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

时间:2019-05-14 12: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

第一篇: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

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

戚真赫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3

【复印期号】2000年12期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文史哲版》(福州)2000年05期第25~29页

【作者简介】戚真赫,南京大学中文系99级博士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 南京210003 【内容提要】 一百年来,在旧传统承续与新传统生成的过程中,冰心不断调整自我,以其圆满的良知意识和完美的人格模式,成就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关 键 词】冰心/良知意识/人格模式

中图分类号:I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59(2000)05-0025-05 在20世纪的历史和社会境遇中,在旧的传统延传和新的传统生成的过程中,不同于其他现代作家或隐或显的人生困惑和人格缺憾,冰心以其圆满的价值承载的良知角色,以其近乎完美的人生和人格模式,成就了其独特的存在和价值。何以成就这一独特现象?若从文化、人格与社会传统和体系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的关系来探寻,或许能使我们从冰心这一个体身上见出旧传统的承续和存在与新传统的生成之间的微妙转化,从中见出现代社会价值与意义构成的复杂内涵。

冰心是被五四新文化运动“震上文坛”的。五四是一个传统摇撼、社会动荡、问题迭出而价值重建、思想自由的时代。各种问题不断提出,各种思潮和主义不断引进和介绍,各种策略不断出现。冰心的创作触及当时社会的很多问题,如家庭问题、青年问题、劳苦人民问题、妇女问题、人生观问题等,以至冰心成为其时问题小说的首席作家。而其实际则是当时的社会问题触发了青年冰心人生观的全方位的思索。而此时形成为观念形态且贯穿其一生的,则是其女性观和爱的哲学。冰心女性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五四那样一个倡导妇女反抗、叛逆、出走,张扬妇女个性、独立的时代,冰心却理性地认识到,妇女要想得到社会的欢迎,须“从空谈趋到实际”、“从放纵趋到规则”,要“改良家庭”、“注意家事实习”、“儿童心理”、“妇女职业”等女性的实际而又传统的职责,而这一切又须用“实用的”“稳健的”“平常的”“通俗的”等方式去实现(注:《“破坏与建设时代”的女学生》,载于1919年9月4日《晨报》,署名谢婉莹。)。而在冰心此时此类的小说创作中,便隐含着一种体现其此类观念的“新贤妻良母主义”的模式,如《两个家庭》、《别后》、《第一次宴会》等。在这种模式里的女性心态平和、观念平实、生活幸福,既是新式女性的生活方式,而其观念和生活的根柢却又未曾悖离旧式女性的观念和角色——在外在的新式女性的生活方式之下,此类模式中的女性主人公身上内在突出的特点则是一种人伦理性化了的女性角色:妻性和母性。而这一切,冰心又是以一种天然的女儿心性去叙说,透过“女学生”“新式女性”的文字表层,不悖离旧式女性的心理、观念。此类模式也包括《寄小读者》、《往事》等集子,在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在向小读者的叙说中,同样有一种冰心式的女性意识的隐在流露。

如果说冰心的女性观是她此时心理和观念的有意无意的显现的话,其“爱的哲学”则是她有意营构的人生现实与终极的归宿,而其文本中社会层面上的青年问题、劳人苦难问题、反战情绪等,最终融归于爱的窠臼。冰心追求的是一种回归天然的爱,这一点与新道德的要求相一致,也与读者对新道德的期待和认同相吻合。另一方面,冰心笔下的爱却也并未悖离传统道德的内涵,如孝与慈、人伦亲情以及隐忍的爱,相反,二者之间却存在一种暗契。正是以这样一种“爱的哲学”,冰心弥和了新道德的爱与旧伦理的人伦理性。

就此时的接受群体来看,一方面他们向往打碎旧文化旧伦理的枷锁,回归人性的天然,建立更人性更科学的新道德,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作为集体无意识又隐秘地支配着读者的接受意识,旧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意识仍占据其观念和心理的深层。如此,冰心所着意营构的“爱”,既在现实层面抚慰其低迷消沉的心灵,也在显在意识层面满足其对于新道德的要求,更与人们潜意识领域中积淀已久的传统的道德心理和观念有一种暗中的妥协和契合;而其文静、稳健而理性的女性观念和意识,也同样在这几个层面得到接受者全面且深入的认可和赞赏。她被视为“荷花”“秋水”“海鸥”“夏日的清泉”,她的作品“无一篇不令人受绝大的感动”(注:严敦易:《对于(寂寞)的观察》,《小说月报》13卷11号。),她的爱被认为是“圣洁圆满的”(注:赤子:《读冰心女士作品底感想》,《小说月报》13卷11号。),她的人格被看作是“超然高举,一尘不滓”的(注:赤子:《读冰心女士作品底感想》,《小说月报》13卷11号。),是“向上”的而“健康”的,如此一种互动和对应的接受模式,成就了冰心的良知角色和人格模式。正如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所言:“文学和读者间的关系能将自身在感觉的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审美感觉的刺激,也能在伦理学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于道德反映的召唤。”(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51页,(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而在价值层面来看,此时冰心的观念和意识既属于新观念,又不悖离旧道德,既不完全现代,也不完全传统,而新与旧两种价值准则和观念系统皆可供其依附,她在两种价值准则之内而不外在于任何一个价值系统。也恰恰是这样一种观念形态与接受大众的显在和潜在、新观念与旧意识的观念形态相一致,成就了冰心的良知角色和人格模式。历史地看,冰心的人格模式从形成之时起,便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

