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变学生“学会”为“会
十二册第一组
主讲内容
林
云 《学弈》、《两小儿辩日》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呢?我想,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一读二译三析四评五练六诵七演七步走,老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知识,这正应证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方法如下: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读课文一般分六遍进行 :
1、教师范读一遍,让学生勾画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和节奏,何谓重要呢?就是学生不会的,哪怕是“学生”二字,只要是不会的就是重要的,不同的学生重要的内容不同。
2、自己默读一遍。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还有不会的,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3、抽个别学生读,让一学生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4、让学生比赛读,老师可与学生商量让学生分组比赛读,将课堂打造在赛场。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5、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6、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指导学生读通顺要注意: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二、译
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
等。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
三、析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四、评
所谓“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五、练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出一套试题,相互考。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我们再选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拓展并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六、诵
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要求不管怎么长的文言文,都必须背会。背诵也不是机械的背诵,老师先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先记框架,再添枝叶。可能有些同学面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望而生畏,老师这时又可对学生进行教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克服,最终克服一个大困难。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最终做成大事的情感。在背会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朗诵,有情感地朗诵,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
七、演
为了打破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我们可以尝试着演一演的方式。
如《两小儿辩日》,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准备分角色表演,表演时,可以用文言文表演,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表演。具体过程如下,大家可作参考: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其余的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的表演,当演员语言动作表演不到位时,你应给予指导。
现代版:
现在请《两小儿辩日》现代版电视剧剧组演员上场排练。(学生表演)《两小儿辩日》课本剧
旁白: 孔老夫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下面这一幕会解除我们的疑问。
甲乙:(两小儿上场)“我对!”“我才对!” 孔子:(孔子从西上场。两个小儿也迎了上去。)你们在吵什么呀? 甲乙:我们在争辩日头中午离我们近还是早晨离我们近。甲:我认为太阳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乙: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甲乙:您,您是名闻天下的孔老先生,您的知识比我们多,您来评一评,我们俩到底是谁说的对呢!
孔子:哦,那你们各有什么理由呢?
甲:您想,早晨的太阳大的像车上的篷盖一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乙:可是,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这,这??两位小学士,老朽实不相瞒,我也不能断定你俩到底是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甲乙:笑,谁说您知道的事情多呢? 孔子:老朽无知,愿拜两位为师。(施礼)
甲乙:不行,不行,要我们收徒,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怎能做您的老师呢? 旁白:这时,正巧遇上周游古今中外的超人--小博士来到这里,让他来给你们解答吧!小博士:我知道你们问题的答案。太阳在日初和日中离人的远近几乎是一样的,它们的差距是三万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记。
那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一是视觉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大小物体的对比下,给人的感觉不同。(幻灯展示内容和图片)二是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景的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在不同亮度背景下,物体的大小给人的感觉不同。(幻灯展示内容和图片)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幻灯展示内容和图片)
孔子:您的学识渊博,我应该拜您为师才对啊(施礼)小博士:(边扶边说)那怎么行?我了解这些只是因为我生活的时代比你们生活的时代
科技更发达,其他方面我比你就差远了。
甲乙(下场)孔老先生真是名不虚传,谦虚待人,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站在原地叹)世人多以己为大,孰料小儿之睛更锐也,吉乎!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啊!
旁白:同学们,剧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现在请我们的导演给予指导。(学生指出表演中的不足)
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接下来请《两小儿辩日》古代版电视剧剧组演员上场排练。(学生表 演)
古代版:
《两小儿辩日》课本剧
旁白: 孔老夫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下面这一幕会解除我们的疑问。
甲乙:(两小儿上场)“我对!”“我才对!” 孔子:(孔子从西上场。两个小儿也迎了上去。)两小儿所辩何事? 甲乙:我们在辩日头日中去人近还是日初去人近。甲: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乙: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甲乙:老先生,汝知书识礼。以为孰是孰非呢? 孔子:哦,那你们有何理由呢?
