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2:1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共)》。

第一篇:“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共)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

邹广文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

(三)中性智慧,中道品质

那么再一看,我们看一下孔子心目当中的审美理想。孔子是一个美学家,孔子的审美理想告诉我们,我用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什么意思?文学艺术作品可不可以表现快乐?当然可以。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抒情的,但是表现快乐而不过分,“淫”在这里面是过分的意思。那么,同样文学艺术作品可不可以表现哀愁?孔子说同样可以,但是也要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是啥?不伤感。表现快乐而不过分,表现哀愁而不伤感,不要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所以你发现要把握一个很好的尺度,在哀和乐之间,在喜和悲之间也同样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张力。感情的表达、抒发也要适度、含蓄,所以,孔子所讲的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样一种审美原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整个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种表达。

这种美学精神,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中和之美”,其实还是和“贵和持中”的心态有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月亮文化。

清华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朱自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中国文化是月亮文化,西方文化是太阳文化。这个月亮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是含蓄、阴柔、适度,阴柔之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常态的审美精神,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优美,不是说中国的审美精神没有崇高,没有阳刚之美,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它主导着大家比较顺守的一种习惯接受的一种审美情调,是阴柔之美。

所以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的一些文学艺术会发现,以月亮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特别多,“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人讲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月亮作为题材的(作品)汗牛充栋。不光诗词,中国的音乐也是这样,《二泉印月》、《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发现以月亮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非常多。

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但相对而言,中国的文学艺术当中歌颂太阳,以太阳作为审美对象的比例有没有?有,但比例和月亮相比,二者之间反差很大。当然这从一定意义上,如西方人崇尚的是阿波罗精神,阿波罗就是太阳神,相对而言,西方以太阳作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审美对象的作品比中国的比例要高。那么,我们做这种比较,绝不是说谁优谁劣,而是要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表达的民族性格上的这样一个差异性以及特色性。所以,孔子给我们划定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这样一种理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个影响是深远的,它也是一种中和之美,也是中性智慧所表达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

我们从中和之美的这样一个角度,分析了孔子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我觉得比较好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审美情怀上的追求。孔子也是一个美学大师,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无可替代的划时代的作用。孔子善书“六经”,《诗》《书》《礼》《乐》《春秋》,《诗经》是孔子整理的,《乐经》也是孔子整理的,很可惜后来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留下来只有“五经”。

孔子曾经在《论语》当中记录,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弟子到了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到了齐国的国城,孔子听到了当时一种宫廷雅韵,叫做韶乐,当时,孔子弟子记录孔子在听韶乐时候那样的心态,说“三月不知肉味”,听得如痴如醉。这种韶乐实际上就是一种含蓄十度的比较优雅的音乐。所以孔子强调的中和之美所体现的精神,可以说是欢乐祥和这样一种审美的追求。为什么讲孔子追求的中和之美对后来中华民族的审美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西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在谈得《美学史讲演录》里讲: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案例,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讲,什么叫悲剧?关于对悲剧的理解,东西方的文化实际上是有差异性的。按照西方的悲剧观,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一悲到底”,按照黑格尔的解释:两种都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力量,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生了正面的冲突,冲突的双方要么共同毁灭,要么一方战胜另外一方,当然最后肯定是悲剧的结局。

黑格尔在《美学史讲演录》里特别比较经典地分析了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比如说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等这些一些悲剧作品,如果按照西方的悲剧观看中国的文学艺术,的确,少有黑格尔所讲得这样一种悲剧作品,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中国的悲剧不是没有这种作品,而是中国的悲剧在它的结尾处理上和西方走得是不同的结局,也就是中国没有“一悲到底”的悲剧作品。也就是说,最后的结局都是要给人一种完满的期待,给所有的艺术欣赏者一种相对满意的结果,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大团圆”,也叫“苦尽甘来”。

所以我们很多的悲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窦娥冤》等等,发现这样的一些中国古代的悲剧作品,结尾都是大团圆。比较典型的是《梁祝》,生来不是成双对,但最后的结尾是化蝶,化成蝴蝶比翼双飞,其实这样一种的结尾是令人追忆遐想的结局。总而言之,中国的审美精神还是强调和应和了孔子讲的“哀而不伤”。中国这种审美原则,最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后造就了中国人的含蓄、适度、平和,追求阴柔之美的这样一种情怀。因为美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一生要追求真善恶,所摒弃就是假恶丑。所以孔子把审美、理想归纳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前面我们从孔子的人格理想和孔子的审美理想,这两个角度看到了孔子所要倡导的这种中性智慧、中道原则的独特的重要作用,从而我们也看到了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民族特征的一种表达。

