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

时间:2019-05-14 12:5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

第一篇: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

大政发 [2012] 43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推动全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要求

1.基本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均衡发展、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目标(2012年—2015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75%,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人,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4.1%和35.6%。

第二阶段目标(2016年—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80%,转移农村人口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60%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2人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1.0%和32.6%。

3.总体布局

未来全域城市化将形成如下发展格局:

——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我市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与工业优化发展区(优化开发区)、城市与工业重点发展区(重点开发区)、农业保留区和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

——产业发展格局。基于“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黄、渤海两岸产业园区为主体、以北部生态旅游区为辅助的“两岸一带”现代产业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以主要丘陵山地以及之间的林地、农田等为基础,构建贯穿南北的生态控制中脊,以路网、水网、林地、农田为依托,建立连接东西山体与沿海地带的生态廊道,形成“一条南北绿色中脊,多个山海开放廊道”的生态格局。

——城镇与人口发展格局。以南部主城区为主,按照“一轴两翼”向北拓展城市空间,形成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 “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与人口发展格局。两核,即主城区和新市区;七区,即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和大小长山岛;九节点,即獐子岛镇、安波镇、莲山镇、老虎屯镇、复州城镇、永宁镇、青堆镇、黑岛镇和仙人洞镇。

二、完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全域城市化发展要求,在提升主城区城市功能的基础上,以完善新市区城市功能为重点,以“七区”的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九节点”的公共服务建设为拓展,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域城市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主城区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主城区组团重点提升城市功能和发展质量。实现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布局和服务功能一体化。加快创新发展和城市管理,建成功能突出、产业高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在保持主城区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中山区、西岗区和沙河口区重点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甘井子区和高新园区基本消除半城市化;旅顺口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达95%。

实现措施:

——研究制定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协调发展。

——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要提升生态宜居城区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区聚集高端服务业的功能,不断增强城区对外辐射功能,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城市化进程。

中山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抓手,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集聚效应。重点建设大连金融服务区、CBD商务功能区、商贸功能区、生态宜居功能区、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和旅游观光功能区。

西岗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全力推进西岗北部沿海商务区、一二九街国际商务区、奥林匹克高端商贸区、香炉礁物流园区、大连都市科技园区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规模,着力推动全域功能化,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的品质城区”。

沙河口区,重点建设和完善星海湾金融商务区;高效率推进西安路二期开发改造;启动总部经济园、设计产业园,推动创意产业园、中小企业产业园和软件信息产业园建设。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文化产业先行区。

——甘井子区、高新园区和旅顺口区要依托中心城区,拓展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缩小与中心城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差距,切实解决涉农街道的半城市化问题。优先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引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甘井子区,以大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两城四区”为载体,重点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和北部城市中心体育新城;建成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中华路中央商务区和空港商务区。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新居工程”,为加快解决主城区半城市化问题提供示范。

高新园区,充分发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一带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和若干个专业化产业园,集中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打造世界级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特色高新园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半城市化问题。

旅顺口区,加快建设西北部临港新城、旅游休闲度假城、科技创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和花卉之都,打造绿色经济,构建绿色新城。高水平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面向东北腹地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加强太阳沟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转居工作。

第二阶段目标:

打造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现代化主城区,人口规模保持在290万左右。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甘井子区、高新园区和旅顺口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中心城区基本一致。实现城市功能一体化、居住城区现代化、服务产业高端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城市建设和管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旅顺口区城市化率达到98%以上。

实现措施:

加快主城区功能整合,实现城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现代化城区。

积极开展绿色城区建设。建设绿色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生活设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空气更清新、出行更便利、生活更舒适。

2.新市区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新市区组团重点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成为吸纳人口转移的主要区域。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100万人、50万人和15万人。进一步发挥新市区体制机制优势,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新区和现代产业核心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实现措施:

——金州新区作为新市区的经济中心,要加快金州城区与开发区的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一极、两区、三城、四大基地”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全域城市化的示范区。以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和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加快 “十大产业园区” 建设,吸引高端产业进驻,集聚城市人口,实现产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加快农转居工作。

——普湾新区作为新市区建设的核心,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升对高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区和未来行政文化中心。拓展区要依托普兰店城区、皮杨中心产业区和安波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中部和北部地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向域外转移。加快普湾新区和拓展区的农转居工作。

——保税区要依托开放水平高、政策功能全的优势,继续占据和发展对外开放的制高点,扩大和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切实解决农转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推进全域城市化提供示范。加快推动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和产业相叠加的城市新区转型。推动汽车、物流、城区三方面共同发展,重点建设大连汽车物流城、东北亚重要国际能源港、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第二阶段目标:

新市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产业功能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足,逐步成为我市人口、产业、行政和文化的核心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吸纳顶尖人才、集聚高端产业的国家级新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130万人、75万人和30万人。

实现措施:

进一步理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和功能完善的新市区行政管理体制。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实现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基础设施无缝连接。加快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3.渤海区域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渤海区域组团以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建设成为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强产业园区、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带动人口向沿海新城集聚。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0万人、40万人和6万人。

实现措施: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聚集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着重建设“十大产业园”。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国家临港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和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东北乃至蒙东地区新的物流中心和出海口,建设现代化临海工业新城。

——瓦房店城区重点加强老工业城市改造,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快西郊、祝华工业园建设,吸引轴承、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光二极管(LED)、新材料、机床、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进驻,打造环渤海地区现代新兴工业城市。

——瓦房店沿海经济区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城,重点开展起步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吸纳人口、产业等要素聚集,成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与瓦房店城区互动发展的枢纽和承接地。

第二阶段目标:

渤海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瓦房店城区发展成中等城市,城市功能比较完善,聚集产业与吸纳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0万人和50万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

实现措施:

以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基地。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4.黄海区域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黄海区域组团以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大小长山岛为重点区域,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和带动城区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形成重要的产业与人口聚集区。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万人、15万人、15万人,大小长山岛人口规模保持7万人左右。

实现措施:

——庄河主城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和要素的能力,为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大连新兴产业经济区、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提供服务与支撑,承接大连市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资源再生利用、船舶及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深度开发、装备制造、家居、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北黄海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庄河主城区的功能,带动大郑镇快速发展成为连接庄河主城区和花园口经济区之间的重要节点镇。

——花园口经济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经济区集聚。依托“五大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建成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区和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皮杨城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聚集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重点建设以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服装服饰、食品和海洋渔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黄海北部重要的增长极。

