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3:0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

第一篇:《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读书笔记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编写出版的。《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一本词典,把看似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的传播心理学内容,解释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心理效应和传播活动,罗列了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吸纳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重点研究传播心理基础理论和传播心理应用。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通过揭示这些特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还被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材,对于一个广告学的学生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与此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即便是空闲时间读起来也会觉得津津有味。

第二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

阅读了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起初并不以为意,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一本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的范本。书中简单的文字、鲜活的案例、明了的故事,将原本生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人感同身受。

书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是领兵主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记住最重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布阵每一堂课。按照系列位置U型曲线,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在到达高效期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景等方式引入,为本节课打下基础,而不是将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上,这不仅符合课堂规律,同时课前对上节课知识的'及时复习也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要求——及时复习,加强记忆,从而避免出现“墙倒再造墙”式的局面。

教师将新的知识和技巧放在高效期,这段时间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然后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最后在高效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一直想当然地认为,重点知识的讲解应该在课堂45分钟最中间的时间,而忽略了课堂的开始和结尾的高效时间。学生在课堂中间的低沉期紧张地学习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而在高效期却处于放松状态,本末倒置。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茶,细细品尝才能得其精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是那杯值得你仔细品味的茶,我会继续慢慢地品味。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2

初识刘儒德,在20xx年夏天。夜晚,北师大培训教室,一位瘦小白净配戴眼镜的男子,很像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给我们授课。一节课听下来,真的被他形象的图画、生动的比喻和有效的互动所吸引,这位老师底蕴深厚却不让人晦涩难懂,年轻儒雅确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是节好课!是位好老师!

再听刘老师的课,是暑期的培训班。依然是那位老师,仍然讲出了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三大效应。有用!感兴趣!

来到书店,仔细翻阅,发现刘老师竟写过如此多的书,购来最为经典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抱回家细细品读。

打开此书的《序》,首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建构主义的“鱼就是鱼”的故事。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程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则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做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

是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而刘老师却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读完此书,真的感觉这是一本“教育辞典”!它教会我们要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建议所有的老师、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3

教育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师不仅应该掌握知识,也应该知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模式。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汇集了66条教育心理学效应,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这本书对于希望将日常教学提高到理论层次和学术高度的老师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3个40分钟。其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单词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单词记不住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孩子具有依恋心理,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类似。

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出错,有时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犯错,让学生们明白“人无完人”,更不应该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在帮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这有利于造就高成就动机的孩子。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蝶效应”。这也能避免让孩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感到“习得性无助”。

多正面鼓励孩子,多说“你能行”,有助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态度更差,但其实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力拼搏。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这是“互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

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多用“互惠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导。

此书提到管理学著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之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学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先尝到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先给优等生设立较高的目标,帮他们戒除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予鼓励。

要激发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鱼效应”。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教授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

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80%的学生会配合教学,而15%的学生会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学生则长期干扰教学。因此教师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学生,先满足80%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15%的偶然事件,再用爱感化5%的蓄意捣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一致,以免造成学生或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同学的积极影响,也投身学习。如果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

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利用“群体去个性化”原理,给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心存感激。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4

假期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易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和家长。

翻开书,细细的读,细细的品。

在序言中刘儒德老师就以生动形象的一则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讲述了原本晦涩难懂的建构主义。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以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原来经常看到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论述,说实在的,真是不太弄得懂,一则小故事就让我了解了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

正像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序言中所说,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向大家解释科学的、严肃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在读本书的第二辑“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时,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条条精辟的分析,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在《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一文讲述了心理学家哈洛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的实验。在幼小的猴子身边放的是两个母猴的模型,用铁丝做的猴子和用布做的猴子。研究发现小猴子喜欢能给它以柔和感觉的布猴子,后来心理学家给布猴子妈妈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他,但布妈妈是不能与真正的母猴相比的,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让人倍感震惊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而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是否真正给予了孩子她所需要的爱?读完之后不由得让人顿觉警醒。一个只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父母,一个总在忙碌于工作却不肯抽时间陪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时间只是充当了一个自动洗衣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的角色。孩子们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亲情没有获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只能是无可奈何地对父母说:“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也难怪做父母的总是不理解:我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越大却离我们越远?同样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永远无法真正赢得孩子的认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中“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就是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中的典型例子。“禁果效应”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提倡的东西不要明令禁止,而要注意进行疏导和沟通。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本值得老师们去读的书,也是一本让你一读就放不下的好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5

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面对性格各异,家庭背景特殊的初中生,真是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理论支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引起深度共鸣。

此书中有一篇文章《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深深吸引了我,说的是一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使得自己和他人都感到失望。主要原因就是期望过高,导致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读到这篇文章后,使我想起了她。

