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9----10)课时《论语
第(9)课时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14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龙甫学校
教材分析: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一篇,本篇共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语句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教育学生认识孔子这些思想颇有裨益。《论语》语言精练、文雅,是语录体散文之典范。教学内容:《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掌握《论语》的文学常识,品味《论语》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了解孔子重视培养学生仁德的道德情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背诵课文,默写文中的佳句。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并能熟记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积累富有哲理的格言名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讨论、听讲述,逐步疏通课文大意,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解释各章大意,理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学原则。《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括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孔子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许多话,都可成为格言流传后世,《论语》共20篇,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公冶长。
二、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公冶长。(冶yě,不能读zhì)2.教师范读课文(1~14章)3.学生诵读课文(1~14章)4.明确文中表示人名的词语。投影:公冶长、南容、子贱、子贡、雍(冉雍)、漆雕开、子路、孟武伯、求(冉求)、赤(公西赤)、回(颜回)、予(宰予)、由(仲由)、枨(申枨)、夫子(老师:孔子)。
5.讲读课文(1~14章)(1)学生齐声朗读(1~4章)师:“可妻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可能说:可以做妻子。师:说得不准确。先理解:“妻”是什么意思。古人把女儿嫁人叫“妻”,读音qì。理解了“妻”,全句就容易理解了。全句大意是: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师:第2章中,“邦有道,不废。”是什么意思?(提问学生)学生一般说不准。
师:这句话很精练,用单音字表述,这是《论语》语言的一个特点。“邦”—国家,“道”—正道(孔子说的正道是国家的政治达到最高最好的要求。)“废”——废除。全句大意是:国家政治开明时他就有官做。
(2)第3章中,“君子哉若人”是什么意思?学生对这句话不太理解,说不准。师:先理解这句话是倒装句,文言文中常用这种句式表达,以加强语气。句子大意是:这个人是君子啊!
(3)第4章中,“赐也何如?”此句怎么理解呢?(提问学生,一般说不准大意。)
师:“赐”是子贡的名,是自称。应理解为“我”。“何如”:怎么。全句话大意是:我怎么样呢?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投影):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师:每句字很少,这就是“精练”的特点。因为句中省略了主语,用单音字表述。这样的语句在《论语》中随处可见。
(4)学生阅读第5~6章。
师:在第5章中,孔子认为做人有仁德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孔子“以德服人”的思想,今天,我们还是提倡的。
(5)小组朗读7~9章。找个别学生说说7~9章内容大意。师:有些句子大意说得不准确,是因为有些句子较难理解。例如:“冉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句话是说:仲由好勇超过我,但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了。又如:“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这句话是说: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去管理军中事务。再如:“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这句话是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宾客。(6)全体同学朗读10~14章。提问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说对了一半,有一个字不太清楚:“圬”。
师:“圬”:粉刷墙壁。这句话是批评宰予这个懒学弟子的。他白天睡觉,无心向学。孔子指出他是无法可教了。孔子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给今天我们教师教育评价学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7)第12章中,孔子批评了申枨欲望太多,违背了周礼,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放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8)第13章中,孔子认为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就能学到,人性和天道之理论,要从内心去领悟才能把握它。
三、课堂小结:
《论语》的语言特点。1.精练。
(1)常用单音字表述。例如:邦有道,不废。女,器也。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女与回也孰愈?
(2)句中常常省略某种成分。例如:枨也欲,(他)焉得刚?(省略主语“他”。)赤也,可使(之)与宾客言也。(省略宾语“之”)2.文雅。
常常在句中夹“也”字以舒缓语气。例如:雍也仁而不佞。求也何如?赐也非尔所及也。
投影:《论语》语言特点:精练,文雅。
四、课堂活动:
1.背诵佳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观看录像《孔子办学》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1~14章)2.背诵、默写佳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5.28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龙甫学校
教材分析: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一篇,此篇共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还有著名的语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论语》语言精练、文雅,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教学内容:《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5.2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品味《论语》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认识孔子重视培养学生仁德的道德情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背诵文中的佳句。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熟读课文并做到熟记背诵。3.情感目标:积累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探讨、听讲述,逐步理解文意。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解释各章语录的大意,理解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公冶长》的上部分(1~14章)内容,理解了许多常用的文言实词,接触了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基本了解它们的一般用法。了解到《论语》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还了解到课文内容以谈仁德为主线,了解到孔子对其弟子的一些评论和孔子重视以德服人,不需能言善辩的观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公冶长》下部分(15~28章)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公冶长。
2.教师范读课文(15~28章)。3.学生齐读朗读课文(15~28章)。
4.明确文中表示人名的词语,以便学生理解文意。
投影:子贡、孔子、子产、晏平仲、子张、子文、崔子、陈文子、宁武子、伯夷、叔齐、微生高、左丘明、丘(孔丘)、颜渊、季路。
5.讲读课文(15~28)章内容。(1)找学生朗读15~17章。师:“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提问学生。
师:此句子,先明确“耻”的意思:认为„„耻辱。后理解全句大意:不认为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耻辱。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也要采纳这种学习态度,虚心请教他人,只要这样,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你的知识才能不断丰富。
(2)小组讨论:“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含义。抽查小组代表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大意。(老师讲评纠正。)投影:这是孔子提倡的为政之道。子产为官期间,“自己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孔子高度评价子产,认为治国安邦应当具有子产这四种道德。
(3)找学生说说16~17章内容大意。
师:这两章语录,你们基本理解大意,很好。
师:孔子在第17章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孔子一方面对晏婴称赞;另一方面希望他的弟子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友爱。同学们,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善与人交。”
(4)抽查小组分别朗读18~20章。师:“居蔡”是不是居住在蔡国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对。师:不对。我们先理解“蔡”。“蔡”这个地方产龟,当时人们把大龟叫“蔡”。“居蔡”是说:收藏了一只大龟。
师:“山节藻棁”是什么意思?学生不知道怎么解释。师:“节”是柱上的斗拱。“棁”是房梁上的短柱。全句大意是: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水草花纹。(5)第19章中,孔子认为做官仅有忠心和清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有仁德。(6)第20章中,孔子指出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会发生各种弊病。孔子认为“考虑两次足够矣。”
(7)第21~22章中,“吾党之小子狂简”是什么意思?
