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4 12:2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篇: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广辟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风险的监控与监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健全为民惠民机制。【关键词】改善民生难题对策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分析当前改善民生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并探讨科学、有效的对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主要难题民生问题是本届政府关注的重点。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调查的数据资料显示由于近几年政府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当前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持续得到改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的功效。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明显、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等问题仍然是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中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农村居民的受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自年以来取消农业税、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保农、惠农、助农、富农的政策。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但也应该看到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根据调查年城乡家庭的恩格尔指数为有近的家庭的生活已经达到宽裕及以上的水平但也有的温饱及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以上。据此次调查数据测算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收入组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倍。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东部地区的居民家庭收入平均是西部与中部的倍和倍。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家庭收入等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中城市中家庭人均收入属于低端的人群比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低了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也低于平均水平约平米。收入差距过大就会危及到一部分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就可能引起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与年的第一次调查相比老百姓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城乡居民面临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压力却有增无减。据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认为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是物价上涨有近的被访者声称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晌。在调查组给出的个社会问题中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是“物价上涨”排位第四的是“就业与失业”。相当多的城乡居民感到有生活压力认为。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不起房或买不起房。、。家人无业失业、工作不稳定。等。本次调查失业率高达。另据测算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万人另外还有万下岗失业人员。即使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至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公共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中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的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个方面的安全感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很安全和比较安全合计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分别只有和认为不安全的人达以上。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年和年两次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忧在年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入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环境保护也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评价最差的方面有近的城乡居民表示不满在城镇居民中甚至达到了。中国近年来水污染恶性事件频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月的松花江有毒化学品污染重大事件和年月的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饮用水源被污染事件。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污染损失》估计水危机导致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的约。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明显增加。、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日益尖锐调查组用。中国

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来考察民众对社会棼体利益冲突白现实感知。结果表明只有的人认为“没有冲突”的人认为。有一点冲突”的人认为“有较大冲突。还有的人认为存在。严重冲突”后三项合计占到。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状况给予了肯定但也有的入认为存在较大的或严重的社会群体利益中突。向公众询问。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差异的角度还是从容易产生冲突的角度。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年的贵州瓮安、云南孟连、陕西府谷、江西铜鼓、重庆开县等地相继发生的冲击党政及公安机关的群体性治安事件让全国为之震动说明目前我国不论是经济形势还是社会矛盾都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学者大都认为多数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尽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上还在于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认为“其合理诉求的表达、反馈渠道不畅。长期得不到地方政府党政部门的有效回应以致干群矛盾、商民矛盾持续累积最终酿成冲突和对抗。”

二、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对策民生是和谐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个重要举措。当前改善民生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发展奠定改善民生基础发展是改善民生之基。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改善民生才有坚实的物质皋础。否则改善民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如不随着生产力发展而相应地改善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而也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大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依靠人民致力于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科《新西部》期万方数据弄。谐社会建设、’前政善民牛而临的难题硬解决对策学地运用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合理地分好蛋糕以化解利益矛盾凝聚人心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广辟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解决我国。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创业者在资金、产品、技能、税收等方面的援助。扶持群众积极创业、鼓励群众自主就业二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的适应能力。当前存在的农民工问题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农民工素质不高、就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根据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有计划地对转移的劳动力开展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教育应当更好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疏通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流向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等。、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今后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保险的城乡覆盖面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面制定全国统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四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切实解决好城市低收入群体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五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也是激活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进程通过立法使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措施落到实处让义务教育真正回归。义务”其本源决不能让适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形成支持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体系保障他们能上得起大学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使经济发展的成果用到改善民生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