可以这样讲,培育中性智慧的核心在于克服两极对立思维,不是那种非此即彼,应该这种两极对立思维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比如说,共产党领导革命,革命的思维就是两极对立的思维,革命思维倡导的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所以毛泽东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两极对立思维的表达,毛泽东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这种革命思维在战争年代,在夺取政权大的历史主题面前,应该说非常恰如其分的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当我们夺取了政权,进入改革与建设为主题的社会环境下面,我们想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要发生一个变化?是不是也应该倡导一种归合之众的中性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培养这样一种中性中道的生活智慧。因为我们侧重是改革、发展和建设。

应该说,在这个方面,小平同志做得工作可以说非常好,贡献非常显著。大家知道,小平曾经提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当整个社会处在一个非此即彼、讨论“姓社姓资”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时候,小平同志提醒大家,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什么?这是一种中性智慧,我们不要老讨论“姓社姓资”好不好。

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这对当时破除我们的思想禁锢,让我们甩开膀子真正地从事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所以说,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已经客观上让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当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印证。既然,这样一种思维精神能够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没有理由不进一步去坚持。这是关于中性智慧。

所以说从改革开放历史的时代性角度看,今天,我们要培养这种中性智慧,特别是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进一步做一个发挥和延伸。

第一点,天人和谐,重点讲什么?要很好地解决好在这种大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也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所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党十八大提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现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也就是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位置。想想我们的社会发展,客观造成环境的恶化,确实应该值得我们很好的思考。

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应,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下,人和人之间应该有一个和睦相处,非常友善的社会氛围的出现。我们这里讲人与人之间的感应,比如说,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感恩意识,我觉得这是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的举措。比如说,我们讲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从最基本点讲就是心里要有别人。孔子曾经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你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无论是我们普通人,还是领导干部,比如作为一些高层的管理者,你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以为你所思所想都是最英明的,毛主席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在一些地方所出台的改革的举措中,往往是以一种高建瓴的心态在做事,好象老百姓你们都太愚昧了,你看你们不懂未来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你们要听我的,我给你们一种活法,给你们一种社会前景。其实,毛主席早就告诉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所以换位思考很重要。还要懂得感恩意识,当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萌生这样一种精神气质,就是对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都表示感谢,社会如果充满感恩的社会心态的话,我们的社会没有理由不和谐,因为在一个技术、资本、市场为社会主导词汇的年代里面,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更多打上一种功利性的交往,一次性消费的心态,就像我们喝一瓶饮料,打开喝了以后扔到垃圾筒里,但是这样一种物质消费的模式,千万不要把它变成一种社会精神、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心态。所以你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感应和谐同样是中性智慧所要的重要的价值诉求。

第三方面是人与物的均调,人与物的均调,我们重要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公平、正义、公正,我想这是下一步中国社会发展一个必须认真去消化和解决的问题。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经济蛋糕做得很大,但是老百姓现在最关注的不是蛋糕的大小,而是蛋糕如何分,我们的社会要培养一种公正的氛围,有些领导人讲,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这是一种社会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个人在起点上保证起点的公平,等等。所以我觉得人与物均调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允许社会的不公正出现,少数人占有多数财富,而多数人处在少数财富的占有状态,这样的社会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社会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社会的公正,我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强调社会的基本的公正问题,所以你发现,天人和谐、人与人的感应、人与物的均调都是我们社会在培育这种中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去消化的课题。这是关于归合之众。

自强不息,从我们时代的角度看这种自强不息的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强化。第一要培育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第二要培育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脚踏实地的这种一种实践风格;第三要持之以恒地心态的培育。一个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够赢得真正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未来,所以忧患意识,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气质。在《论语》中,有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忧患意识。脚踏实地的实践品质,所有伟大的理想都要通过我们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实现,做事不能眼高手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再好的决策也要脚踏实地去实施,这也是自强不息的应有之意。另外还有持之以恒,无论是决策的可持续性,还是整个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心态一代一代去努力。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三、中国精神的时代追求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追求。我们对“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所做的把握,实际上最后的立脚点还是立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谈到“中国精神”的解读中,还要从时代性的角度,从世界性的角度,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讨论民族精神问题。

