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
“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
齐鲁晚报记者 吉 祥
总书记选择在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有怎样的深意?又想回应怎样的现实问题?既然“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它如何让老百姓感到真实可及?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又该如何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个体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中华先生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民族梦与个人梦彼此兼容
记者: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历史的角度讲,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对梦想进行追求,习总书记选择在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有怎样的深意?又想回应怎样的现实问题?
何中华:我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旨在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矫正以往在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偏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谋求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复兴。作为民族之梦,它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艰苦奋斗和切实努力。民族之梦与个人之梦是彼此兼容的,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看来,“中国梦”并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它可以为我们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提供目标、方向和动力。光靠物质刺激和利益推动,是不成的。信念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它远比利益驱动来得持久和更富有韧性。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导向和整合作用。它能够引领并规范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而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成就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记者:现在的中国,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加之于个人,有的人会觉得梦想似乎很遥远,“中国梦”如何才能不负梦想之名?
何中华:这需要人们一方面脚踏实地,一方面心怀希冀。“中国梦”是有张力结构的,可以说它是一条连结现实与将来的纽带。我们不能这样理解:要么就是一步到位,要么就是与梦想完全无关。老子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当然是一种宏伟的愿景,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走向理想境界的现实过程。我们应该善于从动态的角度、过程的角度去领会它,不要把它理解成一个静止不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抽象目标和彼岸规定。
应该看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博弈性质,使未来的可预期性减弱,甚至挫折感、失落感困扰着今天的人们。问题在于,当下的处境,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免疫力,以抵御加诸我们的压力和风险?如果离开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我们恰恰会丧失掉最后的防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反而是孕育理想主义的温床或土壤。
记者:既然“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它如何让老百姓感到真实可及?
何中华:我觉得这需要从两方面去看。老百姓是最讲究实际的,这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个人如果活得太现实,也是不成的。因为他将永远被束缚在当下难以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让人们用一种超然的情怀去看待现实和对待现实。另一个方面,也应该把“中国梦”这个理想目标化作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以便使人们真正感到可以上手、可以诉诸自己的具体行动,可以落实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真实就是力量”。“中国梦”只有落实到当下,才能变成真正的力量。
消除负能量实现“中国梦”
记者:您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哪些阻力?我们又该如何去化解?
何中华: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当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到足够程度的时候才能暴露出来,而且往往是采取井喷的方式集中爆发。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期这一当口,从大的方面说,实现“中国梦”面临的难题包括: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使得生态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支撑,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的弱化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感,它消极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离开了稳定这个前提,社会发展也难以为继。人与自我之间的疏离,也使得人们产生了焦虑和无意义感,它直接造成了幸福感的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负能量。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着眼。优化自然环境,有赖于人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利用经济和法律杠杆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力求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优化社会环境,有赖于人们重建信用体系,尽可能恢复社会信任,降低人际交往成本,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有序。优化心理环境,则有赖于人们重建理想,过一种有信念的生活。从某个角度说,这些问题每解决一步,也都是迈向“中国梦”目标的一步。
记者: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底层群众无力做梦,既得利益者不需要做梦。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执政党和政府又该如何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个体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何中华: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对人而言,最不能受到限制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保有心灵的自由,乃是人的最大的自由。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有梦想、有追求,就是“取法乎上”。所以,我们每个人总是应该要“取法乎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我实现。
同时,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是一个健全社会的标志。如何最大限度地遏制社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解决社会阶层固化、消解潜规则带来的机会不均、既得利益和特权的存在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能期望个人来承担,因为他既无能力也无责任。它只能通过国家的意志和力量来实现。这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理念和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制度设计和安排上来。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追求“中国梦”的需要。提出“中国梦”是文化自觉
记者:您也提到,现代化是晚清以来中国人的一个心结。可否这样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也是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梦?
何中华:“中国梦”其实有两个维度,即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民族性维度说,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时代性维度说,则是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实现,就谈不上民族复兴;同样地,离开了民族复兴,现代化也将失去主体。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梦,其实早在1860年代就开始了。洋务运动就是第一波现代化尝试,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是政治层面上的现代化运动,后来又“逼”出第三波现代化,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回眸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沿着经济、政治、文化逐步展开的。中国现代化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始终认为现代化总是有一个开端,始终想找到现代化的“第一因”。殊不知,构成整个社会的诸子系统彼此是相互缠绕的,它们呈现为一个网络结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开端。现代化之殇启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走出现代化的这个怪圈。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既是启蒙之路,也是救亡之路。没有启蒙,就不可能在时代意义上拯救中华民族,从而也就谈不上从根本上完成救亡使命。没有救亡,也不可能在民族性维度上拯救中华民族,启蒙也势必会失去依附其上的载体。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把民族复兴同现代化内在地统一起来考量。
记者:“美国梦”强调机会公平基础上的个体奋斗,“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或者根基是什么?“中国梦”的提出可否理解为是一种文化自觉?