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使国家财政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向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救助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特别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三是完善税收制度。通过税收调节收入过高者的收入同时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扩中”形成最有利的“撖榄形”的分配格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配不公逐步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上接第页、加强社会风险的监控与监管频发的公共安全事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也暴露出长期以来对产品安全监管的缺失。对此。应该尽早建立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诚信体制通过强制力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该强化对产业的监管职能加强安全生产治理整顿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严格规范企业安全行为深化隐患治理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坚决惩处安全事故涉及的失职、渎职和各种腐败行为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健全为民惠民机制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政府在观念上必须像对待经济发展一样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办惠民之事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国家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过去考核政府及其官员政绩时只把增长作为唯一标准的片面做法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政绩考核体系把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重视和解决了教育、住房、下岗失业、分配不公等民生问题也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促使各级政府和官员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各级政府要把群众利益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和蹲点调查倾听群众呼声要保证人们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的诉求的平等机会要完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日寸了解保障人们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树立高效、亲民、廉正、公开的政府形象。【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吴忠民《重视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刘天喜《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转变三大观念》路江通《从关注民生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蓝皮书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黄展涛《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简介】薛宗梅一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而齐心协力奋发进取。二是情感激励。要关心爱护职工。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三是竞争激励。将竞争机制引入所有的岗位、工种竞争上岗奖优罚劣为职工人尽其才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四是荣誉激励。对职工的典型通过各种形式给予表彰奖励。、抓领导靠健全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首先要腱全领导体系。企业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班子的其他成员也要实行。一岗两责”。其次要健全教研体系。通过举办读书会、政治理论学习日、研讨会、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并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其次要健全网络体系各部门齐抓共管特别是党、政、工、青、妇等部门都要从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头把关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形成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大网络以增强其战斗力

第二篇:浅谈当前乡镇干部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乡镇干部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在我国乡镇一级组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乡镇干部是直接与农民兄弟打交道的人,他们既要对上级党委政府负责,又要对老百姓负责;他们既没有相应的权力,却又要承担较重的工作任务,尤其是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对乡镇干部的素质、能力、事业心指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如何破解当前乡镇干部面临的各种难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破解压力 乡镇干部 对策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大乡镇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论级别并不高,论责任却不轻,他们直接面对千家百户,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具体组织者和直接指挥者。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他们面临的难题和压力,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当前农村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联系苍南县的一些实际情况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历,对乡镇干部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作一探讨。

一、乡镇干部面临的难题:

(一)“上下关系”协调难。

乡镇政府既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意图和上级交办的各种任务贯彻落实到基层的职责,又担负着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本地经济的任务,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必须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乡镇干部反映,这种“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却难以两全其美。如上级下达的任务有时要求过高,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向村、向农民摊派,这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从而损害农民的利益;不向农民摊派又难以完成任务,使他们左右为难。比如说,一年一度的冬季征兵工作,现在农村自愿报名应征的青年越来越少,但每年每村都必须凑足体检任务数,搞得群众很有意见。

另外,不少乡镇干部纷纷表示,近年来,实行村民自治给乡镇干部提出了不少难题。在目前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一些人为拢络村民,打出减轻农民负担的旗帜,许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以此来拉选票。这些人当选村干部后,自认为自己是广大村民选上来的,而党支部干部只是十几人、几十人党员选上来的,党支部管不着村委会,有的村委会甚至拒不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领导,导致两委关系难以协调。

(二)乡镇财政转动难。

乡镇干部一致认为,现在乡镇财政越来越难转动。实际上,乡镇财政的收入缺口早已存在,只是刚开始实行县乡分税制时,制度不完善、不规范,财政缺口被一些不规范的收入渠道所掩盖。比如,过去常把水利、道路、扶贫等资金或一些集资款部分挪用以平衡财政收入,而现在,不规范的收入渠道逐渐被堵死了,财政空壳的矛盾再也掩盖不住了。现在的乡镇财政基本上是以支定收,年初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财政支出预算,按照必须支出的预算数确定财政收入任务,然后分解到乡镇,这种因支而定的财政任务往往高出乡镇的实际承受能力。许多乡镇为完成财政任务而不得不实行“财政空转”,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由于财政转不动,许多乡镇不仅国家政策规定的补助、津贴和加薪没法落实,就是基本工资也难以保证按时发放。

(三)农民增收难。

近几年农民增收速度连连下滑,是让乡镇干部深感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了使农民增收,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采取了许多措施,成效却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城镇化滞后,农民负担过重等。过去农民收入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一靠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二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三靠发展乡镇企业。现在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供求已基本上实现“总量平衡,年年有余”,价格上涨的空间已经很小,不问市场需求盲目增产已不可能增收。由于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之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就业岗位减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实现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在调查中,许多乡镇驻村干部反映,虽然市场经济的运行已使人们懂得必须围绕“市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特色”赚钱。但是,怎么调整?种什么?养什么?“市场”在哪里?有多大?变没变?“特色”特不特?“特色”能保持多久?这些问题让人难以把握。有的地方农民发展果业、搞养殖,却收不到成效,有时甚至出现“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越调越亏”的现象。

