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 第 1 课时
第11课 《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儿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无不竞自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起去领略春光吧!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②鸟巢()③撑伞()④应和().⑤发酵()⑥黄晕()⑦水涨()起来 ⑧蓑衣()
【学生整理,指一生板演】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体会词汇的含义,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会】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日常教学中就应多读多记】
四、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相关情况】
五、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hong()托 yun()酿 花枝zhao()展
2、本文作者,字,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完成后及时了解情况】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七、预习质疑:
第二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_2012春
课题:7.2静电现象(1)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五.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难于理解,太抽象了,所以要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刚接触电荷,加强训练。
第三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 2012春
第3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1)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第四篇:1、观潮_第1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 阜南一小
丁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 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 容填空一段话)。(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 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板书设计】
第五篇: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故县镇中心小学
尹淑荣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3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13。
2.公鸡只数的49是母鸡的只数。
3.乒乓球队人数的49是男生人数。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运来的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25。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
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黄沙的25等于24吨
由于黄沙的吨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用x表示)2.学生试做。
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解:设黄沙有x吨。
25x=24 x=24÷25 x=60 答:黄沙有60吨。
检查解答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列方程和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再检验书写格式。
3.还可以怎样解决?指名板演:
24÷25=24×52=60(吨)4.小组讨论、汇报: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5.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还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1题。
议一议:各题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课堂活动第2题。
明确等量关系式:王军的67是36千克。
3.练习十一第3题。
口算:做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独立解决,交流汇报。
5.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教师介绍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6、7题。
[评析:教师不局限于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找出最优方法后引导小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指导了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