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
(一)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5、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三)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4、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5、您是否同意说本文诗的风格是“沉郁悲壮”?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四)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 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
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答: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
一、《闻雁》 韦应物 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2.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设问,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惆怅之情,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引起下文作者情思。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
4.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 白居易 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乱鸡形象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丹顶鹤和鸬鹚对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的不是权贵的品格;鹦鹉学舌无主见,突显了诗人痛恨邀宠献媚的行为。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3.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
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4.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什么感情?
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三、《迎燕》 葛天民 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诗中“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二句,更是把燕子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了。3.赏析颈联“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着力刻画新燕的“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春泥,在雨中穿梭来往。(2)“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3)燕子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苦劳碌。
4.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2.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4.“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一句李白自比小谢谢谢朓,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5.“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五、《渔家傲》 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情景交融,由“异”字统领上阕的景物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 基本要点:荒芜、凄凉、大雁南飞,各种声音充满边寨特色,两军对垒战事紧迫。(意思对就可以,完全机械抄原文得1分)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立、壮志难酬、思念亲人的情怀。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怀念故友;②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八、《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赞美海棠花品位之高,寄语儿女学习海棠品质,坚守自己的节操。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3.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未放。
4.“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成稳。
十、《题红叶》 宣宗宫人 唐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3.“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一句在祝福红叶中寄托了宫女怎样的心愿? 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强烈心愿。
十一、《山中》 王勃 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秋夜落叶图。思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十二、《城东早春》 杨巨源 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4.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早?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5.赏析“清”字的妙处。
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十三、《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于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十四、《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后五首的赏析
八上课外6 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⑪ 僵卧:卧病在床。
⑫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⑬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⑭ 尚:还 ⑮ 思:想着 ⑯ 为:为了
⑰ 戍轮台:戍(shù),守卫。轮台:指边塞。⑱ 夜阑:夜将尽。
⑽ 风吹雨:既指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也比喻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边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赏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志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
1:“僵卧孤村不自哀”记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形成对比,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贫病凄凉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与世隔绝,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与前文形成对比,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贫病凄凉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
2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衬托他坚定不移的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统一之志。“尚思”说明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还想着守卫边塞。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3“夜阑卧听风吹雨”因“思”而夜深不能成眠,不能眠就听到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 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壮年的军旅生活。衬托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阑”指“尽”,夜深将尽,不能成眠,不能眠就听到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壮年的军旅生活。衬托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风吹雨”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壮年的军旅生活。衬托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4“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以“痴情化梦”手法,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的壮志。
“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八上课外7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要手法:即景抒情)
子规:布谷鸟。无再少:没法再现青少年时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
1“山下兰芽短浸溪”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是蔓延之意,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了。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2,“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写漫步溪边。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也表现词人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的愉悦心情。3“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渲染凄凉环境气氛和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悲凉心情。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反问唤起,借哈回答,用典,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仍力求振作的自强不息精神。“休将白发唱黄鸡”化用白居易诗句,反用其意,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仍力求振作的自强不息精神。
八上课外8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作品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④随处改:(山峰)随着观看角度而变化。⑤幽径:小路。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⑨惬(qiè):心满意足。作品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升上树梢),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赏析:
1“适与野情惬”。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所以要登鲁山游览,也就成行了。“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惊喜之情。