(四)依法行政难。

目前,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难以实行。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难缠户”、“钉子户”,无论怎么说服教育,他们的思想就是不能接受,乡镇政府不得不采取不太合法的硬性措施。再如,一些农民对合理的负担稍不如意就抗交,一户不交,影响十户,十户不交影响一片,基层干部干着急,诉之于法,基层法庭又因为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强制其执行。有的农民因不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应履行的义务进行抵制,有的甚至公然围攻正常执法的公务人员。有的地方宗族、房族势力和恶势力抬头,村霸、乡霸横行乡里,持强凌弱。在今年夏季高温干旱季节,夏口办事处好几个村就是在夜里偷水,破坏自来水设施,搞得全村自来水压不上去,派出所来了几次都查不出来,一些知情村民敢怒不敢言。

(五)树立乡镇政府权威难。

乡镇干部普遍反映,当前乡镇政府权威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一是乡镇政府管理职能弱化。现在各乡镇都设有上级主管部门下派的七站八所,其人、财、物大都是条条管理,形成“权在上面,利在部门,责在乡镇”的局面,出现了“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的现象,大大削弱了乡镇政府的职能。二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非正常移位。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本乡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行政的、信息的、人才的以及环境的服务。然而,目前乡镇政府却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履行一些本不是乡镇政府职能的职能,这种职能的非正常移位使乡镇政府本应履行好的职能无法尽职,损害了乡镇政府的权威。三是实行费改税后,取消了乡统筹,取消了积累工和义务工,单靠有限的乡镇财政,很难为农民多办实事,降低了乡镇政府的威信。细心的乡镇人大代表可能会发现,相当一部份乡镇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都有一些是相同,这就意味着,好多“实事”每年都要办,但由于财力等原因,每年都办不了。

二、解决对策 面对业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寻找对策。以笔者之见,当前要做好两大块工作。

(一)创造乡镇发展的良好空间和环境。

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就是经济实力的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才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次,要理顺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乡镇一级职能的发挥。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重点解决条块分割,责权利失衡的问题,从而改变乡镇政府“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的现象,使乡镇政府成为有权威、有效能、运转协调的基层政权组织。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一是要对现行的政策法规进行一次 清理,该完善的尽快完善,该废除的坚决废除,使各项政策法规尽量贴近实际,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二是出台政策要谨慎。出台新的政策时,一定要慎重,每出台一项政策,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特别是要考虑实际操作性,更不能朝令夕改。出台政策时不能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相互打架,以避免因政策失误而造成基层忙乱。三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乡镇消赤减债,以此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四是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要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合理税费征管政策,降低税费征收基数,根据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实行据实征收。对天灾人祸和特困户的税收问题应有相应的减免政策,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应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另外,要为乡镇干部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工作上要减负。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正面的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主,对涉及基层干部的问题,要坚持先内后外,先党内后群众的原则。三是要关心体贴乡镇干部,乡镇干部工作在最基层,工作难度大、工资待遇低、生活清贫,为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不辞辛苦,默默奉献,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乡镇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要客观地看待。在社会舆论方面要对乡镇干部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肯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基层干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之成为受人民群众拥护和欢迎的好干部。

(二)发扬四种精神,着力提高乡镇干部素质。

乡镇干部工作在最基层,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因此乡镇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扬“不怕吃苦、勤奋踏实”、“不怕吃亏、乐于奉献”、“燕子衔泥、契而不舍”和“敢创敢冒、开拓创新”四种精神,才能做好农村工作,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1)不怕吃苦、勤奋踏实的精神。乡镇干部要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就要发扬不怕吃苦、勤奋踏实的精神,做到“三勤三多”。一要腿勤多跑。不坐在办公室想情况,不窝在村干部家摸情况,要深入“寻常百姓”中,与普通老百姓广泛接触,彻底改变“平常不进农户家,收款方登农户门”的现象,把群众工作做在前头。二要手勤多记。要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认真地记录在民情记录本上,不让他成为耳边风,以此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三要脑勤多思。对掌握的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达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归纳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为完成各项工作,带领群众致富想出好点子、好办法。