三四十年代是整个社会日益走向政治化的时代,文学也随整个社会的变革而日趋政治化。无产阶级运动成为文学主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泛传播和运用。此时文学的基本面貌是由左翼文学、京派和海派文学决定的。在整个时代和文学的大背景中,此时的冰心既不属于左翼,也不属于京派、海派,亦非自由主义作家,她的创作、观念和人生姿态仍以其特有的内涵和方式一如既往地葆有一个东方女性理性清明的特征。

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动,意识形态话语的加强,以及生活的颠沛流离,冰心该时期的创作明显减少,但从中仍可梳理出其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大致线索。此时冰心的女性观,既是其早期女性观的延续,而在政治焦虑和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其笔下的理想女性更加呈现出一种稳健、笃实的东方女性的内在品格。另一方面,就东方女性所难以割舍的家庭情结而言,冰心的观念也更加成熟,如《我的同学的母亲》便体现了一个东方女性处理家庭伦理问题的清明理性,而写于此篇前后的《西风》、《相片》等作品,则以女主人公的人生缺憾(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欠缺)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太太的客厅》更以所谓洋式家庭中人们生活和精神的空虚和浮靡遭到冰心的嘲讽。从这样的描述和对比中可见,处于整个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战争背景之下,重视女性平实健康的精神状态和世俗幸福,仍然是冰心关注的女性生活和人生方式。

作为冰心人格础石的“爱”,也并未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战争的浪潮中泯灭,而是走向更为成熟和深沉。此时冰心所持有的“爱”,既是其前期爱的内涵的延续,如30年代初创作的《第一次宴会》、《南归》等;而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冰心笔下的爱也注入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现实内容,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构成其此时情感和意识的重要方面。如果说20年代的冰心呈现的是一个东方女性爱的纯洁、理想的一面,那么此时的冰心则体现了东方女性爱的深沉和成熟。

以上可视作冰心在三四十年代政治和战争背景中的人生角色和人格模式的基本选择和体现,也是其既定的人格模式在此时的延续和丰富。但在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公众关注的焦点在那些政治意识鲜明、政治情感进步的作品,而这种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使公众“对于那些不是以他们所珍视的某种政治思想为基础的艺术作品是漠不关心的”(注:《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卷1,第4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由此而不难推知,如同五四时期其人生角色处于公众关注的中心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公众的接受心理所致,此时冰心的走向边缘也同样是社会趋势使然。早在20年代,蒋光慈、草川未雨等人便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社会学视角批评冰心及其作品为“暖室的花”(注:蒋光赤:《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载于1921年1 月1日《民国日报·觉悟》。)、“贵族性的女性”、“市侩性的女性”(注:蒋光赤:《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载于1921年1月1日《民国日报·觉悟》。)、“不敢正视人生”(注:草川未雨:《〈繁星〉和〈春水〉》,转载自李希同《冰心论》,北新书局1932年版。),及至30年代,左翼批评家阿英、茅盾等更意识到在这种意识形态语境之下,冰心“不再引起轰动”,“她的影响必然的要因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丧蚀,所以,到了近来,她的影响虽依旧存在,可是力量,是被削弱得不知到怎样的程度了„„”(注:阿英:《〈谢冰心小品〉序》,原载《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年光明书局版。转引自《冰心研究资料》,范伯群、曾华鹏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在这种情况下,冰心早期形成的女性意识和观念则转化为一种人生姿态。一方面,由于自身性情和东方女性潜在的政治情结的传统意识,使她与社会政治形势保持一定的距离,甘居边缘,正如她自己所认识到的“歇担在中途”(注:《冰心全集·自序》,北新书局1932年版。),而以其“坚定的信仰,深厚的同情”(注:《冰心全集·自序》,北新书局1932年版。)为“平凡的小小的人”贡献其“平凡的小小的花”(注:《冰心全集·自序》,北新书局1932年版。)。与轰轰烈烈的社会政治相比,冰心更倾向于以其自我人格持守那平凡实在的生活和人生,体现出其人生追求的东方女性的传统内涵和“本分”;另一方面,冰心并非是一个超脱独立的作家,其既定的人格模式和东方女性的理性使其必须在社会现实中有所附着,她并未远离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主动靠拢,她写有《新年试笔》、《分》、《冬儿姑娘》等含有较明显的政治和阶级意识的作品,也由此受到茅盾、阿英等主流批评家的关注和欢迎。如此,即使在身处边缘时期,冰心仍与时代和社会的主流精神保持着恰当的关系,由此,冰心在现实和自我之间取得了内在和外在的平衡。

