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九江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范文模版]
我的母亲
【导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媒体使用】
【导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2.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理解词语含义。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
质问:
文绉绉:
面红耳赤:
仁慈:
侮辱:
3.思考问题: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性?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问题二:为什么说她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问题三: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表现母亲的什么品性?
问题四: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问题五:品味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三、习题训练巩固
【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厌恶(wù)管束(sù)广漠(mò)质问(zhì)....B.责罚(zé)眼翳(yì)调度(diào)轻薄(bó)....C.庶祖母(zhé)嬉戏(xī)抽屉(tì)野蛮(mán)....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牢骚(sāo)宽恕(shù)....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1)我母亲待人最________(A.慈详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这________(A.广漠 B.茫茫 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 B.管理 C.管束)过我。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________(A.请 B.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3.下列句子画线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B.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C.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D.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4.请给下面的语段标出标点。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5.“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句中画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不”是双重否定,表明作者对自己在童年时代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的强烈惋惜之情。B.“一点”表明作者童年时学到的东西不多。
C.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D.画线词语用双重否定强调作者童年时代就很有成就。【提高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6.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7.对文中画线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8.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
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9.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10.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拓展题】 11.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12.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金色花》(泰戈尔)、《荷叶》(冰心)。
四、课后习得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1单元 第2课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1单元 第2课
第1站《人生需要坚强》导学案 班别:________ 第______小组 座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坚强意志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保证。【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怎样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课前预学:自主学习,感悟体验
1、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2、坚强的意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课堂导学
(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阅读p14“思想驿站”,完成想一想的问题。
2、完成p17“活动平台”的相关问题。
(二)课堂小结,归纳整理
(三)、达标训练
1、北京奥运火炬手金晶9岁的时候,由于患上了恶性肿瘤,右腿不得不进行了高位截肢。但金晶并没有从此消沉,而是选择了轮椅击剑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下列最贴切的是()A.要志存高远 B.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C.自立自强是与生俱来的 D.要懂得绕过生活中的挫折
2、下列词语体现了坚强意志品质的是()
A、瞻前顾后 B、愚公移山 C、避重就轻 D、望而生畏
3、生活是美丽的花园,却也有杂草荆棘;生活是幸福的人生,却也有艰难困苦。困难和挫折总是和人们结伴而行。这告诉我们:()
A、挫折就是困难 B、挫折导致失败 C、挫折是人生的不幸 D、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4、材料:丁晓兵,现任武警某部团政治委员。20年前,他曾经感动中国。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他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去,但是自己被手雷炸伤,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他因此荣立一等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
他是独臂英雄,更是一位常人。20多年来,面对残疾,他没有退缩,经过风雨的洗礼,他变得更加坚强。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二十多年来,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取得新的成绩,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丁晓兵同志“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2007年2月26日,丁晓兵被评为“2006感动中国人选”。
(1)丁晓兵为了保护战友而受伤,他是否做到了珍爱生命?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2)20年后,独臂英雄为什么会再次感动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1、完成第2课第2站的预习内容
2、识记: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五、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1单元 第2课
第2站《勇敢面对风雨》导学案 班别:________ 第______小组 座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明确没有人生来就是强者,坚强的意志需要后天的磨砺及怎样磨砺坚强意志。【学习重难点】
1、掌握磨砺坚强的意志的方法。
2、把磨砺坚强的意志化作一种行动,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
二、课前预学:自主学习,感悟体验
1、怎样磨砺坚强意志?
2、对挫折应采取什么态度才能起到磨砺意志的作用?
三、课堂导学
(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阅读p18“思想驿站”,完成“想一想”的问题。
2、请完成p21“活动平台”的相关问题。
(二)课堂小结,归纳整理
(三)、达标训练
1、因为青少年的坚持性、恒心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做事容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所以青少年()
A、应该等长大后再锻炼意志 B、可以原谅自己的缺点、错误
C、长大后,自然就能做到持之以恒了 D、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锻炼自己
2、如果我们在“意志银行”里有关坚强意志品质的“存款”较少,我们应该()①磨砺坚强意志,树立明确目标 ②磨砺坚强意志,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③磨砺坚强意志,学会管理自己 ④磨砺坚强意志,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洪战辉荣获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在回答大学生提出的如何应对生活挫折时,他坚定地回答:“面对挫折,我没想到逃避,只是想着如何去面对!”洪战辉说:“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分坚强,不断克服挫折,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因为()
①正视挫折,才能走出挫折,得到磨炼 ②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③培养高雅情趣,要有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 ④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帮助我们战胜挫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初中生处于人格塑造的最佳时期 B、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磨砺意志的好办法 C、意志品质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相同的 D、磨砺意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5、生物学家说,飞蛾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以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坚韧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坚强的意志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诗句中与之意思相符的是()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③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水滴穿石”这些典故说明了()
A、做就要做大事
C、做事要虎头蛇尾,否则就苦了自己
B、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D、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无兴趣的事不做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意思()
A、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意志的培养也是如此 B、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
C、做事情就要做一点一滴的小事,不能做大事 D、只有从小事做起,否则便一事无成
四、课后作业
1、识记:怎样磨砺坚强意志?