(2)不怕吃亏、乐于奉献的精神。乡镇干部要学习郑培民、张朝究等的先进事迹,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不怕吃亏,乐于奉献的精神,做到“三有三要”。一是当群众致富有风险时要率先去试验。针对部分农民想致富又怕承担风险的情况,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冒险,率先试验,不怕因走第一步给自己造成损失而感到吃亏。二是当群众有发展要求时要竭力去兴办。针对部分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办而无法办的事情,要履职尽责,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竭尽全力帮助解决,针对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缺项目、资金、技术、信息、销路等问题,不计较个人得失,千方百计去筹谋。三是当群众生活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扶。当前,还有部分存在“吃穿难”、“治病难”、“上学难”、“看电视难”等问题,乡镇干部要主动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开展送温暖活动,助民富解民忧。

(3)燕子衔泥、契而不舍的精神。农村工作复杂又具体,要做好农村工作,就要像愚公移山那样,发扬燕子衔泥、锲而不舍的精神,要“三有三不”。一是要有决心不松劲。遇到难题,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不半途而废;二是要有信心不气馁。遇到曲折时,坚定信心,看不到希望不灰心丧气;三是要有恒心不放弃。对看准的事,只要与群众利益一致,保持恒心,迎难而上,既不因反对的人多而放弃,要耐心细致阐明道理,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也不因问题难解决而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对当前农民所想所盼所缺所怨的问题,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加以解决,目前急需办而又能办的事情要及时办理,一时难以办到的,要说明原因,制定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办理。(4)敢创敢冒、开拓创新的精神。发扬敢创敢冒、开拓创新的精神,要做到“三破三立”。一要破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消极意识,树立“与时俱进,乘势而上”的创新观念。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与现实实际一致,与时代精神合拍,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二要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满的意识,树立“穷则思干,富则思进”的观念。要根据村貌民情,不安于现状,思干思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新理念;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群众面向市场,克服封闭,盲目的小农意识,实现经营规模化,谋取效益最大化;帮助群众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优势。三是要破除“等、靠、要”的计划意识,树立“新、快、闯”的市场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上级来解决,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上级来解决;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法则,运用市场手段,抓住机遇,捕捉新信息,赶快行动,带领农民群众到市场中去闯去搏,探索出向市场要效益的发展新路子。

参考学科:

①《行政体制改革要选准突破口》 杨文本 ②《大力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李明 ③《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 胡上游

第三篇: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些想法

当前,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部署,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脱贫攻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党建工作点多面广线长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少数党组织书记还不够过硬,不会抓、不愿抓、不敢抓问题突出。

在脱贫攻坚、经济发展、信访维稳等“压力山大”的工作任务面前,党组织书记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够严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职责落实不够,党委主体责任压而不紧、压而不实,齐抓共管的合力还不足。此外,受人力不足、精力不集中、保障不够等因素影响,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阻力较多。

(二)农村党员发展管理和教育培训“跟不上趟”。

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有的村党组织长期不发展党员,党员队伍青黄不接。有的村党组织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阳光,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的贫困村,发展“家族党员”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村党员把党员身份不当回事,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生活。一些“退下去”的老村干部不但不发挥“余热”,靠着说话有影响力、“熟悉村上的运行规则”,与村党组织唱“对台戏”,成了绊脚石。

(三)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严重,对脱贫致富和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缺乏后劲。

一些村干部虽然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好的实施措施或行动缓慢拖拉,只停留在望洋兴叹。

(四)村务监督难奏效,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推进基层民主治理的举措没有落实,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有些地方对村监会定位不准、职责不明,不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由此,给一些村干部以权谋私,甚至集体违法乱纪带来可乘之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一些村干部对抓农村基层党建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

以点带面本来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方法,打造“点”是具体措施,带动“面”是根本目的。但一些地方却以“点”代“面”、“点”到为止,只造“盆景”不“耕地”,将主要精力用在打造示范点上,疏于推动面上工作。还有一些村干部错误地认为,农村党建“不是资料进盒就是制度上墙,不是装点村部就是搞搞活动”,把精力用在补资料、应付检查上。