她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除了在数学学习方面。当我刚刚接触她时,第一印象就是文静,有自主能力。但是第一次月考就超出了我的想象。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说今天数学考试孩子没有考试,回家后就嚎啕大哭,撕心裂肺的那种,晚饭也不吃,家长也没有办法,向我求助,我跟孩子简单的沟通了一下,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第二天来办公室找我。然后我就积极备课,针对这个孩子,我准备了一套方案“安慰套餐”。见到她时,还能依稀看到她哭过的痕迹,我首先从她的努力和表现方面入手,让她看到自己优秀的方面,避免焦虑心理,希望用平常心对待考试,然后指导她寻找更适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减少挫败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方面多多体验喜悦和成功。接近一个小时的沟通,她的小脸露出了笑容,如释重负的回到了教室。

我知道这并不是结束,孩子的心理状态需要慢慢调整。暴风雨果然还是很猛烈的,那天刚刚考完数学,已经晚上6点了,我刚准备离开学校,这时我的电话又响起了,看到电话号码,我心里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措施,我邀请她和妈妈来到办公室,看到她眼泪一直流,我又心疼又生气,这样下去孩子就废了,没有正确的认识观,一味的发泄只会让情况越发糟糕。我采取了“放松疗法”,让她继续发泄,我静静的等她自己停下来,当她冷静下来了,我又想到了“系统脱敏法”,我和她分析原因,让她述说自己的悲伤,在她的.述说中自己揭开伤疤,她好像没有那么痛苦了,然后跟她聊,困难总是会出现的,重要的是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能一味的逃避,消极回避,要敢于正面面对自己的不足,有时候要后退一小步,才能跨越一大步。同时,我了解到孩子有很多特长,如跳舞,弹钢琴等,帮助她寻找合适的调节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劳逸结合,锻炼自己具有一颗坚强的钻石心。最后,回归都学习方法上,要加强数学学习的综合训练,遇到问题要积极应对,有时候可以来点“阿Q精神”,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取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心理特征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登云梯,当遇到“玻璃心”的学生时,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教育有迹可循,有理可依,让每一朵求知的小花,艳丽绽放。

第三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启发。

1、作为班级管理者,教师要打响第一炮,赢得学生的接纳,为以后成功的班级管理垫下良好的基础。

2、要在批评教育学生之后给他一些安慰和鼓励。

3、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力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注意沟通的艺术,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

二、南风效应——感人心者莫乎情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但它越吹,行人把衣服裹得越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有时也被称为温暖法则。

这个语言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要强于暴风骤雨。

一次温暖的教育,会照亮孩子的一生。我们的教育是什么?不就是在孩子心目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并促使他生根发芽,让孩子成为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人么?

工作久的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事,因为曾经自以为非常正确的一次批评,数年后被孩子提起。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学生年少无知,又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批评学生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老师对犯了错误的老师,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取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呼呼北风”只能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人在犯错误时,往往都会产生自责心理,如果试着去使用南风,看起来平淡无奇,缺乏力度,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醒。这难道不是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对人性理解的艺术吗?

三、系列位置效应的启发。

1、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所以,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同学们要在最重要的时间做做最重要的事情。

2、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最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3、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之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不要让上课的前十分钟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十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中度过。

4、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5、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6、合理安全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的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间的相互干扰。

第四篇:教育心理效应 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井头二中 朱彩凤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书”知识教育的直接任务,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分数、考试、成绩等关键词过度专注,如学校的好坏以升学率为标准,教师的好坏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学生的优劣以分数为标准„„而这些无不是以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忽视为代价的。在以分数为中心的功利化教育环境中,学生无不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倾力追逐着成绩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轻者产生心理障碍,重者甚至可能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曾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也就是说,教育要对准学生的心灵,指向教育的根本—育人。古人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不仅要以深厚的功底做好教学工作,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期待着能够懂得和理解他的良师来开发并将其打造成才。

第五篇: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传播心理效应

——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班级:08级传播三班

姓名:熊莉

学号:200837

21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摘要:在网络语言盛行的时代里,大家习惯了通过网络来联系感情,其中比较广泛的QQ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在使用QQ聊天时,常常使用了,QQ表情,以此来代替一些纯粹的文字表达,以下就是对QQ表情所展开的一些传播心理效应的分析。目录:

1、QQ表情的简介

2、QQ表情分类

3、单纯文字表达和QQ表情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分析

4、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喜欢使用QQ表情

5、不同类别的QQ表情在传播中的不同心理效应、总结

一、QQ表情简介

QQ表情是指各种QQ聊天过程中用于传递情感心情的小头像图片。自“腾讯QQ2003III简体中文正式版”出现以来,QQ就具有自定义表情和动态QQ表情功能。个性字符,动感酷图,搞笑图片,都可以成为QQ自定义表情。QQ表情刚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个人喜怒哀乐的头像,慢慢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QQ聊天工具的发展,很多网友都有制作图片的能力,花样也就多了。现在最新版的QQ表情还在表情框右上角增加了搜索功能,可搜索自己想表达文字含义的表情。