2“好峰随处改”。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改”字写得妙,照应了“行”,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表现诗人被小路所迷的优雅心情。
3.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冻叶落,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动中有静的写法,画面是动的,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
4.巧妙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闲适,恬静的心态。
“云外一声鸡”,以声衬静的写法,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八上课外9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指从前。逢:遇到。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赏析:
1、“我言秋日胜春朝”,议论,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他豪迈乐观,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2“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冲的意思。描绘一幅壮美的“一鹤凌云”画面。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到了云霄。诗人以“鹤”自喻,表现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3“便引诗情到碧霄”
直接抒情,作者心中激荡的诗情,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诗人豪迈乐观,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八上课外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漂泊不定的友人。⑤征:远行。
⑥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浮云:飘浮的云。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⑧兹 :此。
⑨萧萧班马鸣: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
⑩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比喻与友人难舍难分。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赏析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未见“送别”二字,但情景交融,景中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比喻,表达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偶,情景交融。“浮云”飘浮的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夕阳徐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比喻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分离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萧萧班马鸣”化用古典诗句“萧萧马鸣”,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依依惜别情谊。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重庆一女生因太邋遢 被5名室友打成十级伤残
来源:华龙网 | 2015-11-26 08:45:38 只因室友太邋遢,重庆荣昌五名初中女生竟集体打耳光“教育”对方,致使对方伤残。今(25)日,记者从荣昌法院了解到这样一起纠纷案件,经法院调解,打人者及其家长需承担赔偿责任。
审理该起健康权纠纷案件的是荣昌法院盘龙法庭。据法院透露,因受害女生在住校期间不注重个人卫生,引起同寝室其他女同学“公愤”。5名女学生随即一起打耳光“教育”受害者,导致其十级伤残。
承办法官对双方进行了调解,并当面指出,注重卫生是个人素质、道德方面的要求,但决不能因此成为触犯法律、侵犯他人身体健康的理由。
经过法庭调解,部分打人者及其家长对受害女学生进行了赔偿。因另一部分打人者及其家长下落不明,受害女学生依然保留对未赔偿者诉讼的权利。
法官提醒,上初中的孩子正值懵懂的年纪,家长、老师不光要对其行为进行道德上的正面引导,更应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长为了谋生外出务工,留下子女由老人抚养或者住宿学校。老人管教孩子力不从心,老师对孩子不能一对一随时关注,造成留守初中学生容易成为不稳定群体。
重视留守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孩子问题虽已是老生常谈,但这部分群体因其年纪不大,可塑性非常高,教育时间也非常关键。请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关心留守孩子,特别是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请家长们谢谢您的大力支持!
家长您好!为了雨花区的荣誉,请家长们协助投票。投票要求是这样的:搜索“石城警星”微信公众号并关注,选择右下角“我要投票”中的“人民警察”,为编号为1015的崔圣菊警长投上您宝贵的一票(需投十位才能提交),必选的五位是:1004、1005、1009、1013、1015。其他五位随意选就好了。满十位就可以投了。
《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八上课外5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
1用典,写出仙人乘鹤已去的寂寥引起的失落。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思乡之情的抒发作铺垫。
2白云衬托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宏丽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3借景抒情,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芳草茂盛,可惜不知仙人何在。
4渲染日暮迷蒙的气氛,衬托游子的思乡之情。“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乡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第四篇:师用前五首古诗
撷秀八下古诗赏析练习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2、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
答:有。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
3、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
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刚正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作者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 初唐四杰 ”。
有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诗中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借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放的情怀。
2、为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3、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赠别诗大多是根据各自得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描写人物“黯然销魂”的心理状态,情调很感伤。但王勃的这首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点出了送别的地点;“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象,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前加“风烟”二字,更显上任路途的艰险,微露伤感之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道出了古今上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诗人劝慰杜少府,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不要在临别之时像我们的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中俯仰古今,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中感怀大志之人的大悲怆、大寂寞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赏析颔联的表达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兴来每独往”,写出了作者每当有闲情逸致时便独自游玩,而“胜事空自知”让我们读出了作者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的心态。这种闲情逸致令人好不羡慕。
2、请描写出诗句颈联表达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答: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坐下来欣赏这水之曼妙,云之飘荡。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心情悠闲到极点。
3、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偶然”如何理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出游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遇见林叟出于偶然,林叟算得上诗人的知音,这相逢却是“无心的遇合” 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心境。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被时间所抛弃、心绪被时间所扰乱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中借他人自比,表达诗人对李云和谢公的推崇和高度评价的诗句:蓬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既小谢,李白特别推崇他,这里以小谢自比。
2、赏析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烦忧苦闷。
3.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虽是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对现实不满的激奋之情。
4、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答: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愁更愁”的苦闷深渊。又到结句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散发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挥洒出世的幽愤之情。
5、这首诗通过高楼饯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对岁月如流年华虚度的烦恼,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的愤怒,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理想一定会实现的执着。
第五篇:古诗五首
15古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二、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朗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由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二、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情。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五、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