——大小长山岛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休闲度假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海岛旅游、海洋经济,加快建设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和辽宁海洋牧场,逐步建成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经济区。

第二阶段目标:

黄海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成为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产业与人口聚集区,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人、20万人、20万人。推动庄河和花园口经济区的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功能互通,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小长山岛旅游功能完备,人口规模保持5万人左右。

实现措施:

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海洋旅游经济区。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农村地区城镇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九节点”等重点镇逐步建设成为城镇功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区域。除獐子岛镇外,其余重点镇人口规模均达到5万人以上。全市农村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90%以上涉农区市县的农村社区成为国家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实现措施: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屯屯通油路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工程,以及给排水、通信邮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实施“六化”工程,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环境质量,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加大对重点镇的投入力度,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镇,着力培育一批富有当地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30个中心镇商业项目。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继续搭建“农商对接”平台。积极稳妥地培育重点镇房地产开发市场。

——做好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瓦房店市、皮口镇和复州城镇要分别做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以及试点镇的相关工作,实施创新措施,增强发展动力。继续推动庄河市大郑镇、金州区大魏家镇土地挂钩试点工作。从2013年起,北三市将陆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创新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在北三市各选择一个重点镇作为全市推进全域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采取委托、设立派驻机构等方式,赋予试点镇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的县级行政管理权限。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建立全市农村社区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建设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各项服务管理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

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重点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功能明显增强。除獐子岛镇之外,其他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进入小城市行列。城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8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城市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标准。

实现措施:

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差距。

加强重点镇建设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新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区。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全市所有行政村力争达到“六化”标准。

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基本消除全市城乡社区建设二元结构,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构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均衡发展

根据各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就业保障、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重点加强涉农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区际组团办学、全域资源共享、城乡对口帮扶、全面推进均衡”的发展战略,全面整合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构建双向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农村地区教育落后面貌,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惠及城乡全体居民。全市幼儿进入公办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

实现措施:

——加快实现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重点在城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经费、中小学和幼儿园配置教育资源、城乡中小学教师配备标准和待遇、城乡教育管理和质量方面逐步做到“六统一”。合理布局农村小学和初中。整体规划全市城乡普通高中的规模和数量,全面落实大连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加快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扶持力度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3年内,北三市、长海县的幼儿园、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省基础教育强区(县)建设标准。加大农村地区城镇校舍建设和改造力度,彻底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

——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地区教师的招聘、调配、使用等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县级统筹。设立农村艰苦地区教师岗位津贴,为支教教师、新招聘教师建设统一的公租房,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五百一千”计划。

——统筹规划高中教育发展。发挥城市优质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高中校际间合作帮扶工作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加大城区普通高中面向农村地区招生计划力度。将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费教育政策覆盖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继续支持农村职业教育中心专业建设和乡镇职业技术学校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强30个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毕业生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支持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成立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阶段目标: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达到70%以上,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实现措施:

城乡教育完全实现“六统一”。

构建完备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普惠性幼儿园,提供覆盖全市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加强市级统筹,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延伸,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

统筹市域范围内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布局, 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规模和覆盖程度,省级示范性高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构建开放的、社会化继续教育体系。依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立市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乡土人才培训基地。

2.公共卫生均等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建立与四大城市组团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主城区和新市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黄、渤海区域组团公共卫生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实现措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缩小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差距,努力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费用负担。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主城区和新市区着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功能,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黄、渤海区域组团重点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机构职能,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重点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造项目、市职业病防治院和健康教育机构项目建设。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开展第二轮公共卫生服务建设3年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主城区在现有医疗资源的基础上,着重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形成5大区域性医疗中心。新市区和黄、渤海区域组团要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着重新建和扩建一批重点医院,并培育成区域性的医疗中心。专科医疗中心要在原有基础上,全域布局建设肿瘤、心脑血管病、眼病、心理、临终关怀、康复及老年病、护理院等专科医疗中心。

——提升医疗技术总体水平。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公立综合三级医院与县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对口协作机制。逐步推进分级医疗、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合资合作医院或分支机构。巩固完善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

第二阶段目标: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实现措施:

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和监管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运转。

3.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失地、失海农民保障机制。

实现措施:

——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协调一致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统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和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失海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小城镇户籍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完善统筹城乡的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的联动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补助政策,力争参保(合)率达100%。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继续做好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在救助封顶线内,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城乡一体的养老机构新建及运营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养老机构。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展,逐步提高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服务补贴标准,保证城乡困难老年人服务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孤儿养育标准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以公租房、廉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保障房分配和运营管理,健全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第二阶段目标:

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保障对象全域化、保障方式多样化,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措施:

完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养老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

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以农民工为重点不断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城乡衔接办法,做好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工作。

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整合城乡基层服务资源,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运行体系,推行社保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4.公共文化体育均等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繁荣健康、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实现措施: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区(市、县)建设一所市民健身中心。各区(市、县)新建或改造一个剧场,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加强历史文化区街保护。以提升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城市魅力为规划准则,稳妥推进旧城区改造和老城镇扩建,注重加大对百年老街、历史名镇、文物古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严禁乱拆乱建,传承历史风貌。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建设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四大集聚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加强城乡文化市场建设,提升文化消费比重。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重点建设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体系,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0.5平方米以上。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生活圈”。

第二阶段目标:

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文化、体育事业整体水平和产业发展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实现措施: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强化全民健身网络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和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体育服务制度。

5.就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不断健全,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实现措施:

——完善政府主导的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以全域城市化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在布局产业和重大项目时充分考虑就业和人力资源配置,建立政府投资、公共项目建设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实行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体系。制定失地、失海人员转移就业计划和措施。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支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在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创业。

——建设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管理,重点建好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

第二阶段目标:

就业渠道通畅,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均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失业半年以上者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实现措施: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保障。推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有机结合,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6.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一体化的目标及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稳步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城区和郊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主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24标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5%。

实现措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交通投入机制。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交基础设施、车辆更新等配套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差距,推进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享受同等待遇。

——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的各种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资源共享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加大公共交通枢纽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快速公交网络,建设3条快速公交系统(BRT)线路。沿黄海岸线在主城区、开发区、旅顺口区之间开辟三条海上公交线路。对全市县域内483条农村客运线路逐步实行公交化改造,建立中心城市与各城市组团、各中心乡镇、行政村之间的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网络。

第二阶段目标:

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域公共交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

实现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票价优惠政策,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

建立统一的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逐步消除城乡公共交通政策差别。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规范化、规模化运营,提高发展质量。

