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共5则)

时间:2019-05-14 12:1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第一篇: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从青铜器礼制和宗教意味透析中国的思维

方式

摘要:

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标志物,是先秦时期礼制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宗教意味。青铜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文化的形象代表,其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先秦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诸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均可以从这里找到形象的思想源头。本为意从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宗教意味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关键词:青铜器、礼制、宗教、思维方式、青铜艺术的美不仅在于它外在的风采,而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青铜器在商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普遍地进入商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青铜器既是祭祀的祭器,又是战争的名器。不仅如此,青铜器还是奴隶社会 “礼制”的象征,贵族世家的徽记,国家政权的标志。青铜器积淀了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思想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华夏民族的重要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我们祖先在告别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所留下的沉重足迹„„

一、青铜器反映了一种“礼制”思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一)青铜器表现为“礼器”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主张以礼治国的。所谓“礼”就是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而建立的一套统治制度。商、周都讲礼治,尤其是西周,将礼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主张以礼治国,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典章经周公等人制订出来,又通过周天子所代表的王权力量强制推行,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其中的食器、酒器、乐器和水器,都不是一般的日用品。它们是奴隶社会礼仪典章的重要体现者,通常称它们为礼器。青铜礼器作为礼治的象征受到统冶阶级的高度重视,每一具青铜礼器都是它所属主人的身份证或荣誉章。礼器在商周时代是很神圣的,因为它是统治阶级政冶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外在形象成功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是一种礼制的象征。那一具具或圆或方凝重、浑朴、庄严的鼎显示出了一种崇高的力量,象征着权位的稳固、不可移易。还有觚、和尊将阔大的侈口昂然仰向上苍,好像是在向上天接受指令,俨然以上帝的使者自居。而青铜礼器上那种怪异诡诞的纹饰,依次排列遍布器具全身的云雷纹是那样充满神秘的意味,隐隐见出风云变幻、电掣雷鸣的奇景;那面目狰狞的饕餮,瞪着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令人心惊神骇。这些无不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奴隶主贵族生活的奢华、王权的崇高、社会矛盾的尖锐激烈„„

图片1.商代晚期饕餮纹方鼎 图片2.商代晚期饕餮纹圆鼎

(二)青铜器表现为“礼器”的原因

在青铜器狞历可畏的形象之中积淀有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中国第一个剥削阶级也是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他们的气魄、野蛮、凶残、奢华都可以从青铜器上看出。那种神秘化的动物纹饰,既是神的崇高也是奴隶主贵族威严的象征。对于奴隶主贵族来说,它是神秘的护符也是恫吓的法器,这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奇特的美;是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产物。我们知道从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极为落后的氏族社会进入人类第一个文明社会,不是那么温文尔稚的。当时的社会进步必须以千千万万人的流血牺牲来为之开辟道路。青铜器的纹饰、造型正是那个时代的雄强奋进、卓立风发的精神风貌。

二、青铜器所体现出的一种宗教意味的思想 青铜礼器在商周时代不只是作为权力的象征被各级统治者所珍藏,它还是当时普遍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

(一)时代赋予了青铜器作为宗教祭器的特殊属性

宗教是与人类俱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在原始氏族社会里原始宗教性质的巫术活动是相当盛行的。商周时期,尽管人类进化的脚步已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但宗教的阴影并没有从头脑中清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以新的方式得到发展。

商周两代的宗教活动一是占卜,一是祭祀,二者也往往结合起来。商代宗教活动尤多。殷商的帝王在一年三百六十日中,几乎无旬不祭.无事不卜。作为宗教器具,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宗教意味是很丰富的。盛放供品,让鬼神享用,这只是它的—种使命.虽然这使命很重要,但并不是它的全部。青铜器身上怪诞的纹饰以及它的种种奇特的型制却包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宗教含义。

(二)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具有宗教祭器的特殊属性

根据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所建立的巫术理论。青铜器的纹饰、造型是具有某种巫术色彩的,弗雷泽认为,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生互相接触,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②青铜器的一些怪诞的造型是可以用巫术的相似律来解释的,青铜器的纹饰的神秘、怪诞、可怖亦可用模拟巫术的原理去解释。就是说青铜器已不只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它已经成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神、鬼在人世间的象征,那森严的令人可怖的纹饰和造型就是神鬼的世俗形象、是神灵。在庄严神秘的祭祀活动中,这种祭器给装上祭品,陈设在高高的祭坛上是的气氛更加肃穆、阴森,它最能诱导人们进入可怖的宗教境界。

