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B5纸完美打印版

时间:2019-05-14 13:0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B5纸完美打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B5纸完美打印版》。

第一篇: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B5纸完美打印版

《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睢县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组编制

学习目标: 分析第二节,积累重点字词。

目标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目标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自主学习过程

一、诵读第一段。

二、读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重点词释义

初服 陆离 游目 离尤 2.名句默写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3虚词

驰椒丘且焉止息 焉: 苟余情其信芳 苟: 4通假字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 芳菲菲其弥章 通 5活用词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 长余佩之陆离 长: 6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长余佩之陆离 7 结合全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通观全文,理解下列句子(不是翻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②本文中多处用到比兴手法,试找出几例并简单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③文中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前后是否矛盾?

三、讨论:⑴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⑵你认为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

⑶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

四、小结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五 阅读下文及赏析,用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仿写一篇作文。

生命的弧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哦,屈原,是你吗?吟唱着这忧伤的歌,两千年前在汨罗江畔你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美的弧线„„

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但终究不能淡褪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

是的,上苍把这条诗的河留给了你,也把楚国的民心留给了你。你说你没有看见商於六百里富饶之地,而看见的是秦昭王邪恶奸诈的眼睛——“怀王啊,”你不禁呐喊,“你岂能如此轻信张仪?何苦对我避之惟恐不及?”你说你没有看到楚国廉洁清明的“美政”,而看到的是靳尚贪婪嫉妒的面庞:政坛黑暗,官官相护,贪婪无比,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不,这不是你所想要的。昏庸的楚怀王啊,何时才懂你这颗赤诚之心?

但,你没有消沉,你矢志不渝。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任何心意,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你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努力着,你最后的抗争!

你,行走在沅湘江畔,面色枯槁,长发披肩,漠然无情。是的,那是因为你看不见未来和希望,你绝望了,期望以死来作最后的证明!但,怎奈楚国江山风雨飘摇?你,已无力挽回。

自张仪到楚拆散齐楚联盟,宠妃郑袖受贿后花言骗得楚王放走张仪,你,绝望了;自怀王一意孤行独赴楚国会盟而客死秦国,你,就彻底绝望了。

投身汨罗江,是你唯一的选择。这生命的弧度,纵然无奈,却是另一种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

教师点评:此文以“生命的弧度”为题,含蓄而优美,正文则以“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但终究不能淡褪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领起全文,分别从屈原的爱国情怀、生命的完美、忠贞不渝三个方面来叙写,使结构严谨,主题突出。文章以第二人称来行文,有助于抒发情感。

第二篇:《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主备人:信阳一高 2017年11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相关艺术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鉴赏《屈子行吟图》:

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描画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意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强化了屈原庄重、傲岸的神态和精神气质。

二、解题

解释:“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骚”: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三、诵读——感知诗韵

学生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作用: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楚辞简介: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骚体特征:

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品味诗境,把握情感

阅读、思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独具魅力。五.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六.作业:

翻译背诵全文

第三篇: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Gswhgzywbx2——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 陈海霞

编制时间:2014/12/2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kuā)謇(jiǎn)朝谇(suì)蕙纕(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ï)偭规矩(miǎn)忳郁邑(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â)......鸷鸟(zhì)攘诟(rǎng gîu)兰皋(gāo)芰荷(jì)岌岌(jí jí).......方圜(yuán)延伫(zhù)..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不安 进不入以离尤夕: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作名词,淫荡的事).(2)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3)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4)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5)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着重,推重).(6)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作动词,哀叹,痛惜).(7)苟余情其信芳(名词作形容词,美好的).(8)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用法,使„„加高).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而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

品或诗文、书画)(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废弃、贬斥 今义:代替 .(8)忍尤而攘诟 古义:忍受 今义:排斥,抢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即“长余陆离之佩”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即“高余岌岌之冠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 状语后置句,即“既以蕙纕替余兮”

(5)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句,即“于兰皋步余马兮”

(6)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句,即“又以揽茝申之”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答案在《解读与拓展》资料书后面第154页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謇()朝谇.()蕙纕..()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鸷.鸟()攘诟..()兰皋.()芰.荷()方圜.()延伫.()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 进不入以离尤夕: 芳菲菲其弥章: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2)鸷鸟之不群.兮()(3)屈.心而抑.志兮()(4)步.余马于兰皋兮()(5)固前圣之所厚.()(6)哀.民生之多艰()(7)苟余情其信芳.()(8)高.余冠之岌岌兮()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今义:(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 今义:(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 今义:(8)忍尤而攘诟 古义: 今义: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揽茝.(溘.死(岌岌..()))

(3)高余冠之岌岌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5)步余马于兰皋兮

(6)又申之以揽茝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姓名 组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谇(zuì)谣诼(zhuï)揽茝(chǎi).... B溘死(kâ)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方枘(ruì)..... C芰荷(zhì)偭规矩(miǎn)鞿羁(jī)攘诟(rǎng).... D方圜(huán)杂糅(rïu)岌岌(jí)兰皋(gāo)....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怨灵修之浩荡兮 ..B 伏清白以死直兮 ..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固时俗之工巧兮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C 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 鸷鸟之不群兮 B 屈心而抑志 ..C 高余冠之岌岌兮 D 长太息以掩涕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C 《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

(3)长太息以掩涕兮。

(4)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四篇: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课后反思】

第五篇:201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学段:初中年级: 九年级学科:语文 单元:第六单元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主备学校:主备人:初审人: 终审人:合作团队:初中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法指导】

要多作练习。“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善于积累资料。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呈现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

2.解释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类的知识点)

二、研读共品、展示交流

(师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交流感知

1.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3.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四、互助释疑

1.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2.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的道理。

3.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

(),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4.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点拨升华】

一、反馈矫正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

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二、总结升华

1.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2.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感知:不屈求变精神:不甘于命运,不畏惧困难,求变图新。善用集体智慧:

愚公“聚室而谋”,并得到全家“杂然相许”。通力协作精神:子孙、邻人无不奋勇。契而不舍精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敢于胜利精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

三、拓展提升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

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课堂作业】

一、作业当堂清

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

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话语中带有

二、挑战自我(中考链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④汝之不惠()

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句(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2分)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答案:1.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赞同 ④ 聪明2.① 山之一毛(“之”作

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3.略。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5.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6.B)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对比)智叟

愚公精神

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

下载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B5纸完美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B5纸完美打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合集5篇)

    《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

    离骚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二、 讲授课文 1、 第一部分(1-7)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

    笠山初中“岗位练兵、高效课堂”学案班级:九.一组名:文科组姓名:王宏祖日期:2014 年 3月 13 日课题: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

    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预习内容:1、读熟课文,完成课后的练习题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3、预习检测:照样子写词语; 欣欣向荣、 、 、......

    细柳营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对比写法; 3、了解本文现实意义。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表演。 学习内容: 一、......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大全]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盲童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命。 教......

    《祝福》导学案第二课时(合集五篇)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7)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分析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理......

    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精选合集)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