总体来讲,QQ表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吸引人的眼球,用别样的图片或字符来告知对方一些自己的心情,动作,反应······QQ表情以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成为了一种流行于QQ聊天的语言,倍受大家的欢迎。

现在的QQ表情多以情感中的搞笑、搞怪为主,目的就是要娱乐对方,为双方的聊天提供些小乐趣,小惊喜。

二、QQ表情的大致分类(按照情感表达来分)

1.搞笑、搞怪类

2.交友、问候类

3.吓唬、恐怖类

4.生气、悲伤类

5.无聊类

6.励志类

三、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喜欢用QQ表情

1.当无聊的时候,人们喜欢用QQ表情去“骚扰”别人,希望别人陪自己聊会儿天,有时候是找认识的人,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采用无聊类的QQ表情。有时候又会在网上随便找个不认识的,然后跟他聊天,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情节,然后将其删掉,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是会发一些无聊类或是交友、问候类的表情。

2.当聊到一定时候没有话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两个人本来已经聊了一会儿了,聊的内容接近尾声了,一时间找不到该要说些什么,又不好意思就此保持沉默,所以,QQ表情就成为了一种打破沉默和转换话题的语言。这时候,大家倾向于使用些搞笑类的或是吓唬、恐怖类的,多是与聊天的内容没什么关系的QQ表情。这时候,也很可能会出现,两个人对发QQ表情,直到一方不再说话为止。

3.当一方倾听另一方的感叹或是烦恼时,其实自己不知道怎么安慰或是表达自己的心情时,往往会借助于QQ表情,这个时候,单纯的文字已经无法把自己不了解的心情表达出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比较的合适,这时候,多是以一些伤心、难过类,祝福类的和励志类的表情来安慰对方,往往这种情况比用苍白的文字语言效果要好很多。比如用一张哭得很伤心的表情来陪伴对方一起哭泣,比如用坚强的加油的画面来劝慰对方,这些都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是表情,给对方一种更好的沟通。

4.当两个人中突然有个人忙于其它的事情时,由于对方看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无暇顾及,所以,这个时候,有事的一方发张图片过去作为回应,比较的方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用图片来回应对方的文字语言,这与之前的交流有点不相适应,就会给对方一种提示,现在正忙,等会儿再聊的信息。一般在这个时候,忙的一方发出的表情是没什么表征意义的,一般就是搞笑的,搞怪的。

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遇到陌生人,或是不想理会跟自己说话的人时,往往都会以表情来作回应。这时候,就会根据对方的话语,什么样的表情都会发过去,大部分还是会以搞笑类或问候类的表情为主。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答非所问的一些表情。

四、单纯文字表达和QQ表情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分析

1.单纯的文字在阅读上,就需要集中极力,专注度较高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而QQ表情,往往比较直观,配以图片和简要的文字,一眼就能知晓其中要表达的意思。

2.QQ表情的图像是一种最简洁、最迅速的视觉传播语言,而对于这种视觉的信息传达,其信息容量也是相当大的,往往单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

3.QQ表情采用了采用了形状不同、色彩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图像和文字的结合,其综合了文字的深度表达和图像的简洁表意功能,使得QQ表情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了天然的优势,也使得QQ表情成为了一种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视觉语言。

五、不同类型的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交际氛围效应(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effect),交际氛围是指人们进行交际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境的总和。在交际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使交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QQ表情中,任何一种类别的表情,都能体现着一种传者的心理,不管是开心的,悲伤的,难过的,害怕的······传播QQ表情的一方都在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一种心境,在为双方的聊天创造一种自己想要的氛围。告知对方,自己现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想要对方有某种心理状态。同时,接受的一方在接受对方发过来的QQ表情是,也同样接受了对方为自己提供的一种心境,一种交流环境。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暖场效应(rm-up effect),在谈话、演讲、演出等场合出现冷场、尴尬、纷乱甚至不正常的中断现象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接触或缓解不利的局面,使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

在聊天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一种冷场的现象,因为看不见对方,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的时候,人们又不希望继续僵持下去,所以往往会选择一个QQ表情,或是祝福,或是搞笑,或是吓唬等,来缓解尴尬的冷场局面。这个时候,看到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就展现给对方自己的表情,自己的一种心境,对继续聊下去很有帮助。

同时也可以采用QQ表情来转移话题,当一件事情说完了,不知道怎么接下去的时候,直接不说话了,显得有点不好,所以,先发一个QQ表情过去,起到一种“引玉效应”,间接地把刚才的一个话题转换到下一个话题上来。