(三)青铜器的纹饰、造型有着浓郁的自然崇拜色彩

原始宗教的观念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象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在远古人类看来,冥冥之中的神鬼就附着这些自然物身上。神鬼的威力就体现为自然的威力,而自然的威力也就是神鬼的威力,故太阳有太阳神、风有风神、雷有雷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原始宗教的最为初级的形式就是自然崇拜。

青铜器的纹饰、造型有着浓郁的自然崇拜色彩比如青铜器上普遍铸刻有雷纹,这显然是对雷神的崇拜。人们崇拜雷神,可能一是对惊雷巨大破坏力的恐惧;二是对雨水的渴求。因为惊雷过后,往往是暴雨,雨水对于黄河流域的人们来说,还是很需要的。

图片3.雷纹 图片4.火纹

又如火纹,画成一个圆圈,圆圈内有火焰。这就可能是古代的日神崇拜,日神崇拜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中同最古老的氏族首领炎帝通常被认为是日神、而炎帝又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始祖之一,因而奉行日神崇拜是很自然的事。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太阳的神话,最著名的有羲和生十个太阳的故事。③这就说明了古人的自然崇拜往往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崇拜渗透进更多的社会人伦精神。

在青铜器纹饰中动物形象最多,出现在纹饰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基本上有三类。第一类是现实动物的写真,如牛纹、羊纹、虎纹、蛙纹、龟纹、蝉纹、马纹、蛇纹等,这些都是远古图腾崇拜的标记。第二类是动物的复合休形象,这就不是现实动物的了,而是不同动物的部分肢休拼凑而成的非现实形象,如龙、凤、麒麟、饕餮以及许多叫不出名的鸟兽合体图象,这也是图腾崇拜的标记。第三类是人与动物合体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宗教层义与前面所说的两种形象高出一级,它说明人们逐渐从自然崇拜之中走了出来,尽管还未摆脱宗教的蒙昧,但已经开始注重人自身的力量了。在人们看来,纯粹的自然威力还不值得崇拜,只有将自然威力与人的威力结合起来,那才值得崇拜。认为宗教既要体现超人的自然神力又要体现出人情味,才能真正地为人所信仰。事实上,这样的宗教形象更具魅力,更能攫住人们的心灵。

(四)青铜器的纹饰起着“沟通人神关系”的主要作用

而原始宗教大量地借助于动物的形象来塑造心目中神的形象,并以这种形象来沟通人与神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最初最直接、最重要的食物是动物。人有思想、有情感的并且能运用、制造工具,其聪明才智远胜于动物,但并非一切都优于动物,特别是在生理素质方面。在原始森林中,狮、虎、熊、豹等动物对人的威胁极大,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一般是不将它们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的。但是就是对人的生命很难构成威胁的动物如鹿,要捕获它也并不容易。因此在原始社会人类经常处于生命与饥饿的威胁之中,对于动物既害怕又需要。在生产力极为落后人身的力量能征服动物的时候,人类产生动物崇拜的心里而且将动物设想成与人一样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是不足为奇的。

图片5.人鸟合体纹样

动物崇拜实质是将动物神化了,人在无力完全征服动物的时候,就乞助于这种动物崇拜,恳请动物神灵大发慈悲,多赐给人们食物原谅人们吃动物。对于像狮、虎这样的动物神灵、还要乞求它们不要伤害人的生命,要伤害只能是祸害人类的妖魔,这就是所渭的“辟邪”。在动物神化的过程中,为突出动物作为神灵的威吓力量,人们通常将动物的形象加以变形、夸张、合并。如饕餮的形象本是牛头,经过古代人们的宗教性的想象,演变成似牛头又非牛头的极可怕的模样。由于非写实所以就很怪异,在古代人们看来饕餮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威力,也就在这怪异里吧。