四、加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按照全域城市化布局要求,重点建设以新市区为核心覆盖城乡的重大基础设施。着力完善“七区”的综合交通、能源、供水和环保设施,并推动基础设施向“九节点”和广大农村地区拓展,构建国际化、现代化和一体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1.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构筑以高速铁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速路、组团间联系快速路和综合交通枢纽构成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90分钟交通圈。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含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0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8公里,一级公路1189公里,二级公路2367公里,三、四级公路6366公里,公路网密度8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实现措施:

——加快铁路建设。建成哈大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等干线铁路,以及长兴岛和部分重点港区疏港铁路。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1、2号线,快轨202延伸线,金州—普兰店—瓦房店等城际轨道工程。推进普湾新区至长兴岛轨道交通及长兴岛至庄河城际轨道前期工作。建成大连北站、西安路站、大连站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做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加快构建联接大连主城区与北部新市区和城市组团的轨道交通网络。

——构筑城乡一体化交通路网。继续完善“四网一环”公路网络,重点建设以普湾新区为核心,连接主城区、黄渤海组团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四大城市组团之间和产业园区之间高效、便捷的公路连接。继续完善以“七纵七横”为主的城区快速交通网络。

——加快机场建设。完成周水子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长海机场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大连新机场。开展通用机场、起降点场址预选和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目标:

建成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高速公路770公里,一、二级公路45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县域内农村客运线路实现公交化、网络化。

实现措施:

铁路。重点建设港区、园区支线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核心区轨道交通加密线路、普湾新区轨道交通骨架线路。研究建设长兴岛-老虎屯-瓦房店-莲山镇-花园口-庄河市城际铁路,择机建设长兴岛-老虎屯市域轨道交通快线。

公路。继续完善“四网一环”公路集疏运体系。建设复州河至花园口、太平湾港疏港高速公路。加大普通公路升级改造力度。新建渤海大道二期工程,新建通屯油路1500公里,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

民航。建成大连新机场,建设3-5个通用机场。

2.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能源设施进一步完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城市电网、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分别达到99.977%和99.83%。供热、供气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措施: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能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重点加强能源设施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新市区重点加强普湾新区的能源设施建设,建设变电设施、热电联产以及燃气设施。黄、渤海区域组团内,“七区”重点加强电源和热源点建设,不断完善电网网架等电力设施;“九节点”重点加快实施国家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转变供暖方式,大力实施集中供热。

——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编制全市天然气发展应用专项规划,推广天然气热电冷供热方式,落实天然气价格,制定出台天然气利用的优惠政策。建设城市燃气的液化天然气(LNG)备用气源站,保障城市天然气供应的战略安全。普湾新区,要加快编制普湾新区燃气规划,推进实施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供项目,建设天然气供暖设施替代燃煤供暖设施,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七区”,要加快各区域天然气利用规划编制,研究建设沿渤海侧和黄海侧天然气管道,推广天然气在民用、发电、供暖、交通等领域应用。其他重点区域,要在天然气主管网附近地区建设分支管网,实现城镇聚集区燃气利用,重点推进居民用燃气和燃气供暖项目的实施,在距离主管网较远或无法铺设天然气管道的区域建设小型LNG接收站。

第二阶段目标:

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供热体系进一步健全,天然气的使用比率大幅提高,为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农网供电可靠性接近城市电网水平。

实施措施:

继续加强电力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大连多回路500千伏线路与辽宁中部电网互联、220千伏电网分区运行的电网架构,进一步提高大连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加快推进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庄河南尖核电、大型热电联产电厂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

完善热电联产项目和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布局,继续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在大型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建设一批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项目,完善各类供热发展和扶持政策。

继续推进天然气气源建设。利用LNG接收站和大连-沈阳天然气管道,形成国外液化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和阜新煤制气等多气源供气的局面,推进天然气的广泛应用。

3.水源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基本建成保障有力的水利基础设施。基本理顺水务管理机制,实现水务管理由行政管理一体化向行业管理一体化转变,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初步构建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8.5亿m3,城镇自来水(包括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全面实现饮水安全,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全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达标率80%以上;全市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16.9亿m3以内。

实现措施:

——加快构建现代水务体系。根据全域城市化水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源涵养区、现代高效农业节水区、水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治理区3个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水务建设重点,构建水资源调配体系、全域化供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健康体系、水资源利用体系和水务行业支撑体系。

——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水系连通联调工程、规模化海水淡化并网工程、全域一体化供水工程、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防洪达标工程、碧水生态修复工程、亲水景观建设工程、节水型社会提升工程和智能水务工程。

第二阶段目标:

建成更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形成科学合理水务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大连特色水生态文化景观,打造水务现代化发展样板城市。全市供水能力达到23.5亿m3,全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措施:

加强供水能力建设,新增供水能力5亿m3。加强自来水网建设,实现自来水管网(包括集中供水)全覆盖。实施新的境外调水工程,新增境外调水量2.5亿m3。

建成瓦房店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庄河电厂、大连华能电厂海水淡化项目二期工程,全市海水淡化规模达到100万t/d。

开展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段建设,全市湿地覆盖率达到35%。建成庄河入海口、复州河入海口、鞍子河入海口、北大河入海口、碧流河入海口湿地公园(花园口)5个城市湿地公园。

4.环保设施一体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中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45%。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镇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体系布局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体系。

实现措施:

——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及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主城区及新市区新建污水处理厂22座,再生水利用设施12座,污水配套管网452公里;渤海组团和黄海组团新建污水处理厂40座,再生水利用设施11座,污水配套管网1967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6万吨,再生水日回用能力48.7万吨。新建4处污泥处理设施,新增污泥日处理能力900吨。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旅顺口区生活垃圾焚烧厂、金州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瓦房店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庄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800吨;新建46个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和300个小型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初步建成中心城区、旅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瓦房店(长兴岛)、庄河(花园口)和长海县7个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第二阶段目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以上,中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实现措施:

继续推进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加快污泥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对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促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向资源化发展。

五、发挥三个中心的服务作用,拓展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快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对物流、资金、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集散和配置功能,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对全域城市化的支撑能力。

1.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基本完备,各类航运生产要素的集散和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准箱。

实现措施:

——完成港口布局建设。发挥我市沿海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沿黄、渤海两翼构筑以大窑湾港区为核心、以太平湾港区和长兴岛港区为重点,其他港站为补充的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集群体系。其中,大窑湾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滚装汽车及大宗散货运输,同时依托良好的城市金融商贸环境,大力发展航运服务和现代物流;太平湾港区重点发展杂货及内贸集装箱运输,大力发挥港口物流及临港工业,最终发展成为我市渤海一侧面向腹地的综合运输港区;长兴岛港区以服务于临港工业为主,兼顾综合运输功能;旅顺新港(羊头洼、双岛湾)、登沙河、松木岛、三十里堡、皮口、庄河等港区以服务于港区后方临港工业园区为主,兼顾周边地区运输需要,栗子房港区作为大连港未来发展的预留港区。庄河港加快发展中韩国际客滚运输。

——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大窑湾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窑湾北岸集装箱码头建设。全面启动太平湾港区开发,加快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完成长兴岛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兴岛公共港区建设,加快推进临港产业配套码头开发。加快临港工业区配套港区开发建设。研究推进庄河港改造工程。适应岛屿旅游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安全、高效、舒适的陆岛交通运输体系。

——全面提升港航服务功能。重点加强航运交易、金融、信息、人才等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船舶物资交易市场、航运人才市场、航运金融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院、航运信息研究院为平台,加快构筑国际航运中心专业化航运服务市场及软实力研究机构集群。继续完善大连航运指数,不断拓展指数功能,打造区域性及国际性相结合的大连航运指数服务体系,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目标: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资源配置中心。

实现措施:

继续加强航运中心设施建设。建成大窑湾北岸航道、防波堤、集装箱码头、物流园区、集疏运通道以及大窑湾国际集装箱港区。加快推进长兴岛商业港区开发建设。建立健全港口规划管理体系。规范港口建设和经营市场。鼓励发展港口行业协会。

进一步提高港航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国际航运中心专业化航运服务市场及软实力研究机构集群建设,提升航运交易、金融、信息、人才等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水平。

2.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货物周转量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55%左右。

实现措施:

——建设和完善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大连综合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大连汽车物流城、长兴岛物流园、国际都市渔港、大地半岛仓储物流园、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国际物流中心、大连综合国际物流园、庄河物流园、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冷链物流园。完善并提升大窑湾保税港物流园、羊头洼物流园、香炉礁物流园的功能。规划建设中铁铁龙大连特货综合物流基地、新机场空港保税物流园、旅顺大型水产品交易集散地和水产品物流仓储基地、瓦房店太平湾物流园。

——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积极营造物流企业发展良好环境。支持物流企业深度挖掘物流需求,提高物流市场和客户资源的整合能力。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东北腹地主要内陆城市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重点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在大连建设区域分拨中心,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地区总部。支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个性化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产业形态多元化发展。

——建立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以物流节点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东北铁海联运信息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业务资金结算平台。加强城市自身生产生活物流的组织,建设城市消费品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第二阶段目标:

实现物流要素和物流服务高度集聚,承担全球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服务的功能设施齐全完备。物流企业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流产业层级多样合理。国家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地位确立,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成。

实现措施:

积极推进区域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地区整合,提高物流网络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实现与各产业联动发展。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支持发展物流科研机构,占领物流服务高端市场,引领区域物流发展。

3.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全面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市金融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主要金融指标年均递增16%以上,占东北地区比重超过22%,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实现措施:

——加快金融功能区建设。重点构筑人民路金融商务区、星海湾金融城、高新园区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保税港离岸金融中心和大东沟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五大金融功能区。争取人民路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区。着力开展东港金融集聚区、星海湾金融城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星海湾金融城三期工程。积极争取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试点。规划建设新市区、黄渤海区域组团的金融聚集区。

——支持期货中心快速发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实施品种、区域、创新、信息化、人才、国际化发展6大战略,加快期货品种研发、期货交易主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大商所新增期货新品种5个,引进期货公司总部及营业部30家,期货交易量、交易额年均递增10%。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全面发展资金市场,争取引进10家银行功能总部、10家商业银行,设立10家村镇银行,全市存贷款余额年均递增16%以上。创新发展保险市场,新设或引进15家保险机构、20家保险中介机构,保费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理赔给付年均递增1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上市公司50家,证券交易额年均递增18%以上,新设产业基金10只,私募基金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

——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农村金融倍增计划,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涉农地区主要金融指标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加快发展融资服务体系,有效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鼓励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加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投资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和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壮大金融总部。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优做强现有金融总部,提升金融总体实力。加快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在全国的网络布局,提升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筹设新的法人机构,推动设立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填补我市金融机构领域的空白。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壮大地方金融实力。

第二阶段目标:

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稳固,在东北亚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主要金融指标年递增15%,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2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实现措施:

加快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重点核心功能区基本建成,集聚和辐射效应显现。

激发金融体系内在活力,推动法人机构做优做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直接投资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发展期货市场、资金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建设金融人才培育基地,加快推进金融中心人才建设。

六、加快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带动城市快速发展

发挥产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重点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1.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以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基本形成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服务业就业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6%,建设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实现措施: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于“三个中心”,以集聚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技服务和商务会展业。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为核心,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依托高新园区动漫走廊,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完善商务会展设施,打造区域性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加快建设好大连金石文化旅游区,并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区。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构筑与服务民生相配套的现代商贸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和完善大连国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旅顺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北方粮食交易市场等20个大型专业商品交易市场,提升青泥洼桥、长春路、西安路等商业中心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新兴商业区。继续开展放心菜店和“早餐”工程,推进“千村百镇”市场建设。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东北亚著名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北方旅游集散地。

第二阶段目标:

提升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水平。服务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争取达到5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8%;服务业就业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5%,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新格局。

实现措施:

依托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集中、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业体系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继续强化“三个中心”建设,拓展文化创意、医疗保健、节能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发展热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促进商业、旅游、教育等传统服务业向网络化和现代化发展。实施创造力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推动外向型经济由产品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软件、金融、物流、医疗和人力资源等领域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2.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依托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保持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和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态势,推动四大支柱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16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4000亿元。

实现措施:

——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优势项目,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和整体优化,着力培育石化、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与服务外包、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及装备8个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服装纺织、新材料、精品钢材、节能环保与资源再生、电力设备器材、生物医药、新型建材、轴承8个产值规模在200-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增强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大幅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推进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和低碳化方向发展。石化产业,要以建设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提高石化产业聚集度,全面提升石化产品深加工的比重,形成炼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重点加强在高档数控机床、风力发电设备、核电产品、高端机车和城市轨道车辆、高端轴承、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研发和制造能力,打造世界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船舶制造业,要依托大连船舶重工、STX、大连中远造船和大连中远船务四大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长兴岛、旅顺、三十里堡和大连湾4个船舶及配套产业集群,提升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打造世界级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信息制造业,依托英特尔芯片项目,拓展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光电子和半导体光伏、半导体设备等产业,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花园口新材料产业基地、瓦房店新能源产业基地、旅顺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金州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甘井子海洋工程基地、高新园区软件基地、辽宁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培育旅顺绿色经济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以及海洋生态经济区等新绿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推动装备制造、石化、船舶、电子信息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第二阶段目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0亿元;石化、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6个产业集群的产值均达200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装备、服装纺织、新材料、节能环保与资源再生、船舶与海洋工程、5个产业集群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实现措施: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限制和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引导企业加快升级步伐。

