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2:3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

第一篇: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

语文学科教学案例

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

前进小学:邢倩莹

在这个学期的一节作文课上,我收获了一次意外,这个意外却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

我们知道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的环节,而且教学的环节要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我在上这节作文课之前我也如往常一样设计好了教学过程。我准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然后由学生把这个情境写出来。

上课铃一响,我站在了教室门口,我点了两个平时作业字写得很糟糕的学生的名字,叫他俩过来跟我到办公室。本来我以为这样做他们俩会慢吞吞地过来,其他的学生肯定会猜测老师为什么叫他们,难道他俩又要被批评了。其实我设计这样一个开头只不过是想给他俩和全班同学在内一个惊喜,最近全班写字都有进步,我是请他俩帮我抱本子的。可是当他俩毫不犹豫地走到我面前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同学们并没有发出猜测,而是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告起了他俩的状,而且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当时我脑子里想:“完了,表扬会变成了告状会了。”于是我决定将计就计改变我原来的教学思路,我冷静地倾听着同学的发言,我从中找到机会引导他们把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讲清楚,为以后怎样写一件真实的事打基础。没想到我让学生动笔把整件事的过程写下来告诉我时,学生居然很乐意的就动笔写了,连那两个学生也给我写了一份详细的经过,并自我进行了检讨。这真是“一石二鸟”呀!

通过这次的“意外”使我认识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或其他教学的设计不

第第1

1页页 应是老师自己一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应该有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他们才会言之有物,写中带情。同时我还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在教学中发生 “意外”是常有的事,一个教师不必对“意外”在教学设计中进行预设,也不必在遇到“意外”时消极地去躲避,而是应该利用出现的“意外”引导进行教学,正视“意外”,为“意外”喝彩,你将会从学生身上收获意外的。

2004年11月4日

第第22

页页

第二篇:一次“聊天”带来的意外收获

一次“聊天”带来的意外收获

横河实验小学 吕 群

有效教学、效益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话题,也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很多老师都会在新课教学结束时给学生留课外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和拓展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短暂的四十分钟,利用课外时间巩固新知是教学的常用手段,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试图寻找课外与课堂新的链接点,使课堂教学更出彩。

淡墨无痕,无意准备却精彩绽放

新接手一个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傍晚,语文老师来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把练习簿的第一页“两折”,学生学着样子折出了老师要求的格子。我顺手拿起一张纸,要求学生把它对折,问:现在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回答:两份。然后要求学生再对折,问:现在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回答:四份。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再对折”,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对折一次,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再对折一次,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接着,我又问:如果再对折一次,这张纸会平均分成几份?学生很快接上来:8份。在这随意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学生对我的话题感了兴趣,我趁热打铁,继续和学生聊:刚才语文老师说的“两折”在我们数学中是什么意思呢?一学生回答:“两折”应该是把这张纸折成两份。“解释的非常好,那么你知道三折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争先恐后:“三折就是把这张纸折成3份。”“三折和对折三次一样吗?”“不一样,三折是把纸折成了三份,而对折三次把纸折成了8份。”太棒了,学生完全弄清楚了“对折再对折”和“两折”,“三折”的区别,这不仅是一种数学语言的培养,更让学生分辨出两种不同的概念,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在和学生看似聊家常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收获,我相信,每一位学生会对这次数学聊天留下印象。我想,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有敏锐的数学意识,数学存在于每时每刻,不是只有课堂上才可以传授数学知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个无意的举动在五下年级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无心插柳柳成荫”。数学书

P4做一做: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四次呢?

备课时,我在思考,这样抽象的题目只有借助操作才能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但我也有困惑,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依靠操作来完成教学目标是不是最佳的方法呢?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我准备了剪刀和纸,打算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再来提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当我抛出做一做这道题时,果然有学生提议:“老师,我们来剪一剪吧。”正当我打算剪一剪时,有学生举手,“等等,老师,不操作我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哦?你有什么想法?”“你曾经和我们聊天时说过,对折一次就会把纸平均分成2份,对折两次把纸平均分成4份,对折三次把纸平均分成8份,那么,我在想,当我们对折3次画上半只蝴蝶,展开一次半只蝴蝶就变成1只蝴蝶,展开2次1只蝴蝶变成2只蝴蝶,展开3次,2只蝴蝶变成4只蝴蝶。”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曾经的一个无意举动今天能在课堂上带来精彩,真是淡墨无痕却留香啊。“有谁听明白了这个想法?”我再接再厉,又有学生描述了这个想法。“让我们来验证同学们的智慧。”同学们开始操作:把纸对折两次,画图、剪、展开,果然蝴蝶从半只变成1只,又变成2只,中下学生也明白了蝴蝶变化的过程。操作成了我们验证想法的手段,思考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这一次,让我再次感受到平时善于捕捉,多和学生聊数学能使课堂事半功倍。浓墨留彩,有意储备能水到渠成