总之,青铜器上大量采用动物形象作纹饰是沟通人与神关系。然而,青铜器的宗教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冲淡了,殷商青铜器纹饰之怪诞、幻想的动物纹饰逐渐消失,而表现世俗生活场景的纹饰逐渐出现,大多是对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日常活动的描绘。青铜器的造型也逐渐摆脱那种凝重、神秘、怪诞的模式而显得生动活泼、亲切可喜,这就表明新的文明即要到来。

三、青铜器对于中国思想方式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铜器作为中华民族步入文明时代的艺术代表,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虽要的意义。青铜艺术标志着中国艺术的真正觉醒,它是真正具有审美意义艺术。青铜器总的美学风格为怪诞、崇高,就是由它的政冶意义、宗教意义造成的,它的外部形象是怪诞的、神秘的、恐怖的,但它的怪诞、神秘、恐怖又具有某种可以为人所理解的历史必然性。它以强烈刺激的外在形式,显示了人类历史行进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在给人巨大的威压之后又以巨大的力量唤起主体精神之高扬。

青铜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文化的形象性的代表,其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先秦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诸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均可以从这里找到形象的思想源头,它对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体系基础的《周易》影响尤其大。《周易》中许多重要思想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佐证,而且青铜器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建构所起的作用也是极大的。

(一)青铜艺术孕育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无人合一

青铜艺术孕育着中国文化(包括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无人合一。当然,最早从理论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提出这种思想的是《周易》。《周易》分《易经》、《易传》两大部分。《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正是青铜艺术的繁盛的时期属第一高峰期。《易传》产生于战国末年,是青铜艺术度过第二个高峰期走向衰落的时朗。只要将《周易》中所提出的天入合一的思想与青铜艺术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二者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周易》有个基本思想,就是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是相类、相通的。后人将它概括为“天人相类”、“天人相应”。《周易》提出人要生活得好,万事如意就必须遵循天意,用它的话来说就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台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四合”就意味着人要与自然、神灵统一,神灵是通过自然现象来显示自己的,故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与神灵统一的中介。④

《周易》这种思想在青铜艺术上得到形象的体现,青铜器的纹饰大量采自自然形象,且主要采自动物形象。通过自然形象体现的却是社会历史的意义,它表现了商周两代人们对超人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出现在青铜器身上的自然形象无一不体现出人的愿望、人的理想、人的憧憬。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表现的不是纯客观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⑤远古的人们企图通过这种人化的自然实现人与神的统一。青铜器的制造者力图创造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相通相合这就是《周易》说的“四合”。

这种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长期实践的思想结晶,青铜文化是这种结晶的物化形态,《周易》则不过是它的理论形态,由于青铜文化早于《周易》,我们可以说,《周易》从青铜文化中吸取了养分。

(二)青铜艺术与政治和伦理的教化作用并存

从艺术的社会功能来看关于青铜器的社会价值,宋国的使臣王孙满在楚庄王问鼎之时回答一段话大意指出,鼎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民知神奸,即知道什么是神灵,什么是妖邪,这是说鼎具有扶正抑邪的作用。第二个作用是“协于上下”是说鼎具有区分尊卑、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第三个作用也是总的作用是“以承天休”即秉承上天旨意,维护天命。不管王孙满说的是不是全面,他肯定青铜器具有政治的和伦理的教化作用是符合实际的。中国的艺术很少得到过独立的发展,政治和伦理总是赋予它过多的使命,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旋律。

(三)青铜器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重要的美学原则

从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青铜艺术强调“铸鼎象形,百物为之备,” ⑥这一观点十分重要。“象形”就是要求以客观物象为造形的基础。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证明青铜艺术达到的自觉的高度。青铜器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器皿的身上有着许多既来自客观自然又高于客观自然、美于客观自然的纹饰形象,这里有许多形象是写实的,如蛙纹、鹿纹、雁纹、蝉纹,也有许多形象是根据客观自然加以想象的如龙纹、凤纹、饕餮纹。青铜器艺术强调“象形”这一思想,明显地为《周易》所继承,并且在理论上得到概括、提高,形成一套很有价值的美学原则。“象形”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而青铜器纹饰的“象形”不被当作目的,而是当作表现神灵、祖先、王权礼冶之森严崇高的手段。因此,青铜器的纹饰实际上只是一种观念的象征,也许这观念是模糊的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但形象是具体的,鲜明而又强烈的。这种创作方法《周易》也给了总结,叫立象以尽意。⑦