纵观三四十年代冰心的创作和人生姿态,基本是其既定良知和人格模式的延续,而作为其人格构成内涵的女性意识和爱的理念亦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有所丰富和变化。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文学与政治的密切纠结和关联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特色之一。50-70年代,文学表现为更为强烈的意识形态化走向,文学观念向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倾斜,作家被置于一系列政治话语渗透、政治权力的支配之下,他们被施以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在这样一种时代和文学的大背景下,冰心的创作内容和题材也随之转向,其文学观念和人生姿态亦有所转换。她大量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她作为友谊的使者出访亚非拉各国,写作了大量国际题材的作品,她倡导并创作了大量的少儿作品。而贯穿其中的观念也与时代精神的求相一致。同时其作品中作为叙述者小我的情感、观念也已几乎全部转化成“大我”的情感和观念,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一种“历史乐观主义的精神”,其曾有的温婉抒情的个体则隐匿不见;其曾经推崇的贞静稳健的东方女性的内涵也让位于“铁姑娘”式的时代新人的形象;其爱的哲学和理念转化为对党、国家、集体的爱,其爱的人类性内涵也转化成为对国际国内劳动人民的爱,其所呼吁的“和平”亦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总之,她的爱已转化为一种政治情感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的“爱”,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主流话语的“爱”。同时,如同那个时代所有“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一样,冰心不断地检讨和反思。叙述风格的转换,女性观和“爱”的内涵的转变,贯穿其文本中的“时代精神”与其中时隐时现的检讨和反思共存„„所有这一切,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气氛和文艺观念的要求相吻合。这种观念姿态与五四时期在新旧观念间的弥合与平衡不同,亦与三四十年代与时代主流精神的不即不离迥然相异,这种观念姿态的转换意味着其人生姿态的转换——对主流话语权威的主动而审慎的靠拢。

然而,尽管如此,五六十年代,对冰心(及同类作家)仍然存在着两种微妙、交叉的评价。她曾与那个时代国统区归来的作家一起,被划归为“小资产阶级作家”,被认为“资产阶级思想占主要成分”(注: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中国新诗选1919—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8月版。),她的“爱的哲学”被认为“没有多少文章可作”(注:丁玲:《“五四”杂谈》,1950年5月 10日《文艺报》第二卷第三期。),她早期对弱小者的同情,被看作是“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来表现自己”(注:张毕来:《新文学史纲》中的有关论述,作家出版社1955年11月版。)。另一方面,冰心在世界观、生活经验方面的努力(深入工农兵群众)也得到了首肯和欢迎(注:如《文汇报》1954年8月7日蔚明《访冰心》:“今天,她和她笔下的人物以及她的读者,都一同进入了光辉灿烂的新时代。在她的作品里,将没有忧郁、哀愁,而是充满了光明和欢悦„„”另如《光明日报》1954年9月26日《为孩子们创作象乳汁一样的作品——访谢冰心》。),她被认为是自觉改造且在解放以后的创作中在生活、思想、感情等方面显示了“重大进展”的作家(注:范伯群、曾华鹏:《论冰心的创作》,《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她也因改造了其“超阶级的”“爱的哲学”而在其中注入“战斗的感情”和“新内容”而得到欢迎和赞同(注:范伯群、曾华鹏:《论冰心的创作》,《文学评论》1964 年第1期。)。

这两种微妙交错的评价来自于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的状况。某些新的与左的观念被奉为真理和准则,调控与指导着其时的批评与创作,政治理想和政治准则被作为道德理想的依据和道德准则的基础,精神、人格、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整齐划一。无论对冰心的肯定与否定皆以此为准则和依据。然而,这是一种虽“新”而非现代的意识形态——道德模式。在“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之下,是传统的观念、情感和思维模式,“革命的”“进步的”因素与传统的观念、意识底蕴既相排斥又相融一,形成那个时代政治和道德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海,也构成那个时代的良知母体,代表了“新时代的价值”。而“与集体价值的一致是抛给团体中各个成员的道德准绳,良心是道德通过它的反映试图实现这种一致的内心权威。”(注:《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德)埃利希·诺伊曼著,高宪田、黄水乞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9月版。)对那个时代的作家而言,与这样一种意识形态——道德话语认同和靠拢便意味着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即,“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作家价值的体现。而且,不同于其时某些作家与社会政治的外在或内在的紧张冲突、难以协调,冰心的创作与人生与社会政治之间却基本处于一种无冲突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除了社会和个人表层的因素——50年代到文革前冰心的身份和待遇:人大代表,友谊使者;冰心本人的心理倾向:“喜欢光明欢快的事物”与那个“光辉灿烂的新时代”之吻合,等等之外,另一方面,在那个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海里,在彼时权威话语和观念的导引下,个人是不允许自己意识到与既定的文化模式不相容的思想感情的,则其有意识自我与彼时的社会表层因素必然在显在或隐在层面相协调与平衡,也即,在那个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和社会的场里,冰心也与其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像感情天然的人一样行动”(注:《文化的解释》第246页,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而其内在本己的女性意识和既定的人格模式也使她取一种与主流话语符合而非冲突的姿态。总之,在那个意识形态话语渗透一切(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的时代,冰心也体现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良知,这是在政治导引和规范体制之下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良知主体,也是其时道德价值的体现。但是,冰心东方女性的传统意识使其一贯保持一种政治情结和审慎的人生姿态,所以,就此时冰心作品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化的思想、观念和感情而言,与其说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主动和有意的迎合,不如说是以此来保持其既已形成的良知形象。如此,在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历史境遇中,冰心又一次在个体自我与社会政治、道德之间取得了平衡,而其本己的自我则隐蔽于意识形态话语之后。