所以谈到“中国精神”,首先我们要弘扬时代精神的价值,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不是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表述?如果说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基础的话,它着重是对于历史的传承,时代精神则是精神引导,侧重是对未来的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精神面来未来的一种导引,显得至关重要。

恩格斯曾经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今天谈到精神,就是强调中国精神的时代性的要求。所以,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适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所讲的时代精神,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反复强调的,就是改革创新。可以这样讲,改革创新是中国人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的最突出的标志。所以,只有改革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真正地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这样讲,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创新的步伐,所以,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地强调改革创新对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的表述比如:“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之后,出访的第一站就到了深圳。我想这也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果要做文化解读的话,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知道,小平的南巡讲话吹响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实质上1992年开始,标志是小平南巡讲话,“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一点,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没有小平的南巡,我们中国的改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革恐怕不会有今天所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成就。

所以,今天我们强调“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我们同样也可以从现代中国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从革命的年代到建设年代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近代的中国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的主体,它的基本的价值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等等。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可能在这方面有不同的表述,从不同的侧面做一些提炼。确实,回溯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史,这样一种中国精神,往往在一代一代的创业者的传承中得到的深化。

在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添了新的内容,比如说,“大庆精神”、“两弹一新”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等,我认为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当然也成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只是一个不断地得到深化、得到传承、得到历史实践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形成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历史演进,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精神”越来越清晰地把它的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要侧重从时代性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精神”,关键词是改革与创新。

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讲改革创新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本质性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一步做论证。第一点改革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创新,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中国未来经济的转型同样需要我们开拓改革的视野,培育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中国的企业,面临着企业转型这样一个艰巨的历史课题,企业转型要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要创建民族的品牌,进一步把民族的品牌推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看到更多的中国知名品牌利于世界之林,这些都需要我们培养很好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动力。

第二点,改革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国家这种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在这样一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的时代的呼唤下,同样,需要创新意识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培养,而且把这种创新意识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做具体的工作。

第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不竭动力,美丽中国不仅仅我们的一种图景,更是我们需要认真去实现的一种经验目标,或者是我们所期盼的生活现实。美丽中国同样需要改革创新。因此,我们说改革创新今天的的确确成了下一步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生命攸关的历史课题。

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改革创新是有价值诉求的,而且改革创新需要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一种观念共识。因此从价值诉求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讨论。第一点,改革实践需要全民的参与。改革是全方位的,下一个30年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当中,我们更要唤起全民的参与意识。改革的全民性参与,这里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说改革只是一部分的人的事情,改革和我没有关系,其实我们说改革要全民的参与。

第二点改革的成果要全民共享。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只有使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国民,才能从心底里激发出全民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每个人感应到改革和我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点,要不断地破除改革的阻力。我们中国社会发展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政治体制的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它至关重要,温家宝同志有一句非常到位的表达:如果我们的政治改革不稳步推进的话,我们已经取得的经济改革的成果将会得而复失。我认为这种判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如果不通过政治改革惠及全体中国百姓,那么就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社会现实和局面,可能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感觉到改革和我没有关系,怎么样才能够让全民参与到改革的实践当中来?所以,我觉得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改革的中国社会发展健康,我们也要从这个角度做深层的思考。

现在说,政治改革可能涉及到学理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它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问题,而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一个更进一步的呼唤,就是起点的公平。其实你发现,老百姓对于社会的期待其实是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改革所呼唤的公平,首当其冲的是起点的公平,我们讲的起点的公平,就是强调要给每个人一种公平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要破除特权阶层,因为这种特权阶层直接破坏了我们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在起点的层面讲不能保证每个人公平,只有在起点公平了,我们才真正养育了社会上的公正。所以现在学术界的讨论也好,老百姓的反映也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改革深化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而触及到这些利益的阶层,有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中国30年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阻力。我们要看到政治改革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但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很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可能在社会的影响力方面,在社会的利益分配层面来讲,他们的影响又高于了社会普通人的影响力,所以,改革有更大的阻力。中国的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只有不断地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未来。改革走到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只有不断地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化解我们所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改革的前行中,破解难题,这也是大家一个共识,所以,从总体来讲,改革创新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一个时代要求,必须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这是改革。