既然“立象”的目的是“尽意”,那么如何“象物”就应由“尽意”来决定了。为了“尽意”有时不能受事物的实际存在的形象限制,而需要对所要描摹的事物加以变形。变形是从“立象以尽意”生发出来的另一艺术创作的规律。而青铜器上的纹饰形象除少数比较写实外。大多是在一定的自然物象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处理的,龙纹是在蛇或者蜥蜴的形象基础上综合别的动物形象重新创造的,饕餮纹主要是在牛头的正面形象的基础上变形的形象表现极为怪诞。

AB 图片6.饕餮纹(ABC)C

最后关于青铜纹饰的造型手段主要是用线条造形,欣赏青铜艺术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线条的美。众所周知,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倍受青睐,它不仅是艺术造形的主要手段,而且它自身的审美情趣也为画家所重视。中国绘画是线的艺术,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⑧都是对独具风格的线条所加的美誉,其实何止中国绘画,中国雕刻也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戏剧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化成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⑨

总之,青铜艺术反映了中国思维方式,特别是对造型艺术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文化史、美学史、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青铜器作为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不禁揭开了中国文明的序幕,而且为中国文化、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一些基本观念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式这积淀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青铜器铸就了华夏文明的魂魄。

注释:

①张金鑑著《行政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②詹乔·弗雷泽《金枝》上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第19页。

③ 侯忠义《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版,第4页 ④陈望衡《狞历之美——中国青铜艺术》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⑥陈望衡《狞历之美——中国青铜艺术》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⑦蒋祖怡《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⑧佟玉斌,佟舟《诗书画印典故词典》长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页。⑨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参考文献:

①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③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陈望衡《狞历之美——中国青铜艺术》,【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⑥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第二篇:新时期转变思维方式的原因分析1

新时期转变思维方式的原因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新、旧转型期,政治体制、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文章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潮流趋势和时代主题的转换,分析影响传统思维方式变革的要素及其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具体路径。进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时期转变思维方式的原因。

关键词:转变思维方式;新时期;原因

一、当今社会的背景、特点与理论诉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一体化和政治多元化的社会。全球一体化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思维方式产生碰撞。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对外开放不断的扩大,国家交流合作日益增多,而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很多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想在没有社会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必须了解当今社会的背景、特点与理论诉求。

(一)当今社会的重要背景

当今社会可以用如下三个三形容。三大现实背景。开放环境、信息社会、风险频发交错。三大复杂领域。竞争领域、虚拟领域、多元文化领域交叉。三大社会压力。竞争压力、选择压力、信息压力交汇。这些背景决定了我国在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中必须时刻保持运动的状态。

(二)当今社会的明显特点

当今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当今社会的明显特点。社会环境开放、变化多样、发展迅速、信息流变、网络拓展、风险频繁、自由自主、竞争激烈、分化明显,这些正面的负面的特点交互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只有了解清楚这些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接轨。

(三)复杂适应系统的形成

三大现实背景、三大复杂领域、三大社会压力相互渗透,形成了当代社会一系列复杂适应系统,这要求传统思维方式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二、影响思维方式变革的要素及其要求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方式作为思维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认识方式,是一个有着复杂层次结构的系统的,主要包括知识、观念、方法、习惯等不同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和各要素一起构成的复杂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思维方式的变革。

对思维方式做深入的探究可以明确发展目标。思维方式如果不正确,轻则效率低下,重则误党误国。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第一,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突破陈旧观念对党建工作的束缚。思维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能否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的看法。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解放出来”,说到底,就是要解决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为陈旧的思想观念、僵化的思维方式正是阻挠新观念、新事物顺利发展的障碍。例如,在对待市场经济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受姓“资”姓“社”思维方式的束缚,固执地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在对待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的问题上,僵化地认为,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会改变党的性质;在衡量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问题上,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无产就先进、有产就落后„„这一切说明什么问题呢?一言以蔽之:思维方式不正确。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实践的方式,它标志着社会发展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可持续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思路的变化而是更高层次上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要求变革思维方式:思维主体从主客二分到共生共荣、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思维目标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转化;思维过程着力点的变革:创新思维从思维主体本位的转变到思维目标的转变。即使是可持续发展要求思维方式要有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征”。思维方式属于意识领域,它受制于社会存在,因此思维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的变化要求思维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知识的爆炸和信息的壮大