进入新时期以来,冰心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回复到其本己的自我,亲情和爱又回到了冰心的文本中。此时冰心以耆耆之身,写作了大量的回忆录、散文、杂感以及小说。一个世纪的沧桑一一看过来,无论是忆念故人、友人还是同辈、同行,冰心的回忆录皆体现出一种谦逊真诚、与人为善的襟怀;其亲情散文与几十年前内涵与风格一脉相承,温婉深情,却又多了一些世事沧桑过后的达观;其抒情写景的散文既体现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又可见其冰清玉洁的风骨;更为可贵的是,老年的冰心写作了大量的杂感、随笔,以其真诚和勇敢关注社会现实和民族的未来:教育问题、知识分子待遇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等问题和现象皆在她的笔下得以反映。

透过文本表层可以看出,此时的冰心有意倡导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研究者总结了新时期冰心创作在这方面的努力:“第一,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第三,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第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注:杨昌江:《论冰心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5期。)笔者以为这样的概括是准确的。所有这些观念,皆是中国传统道德理念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中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观念在新的语境之下的表述,及在这表述中所隐含的潜在的文化心理。在新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下,冰心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与民族文化本位的心理内涵相融合,构成新时期冰心良知意识的一个方面,而晚年冰心的良知意识仍在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心理层面与接受者的价值观念相吻合,《空巢》的获奖和《远来的和尚》等的受欢迎似可说明这一点。

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和社会表层的新的文化因素与其下的传统文化和心理因素相融相渗,形成新的文化和精神传统。而对经历了一世风雨的冰心(及其同时代人)而言,新的传统已作为心理积淀植根于冰心的人格意识中,成为其良知意识的核心和基础,与其一贯的人格操守相融合,成就了晚年冰心的人格形象和良知角色,也是其一生人格与良知的总结。

总之,爱心、纯真、善良、正直、崇高、真、善、美„„这些评价所构成的近乎完美的人格形象,是冰心在20世纪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在新的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所成就的良知意识和人格模式。所谓良知,“对良知的更为通常的看法是把它看作体现了一个社会、一种传统或一种宗教的要求、规范和理想。”(注:《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第8 页,(美)默里·斯坦因著,喻阳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所谓人格,即文化要求于人的角色,是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的一种自我塑造过程,而对人格的更为全面的看法是,它包括一个人的外部和内部自我,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由此看来,良知与人格的内涵与外延有其交叉重叠处,可以说良知是人格的肯定部分,代表了人格中与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相一致的部分。不难看出,在冰心身上,良知和人格是较为完美地整合而统一的,在其人生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一种对社会和文化而言肯定的倾向,这肯定便是20世纪文化语境中的独具冰心特色的德性人格和理性人格。这种德性人格和理性人格在冰心身上是完美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就其内涵构成而言,这种人格模式是以爱为础石,而各种观念、情感和意识则保持其平衡与和谐的一种状态:情与理、美与善、个性与社会伦理要求、情感与社会道德原则、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等构成一个平衡和谐的人格世界;就其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与关联而言,这种人格模式的更为深层的呈现便是在时代精神的现代之表与文化心理的传统之根间的微妙关联、交错中寻求而保持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从上述分析中可以见出,正是以这样一种姿态,冰心在社会时代表层和传统根基深层的意义上成就其良知角色和人格模式。而冰心身上所内蕴的那种女性的人格模式和人生姿态中也同样具有这种德性人格和理性人格的特色。

这种德性人格和理性人格是一种有意识心灵层面的良知和人格模式,也是社会道德层面的良知和人格模式,也即,冰心的良知意识和人格构成中始终有一种“道德情结”,是将社会道德因素与其个性品质修养紧密结合而成。正是在这一层面和意义上,冰心的文本和为人体现出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一个真善美同一的世界”(注:傅光明、许正林:《冰心散文: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文学评论》,1994 年第2期。)。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人格世界中,却蕴有传统的道德人格模式的底蕴,这便是冰心人格构成深层的中和之美与中庸之德。正如上述所论析,冰心人格中的中和之美表现为各种观念、情感、意识和谐与平衡,而就构成其良知和人格础石的“爱”而言,也是中国传统乐感文化的“生生大德”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神圣之爱”以及印度宗教中的“梵”的超越的互渗、融和,而决非各种爱的理念的冲突、悖裂。