(二)对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农村基层基础保障还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但由于当前主抓脱贫攻坚,一些村弱化了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是被动的指一步干一步,缺乏长期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抓基层党建缺乏“严”和“实”的作风。

一些干部总喜欢做出名挂号、锦上添花的新鲜事,而不愿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在活;总想标新立异、大放光彩,而不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对农村党建的一些制度载体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抓工作重形式、轻内容,只想着给领导看、却不琢磨如何真正落实到位。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集中精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

1.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应打破界限,注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职工、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能者上,庸者下。选派第一书记要严把质量关,确保可用管用。

2.改进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对村干部进行党的纪律和规矩、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实用技术以及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发达地区开展实地观摩、现场学习等活动,提高培训针对性。

3.精心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通过开展以“把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加强后备村干部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养一加强”活动,力争通过几年时间,为每个行政村培养和储备一定数量有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带头人后备人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对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及时补充进入村“两委”,对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调整,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

4.抓好农村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积极引导懂政策、守法律、支持村级组织工作、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好的农村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使他们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切实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落实好,把最基本的纪律规矩执行好。

(二)通过准确定位和明确职责促使村务监督有形有效。

要将村务监督委员会切实发挥其作用,不断加强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资源资产资金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监管、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和耕地保护、土地流转工作的监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确保村务工作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三)久久为功抓好现有党建载体和长效机制的落实。

1.巩固运用农村基层党建已有载体。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党务公开,增加党务工作透明度,拓宽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2.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适应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做法,优化党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

3.健全农村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推行以“建立党员档案、关爱制度、关怀基金,关心党员思想进步、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形象树立”为主要内容的“三建四关心”做法,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促进党员教育管理与关怀服务并重。

(四)着眼长远建立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

乡镇要强化抓村的直接责任,落实好分片包村、入户走访、在村服务制度。继续抓好机关干部“下基层”、部门包村、企业联村、驻村帮扶等工作落实,促进城乡基层党建互融共进、整体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全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履行好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必须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能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从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基层社会的稳定。

第四篇: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素质低这三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2创新版-0030―0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就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日渐显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给城镇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积极的就业政策作用下,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但其他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增长的负面影响。

1.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2.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制度性的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不畅的状态,造成劳动力大量积压。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长期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过剩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弱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不能抵消前者对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突出了就业矛盾。最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城镇就业产生很大影响。按照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创造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的能力计算,城镇本身的就业压力应不是很大。但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城镇实际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增加很多。每年新增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250万人以上,通过上学等渠道进入城镇的人口不少于100万人。几项合计,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900万人左右。加上城镇自身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城镇实际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约1300万人左右。显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我国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同时也加剧了城镇已有的就业矛盾。

(三)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劳动力素质不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能差两个方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占4.7%,高中及中专的占14.4%,而小学以下的却占40%以上。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不足1%,高中以上的仅占7.8%,小学以下的却占50%以上,1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6.8年。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最近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就与此有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与此有关。

二、解决对策

(一)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明确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就业。只有努力扩大就业,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坚持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努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会对促进就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要特别注重发展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以保证在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

(二)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的是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就业,并通过扩大就业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当前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劳动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就业需求总量;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援助,包括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帮助实现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修复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消除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应在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应研究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包下来的可能性;对贫困地区,可考虑免去中小学生杂费、书本费,甚至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可能性;改进、完善对考入高等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的有关政策,以减少甚至根除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情况。

2.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如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闲难,也有利于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优化。

3.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包括以提高员工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在职培训,为失业人员转业服务的再就业培训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培训等。对于在职培训,可采用根据技术水平决定技术等级、根据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的方式,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与各种促进再就业的措施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耿玉眷)

第五篇: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内涵:

1、定义

2、简介与背景

3、实质表现

二、我国面临人口问题:

1、人口成本

2、人口增长

3、出生与死亡

4、人口老龄化

5、性别比失调

6、人口素质

7、单身意识

三、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

1、环境问题

2、经济影响

3、不堪重负

四、解决对策

1、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五、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1、关注

2、欧盟

3、日本

4、美国

一、内涵:

1、定义:

(1)、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

(3)、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

(4)、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2、简介与背景:

(1)简介: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这一被广泛引用的统计结果过于受20世纪人口爆炸的影响——比例实在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现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历史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普遍认为,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不会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寿命都很短,这就导致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到了中世纪,出生率开始长时间地下降。18世纪以后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出生率在持续下降。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科技之光消息,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这个人口应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3、实质表现:

(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2)、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3)、人口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4)、老龄问题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我国面临人口问题:

1、人口成本:

所谓“人口的成本”包括上面关于养老、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社会支出,实际上,它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社会支出,例如:交通、能源、水利等等、等等。这些社会支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围绕着人口而发生,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也与生活水平有关。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就是人口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共同结果;环境污染程度也与人口数密切相关,生活污染直接与人口数与生活水平相关,而工业污染不但与产业量-实际上也是人口量-相关,而且还和产业水平相关,许多低端产业-包括很多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污染更加严重;城市里似乎永不停止的交通建设投入毫无疑问是与巨大的人口数和经济水平相关的;能源支出不用说;水利支出事实上也是由于人口的需要而生产。

种种社会支出本来就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发生的,所以它们与人口数正相关就毫不奇怪了,只是并没有很多人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这部分与人口正相关的社会支出我就称其为“人口社会成本”,把人口社会成本与人口政策联系起来,就会明白:解决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不是看投入多少总资源,而是要把投入资源与人口数联系起来,看人均投入数,就是人均社会成本水平。

2、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

自从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经过30年的奋斗,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90年代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比30年前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30多年来,中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人口达到60亿推迟了4年。现阶段,中国人口已成功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这不能不说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做出了成绩。

2006年,国务院决定,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由各省市自行规定生育政策,这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海南、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实行农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西藏等部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允许生育两个以上孩子;有19个省规定,在农村,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允许再生一个孩子。

3、出生与死亡:

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上世纪出现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都在20‟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为12.40‟,比1978年的23.33‟下降了10.93‟。人口出生率每下降1个千分点,意味着少出生100万人口,下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

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2005年下降为5.89‟。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1978年为34.2%,2005年为52.5%,也就说1978年出生三个人有一个人死亡,2005年出生二个人有一个人死亡,死亡人口占出生人口的50%。

4、人口老龄化: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11.2%。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5、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导致性别比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是一个养老问题。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6、人口素质 :

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过去出国,看到国外车多人少,国内人多车少;现在出国,感到最深的是,国内城市硬件建设不比国外差,但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法律观念、生存环境等软件差距很大。当前,中国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一大战略问题。

2004年中国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有5375万人,仅占13亿人口的4.1%,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太大。如美国硅谷地区,城市人口只有200万,高科技人员就有70万。当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日本尽管劳动力资源数量不多,但由于整体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口需要对人口进行投资,更要通过教育培养来提高人力资本。国家投入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95%,投入教育固定资产仅占全国比重的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的素质是决定国家发展强大,生活富裕的资本。大千世界无论什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事务发展,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党中央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7、单身意识:

当然主流社会对单身个体和群落的容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窘迫造成现代人对人口爆炸的恐惧。2000年,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世界环境规划议题,当年的环境规划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而1999年提出: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从“只有一个地球到拯救地球”,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 一。

(1)、拯救地球的呼吁反映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灾难性。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紧密交缠,像两个恶毒的符咒。1950年之前,人类达到17亿用了数千年,而50年之后,人类人口翻三番只用了50年,人口增长形成的资源缺乏和资源的破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大问题。

发达国家耕地负增长,森林草地正增长(不断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高增长(为了满足增长的粮食需求而毁林造田),森林草地负增长(砍伐森林开垦耕地,滥用木材,过度放养、过度砍伐造成荒漠化,草地面积缩小)。资源消耗的46%归于人口增长,54%归于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人类对世界的掠夺性开发一半是出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剩下的一半才有可能用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

(2)、高增长率的人口以及50亿的人口基数已经成了人类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观点认为放弃生育就是放弃了责任和义务,一些传统社会学者曾经就此认为单身者不要家庭子女就是放弃社会责任。从上述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来看,我们就会觉得这样的观点早已经过时。新时期的观点是自觉地节育、少生才是对人类负责的表现。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控制很有远见,符合保护地球资源的人口发展策略;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失控则是人口政策失败的表现。无限增长的人口已经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就业、教育、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的困境。

人口问题

有一位未婚中年单身女性忿忿不平地说:“总是说我们不结婚就是不愿意尽社会责任,我不知道他们(主流意识)所说的社会责任是指的什么。难道就是非得生几个孩子,然后养大,和其他的孩子去竞争上学和就业的份额?难道这样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不然就不是?难道我参加工作30年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就一文不值?就不如那些低智商女人生几个儿子?”