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壮大的时代,思维方式的变化有了新的表现形成和内容。“主要表现如下:超常思维,就是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爆炸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超脱思维,就是要将基础研究从研究的象牙塔中超脱出来,加快知识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超前思维,就是要知足与现实、放眼未来,不断的发展创新能力。超越思维,就是要不断的勇于向自身、向现实挑战。总之,创新性思维方式将会在知识和信息时代占据主导地位”。

(三)科技革命的发展

从西方发展史上可以看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发展。科技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思想和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思维方式就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一项。当今社会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我国要想在世界名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及时、快速的转变思维发展方式。事实已经证明也正在证明,不能及时的、快速的转变思维方式,必然要在发展过程中遭到重创。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一些人、团体、企事业单位及时的转变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都在其中得到了快速、良好的发展。未能抓住这个机遇转变思维方式的企业破产的事例也比比皆是。众所周知,柯达集团曾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胶卷大户,但是由于未能在数字时代及时顺应时代的变化转变思维方式,而最终以破产告终。

第三篇: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分析之传统园林施工放线方式

深圳市城基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分析之传统园林施工放线方式

传统的园林施工放线多以方格网(现在仍在施工现场广为采用)和平板仪联合经纬仪或皮尺(以下简称平板仪联合法)方式进行,在放线过程中,同时再参考图纸上的现有地物进行放线。

1、方格网放线法

在图纸上以一定的尺寸画好方格网,然后在实地依相应的比例划出实地方格(通常为10m×10m),再参照现有的地物进行放线。

方格网法放线本身就不是一种严谨、精确的方法,而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法,它的运用一方面受到地域地形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又与放线的实施人的判断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地形较为复杂或施工地域较大时,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参考,更多地要依靠现有地物进行放线,对于地域范围大,又缺少地物时,这种方法就难以进行正常工作,即便是能将线放出来,其结果也是偏差很大。

但方格网对放线设备没有更多的要求,在缺乏相应设备的条件下,能完成小范围的园林施工放线工作,由于它是估算型放线,所以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放线方法,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施工放线。

2、平板仪联合法

平板仪联合法比单纯用方格网法进行放线,在理论上更为精确,平板仪联合法的用法在于,用平板仪定出目标点的方向,用测量工具在这个方向上定出距离,从而确定这个目标点的位置,这种方式对于平面园林的布局放线有一定的优势,但平板仪联合法放线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因为平板仪放线时,要把设计图纸展在平板上,所以对其影响首先是天气条件,刮大风可能影响平板仪的稳定,下雨则会淋坏图纸从而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其次是受地形限制较大,由于平板仪自身的结构,在地形塑造过程中或者原始地形复杂的地块则不能正常展开工作,又如在放线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必须与平板仪上的图纸接触,可能会引起定向的移位,从而带来方向上的偏差,当图面上的目标点太多是,需要多次换站点,所以其工作效率较低。

3、不论是方格网法还是平板仪联合法,他们在地形塑造的放线过程中从理论上就存在误差,因为这两种方式都是平面数据处理系统,不具备立体数据处理能力。

深圳市城基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篇:如何教9岁以下的孩子绘画 ——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最终版)

如何教9岁以下的孩子绘画 ——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

课件分享———美术叶老师

很多孩子在家里都会画蓝天白云草地太阳吧,这个相比应该很多吧,而且画来画去都差不多。我们就从这个画法上开始讲,我的教法理念叫思维美术就从这个思字开始。

即便是一个字,我们都可以玩,我觉得这个字啊好像是一个人!他有一个大!帽子,还有长长的头发~,好像是一个外国人哦!