早在30年代早期,茅盾便指出冰心思想的“中庸”状态(注:茅盾: 《冰心论》,1934年8月《文学》第3卷第2号。)。综观冰心一生,这中庸也是其一生良知和人格的基本状态。其一生所持的观念、意识、姿态,皆取现实社会中所应取的常态和理性,而非悖离这一切,也少有超越。冰心一生所奉行的“清明理性”,实为一种20世纪现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境遇中的中庸之德。这中庸之德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至矣!”(注:《论语·雍也》。)何晏注:“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何晏注,《诸子集成》本。)康德也说:“真正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原则的基础上,这些原则愈具有普遍意义,就愈加崇高,也就愈加高尚。这些原则并不是抽象推论的规律,而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胸怀之中的情感意识,即人类美的情感和人类尊严的情感。”(注:康德:《论美和崇高情感》,莱奥·巴莱特埃·格哈德《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第265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从这个意义而言,冰心良知和人格中的真善美的因素恰恰体现在这些普遍、庸常、中正、平实而又崇高的人类原则和情感之中。另一方面,中庸也意味着“中正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注:《中庸章句》。)所谓“道”,即“人群大生命之共同趋向”(注:钱穆:《中国文化特质》,选自汤一介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辑,三联书店1988年3月版。),而冰心一生所奉行的那些人生准则,既合于现世的具体的“时代精神”,也合于普遍的、永久的“人类之道”。冰心从一走上文坛便以其“性道合一”的传统人格底蕴得到社会和大众的深深认同和热烈赞赏,她的文笔和人格被看作是“健康的”,“圆满的”,此类评价,贯穿冰心人生始终,从此可以见出,在几千年的文化背景中,在20世纪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这种中庸的人格模式在更为根本的文化心理层面上得到社会与大众的深层认同和潜在塑造。然而,另一方面,以冰心的学识、素养,在文学上应取得更大的成就,但遗憾的是,冰心一生的创作在题材的开拓、主题的主、人物的塑造及人性的挖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她创作的起点也几乎是其终点,这一缺憾,固然由于其一生生活的优裕,生活圈子的狭小,个人道路的顺达,但其道德人格的约束——追求人格完美的“性道合一”的心理定势,是否也在更深的层面上局限了她呢?

德性人格与理性人格,中和之美与中庸之德,构成冰心一生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的文化底蕴。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境遇中,在社会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因素的纠结、交错与关联中,冰心成就了其道德人格与良知角色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传统人格底蕴为根基、随时代而变化的过渡性人格和良知,它既是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过去时代的纽带和关联,也是其在现时代的集中体现,亦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得到定型和延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种过渡性人格是现代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必要构成部分。然而,另一方面,在冰心的良知角色和人格模式的构成中,少有现代意义的承担与探索的成分,更多的是古典意义的抚慰与顺从,这是冰心过渡性人格和良知的一种特质,也是其人格构成中现代性内涵缺乏的一种遗憾。^

第二篇:论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 冰心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讴歌母爱、童真及自然之爱是其作品的显著特色,但她 还在作品中借助女性人物形象,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出她们反抗封建思想、反对集权专制,争取婚姻自由、积极参加革命的自觉诉求,清晰地传递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而表达了她 对男权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 冰心;女性;意识;批判

冰心作为“五四”时期崛起的著名 女作家,在诗集《春水》、《繁星》和散 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 品中,清晰地传递出她“爱的哲学”的 思想,冰心以纯洁的童心、爱心,极 力讴歌“母爱”、“童真”及“自然之 爱”的同时,还通过《张嫂》、《别后》、《两个家庭》、《第一次宴会》等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描写了她女性意 识的觉醒。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对自我被压 抑人格的恢复与弘扬,是对女性价值进 一步的思考与肯定。在一切以男权价值 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会中,女性被置于 多重清规戒律的束缚下,很少有人能对 其自我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与判断,她们 在价值取向上往往表现出随波逐流。在《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等一系列作品中,冰心的作品多从女性 主义的视角出发,自觉赞美女性,彰显 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冬儿姑娘》中,冬儿姑娘乐善好施、坚忍大胆,不信鬼 神,完全没有了冰心前期作品中女性的 软弱;在《两个家庭》中,亚茜与其他 “娜拉式”的新女性不同,她把家庭看 作是施展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 台,她大学毕业后以自己的能力助推丈 夫的事业蒸蒸日上。到了后期,冰心经常强调自己女性 作家的身份,她从不讳言自己的女性意 识立场,不隐瞒她对女性认可的真实情 感。尤其是她在《关于女人·后记》中 认为女性和男性相比较,“女性感觉更 加的敏锐,更加的活泼,也更加的深 沉;更加的细腻”。[1] 这些话体现出在 西方蓬勃发展的女性思想解放运动的影 响下,冰心对女性意识内涵的新解。马 克思说:“如果没有女性的觉悟醒来,就不可能有社会这么伟大的变革。人类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社会地位的高 低来准确的衡量。” [2] 所以,冰心在作品 中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有力地表现 了她的女性意识观。