有了初尝成果的喜悦,我开始有意储备,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有更多的水到渠成。在五上年级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教学循环小数时,方法丛书中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然后按规律写出其他各题的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9÷7= 12÷7= 24÷7=

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170.142857 270.285714 370.428571  470.571428 570.714285 670.857142

971.285714 1271.714285 2473.428571 提问:发现什么规律?

生1:得数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没有变化,数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生2:除数都是7,被除数是1的几倍,商是0.142857的几倍。生3:老师,只要记住142857就能很快算出某个数除以7的结果。

“142857”真的是一个特殊的数吗?我上网查阅了有关142857的秘密,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已经有很多人发现了它的神奇之处,于是我专门找了一个课外时间和学生交流142857,同学们对它产生好奇的同时,更对这个6位数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整除时,遇到这样一道拓展题:一个六位数,它的2倍、3倍、4倍、5倍、6倍,所得的积仍是六位数,而且和原来六位数的数字相同,但数字的位置不同,请问:这个六位数是什么?题目一出示,3秒钟后就有学生举手:“老师,我想这个数应该是142857。”“为什么?”“我们曾经找过一个自然数除以7的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有规律,数字不变,数字的位置发生变化,后来,您和我们专门讨论过142857的秘密,所以我的直觉这个数应该是142857。”直觉?是的,这个数就是142857,我能否定学生的直觉吗?数学在很多时候就需要学生有这样的直觉,学生的直觉从哪里来?不就从我曾经浓墨重彩对142857 的秘密发现中来吗?有了这样的有意储备才有今天的水到渠成啊!

作为教师,多思考,多尝试,多找课外与课堂的知识链接点,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利用课外广泛的知识为数学课堂服务,让我们的课堂爆发出更多的亮点,也让学生在学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第三篇:一次虚拟课本剧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

一次虚拟课本剧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

三国的历史是七年级的一个重点内容,但是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了解的程度参差不齐,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没有看过的学生就表现出莫名其妙的状况。

为了能更好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我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在上课前先组织七年级的学生编演课本剧——《项羽与刘邦论英雄》,提出了“项羽何惧过江东?”的新论点。在互动中,学生激起了很大的兴趣。

剧情如下:

旁白:轰轰咧咧的农民起义终于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推翻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一场灭亡秦朝的“争霸战”。这是异常争夺帝位和战争,最后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而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课本剧《项羽和刘邦论英雄》。

学生甲、学生乙自我介绍:我是刘邦,我是项羽。

刘邦:我打败了你,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因为我手下有一大批勇将良臣,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还有善于谋划的萧何、张良。你项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象韩信、张良这样的良臣。

项羽:不对,我项羽的失败是许多叛徒造成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卖主求荣,他们背叛了我,是他们帮了你。不然,你又怎么能胜利呢?

刘邦:老百姓拥护我是我取胜的原因。进现洋的时候,我曾经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因此我得到了关中父老的拥护,而你项羽怂恿士兵烧杀抢掠,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老百姓怎么会拥戴你呢?

项羽:你说的不对,我推翻的是残害百姓的秦王朝,我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他们怎么会不拥护我呢?我的失败主要是你的阴谋诡计造成的。

刘邦:在战场上是不能讲仁义的,只有实行有效的谋略,指挥得当才能取得胜利,你怎么能说我是用阴谋诡计取胜的呢?

项羽:大丈夫要顶天立地,要光明正大,不能用阴谋诡计。刘邦:那你只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了。

项羽:我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我死都不怕,又怎么会惧怕见江东父老呢?况且江东是我的根据地。看到天下的黎明百姓因为我们两人的争斗受苦受难,我于心何忍,我们不能再打了,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对百姓好就行了,你说是吗? 旁白:同学们说对吗?