原来啊,他是一个带了嘿嘿的高帽子的英国绅士。

他在说,嘿大家好!我是小思,今天就来说说画画的事儿啦

平时小盆友们是不是爱画这样的画呢

~

小朋友们的这种画法呢~是对的哦~~不是错的 也是挺好的画法~只是如果我们画来画去都一直是这种,就是陷入某种模式画当中在一味的“复制”而不是“思考”“观察”了哦~(跟孩子说的时候就说就好像有点耍赖皮了哦~~哈哈~)。有一天啊,我的这个画里面,发生了一些好玩的事儿,我的小太阳 长出了一个眼睛!还长出了一个嘴!

啊 怎么回事啊 太阳的嘴怎么是尖尖的呀~

原来啊 她是一只小鸟 正在画面外面呢

在教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扩展孩子的想法!为什么要说在纸的外面!就是不要让他自己束缚自己!扩大他的心!扩展内心的舞台!所以教画很多教的不是画!是绘画以外的东西!

很多家长问我,说孩子学国画啊、素描啊,怎么样,我的观点是不要过早的把孩子带入某种画种当中!综合的谈!大范围的谈!谈绘画!谈设计!谈艺术史!而不要带着教技能的感觉去教他们!

然后这个小鸟啊 他的嘴上有一只小虫子~~这个小虫子不停地长呀~~长呀~

长到了一个人的手上!

原来他变成了一个气球!而那个人是一个远处的人!所以看上去好小呀!比气球小那么多!(近大远小的知识点)

同样是一个太阳

有一天啊 太阳长到外面来了~~

然后太阳的外面啊 又长了一个太阳!

他好像变成了一个我们骑车开的~~~~嗯对!轮胎~~!这个轮胎很特别

呀 不但有数字 还有声音呢 你们听 滴滴 滴滴~

他啊 上面还有 数字!

原来啊 他是我们挂在墙上的~~~一个钟!

而长方形的边框就变成了~两个指针~!

大家来看看现在几点呀~(教孩子认识时间),嗯对9点半对嘛!嗯嗯!你们答对了!因为你们答的很正确 所以小钟很开心 都长开了眼睛~(我这里大多数是跟孩子沟通的语言~)

他呀这个时候正在看画里面的风景呢~!

这就是拿太阳变的一个小东西,主要目的是启发孩子思路,不是让他们来跟我画一遍那就没意义了。

一般说完之后,不用说 孩子就自己去“变”了,孩子说到底是喜欢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孩子会下意识的抗拒。

然后说草

这种三瓣儿草也很常见,首先肯定这种画法这是对的;我们教育孩子,不是来挑他毛病的,我们只能提建议提一些好玩的东西,要抱着欣赏和挖掘的态度去教育和对待孩子,这是我的观点这也是为了他们的学习还有更重要的独立和信心。

我的这个小草啊,有一天 他们下面长出了几个圆柱形!

这是个什么东西呀

其中有一个呀 居然还冒起了火!还长了2个小尾巴!

小朋友们猜猜这是啥呢

原来啊 这是一个!火箭!

有的小朋友肯定要说了 老师老师 因为啊 他在这里!

火箭都是往上飞的呀!你这个怎么往下飞啊!7 有的小朋友肯定要说了 老师老师 火箭都是往上飞的呀!你这个怎么往下飞啊!因为啊 他在这里!

他在一个大大的地球上!正在往中国飞!上面是美国!

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往下的!但其实你站在美国看呀 他是往上的哦~ 正在往中国飞!上面是美国!

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往下的!但其实你站在美国看呀 他是往上的哦~ 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他们的常规思路,因为画火箭几乎画的都一样,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展思维边界。

然后旁边还有一个小草 他的头上冒起了浓浓的黑烟!原来啊 他是一个烟囱~~,在一个高高的房子上~!房子上好多的窗户!

孩子一画窗户又都是这种田字格

那我们就可以说 这个房子上的窗户啊有这种西欧大教堂的尖尖的窗户~

还有这种轮船上的圆圆的窗户

~

可特别啦!你们看~ 9

甚至是!星星形状的窗户?

或者是。。眼睛形状的!?

不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

孩子受过打击之后 要再和他去聊 难度会高很多 但是不是没有办法 讲完之后我可以谈

好 大家看哈 我们已经变完了2个小草~~~那剩下的两个大家猜是啥呢?哈哈 这个就要小朋友们自己去想了哦~哈哈

然后是这个树

也是一种简笔画的造型~~~是可以滴 但可以教很多 首先可以带孩子出去观察大自然树枝的错落 其次我们还是可以做图形联想~

观察 11

这个好像是一条鱼!顶着一个球哎!