从创新的角度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讲?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赢得未来。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很多围绕着创新所强调的一些方面和领域,比如说,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再比如说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是从社会的经济领域里所强调的创新,这样一种创新,我们可以集中表达为,要从社会发展的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也就是提升品质,真正赢得这样一种优势。所以,我们今天要从社会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来看待。全社会应该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在创新的时代呼唤面前,我们应该容忍失败,鼓励冒险,要进一步强调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大一点,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够驱动发展,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我们前面所讲的从改革创新这样一种角度讲,谈到了作为时代精神的表达。以上就是从两个角度,从民族特征和时代要求对“中国精神”所做的基本解读。

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所谓“中国精神”,它所代表的是整个全体国人的共同心愿、共同价值诉求,正因为如此,“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从精华讲,我们从归合之众和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诉求和基本价值诉求做一个解说。总而言之,我们要强调的是“中国精神”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不是一个完成的概念,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课题,正因为如此,我想我们对“中国精神”的解读,最后要达到的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过程中真正达到中国精神的自觉,只有培育起这样一种精神,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才会形成一种比较自觉地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

这就是以上我们对“中国精神”和大家做得基本解读,谢谢大家!

第二篇:6共筑中国梦——“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共筑中国梦——“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我们对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所做的把握,最后的立脚点还是立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所以,还要从时代性的角度,从世界性的角度,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讨论民族精神问题。

1、弘扬时代精神价值

如果说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的基础,它着重对历史的承传,那么时代精神则是一种精神引导,它侧重的是对未来的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精神面向未来的导引,显得至关重要。恩格斯曾经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讲:“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就是说我们今天谈到精神,就是强调中国精神要有时代性的要求。

2、什么是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3、改革创新是中国人的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

今天的时代精神,核心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反复强调的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中国人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最突出的标志,只有改革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吹响了新时期改革创新的号角。在不同的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对于推进我们进一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说“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之后,出访的第一站就是到深圳,这也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小平的南巡讲话吹响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号角,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实质性的作为是从1992年开始的,它的标志就是南巡讲话,“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快一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回过头来我们看这段历史,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南巡,我们中国的改革恐怕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历史成就。

4、时代精神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

今天我们强调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同样可以从现代中国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从革命的年代到建设的年代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比如从近代中国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它的基本价值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崇高人生的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在这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表述,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些精神做了提炼。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历史,这种“中国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传承中得到了逐渐的明晰和深化。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中华民族精神又添了新的内容,比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等,都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成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得到深化、得到传承、得到历史实践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新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正是由于时代精神的不断深化、不断的历史演进,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国精神越来越清晰地把它的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要侧重从时代性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精神,它的关健词就是改革、创新。

5、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本质

改革创新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本质性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一步论证。

第一,改革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创新,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中国未来经济的转型,同样需要我们开拓改革的视野,培育创新意识。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面临着企业转型的艰巨的历史课题。企业转型要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要创建民族品牌,要进一步把民族品牌推向世界,要在世界舞台上看到更多的中国知名品牌立于世界品牌之林,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很好的创新精神。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意义也就在于此。

第二,改革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提升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在这样一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意识的培育很重要,要把创新意识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做很多具体的工作。

第三,改革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不竭动力。美丽中国不仅仅是我们的一种图景,更是我们需要认真去实现的目标,是我们所期盼的一种生活现实。美丽中国同样需要改革创新。因此,改革创新今天的的确确成了我们下一步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生命攸关的历史课题。

6、改革创新的价值诉求

改革创新有价值诉求,它需要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观念共识,大家都应该在这方面有共识。从价值诉求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讨论。

第一,改革实践需要全民的参与。改革是全方位的,下一个30年中国的进一步改革中,我们更要唤起全民的参与意识。改革的全民性参与,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不能说改革只是一部分人的事情,改革和我们有关系,改革需要全民的参与。第二,改革的成果要全民共享。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公民,才能从心底里面激发全民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每个人都感到改革和我是息息相关的。第三,不断破除改革阻力。中国社会发展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政治体制