经过以上的课本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刘邦是真正的英雄,谁争了第一谁就是英雄。”有的说:“项羽太迂腐了。”有的说:“项羽是为老百姓着想,不爱江山爱美人,项羽是真正的英雄。”„„

一个片段式的虚拟剧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过一把“项羽”和“刘邦”瘾,在互动中激发了对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贯穿着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篇:意外带来的启示

“意外”带来的启示

椒江区东山中心小学 王小永

【背 景】

小学《科学》学科,以它丰富的知识和探究活动吸引着学生,学生也特别喜欢自主探究,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同时教师也会对每一个探究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与准备,然而有时精心的设计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案例描述】

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内容,记得修订前是三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这一课的内容,当时的课中安排了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近日听了一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是一节全新的课,教师的设计也是无可挑踢的,符合《科学》课中的安排思路进行设计,教师的设计环节是这样的:把圆底烧瓶(事先放了红色液体)先放入热水中,观察发生了“什么”情况;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设计思路的要求进行实验;可是在汇报的时候却有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组在圆底烧瓶还放在热水中的时候,水柱就已经往下“掉”了,这是为什么?当时上课的这位教师有点不知所措,放在热水中已反复实验过,不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一组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当时也有点儿纳闷?常规的实验设计思路应该没问题!我们是可以这样设计的,这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后来这位教师素质还是较高的,在稍等一下后也反应过来了,在学生的期待中简单解释了学生实验所出现的这一现象,给了学生一个比较科学的、满意的答复结果,但我不明白这位教师是否真正认识到所出现的现象!

【案例分析】

按照我们平时的常规设计,这一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我们都会这样选择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能比较明显地去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只有这样当放入开水中时,由于遇热膨胀,水柱就会明显上升;当水柱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再把它放入冷水中,这时水柱就会很快下来了,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得出“热胀冷缩”这一实验结论,同时《科学》教科书上也有类似的配图说明,应该说教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常规的实验设计方法;问题在于这看似简单的实验,却让我们忽视了开水自然冷却了这一重要环节,该小组学生所出现的现象就是这一“特殊”现象中的现象,这一“特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值得我们所有科学老师深思的!我们算是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吗?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的时候,应如何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同时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教师在设计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怎么样去备课?语文、数学课需要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学生这一头,同样我们的科学课是否也应该这样,也要讲究备课的全面性或者是说更要讲求科学性,我们在备课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或最起码能解释得了学生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正如在这一节课由于教师的疏忽大意,造成了这“意外”小插曲一样,如果这一课的实验操作过程不是教师这样扶着的,让学生自行去探究的话,可能这堂课上起来会更有意思,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值得我们去深思。【给我的启示】

本节课中所出现的“意外”小插曲,让我们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去设计提出了挑战,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科学教学应朝哪个方向才更科学的问题,同时新课标已向我们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这样扶着,而不感放手呢?通过这一课例也使我们感悟到: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是我们科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在以往的《常识》课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教师对学生意识淡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善于让学生配合教师,老师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倡导教师配合学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形象出现,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实质性与深刻性。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角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树立,使学生有更多的探究计划,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经历探究科学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成了科学课的主旋律。这样,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科学课堂的主角转变为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从课堂的阐述者、传递者转变为课堂的开发者、创生者;从封闭型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开发型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即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轻松地说明真相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而不是老师对未知领域惶惶不安,而是需要引导好奇新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不要让他们盲目地摸索,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新《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现代科学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但也不忽视教师“教”的作用。相反,在科学探究中,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示范、建议、指导和评价,而不是传统中权威的讲授者即主导地位的确立),新的教学观促进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之外,还必须采用有效而具体的教学策略,例如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结果)的个人意义、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等,以增进教学效果。因此,《科学》课程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

二、留有空间 让学生自行运用科学探究学习方式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在探究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在每一次探究中,一般要选择只含一个中心问题的内容,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问题,通常不要求学生对证据 作过多的探究。探究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内容是可以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得到自己的结论或得到技能和认识上的提高。教师引领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也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引领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引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