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重化工业向高、精、专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现有产业集群。着力培养一批新兴龙头企业,打造新兴的产业集群。

3.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生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0%,无公害农产品覆盖率达98%,科技贡献率达到64%。

实现措施: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以综合农业园区、特色休闲园区、优势产业基地和现代海洋牧场等农业发展聚集区为载体,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八大农业”产业功能融合发展,持续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扩大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增加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利用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素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增加农产品出口。

——强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科技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支持涉农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器与中试基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和专利成果。健全覆盖市县乡村公益性、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品牌体系,建设国家级全产业链标准示范基地和品牌展示中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田水利、渔业、流通体系等设施,实施重点流域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全域生态河治理工程,全面推进青山生态系统建设,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整理和田间林网、路网建设。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完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农业减灾抗灾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动物疫病和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预防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第二阶段目标: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方式更加合理,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6万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9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8%,无公害农产品覆盖率达100%。

实现措施:

加强特色农业聚集区建设,推动八大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特色农业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加大农田水利、渔业、流通体系等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完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健全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七、提升内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构建全域开放格局,使我市成为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前沿和桥头堡。深化区域合作,集聚发展要素,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1.深化对外开放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第一阶段目标:

以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为支撑,以政策功能区为先导,覆盖四大城市组团,由南向北、梯次推进的全域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要达到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对外直接投资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倍。

实现措施: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以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为主,加快编制新区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新区,打造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以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为基础,加快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建设,并积极争取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示范区。积极向国家争取长兴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全力推进长兴岛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大力支持花园口经济区、旅顺开发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日本产业园建设,打造以日本产业为主的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按照各城市组团的功能定位,突出区域产业优势和特色,推动城市组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招商。主城区组团重点引进发展港航服务、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商贸物流、软件和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新市区组团重点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港航物流、文化教育等产业;渤海城市组团重点引进发展石化、造船、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黄海城市组团重点引进发展循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石油化工、食品精深加工、旅游等产业。主要面向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开展定向定点招商,引进500强等跨国公司投资项目100项以上。进一步扩大境外上市、发债和吸引国际基金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鼓励一般贸易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逐步向自创品牌转变。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加大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等服务贸易出口。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新建、兼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支持企业承建国家援外项目,大力承揽援外工程项目。建设外派劳务基地,规范和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

全域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市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比2015年翻一番。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实现措施:

用足用好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一步提升我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

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加大跨国公司招商力度,建立引进好项目、大项目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完善口岸贸易服务环境。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大幅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2.加强区域合作的目标和实现途经

第一阶段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

实现措施:

——重点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及东北腹地的合作。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辐射东北地区的主要生产要素交易市场。促进区域科研项目产业化研发合作。推进与东北地区各主要经济区在产业发展、对外招商、投资促进机制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积极拓展与环渤海区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加大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贸交流和项目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域城市化的开发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和项目包装力度,促进重大项目落地。

第二阶段目标:

形成长期规范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

实现措施:

拓展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腹地、环渤海区域及东南沿海地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务实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构筑长期规范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

八、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水平。

1.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初步建成生态安全新格局。林木绿化率达到50%以上,陆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实施措施:

——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严格保护“三山三岛五湾、半岛半山半城”的自然山水格局。严格控制城市西部山体、北部山体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城市南部山体脉络的连续性和较好的景观及生态效果。保护山海间生态廊道、山体间生态廊道、道路景观视廊以及广场景观视廊,重点打造通向各个海湾的城市滨海绿色通道。构建主城区与新市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带。

——加强陆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抓好海防林建设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生态河建设工程、矿山(坑)植被恢复工程、荒山造林补植工程、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工程、丹大高速沿线绿化工程、哈大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村屯和园区绿化工程及道路绿化工程。加强矿山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整治、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程。完善农村生态防护林网建设。

——加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型岸线的保护力度,重点保护好南部滨海景观生态。维持太平角、旅顺小黑石、小平岛玉皇顶、海王九岛、石城岛等96处典型地质遗迹的原生性。加强复州湾、黑石礁湾、塔河湾、青堆湾、前庙湾等海湾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金石滩、傅家庄、棒棰岛、星海湾等83处沙滩浴场的完整性。修复仙浴湾沙质海岸、旅顺大黑石沙质海岸、庄河湾三河入海口等典型生态系统。加大对生态保护区、岛屿、湿地的保护力度。

——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抓好我市北部地区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水库清淤、河道生态治理、污染源搬迁和生态移民等工程,加大对水源保护地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调统一的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环境应急资源储备,增强预警防控能力。建立专家技术支持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处置工作的总体能力和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

林木绿化率进一步提高,陆域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更加完善,矿山环境得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1

1.1全域旅游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1.2意义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

1.3九大转变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六是从旅游企业

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1.4误区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1.5全域旅游目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

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2

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发展新局面,特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意义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类型、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是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全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旅游业对全县经济转型、特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等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X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X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X万人次,年均增长X%以上;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突破X亿元,年均增长X%以上。

三、重点项目

(一)生态旅游和特色小镇项目。

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交通、游览、卫生、安全、综合管理、生态环保等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硬件配套设施,推进X湖湿地景区提质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先后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X互补项目区(X湖景区):依托光伏领跑者项目、万亩林果和X锣鼓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光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光伏小镇公园为思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小镇:以“XX”为形象定位,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米生产、米丰收、米加工、米销售、米美食、米故事”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集群小镇。

XX古镇:打造集生态居住、渔家体验、温泉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大湖风光旖旎、渔家气息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的XX渔家风情体验第一镇。

(二)文化旅游项目。

XX纪念公园:挖掘全国抗战史和XX抗战史,建设集教育、旅游、休闲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集博物馆、两乡馆、规划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体馆、儿童馆、4D电影院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XX景区:以X核心景区及东区特色文化商业街为依托,打造古徐文化旅游综合体。力争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X恢复重建项目: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恢复重建XX等场所设施,新建战役体验馆、水战乐园、骑兵跑马场、党性拓展训练营等互动项目,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X文化创意园:突出X纱厂原有建筑风貌,打造集文化创意、文创商品开发、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