大家都看过海狮顶皮球吧~~我们顺便来看一下海狮的画法~

那我这个 就是叶老师训练的小鱼!他就是会顶球的!哈哈

当然!这是我的观点!你要是觉得这个小鱼顶的是其他东西或者像其他东西也是可以的!

然后我的这个小鱼啊,他顶着顶着,突然饿了想吃苹果了,就去换了一个苹果顶了起来!

哎呀 真好吃 哈哈(学一个吃的样子和声音 孩子会很喜欢挤眉弄眼,哈哈哈!

你们看,这个好像是我们喜欢吃的一种快餐哦

在这个麦当劳的标志后面啊~有一个~~~蓝色的月亮!

搞怪一些更好哈哈),我喜欢 13

神马!?有小盆友说月亮是黄的?哈哈,对呀,月亮平时是黄的呀~!可是我这个月亮啊~他可能是心情不好或者啊,睡觉去了!或者啊~有可能在洗澡?

我们画太阳一直都是红的 那有没有黑的太阳呢?有没有紫的太阳呢?我觉得黑的太阳,八成是太阳生气了!哈哈 ~~ 前两天还有一个孩子,在我这画了一张画,画的是太阳居然长了个猪鼻子,然后是三大猪鼻子太阳歌唱家,哈哈~~

大概说一下以上就是第一个层面,单纯从图形和绘画上,怎么跟孩子聊跟孩子引导去破除以前的模式化的东西:然后说第二点:从思路和思维上去聊强调思考,如何强调思考呢:就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想。例如:哆啦A梦大家都知道。他有好多好多的道具呀~,有一本书叫哆啦A梦的的道具大全就悉数介绍了他的道具

然后我们就可以给孩子看,看完之后就跟孩子说:好,现在你想想你如果是哆啦A梦,你最想要什么道具!然后孩子想到的话就让他画下来。有个孩子居然画了一个“房屋腿”

说是每次考试就装在学校下面,就能让学校“跑”走了。。

这是一种绘画的思维、逻辑,还有孩子喜欢画公主,就让他给公主去设计衣服,在设计的过程里,他就需要观察现实的衣服,看他们的款式区别图案,然后进行取舍这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从前啊 有个国家 叫做“北宋”

这个国家啊 有个大王~~~叫做徽宗~~~

有一天呀 这个大王把王宫里画画的人都喊了过来

跟他们说,今天呀,要你们根据一首诗来作画!这首诗叫做妙最好。

“踏花归去马蹄香”看谁画的最 15

画师们想的脑袋直冒烟,对了孩子们可能不明白“踏花归去马蹄香”什么意思对吧,这句诗的意思啊,就是从前有一个人骑了一匹马这匹马因为在花丛中踩过,所以啊后来走到哪蹄子上都有香味儿~。后来有的画师画了一个非常英俊的王公贵族骑了一匹很漂亮的马,有的是画马和,等等等。只有一位画师,他胜出了他画的是大家猜猜他画的是啥?现在大家来猜猜看

这个画师啊,在画的当中 画了一个小小的马蹄印儿,上面啊落了一只蝴蝶~。

虽如此简单但意味深远香味跃然纸上。在一群正面描写的画中,突出了重围得到了第一。

这就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 也是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我们和孩子聊这种东西,也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思考、思路,而不是把孩子的思维带入一种模式之间提供多种可能。除此以外,例如孩子画房子,家长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设计社区的布局!画车就设计车的外形、内在构造、功能等等,总之从单一的画,变到设计、变到思考!今天谈到了亮点:

第一、从图形上谈,引导孩子扩展思路; 第二、从思路上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

第三、是让孩子们编故事;所以我一开始发的那个绘本就是我的教法是一种以编写故事为思路的教法,因为孩子画东西多是一个单一的点画一个花、车、房子,让他们以这个基本点为原点!联想!发散!编一个有情节的故事!也有助于帮他们拓展思路,因为创作故事这个事对于人的思维范围和知识点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也能锻炼到孩子们。