何中华:如果说西方人强调“己”,那么中国人则强调“群”,它们各有千秋,都植根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其实,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来说,群己关系应该是互为中介、相互为用的。无论是个体优先还是群体优先,从历史上看都存在着一定偏颇,导致负面后果。“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种“合取”,即在保障个体权利基础上捍卫公共利益的正当性和神圣性。
应该说,文化的自觉从晚清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文化受挫的背景下,这种“自觉”表达为文化自卑而不是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特别是现代化本身的局限性的逐步显露,西方人越来越发现以往被他们斥之为落后、愚昧、封闭、停滞之象征的东方文化传统中包含的拯救的可能性。另外,随着中国对殖民统治的抵制和摆脱,特别是随着国家的独立和逐步富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开始由自卑转向自信。“中国梦”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它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新形式。
第二篇: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
发表时间: 2012-02-23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作者:张联
◆张联
作为环保部门的党务工作者,我们要把弘扬中国环保精神作为学习贯彻环保“两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中国环保精神是血与火、生与死淬炼出的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中国环保精神是历代环保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培养高素质环保队伍、构建当代环保人精神家园的核心要求。“忠于职守、造福人民”要求环保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视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民造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要求环保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刻苦钻研,严细慎实,勇于创新,一往无前,敢于胜利。“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要求环保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以奉献为本、大局为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团结协作、众志成城”要求环保人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多方协作、共创佳绩。
二、坚持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迫切需要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当前,我们把中国环保精神升华为环保人核心价值取向,正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环保领域的体现和深化,是环保人为我国民族精神增添的宝贵财富,凝聚着环保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是建设环境保护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是履行新时期环保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不仅需要宏观的战略思维、有利的政策环境、完备的监管体系和强大的科技支撑,还需要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力量,鼓舞和激励广大环保工作者经受新的考验,应对新的挑战,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和更加优秀的业绩,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是锻造高素质环保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多年来,环保系统不断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尤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集中涌现了田洪光、王德义、孟祥民、张昆林、龚宇等一批先进典型。我们迫切需要更多这样优秀的、高素质的先进典型,用中国环保精神升华思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建设一支站得住、顶得住、靠得住的队伍,为环保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三、牢固树立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深入贯彻落实环保“两会”精神
加强理论武装,搭建宣讲平台。通过举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和“强素质、当先锋”等系列讲座,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围绕“十二五”环境保护“四件大事、三项主要工作”,深度解读环保“两会”精神,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秉承环保为民,深化创先争优。组织直属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在已经制定《“围绕‘十二五’、破解发展难题”创先争优活动措施》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围绕贯彻落实环保“两会”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明确岗位责任、制定目标承诺,并通过加强公示承诺、践行承诺、评议承诺,确保承诺内容落到实处。以“贯彻环保‘两会’精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为主题,深入开展2012年部直属机关创先争优系列实践活动。认真总结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七一”前后开展“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专项表彰工作,并通过深入学习《环保卫士风采》,编印《环境保护部创先争优简报》、中国环境报创先争优专栏和制作机关展板等形式,大力宣传环保先进典型,用田洪光等先进事迹体现出的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
突出三支队伍,推动行风建设。环境监测队伍紧扣“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通过坚持召开环境监测行风座谈会、深入总结挖掘宣传监测队伍先进典型等形式,巩固和扩大监测技术大比武、环境应急监测大演练的成果,塑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环境监测队伍。环境监察队伍继续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作风,严格执法,在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上践行中国环保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12369”环保热线系统通过创先争优推进会、达标对岗和群众评议等活动,将中国环保精神落实到为民服务当中。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队伍秉承“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作风,为圆满完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持与保障工作任务提供坚强支撑。
强化系统联动,坚持党团互动。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的工作格局,开展“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活动。坚持以“发扬环保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积极投身创先争优,争创青年先锋岗思想大讨论”和“服务青年月”等活动,充分调动青年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团员青年自觉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努力成为推动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生力军。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本文刊发时有删节)
第三篇:和谐: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如今,没有人怀疑物质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文化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生态,在坚持发展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和谐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实现的和谐社会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也不是暂时的和谐,而是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其中具有基础性、普遍性且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就是文化和谐。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只有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它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有差异、有不同,才有和谐的存在。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迄今为止,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尚未出现。从美学的角度讲,差异是一种美,有差异的存在,才能形成和谐。没有差别,也就无所谓和谐。正因如此,“不同而和”
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常态,是肯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各种差异与矛盾,而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产生协调与和谐。“不同而和”原则运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有许多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形式。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并存与共同发展,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化和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文化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方式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目的意义和发展动力,是人类安身立命之要所。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和文明程度,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的历史。然而,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造成价值理性的缺失。正因如此,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以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最终目的。因为先进文化的先进性,源于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人类永恒的历史追求。因此,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历史性转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完善,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抉择。
以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构建文化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文化建构、文化选择、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是人类理性在探求自身生存发展和自由过程中的最高体现。构建文化和谐,能否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和理性选择至关重要。自近代以来,在对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中,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器物、制度到文化,人们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价值取向的确立,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文化建设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也使我国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健康的生态环境。
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可能套用任何现成的文化模式。发展先进文化,实质上是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文化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点上,以开放的姿态、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识,理性地看待与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但这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创造性的继承,包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以期明了究竟什么是表征我们民族的优良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优秀传统,什么是至今仍在阻碍着我们迈向现代化的精神桎梏;对外来文化也必须借鉴,但这借鉴是有所选择的吸收,是一种理性的调适与有机的融合,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甚至是某一国家文化的顶礼膜拜。只有这样,才能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变成全民族自觉的文化实践。
第四篇:践行核心价值共筑中国梦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升旗仪式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还信仰什么?还有什么传统美的在我们身上被发扬光大?还有什么时代精神可以深入人心,传承未来?