2、完成第3课第1站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 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学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学习自传的语言特点,学习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情节,学习概括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文体感悟】
作者: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胡适中年时(40岁)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中用质朴的语言记叙了母亲的几件事,围绕三个方面讲了她是一位恩师,对作者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内容结构
一、段落划分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用心
爱心
专心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4)自然过渡。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二、结构思路
写自己在这两年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引出母亲对于自己做人的训练。接着写如何作为严师慈母的事情,并在写言传后写身教,写了母亲自己是如何做人的,最后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写作特点
1.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 2. 饱含感情。“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3.有分寸感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2.局部突破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用心
爱心
专心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穈先生(mí)
广漠(mî)侮辱(wǔ)
嬉戏(xī)B.掷铜钱(zhì)厌恶(wù)摹画(mï)
管束(sù)C.眼翳病(yì)
抽屉(tī)佃户(diàn)灶神(zào)D.文绉绉(zhōu)绰号(zhuō)宽恕(shù)
锁匙(shì)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A.卑劣,不道德。()
B.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C.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A.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4.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综合性学习:
5.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快;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朋友是。
6.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 ① ”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② 》中的“ ③ ”(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 ④
(三)阅读:
文段一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7.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我的母亲(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的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照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
用心
爱心
专心
右的两排八仙椅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后面有柔软的厚垫,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取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就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火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能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 ——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1.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
12.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13.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14.母亲的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15.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哪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五段结尾划线句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17.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
18.第七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中的“归省”意思相同。写出这个词的意思:
19.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20.“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母亲的形象,这句话贯串全文,重复十次,可见其重要性。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出这句话所体现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 2.A.下流 B.翳 C.文绉绉 3.D 4.C
(二)综合性学习: 5.略。
6.第一格:空城计、草船借箭、隆中对等;第二格:《水浒传》;第三格:智多星;第四格:知识就是力量。
(三)阅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段一
7.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
8.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9.“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
10.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文段二
11.中国文化馆的约稿。(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12.深深的怀念之情
13.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
14.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可以兼顾内外)15.《背影》
16.工人们、店伙计们、父亲的朋友、亲戚邻人 17.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18.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
19.不愿听从长辈的劝告(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20.严肃慈爱
素材大观园
一、胡适传略
胡适,1891年12月17日生,安徽绩溪上庄人。三岁丧父,幼时教育全赖母亲。母亲忍辱负重,志向高远,影响了胡适的一生。1904年,胡适到上海求学。1910年又到最具开拓精神的美国留学,观念和心态由此进一步改变,并首创了中国白话文诗。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这是继孙中山推翻封建皇朝后,对封建文化的全面挑战,并提出“再造文明”。另外,胡适在中国哲学史、标点符号推广、红楼梦及古典小说研究、话剧创作、妇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传播等方面也作了开创性贡献。
1928年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培养了吴健雄等一批民族精英。抗战爆发,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其个人魅力赢得罗斯福总统的信任和赞赏,取得借款和军援。抗战结束后,胡适任北大校长。1949年暂居美国。1958年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主席。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晚宴上突然病倒。一生谦和,荣获36个博士学位的一代宗师终于离世。
胡适在五四前后的新派人物中,向以温和包容见知于世,但在一九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写给长子祖望的信中,我们却看到了少有的严厉:祖望:今天接到学校报告你的成绩,说你「成绩欠佳」,要你在暑期学校补课。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你在学校里干的什么事?你这样的功课还不要补课吗? 我那一天赶到学堂里来警告你,叫你用功做功课。你记得吗?你这样不用功,这样不肯听话,不必去外国丢我的脸了。今天请你拿这信和报告单去给倪先生看,叫他准你退出旅行团,退