师:要理解此话含义,先明确“党”是什么意思。古代以500户人家为一党,“吾党”就是:我的家乡。狂简: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率简单。
(8)找学生朗读23~28章。抽查个别优生说说23—26章的大意。(师评讲、纠正)
师:23章中,孔子主要称赞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用这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应有态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像伯夷、叔齐一样,做到不念旧恶,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9)第25章中,“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先理解“足恭”是过分恭敬的意思。
全句大意是: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
师:“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不太准确。师:先理解“匿”:隐藏。后联系上下词语理解。
全句大意是:把怨恨放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
师:孔子提倡为人要正直、坦率、真诚,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是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真诚、坦率、正直的人格。做人不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10)第26~28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真诚、正直的人。他坦言自己好学,表明他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不是“生而知之。”
师:这就是孔子可贵的求实精神。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
三、课堂小结:
投影:1.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2.忠君爱民的为政之道。3.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
4.正直、真诚、坦率的为人之道。
四、课堂活动:
1.背诵佳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思而后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品味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检查学生,用例句说说这两个特点)
五、作业布置:
1.朗诵课文(14~28章)2.收集课文佳句、背诵。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论语》第1课时教案
《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内容,初步感知教材的特点。
4、通过听范读,感受古文的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主要贡献。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
1、本节课的课件。
2、《论语》前三篇的朗读视频。【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课件出示孔子图像)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板书:孔子),被 人们尊称为“圣人”(板书:圣人)的孔子。
二、走近“圣人”
(1)生平经历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2)政治才华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板书:礼、仁)的学说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3)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出示课件)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出示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
三、走进《论语》
1、《论语》的作者及内容
(出示课件)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编成《论语》(板书)一书,共20篇,分别是《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每篇的题目都是以开头的前两三个字而命名的。
(出示课件)《论语》的“论”是伦理的意思,所以读作“lún”。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二是关于思德修养方面的。
2、《论语》的体裁(出示课件)(1)语录体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中的“子曰”的“子”是指孔子。
(2)对话体
如: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3)记叙体
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论语》在中国地位
A、宋代的朱熹把《论语》列入“四书”(板书:“四书”之一)之中,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B、《论语》阐述了孔子的全部思想,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源头。C、宋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
4、《论语》对世界的影响
(1)1793年,法国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法国人权宣言》第四条。
(2)日本战后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全面质量管理,一个就是以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主要是《论语》),对全体员工和广大国民所进行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广义的文化教育。
(3)《论语》中的许多话都已成为格言而流传于世。联合国甚至将“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四、亲近《论语》
1、学生自我浏览《论语》的前三篇,初步感知教材,找一找哪些是语录体、哪些是对话体。
2、学生提出疑问。
3、欣赏1——3篇范读,初步感知朗读特点。(播放视频)
4、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出示课件)(1)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解:了解大意
(3)行:把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五、结束语
同学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论语》必定为知识经济熏染的时人含英咀华,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学《论语》,用《论语》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吧!
六、板书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孔子: “圣人、万世师表” “礼” “仁”
《论语》: “四书”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第1课时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 5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5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②不亦说(yuâ)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 5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
注释: 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4 / 5
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学习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 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习、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 5
第四篇:3第8课时 0的认识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8课时 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能较工整的书写0。
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0的加减法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难点:使学生能能正确的书写0,让学生弄懂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同时出示教材第30页的挂图。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0”。
1.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盘子里有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盘子里有1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盘子里1个桃子也没有,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1)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哪个数,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4.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写。
(3)学生写0,在书中第30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出优缺点。
(二)、0的加减法
1、出示教材第30页小鸟图第1幅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出示第2幅图: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教材第30页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出示第二张荷叶图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6)完成想一想:5-0=□
3、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3-3=0
4+0=4-0=5
你发现了什么?(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它本身。
三、巩固应用
完成第30页的做一做。
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完成练习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数学中我把重点放在0表示起点这层含义和0的书写上。除了这两个重点之外,我还把重点放在了给有关0的计算归类与总结上。我觉得这样教学下来,学生不仅有关0的加减法有了更清晰地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有序思维与初步总结、概括的能力。
第五篇:《论语》第一课时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第一课时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第一课时说课稿】相关文章:
1.《论语》说课稿
2.《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3.《〈论语〉十则》说课稿
4.《论语》十则说课稿
5.《论语十则》说课稿
6.《论语十则》的说课稿
7.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8.《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
9.九色鹿第一课时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