(三)乡村旅游项目。

X度假村:以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目标,对现有的民居博览馆、垂钓中心、采摘园等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渔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

X集聚区:打造XX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创建省高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园:新建农家乐、垂钓中心、生态养殖区等特色项目,建成集采摘、垂钓、餐饮、民宿、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生态园。力争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旅游区:按照“一环二线二带七岛八区九桥”布局,结合稻虾、藕虾共作,油菜花、向日葵种植,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四季皆能游玩观赏的旅游目的地。

X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梯田花海、生态桃园、软籽石榴园,配套建设邻里公社、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集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四)基础配套项目。

特色餐饮打造:制定我县特色餐饮菜单,鼓励各酒店、餐馆结合我县餐饮文化、特色农水产品开发特色菜肴。评选十佳旅游特色餐饮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街区、特色旅游餐饮集散点,提升我县旅游餐饮接待水平。

规范住宿服务:按照旅游饭店管理标准,加大对现有各酒店、宾馆的检查力度,营造游客干净卫生、舒适放心的住宿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按照《X县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要求,打造特色民宿。引进品牌酒店进驻我县,提高我县住宿接待档次。

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旅游集散中心的挂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咨询功能,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气象、旅游预订等公共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服务,受理旅游投诉。

构建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景区连接线和城市公交全覆盖,建设完成XX工程,完成石集至XX至X湖湿地景区等景区连接线建设。开通XX至X湖湿地水上航线,市场化运作,开辟城区至X湖湿地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开通城区至X湖湿地景区、X湖湿地温泉度假村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巴士。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全县旅游标志牌设置标准,推进高速、国道、省道、城市道路沿线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增设主要道路至景区连接线沿线旅游标志牌,提升主要景区内部标识标牌。

旅游厕所提升: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城区重要节点A级厕所建设提升步伐,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厕所35座以上。

智慧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初具规模并在周边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3A级以上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智慧旅游数据库,设置自助导览系统,实现涉旅数据共享、游客与景区互动等功能。

旅游商品开发:在游客集散地、各主要景区内打造旅游商品放心购物店,完善旅游购物网点布局。运用缤纷X网创平台,引导促进旅游商品生产本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督促旅游度假区及重点旅游乡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旅游专业院校的对接力度,建立旅游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我县旅游人才引进培育办法,重点引进和培育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旅游景区引进和培育外语导游员、中高级导游员,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水平。加大对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员、餐饮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树立良好的旅游对外接待形象。

(五)市场推广项目。

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举办的旅游会展和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联合投放项目,在省级以上媒体开展城市或景区形象宣传。深入开展“互联网+旅游”营销,与主流搜索引擎、知名旅行社、旅游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手段的市场宣传力度。更新提升X旅游宣传片、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资料,制作X旅游攻略。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营销,深度开拓国内外目标市场,不断提升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节庆整合:充分挖掘X文化、X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元素符号,并制定一整套旅游推广方案。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半程马拉松、国际垂钓比赛、X文化节、桃花节等各类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多层次、全方位的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宣传并推广X旅游品牌形象。

(六)招商引旅项目。

旅游项目招商: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大力招引行业顶尖旅游运营、策划团队来洪投资、合作,积极引进景区管理、酒店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和知名企业,通过市场力量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旅游委员会工作职能,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县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领导小组根据方案及工作要求,分解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责任、督促工作开展,统筹全域旅游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探索成立X县文旅集团,统筹全县旅游资源、景区建设运营。

(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部门协调联络机制,全县重大项目建设,要征求旅游部门意见;旅游、发改、住建、交通、市监、安监、公安、卫计、消防等部门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配合,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农委、教育、文化等部门在“旅游+”农业、体育、养老等各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加强协作,为旅游红利进一步释放建立载体、提供支撑。

(三)加大政策扶持。县财政全力做好旅游发展资金保障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并结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在旅游土地使用、旅游项目审批、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出台配套政策。优先支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旅游风情小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

(四)强化目标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将结合任务分工情况,对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进度、阶段成效进行跟踪考核,对按时达标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成效好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工作不力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3

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发展新局面,特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意义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类型、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是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全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旅游业对全县经济转型、特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等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X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X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X万人次,年均增长X%以上;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突破X亿元,年均增长X%以上。

三、重点项目

(一)生态旅游和特色小镇项目。

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交通、游览、卫生、安全、综合管理、生态环保等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硬件配套设施,推进X湖湿地景区提质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先后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X互补项目区(X湖景区):依托光伏领跑者项目、万亩林果和X锣鼓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光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光伏小镇公园为思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小镇:以“XX”为形象定位,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米生产、米丰收、米加工、米销售、米美食、米故事”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集群小镇。

第三篇:关于印发大连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实事的通知(大政发[2009]11号)

【发布单位】大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大政发 [2009] 11号 【发布日期】2009-02-08 【生效日期】2009-0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大连市

关于印发大连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实事的通知

(大政发 [2009] 11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实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大连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二月八日

大连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实事

1.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成流转试点1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委)做好4个县级土地流转、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编委办、市人事局)完成涉农区市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建设。(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编委办、市人事局)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林权证发证工作,并做好后续政策措施配套服务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2.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特色乡村100个,推进普兰店市兴唐线和庄河市冰峪线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庄河市蓝莓和板栗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50个,加强海洋牧场建设,放流车虾、梭子蟹、鱼类等2.5亿尾(只),新增远洋渔船50艘。(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建设标准化畜牧小区100处,其中奶牛饲养实现小区化,推广生猪发酵床技术10万平方米;创建标准化示范果园50万亩,完成水果套袋40亿个,铺设果园反光膜3万亩;发展设施农业小区1200个,保护地面积1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委)推进七大名贵花卉园区建设,新增现代化联栋温室5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300个。(责任单位:市林业局)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海洋渔业局)新建1000吨以上农产品储藏库5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

3.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县域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信贷资金投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大连银监局、市农委)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新设立2家村镇银行、10家小额贷款公司。(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大连银监局)加大力度推动农业保险试点。(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政府金融办、大连保监局)继续推动农业企业境内外上市。(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大连证监局)