用心
爱心
专心
回已缴各费,即日搬回家来,七月二日再去进暑期学校补课。这不是我改变宗旨,只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爸爸。十九,六,廿九 这真是一封声色俱厉的信。
胡祖望生在一九一九年三月十六日,写这封信的时候,刚过十一岁生日不久!跟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讲「可耻」,「丢我的脸」,「不争气」,真不知祖望能懂得多少。一个最能演说,最能运用「大众语」使「妇孺能解」的白话文大师,在和自己儿子说话的时候,怎么就忘了祖望只不过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啊!这封信收在一九九四年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安徽黄山书社影印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在现有的材料中,胡适「示子」的家书,仅得给胡祖望信两通,胡思杜信四通。在另一通给祖望信中,胡适训勉儿子要「操练独立的生活」,「操练合群的生活」,要「感觉用功的必要」。在第一条之下,他指出: 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 这样的口气与其说是一封写给孩子个人的信,不如说更像校长周会时对全体学生的演说。
在说到「用功」这一点时,胡适有如下一段话:
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封信写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六日,祖望十岁。做名父之后,真不容易!当然,这段话是用浅近的白话写的。但是这样的「示子」,无论就内容而言,就语气而言,与曾国藩的〈谕纪泽〉相去并不太远。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者,一个受过完整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父子的关系上,却是彻彻底底的中国本位主义者,不但是「中学为体」,而且「中学为用」。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胡适任职驻美大使,写了一封信给江冬秀,在信里提到他们两人与孩子的关系:
冬秀,你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我现在老了,稍稍明白了,所以劝你以后不要总是骂他。你想想看,谁爱读这种责怪的信?„„ 你和我两个人都对不住两个儿子。现在回想,真想补报,只怕来不及了。以后我和你都得改变态度,都应该把儿子看作朋友。他们都大了,不是骂得好的了。你想想看,我这话对不对?„„ „„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
我初读这封信曾大受感动。试问有几个父母能有如此悔悟?能有几个父母曾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可悲可惨的是等我们悟到错待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已经不再是孩子了。许多事一生都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去是不能重来一回的。
胡适在一九二粼年八月,生女儿素斐,一九二五年五月素斐病逝,死时还不到五岁。一九二七年二月五日胡适在纽约作悼亡女《素斐》的诗,收入《尝试后集》,在作诗的当天有信给江冬秀: 我想我很对不住她(作者案,素斐)。如果我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我把她糟掉了,真有点罪过。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们的事,所以有这样的事。今天我哭她,也只是怪我自己对她不住。「太不疼孩子,太不留心他们的事」,我想是许多「成大事,立大功」的父亲所共有的忏悔。胡适至少还是个能经常反省的父亲,有多少从不过问孩子生活的父亲,就连这点惭愧也不曾有过。中国的伦理规范一方面极重视家庭;但另一方面,却又强调一个男人不能为家室所羁绊,所谓「男儿志在四方」,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话,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一个有家而不回家的男人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依据。「家」只是一个「老弱妇孺」的收容所,这反映的当然不只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经济问题。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纵容甚至鼓励父亲不为孩子所累,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五四时期,许多新派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却又是相当传统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成吉思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俗语 孟郊的《游子吟》
用心
爱心专心 9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案 苏教版
《白杨礼赞》巩固练习
【识记积累】
1.茅盾原名是什么?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2.解释词语。(1)妙手偶得:(2)坦荡如砥:(3)伟岸:(4)纵横决荡:(5)秀颀:(6)礼赞:
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一段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这一段话改为陈述句怎么改?
【理解欣赏】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6.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7.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题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8.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9.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1.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推荐阅读】 季羡林的《二月兰》。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母亲》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我的母亲》学案
教师寄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学习重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 气量: 文绉绉: 面红耳赤:
3、作者简介:
二、自主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2、请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四、拓展延伸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一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质问(zhì)
广漠(mò)
..
B、野蛮(mán)
绰号(chuò)
..
C、掷钱(zhì)
摹画(mó)
..
D、抽屉(dì)
嬉戏(xí)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⑴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急得我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
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在附近街上活动,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他们从那师傅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聊的结果是那修鞋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而我母亲也把他带到我家,______(A、仍然 B、俨然)亲子相待。我和爱人孩子开始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_________(A、浸润 B、滋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我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
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有删改)
9、根据文意,从文中括号内为它前面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
10、“我”跟陌生人交谈时,原来是如何设防的?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1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跟陌生人说话,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际关系的呼唤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