一般在体现这些心理效应时,最常用的就是搞笑类的、无聊类的或是问候类的QQ表情,这几种表情,也是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容易表现出来的,在遇到尴尬局面或是转移话题时,常常用到的。这也正体现出,QQ表情制作者在创作这些表情时,其取材于现实生活,又运用了艺术的手法将其夸大化,明晰化。人们在传播QQ表情时,首先是把QQ表情中的各种表情对应到自己的生活中,承认这种表情能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能够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和

自己的表情,能反映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天天向上》的一期节目中,专门采访了一些制作QQ表情的人,他们的普遍看法就是,在制作的时候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制作一些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没想到居然也能表达别人的心情。

这就体现出了一种证同效应(similarity effect),的是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经验相近,使读者觉得作品先得我心,而把它引为同调。这是一种带有情感性质的认识功能。

QQ表情在虚拟世界中使用,是以现实世界中人的表情为基础创作的,我们可以看到微笑、哭泣、愤怒等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动表情。还可以看到现实中竖大拇指,比出V性的手势等等肢体语言符号。将这些现实中的表情运用于网络中,就能够使得原本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接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同样,看到我们发出的种种QQ表情,对方(接受者)也会从我们的表情中,看出我们的心声,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会将心比心的去想,自己在这种心情时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同样印证了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

类似的,就有了接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接近效应指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时间接近时,就容易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好感的心理现象。无论是在人际沟通还是大众沟通中,接近效应都有助于人们认知共识、情感共鸣,并能明显地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QQ表情的来源是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动作和表情,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其创作为动态的表情,这本身就给人一种亲切熟悉感,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方面的表情。QQ表情本身就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反应,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熟悉的感觉。

另外,当我们在传递想要交流的信息时,运用QQ表情,会很形象地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表情告诉对方,给对方一种像是自己就在眼前的感觉,特别是熟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很了解对方,当通过QQ聊天时,如果收到对方的QQ表情,会很容易的想到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表情,会感觉非常的形象,起到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QQ表情在制作的时候,就是将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其在表达上有了一种强烈的直观效果,也就体现出直观宣传效应(effect of visual propaganda),用电影、电视、图片、实物等工具实施宣传的方式。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亲眼目睹而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更易接受。同样,QQ表情在表达一个人的感情时,用的是一些炫动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在表达情感时,直观而且简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文字的直接达意效果最差,图片,尤其是闪烁的图片,这比单纯的文字表达要更容易让人清楚明白对方的意思。

不管是QQ表情的制作者还是复制粘贴者,聊天几乎都是顺带的,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边做事情,边聊天,很少有人是专门打开聊天的。所以,直接表达意义至关重要,QQ表情的图文闪动配合,能既清楚,又方便快捷地表达感情,起到直接宣泄的作用。

附着信息效应(attached information effect)附着信息是指那些附着在事实的信息上的,传播者有意或无意传播给受众的并非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信息。例如,人物的穿着、语调、表情、身姿、动作等。

当人们在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时,加上QQ表情,把一些心情,环境等附着在单纯的文字上,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这与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交际氛围效应很相似,当人们传递自己的思想时,同时传递过去的不仅仅是自己想要达到的聊天氛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种心情表达,当我们表达一个意思时,顺带的还有我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倾向。QQ表情就是这样的一种功能,在我们表达我们的文字意思时,顺带的传给了对方我们的态度观点,在传达信息时实际上传递了我们的态度,或喜欢,或不喜欢,或高兴或悲伤······

六、总结

QQ表情是新兴起的一种QQ交流语言,其在表达意思,传播感情,营造交流氛围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效果,成为了QQ友人之间交流的流行语。目前不断更新中的各种表情就可以看出大家对QQ表情的喜爱,这篇文章中,主要是研究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着重的是传播双方在传播和接受QQ表情时的一种心理分析。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分析到位,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方面。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使用与满足———以QQ为例成珊娣(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科学研究出版所陕西西安710062)

视觉信息传达中图像与文字的研究张夏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刘京林

下载《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孙建凯 看一看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对我们实施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作者用教育中典型的示例和心......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各级管理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和处理一些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一......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孙岫)调查: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问题:这里有四样东西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允许为您的孩子选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唐瑞华 利用暑假,我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记载的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鲜活的案例,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刘教......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断断续续拜读完了刘儒德先生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真获益匪浅!此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金启明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

    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 暗示效应: 一个人不自觉地接受暗示,并按暗示做出行为反应的心理现象。 “望梅止渴” 反暗示效应: 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结果的效应。 如故意利用人的逆反心理的广告......

    心理效应

    不可抗拒的心理学效应 发布时间:2014-05-30 16:53 点击次数:110 一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