改革至关重要,温家宝同志有一句非常到位的表达:“如果我们的政治改革不稳步推进的话,我们已经取得的经济改革的成果将会得而复失”,我认为这种判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如果不通过政治改革惠及全体中国百姓,就会造成很不好的社会现实和局面,在一些人的心目当中就感觉到改革和我没有关系,那怎么才能够让全民参与到改革的实践当中来呢?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健康、成败问题。在价值层面上讲,也要从这个角度做一些深层的思考。政治改革,可能还涉及到一些学理层面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它要解决的就是一个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问题。而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更进一步的呼唤就是起点的公平。老百姓对社会的期待其实是最基本的层面,所呼唤的公平首当其冲的就是起点的公平。起点的公平,强调要给每个人一种公平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要破除特权阶层,因为特权阶层直接破坏了游戏规则,在起点层面来讲不能保证每个人有公平的起点。只有起点公平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现在学术界讨论也好,社会老百姓的反映也好,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改革的深化,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而所触及到利益的这些阶层有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中国30年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很可能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阻力,我们应该看到政治改革所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很可能在社会的影响力,在社会的利益分配层面,他们的影响高于社会普通人的影响力,所以改革可能面临更大的阻力。通常说法是,中国下一步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管怎么样,只有不断的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未来。改革走到今天,中国社会面临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只有不断的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在改革的前行当中破解难题,这也是大家的共识。从整体来讲,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这样的基本价值。

从创新的角度讲,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赢得未来。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有很多围绕着创新所强调的一些方面和领域,比如“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再比如“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是社会经济领域里面强调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集中表达为要从社会发展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要提升品质,真正赢得优势。我们今天要从社会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高度来看待创新,全社会应该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在创新的时代呼唤面前,我们应该容忍失败、鼓励冒险,还应该进一步强调要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够驱动发展,只有在发展过程当中一系列社会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以上是从民族特征、时代要求两个角度对“中国精神”所做的基本解读。所谓“中国精神”代表的是整个全体国人的共同心愿,共同的价值诉求。正因为如此,“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爱国主义从它的精华来讲,我们从贵和持中、自强不息这两个核心的价值诉求做了解答。总而言之,“中国精神”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完成的概念。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中国精神”的解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真正要达到 “中国精神”的自觉,只有培育起这种精神,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才会形成比较自觉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

第三篇: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华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华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歌剧则是在保留西方歌剧剧本的写实风格的前提下,融入西方歌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艺术因素,并融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国歌剧受戏曲的影响很大。《白毛女》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其在融合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很大。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尝试和探索了多种表现形式。在确定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之前,创作团队曾经尝试过传统秧歌剧加戏曲和芭蕾舞电影的形式排练,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极端的表演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传统的秧歌剧加戏曲的表演方法过于原始,无法刻画出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芭蕾舞电影的表演方法又过于注重生活实际,过度强调戏剧表演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结果就陷入了自然主义,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创作团队选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关注主人公喜儿的内心真实情感变化的演绎,另一方面又将传统戏曲当中的虚拟化表演方式融入进来,使整个《白毛女》的表演效果更为饱含真切情感,又能用虚拟化的表演方式唤起观众的想象,收获了极佳的效果。在《白毛女》的第三幕中,主人公喜儿得到张嫂的帮助,艰难地逃出黄世仁的魔爪。她在一路逃亡的路上,被一条河流给挡住了去路。剧中的女主角就运用传统戏曲的虚拟化表演方式,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向观众描绘出剧中的场景。这样一种摆脱实物的虚拟化表演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表演方法。自此以后,中国歌剧作品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都纷纷借鉴《白毛女》的表演方法,在歌剧演唱的同时,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将作品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所独有的韵味和美感。

三、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塑造民族特征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现代东西方歌剧语言的主要演唱方式。中国歌剧表演对剧本语言演唱方式的借鉴起源就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然而简单的照搬照抄是不行的,这主要是语种的不同导致文字的发声方法不同,另外,中国汉字语言系统结构复杂,简单的照搬照抄会造成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弱化。如何恰当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语言以及群众的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歌剧创作者和演唱者们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关键点。语言作为歌剧作品情感抒发的载体,不同的语种选用不同的行腔技巧对于歌剧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是中国歌剧艺术家根据中国汉字语言特点研究出来的美声唱法表演原则,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手法,形成中国式的美声唱法,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歌剧探索民族化美声唱法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坚持走民族化的道理,形成中国歌剧表演更具民族韵味,不可以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方式与理念。从事声乐工作的艺术家,要努力创建属于我们中国歌剧的民族学派。