4.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继续加快“一岛十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投资规模在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推进15个重点搬迁改造项目落户花园口、松木岛、三十里堡、登沙河、营城子等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重点向县域工业倾斜,支持项目不少于80个。(责任单位:市经委)完成“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大连区域重点用海项目规划。(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5.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家电下乡”工程,适当增加补贴种类;规划建设2个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启动6个农村中心城镇商业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市商业局)新建改造农贸市场20处,开工建设金州杏树水产品交易市场。(责任单位:市农委、市供销社、市海洋渔业局)发展50个农资连锁经营示范店,启动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供销社)推进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黄渤海沿岸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项目;巩固和提升100户星级农(渔)家乐,建设特色旅游乡镇20个、村60个;办好中国大连樱桃节、大连长海国际钓鱼节等6大旅游节庆活动。(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6.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完成旅顺新港、庄河港的口岸开放验收工作。(责任单位:市港口口岸局)涉农区市县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对内招商引资同比增长20%。(责任单位:市外经贸局、市政府办公厅)全力推进扩大旅顺和长海对外开放的后续相关工作;在瓦房店市建立第一家外派劳务综合基地。(责任单位:市外经贸局)启动瓦房店出口辣根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新建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个,扩大农产品出口(责任单位:市农委)。

7.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快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完善海珍品深加工、大樱桃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继续实施“十大”农业增产增效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00项,推广50项。(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海洋渔业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农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检测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全年检测农产品2万样次。(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编委办、市人事局)加大水产育苗、养殖、流通环节水产质量安全监管,全年检验、检疫水产样品1200样次。(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0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农产品2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海洋渔业局)实施容器苗、生根粉、生长剂和地膜覆盖造林10万亩,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10万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向北三市及长海县涉农科技型创新企业派遣6支科技特派组,聘请80名国外农业种植、海水养殖专家,对我市农村种植养殖户进行实地指导。(责任单位:市人事局)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建立海洋监测信息体系,大力推广“农信直通”应用系统,组建100名农村信息员和农业专家队伍,新发展农民信箱2万户。(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农委)

8.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围绕设施农业等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000项,完成庄河灌区渠道节水改造6.7公里;新建农村安全自来水工程45项,解决8万人的安全自来水问题,开工建设旅顺双岛湾、北海街道“一根管”工程、金州青山和登华水厂给水管网配套工程,加快推进长海县大长山岛自来水管网扩建工程;完成龙王塘水库等3座中型水库、老虎洞水库等2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建设3个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推进8大渔业园区建设,维修中小型渔港10座。(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启动农网完善及农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工程,新建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2个、电气化村87个。(责任单位:市电业局)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全面贯通滨海大道大连段。(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面积15万亩,新增农业机械2000台,其中新增水稻生产机械100台;新建户用沼气8000户、大型沼气工程50处,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3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实施农村建设人才周转性宿舍建设计划,启动23个低收入乡镇人才周转性宿舍建设。(责任单位:市人事局)做好24个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新增耕地670公顷。(责任单位:市国土房屋局)

9.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源地乡镇生活污水、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启动6个乡镇生活污水、垃圾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全面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五点一线”滨海大道绿化工程600公里,建设生态文明村110个;建设海防基干林带5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水源涵养林5万亩、防沙治沙林3万亩,生态河绿化200公里,矿山复垦10万平方米;新建100亩以上规模化苗圃10处,面积2000亩;改造100亩以上规模化苗圃30处,面积5000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完成生态河道治理80公里,河道除险工程20项。(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10.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乡镇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完成22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5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试点。(责任单位:市国土房屋局、市建委、市农委)重点规划建设4个小城镇。(责任单位:市建委)每个涉农区市县启动3个新社区、开工改造2个新村庄建设试点,全市完成200个村屯环境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市农委)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新选派500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性岗位工作。(责任单位:市人事局)

11.发展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完成5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新建农家书屋350家,为农村放映电影12000场次。(责任单位:市文化局)新建100个标准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配置100副篮球架和200副乒乓球台(室内外各一副);为100个乡镇社区建设100套健身路径。(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全面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建成474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覆盖面达到60%。(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2.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从200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逐步免除涉农区市县公办职业学校本市农村户籍学生的学费;启动农村中小学专、兼营校车改革试点;为农村高中新建50个理化生实验室;继续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农村中小学网络进行扩容改造;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实施援岗、特岗、顶岗计划,选派100名城镇教师、230名师范毕业生、200名师范院校大四学生到农村任教。(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3.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高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为140元/人;按照服务人口每年不低于1元/人标准,对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村医给予补助,合理安排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并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着力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做好对3000名乡村医生不少于100学时的培训工作,落实100名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局)落实2.3万名符合奖励和特殊家庭扶助政策的计生家庭予以扶助;实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为8000名农村待孕育龄妇女增补营养素,开展优生健康检查,对新生儿家庭开展随访服务。(责任单位:市人口计生委)

1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时启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完成生态移民搬迁700户。(责任单位:市农委)帮助农村困难居民改造危房800户,进一步提高农村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责任单位:市民政局)为1000艘渔船配备安全救生设备。(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加快乡镇就业信息网与市、区市县政府人力资源市场的网络连接,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完成农民科技培训5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海洋渔业局、市妇联)

15.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涉农区市县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网络,搞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举办普法专题讲座100场次、“普法大集”10次,培训1000名“法律明白人”;安排各涉农地区的乡镇司法所担任当地党委、政府的法律顾问,选派一名律师担任法律业务后援。(责任单位:市司法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高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责任单位:市农委)村民评议村委会工作覆盖面达到95%,评定村干部报酬覆盖面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创建100个“巾帼示范村”。(责任单位:市妇联)切实解决治保会等群防群治组织在人员配备、政治待遇、工作经费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加强重点农业项目区域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每4-5个行政村设一个功能完备、规范达标的警务室,每个警务室配置2-3名协警员。(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以上实事项目,责任单位均含各相关涉农区市县政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苏政发[2002]157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发 [2002] 157号 【发布日期】2002-12-27 【生效日期】2002-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苏政发 [2002] 15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第三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切实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城市化水平已由2000年底的41.49%提高到44.7%,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经营城市思路不够开阔,多元化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城市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需要继续加强。为了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富民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推进城市化,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城市化,要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城市发展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必要的空间和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推进城市化,既要注重数量推进,更要注重质量提高,使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和发挥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

在推进城市化工作中,要按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要求,继续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符合省情,大、中、小城市(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力争提前实现全省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其中有条件的地区要达到55%以上;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其中有条件的地区要达到60%以上。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市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遵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合理部署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与城乡规划相统一和协调,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当前,各地要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和苏锡常、南京、徐州三个都市圈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和修订完善各类城乡建设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水平。

