔贵族”形象的发展和总结。

作为艺术典型,聂赫留朵夫身上最突出鲜明的特征就是深刻的内省和精神的觉醒。具体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大学生活时期、从军以后、重遇喀秋莎。

大学生活时期:(精神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热情、诚实、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进步青年。表现在两点:一是他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受英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正义不容许有土地私有”,同时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200亩土地发给农民。二是,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他显得十分纯情,没有任何邪恶的杂念。他说过;“如果梦见女人,那个女人必定是他的妻子。”他从内心真诚地爱着卡秋沙,但他没有在肉体上占有她的欲望,而且一想到居然能够跟他发生那样的关系,反而害怕。从军以后:(“动物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腐蚀了他,他成了一个奢靡、腐化的堕落贵族。他与当时的大部分贵族一样,过着花天酒地,放荡淫逸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寄生生活方式下,使得“动物的人”在他的身上占据了支配地位,才使得他干出了诱奸玛丝洛娃的罪恶勾当。而呢赫柳多夫的罪恶正是贵族阶级罪恶的一种典型化,天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客观上真实揭示了内赫柳多夫性格形成的阶级原因,也通过这个人物对这个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重遇喀秋莎:(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动物的人)这是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重墨所在。在法庭上重遇喀秋莎后,他受到极大的震动,面对这个被自己推向火坑的妇女,他开始深刻反省。精神的人一旦复活,聂赫留朵夫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中,他的世界观开始变化,这个人物的复活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自己十年堕落生活的否定

多年的荒唐生活使聂赫留朵夫厌倦,他意识到自己和阶级的罪孽深重,因而经常自省,进行“灵魂的扫除”,寻求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恰在此时,他重见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对玛丝洛娃的态度几经反复,内心进行着多次复杂的矛盾斗争。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其实也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初期矛盾心情的体现。这一变化过程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即由企图开脱到良知逐步发现。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源于玛丝洛娃对他丑恶行径的不断揭露和谴责。“我是苦役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你用不着更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你在尘世的生活力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我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张肮脏的肥脸!你走开!走开!”这一阵斥责触动了他的觉醒。

第二层次:对自己阶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否定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是沙皇俄国罪恶的愤激的抗议者和见证人。他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述,从外省到莫斯科、彼得堡,最后又陪同玛丝洛娃踏上流放西伯利亚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们。他知道了监狱的黑幕、司法机构的腐败、政府机关的暴虐,目睹了广大人民的苦难,通过与西蒙松等一些革命者政治犯的接触,他逐步认清现实,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过,从而痛下决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他为犯人的非人道待遇呼吁,为无辜者力争释放出狱。这一切唤起他精神觉醒,使他终于从统治阶级中分裂出来,“精神的人”“复活”了。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是他对整个社会制度及阶级本身的思考。第三层次:抛弃旧生活,走向以上帝意志为生活目的的道路

在玛丝洛娃拒绝他的求婚,决定与西蒙松结婚时,他一度十分痛苦,但他最终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皈依。他一心做基督的忠实仆人,在主的意志里找到了救世药方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得到精神复活。他得出的结论是:改造社会只有靠对仇敌宽恕,对一切人仁爱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即:“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托尔斯泰借助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完成了他思想的探索历程,全面宣扬了他的宗教——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聂赫留朵夫的觉醒毕竟是有限度的,他虽然一步步背离了本阶级,并决心把土地、财产分给农民,过平民化的生活,但他终究未能真正归附人民,而只是在精神反省、“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皈依了《福音书》。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是他对改造社会方式的探索和对社会出路及人生目的的思索。

如果我们将托尔斯泰以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与他和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史上优秀贵族分子的典型形象对比,如《叶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贵族之家》里拉夫列茨基等,发现聂赫留朵夫有其自己的时代特征与进步意义。他既概括了19 世纪末期俄国一部分进步贵族人士的思想特征,也包含了托尔斯泰自己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特点,如:否定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封建特权;否定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再将这一形象与托尔斯泰作品中含有作者自传性人物进行对比,如作家自传三部曲里的尼考林卡、《哥萨克》里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埃尔、《安娜可列尼娜》里的列文等,我们可以发现他与这些自传性人物又有质的不同,他的探索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达到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的地步,而且最终与贵族阶级决裂了。这标志着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比托尔斯泰以前塑造的任何一个形象,都具有更为深刻强大的讽刺意义和批判力量。