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歌剧的借鉴和学习之后,受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手法影响而形成的特有表演方法或技巧。中国传统戏曲是经历了汉、唐、宋、金近千年历史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抱着听故事和看戏的欣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中国歌剧虽然借鉴于西方歌剧,但是传统戏曲对中国歌剧的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借鉴和保留西方歌剧写实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性和虚拟性的舞台表演手法,并形成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两个主要民族特征。

第四篇: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

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

作者:吴为山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4日 15版)

【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笔谈】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总书记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个精神的大厦是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大量文艺作品构建而成的。因此,创作具有中国精神的好作品并进行有效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我理解,筋骨,就是爱国主义的担当,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注入艺术家的生命和情感之中,也充盈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它贯穿于人民生活之中,外化于品行,体现于价值追求,表现于作品的格调。温度,来自于党的关怀和信任,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深情,来自于对艺术创作的激情。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什么是中国精神?我的理解是,中国精神是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将这种 1 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恪守中华民族之本的精神支柱。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脉管中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进而激荡艺术创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它体现在人和事,体现在文化中。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品、有质、有格的仁人志士,是善良、勤劳的人民。事,是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是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之事。文化,概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文化的精华则是一切经典的创造。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只有沐浴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阳光雨露下,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不朽之作。

9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史。长期以来,这种爱国的精神和情怀渗透在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生命基因中。它融入民族性格,在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体现归属感和凝聚力。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这不仅反映在内容和题材上,还应该在艺术表现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将流行的、新潮的、昙花一现的时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来模仿,也不会将封建的、落后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来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我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有几个方面: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审美理想。

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其作品必定有底气、骨气、正气、大气。

在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除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备受瞩目的一个词是“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几代美术家表现的素材,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灿烂的画卷。同样,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也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为党、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优秀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共同成为20世纪的“红色经典”,体现了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世界是一个多元并存、多元互补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坚信中国精神在人类史上具有普遍的意义。有效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我认为,文化传播要有三点: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

“一张脸”指的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识度很高的脸,是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脸。

“一颗心”指的是一颗包容、真诚、温厚的心。

“一个魂”指的是中华与人类之魂。

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面貌,感知中国艺术家内心的温度,深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伟大理想与美好心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总书记站在国家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高度,提出的对外传播的根本要求。国际传播贵在对话、讲故事。因此,立像、办展、演讲等都是推出经典的有效方式。

立像,是指为先贤立像。

办展,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展览,完整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会使世界感知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

演讲,从语言文字道出一个有意味的中国故事。

以我自身经验为例,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创作系列中华人物塑像以立时代丰碑,已创作了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近500尊塑像立于世界多个国家。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创作,恩格斯指出文化即人化。表现人民,首先要从表现好个体的人入手。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通过对温良、灵敏、坚毅的中国人的塑造,我在寻找、在求索,如何表现一个伟大民族曲折而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一个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民族情感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度,放射能量,体现魅力。这样所塑造的群像,才是大写的“中国人”。

通过国际巡展方式可将艺术及思想影响世界。近年来,我的作品在多个国家进行巡展。2012年9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手扶孔子像面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通过国际交流展览传播中国故事。2016年9月,“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 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墨西哥城圣伊德方索学院(博物馆)盛大开幕,在墨西哥掀起了一阵“中国热”,不仅将“中国写意”精神推向世界,也 在世界人民心中种下了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培训了150多个墨西哥志愿者用西班牙语讲解来自中国的艺术,通过展览的作品以及志愿者的导览,拉近了两国文化间的距离。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我们的文艺作品源自生活,这生活,就是人民的伟大实践;我们的文艺作品传递精神,这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第五篇:浅析中国梦的实践特征和实践要求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学年论文