二、对平等意识的追求 从古至今,在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 社会里,女性只能是从属男性、从属于 男权社会,女性在夫权、族权、神权等 重重枷锁的束缚下,处于社会的最底 层,森严的等级制度让她们失去了所有 的话语权,冰心无论是在《繁星》、《春 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梦》,还是《南归》、《我的母亲》等作品中,不但极力提倡“爱的哲学”,还积极维 护与争取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合法地位 与权力。冰心在留学美国期间,对哈佛大学 不招收女学生,不让女同学进图书馆提 出过强烈的抗议。她在日留学期间,建 议日本的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争取 受教育的机会。而在呈贡简易师范任教 期间,极力反对女性不能入学的旧习,大力倡议招收女同学,这些行为都有力 地践行了她男女平等的思想。冰心还在 《对于妇女参政的意见》中,向当时政 府部门提出让那些有能力的女性参政议 政。新中国成立后,冰心建议有关部门 要重奖社会上成功的女性,让更多的女 性享受成功的喜悦,享有和男性一样的 社会地位和尊严。冰心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 象,在战争来临之时,在历经家破人亡 的战争伤痛之后,能够迅速振作起来,像男性一样走向战场,投身革命,谋求 民族和自身的解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 去塑造自我的形象。她们从反抗传统的 封建思想道德、封建专制,到争取婚姻 的自由,进而参加革命,以自己实实在 在的行动彰显了女性意识从觉醒到反抗 的过程。

三、对男权主义的批判 冰心笔下各类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 出的女性意识,不仅从一个侧面衬托出 中国男权主义无所不在的事实,而且进 一步激发了女性大胆挑战男权中心文化 的信心和勇气。在小说《我的邻居》中,M 太太作 为“五四”后的知识女性,被丈夫囚于

家中相夫教子,每天生活在痛苦煎熬之 中,战争爆发后,作为家庭主妇的 M 太太尚且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她的 丈夫则“总是警报前出去,解除后才回 来,还抱怨家里没有早预备饭。”[4] 在 一家老小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懦弱无 能,令人汗颜。在《我的朋友的母亲》当中,那位 师范毕业生不顾自己和妻子的多年情 分,在抗日战争期间想着离婚,娶漂亮 聪明的助教小姐。《张嫂》中那位懦弱 的丈夫自己也承认“她(他的妻子)做 得好,我不中用。”[5],在《我的同班》 中,L 女士自尊、自立、自强,无论是 上学、还是工作,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让周围的男士自叹不如。结语 冰心通过作品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成 功塑造,对女性只能囿于家庭的传统观 念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对男性主导和支 配女性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 也打破了“五四”以来,人们对中国男 女平等乐观的期待,让读者看到了处于 男权文化专制下的中国女性,觉醒与解 放的道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冰心.冰心散文.[M].杭州.浙江 文艺出版社.2000.342 [2] 马克思.马克思全集.[M].北京.北 京人民出版社.1968.571 [3] 冰心.冰心文集?序 [M].上海.上 海文艺出版社.1984: P1.[4] 冰心全集.第二卷.通讯七.海峡文 艺出版社.1994.76.77 [5] 冰心选集.第三卷.《张嫂》.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4.

第三篇:责任与良知

责任与良知

责任,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道德上的,一个是法律上的。所谓道德认识,就是一种良知。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责任与良知是有必然联系的。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一定是缺乏良知的人;良知泯灭的人,不但不会担当道义,还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

我们从事的职业,就是要求在工作中投入100%的细心,否则,1%的疏忽,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100%的影响。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所有的检验项目都在一个30平米的房子里完成,没有具体分工,哪里需要往哪儿走。由于人多事杂,责任意识不强,操作欠规范,在一次输血时,发现患者没有提前查血型,却因忙,没有亲自去病房采末梢血鉴定患者血型,就直接用’护士送来的标本’做了血型鉴定,并进行了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刚输上血’患者就出现了’不良反应,经查实’送来的标本所验血型’与患者末梢血所验血型不同所至,为此’家属很不满意!我也感到很愧疚。如果输血前能亲自去采血验血型、如果护士抽血时能严格“三查七对”,就不会有此事发生。由于一时的疏忽,险些丧失一条人命,想来,真的很后怕!