(二)被侮辱损害者的形象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作者笔下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主人公,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首先,从这个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其次,可以感受到作者给予她以深厚的同情和关注,把她作为正面人物重点刻划,这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从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女主人公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A.纯洁

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美丽、纯洁,热爱她所生活的世界上的一切。她天真、乐观、热情、憧憬美好的生活。“眼睛黑得象野李子一样,脸上快活得发光”,那旺盛的生命活力令人看上一眼就会“心神怡荡”。她的出现好象拨开乌云而出现的太阳。但严酷的社会现实很快击碎了她的幻想。作为一个女农奴和一个吉普赛人的私生女,玛丝洛娃从小就过着一半是奴婢、一半是养女的生活,在遭到花花公子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怀孕后,她被她的养母(女主人)赶出家门,接着先后在警官、林务官家当使女,或被纠缠或被强奸,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走投无路,沦落青楼,成为社会的牺牲品。B.堕落

她从受到聂赫留朵夫欺骗时开始,再不相信人世间有什么善良的事了。“她想借此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她的人。”长期的妓院生活使玛丝洛娃变得轻佻麻木,产生了职业的病态而畸形的“自豪感”。在六年多的接客生涯中,她完全被酗酒和淫荡的生活所摧残。她常常感到苦闷无告,于是酗酒、吸烟,以解脱苦闷、麻醉自己。“她脸上显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的堕落实质上是对迫害她的贵族社会的血泪控诉。C.复活

即使成为社会牺牲品时,应该说,女主人公也没完全丧失她的善良的品性和反抗精神。由于错误的审判,使她糊里糊涂被判了四年苦役,在狱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管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她对人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先前卖弄风情的迹象了”。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要求和她结婚,玛丝洛娃痛斥他的伪善。这时的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她逐步恢复了少女时代的情怀,不再抽烟、酗酒,不由自主地按聂赫留朵夫要求去做,接着受到革命者西蒙松的薰陶,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走上道德自新复活之路,她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让他与一个女囚犯一起受苦,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把自己的命运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精神层面的复活。

在没有与聂赫留朵夫结合这一问题上,是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会使他不幸。”她不想拖累和毁灭聂赫留朵夫,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爱说明了玛丝洛娃开始“复活”了。玛丝洛娃精神最终完全“复活”的内因是她的阶级出身,这决定了她有善良的天性和普通人民的爱。因此,从玛丝洛娃身上,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托尔斯泰主义思想。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

集中概括当时社会中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身世是个平平常常的故事。从而对沙皇专制制度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喀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 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宁

第五篇:英语论文——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

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

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

(英文):

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 成 日 期 年 月

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Written by

Supervised by

A Thesis Submitted to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In English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cknowledgements

I am very glad to dedicate this thesis to all the people in my life.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heartfelt thanks to you, my respected teacher, Professor Lu Lingmei.Thanks for instructing us, I enjoy every minute of your fascinating word.In your instruction, I have learnt lots of useful phrases,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 magnificent culture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your class which I used to have very little contact with.Without your encouragement and instruction, I 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my thesis.Thanks for reading, I will do the best part of mine to going on trying to learn English in a high-quality level.My respected teacher,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lessons and I cordially wish you all the best.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tough character of the author after her marriage went to a failure, and, the relevance feminism.I have divided my paper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content of feminism.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third part introduce the impact of author's experience to the character Scarlett.The final part is a conclusion of the paper.Gone with the Wind is a powerful drive to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feminist in the world.In addion to the trend is it 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women.The charming beauty of the nice women in the troublous time deserves the praise of us.Key words: Scarlett;Gone with the Wind;feminism

摘要

这篇论文的目的,旨在阐述作者的婚姻失败引发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及对女性独立的联系。以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的是女权主义的内容。第二部分写的是《乱世佳人》中所体现出的女权主义。第三部分写的是作者的经历对于塑造女主人公的影响。