浅析中国梦的实践特征和实践要求

学院、专业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学 生 姓 名 白露 学 号 20120201001 指导教师姓名 程新桂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5年 6 月 6 日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浅析中国梦的实践特征和实践要求

摘要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正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坚定遵循其明确的实践要求、清醒认识其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理解其思想内涵,就是要正确认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价值取向和历史方位。遵循其实践要求,就是要牢牢把握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路径选择、行动指南、制度支撑、实践主体、精神动力、力量源泉、领导保障、任务布局和作风要求。认识其重大意义,就是要全面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实践引领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关键词

中国梦;十八大;民族复兴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目录

引言·····················································1

一、中国梦的思想内涵·····································1(一)基本内涵······················································1(二)本质属性······················································1(三)价值取向······················································2

二、中国梦的实践要求·····································3(一)路径选择······················································3(二)行动指南······················································3(三)制度支撑······················································4(四)实践主体······················································4(五)精神动力······················································5(六)力量源泉······················································5(七)领导保障······················································6(八)任务布局······················································6(九)根本要求······················································7

三、中国梦的重大实践意义·································7(一)思想理论贡献··················································7(二)精神引领作用··················································8(三)世界历史意义··················································9

结语······················································9 参考文献··················································11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引言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正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这是一个让国家更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更幸福,对世界贡献更大的梦想,既有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又有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继往开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阐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命题。深人学习领会中国梦,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坚定遵循其明确系统的实践要求、清醒认识其重大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民族复兴中国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思想鲜明,作为重大理论命题,可以从基本内涵、本质属性、价值取向和历史方位四个维度认识其思想内涵。(一)基本内涵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这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内容和核心要素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基本内涵的这三个方面准确揭示了近代以来英勇的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深刻总结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生动表达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中国梦概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洗练精准、通俗生动,具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力量,是中央转文风、改作风、接地气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声音的温婉表达、中国故事的美妙讲述。(二)本质属性

民族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人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民、不断造福人民。这是中国梦人民性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这属性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本质属性要求:“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

(三)价值取向

古希腊哲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③中国先哲讲:“天地之性人为贵”④。这些哲语倡扬和尊崇人的地位、尊严、价值、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强调:‘火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⑤。⑥可以说,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中国梦坚持这一主题、取向和使命,以人民幸福为最高追求和最终归宿,其基本内涵中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层面服务服从和落脚人民幸福层面,这也是中国梦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梦想内蕴价值,价值让梦想闪光,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心之所向、梦之所往。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为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为人民谋福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①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13年3月24日。

②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13年3月18日。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38页。④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⑤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9年版,第11页、第284页。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二、中国梦的实践要求

民族复兴中国梦既是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催人奋进的美好理想,又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历史与实践发展为基础的理性命题和未来宏图。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拓奋进的辉煌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路径选择、行动指南、制度支撑、实践主体、精神动力、力量源泉、领导保障、任务布局和作风要求。(一)路径选择

道路关乎国运民生、决定兴衰成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这条道路传承中华五千多年悠久文明,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进历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不懈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新发展中成功开创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二)行动指南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奋力开拓创新的智慧和心血,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历程中实现的理论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必须也必将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阔历史进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三)制度支撑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取得的宝贵制度创新成果,是中国道路的外化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有机制度体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制度,同时还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之不断完善和发展。(四)实践主体

“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①“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②中国共产党团结依靠人民胜利前进的光辉历程也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党和党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如今,我们的伟大祖国以雄健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儿女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但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继续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中国人民是中国梦的书写者、实现者,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成效焕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调动人民劳动创造积极性。(五)精神动力

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华儿女筑梦圆梦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时代精神。中华文化最厚重的传统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饱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力量;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勇于变革、永不停滞的精神力量。一分精神,一分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气质、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强大精神力量。(六)力量源泉

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昭示着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汇聚中国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人,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④人心齐,泰山移,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共同梦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团结力量大,泰山也搬家,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汇集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战胜圆梦道路上的一切艰难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险阻。因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积极因素、释放和增强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七)领导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肩负实现中国梦领导重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团结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加强和改

善党的领导,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坚定性、先进性、纯洁性,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梦奋斗不息。(八)任务布局

实践永无止境,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没有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人们不断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奋进史,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为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接力奋斗的过程。就近期任务而言,就是实现2020年即建党一百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稍远目标而言,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即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个系统工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各环节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具体说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任务。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九)根本要求