裘法祖曾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良知’是医务人员从业的’最起码的要求,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有良知的医务人员’是有责任的人,有责任的人’是优秀的人才。责任’意味着’担当,意味着’对使命的’忠诚和信守。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病后的人,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需要尊重的总是患者,需要改进的总是医务人员”,因为’

这是我们的责任。医务人员的责任表现为’对生活积极接受,对生命重视珍爱,对角色认真扮演。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行使不同的责任。就我们检验科而言,随着医院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流程步入正规,分工到人,把责任明细化;为了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比如,为减少病人痛苦,抽血要求一针见血;且每次抽血前,推行“现在为您抽血,抽血后请您按压5分钟”话语;对于怕针的小朋友,我们给予小玩具安抚他恐惧的心理,以取得配合。为了方便临床,我们开设了急诊通道;为了方便患者,我们每天发放两次报告;为了赶进度,我们经常加班加点,特别是有体检的时候,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最晚的一次加班到凌晨5点多钟,困了、累了,没有人有怨言,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工作比较琐碎,收取标本、核对、编号、离心、加样、洗板、读板、报告、审核等等,每一步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很重要,一步错,步步错,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求我们用心去做,这样才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有责任、有良知的优秀医务人员呢?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治好病人,减轻病人痛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其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起’病人’是医院的“客户”,病人’是医院职工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同时,换位思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后,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操作规程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轻重缓急’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检验工作’有步骤、有措施,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

为基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勇担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发热发光。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教师人格论》读后感

读了《教师人格论》这部学术专著,感触颇多,湖州师范学院王荣德教授的《教师人格论》这部学术专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学术专著,这部学术专著紧紧抓住了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即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良好的师德,高尚的人格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王教授在《教师人格论》这部学术专著中阐述了教师的人格对教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深刻的揭示了教师优秀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而且还承担着对学生的灵魂的培养,即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而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过程中,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试想如果一名思想品质恶劣,行为举止轻浮,衣着凌乱不堪,出口脏话连篇的教师怎么可能教育好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会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也绝难以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和好评,面临他们的只有被开除教师资格的命运,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良好的人格修养无疑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王教授在《教师人格论》这部学术专著中揭示了教师师德,教师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对现实中教师以及有心成为教师的人都起到了一种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及生活甚至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则肩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的重要使命,教师除了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做好教学活动外,好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格,即师德。

教师的人格修养包括了很多方面,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只有这样,在教育学生时,学生才会向着正确的大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注重仪表,身为人师,穿着要得体,不讲粗话脏话,衣容整洁干净朴素大方,无形之中会使得学生学会在穿着方面注重得体,注重整洁干净,在思想上会使得学生养成一种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心胸宽广,充满爱心,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一名只会用体罚,用恐吓来教育学生的教师很难成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体罚恐吓不但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家长的愤怒,只有心胸宽广,教育得法,时刻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意,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赢得家长与社会的称赞,良好的教师人格是做一名成功教师的必备条件。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楷模,学生很容易模仿并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而良好的教师品质人格修养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有利的正面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

王教授的《教师人格论》是一本难得的优秀学术专著,一本优秀的学术专著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王教授的《教师人格论》是一本优秀的学术专著,我读了这部学术专著受益匪浅,养成良好的人格势在必行,尤其是对一名有志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师范毕业生。

第五篇: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真心、真情、真爱,营造美的精神乐园-----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王永军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 文坛巨匠冰心用真心、真情、真爱,书写散文,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为我们营造一方美的精神乐园。它们带来的不仅有美感上的享受,更有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关键词:冰心散文、艺术风格,真心、真情、真爱,美感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就是可亲、可爱、可敬的冰心老人。冰心在小说、散文、诗歌和翻译工作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其散文,取材广泛,其中以回忆往事、描写自然和爱的哲学最具特色。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美的精神乐园。

下面我们就从冰心散文的题材上来进一步探讨她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心的灵动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从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可见这位世纪同龄人与时俱进,蜿蜒起伏的心路历程。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寻味人生的乐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了一方和霭温柔的精神乐园。步入中年后,她涉世渐深,在《平绥沿线旅行记》、《默庐试笔》和《关于女人》等作品里,拓宽了取材面,增强了现实感,也巩固和深化了她原有的精神信念。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她年过半百而青春焕发,以《归来以后》、《樱花赞》和《拾穗小记》诸多篇章,反映祖国的新生气象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表达了一位跨时代老作家的热情和忠诚。度过十年浩劫的冰心老人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磨练得相当坚韧、清澈、睿智和老练,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作《晚晴集》、《我的故乡》、《关于男人》、《冰心九旬文选》等,竟有450余篇至多,超过了前60年的数量,其中既有抒怀言志,醇厚老到的散文小品,又有仗义执言,犀利老辣的杂感随笔,抵达了刚柔相济,炉火纯青的境地。

《往事》中大部分为回忆性的作品,清新绚丽,跌宕多姿的《往事》

(一)之七便是这组散文中的佳作,充分表现了冰心灵巧的艺术构思。文章中最精彩的要数红莲与白莲的对比描写,同样经过一夜风雨,红莲由于有荷叶的保护安然无恙,开出了无比鲜艳的花,白莲却早已凋谢。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观察,很自然的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就如同荷叶保护莲花一样无私,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也因此表露无疑,“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以纤细的心灵触觉1讴歌了母爱的伟大。