城市规划是优化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要切实加大城镇体系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协调区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全面协调城镇发展,综合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格防止破坏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协调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建设问题,建立健全区域空间管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编、调整审批程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明确规定强制性内容,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规范城乡规划“一书两证”制度,推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提高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重视地下空间的规划利用,加大开发力度,使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高度重视城市区域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的引导和整合,优化都市圈内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促进都市圈内各种要素的有序流动,着力提升都市圈的综合实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努力做好都市圈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加快都市圈轨道交通、区域供水和绿地系统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大力改善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促进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市建设经营机制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城市建设经营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市加快发展。要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和完善土地规划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全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以县为单位,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有偿调剂制度。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异地有偿调剂,相应落实基本农田的定位。健全土地供应的市场配置机制,全面推行统一征地和统一收购储备制度,政府集中统一供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渠道,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积累建设资金。改革现行的土地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领域。对于适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要全面推向市场,逐步建立由多元化投入主体、多种经营模式构成的新型城市建设、经营机制。城市政府要逐步退出竞争领域,把支出重点转移到难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体制,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吸引外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经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对能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的设施,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改进和完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管理办法,按照“企业成本+税费+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垃圾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并适时进行调整。规范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逐步建立持续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制定城市建设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使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专营行业运营主体的产生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服务质量、经营期限、收费标准、价格调整等进行规范,以改善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公众利益。

进一步打破城市市政公用的行业垄断,开放市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资产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开放城市公用事业经营市场,通过特许经营,鼓励有资质的企业获取经营权。抓紧培育形成公交、环卫、供水、供气等行业的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放开市政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经营。加大市政公用企业改革力度,通过整体改制、引资改制、切块改制、国有股出让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减持国有股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向,积极推进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市政公用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巩固完善近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成果,妥善处理好人员分流安置、资产债务处置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继续积极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结构,进一步解决好市县同城问题。妥善解决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尽快撤消乡镇区划调整后设立的办事处等过渡性组织,进一步做好规模过小乡镇合并的调查研究和实施工作。按照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的要求,调整现有重点中心镇数量,实施动态管理。以县(市)为单位,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加强乡镇工业小区的规划布局,做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促进乡镇工业小区和城镇建设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撤消县级市驻地镇设立街道办事处的调查研究,开展试点,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开展城市街道办事处调整撤并的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放开,公正公开,方便群众的原则,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逐步建立起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落户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依法加强各类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巩固提高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严格执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将城市水污染防治等主要工作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通过实行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全面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

各地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切实推进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面实行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加强收费管理,保证垃圾污水处理的良性循环,促进垃圾污水处理产业化。推行垃圾处理经营权(包括垃圾的收集、分拣、储运、处理、利用和经营等)公开招标,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竞争。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各地要加强城市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特别要重视城市中心区、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提高绿化品位,使绿化与美化有机结合。促进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控制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做好“江苏人居环境奖”评选活动,引导和促进各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五、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制定完善城市管理法规、规章,调整、理顺和规范城市建设、管理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改革步伐,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城市规划,危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违法建设行为。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查处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的违法行为。规范市政公用行业经营秩序,查处非法从事城市公共客运、燃气供应等经营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加大对无证摊点、违法搭建、破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全省“城管创优”活动,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和谐、健康、安全、幸福的城市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搞好城市交通秩序整治,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合理调控交通流量,严格行车秩序,规范停车行为,依法严肃处理违章占用道路及各种违规行为,提高路网通行能力。搞好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把外来人口管理纳入城市日常管理轨道,切实加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增强干部群众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将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城市管理的根本性工作,把社会公德教育、普法教育与依法治市、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全面进步。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按照规范学前教育、改革国民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原则,整合城市教育资源,使每个市民在一生中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积极推动城市信息化工作,建立城市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编制各类数据标准与应用系统标准,加快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来推动城市现代化。

加快推进城市化,关系全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扎实推进。省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协调解决城市化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富民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蓬政发〔2005〕 72 号关于印发《蓬街镇200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

蓬政发„2005‟ 72 号

关于印发《蓬街镇2006年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村(居)委会,镇机关各办公室,镇属各单位:

《蓬街镇200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已经镇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蓬街镇200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及《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通知》,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一个窗口”受理行政许可,实行联合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许可文书格式。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构筑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组织、检测与信息发布、控制与处理、物资保障和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3、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积极稳妥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等工作。

4、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方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运用。

5、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6、完善职能争议协调机制。同一行政区域内2个或2个以上行政机关出现职能交叉、职权争议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出现职权争议的,由上级机关的同级

-2-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

7、完善政府和部门服务承诺制度。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探索政府信用公众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承诺措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诚信度。

二、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认真落实《蓬街镇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确立的各项决策制度,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2、进一步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质量。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废止工作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和定期评价制度。及时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规定不一致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3、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要事先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涉及人民群众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三、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各项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1、进一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工作。结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途径和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成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工作,明确行政执法职责。对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包括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分类排

-3-序、列明目录。

3、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4、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界定行政责任追究范围,规范责任追究程序。

5、进一步完善听证、审核、集体讨论等有关行政执法制度和备案审查、行政执法投诉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6、进一步做好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工作。加强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给付、行政确认等行政执法案卷管理。行政执法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有关资料应当立卷归档,并开展经常性的案卷评查活动。

7、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完善有关行政复议程序和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素质,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四、加强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1、加强《纲要》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制定《纲要》培训总体规划,把《纲要》纳入行政机关的学习计划,开展有关培训工作,加大《纲要》宣传力度。

2、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并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3、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制度。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用法律知识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提高运

-4-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法律知识列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资格考试的内容。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并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年终评定考核档次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法制机构建设,完善依法行政保障制度,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检查

1、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要按照市、区编委办关于法制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要求设置法制机构,配齐工作人员。

2、建立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制度。定期向上级人民政府、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情况,同时向政协通报;蓬街镇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情况。

3、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并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4、建立健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经常性层级监督制度;探索监督的新方式,强化监督的实效性。

主题词:计划 依法行政△ 通知 抄 送:区府办。━━━━━━━━━━━━━━━━━━━━━━━━━━━━━━━━━━━━━━━━━━ ──────────────────────────────────────────

路桥区蓬街镇党政办公室 2005年12月23日印发

━━━━━━━━━━━━━━━━━━━━━━━━━━━━━━━━━━━━━━━━━━

下载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