奋斗创造历史、成就伟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我国处在居民生活由低水平小康向更高水平小康迈进、综合国力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跃升的历史新时期。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特别突出,科学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和困境a}待破解,一些领域和一定范围内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消极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众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欲求伟业成,功夫须下深,我们必须要把握好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这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气魄动真碰硬、勇涉险滩,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知识智慧和勤劳汗水把美好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第320页、第287页。④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三、中国梦的重大实践意义

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多方面重大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引领促进作用、中国声音的世界影响三方面看,中国梦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对和平、和谐、共同繁荣发展的世界新格局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思想理论贡献

1.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对党的奋斗历史的新概括

民族复兴中国梦不仅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真理、寻找民族复兴道路虽百折而不挠可歌可泣的艰辛奋进历程,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奋斗目标、历史任务和发展主题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因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过去、审视现在、瞻望未来的历史理性和深邃智慧,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深沉的实践自信和坚定的 理想信念。

2.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对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升华

民族复兴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目标追求的深刻总结和精准概括,更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发展走向的新论断,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丰富和升华。“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梦深刻把握了三大规律的本质内涵和内在关联,丰富发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展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指导理念和有力政治宣言。

3.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民族复兴中国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和根本立场,同时,立足时代精神,汲取实践发展的鲜活力量,以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人了新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项历史伟业、是种历史实践,也是个历史过程,中国梦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实践诸要素、过程之整体的内在逻辑关联的总体性根本性揭示,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民族复兴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

民族复兴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血脉相通,同时,深刻总结中华历史文化传统,深人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准确反映亿万中华儿女新期待,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之走向,是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民族特色和当今时代气息的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中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我们只有多讲、常讲、讲深、讲透人民群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话语,真正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悦人民群众之耳目、益人民群众之心智、鼓人民群众之干劲,才能发挥好科学理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以及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这方面,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为我们树一立了典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引领示范意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二)精神引领作用

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过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过程,就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实现复兴、人民的期盼变成现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①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必将以其巨大的感召力继续引领和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团结奋进,创造出更多中国精彩、中国震撼和中国奇迹。(三)世界历史意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动态和发展走向,希望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希望日益强盛的中国对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新世界的构建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②可见,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发展强大必将会极大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机遇、增添新活力,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结语

总之,作为有着深厚历史基础、强烈现实关怀、坚实理论奠基、突出实践品格、鲜明民族特色的科学命题,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厚重思想内涵来源和形成于中华儿女的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长期探索实践,总结和蕴含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我们凝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前提和认识基础。中国梦的具体实践要求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之必然,是我们聚力共圆中国梦的清晰路径和现实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人学习领会中国梦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坚定遵循其明确系统的实践要求、清醒认识其重大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13年3月18日。②《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人民日报》2()13年6月1日。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2012 级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3]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年4月9日.[4]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求是》2013年第11期.[5]刘奇葆《.把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13年5月15日.[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下载“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时代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变化的特征

    信息化时代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变化的特征 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指的是对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或是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机构的运作以及政治活动的报道,如政府重大会议的报道......

    民族力量与航天精神

    民族力量与航天精神 在共和国迎来第六十一个生日之际,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直奔月球而去。嫦娥二号与首次奔月的嫦娥一号相比,离月球更近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

    演讲稿:中国精神民族的脊梁

    说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其实毫不过分。且不说她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文明之辉煌,单是新中国50余年来的成就,就足以折人之心: 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

    中国精神民族的脊梁演讲稿

    说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其实毫不过分。且不说她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文明之辉煌,单是新中国50余年来的成就,就足以折人之心: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

    加强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下)

    加强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话说“学习与做人做事”(下) 古人讲:立身百行,以学为本。实践证明,学习既是做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做事的成功之道。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

    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a (总分250,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 1. 我国现有56个民族,其中______个为少数民族。 2. 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______时形成的统一与稳定的民族。 3......

    作文:牢记时代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共5则)

    作文:牢记时代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国家精神是国家之魂,立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格式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论文标题;2.作者姓名、作者简介(脚注形式加在首页下); 3.摘要;4. 关键词;5. 正文;6.注解. 例如: 标题: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