在2014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名叫郝建的人主演了一个叫《扶不扶》的小品,小品中他说了一句触动全国人民心灵的话“人倒了,可以扶起来;要是人心倒了,可就相扶也扶不起来了”一句朴实的没有任何华丽字符修饰的话,却道出了当今社会人心扭曲,道德沦陷,信仰缺失。“人倒了,不敢扶”、“放心肉,不放心”、“地沟油,到处有”、“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远亲不联系,近邻不认识”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同学们当中也存在“没有理想 懒散成性 无所事事”“不能吃苦 贪图享乐”“吃穿追求名牌盲目消费 不知勤俭节约”“男女生交往过密 穿着打扮成人化”“不识中国传统文化 哈日哈韩现象严重”等现象,这都反映了浮躁迷茫,信任缺失,价值颠倒的现状和心态。
人心缺失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损失,新的时代,急切地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24字”清晰而凝练,从不同层面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精神纽带和精神旗帜的重要作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涵能为我们在这个浮躁、虚荣、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寻得精神支柱。作为每一位华夏儿女,泰山子孙;作为我们每一位长城师生,都应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我们的青春梦、人生梦;实现学校幸福教育梦,实现我们伟大祖国复兴梦。在此,全校师生应努力做到:
1、人人都能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全体师生与学校共荣辱共得失共患难,我们个人的发展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能更好的成就我们。同时,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在家里不随手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破坏物品,那么你在学校里一样能做到。
2、人人都能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遵守信诺,以礼貌赢得别人的好感,以信誉赢得别人的信赖,以人品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胸怀赢得别人的认同。
3、人人都能艰苦奋斗,唯实唯先。我们不应该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依赖父母,遇难而退,我们应肩负时代使命,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敢为人先。
4、人人都能心存感恩。相互尊重。同学们见到老师、长辈发自内心地问声好,各位教职工对待学生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文明、和谐、饱含亲情和人情味的校园。
各位同学,希望我们人人都能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有梦则中国的未来才有好梦。我们必须昂起年轻的脸庞,挺起坚实的胸膛,因为我们将托起中国未来的太阳,最后祝愿我们人人都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五篇:践行核心价值共筑中国梦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的升旗仪式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还信仰什么?还有什么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被发扬光大?还有什么时代精神可以深入人心,传承未来?
在2014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名叫郝建的人主演了一个叫《扶不扶》的小品,小品中他说了一句触动全国人民心灵的话----“人倒了,可以扶起来;要是人心倒了,可就相扶也扶不起来了”。一句朴实的没有任何华丽字符修饰的话,却道出了当今社会人心扭曲,道德沦陷,信仰缺失。“人倒了,不敢扶”、“放心肉,不放心”、“地沟油,到处有”、“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同学们当中也存在“没有理想 懒散成性 无所事事”、“不能吃苦”、“不知勤俭节约”、“男女生交往过密 穿着打扮成人化”等现象,这都反映了浮躁迷茫,信任缺失,价值颠倒的现状和心态。
新的时代,急切地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价值目标。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价值追求,既深刻影响着国家的价值目标,又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行为。只有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越来越和谐,人民才能幸福,国家才有希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只有一个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境、积极的心态,才会激励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营造和谐社会关系,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个人价值准则。无数事实表明,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不仅直接决定着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行为以及社会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一定范围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状态,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行为。因此,我们每个公民要注重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养成,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增添力量。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涵能为我们在这个浮躁、虚荣、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寻得精神支柱。作为每一位华夏儿女;作为我们每一位安中师生,都应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我们的青春梦、人生梦;实现学校幸福教育梦,实现我们伟大祖国复兴梦。在此,全校师生应努力做到:
1、人人都能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全体师生与学校共荣辱共得失共患难。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在家里不随手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破坏物品,那么你在学校里一样能做到。
2、人人都能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遵守信诺,以礼貌赢得别人的好感,以信誉赢得别人的信赖,以人品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胸怀赢得别人的认同。
3、人人都能艰苦奋斗,唯实唯先。我们不应该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依赖父母,遇难而退,我们应肩负时代使命,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敢为人先。
4、人人都能心存感恩,相互尊重。同学们见到老师、长辈发自内心地问声好,各位教职工对待学生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文明、和谐、饱含亲情和人情味的校园。
各位同学,希望我们人人都能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有梦则中国的未来才有好梦。我们必须昂起年轻的脸庞,挺起坚实的胸膛,因为我们将托起中国未来的太阳,最后祝愿我们人人都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谢谢大家!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