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本节课教学,如果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放入冷水中,而要学生去思考,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们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更多,但经过多做了几次实验后,它们的规律是一样的。再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现在让水柱下移,你会设计出实验来吗?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知识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一节课足够让我们有时间解决液体的热胀冷缩问题,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教师为何不这样子做呢?这就说明我们的科学教学还没有完全转变《自然》、《常识》的教学观念,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体,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这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结 束 语】

新课程教学中重视教师引导启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充分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

第五篇:12.8分工带来意外收获

分工带来意外收获

今天,又到了大扫除的时间了,我刚刚说完下课后开始大扫除,学生们立即传来了哀声一片。这学期我们班分到了全校最大的清洁区,一间教室带楼道,还有将近2000平方米的操场,还有学校大门的“脸面处”。而班级人数只有7个人,每次大扫除,学生们都要忙一个来小时,还经常有学生说“某某”偷懒,面对着这种情况,着实让我头痛不已。今天,我们班估计又是最后一个走的了。

七个学生,每次都感觉人手不够,所以采取整体行动,一块一块的扫,扫完教室再扫清洁区再扫门口,学生积极性不高。看到孩子们一脸愁容,我决定变个形式,采取任务包干,分片清扫,谁先扫完谁可以先休息。我将平时不注意班级卫生的小刚负责教室,派平时很踏实的杰负责校门口,派两个男生负责教学楼后的水沟,并划分界限,还有三名学生负责剩下的操场并指明各自清扫的区域。任务分配完毕后,孩子立即开始行动,投入到积极的大扫除中。以前很爱干净的豪,今天为了节省时间,用手聚拢树叶投放到垃圾桶;以前喜欢等靠别人的刚没有了依靠,只有自己认真清扫;杰很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15分钟过去了,孩子们都完成了清扫任务,现在垃圾桶只有1个,被眼疾手快的民拉去了。剩下三组没有工具,急的干着急,妍跑来向我报告,没有垃圾桶,我只给句 “自己想办法”,他们纷纷行动,有的向老师借,有的向别的班级借,10分钟后,他们都完成了任务,并通过了老师的验收。打扫结束后,孩子们纷纷感叹,还是分工到人好。

一个简单的分工,将原来需要近一个小时的任务,现在用25分钟完成了,也再没有学生说谁在偷懒了。

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强调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明确的事做,能够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他所带的班级用合理的分工迅速完成运土、植树等多项有难度的任务。今天我也学着采用分工完成打扫除的任务,不断缩短了时间,还培养孩子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班级管理处处藏着窍门和艺术,只有多读书、多学习,多在平时管理中摸索反思,才能当一个聪慧的班主任。(汉滨区屈家河小学 孙刚)

下载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次意外带来的反思(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倾听带来的意外收获

    倾听带来的意外收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更希望扮演好这个特殊的的教师角色。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

    一次意外的收获

    一次意外的收获 十月的青田秋高气爽。清晨,妈妈说要带我去瓯江边散步。可我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愿意,噘着嘴说:“瓯江边有什么好看的?那里脏死了。” 记得前几年,爸爸带我去瓯江边,展......

    雾霾带来意外收获[5篇模版]

    雾霾带来意外收获? 央视网评论频道发表该网记者王磊题为《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的文章。所谓“五大收获”: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雾霾让中国人更平等,雾霾让中国人更清醒,雾霾......

    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现在很多孩子看书都是跳跃性地读,只看个大概意思。但这样的阅读往往损失很多‘养分’”。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女士用爷爷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

    一次意外的收获作文

    一次意外的收获作文 篇一:中考作文《意外的收获》中考作文意外的收获 遇到这难得的经验,我才发现“先苦后甘”说的一点也没错。 那天,我正要出门去玩时,妈妈突然把我叫住,说:“......

    论文《角色转换带来的意外收获》

    角色转换带来的意外收获 今天早操下后,我正准备到办公室取课本,班级所有的女性班干部成员将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的向我诉苦:老师,我们都不想担任班干部了,老师不在的时候,班上的男......

    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

    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 首先,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在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各地在千百年变迁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骄傲,加之当代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大规模人口流动并存,传......

    记一次意外的惩罚课

    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论不休。所以就过去查看,那组同学也没注意我的动向,仍旧兴高采烈地指点屏幕。待我走进一看,我一腔怒火。原来他们正在讨论QQ内容。学生看到我站在他们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