甲: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乙:然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这,这??两位小学士,老朽不能决也。甲乙:(笑)“孰为汝多知乎?” 现在请我们的导演给予指导。(学生指出表演中的不足)
第二篇:在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可依据各人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通常,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教学,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学生来说,只要能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行。
下面谈谈自己多年来教学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抄录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人名示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唐雎”,《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等都可以直接抄录;年号示例:《陈涉世家》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可以直接译作“秦二世元年七月”,《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可以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
(二)、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形: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示例: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示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此类词还有“所以”、“可以”等。
3、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示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上两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阅读翻译文言文时便不会感到吃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
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必然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首先,要做到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疼爱学生,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学生对于教师给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当然,对学生要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学生既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其实质如何,效果如何,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表现反映出来。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学生工作、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艺术技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工作中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帮而教学成绩平平。也有部分教师虽懂得了解学生的必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或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全面了解学生,最终给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学生的身心状况,即身体发育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了这些情况,教师才能在学业负担、劳动强度、体育锻炼、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各方面分别处理,因材施教,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更好地培养教育学生这一原则去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要把了解学生和搞好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管学生原有基础如何,都不能轻视、歧视,而要对学生保持一颗爱心,一视同仁。这样,才有可能全面了解所有学生。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为切实搞好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帮助。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个人谈话、走访家长、侧面询问、问卷调查等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多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个人谈话或走访家长的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或循循善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而不是产生敌对心理。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除了专门地搜集信息、了解情况外,教师还可通过平时对学生的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在学习、工作、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确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太好的,哪些需要给学生当面指出,哪些需要侧面暗示,哪些是可公开让大家借鉴的,哪些属于学生的私人秘密。在处理这引起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便于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在了解学生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具有的特殊才能,如:有的学生具有绘画才能,有的学生具有音乐才能,有的学生具有文学才能,教师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以促进他们发展成才。
总之,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以便使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明确,方法适宜,取得最佳效果。
第四篇:举例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会学,乐学,善于发展性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学习真正的实现了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为了全面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学会”向“会用”的重大转变。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才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思想感情基础,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动力之源。
其次,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体育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
以《立定跳远》的教学为例,因为小学生对漫画之类的图书十分感兴趣,第一步,采用出示青蛙跳荷叶的漫画挂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青蛙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第二步,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多面的示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和深化,并激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反馈学习心得和遇到的疑惑,师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多项反馈,积极互动评价。第三步,将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进行巩固和提高的练习,即调高了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和技术要领。在生动、活泼、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效的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教师指明教学方向的同时,也没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五篇: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吴满祥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精神和竞争意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组织、管理和交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对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了促进作用。
一、优化组合,建立合作方式
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导较少,经常只是一句“下面请大家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马上组成若干小组,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声。其实学生并没有学会怎样合作。要使合作学习具有可行性、实效性,必须做到:
1.优化组合成员。组建学习小组不一定按同桌之间或相邻两排学生之间自然组合,可以让学生自愿编组,组员或多或少,把小组的组合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要视其具体情况,总体把握,做到优化组合,强弱互补;在性格方面,刚柔相济;在性别方面,男女搭配。2.轮流担任组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长可由组员轮流担任,教师按组长的职责对每个组员轮番培训,使每个组员既学会领导别人、组织小集体,又学会接受别人的领导,在参与指导、管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团队的管理能力,协调方法和相容性格。
3.选择就座的方式。可以根据小组合作的人数、合作的内容、合作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桌椅的摆放形式,可以是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U”字形等,使学生感到“心灵自由”、“行为自由”、“思维自由”,营造合作学习的自然环境。
二、强化激励,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对合作学习有无兴趣,合作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学生合作就主动,就会全神贯注,迎难而上;没兴趣,学生被动应付,就会精神疲倦,知难而退。因此必须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合作兴趣。
1.尊重主体,激发合作欲望。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合作的乐趣。人教版第十册《白杨》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爸爸、哥哥、妹妹”的人物对话,教者让学生自由朗读人物对话后,请一名学生朗读这段对话,再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并分角色朗读(每组中最好是两男一女),最后教师让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上分角色朗读了这部分对话。听后,学生在评价时都认为小组合作分角色读比一个人读,更形象,更生动,语言更富有个性化。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遇到人物对话的段落,总是主动自由组合,分角色来读。2.巧设情境,创造成功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者要在行间巡视,对个别学生及时点拨,适时指导,特别是多给相对滞后的学生争取成功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配音故事:“一天,诗人贺知章边走边看,来到自己的家乡。五十多年过去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家乡的变化这么大„„”听完故事后,教师要求学生成为“画中人”,进入角色,把《回乡偶书》这首诗表演出来。学生通过刚才的耳濡目染,人人跃跃欲试,主动与他人合作表演,不少小组合作得很默契,表演得很精彩。
3.注重评价,引入激励机制。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有赖于外因的刺激。小组合作学习后,可让组员相互评价他人在合作时的表现、成绩等,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他人,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合作行为。教师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根据小组每个组员的合作态度、合作能力、获取知识程度进行有代表性地评价,坚持鼓励、扶持为主,同时提出希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活化指导,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合作需要教者进一步引导、调整,使他们想合作、会合作、真合作、合作好。
1.教师导向。在教授五年级《大漠升起蘑菇云》一课时,教者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欢呼雀跃”,“激动的泪花”等词语所表达的自豪和激动的心情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就是参与研制的科技人员,在挺住了饥饿与严寒之后,在经历了无数个夜以继日之后,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分组讨论,再来感受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话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景、意义的研究上来。在讨论中,有的小组还反复地朗读课文,教师不断地提示。教师主导了讨论活动,由学生读、说、演,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2.问题主导。我们在教授人教版第十册《跳水》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在危急关头,船长逼孩子跳水,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在场,有什么办法救孩子吗?学生分组讨论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对对方观点表示认同,有的持不同意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设计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3.示范引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因而,每一位教师要注重与领导、与同事、与学生的各方面合作,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学有范例,做有榜样。特别是教师要发挥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示范作用,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只有这样,课堂才有活力,效率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