绝大多数单身者都倡导一种绝育的生活方式,当然,他们选择绝育大多是为了个性自由的目的,他们认为家庭和子女是对个人最大的拖累,是个性自由的最大负担,个体解放的最大障碍。曾经被传统主流文化认定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的观念,但是放在今天世界人口大爆炸的背景中来看就不再是自私的和不负责任的了。抑制人口增长,有计划地实行节制生育,于人类的生存状况已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决策。单身者的生活态度结果上是完全可以被当前主流社会所接受的,所以单身者的不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利他性的选择。

三、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

1、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后期编辑:一对夫妻生一个 中国生育率下降 这夫妻靠一个孩子养老就是2 = 1然后是这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组成家庭 2= 1=第一代两个家庭4个人一共生了2个孩子这个两个家庭生下来的孩子又结合一个家庭又生一个孩子这样算就是两个家庭=4人→一个家庭2人→孙子辈1人的模式导致中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严重

2、经济影响:

讨论人口政策问题,要算算经济账。所谓经济帐,就是看看人的效益怎么产生,算算人的成本是多少,以及人口变动情况对这些成本效益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的效益只有加入经济生产中才会产生,也就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在能对社会产生贡献。那么在中国,人口增加会对收入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很显然,人口增加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说,会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在中国,人口众多会降低收入水平,这首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简单的分析原因的话,就是经济的形成需要市场、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种因素过多是没有用的,而在中国,就是人口过多,人口过多而经济有限时,人口再增加不会自动增加经济,而是相互竞争,使人均收入减少。这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有些国家,可能情况不一样,人口不多而资源等其它因素多,那么增加人口就会直接增加经济。

中国目前情况来说人口继续增长,而产业水平也不断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体的说,就是就业压力仍然很严重。

国家搞经济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们的确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创建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但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没有不愿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边的人,没有愿意让人口增加而让自己收入减少的。

3、不堪重负

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1997年到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13亿这个意味深长的数目,既有“放大效应”,也有“缩小效应”;这就提醒国国家的公务员,在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脱离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基本国情。只有统筹兼顾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透过13亿,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大与小、多与少、贫与富的辨证关系。例如: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看,减少一片耕地,似乎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从全局看,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蚕食耕地,13亿人吃饭就成了天大问题。又如,中国许多餐馆流行一次性木筷,从一个人来说,多用几双筷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从13亿人每顿饭都使用一次性筷子,加起来就要毁掉一大片森林。这说明,在一个人口大国,再小的浪费,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雄厚的家底,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从积极的角度看,再小的节约和善举,乘以13亿都是一个惊人的财富。

四、解决对策

1、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五、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1、关注

2、欧盟

3、日本

4、美国

下载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学--当前改善民生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当前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难题作者:刘玉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10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机构编制部门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任务更......

    聚焦社会民生热点 解决社会民生难题

    聚焦社会民生热点 解决社会民生难题 摘要 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党中央,政府和人民热切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关系着整个国家机器......

    改善民生的对策有哪些

    (四)改善民生的对策有哪些研究与关注民生问题,在于更好地解决和改善民生。因此,对策问题就成了研究民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所在。民生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论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及解决

    论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及解决 组长:组员:杨海鹏 陈传奇 张登科 梁永斌 岳 斌 李振豪 谢 聪 刘加豪 潘阁楼 2012年11月 概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巨......

    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范文

    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 基本思路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照“竞争力强、规模大、服务优、环境美、建筑高”的总要求,建设20座“新城”的重大战略构想,以......

    当前国税工作面临的矛盾及解决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一、当前国税工作亟待解决的五大矛盾(一)基层机构不断收缩与富余人员不断增多的矛盾。当前,大多数地方都已将国税基层机构收缩到县市一级,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税收成本显著下降。但......

    乡镇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问题(模版)

    乡镇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

    当前电视广告的难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催化剂,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广告业经过数年高速增长,2000年全国广告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