最后将提及一句经典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女主人公对人生积极的态度让我敬佩有加。女主人公三次婚姻失败,但她依然追梦,坚定不移地贯彻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坚决要活出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最后一段旨在总结论文,说明《乱世佳人》推动了全世界的女权主义思潮,以及对美国后期女性的影响。乱世之“乱”和佳人之“佳”,值得我们后人称道。

关键词:斯嘉丽;《乱世佳人》;女性主义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1.Introduction ………………………………………………………………...2.The Content of Feminism………………………………………………...3.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3.1 Persuit of Women ……………………………………………………….3.2 Scarlett's Practice …………………………………………………..........3.2 Scarlett's Dream …………………………………………………............4.Margaret Mitchell …………….………………………………..................4.1 Margaret Mitchell's process of maturity and marriage…………………..4.2 Margaret Mitchell's Process of Writing……………….............................4.3 The Reason for Margaret Mitchell to write Gone with the Wind………...5.Conclusion ……………………………………………………..….……….Bibliography…………………………………………………………………...i ii

iv 1 2 5 8 10 13 18 1.Introduction

Gone with the Wind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lassic love stori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As a main character of this masterpiece, Scarlett' s three marriages have always been the topic of its critics, audiences and readers.In regard of her marriages there have been many arguments.Some think that the three marriages ruined her happy life, but others hol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her three marriages helped her to know more about life and made her know how to pursue a happy life.This paper attempts to help readers analyze this novel in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o shed some new light on it.This thesis also tries to reveal modern women's attitudes toward life by analysing the main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Feminism Understanding of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5(2)Diderot, Denis.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L].Retrieved 9 July.2011.http://> XIE Jing-zhi.On the Charm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6(3)Xu sheng-zhi,Jing peng.Margaret's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view of heroine Scar of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XinYu College2007(1)Zhang Qing-hong, TIAN Yi-wan.The Major Characters and the Change of Southern Society in the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2004(5)曹佩红.《飘》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陈晓红.郝思嘉:一个寓言式的叛逆女郎[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4(6)

顾韶阳王丽艳.《飘》与女性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9)李华钰.永不飘逝[D].辽宁师范大学 2002 孙文龙欧丽.《飘》中郝思嘉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陶淑琴.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M].贵州师范大学 2005 王莉莉.翻译与语言变异——比较《飘》的三个中文译本[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王平涛.“飘”不走的“乱世佳人”——郝思嘉形象魅力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 1989(11)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 2005 张代生.《飘》的原型意象与主题意蕴新探[D].吉林大学 2004

下载《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乱世佳人》中人性的复活和再生的人格魅力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性的善与恶——《复活》读后感(五篇模版)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

    再生棉加工厂投资分析报告

    再生棉加工厂投资分析报告 一 投资分析 以日产吨再生棉,二条生产线,员工4人,日工作10小时,每小时产量300公斤,月工作25天,月产量75吨设计划。 设备投资 山东设备,碎布机1台,5.5KW,......

    中国再生纺企业竞争力分析演讲

    中国再生纺企业竞争力分析 各位来宾,大家好! 再生纤维行业在国际会议上亮相,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要感谢中国化纤协会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要演讲的有以下四点: 一、 **......

    (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中人性美丑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人性分析与相处技巧.

    人的四种性格分析 俗话说,爬山要懂山性,游泳要懂水性,做营销的一定要懂人性。 一、性格分类: 实际上不同的人格个性会有不同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其自信和敏感程度也各有不同。......

    绩效考核中的人性管理

    绩效考核中的人性管理 案例:小王在一家私营公司做基层主管已经有3年了。这家公司在以前不是很重视绩效考评,但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公司的发展很快。去年,公司从外部引进了一......

    受戒中的人性尊重

    《受戒》中人性的尊重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它以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为线索,写出了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应该是种“桃花源”式的自......

    **再生水厂余氯值升高问题分析

    天津纪庄子再生水厂余氯值升高问题分析一现象天津纪庄子再生水厂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纪庄子,其源水取于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Ⅱ类出水标准。但是,2006年8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