冰心曾在国外留学,对于身在国外的冰心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情的牵挂便是最为深刻的。这一切在《往事》

(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情的律动

冰心散文主情,以抒情见长。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其中,《往事》

(二)之五中,真切的写出了作者去美国的路上,坐船经过太平洋,在大海的颠摇中反映出的感情世界。整篇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描写周围人们对海浪的态度和热闹的氛围,渲染了一种期待的心里,对海浪的期待,对陌生国家的期待,进而升华到对人生的期待。如文章开头写不知从哪听来的消息说,风浪来 了,于是“大家不住的记念着,又报告佳音似的彼此谈说着。在这好奇活泼的心绪里,与其说是防备着,不如说是希望着罢。”还有我的一次次抑制不住的微笑,烘托出了内心深处希望这风浪快点来的心里。踏上一块陌生的土地,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那个陌生国家的一种期待。通过描写大海的强盛威武,显现出了我乐于挑战的精神和坦然面对将来一切挑战的心理。尤其是文章最后所写的“青年心中希冀惊笑的风浪,比海洋中的实况,大得多了!”更是表明了作者准备好迎接前程中更大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烘托与渲染的手法将这种决心和信心表现得更加的坚定,预示着未来人生道路的绚丽多姿。

《往事》

(二)之八是作者对自己心愿的回忆,它围绕着父女对“灯塔守望者”的对话来展开。除夕夜,女儿要去看守灯塔,她提出自己的理由:看守灯塔是种伟大,高尚又有诗意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又将回忆拉回了现实,作者航行海上,再一次看到了灯塔,不禁又勾起了回忆。“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作者虽无法实现自己的梦,但却化遗憾为祝福,献给了灯塔的守护者,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献身精神的敬仰之情,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爱的涌动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的名言,在她的作品里到处都充满了真诚的爱,包括爱老师、亲人以及少年儿童等,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她的作品高雅、脱俗,体现出爱的基调。

茅盾曾经这样评论冰心的作品:“冰心女士把社会现象看得非常单纯,她以为人事纷纭无非是两根线交织而成;这两根线便是“爱”和“憎”。她以为“爱”或“憎”二者之间必有一者是人生的指针。她这思想,完全是“唯心论”的立场。可是产生了她这样单纯的社会观的,却不是“心”,而是“境”。因为她在家庭生活小范围里看到了“爱”,而在社会生活这大范围里却看见了“憎”。于是就发生了她的社会现象的“二元论”。

冰心是我国的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儿童的爱和希望。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五》里,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着几个孩子的苦,表达了她对儿童一种爱惜、关爱的心。她写M的娇憨凄苦,她写E的渴望与隐忍,她写D的失意与希冀,写A的寂寞、无奈与感伤„„都形神兼具,使人不禁动容。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冰心创作风格如此异常鲜明,也得益于她的语言功底。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 3 了。”冰心以她的丰姿绰约、轻倩灵动的彩笔,抒写了一曲曲心的歌、情的歌、爱的歌,那疏朗的笔致,丰腴的神采,醇厚的情味,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

重温冰心的散文,对我们的散文写作,甚至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是不无裨益的!参考文献

[1]卓如.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冰心[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8.[2]茅盾.冰心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3]党秀臣著:《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周彦文著:《世界华文散文精品》 广州出版社 1997年3月 [5]冰心著:《繁星 春水》 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

下载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冰心的童心

    论冰心的童心 内容摘要: 从“五四”台阶上步入文坛的冰心,高举着“爱”的旗帜一路走来,在近80年创作生涯中,冰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诗篇和散文。她的作品影响深......

    论公民意识

    论关于学生的公民意识应用生物技术1201,黄健,2012304200315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自我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公民对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足够......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摘要】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英雄,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历史臣子,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受到历史的赞扬,被人们爱戴,久久传唱......

    论李白的人格诗品

    论李白的人格诗品 湖北财专财文071吴丹华 [摘 要]李白是中国诗界不朽的诗人。他以美玉的灵性、彩陶的雅量、青铜的大气,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精华,形成他气韵生动、形象高妙的独......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则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国家创新人才的数量是其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

    有关公司法论文:论公司法人格否认

    有关公司法论文: 论公司法人格否认 摘 要:我国《公司法》以成文法的方式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进入我国。但是,其原则性的规定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也为司法实践带来了......

    冰心与基督教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发布时间: 2003-9-16 作者:秩名 茅盾在《冰心论》中说:“一个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经验所决定,外来的思想没有‘适宜的土壤’不会发芽......

    冰心与基督教

    《圣经》文学对冰心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国内文学评论界,论及冰心与外国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大凡会首先想到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但是,细度冰心的作品后会发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