课件分享——叶老师

2014-4-14

第五篇: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

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思维方式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

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中西方管理思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思维方

式进行比较,并从文化根源的角度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分析,籍以谈到中西方思维与现实管理

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思维方式管理

1.引 言

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

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括思维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思维的客观方面主

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思维的主管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

其结构,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精神素质,以及思维主体的思维形式、思

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其中,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构成了思维方式中最实质、最基本的部分。

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

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基本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

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

“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辩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的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型的方法。螺旋

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东西方文化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比

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西方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

反的中国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所以,东方人的这种

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

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像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第二,东方看重整体,西方重解析。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如东方人偏重人为,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语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时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

子来舀的。西方人大都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慧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

长,我们应该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后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

重优势。

第三,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其模糊性的特

征还是很明显的,这种思维的优势在于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统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

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和研究,对事务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西方人自

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近代以来西方

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相比于东方农耕文化重视生活背景和人际关系而

言,西方工业社会更多表现为对于时间和效率的把握。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社会截然不同的民族种族个

性和发展模式。

3.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首先,从西方文化发展嬗变的历程来分析。在我国先秦时期,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呈现出多元

性的,如儒家善于模糊直觉辩证思维,而墨家却重视精确的逻辑思维。但魏晋以后,模糊知觉思维就一

直占据中国人的思维发展史的主导地位。西方文化则从其发展和奠基阶段,即古希腊时期,就一直在追

求严密的公理化系统,不倦地探索逻辑的推理规律问题。因此,西方人的思维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精确

理性逻辑发展史。

其次,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

济之中,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先哲们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这就自然形成了伦理至上,重群体,轻个

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追求中庸、和谐的文化精神,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整体性、知

觉性、模糊性、人伦色彩等特征。西方文化起源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和平民商业经济之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树立了西方勇于冒险,敢于探索,追求自由的精神,从而形成了理性至上,重科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勇于斗争,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化精神,也就自然形成了注重科学、理性,讲

究精确、实证的西方传统思维方式。

再次,从语言文字方面来分析。人们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文字来实现的,中国语言是意象语言,中

国人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把意象看得比语言还重要,不重视语言的逻辑分析。因此,汉语

言文字有利于形象思维、模糊认识等。而西方语言文字是属拼音语言文字,西方的拼音语言不是对自然

现象的摹拟,而是人为理性的规则建立的象征符号,这必然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因此,西方语

言文字有利于逻辑思维、精确认识等。

4.中西方思维方式与管理的结合管理思维决定管理成效。中西方不同的管理思维正在我们的管理界交错运用。西方科学管理是建立

在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带来的是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注重天人合一,注

重人际之间关系和谐,整体思维意识较强,因而其管理组织往往有较强的凝聚力,人与人也能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较融洽。因此,转变、创新管理思维方式,对现实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变革常常是科学进步的先导。许多重大科学发明与发

现往往不只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或者说与发明者拥有知识的绝对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不是基于当时已有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实验,而是依靠直觉体悟的结果。爱因斯坦说:“理论物理之公理基础不能实际经验提炼出来,而是要创想出

来”。这正说明:阻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不是未知事物,而是已有的知识。管理科学的发展也同样说

明了这一道理。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常常是管理革命的前奏。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重物轻人到研

究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从“经纪人”到“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再到“复杂人”,进一步发

展到“文化人”,提出“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等理念,每前进一步,首先都是由思维方式的突

破与创新变化引起的。思维方式的每一次变化都引出了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流派的产生,推动了管理科

学的繁荣和管理成效的提高。因此,“天人合一”观的管理思维方式的确立,必将带来管理科学的深刻

革命,推动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5.结束语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给管理模式带来的差异是巨大的。本文的分析意在说明:任何管理模式都只

不过是管理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如果仅仅去学习一种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工具或方法,只

不过是掌握了它的表层,就是“形似而神不死”。只有掌握了隐藏在具体操作后面的管理思维,才可以

说是对这种管理模式有了深刻理解,也就是“神形兼备”了。比较研究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有利于廓清

“欧美中心论”的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

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恩宏.思维与思维方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程崇仁.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精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